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1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ye-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Drivers According to Driving Experience-Relevance to Traffic Sign Legibility 被引量:1
1
作者 宋菲 杨孝宽 《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2010年第3期215-219,共5页
A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find the variability of driver eye movement according to different driving experience. An eye tracking system was used to study the regularity of driver eye movements, such as fixation d... A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find the variability of driver eye movement according to different driving experience. An eye tracking system was used to study the regularity of driver eye movements, such as fixation duration, variations of fixation point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glance zone. It was found that driving experience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driver eye movement behavior. The percentage of fixation duration to total glance time for inexperienced drivers was 61.5%, while the percentage for experienced drivers was 50.2%. Moreover, the majority of drivers paid attention to the left region of the field of view more frequently than the central and the right regions.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it takes inexperienced drivers more time to recognize traffic signs. The findings from this study will assist traffic engineers in designing and installing the traffic signs in an optimal w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ffic signs driving experience Eye movement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quasi-isentropic driving model of aluminized explosives in the detonation wave propagation direction
2
作者 Hongfu Wang Yan Liu +5 位作者 Fan Bai Chao He Yingliang Xu Qiang Zhou Chuan Xiao Fenglei Hua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596-618,共23页
Taking CL-20(Hexanitrohexaazaisowurtzitane)-based aluminized explosives with high gurney energ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research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s the work capability of different aluminized explosive f... Taking CL-20(Hexanitrohexaazaisowurtzitane)-based aluminized explosives with high gurney energ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research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s the work capability of different aluminized explosive formulations when driving metal flyer plates in the denotation wave propagation direction.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ormulations with 43 μm aluminum(Al) powder particles(The particle sizes of Al powder were in the range of 2~43 μm) exhibited the optimal performance in driving flyer plates along the denotation wave propagation direction. Compared to the formulations with Al powder 13 μm, the formulations with Al powder 2 μm delivered better performance in accelerating metal flyer plates in the early stage, which, however, turned to be poor in the later stage. The