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iciency and Mechanism of Phosphorus Removal by Coagulation of Iron-manganese Composited Oxide 被引量:2
1
作者 YANG Yan-ling LI Xing +2 位作者 GUO Can-xiong ZHAO Fu-wang JIA Feng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2期224-227,共4页
Iron-manganese composited oxide(FeMnO) was prepared with potassium permanganate and ferrous salt. Interface performance, charge property and structure topography of the FeMnO were investigated. Coagulation efficienc... Iron-manganese composited oxide(FeMnO) was prepared with potassium permanganate and ferrous salt. Interface performance, charge property and structure topography of the FeMnO were investigated. Coagulation efficiency and pollution removal mechanism of the FeMnO were approach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compositions of the FeMnO are δ-manganese dioxide and ferric hydroxide.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is about 146.22 m^2/g. The FeMnO contains rich hydroxyl with extremely strong adsorption action and chemical adsorption activity. The zero charge point of the oxide in pure water is about 8.0 of pH value. Under neutral pH value conditions, the FeMnO particle surface carried positive charges. The FeMnO particles are quasi-spherical micro-particles with irregular sizes adjoined each other to form net construction. Phosphorus removal efficiency of the FeMnO is remarkable, the total dissoluble phosphorus of settled water can be reduced below detecting level(0.3 μtg/L) at a FeMnO dosage of 6 mg/L, and total phosphorus below detecting level at a FeMnO dosage of 10 mg/L, for water samples containing total phos- phorus of 1281.70 μg/L and total dissoluble phosphorus of 1187.91 μtg/L. The mechanism of effective coagulation for phosphorus removal is combined results of multiple actions of adsorption, charge neutralization, adsorption/bridging and so 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on-manganese composited oxide Phosphorus removal COAGULATION mechanism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下载PDF
黄河流域典型煤矿矿井水协同除浊除氟药剂的制备及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强 章丽萍 +5 位作者 姚瑞涵 赵晓曦 崔行健 陈加乐 何绪文 马泽钰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8-257,共10页
黄河流域是我国煤炭潜力最大的区域,矿井水涌水量大但资源利用率不高,尤其在干旱和半干旱的高氟地区,矿井水中氟离子超标已成为制约提高矿井水资源利用率的主要因素之一。采用正交试验筛选出高效除氟药剂的5种组分[聚合氯化铝(PAC)、聚... 黄河流域是我国煤炭潜力最大的区域,矿井水涌水量大但资源利用率不高,尤其在干旱和半干旱的高氟地区,矿井水中氟离子超标已成为制约提高矿井水资源利用率的主要因素之一。采用正交试验筛选出高效除氟药剂的5种组分[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硅酸铝、硝酸镁、聚合氯化铁、羧甲基淀粉钠],采用单因素试验探讨了不同制备条件和反应条件对除氟效果的影响,并通过X射线能谱分析(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征探讨了除氟机理。结果表明:在金属总量M/Si、Al/Mg、Al/Fe的摩尔比分别为43、40、40条件下研制的除氟药剂,均可将含氟废水中氟离子浓度由20mg/L降至1.0 mg/L以下,达到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中氟化物浓度限值要求(1.0 mg/L);当除氟药剂投加量为1.25 g/L,初始p H为2~12,悬浮物浓度为100~2000 mg/L,聚丙烯酰胺(PAM)投加量为0.4 mg/L时,处理后上清液剩余氟离子浓度均可控制在1.0 mg/L以下,氟离子去除率达95%以上;除氟药剂中Al、Si元素起到重要的除氟作用,主要通过形成Al—F—Al等金属络合物沉淀被去除;将除氟药剂应用于黄河流域某煤矿含氟矿井水的处理,在除氟药剂投加量为400 mg/L、PAM投加量为0.2 mg/L时,氟离子浓度从5.6 mg/L降至0.85 mg/L,并协同将矿井水浊度从500 NTU降至4.59 NTU,吨水处理药剂成本为1.602元。该除氟药剂在黄河流域含氟矿井水处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氟药剂 铝盐 硅盐 含氟矿井水 除氟机理 协同除浊除氟
