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舞剧《铜雀伎》叙事研究
1
作者 王海涛 孙琳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96-104,共9页
舞剧《铜雀伎》作为中国当代舞蹈发展史中最具代表性的剧作之一,一方面体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舞剧向内求索的民族艺术精神;另一方面为中国舞剧的戏剧建构与叙事实践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文章运用叙事理论挖掘舞蹈艺术中的戏剧叙事形... 舞剧《铜雀伎》作为中国当代舞蹈发展史中最具代表性的剧作之一,一方面体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舞剧向内求索的民族艺术精神;另一方面为中国舞剧的戏剧建构与叙事实践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文章运用叙事理论挖掘舞蹈艺术中的戏剧叙事形式,从文本叙事、叙事组织及人物叙事三个方面,对舞台表现的戏剧性要素与结构性要素进行分析,理清“戏”之于“舞”的前置性规约与重要作用。同时,在《铜雀伎》中探知历史文化中的传统戏剧美学基因,以期探索民族舞剧的叙事表意机制的构建,让舞剧艺术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传承民族文化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剧《铜雀伎》 舞剧叙事 戏剧结构 隐性进程 人物塑造
下载PDF
江南舞韵尽显历史春秋——对《干将与莫邪》《阿炳》和《西施》三部舞剧作品人物形象塑造的几点探析 被引量:4
2
作者 许薇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0-134,共5页
文章针对《干将与莫邪》《阿炳》和《西施》三部江苏舞剧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进行探析,清晰地发现江苏舞剧从人物形象的选择到人物形象的塑造,所呈现的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在现代审美意识与戏剧冲突的交汇融合中,对古老传说进行全新演绎,成... 文章针对《干将与莫邪》《阿炳》和《西施》三部江苏舞剧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进行探析,清晰地发现江苏舞剧从人物形象的选择到人物形象的塑造,所呈现的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在现代审美意识与戏剧冲突的交汇融合中,对古老传说进行全新演绎,成功塑造了一位位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这表明江苏舞剧在尊重民间历史文化精神的基础上融入编创者的新体认,重塑、再现了吴文化的经典与精髓,其创作过程渗透着浓郁的江苏文化底蕴,并以完整的结构、清晰的脉络、典型的舞汇及深远的意境,出色地达到了"以舞融情"的艺术追求,成为了能够代表国内民族舞剧较高艺术水准的舞台精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作品 舞蹈艺术 江苏 舞剧作品 人物形象塑造 创作特点 分析
下载PDF
强化艺术真实 注重创新探索——关于新世纪国产谍战剧创作的艺术断想 被引量:4
3
作者 周斌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8-115,共8页
新世纪以来,中国国产谍战剧的创作有了长足发展,相继拍摄了一批各具艺术特点的好作品,这些剧作在题材、内容、人物和形式等方面,都进行了多元化的艺术探索,既较好地概括反映了艰苦曲折、错综复杂的革命斗争历史,又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具有... 新世纪以来,中国国产谍战剧的创作有了长足发展,相继拍摄了一批各具艺术特点的好作品,这些剧作在题材、内容、人物和形式等方面,都进行了多元化的艺术探索,既较好地概括反映了艰苦曲折、错综复杂的革命斗争历史,又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具有较鲜明个性特点的各类人物形象;同时,在叙事形式和技巧手法等方面也有一些新的拓展,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国产谍战剧的艺术质量。但是,当下国产谍战剧的创作也存在着一些较明显的问题,如有些剧作只重视故事的传奇性而忽略了艺术的真实性,有些剧作情节漏洞百出、细节经不起推敲,还有些作品则跟风模仿、缺乏新意,同质化倾向十分明显。因此,如何进一步在创作中强化艺术真实,注重创新探索,不断提高剧作的艺术质量,确保国产谍战剧具有较高的艺术品质,应该是今后创作发展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艺术 电视剧创作 国产谍战剧 艺术真实 人物塑造 同质化 概念化 创新探索
下载PDF
从话轮转换看权势关系、性格刻画和情节发展 被引量:94
4
作者 李华东 俞东明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6-30,共5页
话轮转换是新兴的戏剧文体学研究方法。试在前人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话轮转换量化分析的研究框架 ,并以阿瑟·米勒的剧本《推销员之死》片断为例 ,研究话轮转换与戏剧人物权势关系、性格刻画和情节发展的关系。实例分析表明 ,本框... 话轮转换是新兴的戏剧文体学研究方法。试在前人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话轮转换量化分析的研究框架 ,并以阿瑟·米勒的剧本《推销员之死》片断为例 ,研究话轮转换与戏剧人物权势关系、性格刻画和情节发展的关系。实例分析表明 ,本框架不仅有描述充分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轮转换分析 权势关系 性格刻画 发展 戏剧文体学