CL-20-based explosives containing 25% Al far under-performed those containing 15% Al. Based on the proposed quasi-isentropic hypothesis, relevant isentropy theories, and the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etonation parameters and entropy as well as Al reaction degree, the characteristic lines of aluminized explosives in accelerating flyer plates were theoretically studied, a quasi-isentropic theoretical model for the aluminized explosive driving the flyer plate was built and the calculation methods for the variations of flyer plate velocity, Al reaction degree, and detonation product parameters with time and axial positions were developed. The theoretical model built is verified b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he CL-20-based aluminized explosive driving flyer plate. It was found that the model built could accurately calculate the variations of flyer plate velocity and Al reaction degree over time. In addition, how physical parameters including detonation product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varied with time and axial positions was identified. The action time of the positive pressure after the detonation of aluminized explosives was found prolonged and the downtrend of the temperature was slowed down and even reversed to a slight rise due to the aftereffect reaction between the Al powder and the detonation produ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uminized explosive Flyer plate experiment Quasi-isentropic theoretical model Al reaction driving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A Sine Driving System for the Dynamic Experiment of the Aerofoil Model
3
作者 XIE Yajun, GUO Qi, ZHANG Li, XI Zhongxiang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72, P. R.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2000年第4期149-153,共5页
The design principle and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s of a new sine driving system apparatus, which have been used by NPU NF-3 wind tunnel in the dynamic stall experiments on the oscillating aerofoil model from 1994, is ... The design principle and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s of a new sine driving system apparatus, which have been used by NPU NF-3 wind tunnel in the dynamic stall experiments on the oscillating aerofoil model from 1994, is introduced. Som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tability and flexibility are studied. The obvious advantages of the system are its simple structure, convenient operation and more accurate sin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ttack angle and the rotating angle of the aerofoil The driving system has been proved advisable comparing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both abroad and in many dynamic tests in NF-3 wind tunnel. It can provide guidelines for the study of the aerodynamic properties on the oscillating aerof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foil dynamic experiment sine driving system
下载PDF
Predictors and Risk Perceptions of Using Cell Phones while Driving among Young Adult Drivers