下载PDF
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水中氟化物的不确定度评定
3
作者 刘雨晴 刘开亮 《食品安全导刊》 2024年第12期88-91,95,共5页
目的: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氟化物的含量,评定测定过程中的不确定度分量。方法:依据标准《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 1059.1—2012)和《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CNAS-GL006:2019),分析不确定度来源,建立数学... 目的: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氟化物的含量,评定测定过程中的不确定度分量。方法:依据标准《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 1059.1—2012)和《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CNAS-GL006:2019),分析不确定度来源,建立数学模型,对测定过程中的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分析和计算,综合评估氟化物含量的不确定度。结果:当生活饮用水中氟化物的含量为0.915 mg·L^(-1)时,其扩展不确定度为0.038 mg·L^(-1)(k=2),测定结果可表示为(0.915±0.038)mg·L^(-1)(k=2)。结论:影响检测结果不确定度的因素主要是标准系列溶液的配制,在实验中可以通过严格控制标准系列溶液的配制过程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选择电极法 生活饮用水 氟离子 不确定度
下载PDF
二氧化锰对生活饮用水中氟化物的去除性能研究
4
作者 许晨 《中国锰业》 2024年第3期99-102,共4页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4种不同晶型的MnO_(2)吸附剂,并分别对其除氟能力进行了研究和比较。评估了处理时间、吸附剂用量、初始氟化物浓度、溶液初始pH、共存离子等因素对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吸附剂中δ-MnO_(2)对氟离子的去...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4种不同晶型的MnO_(2)吸附剂,并分别对其除氟能力进行了研究和比较。评估了处理时间、吸附剂用量、初始氟化物浓度、溶液初始pH、共存离子等因素对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吸附剂中δ-MnO_(2)对氟离子的去除效果最佳。当吸附剂用量为6 g/L,初始氟离子浓度为10 mg/L,pH为5时,10 h内达到吸附平衡,去除率高达95.9%。此外,还在自然条件下使用生活饮用水样品进行了吸附实验,氟化物含量从5 mg/L降低至0.715 mg/L,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最大允许限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锰 吸附剂 生活饮用水 除氟
下载PDF
吸附法去除矿井水中F-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唐佳伟 张锁 +6 位作者 刘兆峰 张海琴 包一翔 侯福林 郭强 曹志国 李井峰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69-283,共15页
氟离子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地表河流与地下水体中,尤其是在西部黄河流域的沿黄矿区,矿井水中普遍存在着氟超标的问题,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我国的氟污染现状多处于低浓度污染水平,常规水处理技术难以有效去除。吸附法... 氟离子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地表河流与地下水体中,尤其是在西部黄河流域的沿黄矿区,矿井水中普遍存在着氟超标的问题,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我国的氟污染现状多处于低浓度污染水平,常规水处理技术难以有效去除。吸附法凭借其吸附效率高、操作便捷等优点被认为是去除低浓度氟离子的有效方法。综述了目前常用的炭基、矿物类、金属类及金属有机骨架类(MOFs)吸附材料去除氟离子的研究现状,归纳并总结了不同因素对吸附材料的除氟效率和吸附机理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吸附法在矿井水处理的应用效果与运行成本,展望了吸附法应用低浓度(<10 mg/L)、大水量的含氟矿井水处理中的发展方向。总体而言,针对吸附法去除氟离子的研究中仍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在吸附机理方面,应从吸附材料特性、氟离子的赋存形态和吸附材料与氟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等方面继续深入探究。而在吸附法应用方面,应以实际工程需求为导向,开发绿色安全的低成本吸附材料。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了吸附法除氟应用矿井水处理的研发方向,在明确当地政策及水质水量的原则下,重点开发以天然/废弃(矿)物和炭基、铝基或其他新型高分子吸附材料为基础的低成本、高效率的环境友好型改性吸附剂。并保证吸附材料在制备加工、投产应用以及循环再生的全生命周期的稳定性、经济性与安全性,从而提高吸附法在实际含氟废水应用的竞争力,提升吸附法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水处理 吸附法 氟离子 吸附机理 环境友好型改性吸附剂
