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5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nges in blood alcohol concentration and driving ability after alcohol intake 被引量:1
1
作者 覃华丽 张岫竹 +3 位作者 赵新才 朱秉忠 周继红 王正国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04年第2期123-126,共4页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mount of consumed alcohol, blood alcohol concentration (BAC), and driving ability among a part of the population in Southwest China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o...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mount of consumed alcohol, blood alcohol concentration (BAC), and driving ability among a part of the population in Southwest China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ormulation of the legal limits for safe driving. Methods: Seventy-six randomly selected volunteer drivers each had three times of alcohol intake (100 ml each time). After each drank, BAC was measur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 and driving ability was evaluated. The drivers were grouped according to age, weight, alcohol tolerance and driving experience respectively and changes in BAC and driving ability were analyzed. Results: Average BAC and the percentage of drivers showing impaired driving ability in the groups increased after each intake of 100 ml alcohol. BAC in Group≤60 kg was more susceptible to alcohol than that in Group>60 kg. When each drank, alcohol had greater influence on drivers who had comparatively shorter driving experience. Conclusion: Volume of consumed alcohol, BAC and driving ability have direct associations among one another and are all under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including individual conditions. To set an appropriate legal BAC limit for safe driving should take an overall consideration of all fa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ood alcohol concentration driving ability intoxicated driving traffic crash
下载PDF
Spatial-temporal patter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county urbanization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被引量:1
2
作者 SONG Yong-yong MA Bei-bei +3 位作者 DAI Lan-hai XUE Dong-Qian XIA Si-you WANG Peng-tao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1年第4期1093-1111,共19页
Urbanization is a comprehensive and complex socioeconomic phenomenon that plays an influential role in promoting glob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The Loess Plateau reg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a’s ecologica... Urbanization is a comprehensive and complex socioeconomic phenomenon that plays an influential role in promoting glob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The Loess Plateau reg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a’s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and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new-type urbanization strategy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urban dream.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aged changes and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urbanization in the area from 1990 to 2018 were studied with focus on regions and subregions by selecting 341 county-level administrative units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as the research area,and employing partition analysis and geographic detector methods.This reveale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pattern of urbanization on the Loess Plateau.We found that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Loess Plateau,previously in a slow growth phase,entered the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phase,presenting