4
作者 Scarlett Mia S.Tabunar 《Journa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2019年第2期71-84,共14页
The Philippines is expecting a rise in the number of drivers that use mobile phones while driving.It is known as the“texting capital of the world”.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determine the predictors,risk p... The Philippines is expecting a rise in the number of drivers that use mobile phones while driving.It is known as the“texting capital of the world”.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determine the predictors,risk perceptions and the prevalence of cell phone use while driving among trainee resid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Philippine General Hospital.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 employed total enumeration.A survey was first distributed to the target population,followed by a focus group discussion.Chi-square and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were used to analyze data.Included in the final analysis were 175 drivers aged 25-30 years(mean=27.90+1.34).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risk perceptions of cell phone users vs.non-users,and most perceived hands-free devices safer to use(p=0.030).The reported prevalence is 90.68%;drivers have a significant overall unsafe attitude(p=0.007),and an unsafe attitude when using handsets when driving,even when this is known to be dangerous(p=0.003).In conclusion,driving with hands-free devices was perceived to be safer,although drivers have a high overall unsafe attitude.Driving for more than two years and having an unsafe attitude were found to b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cell phone use while driving.Countermeasures must take into account these factors when instituting behavioral modification strategies and road safety policies concerning unsafe and distracted driv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titude cell PHONE use WHILE driving driving experience distracted driving risk PERCEPTIONS young ADULT DRIVERS
下载PDF
川藏南线自驾游客情感体验的特征与影响机制 被引量:2
5
作者 陈钢华 师慧敏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7-134,共18页
以流动性体验为核心的旅游形式在全球化背景下日益流行。作为大尺度流动型旅游形式典型代表的长途自驾游,因冒险、追逐自由、私密、个性化、高不确定性等特征,赋予了游客独特且复杂的情感体验。目前,学界尚缺乏从更为系统的视角关注大... 以流动性体验为核心的旅游形式在全球化背景下日益流行。作为大尺度流动型旅游形式典型代表的长途自驾游,因冒险、追逐自由、私密、个性化、高不确定性等特征,赋予了游客独特且复杂的情感体验。目前,学界尚缺乏从更为系统的视角关注大尺度流动情境下游客情感体验的特征、前因与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文章基于景观感知理论,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川藏南线(318国道成都至拉萨段)的自驾游客为研究对象,分析游客在大尺度流动情境下的情感体验特征与影响机制。文章发现:1)自驾游客的积极情感体验未达强烈水平,情感体验(尤其是积极情感体验)伴随着自驾这一流动性实践呈现出动态变化的波动特征,且涉及多个维度;2)基于自我需要满足与否、满足程度如何这一标准,自驾游客与环境的互动(包含两组类型、6类特征)促进了他们上述情感体验的产生,并通过动态反馈机制持续影响了情感体验。上述研究发现不仅完善了有关游客情感体验前因和影响机制以及自驾入藏旅游体验的实证研究体系,还为目的地的管理与营销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驾游客 情感体验 影响因素 影响机制 川藏南线 景观感知理论
下载PDF
考虑工作记忆容量和时间压力影响的驾驶绩效分析
6
作者 袁伟 张会明 +2 位作者 赵天欣 郭应时 王畅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62-873,共12页