下载PDF
浅谈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的区别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力维 《甘肃高师学报》 2012年第6期51-52,共2页
电影表演与戏剧表演同属表演艺术,在创造人物形象上是一致的,在创作表演方法上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规律性。这决定了戏剧演员与电影演员可相互流通人才。然而,电影表演和戏剧表演又从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它们受到电影和戏剧各自不同的艺术... 电影表演与戏剧表演同属表演艺术,在创造人物形象上是一致的,在创作表演方法上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规律性。这决定了戏剧演员与电影演员可相互流通人才。然而,电影表演和戏剧表演又从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它们受到电影和戏剧各自不同的艺术特性和美学原则的制约。无论电影还是戏剧它们各自的艺术形式都为演员的表演提出了限定,只有演员遵循各自的艺术规律,掌握表演技巧,才能完成人物的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表演 戏剧表演 创作方法 人物塑造
下载PDF
戏剧文体学的话轮转换量化分析方法 被引量:31
6
作者 李华东 俞东明 欧阳亚丽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46-49,共4页
话轮转换是新兴的戏剧文体学研究方法。本文在前人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了话轮转换量化分析的研究框架 ,并以阿瑟·米勒的剧本《推销员之死》片断为例 ,研究了话轮转换与戏剧人物权势关系。
关键词 戏剧文体学 话轮转换分析 权势关系 性格刻划 情节发展
下载PDF
明宫廷杂剧的科诨艺术
7
作者 郑莉 邓卫新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82-86,共5页
科诨,即插科打诨的简称,是我国古典戏曲一种传统的戏剧手法。明代宫廷杂剧,其创作者和演出者都是地位低下的无名艺人,特定的身份导致了宫廷杂剧特有的风格。《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中的明代宫廷杂剧中的科诨使用具有特殊性和多种艺术... 科诨,即插科打诨的简称,是我国古典戏曲一种传统的戏剧手法。明代宫廷杂剧,其创作者和演出者都是地位低下的无名艺人,特定的身份导致了宫廷杂剧特有的风格。《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中的明代宫廷杂剧中的科诨使用具有特殊性和多种艺术功能,对此进行研究,以引起我们对这种艺术技巧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诨 宫廷杂剧 滑稽 调节气氛 塑造人物
下载PDF
从《钢铁年代》看工业题材电视剧审美品格构建
8
作者 黄媛媛 《太原大学学报》 2011年第1期38-41,共4页
工业是中国的经济命脉,而工业题材作品却是中国电视剧创作中的薄弱环节,在各大电视剧评选中工业题材一直处于缺席的尴尬状态。电视剧《钢铁年代》在工业题材开掘方式、人物形象塑造手法、兼顾市场接受与艺术法度的叙事策略等方面,为工... 工业是中国的经济命脉,而工业题材作品却是中国电视剧创作中的薄弱环节,在各大电视剧评选中工业题材一直处于缺席的尴尬状态。电视剧《钢铁年代》在工业题材开掘方式、人物形象塑造手法、兼顾市场接受与艺术法度的叙事策略等方面,为工业题材电视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构建了工业题材电视剧应有的艺术价值和美学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题材电视剧 人物塑造 叙事艺术
下载PDF
论老舍的戏剧语言艺术
9
作者 张雁泉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58-64,共7页
在老舍的戏剧艺术成就之中,语言艺术的卓越发挥,贯穿于其艺术精神的始终,是他戏剧艺术创新成就的核心与精粹之所在。在其话剧作品中,俗白口语的运用精致而不事雕琢,语言的口语化使其作品充满生活气息,同时,又以具有性格化、幽默性、哲... 在老舍的戏剧艺术成就之中,语言艺术的卓越发挥,贯穿于其艺术精神的始终,是他戏剧艺术创新成就的核心与精粹之所在。在其话剧作品中,俗白口语的运用精致而不事雕琢,语言的口语化使其作品充满生活气息,同时,又以具有性格化、幽默性、哲理性等特色的语言表现方式的有机结合,开创了民族语言纯洁化、口语戏剧化的独特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语言 口语化 性格化 幽默性 哲理性 老舍
下载PDF
副语言与戏剧对白解读
10
作者 高红云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75-77,共3页
副语言是非言语交际系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在戏剧对白中,它们对话语意义起着替代、确立、强化和修饰等作用。将副语言与戏剧文本结合起来研究,可以为戏剧对白解读提供新的欣赏视角,完善话语分析理论.