a macro pattern of high rates of urbanization in central and eastern areas and low rates in western areas.The formation of the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patterns of urbanizat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were the combined results of natural geographical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Among these factors,the interaction of any two factors had a stronger impact on regional urbanization patterns than a single factor,which was specifically manifested as nonlinear or bi-factor enhancement effects.The findings of this paper may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scientific promotion of healthy urbanization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and the ecologically fragile area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IZATION Spatial-temporal pattern Influencing factors driving mechanism Geographical detector Chinese Loess Plateau
下载PDF
Role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in the formation of logistics enterprises'spatial pattern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s of Chongqing
3
作者 LIU Si-jing ZHU Cheng-jia +1 位作者 HE Nan-nan LI Guo-q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2年第7期2060-2074,共15页
The complex landforms of a Shan-shui City(Shan-shui refers to mountains and rivers)significantly impact the selection of locations for logistics enterprises.This paper takes Chongqing,one of the most typical Shan-shui... The complex landforms of a Shan-shui City(Shan-shui refers to mountains and rivers)significantly impact the selection of locations for logistics enterprises.This paper takes Chongqing,one of the most typical Shan-shui Cities in China,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adopts spatial analysis methods and a mediating effect model,to explore the role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in the formation of logistics enterprises’spatial pattern on the street scale.The study results reveal that 90% of the logistics enterprises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s of Chongqing are located in the low-altitude area below 353m above sea level,and distributed in a north-south direction along the mountains,as a result of blockage by mountain ranges,such as those of Zhongliang Mountain and Tongluo Mountain.More than 70% of the logistics enterprises are located less than 5 km from either the Yangtze River or Jialing River,spreading along the rivers.In addition,more than half of the logistics enterprises in commercial and financial,and residential land are located within the urban core area,while 80.83% of the logistics enterprises located in warehousing land and industrial land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urban expansion area.In areas with high land prices,the negative effect of altitude on logistics enterprise agglomeration is weakened,while the promotion effect of river proximity on logistics enterprise agglomeration is enhanced.In the urban core area with the advantage of low altitude and proximity to the Jialing and Yangtze Rivers,the role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on logistics enterprises is not apparent;in contrast,in the urban expansion area with more complex landforms,land price can be an effective means for the government to macro-manag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logistics enterprises in a Shan-shui 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gistics enterprise Spatial pattern Influencing factors driving mechanism CHONGQING
下载PDF
川藏南线自驾游客情感体验的特征与影响机制 被引量:2
4
作者 陈钢华 师慧敏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7-134,共18页
