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末北京戏剧改良与义务戏
1
作者 郭常英 宋谦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6-153,共8页
清末北京义务戏深受戏剧改良运动影响,其演进过程呈现出多种新元素,不仅促进戏剧改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风俗改变。一方面,戏剧改良运动促进艺人与报人合作开演义务戏,推动义务戏在传统表演形式中增添许多近代元素,如戏剧内容革... 清末北京义务戏深受戏剧改良运动影响,其演进过程呈现出多种新元素,不仅促进戏剧改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风俗改变。一方面,戏剧改良运动促进艺人与报人合作开演义务戏,推动义务戏在传统表演形式中增添许多近代元素,如戏剧内容革新、舞台元素多样化和女性群体加入。另一方面,义务戏受到近代启蒙思想影响,热心助赈的新艺人成为义演主体,成为启蒙与宣教活动的实践者。同时,义务戏也促进社会风俗改良,艺人社会形象得以重塑,其社会地位也有所提高。清末北京义务戏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也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北京地区 戏剧改良 义务戏
下载PDF
情景剧教学模式在中医经典授课中的探索
2
作者 许凯霞 王轩 +4 位作者 赵乐 崔轶凡 陈富丽 赵琼 窦志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10期34-37,共4页
近年来,由于全球疫情等影响,中医药的优势进一步被世界认可。而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中,中医经典的学习与应用日趋重要。针对中医经典学习较枯燥无趣且学习难度较高的情况,文章立足经典、守正创新,将情景剧教学模式引入经典教学中,通过学... 近年来,由于全球疫情等影响,中医药的优势进一步被世界认可。而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中,中医经典的学习与应用日趋重要。针对中医经典学习较枯燥无趣且学习难度较高的情况,文章立足经典、守正创新,将情景剧教学模式引入经典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研讨、合作并制作情景剧视频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直观呈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了其对知识的理解、强化了记忆、提升了临证运用能力,还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并进一步提升了其作为医者的使命感及中医药文化自信。此教学模式具有进一步优化及推广的价值和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景剧 教学改革 中医经典
下载PDF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与四十年代延安戏剧改革运动
3
作者 柴建才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09-115,共7页
毛泽东是40年代延安戏剧改革运动的倡导者,他以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来指导延安时期的秦腔、平剧及秧歌剧改革为现实政治服务。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倡导的戏剧改革运动不仅正确处理了解放区文艺发展中普及与提高的关系,而且有效解决了文艺为工... 毛泽东是40年代延安戏剧改革运动的倡导者,他以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来指导延安时期的秦腔、平剧及秧歌剧改革为现实政治服务。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倡导的戏剧改革运动不仅正确处理了解放区文艺发展中普及与提高的关系,而且有效解决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问题,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实践,为未来新中国戏剧现代戏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文化观 延安戏剧改革运动
下载PDF
论叙事医学教育对接戏剧课程的可能性、方法与意义
4
作者 杨光 《叙事医学》 2023年第5期332-338,355,共8页