随着风险驾驶机理研究的不断完善,外部情境因素和驾驶人内部认知差异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为研究时间压力、工作记忆容量与驾驶绩效之间的关系,采用时间约束和动机等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时间压力的施加,采用复杂跨度... 随着风险驾驶机理研究的不断完善,外部情境因素和驾驶人内部认知差异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为研究时间压力、工作记忆容量与驾驶绩效之间的关系,采用时间约束和动机等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时间压力的施加,采用复杂跨度范式测量驾驶人工作记忆容量。基于驾驶模拟器系统构建相关驾驶场景,开展心理学与模拟驾驶行为试验,采集驾驶人心理、操作和车辆运行数据,分别就时间压力、工作记忆容量及其组合对驾驶绩效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时间压力对超速比例、碰撞概率、制动反应时间、左转选择间隙皆有显著的影响效应,且时间压力越高,超速比例越大、碰撞概率越高、制动反应时间越快、左转选择间隙越小的频次越多;工作记忆容量仅对制动反应时间有影响,工作记忆容量越高,制动反应时间越快;时间压力与工作记忆容量对制动反应时间无交互影响,但随着时间压力的增大,高工作记忆容量人群与低工作记忆容量人群在制动反应时间上的差异逐渐变小。这些发现为研究时间压力下的驾驶绩效提供了驾驶人认知方面的新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驾驶绩效 时间压力 工作记忆容量 模拟驾驶 心理学试验
下载PDF
基于任务驱动的多糖制备工艺对其黏弹性影响综合实验教学设计
7
作者 李慧 王继乾 +3 位作者 姬思雪 赵玉荣 马少华 陈翠霞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8-122,共5页
基于科教融合和成果导向(OBE)教育理念,将生化领域的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为教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素质。引入科研项目“多糖的制备工艺对其黏弹性能的影响”并贯穿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查阅文献并讨论“耐温耐盐、环境友好新型驱油剂... 基于科教融合和成果导向(OBE)教育理念,将生化领域的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为教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素质。引入科研项目“多糖的制备工艺对其黏弹性能的影响”并贯穿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查阅文献并讨论“耐温耐盐、环境友好新型驱油剂开发”的热点问题,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学生文献查阅能力;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体系设计个性化实验方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探究利用盐醇析法和Sevage法制备多糖的工艺并计算其得率,采用红外和紫外光谱对样品进行表征,探究不同制备工艺对黏弹性及驱替效果的影响,帮助学生搭建“生物—化工—能源”多学科知识体系,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开展数据分析、方案评价和成果路演,锻炼学生的科研探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务驱动 胞外多糖 制备 黏弹性 综合性实验
下载PDF
基于体验的自动驾驶出行共乘意愿研究
8
作者 秦焕美 卢兆麟 孙梦丽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25-31,51,共8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自动驾驶技术飞速发展,为缓解交通拥堵,自动驾驶模式下的共乘出行将共享自动驾驶汽车与动态共乘相结合,能够为出行者提供更多按需出行的服务,同时积极探索绿色交通和可持续发展。文中以自动驾驶体验为出发点,对...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自动驾驶技术飞速发展,为缓解交通拥堵,自动驾驶模式下的共乘出行将共享自动驾驶汽车与动态共乘相结合,能够为出行者提供更多按需出行的服务,同时积极探索绿色交通和可持续发展。文中以自动驾驶体验为出发点,对通勤出行者进行问卷调查,获取其日常通勤出行行为、自动驾驶出行体验认知及态度、自动驾驶汽车共乘意愿和个人经济社会属性信息。在此基础上,利用TransCAD构建体验前、后出行者的自动驾驶共乘意愿模型,深入探讨私家车通勤者和公共交通通勤者在自动驾驶模式下的共乘偏好。结果表明:私家车和公共交通通勤者的共乘意愿具有显著差异;在实际开放道路交通环境中,自动驾驶模式下通勤者的共乘意愿受到日常出行行为、自动驾驶认知水平、对自动驾驶汽车态度、共乘态度及共乘相关因素等影响;自动驾驶共乘体验使通勤者对自动驾驶的认知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 共乘意愿 体验 BL模型
下载PDF
场景复杂度评估在轨迹预测和驾驶决策中的应用
9
作者 李道飞 潘豪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56-1563,共8页
场景复杂度的评估对于提升自动驾驶车辆应对多变环境的能力以及增强算法的适用性至关重要。本文中设计了基于图模型的复杂度评估算法,充分考虑场景中的交互拓扑,将场景划分为3类不同复杂度。在匝道汇流场景下,验证了该算法的合理性与有... 场景复杂度的评估对于提升自动驾驶车辆应对多变环境的能力以及增强算法的适用性至关重要。本文中设计了基于图模型的复杂度评估算法,充分考虑场景中的交互拓扑,将场景划分为3类不同复杂度。在匝道汇流场景下,验证了该算法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为说明复杂度评估算法的拓展性,将其应用于自动驾驶的轨迹预测与决策算法开发中。通过结合自然驾驶数据集和实车在环试验,对提出算法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场景复杂度评估可预先估计预测的不确定性,显著提升自动驾驶决策算法的实时性与最优性。在数据回放测试中,复杂度评估模块可帮助降低并道失败率、并道剐蹭率分别为38%、92%,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景复杂度 自动驾驶决策 轨迹预测 图模型 实车在环试验