下载PDF
络合诱导除氟剂去除矿井水中氟离子实验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郭中权 郑利祥 +4 位作者 徐旭峰 高杰 郑彭生 肖艳 周如禄 《能源环境保护》 2023年第1期42-49,共8页
在我国西部和西北部生态脆弱地区,煤矿矿井水处理后可作为生活用水或外排至重要地表水系,其中氟化物(以F^(-)计)排放浓度要求小于1.0 mg/L。针对吸附法去除矿井水中氟化物存在的工艺复杂、操作管理困难和出水水质不稳定等问题,采用络合... 在我国西部和西北部生态脆弱地区,煤矿矿井水处理后可作为生活用水或外排至重要地表水系,其中氟化物(以F^(-)计)排放浓度要求小于1.0 mg/L。针对吸附法去除矿井水中氟化物存在的工艺复杂、操作管理困难和出水水质不稳定等问题,采用络合诱导除氟剂进行了除氟实验研究,考察了络合诱导除氟剂投加量、反应时间、pH和浊度等主要因素对矿井水中氟化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络合诱导除氟剂的除氟机理。结果表明:络合诱导除氟剂是通过络合吸附和化学诱导作用捕获矿井水中离子态的氟化物,形成共混沉淀物达到除氟的目的;当络合诱导除氟剂投加量45 mg/L、反应时间12 min、pH 8~9和原水浊度小于100 NTU时,模拟配水中氟离子浓度可从5 mg/L降至1.0 mg/L以下。共存离子中的碳酸根离子对除氟效果影响明显,硫酸根离子影响次之,氯离子没有明显影响;矿井水连续除氟试验中,出水氟离子浓度可稳定至0.75~0.90 mg/L,浊度为8.2~10.0 NT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络合诱导除氟剂 含氟矿井水 矿井水处理 除氟机理
下载PDF
Removal of antibiotic-resistant genes during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A review 被引量:5
7
作者 Tuqiao Zhang Kunyuan Lv +2 位作者 Qingxiao Lu Lili Wang Xiaowei Liu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6期415-429,共15页
Once contaminate the drinking water source,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will propagate in drinking water systems and pose a serious risk to human health.Therefore,the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processes(DWTPs)are c... Once contaminate the drinking water source,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will propagate in drinking water systems and pose a serious risk to human health.Therefore,the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processes(DWTPs)are critical to manage the risks posed by ARGs.This study summarizes the prevalence of ARGs in raw water sources and treated drinking water worldwide.In addition,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ARGs and related mechanisms by different DWTPs are reviewed.Abiotic and biotic factors that affect ARGs elimination are also discussed.The data on presence of ARGs in drinking water help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ARGs pollution is prevalent and deserves a high priority.Generally,DWTPs indeed achieve ARGs removal,but some biological treatment processes such as 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 filtration may promote antibiotic resistance due to the enrichment of ARGs in the biofilm.The finding that disinfection and membrane filtration are superior to other DWTPs adds weight to the advice that DWTPs should adopt multiple disinfection barriers,as well as keep sufficient chlorine residuals to inhibit re-growth of ARGs during subsequent distribution.Mechanistically,DWTPs obtain direct and inderect ARGs reduction through DNA damage and interception of host bacterias of ARGs.Thus,escaping of intracellular ARGs to extracellular environment,induced by DWTPs,should be advoided.This review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developping efficient reduction technologies of ARGs.Future study should focus on ARGs controlling in terms of transmissibility or persistence through DWTPs due to their biological related nature and ubiquitous presence of biofilm in the treatment un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processes removal mechanism Influencing factors