叙事医学是医学人文领域的一个新兴研究方向,可以成为戏剧课程教学改革的抓手,戏剧课程则可以为叙事医学的普及与发展提供探索的平台。叙事医学与戏剧艺术在学理上存在先天的亲缘关系,其本质都是“人”学。叙事医学作为一种“拟戏剧”实... 叙事医学是医学人文领域的一个新兴研究方向,可以成为戏剧课程教学改革的抓手,戏剧课程则可以为叙事医学的普及与发展提供探索的平台。叙事医学与戏剧艺术在学理上存在先天的亲缘关系,其本质都是“人”学。叙事医学作为一种“拟戏剧”实践,其特征和方法都可追溯到戏剧。叙事医学融入戏剧教学可以从基础理论的阐发、经典作品的鉴赏、编创实践三个层面来进行。叙事医学融入戏剧教学开拓了美育发展的新路径,丰富了各自的学科,为新时代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医学 戏剧 教学改革
下载PDF
论新时期主旋律戏剧的新国族形象建构(1978-2000年)
5
作者 贾冀川 高湘琳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01-108,共8页
文艺所建构的国族形象,预示着它期望向世人展现什么样的国家理想。作为改革开放的歌者,新时期主旋律戏剧从不同侧面深入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农村、城市、部队,通过记录改革开放带来的山河巨变,塑造了众多真实、多样、立体的社会主义新人、... 文艺所建构的国族形象,预示着它期望向世人展现什么样的国家理想。作为改革开放的歌者,新时期主旋律戏剧从不同侧面深入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农村、城市、部队,通过记录改革开放带来的山河巨变,塑造了众多真实、多样、立体的社会主义新人、中间人物和落后人物形象,建构了以社会主义新人为核心和榜样来引领广大群众的新国族形象谱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改革开放 国族形象 主旋律戏剧
下载PDF
文艺高峰人才培养体系建构探赜——以中戏本科教学改革为例
6
作者 陈敏 《中国文艺评论》 2023年第5期88-98,I0004,共12页
“当代中国演剧体系构建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探索”是中戏从校级层面策划和设计,举全校之力,历时十年进行的本科教学综合改革成果,也是中戏以人才培养助力文艺高峰建设的举措。这是一个独具学科专业特色,具有一定示范效果、便于实际操作... “当代中国演剧体系构建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探索”是中戏从校级层面策划和设计,举全校之力,历时十年进行的本科教学综合改革成果,也是中戏以人才培养助力文艺高峰建设的举措。这是一个独具学科专业特色,具有一定示范效果、便于实际操作、利于广泛推广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针对其体系化、创新性、科学性的模式建构及所取得的成效,探研其整体的设计思路、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和实践方法,可以一叶知秋,管窥专业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的独特风采,为文艺高峰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高峰 人才培养体系 中央戏剧学院 教学改革 文艺人才
下载PDF
高校戏剧鉴赏课程思政改革初探——以电子科大校史育人为例
7
作者 蔡晓鸥 何梅 刘惠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3年第6期106-112,共7页
【目的/意义】将校史融入高校课程思政能创新思政教育,会取得入脑入心的育人成效。【设计/方法】以电子科技大学校史融入戏剧鉴赏课程的经验为例,从建设要求、培养模式、发展需要三个方面探讨高校戏剧鉴赏课程思政为何需要改革,及其在... 【目的/意义】将校史融入高校课程思政能创新思政教育,会取得入脑入心的育人成效。【设计/方法】以电子科技大学校史融入戏剧鉴赏课程的经验为例,从建设要求、培养模式、发展需要三个方面探讨高校戏剧鉴赏课程思政为何需要改革,及其在教师主体、教学实践与课程设计等方面面临的现实困境。【结论/发现】为培养坚定“四个自信”、三观正确、全面发展的高质量时代新人,需要增强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戏剧思政协同育人的理念,发挥学生在戏剧鉴赏课程思政中的主体作用,将校史思政元素贯穿戏剧鉴赏课程教学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戏剧鉴赏课 课程思政改革 校史育人
下载PDF
戲劇社會教育之功效與藝術本質之思辨——民國初年劇作家韓補庵的戲劇觀及其編劇理論
8
作者 吴宛怡 《人文中国学报》 2023年第1期109-150,共42页