下载PDF
基于改进NaSch模型的网联异质交通流特性分析
10
作者 张萌萌 宋家恕 解树坤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6-91,共6页
为研究智能网联环境下异质交通流演变规律,设计典型场景驾驶模拟实验,采集传统车辆(human driven vehicle,HDV)与智能网联车辆(connected vehicle,CV)驾驶行为特征指标,对异质交通流关键参数进行分析和标定;构建考虑HDV与CV驾驶行为差... 为研究智能网联环境下异质交通流演变规律,设计典型场景驾驶模拟实验,采集传统车辆(human driven vehicle,HDV)与智能网联车辆(connected vehicle,CV)驾驶行为特征指标,对异质交通流关键参数进行分析和标定;构建考虑HDV与CV驾驶行为差异的异质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并基于改进的NaSch模型进行仿真实验,解析智能网联环境下交通流基本图,分析异质交通流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较于HDV,CV驾驶员捕捉道路信息和反应时间提升约11.4%;自由流状态下,CV车速比HDV车速提升了7.4%,且同一车速下安全跟驰距离缩短了18.2%;随着CV所占比例由20%增至80%,交通流基本图显示交通流平均车速显著提升,交通流率增加,时空轨迹图显示局部拥堵状况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智能网联 异质交通流 NaSch模型 元胞自动机 驾驶模拟实验
下载PDF
小半径公路隧道视线诱导设施优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贝润钊 杜志刚 +2 位作者 梅家林 徐文广 冒卫星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24年第1期13-18,共6页
文中建立五种视线诱导场景,选取37名被试进行驾驶模拟实验,分析车辆开始减速位置和弯道段横向偏移.结果表明:相较于改善前,反光环方案和线形诱导标组合方案均有明显改善效果;反光环方案中5.4%的被试会出现异常驾驶行为,增设线形诱导标... 文中建立五种视线诱导场景,选取37名被试进行驾驶模拟实验,分析车辆开始减速位置和弯道段横向偏移.结果表明:相较于改善前,反光环方案和线形诱导标组合方案均有明显改善效果;反光环方案中5.4%的被试会出现异常驾驶行为,增设线形诱导标后没有出现异常驾驶行为;增设4 m线形诱导标可以使被试在弯道段的车道保持能力进一步提高12.5%,增设6 m线形诱导标可以让被试开始减速位置进一步提前1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小半径高速公路隧道 视线诱导设施 驾驶模拟 驾驶绩效
下载PDF
智能化转型背景下自动驾驶产业化的中国实践 被引量:1
12
作者 霍治方 刘刚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5-109,共15页
自动驾驶是当今交通社会转型的一种变革性力量。作为人工智能技术集中应用的典型场景,自动驾驶具备技术和社会“双重”属性,其产业化过程本质上是技术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建构的过程。基于175家智能网联汽车企业的关系数据和819份自动驾... 自动驾驶是当今交通社会转型的一种变革性力量。作为人工智能技术集中应用的典型场景,自动驾驶具备技术和社会“双重”属性,其产业化过程本质上是技术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建构的过程。基于175家智能网联汽车企业的关系数据和819份自动驾驶实地社会实验的问卷数据,对中国自动驾驶产业化实践方案的形成机制与理论逻辑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自动驾驶在高环境嵌入性作用下,一方面嵌入中国复杂道路环境,另一方面嵌入中国独特社会环境,导致以单车智能为核心的技术路线难以为继,最终在一系列互补性技术创新和多元创新主体协同创新作用下,以车路协同为核心的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道路成为中国自动驾驶产业化的实践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 车路协同 环境嵌入 社会建构 社会实验
下载PDF
低能见度下人行横道发光标线视认及预警效果研究
13
作者 杜昊天 陈丰 +2 位作者 李琛 王若霖 潘晓东 《交通信息与安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66,共8页
城市人行横道在夜间、雾天等低能见度环境下交通事故频发。交通设施视认性能不足、未能提供有效的冲突预警是重要原因。为探究新型发光标线与普通标线相比对于提升驾驶人视认距离、提供交通冲突预警的作用,基于Cinema 4D软件设计夜间及... 城市人行横道在夜间、雾天等低能见度环境下交通事故频发。交通设施视认性能不足、未能提供有效的冲突预警是重要原因。为探究新型发光标线与普通标线相比对于提升驾驶人视认距离、提供交通冲突预警的作用,基于Cinema 4D软件设计夜间及雾天2种低能见度行车场景,开展驾驶模拟实验,获取微观个体驾驶行为数据,使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方法和Friedman秩和检验方法深入分析标线的发光颜色、发光模式、发光位置因素对于驾驶人视认距离及纵向速度调控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①低能见度场景中驾驶人在发光标线下的视认距离显著大于普通标线,夜间场景中白色、黄色和红色发光标线下驾驶人视认距离分别提升36%,21%,54%,雾天场景中白色、黄色和红色发光标线下驾驶人视认距离分别提升34%,17%,47%;②低能见度环境中,车辆在白色和红色发光标线下的减速幅度较普通标线显著增大,在黄色发光标线下减速幅度变化不显著,夜间场景中白色、红色发光标线下车辆减速幅度较普通标线分别提升了101%,150%,雾天场景中白色、红色发光标线下车辆减速幅度较普通标线分别提升了142%,194%;③发光标线的光源、发光形式与颜色对于驾驶人视认距离的影响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标线不同属性的组合方式对驾驶人视认距离大小的影响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安全 发光标线 驾驶行为 驾驶模拟实验 视认距离 低能见度
下载PDF
基于PPO算法的自动驾驶人机交互式强化学习方法
14