关键词 副语言 戏剧对白 语音替代 语音分隔 语音区别 语音修饰
下载PDF
所谓伊人——从塑造女性形象的意象看莎士比亚戏剧和中国古典戏剧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昊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4-27,共4页
以几部莎士比亚戏剧和中国古典戏剧中表现女性形象的意象为着眼点,分析意象的特征和它们在两种戏剧中的异同点。联系剧本的深层结构、相关社会背景,比较两种戏剧传统在表现感情题材时的不同侧重点和各自的审美特色。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 中国古典戏剧 女性形象 语言意象
下载PDF
论元杂剧对敦煌变文人物塑造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12
作者 王海霞 胡淑芳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58-62,共5页
变文是唐代的一种说唱文学样式,是中国戏剧产生的一个重要艺术渊源,而元杂剧又标志着中国戏剧形式的定型,探究两者之间的承继关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将敦煌变文与元杂剧相同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从中窥探元杂剧对于敦煌变文人物... 变文是唐代的一种说唱文学样式,是中国戏剧产生的一个重要艺术渊源,而元杂剧又标志着中国戏剧形式的定型,探究两者之间的承继关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将敦煌变文与元杂剧相同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从中窥探元杂剧对于敦煌变文人物塑造艺术的继承与发展,进而探究变文在戏剧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变文 元杂剧 人物塑造 继承与发展
下载PDF
试论英若诚译《推销员之死》的艺术成就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卫平 乌兰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5年第2期64-66,共3页
翻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文学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戏剧翻译有其独特性。本文试从戏剧人物语言的翻译风格的角度,试析著名艺术家、翻译家英若诚先生戏剧翻译作品《推销员之死》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 翻译 戏剧 观众 归化 简练 口语 性格化
下载PDF
明传奇改编《水浒传》述论
14
作者 李林策 刘天振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10-19,26,共11页
与《水浒传》相较,明传奇水浒戏诸作在情节结构、主题思想与人物刻画方面,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情节结构由自然叙事转为双线交织与彼此衬境,其主题思想选择消弭悲剧意味而突出教化中的理性意识,其人物刻画则从直接描绘走向主次人物以... 与《水浒传》相较,明传奇水浒戏诸作在情节结构、主题思想与人物刻画方面,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情节结构由自然叙事转为双线交织与彼此衬境,其主题思想选择消弭悲剧意味而突出教化中的理性意识,其人物刻画则从直接描绘走向主次人物以唱词宾白彼此发明。上述改编现象的发生,首要原因是传奇体制的规范与确立,其次是明代中后期戏曲家们文学观念的转变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传奇水浒戏 情节结构 主题思想 人物刻画 改编逻辑
下载PDF
元代戏剧中女性形象之论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江凤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59-63,共5页
元代戏剧中塑造了为数众多的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她们继承了之前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所具有的众多美德,同时又具有其时代特点,诸如节义女性的大量出现,更多的下层妇女开始登上舞台,人物塑造的类型化,以及女性世界折射出的... 元代戏剧中塑造了为数众多的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她们继承了之前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所具有的众多美德,同时又具有其时代特点,诸如节义女性的大量出现,更多的下层妇女开始登上舞台,人物塑造的类型化,以及女性世界折射出的社会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元代戏剧中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戏剧 节义女性 下层妇女 类型化 文化内涵