以流动性体验为核心的旅游形式在全球化背景下日益流行。作为大尺度流动型旅游形式典型代表的长途自驾游,因冒险、追逐自由、私密、个性化、高不确定性等特征,赋予了游客独特且复杂的情感体验。目前,学界尚缺乏从更为系统的视角关注大... 以流动性体验为核心的旅游形式在全球化背景下日益流行。作为大尺度流动型旅游形式典型代表的长途自驾游,因冒险、追逐自由、私密、个性化、高不确定性等特征,赋予了游客独特且复杂的情感体验。目前,学界尚缺乏从更为系统的视角关注大尺度流动情境下游客情感体验的特征、前因与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文章基于景观感知理论,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川藏南线(318国道成都至拉萨段)的自驾游客为研究对象,分析游客在大尺度流动情境下的情感体验特征与影响机制。文章发现:1)自驾游客的积极情感体验未达强烈水平,情感体验(尤其是积极情感体验)伴随着自驾这一流动性实践呈现出动态变化的波动特征,且涉及多个维度;2)基于自我需要满足与否、满足程度如何这一标准,自驾游客与环境的互动(包含两组类型、6类特征)促进了他们上述情感体验的产生,并通过动态反馈机制持续影响了情感体验。上述研究发现不仅完善了有关游客情感体验前因和影响机制以及自驾入藏旅游体验的实证研究体系,还为目的地的管理与营销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驾游客 情感体验 影响因素 影响机制 川藏南线 景观感知理论
下载PDF
老年人驾驶暴露行为影响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郭凤香 王猛 +3 位作者 黄芳 熊雪妃 蔡晶 王晓安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23-1530,共8页
年龄增长带来的身体机能衰退迫使老年人调整驾驶行为,自我调节作为补偿老年人健康状况和降低驾驶风险的策略,能够有效延长驾驶时间和降低驾驶风险。为探究老年人个人生理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对自我调节中驾驶暴露行为的影响,设计问... 年龄增长带来的身体机能衰退迫使老年人调整驾驶行为,自我调节作为补偿老年人健康状况和降低驾驶风险的策略,能够有效延长驾驶时间和降低驾驶风险。为探究老年人个人生理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对自我调节中驾驶暴露行为的影响,设计问卷并在昆明市开展调查,回收老年人出行调查问卷后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Cronbachα信度系数、KMO测度值和验证性因子检验问卷信度效度。统计分析发现,不同年龄段和就业情况的老年驾驶人在驾驶暴露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病史和药物服用会影响老年人驾驶暴露行为,老年人对短距离的频繁出行更有信心。通过构建中介效应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究老年驾驶人驾驶暴露行为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年龄与驾驶暴露行为(r=-0.157^(**),p<0.05)呈显著负相关,驾驶能力与驾驶暴露行为(r=0.182^(**),p<0.05)呈显著正相关;驾驶能力在社会支持和驾驶暴露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驾驶暴露 影响因素 结构方程模型(SEM) 路径分析
下载PDF
醉驾入刑定罪量刑标准的调适与完善——以“血液酒精含量+情节”的重塑为进路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凯 徐贵勇 +1 位作者 蒋芝玉 王昱入 《医学与法学》 2024年第1期54-65,共12页
醉驾入刑十余年以来,虽然醉驾案件审判质效不断向好,但醉驾案件办理仍存在规则不统一、类案不同判等突出问题。其根由在于醉驾入刑标准与行政处罚标准的同质化、醉驾刑罚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的对冲化、司法为弥合对冲时的地方差异化等。... 醉驾入刑十余年以来,虽然醉驾案件审判质效不断向好,但醉驾案件办理仍存在规则不统一、类案不同判等突出问题。其根由在于醉驾入刑标准与行政处罚标准的同质化、醉驾刑罚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的对冲化、司法为弥合对冲时的地方差异化等。通过醉驾行为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三分法”来重塑醉驾情节,并确立“血液酒精含量+情节”的醉驾的定罪量刑新思路,可以认为,将醉驾定罪处刑的血液酒精含量下限标准提高至130毫克/100毫升,具有妥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醉驾 定罪量刑新标准 血液酒精含量
下载PDF
考虑多源误差影响的谐波减速器传动误差建模与分析
7
作者 杨聪彬 李文汉 +2 位作者 张涛 刘志峰 赵永胜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3-1035,共13页
为解决现有谐波减速器传动误差建模方法的不足,提出一种考虑装配误差、齿面误差的综合误差建模方法。该方法首先建立装配误差和齿面误差数学模型,并进行误差影响参数分析。其次,测量实验样机装配偏心量和歪斜角度,基于模型得到对应偏心... 为解决现有谐波减速器传动误差建模方法的不足,提出一种考虑装配误差、齿面误差的综合误差建模方法。该方法首先建立装配误差和齿面误差数学模型,并进行误差影响参数分析。其次,测量实验样机装配偏心量和歪斜角度,基于模型得到对应偏心误差、歪斜误差模型理论值,齿面加工误差幅值按一般加工工况大小代入模型,得到对应加工误差模型理论值;然后,分别进行500 h、1500 h、3000 h时长的磨损实验,磨损后进行齿面形貌扫描和数据分析,得到对应的齿面形貌参数,基于模型得到对应的磨损误差模型理论值。最后,综合考虑多源误差影响,设置3组同型号样机,进行传动误差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考虑装配偏心、歪斜和齿面加工等影响因素,传动误差的实验测量值与模型理论值误差在1.7~3.3%之间;综合考虑装配偏心、歪斜、齿面加工、齿面磨损等影响因素,在磨损500 h、1500 h、3000 h后传动误差的实验测量值与模型理论值误差分别在-3.45~2.07%、-5.88~-2.94%、1.33~5.33%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谐波减速器 多源误差 影响参数分析 传动误差建模 模型验证
下载PDF
某矿山断层附近采场地下开采对上覆岩层内井巷工程采动影响分析
8
作者 邓良 黄建君 +2 位作者 周扩全 李超相 杨泽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32-337,344,共7页
某矿山矿围岩稳固性好,矿体厚度较厚,矿体埋藏很深。为了实现该矿山185中段F3断层附近的矿体安全回采,同时确保采场顶板上覆岩层内井巷工程的安全稳定,依据断层附近的矿体赋存条件、顶底板围岩岩性特征、地质构造与上覆岩层结构特征,构... 某矿山矿围岩稳固性好,矿体厚度较厚,矿体埋藏很深。为了实现该矿山185中段F3断层附近的矿体安全回采,同时确保采场顶板上覆岩层内井巷工程的安全稳定,依据断层附近的矿体赋存条件、顶底板围岩岩性特征、地质构造与上覆岩层结构特征,构建了地表与井下采场的三维数值计算模型,采用FLAC^(3D)有限差分法来模拟地下开采在断层影响作用下对上覆岩层内井巷工程稳定性的影响分析,同时计算分析了地下矿体逐段开挖、逐段充填对保安矿柱及地表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岩层移动是一个自下而上传递的动态过程,断层附近矿体的开采通过采取设置10 m宽采场间柱和矿房之间采用“跳采”方式开挖后,大大缩短了采场空区的跨度,控制了断层附近的采场地压,并未引起采场顶板产生过多的塑性扰动区,上覆岩层产生的塑性扰动区范围非常有限,并未波及到采场顶板上部井巷工程,实现矿体顺利回采和上覆岩层内井巷工程的整体安全稳定。本文研究结果为深部矿体安全高效回采、采场地压管理和控制上覆岩层安全稳定提供了理论决策依据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开采 上覆岩层 稳定性 井巷工程 断层 采动影响