作者 时高松 赵清海 +2 位作者 董鑫 贺家豪 刘佳源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732-2736,共5页
针对当前自动驾驶领域中深度强化学习(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DRL)所面临的高计算性能需求和收敛速度慢的问题,将变分自编码器(variational autoencoder,VAE)和近端策略优化算法(proximal policy optimization,PPO)相结合。通过采... 针对当前自动驾驶领域中深度强化学习(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DRL)所面临的高计算性能需求和收敛速度慢的问题,将变分自编码器(variational autoencoder,VAE)和近端策略优化算法(proximal policy optimization,PPO)相结合。通过采用VAE的特征编码技术,将Carla模拟器获取的语义图像有效转换为状态输入,以此应对DRL在处理复杂自动驾驶任务时的高计算负担。为了解决DRL训练中出现的局部最优和收敛速度慢的问题,引入了驾驶干预机制和基于驾驶员引导的经验回放机制,在训练初期和模型陷入局部最优时进行驾驶干预,以提升模型的学习效率和泛化能力。通过在交通路口左转场景进行的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驾驶干预机制的帮助下,训练初期模型的性能提升加快,且模型陷入局部最优时通过驾驶干预,模型的性能进一步提升,且在复杂场景下提升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 深度强化学习 特征编码 驾驶干预 经验回放
下载PDF
高速公路隧道入口区域轨迹突变现象分析与调节方法
15
作者 余亮 贝润钊 +2 位作者 杜志刚 张兴 杨永正 《交通信息与安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30,共11页
行车轨迹在高速公路隧道入口区域会发生突变。为分析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定量评价不同视线诱导方案的调节作用,构建了4个仿真场景。场景1为对照组,参照JTG D70/2—201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第二册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设置,其他场景在场... 行车轨迹在高速公路隧道入口区域会发生突变。为分析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定量评价不同视线诱导方案的调节作用,构建了4个仿真场景。场景1为对照组,参照JTG D70/2—201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第二册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设置,其他场景在场景1的基础上增设视线诱导方案。具体而言:场景2增设低位方案(弹性交通柱+防撞桶);场景3增设高位方案(反光环+警示型线形诱导标);场景4增设组合式方案(低位+高位)。通过模拟驾驶平台获得行驶距离、方向盘角度、横向偏移等数据,并根据轨迹突变现象的发生、演变和消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视觉参照系突变会导致行车轨迹突变,连续一致的视线诱导方案可以调节这一现象。具体而言,与对照组相比,低位方案的突出效果是使洞门前的方向盘转角(SWAav)减少了82%,有助于减缓驾驶人对洞门的规避动作;高位方案的突出效果是使渐变系数(G)提高了3.7倍,短暂稳定段的期望横向偏移(O1)减少了31%,以及O1与稳定段期望横向偏移(O2)的差值(O1-O2)减少了75%,从而提高了轨迹的渐变性,减弱了对隧道侧壁的规避,并提升了对隧道内环境的适应性;组合式方案结合了低位和高位方案的优点,使G提高了4.4倍,SWAav减少了83%,O1减少了41%,O1-O2减少了98%,在提高轨迹变化段的渐变性,减弱对洞门的规避动作、对隧道侧壁的规避效应以及提高对隧道内环境适应性方面均表现最佳。因此,建议在高速公路隧道入口区域增设组合式方案,特殊情况可仅增设高位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安全 行车轨迹 视线诱导 模拟驾驶试验 高速公路 隧道入口区域
下载PDF
驾驶特性对驾驶人应激反应的影响研究
16
作者 梁钰 杨艳群 +3 位作者 祝站东 陈铭 林君君 郑新夷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87-95,共9页
【目的】驾驶人在行驶中受交通应激事件的影响,为探索应激反应的程度展开研究。【方法】采用维也纳交通心理测试系统(VTS)甄选出高驾驶特性组(H组)和低驾驶特性组(L组)各21名被试进行试验,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驾驶特性群体的应激反... 【目的】驾驶人在行驶中受交通应激事件的影响,为探索应激反应的程度展开研究。【方法】采用维也纳交通心理测试系统(VTS)甄选出高驾驶特性组(H组)和低驾驶特性组(L组)各21名被试进行试验,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驾驶特性群体的应激反应特征,并采用集对分析模型评价被试的应激反应优劣。【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检测驾驶人的驾驶特性能力区分其应激反应能力可行,提高驾驶特性能够帮助驾驶人提高应激能力,情况越危急,提高的幅度越大。【结论】试验中,在所有应激距离下,H组的应激反应均优于L组,且应激距离的减少对L组的影响比H组大;在交通应激事件中为驾驶人提供1 s以上交通冲突时间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 驾驶特性 应激反应 集对分析 驾驶模拟
下载PDF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CLPER-DDPG的车辆纵向速度规划
17
作者 柳鹏 赵克刚 +1 位作者 梁志豪 叶杰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2-710,共9页