原文传递
络合诱导除氟剂的研制及除氟效果评价
8
作者 王锐 陈成 +2 位作者 张亚红 石渊博 亢艺璇 《化学工程师》 CAS 2023年第11期5-9,共5页
本文以PVA、PAM、AlCl_(3)以及EDTA-Na为原料制备出一种新型络合诱导除氟剂,采用正交实验筛选出制备络合诱导除氟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2h、反应体系pH值为8,PVA、PAM、AlCl_(3)及EDTA-Na加量分别为20wt%、8wt%... 本文以PVA、PAM、AlCl_(3)以及EDTA-Na为原料制备出一种新型络合诱导除氟剂,采用正交实验筛选出制备络合诱导除氟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2h、反应体系pH值为8,PVA、PAM、AlCl_(3)及EDTA-Na加量分别为20wt%、8wt%、15wt%以及10wt%。并通过间歇除氟与连续动态除氟实验评价了该络合诱导除氟剂效果,结果表明,针对初始F-浓度为5mg·L^(-1)的废水,络合诱导除氟剂加量为50mg·L^(-1),体系p H值为8,20min后除氟率可达82%以上;Ca^(2+)与CO32-浓度对除氟效果影响显著,较高浓度下会大幅削弱除氟效果;酸性环境或强碱环境下,除氟效果不佳;动态连续除氟实验中,在35h之前,该络合诱导除氟剂可维持除氟率在82%以上,以800mg·h^(-1)的速度补充泵注PAM强化絮凝后,可使除氟率持续维持在82%以上,出口水浊度在6NTU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络合诱导除氟剂 氟离子 矿井水 除氟机理
下载PDF
饮用水除氟方法及其机理 被引量:28
9
作者 查春花 张胜林 +1 位作者 夏明芳 张林生 《净水技术》 CAS 2005年第6期46-48,共3页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饮用水除氟方法,如石灰沉淀法、混凝沉降法、吸附与离子交换法、电凝聚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等。同时讨论了各种除氟方法的机理及进展。
关键词 饮用水 除氟 方法 机理
下载PDF
电絮凝法去除饮用水中氟的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李向东 冯启言 +1 位作者 赵璇 李静波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33-35,共3页
采用双铝电絮凝法去除饮用水中的氟。研究了电极间距、原水pH值、原水氟浓度、电流密度对除氟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絮凝法去除地下水中的氟不需添加可溶性盐和改变pH值,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阳极面积与反应器容积比为52.5m2/m3,电极间距1.... 采用双铝电絮凝法去除饮用水中的氟。研究了电极间距、原水pH值、原水氟浓度、电流密度对除氟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絮凝法去除地下水中的氟不需添加可溶性盐和改变pH值,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阳极面积与反应器容积比为52.5m2/m3,电极间距1.0cm,电流密度30A/m2,反应10min后,出水中F-浓度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电絮凝 铝电极 饮用水 除氟
下载PDF
载铁(Ⅲ)-配位体交换棉纤维素吸附剂对饮用水中砷(Ⅴ)和氟联合去除的研究 被引量:21
11
作者 赵雅萍 王军锋 陈甫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43-647,共5页
使用新型载铁 ( ) -配位体交换棉纤维素吸附剂 ,通过静态和动态吸附实验 ,研究了饮用水中砷酸钠[砷 ( ) ]和氟化钠 (氟 )联合去除的效果和浓度因素的影响以及吸附剂经过反复吸附 -洗脱再生 -再吸附后性能的稳定性 .结果表明 ,该吸附... 使用新型载铁 ( ) -配位体交换棉纤维素吸附剂 ,通过静态和动态吸附实验 ,研究了饮用水中砷酸钠[砷 ( ) ]和氟化钠 (氟 )联合去除的效果和浓度因素的影响以及吸附剂经过反复吸附 -洗脱再生 -再吸附后性能的稳定性 .结果表明 ,该吸附剂能够高效、高选择性地联合去除高砷 ( )和高氟 .吸附柱的饱和吸附容量可高达 1 5 mg/ g干重 ,反复使用中饱和体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 0 .5 % ,柱处理出水的各项有关指标均符合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特别是砷 ( )的质量浓度低于 0 .0 1 0 mg/ L,符合世界健康组织 ( WHO)推荐的饮用水严格砷标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铁(Ⅲ)-配位体交换棉纤维素 吸附剂 饮用水 砷(V) 联合去除 水处理
下载PDF
饮水除氟剂的试验评估 被引量:12
12
作者 曲长菱 姜兆春 +1 位作者 黄衍初 贾智萍 《环境科学》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9-22,共4页