下载PDF
2型糖尿病病人外周血羧化不全骨钙素水平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分析
9
作者 孟令华 位庚 +2 位作者 常湛 赵永晓 刘红利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10期2026-2030,共5页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T2DM)病人羧化不全骨钙素(ucOC)浓度,并分析其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关系。方法选取石家庄市第二医院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234例T2DM病人设为疾病组,根据病人是否合并NAFLD分为NAFLD组(107例)和非N...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T2DM)病人羧化不全骨钙素(ucOC)浓度,并分析其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关系。方法选取石家庄市第二医院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234例T2DM病人设为疾病组,根据病人是否合并NAFLD分为NAFLD组(107例)和非NAFLD组(127例),同期选取231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受试者外周血ucOC浓度。比较NAFLD组和非NAFLD组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T2DM病人合并NAFLD的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外周血ucOC浓度对T2DM合并NAFLD的诊断价值。结果疾病组外周血ucOC浓度[(1.10±0.42)μg/L]低于对照组[(1.53±0.68)μg/L](P<0.05);NAFLD组ucOC[(0.98±0.14)μg/L]低于非NAFLD组[(1.20±0.21)μg/L](P<0.05)。NAFLD组身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以及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舒张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尿酸、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高于非NAFLD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于非NAFLD组(P<0.05)。多因素结果显示,HbA1c、TG、尿酸及HOMA-IR升高均是T2DM病人合并NAFLD的危险因素(P<0.05),外周血ucOC浓度升高是其保护因素(P<0.05)。外周血ucOC浓度诊断T2DM病人合并NAFLD的最佳截断值、灵敏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分别为1.05μg/L、83.18%、80.31%、0.84。结论T2DM病人外周血ucOC浓度降低,且合并NAFLD病人外周血ucOC浓度低于未合并病人。ucOC浓度与HbA1c、TG、尿酸、HOMA-IR均是T2DM病人合并NAFLD的影响因素,监测T2DM病人ucOC浓度变化有助于临床诊断NAFLD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羧化不全骨钙素 影响因素 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
下载PDF
血清AMPK-αmRNA、Caspase-6 mRNA水平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的预测价值及影响因素分析
10
作者 刘春华 马丽敏 +1 位作者 刘凤华 刘英果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1001-1007,共7页
目的 分析血清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mRNA(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α,AMPK-αmRNA)、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6(Cystein-asparate protease,caspase-6) mRNA水平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目的 分析血清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mRNA(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α,AMPK-αmRNA)、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6(Cystein-asparate protease,caspase-6) mRNA水平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疗效的预测价值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8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收治的188例N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6个月后以甘油三酯(TG)降低≥20%和(或)总胆固醇(TC)降低≥10%判断为治疗有效,归入有效组,否则判断为治疗无效,归入无效组。所有患者治疗前后检测血清AMPK-αmRNA、Caspase-6 mRNA水平。收集NAFLD患者一般资料,分析NAFLD疗效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血清AMPK-αmRNA,Caspase-6 mRNA水平对NAFLD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 188例NAFLD患者治疗6个月脱落6例,有效随访182例,其中治疗有效126例(69.23%),纳入有效组,治疗无效56例(30.77%),纳入无效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6个月后患者血清AMPK-αmRNA水平升高,Caspase-6 mRNA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效组比较,有效组治疗前、治疗6个月血清AMPK-αmRNA水平升高,Caspase-6 mRNA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有糖尿病,血清TC、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C)、谷丙转氨酶(Alanim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Caspase-6 mRNA水平是NAFLD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前血清AMPK-αmRNA水平是其独立保护因素(P<0.05)。