为了解决车辆纵向速度规划任务中规划器不易收敛以及在多场景之间切换时稳定性差的问题,基于多层感知机设计了车辆纵向速度规划器,构建了结合优先经验回放机制和课程学习机制的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算法。该文设计了仿真场景进行模型的训... 为了解决车辆纵向速度规划任务中规划器不易收敛以及在多场景之间切换时稳定性差的问题,基于多层感知机设计了车辆纵向速度规划器,构建了结合优先经验回放机制和课程学习机制的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算法。该文设计了仿真场景进行模型的训练和测试,并对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DDPG)、结合优先经验回放机制的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PER-DDPG)、结合优先经验回放机制和课程学习机制的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CLPER-DDPG)3种算法进行对比实验,并在园区内的真实道路上进行实车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DDPG算法,CLPER-DDPG算法使规划器的收敛速度提高了56.45%,距离差均值降低了16.61%,速度差均值降低了15.25%,冲击度均值降低了18.96%。此外,当实验场景的环境气候和传感器硬件等参数发生改变时,模型能保证在安全的情况下完成纵向速度规划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 纵向速度规划 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DDPG)算法 课程学习机制 优先经验回放机制
下载PDF
面向自动驾驶安全测试的碰撞场景构建与仿真分析
18
作者 赵尧华 陈延展 +1 位作者 郑亮 李树凯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1-218,共8页
为减少自动驾驶车辆产生的交通事故,提高车辆在仿真环境中的安全测试效率,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自动驾驶碰撞测试场景构建方法。首先,通过设置状态、动作和奖励函数,将车辆的驾驶过程映射为马尔可夫决策过程;然后,基于搭建的仿真... 为减少自动驾驶车辆产生的交通事故,提高车辆在仿真环境中的安全测试效率,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自动驾驶碰撞测试场景构建方法。首先,通过设置状态、动作和奖励函数,将车辆的驾驶过程映射为马尔可夫决策过程;然后,基于搭建的仿真平台(CARLA-DRL)训练智能体完成车辆碰撞任务,生成碰撞测试场景;最后,随机进行500次碰撞仿真试验,根据智能体与自动驾驶车辆的相对距离,分析碰撞成功率、碰撞时间和冲突能量。结果表明:智能体生成符合车辆动力学的碰撞轨迹,能够构建精细化、多类型的碰撞测试场景;智能体与自动驾驶车辆的平均碰撞成功率为62.20%,平均碰撞时间为127.25 s,平均冲突能量值为175.98 kJ。该方法能够构建高频、高效和高危的自动驾驶车辆碰撞测试场景,增加仿真场景中偶发高风险场景的发生概率,提高自动驾驶车辆对于碰撞事故的安全测试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 安全测试 深度强化学习 碰撞测试场景 仿真试验
下载PDF
基于智能驾驶场景的人机信任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
19
作者 何文浩 王铁雁 +1 位作者 张婷茹 陶达 《人类工效学》 2024年第2期9-16,共8页
目的研究智能驾驶场景下人机环系统中的三个重要因素(系统预测准确率、环境可认知状态和驾驶经验)对驾驶员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人机信任的影响。方法采用三因素组内组间混合设计的人因学实验,招募了24名不同驾驶经验的被试在智能驾驶辅助... 目的研究智能驾驶场景下人机环系统中的三个重要因素(系统预测准确率、环境可认知状态和驾驶经验)对驾驶员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人机信任的影响。方法采用三因素组内组间混合设计的人因学实验,招募了24名不同驾驶经验的被试在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三种预测准确率(90%、76%、60%)及两种环境可认知状态(清晰认知和模糊认知环境)下进行模拟驾驶任务,并收集驾驶过程中被试的主观人机信任、驾驶行为绩效和生理数据等多维指标,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结果不同驾驶经验下,被试的主观信任存在显著差异。系统预测准确率和驾驶经验对主观信任存在交互作用。不同环境可认知状态下,被试的瞳孔直径、眼跳次数和皮电波峰幅值均存在显著差异。环境可认知状态和驾驶经验对眼跳次数存在交互作用。人机环三因素对被试的驾驶行为绩效无明显影响。结论系统预测准确率、环境可认知状态和驾驶经验均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主观人机信任及其相关生理指标。环境可认知状态较差时驾驶员会增加对驾驶辅助系统的信任。随着驾驶员驾驶经验的增加,其对驾驶辅助系统的信任也会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人机共驾 智能驾驶 系统预测准确率 环境可认知状态 驾驶经验 人机信任 交通安全
下载PDF
智能泊车辅助系统驾驶体验测评指标构建
20
作者 竹利江 邹波 +4 位作者 李林学 袁圆 马媛媛 宋斌 周汉彪 《汽车工程学报》 2024年第3期387-394,共8页
针对当前行业内智能泊车辅助系统用户驾驶体验测试评价指标不完善的问题,提出了驾驶体验主客观测评指标并进行了试验验证及相关性分析。基于智能泊车辅助系统的功能逻辑,构建了智能泊车辅助系统驾驶体验闭环控制系统。结合闭环系统,采... 针对当前行业内智能泊车辅助系统用户驾驶体验测试评价指标不完善的问题,提出了驾驶体验主客观测评指标并进行了试验验证及相关性分析。基于智能泊车辅助系统的功能逻辑,构建了智能泊车辅助系统驾驶体验闭环控制系统。结合闭环系统,采用体验阶梯金字塔模型构建主观评价指标体系,还采用GSM模型进行了客观指标构建。针对7款车型进行了实车测试,并利用皮尔逊相关性系数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评价指标可适用于测试对象的驾驶体验测评,且主客观相关性系数全部>0.5,能为智能泊车辅助系统的设计和测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泊车辅助系统 驾驶体验 主观评价 客观测试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