就聚合铝,CF-1和PC85-3除氟的适宜条件,如pH,陈化作用,搅拌等进行了较详细的比较。聚合氯化铝除氟的最佳pH为6—7;水温在10—30℃除氟效果基本相近;搅拌时间以1—3min为宜;沉淀静置10—15min能... 就聚合铝,CF-1和PC85-3除氟的适宜条件,如pH,陈化作用,搅拌等进行了较详细的比较。聚合氯化铝除氟的最佳pH为6—7;水温在10—30℃除氟效果基本相近;搅拌时间以1—3min为宜;沉淀静置10—15min能达到除氟要求。并对活性氧化铝,骨炭和UR-3700螯合树脂除氟的平衡容量,水的硬度影响等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聚合铝,CF-1和PC85-3去除饮水中的过量氟,可达到饮用要求,但其应用受限制。活性氧化铝,骨炭是比较有效的除氟滤料,活性氧化铝平衡吸氟量为0.89—1.75mg/g,除氟效率与pH、原水含氟量、盐度和硬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氟 聚合铝 活性氧化铝 骨炭 饮水
下载PDF
含氟水治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62
13
作者 卢建杭 黄克玲 刘维屏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341-345,共5页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吸附、化学沉淀和混凝沉降3种常用的除氟方法上的研究进展情况,并对除氟机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含氟水 除氟 饮用水 水处理 吸附 沉淀 混凝
下载PDF
水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去除方法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韩关根 吴平谷 +2 位作者 王惠华 马冰洁 方跃强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9-200,共2页
目的 探讨水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去除方法 ,并通过筛选确定有效去除工艺。方法 用标准贮备液配制实验溶液 ,采用 4种方法进行实验处理 ,对处理前后样品进行水质检验。结果  4种处理方法中Ⅳ法对 4种异构体的去除率为 10 0 % ;Ⅱ法... 目的 探讨水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去除方法 ,并通过筛选确定有效去除工艺。方法 用标准贮备液配制实验溶液 ,采用 4种方法进行实验处理 ,对处理前后样品进行水质检验。结果  4种处理方法中Ⅳ法对 4种异构体的去除率为 10 0 % ;Ⅱ法为 0 %~ 10 0 %不等 ,而Ⅰ、Ⅲ法仅对邻苯二甲酸二酯有效果 ,去除率分别为 89 7%和10 0 %。结论 水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去除效果Ⅳ法 >Ⅰ法 >Ⅲ、Ⅰ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 去除方法 实验研究
下载PDF
饮水除氟剂的应用 被引量:10
15
作者 黄衍初 姜兆春 曲长菱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561-567,共7页
本文对国内饮水除氟剂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对常用絮凝剂和滤料的除氟性能、适宜条件及应用情况进行了简要比较,同时对近期研制和生产的新除氟剂,如CF-1,PC85-3,6210,以及新型除氟滤料,如GT.SBC、CF型微型过滤管、蛇纹石、UR-370... 本文对国内饮水除氟剂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对常用絮凝剂和滤料的除氟性能、适宜条件及应用情况进行了简要比较,同时对近期研制和生产的新除氟剂,如CF-1,PC85-3,6210,以及新型除氟滤料,如GT.SBC、CF型微型过滤管、蛇纹石、UR-3700螯合树脂等的除氟效果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 除氟 絮凝剂
下载PDF
阿克苏地区含氟地下水治理方法的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华根福 刘焕芳 +1 位作者 吴心蓉 李国东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09年第5期69-73,共5页
针对阿克苏地区存在的氟污染饮用水问题,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饮用水除氟方法,如石灰沉淀法、混凝沉降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法、电凝聚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等。介绍了天然沸石的结构特征;分析了沸石处理地下水的作用机理及再生问题;并... 针对阿克苏地区存在的氟污染饮用水问题,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饮用水除氟方法,如石灰沉淀法、混凝沉降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法、电凝聚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等。介绍了天然沸石的结构特征;分析了沸石处理地下水的作用机理及再生问题;并对今后沸石法处理地下水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饮用水 除氟 方法 沸石
下载PDF
改性天然沸石的除氟性能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凌铃 黄肖容 隋贤栋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727-1731,共5页