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logit(P)=-29.182-0.867×AMPK-αmRNA+0.890×Caspase-6 mRNA+1.956×糖尿病+1.283×TG+0.982×TC+0.703×LDL-C+0.066×ALT+0.101×AST,拟合度较好。治疗前血清AMPK-αmRNA、Caspase-6 mRNA水平及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NAFLD疗效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分别为0.757、0.717、0.816,Logistic回归模型的预测价值大于AMPK-αmRNA,Caspase-6 mRNA单独评估价值(Z=2.149,P=0.032;Z=2.879,P=0.004)。结论 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血清TG、TC、LDL-C、ALT、AST、AMPK-αmRNA、Caspase-6 mRNA水平是NAFLD疗效的影响因素,检测血清AMPK-αmRNA、Caspase-6 mRNA水平对NAFLD疗效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 影响因素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 微小核糖核酸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6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低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构建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琴 马雪儿 +2 位作者 杨雪霞 何晓萱 蔡雯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609-614,共6页
目的探讨影响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低自我管理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在乌鲁木齐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650名NAFLD,其中2022年3月至2... 目的探讨影响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低自我管理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在乌鲁木齐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650名NAFLD,其中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的650例作为建模组,2023年4月至9月的300例作为验证组。验证组依据《成年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测评量表》评分分为低自我管理患者和高自我管理组患者。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NAFLD低自我管理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模型,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别对列线图模型进行内部、外部验证和预测效能评估。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25~64岁、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军人、腰围、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评分为NAFLD患者低自我管理的危险因素(P<0.001);模型内部及外部验证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988、0.959,95%CI分别为(0.981~0.988)、(0.940~0.959),校准曲线与决策曲线贴合良好。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可量化NAFLD患者低自我管理的风险,有利于护理人员早期准确识别高危患者并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 低自我管理 影响因素 列线图模型
下载PDF
内蒙古阴山北麓草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特征及其气候驱动力
12
作者 范毅宁 廖梓龙 +1 位作者 龙胤慧 程瑶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8-50,共13页
【目的】研究阴山北麓草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气候、地形因子对植被NPP变化的影响,为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MODIS NPP,气象及DEM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K突变、地... 【目的】研究阴山北麓草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气候、地形因子对植被NPP变化的影响,为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MODIS NPP,气象及DEM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K突变、地理探测器以及Pe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阐明阴山北麓草原植被NPP的变化特征,并识别植被NPP的驱动因子。【结果】2001—2022年,阴山北麓草原植被NPP年均增加2.784 gC m-2a-1,增长速度较快的区域分布在东部及南部。植被NPP变化受降水、日照时数、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地形等因子共同驱动。降水增加促进了植被NPP的增长,相关系数为0.639;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与植被NPP均呈轻微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62、-0.051。【结论】阴山北麓草原植被NPP整体呈显著增加趋势,地形因子对植被NPP的驱动力不强,降水是植被NPP的主要驱动因子,降水与日照时数、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植被NPP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NPP 驱动力 地理探测器 阴山北麓草原 影响因素 降水 气候变化 时空变化
下载PDF
车辆跟驰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13
作者 周莹媛 王艳阳 +2 位作者 邬翔 张玉锋 李磊 《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47-58,共12页