下载PDF
浅析悬疑剧中的影像叙事元素——以日剧《非自然死亡》为例
16
作者 承可歆 《新闻传播科学》 2024年第4期907-911,共5页
悬疑题材电视剧经过数十年发展,演变出许多不同分支。其中,向来擅长打“情感牌”,营造温情氛围的日剧中诞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除去情感刻画部分,日剧在剪辑拼接、场景设置、画面构图等方面也颇具分析价值。本文将以2018年的悬疑电视剧... 悬疑题材电视剧经过数十年发展,演变出许多不同分支。其中,向来擅长打“情感牌”,营造温情氛围的日剧中诞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除去情感刻画部分,日剧在剪辑拼接、场景设置、画面构图等方面也颇具分析价值。本文将以2018年的悬疑电视剧《非自然死亡》为例,从人物形象塑造、悬念设置、叙事结构切入,分析该剧对于影像叙事技巧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叙事学 悬疑剧 人物塑造 日剧 悬疑叙事
原文传递
融于舞剧叙事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与上海歌舞团舞剧创作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许薇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2019年第2期89-90,共2页
本文通过对赵明为上海歌舞团编创的两部舞剧《闪闪的红星》与《霸王别姬》进行比较,探讨上海歌舞团舞剧创作的特征:融于舞剧叙事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并从如何在'叙事的身体'中丰富人物形象与如何在道具隐喻中塑造人物形象两个方... 本文通过对赵明为上海歌舞团编创的两部舞剧《闪闪的红星》与《霸王别姬》进行比较,探讨上海歌舞团舞剧创作的特征:融于舞剧叙事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并从如何在'叙事的身体'中丰富人物形象与如何在道具隐喻中塑造人物形象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歌舞团 舞剧创作 舞剧叙事 形象塑造
原文传递
从《妈祖》到《花木兰》——关于陈惠芬、王勇大型舞剧创作的述评 被引量:1
18
作者 于平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2021年第1期30-37,共8页
1986年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陈惠芬、王勇共同创作的两个独舞作品《采蘑菇》和《小小水兵》均荣获编导二等奖,二人从寻找失落的"童心"出发,正式亮相于舞蹈界。怀揣着对"童心"的兴趣和情感,二人又推出了主题名为《星... 1986年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陈惠芬、王勇共同创作的两个独舞作品《采蘑菇》和《小小水兵》均荣获编导二等奖,二人从寻找失落的"童心"出发,正式亮相于舞蹈界。怀揣着对"童心"的兴趣和情感,二人又推出了主题名为《星星河》的陈惠芬舞蹈专场晚会。此后,陈惠芬、王勇的再一次亮相便是1998年的首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比赛,他们以女子群舞《天边的红云》荣获金奖。之后又相继创作了舞蹈诗剧《妈祖》《天边的红云》和舞剧《藏羚羊》《八女投江》《花木兰》等优秀作品。陈惠芬、王勇的舞剧具有独特的编创风格,一是群像氛围的营造,二是人物性格细节刻画的缜密机巧-在许多情境中,人物细节刻画的意象往往成为群像氛围营造的点睛之笔。此外,自陈惠芬最初以《采蘑菇》中"小姑娘"的形象"亮相"舞坛之后,二人的创作中始终有一团"红云"的意象在作引导,这便是深扎于"军旅情结"中的"英雄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惠芬 王勇 舞剧创作 群像营造 性格刻画
原文传递
从《野斑马》到《千手观音》——关于张继钢大型舞剧创作的述评(上) 被引量:1
19
作者 洪霁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2020年第2期55-59,共5页
张继钢编创的舞蹈量多质高。虽然,严格意义上他创作的大型舞剧只有《野斑马》《一把酸枣》《花儿》和《千手观音》四部,但他用舞蹈编创的理念使许多舞台艺术样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作为"关于张继钢大型舞剧创作的述评"的上篇... 张继钢编创的舞蹈量多质高。虽然,严格意义上他创作的大型舞剧只有《野斑马》《一把酸枣》《花儿》和《千手观音》四部,但他用舞蹈编创的理念使许多舞台艺术样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作为"关于张继钢大型舞剧创作的述评"的上篇,本文从张继钢早期创作的民间舞蹈集《献给俺爹娘》切入,聚焦于张继钢创作的大型舞剧《野斑马》,结合对历史评价和文献资料的考查,认为该舞剧除了延续张继钢自小型舞蹈创作就已有的创作观念外,还以精准细腻的形象捕捉来创排精美绝伦的舞段,并以"视觉震撼"的舞段编排引发观众的"心灵震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继钢 舞剧创作 《献给俺爹娘》 “表现人” 《野斑马》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