清末民初的戲劇改良運動,强調戲劇本身的教化功能,主要希冀透過戲劇而達到開啓民智、移風易俗的效果。而後紛紛出現各種組織進行相關活動,然而均未能長久持續,以致改良並未呈現具體的成效。民國以後,政府逐一規劃管理戲劇行業與政策相... 清末民初的戲劇改良運動,强調戲劇本身的教化功能,主要希冀透過戲劇而達到開啓民智、移風易俗的效果。而後紛紛出現各種組織進行相關活動,然而均未能長久持續,以致改良並未呈現具體的成效。民國以後,政府逐一規劃管理戲劇行業與政策相關部門,將其納入社會教育·通俗教育機構,同時嘗試將戲劇改良的理念轉爲政策透過教育機構執行。天津地區在1915年成立社會教育辦事處,此爲統括並監督通俗教育的機關,其下有藝曲改良社及藝劇研究社,屬於推行戲劇改良的組織。民國初年劇作家韓補庵(1877—1947)曾任藝曲改良社的社長,亦擔任社會教育辦事處的機關報《社會教育星期報》的主編,其身分與經歷,促使他將戲劇視爲落實社會教育的方法之一,專注於實踐。曾創作多齣新編戲劇,1921年出版的編劇理論專文《編戲贅言》,1924年出版了戲劇學專書《補庵談戲》。補庵是民初少見理論與創作並行的劇作家,他的時代正好歷經新興戲劇表演形式的盛衰發展及五四新文化運動。不放棄舊有的戲劇形式,努力思索如何對傳統戲劇藝術進行改革,採取“半新半舊派”的演出形式,並提出明確的戲劇觀及務實的編劇理論,這一嘗試歷程,别具時代意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韓補庵 戲劇改良 半新半舊派 編劇理論 《編戲贅言》
下载PDF
论欧阳予倩对《长恨歌》的新剧改编
9
作者 武玉曼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26-30,共5页
欧阳予倩作为中国近现代戏曲改革的代表性人物,积极从中国古典名篇中进行情节摘选,不仅把孔尚任名剧《桃花扇》改编成京剧、桂剧和话剧进行舞台演出,完成了戏曲艺术的多角度尝试,还根据唐代诗词《长恨歌》中杨贵妃和唐明皇的故事走向,... 欧阳予倩作为中国近现代戏曲改革的代表性人物,积极从中国古典名篇中进行情节摘选,不仅把孔尚任名剧《桃花扇》改编成京剧、桂剧和话剧进行舞台演出,完成了戏曲艺术的多角度尝试,还根据唐代诗词《长恨歌》中杨贵妃和唐明皇的故事走向,创作了戏曲剧本《长恨歌》。在改编过程中,欧阳予倩保留了原著人物、情节、结构等的有机组合,将戏剧改编和时代需要进行融洽,在具体的文本改编中,体现个人的艺术表达,满足当代观众的接受水平。在新剧《长恨歌》中,欧阳予倩通过截取故事的几个重要场景,突出主要人物和矛盾冲突,着意表现反抗奢贵君王的气节,在表现安禄山精神气质的前提下,着力提升“小人物”在历史上的地位,为古典戏剧的现代改编树立了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恨歌》 欧阳予倩 历史剧改编 戏曲改革
下载PDF
建国初的“戏改”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被引量:8
10
作者 徐剑雄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4-110,共7页
在建国初新政权巩固时期,机缘际会,"戏改"被纳入以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为核心的文化改革大潮。作为一种路径选择,意识形态建设因"戏改"支撑而顺利推进,"戏改"则藉意识形态建设而成功展开。但是,二者和谐互... 在建国初新政权巩固时期,机缘际会,"戏改"被纳入以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为核心的文化改革大潮。作为一种路径选择,意识形态建设因"戏改"支撑而顺利推进,"戏改"则藉意识形态建设而成功展开。但是,二者和谐互动的关系到后期已渐显疲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改 意识形态建设 互动
下载PDF
近代戏曲改良运动的先锋柳亚子与陈去病——兼谈南社社员在剧本创作与舞台艺术方面的实践活动 被引量:3
11
作者 梁淑安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13-19,共7页
本文论述了柳亚子与陈去病在近代戏曲改良运动中的先锋作用 ,并对南社的戏剧创作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戏曲改良运动 剧本 近代 柳亚子 陈去病 文学研究 南社 戏剧创作 舞台艺术 戏剧改革 戏剧改良理论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戏曲传播的时代背景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廷信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4-139,共6页
20世纪戏曲传播离不开其特殊的背景。支撑20世纪中国戏曲传播的社会背景主要体现在变革的主调、现代传媒的兴盛和社会结构的转型三个方面。20世纪变革的主调把戏曲艺术引入现代社会,成为社会话题广泛传播。现代传媒的兴盛使戏曲传播摆... 20世纪戏曲传播离不开其特殊的背景。支撑20世纪中国戏曲传播的社会背景主要体现在变革的主调、现代传媒的兴盛和社会结构的转型三个方面。20世纪变革的主调把戏曲艺术引入现代社会,成为社会话题广泛传播。现代传媒的兴盛使戏曲传播摆脱了以往单纯的人际实有空间,找到了新的传播渠道和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20世纪戏曲传播伴随着本时期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与结果,在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戏曲的表现内容、表现形式、组织形式和传播形式都发生了重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变革 媒介 社会结构 戏曲传播 背景