概述国内外车辆跟驰行为,重点分析L0—L5级车辆跟驰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明确各因素对车辆跟驰行为的影响机制,为解决由驾驶人、车辆特性和车辆自动化等级导致的跟驰行为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思路,最后提出综合考虑驾驶人和车辆特性因素影... 概述国内外车辆跟驰行为,重点分析L0—L5级车辆跟驰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明确各因素对车辆跟驰行为的影响机制,为解决由驾驶人、车辆特性和车辆自动化等级导致的跟驰行为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思路,最后提出综合考虑驾驶人和车辆特性因素影响下L0—L5级车辆的跟驰行为,驾驶不同等级的L0—L5级车辆驾驶人驾驶风格与自动化等级之间的耦合跟驰行为,以及L4—L5级车辆的行为预测与跟踪对车辆跟驰行为的影响等是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跟驰行为 影响因素 驾驶人 智能系统 无人驾驶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的影响因素及预防调摄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朦朦 吕冠华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4年第6期96-100,共5页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国际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且近年来发病率持续上升,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没有完全清楚。NAFLD与不良的膳食结构、缺乏运动、代谢综合征(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等)的危险因素有关,通过实施生活预防调...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国际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且近年来发病率持续上升,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没有完全清楚。NAFLD与不良的膳食结构、缺乏运动、代谢综合征(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等)的危险因素有关,通过实施生活预防调摄,包括饮食干预、运动干预及健康教育,不仅可降低NAFLD的发病率,还可提高NAFLD的逆转率,有效促进病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 影响因素 预防调摄
下载PDF
人机混驾条件下的车辆纵向交互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15
作者 王艺贇 余荣杰 《交通信息与安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9,共9页
自动驾驶汽车正向现有交通运行环境中逐步渗透,形成了与人工驾驶汽车混合运行的人机混驾交通流。有研究表明:自动驾驶汽车的百公里事故率为9.1,高出人工驾驶汽车(4.1)的1倍多;另外,人机纵向交互造成的追尾事故形态占所有事故形态的57.5%... 自动驾驶汽车正向现有交通运行环境中逐步渗透,形成了与人工驾驶汽车混合运行的人机混驾交通流。有研究表明:自动驾驶汽车的百公里事故率为9.1,高出人工驾驶汽车(4.1)的1倍多;另外,人机纵向交互造成的追尾事故形态占所有事故形态的57.5%,远超过人类驾驶的27.9%,因此亟需研究人机纵向交互安全影响机理。现有研究通常采用驾驶模拟实验,分析虚拟仿真环境下人工驾驶汽车驾驶人与自动驾驶汽车的纵向交互行为与安全性,但模拟环境与实际道路场景差异较大,难以准确反映人机混驾交通流中的真实车辆交互行为。通过自动驾驶汽车开放道路测试数据,获取真实混驾条件下的车辆纵向交互场景,对车辆类型、行驶环境等影响因素与纵向交互行为及安全的影响机理开展研究。具体针对筛选后的人工驾驶汽车驾驶人分别跟驰人工驾驶汽车和跟驰自动驾驶汽车的场景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前车驾驶行为、前车车辆类型、路段运行速度水平与交互安全替代指标之间的链式作用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前车车辆类型是否为自动驾驶汽车是影响纵向交互安全的显著影响因素之一,其他变量保持不变时,人工驾驶汽车驾驶人与自动驾驶前车的交互安全性相较于人类驾驶前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安全 自动驾驶 人机混驾 影响因素分析 结构方程模型 Waymo数据
下载PDF
办理醉驾案件血液酒精含量检测与鉴定相关问题研究
16
作者 上海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总队课题组 侯心一 +4 位作者 施妍 向平 刘伟 邱忠 周闽琪 《中国应用法学》 CSSCI 2024年第3期94-104,共11页
自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酒驾驶机动车纳入刑法规制的范围,以及后续“两高两部”发布的《关于办理醉酒危险驾驶刑事案件的意见》以来,围绕办理道路交通涉酒案件中的行政和刑事案件证据环节,出现了很多需要进一步... 自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酒驾驶机动车纳入刑法规制的范围,以及后续“两高两部”发布的《关于办理醉酒危险驾驶刑事案件的意见》以来,围绕办理道路交通涉酒案件中的行政和刑事案件证据环节,出现了很多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的问题。通过梳理多年来案件办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读相关标准和规范,梳理涉酒案件专业背景知识,提出该意见中涉及血液酒精含量检测与鉴定的证据要求及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醉酒危险驾驶 道路交通 涉酒案件 证据规范
下载PDF
基于多参数优化地理探测器的山洪灾害驱动力分析及风险评价
17
作者 张晨钰 张攀 +2 位作者 王伟 肖培青 王倩华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5,共15页
【目的】大同市地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区域内频繁的地下开采活动加剧了山洪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揭示该区域山洪灾害主要驱动力及对其进行风险性评价,【方法】基于大同市山洪灾害调查评价项目成果数据,采用多尺度网格进行... 【目的】大同市地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区域内频繁的地下开采活动加剧了山洪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揭示该区域山洪灾害主要驱动力及对其进行风险性评价,【方法】基于大同市山洪灾害调查评价项目成果数据,采用多尺度网格进行采样,并组合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对连续型驱动因子进行最优离散化处理,探测分析山洪灾害驱动因子解释力和各驱动因子分级的平均危险度,最后基于所得解释力和危险度进行定量风险性评价。【结果】结果表明:降雨是诱发山洪灾害的首要因素(q=0.088 8),人类活动次之(q=0.061 8),地表环境最弱(q=0.022 7);在所选降雨指标中,6 h强降雨对大同市山洪灾害发生有平均最强解释力(q=0.141 2),可在进一步山洪灾害临界雨量研究中予以考虑;大同市山洪灾害危险水平较高,中高危险区面积占比超3/5,高危险区灾害点密度达0.038 5个/km^(2)。【结论】网格尺度和离散方式的优化选择均可有效提高地理探测器分析结果解释力;短历时(<6 h)强降雨若降雨不能持续,对山洪灾害的诱发力度大打折扣;整体来看大同市山洪灾害危险水平较高,且主要集中分布在易损性水平较低区域。研究结果可为定量进行山洪灾害风险性评价提供参考,为大同市山洪灾害防治区划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灾害 尺度效应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 驱动力 风险评价 降雨 人类活动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江西省土地利用隐性转型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