高效除氟材料的应用能降低饮用水中的氟质量浓度。采用静态吸附实验,比较了天然沸石和实验室制得的氢氧化铝、硫酸铝、聚合硫酸铁(PFS)改性天然沸石的除氟性能。结果表明,PFS改性的天然沸石具有良好的除氟效果,静态除氟容量可达25mg... 高效除氟材料的应用能降低饮用水中的氟质量浓度。采用静态吸附实验,比较了天然沸石和实验室制得的氢氧化铝、硫酸铝、聚合硫酸铁(PFS)改性天然沸石的除氟性能。结果表明,PFS改性的天然沸石具有良好的除氟效果,静态除氟容量可达25mg·g-1。通过动态吸附试验,进一步探讨了饮用水的氟质量浓度、流速、停留时间、床层高度等因素对PFS改性天然沸石除氟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原水氟质量浓度越低,最佳除氟停留时间越短,PFS改性天然沸石滤柱床层高度越小。当停留时间为68s,滤柱床层高度为47mm时,含氟为5.8mg·L-1的模拟水样经吸附滤柱后,其氟质量浓度降到0.95mg·L-1,低于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的上限值1mg·L-1。当含氟为4.14mg·L-1时,停留时间缩短为58s,最小床层高度为40mm;含氟为2.5mg·L-1时,停留时间为47s,最小床层高度为32mm,出水即可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因此,可根据不同高氟水地区的氟质量浓度来确定停留时间和床层高度,从而确定材料的适宜用量和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 除氟 天然沸石 改性天然沸石
下载PDF
氯化消毒副产物NDMA的生成与控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8
作者 梁闯 徐斌 +3 位作者 高乃云 张超杰 严烈 李伟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2期6-11,共6页
NDMA(N-Nitrosodimethylamine)是水处理领域新近发现的一种氯化消毒副产物,由于其具有检出率高、致癌风险大、难以有效去除等特性,已成为国际关注的重要水质问题之一。饮用水中的NDMA主要产生于氯化消毒过程,尤为严重的是氯胺消毒过程,... NDMA(N-Nitrosodimethylamine)是水处理领域新近发现的一种氯化消毒副产物,由于其具有检出率高、致癌风险大、难以有效去除等特性,已成为国际关注的重要水质问题之一。饮用水中的NDMA主要产生于氯化消毒过程,尤为严重的是氯胺消毒过程,而臭氧和过氧化氢氧化基本不产生NDMA。NDMA为亲水性小分子有机物,常规处理和深度处理均难于有效去除,而且管网中的浓度显著高于出厂水。目前控制饮用水中NDMA的常用方法是紫外线照射,但能耗较高。其他方法如延长自由氯接触时间和采用高铁酸盐预氧化、反渗透、臭氧/过氧化氢高级氧化工艺等也可以不同程度地控制NDMA及其前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消毒 消毒副产物 NDMA 生成机理 检测方法 控制手段
下载PDF
活性氧化铝改性除氟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晨晨 段颖 +1 位作者 徐微 李学德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8-252,共5页
为提高活性氧化铝对饮用水中氟的去除效果,采用硫酸、氯化铁、硫酸与氯化铁复合3种方法对活性氧化铝进行改性。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3种因素对3种改性活性氧化铝吸附除氟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与氯化铁复合改性的活性氧化铝的除氟... 为提高活性氧化铝对饮用水中氟的去除效果,采用硫酸、氯化铁、硫酸与氯化铁复合3种方法对活性氧化铝进行改性。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3种因素对3种改性活性氧化铝吸附除氟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与氯化铁复合改性的活性氧化铝的除氟效果最好,其最优改性条件组合为H2SO4浓度0.01 mol·L-1,浸泡时间120 min,固液比1:5,FeCl3浓度0.1%,浸泡时间180 min,固液比1:10;硫酸与氯化铁复合改性活性氧化铝的吸附行为更符合Langmuir等温线的拟合,即吸附为单分子层吸附,其最大吸附容量为4.98 mg·g-1,是未改性的3.4倍;且硫酸与氯化铁复合改性活性氧化铝吸附氟后溶液中金属离子不超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氧化铝 改性 饮水除氟
下载PDF
无定形氢氧化铝吸附剂的制备及其除氟性能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连香 刘文朝 +1 位作者 孙瑞刚 李铁光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3-98,共6页
降氟措施对高氟地下水地区居民饮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吸附法除氟技术被广泛应用,但仍存在适宜于偏酸性环境等难点。以提高适应高氟地下水pH值的能力为目标,通过控制反应过程中pH值制备无定形氢氧化铝吸附材料,开展吸附等温线试验、... 降氟措施对高氟地下水地区居民饮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吸附法除氟技术被广泛应用,但仍存在适宜于偏酸性环境等难点。以提高适应高氟地下水pH值的能力为目标,通过控制反应过程中pH值制备无定形氢氧化铝吸附材料,开展吸附等温线试验、吸附动力学试验、pH值适应性试验、竞争离子试验、可重复利用性能试验和吸附机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无定形氢氧化铝对氟离子的吸附属于优惠型吸附,Langmuir最大吸附容量为166.67 mg/g。与传统Al_2O_3吸附材料相比,在pH值为7.0~9.0时,无定形氢氧化铝吸附材料可减缓除氟效果下降速率,提高了适应地下水pH值的能力。氟去除率随着溶液中HCO_3^-、CO_2-3、PO_4^(3-)等离子浓度升高而降低。在初始氟浓度为5.00 mg/L时,可重复利用5个周期。因此,改进铝型吸附材料制备过程可显著提高吸附性能和适应高氟地下水的能力,是今后研制和改进吸附材料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定形氢氧化铝 PH值 氟浓度 吸附 氟去除率 高氟地下水 饮水安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