下载PDF
思想解放与传统回归——新时期三十年中国戏剧的发展主线 被引量:5
13
作者 傅谨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CSSCI 2008年第4期1-7,共7页
思想解放是新时期三十年中国戏剧发展的主要动力。三十年来,中国戏剧重新发现了它自己的传统,历史题材剧目以及传统戏再次成为舞台上的主角;以"先锋戏剧"为名的种种新颖独特的舞台表现手法大量涌现,尤其是戏剧舞台空间呈现出... 思想解放是新时期三十年中国戏剧发展的主要动力。三十年来,中国戏剧重新发现了它自己的传统,历史题材剧目以及传统戏再次成为舞台上的主角;以"先锋戏剧"为名的种种新颖独特的舞台表现手法大量涌现,尤其是戏剧舞台空间呈现出回归东方美学主流的重大改变;城乡各地民营剧团与民间戏剧的发展,成为三十年来戏剧界最活跃的新生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戏剧 改革开放 戏剧传统 民营剧团
下载PDF
戏曲“三种传统”与“十七年”的再认识 被引量:15
14
作者 傅谨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5年第3期32-38,共7页
贾志刚提出中国戏剧有三种传统。三种传统更精确的表达应该是:从宋元至今一千年形成的古典戏剧传统、20世纪上半叶在都市剧场演出中形成的现代戏剧传统、1949—1966年的"十七年"里形成的当代戏剧传统。对传统戏的整理、加工... 贾志刚提出中国戏剧有三种传统。三种传统更精确的表达应该是:从宋元至今一千年形成的古典戏剧传统、20世纪上半叶在都市剧场演出中形成的现代戏剧传统、1949—1966年的"十七年"里形成的当代戏剧传统。对传统戏的整理、加工和修改并形成的优秀剧目及其表演形制,是中国戏剧第三传统的核心。但"十七年"有其复杂性,"戏改"留下了大量优秀的经典剧目,同时更多优秀传统剧目及其各具特色的表演方法因"戏改"失传;普遍存在粗暴对待传统戏剧的极左倾向,又始终存在在保护传统方面以张庚为代表的戏曲理论家持续不断的纠偏努力。因此,我们必须完整地理解与把握戏曲的第三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传统 当代戏剧 戏改 张庚
下载PDF
一个艰难终结的时代——中国近代戏剧改良运动的现实思考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福海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5年第6期75-80,共6页
中国现时期的戏剧仍属于近代性质,实现中国戏剧的现代性,是中国戏剧不可回避的道路。中国戏剧曾走过百余年的改良和变革的里程,在今天的审美环境中,戏剧理应摆脱非艺术因素的影响,回到自身,走向成熟,创造新的戏剧形态,发挥戏剧的审美功... 中国现时期的戏剧仍属于近代性质,实现中国戏剧的现代性,是中国戏剧不可回避的道路。中国戏剧曾走过百余年的改良和变革的里程,在今天的审美环境中,戏剧理应摆脱非艺术因素的影响,回到自身,走向成熟,创造新的戏剧形态,发挥戏剧的审美功能,实现人们今天的审美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改良运动 戏剧的现代性 古典戏剧 近代戏剧
下载PDF
与时代互动——中国话剧改革发展30年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彦君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7,182,共4页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国力迅速增长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经过调整走向繁荣的时期。话剧发展依托于上升国力和勃兴文化的支撑,经过自身变革与转型,划出了有独特亮色的运行曲线,折射并敦促着社会的思想解放和文化观念的更新。从政治反思到...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国力迅速增长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经过调整走向繁荣的时期。话剧发展依托于上升国力和勃兴文化的支撑,经过自身变革与转型,划出了有独特亮色的运行曲线,折射并敦促着社会的思想解放和文化观念的更新。从政治反思到艺术反思,从艺术转型到经济转型,从个体思路到团体思路,而总的统领这个过程的是观念的发展: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丰富,从被动到主动;从探索到成熟,从"等、靠、要"到自己闯市场。可以说,中国话剧的每一个变化都连接着我们观念的变化,都连接着这个时代的变化。因而,中国话剧30年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变革,更在于它对过去与未来的沟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话剧 改革开放30年 发展 创新