18
作者 赖奇 汤江龙 《上海国土资源》 2024年第1期102-107,157,共7页
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生态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碳排放是全球变暖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江西省市域视角,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和碳排放测算模型,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土地利用隐性转型对... 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生态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碳排放是全球变暖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江西省市域视角,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和碳排放测算模型,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土地利用隐性转型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机理,并提出绿色低碳减排建议。结果显示:江西省各地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水平持续上升并向更高阶形态转变,北部地区逐渐演变为双核聚集式空间格局;研究区净碳排放量逐年上升,在空间上差异显著,呈现南北高中低分异特征;建设用地扩张侵占大量农用地、生态用地,削弱土地固碳功能;影响碳排放强度的因子驱动力在不同时期差异性较大,但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地均全社会用电量始终是关键驱动力,各阶段存在其余主导因子;优化土地利用形式,开荒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对碳减排工作有重要意义;科学布局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转型,有助于推进江西省绿色低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隐性转型 碳排放 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影响效应
下载PDF
双圆弧弧齿锥齿轮章动传动啮合齿轮本体温度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19
作者 陈颖 姚立纲 +2 位作者 王兴盛 张大卫 王雪滢 《机械传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6,共7页
啮合温度影响双圆弧弧齿锥齿轮章动传动过程中的疲劳、振动、噪声等行为,在双圆弧弧齿锥齿轮的寿命预测和力学响应时不可忽视。为了揭示双圆弧弧齿锥齿轮章动传动本体温度场分布规律,对双圆弧弧齿锥齿轮进行齿面接触分析,得到啮合区间;... 啮合温度影响双圆弧弧齿锥齿轮章动传动过程中的疲劳、振动、噪声等行为,在双圆弧弧齿锥齿轮的寿命预测和力学响应时不可忽视。为了揭示双圆弧弧齿锥齿轮章动传动本体温度场分布规律,对双圆弧弧齿锥齿轮进行齿面接触分析,得到啮合区间;结合摩擦学和传热学得到齿轮的热载荷,建立了双圆弧弧齿锥齿轮温度有限元数值模型;采用控制变量法,分析了相关影响因素对锥齿轮温度的影响规律及原因。结果表明,齿轮温度随模数的增大而降低,随螺旋角的增大而升高,随章动角的增大先降低再升高;润滑油温度对本体温度的影响呈线性关系。研究为降低齿轮高温失效风险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圆弧弧齿锥齿轮 章动传动 本体温度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乡村数字化转型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及门槛效应研究
20
作者 付舒斐 朱丽萌 +1 位作者 吕添贵 汪立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0-100,112,共12页
研究目的:科学探究乡村数字化转型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为推进乡村数字化转型赋能耕地绿色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非期望产出SBM模型,Tobit回归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耕地绿色利用率均值由2011年0.62... 研究目的:科学探究乡村数字化转型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为推进乡村数字化转型赋能耕地绿色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非期望产出SBM模型,Tobit回归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耕地绿色利用率均值由2011年0.628上升至2021年0.845,年均增幅2.17%,空间上呈现“东部、西部、中部”和“粮食主销区、产销平衡区、粮食主产区”依次递减格局;(2)乡村数字化转型水平均值由2011年0.127增长至2021年0.259,年均增幅10.49%,空间上呈现“东部、中部、西部”和“粮食主销区、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依次递减非均衡格局;(3)中国乡村数字化转型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存在区域异质性,东、中部地区乡村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较西部地区更为显著,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较粮食主销区更为显著;(4)乡村数字化转型水平越过门槛值0.261时,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促进作用呈现边际效应递减的单门槛非线性特征。研究结论:区域间应联通数字赋能耕地绿色利用的合作共享网络、扩大数字技术对耕地利用环境污染的缓释效应和衔接耕地利用主体数字化耕种需求,是实现耕地绿色利用的长效驱动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数字化转型 耕地绿色利用效率 驱动逻辑 影响机制 门槛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