下载PDF
“契诃夫式”的喜剧范例——论《樱桃园》的喜剧特殊性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唯嘉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58-67,共10页
《樱桃园》是一部"契诃夫式"的新型现代喜剧。《樱桃园》用维持平衡状态这种特殊的推进方式,展示了无动作性的主人公与永恒变动着的时间之间的特殊的喜剧冲突;塑造了"与众不同"的喜剧人物;抛弃了巧合、误会、夸张... 《樱桃园》是一部"契诃夫式"的新型现代喜剧。《樱桃园》用维持平衡状态这种特殊的推进方式,展示了无动作性的主人公与永恒变动着的时间之间的特殊的喜剧冲突;塑造了"与众不同"的喜剧人物;抛弃了巧合、误会、夸张等传统的喜剧手法,而采用气氛性布景、气氛性音乐舞蹈、气氛性人物等方法来营造笼罩全剧的喜剧气氛。《樱桃园》是契诃夫把喜剧改造成"高尚的体裁"的成功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诃夫 戏剧革新 喜剧冲突 喜剧角色 喜剧手法 喜剧的高级阶段
下载PDF
明代戏曲的文本传播及其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志全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4期20-24,共5页
相比于宋元时期戏曲以舞台表演为主的传播方式,明代戏曲除舞台演出外,其文本传播也日渐勃兴,并在明代中后期演变成一种时尚。戏曲传播方式的这一变化,促进了曲白的典雅化、文本的规范化以及戏曲演出的陌生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明代的... 相比于宋元时期戏曲以舞台表演为主的传播方式,明代戏曲除舞台演出外,其文本传播也日渐勃兴,并在明代中后期演变成一种时尚。戏曲传播方式的这一变化,促进了曲白的典雅化、文本的规范化以及戏曲演出的陌生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明代的戏曲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史 明代戏曲 文本传播 舞台表演 戏曲变革
下载PDF
戏剧史论教改刍议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虹玉 王宇红 张海冰 《教育文化论坛》 2014年第5期78-82,共5页
"弊极而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永恒活力的保障。"人是万物的尺度"言之人于世界的重要地位。人才培养,教育堪为担纲者。戏剧表演专业的学子们,感情充沛,理性贫弱;重视专业,轻忽理论,擅长表演,匮乏文化。... "弊极而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永恒活力的保障。"人是万物的尺度"言之人于世界的重要地位。人才培养,教育堪为担纲者。戏剧表演专业的学子们,感情充沛,理性贫弱;重视专业,轻忽理论,擅长表演,匮乏文化。戏剧史论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是扭转观念,在思辨中求得理性,在怀疑中剔除顽疾,在寓教于乐中完成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改 理性 观念 戏剧史论
下载PDF
文化建设视角下的五六十年代内地与香港黄梅戏借鉴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莉 《长春大学学报》 2019年第11期83-87,共5页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内地与香港的文化建设境遇与当下颇多相似。在多元文化交错博弈、文化事业举步维艰和文化产业远逊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形势下,五六十年代内地与香港的黄梅戏却蓬勃发展、影响深远,衍生为重要文化现象,对两地文化建设功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内地与香港的文化建设境遇与当下颇多相似。在多元文化交错博弈、文化事业举步维艰和文化产业远逊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形势下,五六十年代内地与香港的黄梅戏却蓬勃发展、影响深远,衍生为重要文化现象,对两地文化建设功不可没,其成果与不足对当下我国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研究认为,五六十年代内地与香港黄梅戏,在人才集中、制度革新、艺术改编和对外传播上均做出重要探索并各有侧重,其共同繁荣昭示民族文化的强大离不开传统文化给养;文艺的人民性依然极具现实意义;文化产业的良性运作需要持续不断的高质量艺术作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建设 文化产业 “戏改” 黄梅戏 内地 香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