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ansport of Water Vapor over North China during the Drought Period in Summer of 1980
1
作者 刘永强 丁一汇 李月洪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1992年第2期213-222,共10页
The features of water vapor transport, such as temporal evolution, vertical structure and spatial pattern, over North China during the prolonged drought in the summer of 1980 have been analyzed through computation of ... The features of water vapor transport, such as temporal evolution, vertical structure and spatial pattern, over North China during the prolonged drought in the summer of 1980 have been analyzed through computation of water vapor flux based on the once daily ECMWF grid-point data at 12GM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t is unlikely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tmospheric mass divergence, ascending motion and stratification stability in North China were completely opposite to those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where the heavy flood occurred in the summer of 1980. It is major differences that the strong ascending motion and significant water vapor convergence overlap fairly well each other in the vertical levels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while the maximum ascending motion is accompanied by water vapor divergence or weak water vapor convergence in North China. This vertical structure in North China results in insufficient water vapor supply and, therefore, little condensation and precipitation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atmosphere were produced. Additionally, a mode of monthly-scale low frequency oscillation can be found in water vapor flux, which is in correspondence to the fluctuation period of rainfa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port of Water Vapor over north china during the drought Period in summer of 1980 OVER
下载PDF
Possible Influences of ITCZ in Asian Monsoon Regions on Rainy Season Anomaly of North 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张苏平 蒋尚城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5期1018-1028,共11页
Vast convective activities over tropical zones are analyzed for both wet and dry summers in North China. An ITCZ synthesis index is designed using OLR data. The index can demonstrate quite clearly and objectively the ... Vast convective activities over tropical zones are analyzed for both wet and dry summers in North China. An ITCZ synthesis index is designed using OLR data. The index can demonstrate quite clearly and objectively the seasonal features of deep convection in Asia monsoon areas. The differences of ITCZ activities in Indian as well as East Asian monsoon regions in winter-spring period are significant and so is the time-lagged correlation, which would be able to provide a new way to the long-lead prediction of summer rain in North China. The propagation characters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 are also different between wet and dry years. The intensity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 is stronger and the area is larger in wet years than that in dry years in both hemispheres, The fluctuation moves from south to north successively in wet years, which may lead to the leap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northwards, while it remains quasi-stationary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or the equatorial zone in dry y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ought/rainy summer in north china OLR ITCZ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
下载PDF
Revisiting the Second EOF Mode of Interannual Variation in Summer Rainfall over East China 被引量:3
3
作者 Zhongda LIN Qin SU Riyu LU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期121-134,共14页
The second EOF(EOF2) mode of interannual variation in summer rainfall over East China is characterized by inverse rainfall changes between South China(SC) and the Yellow River-Huaihe River valleys(YH).However,un... The second EOF(EOF2) mode of interannual variation in summer rainfall over East China is characterized by inverse rainfall changes between South China(SC) and the Yellow River-Huaihe River valleys(YH).However,understanding of the EOF2 mode is still limited.In this study,the authors identify that the EOF2 mode physically depicts the latitudinal variation of the climatological summer-mean rainy belt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YRRB),based on a 160-station rainfall dataset in China for the period 1951-2011.The latitudinal variation of the YRRB is mostly attributed to two different rainfall patterns:one reflects the seesaw(SS) rainfall changes between the YH and SC(SS pattern),and the other features rainfall anomalies concentrated in SC only(SC pattern).Corresponding to a southward shift of the YRRB,the SS pattern,with above-normal rainfall in SC and below-normal rainfall in the YH,is related to a cyclonic anomaly centered over the SC-East China Sea region,with a northerly anomaly blowing from the YH to SC;while the SC pattern,with above-normal rainfall in SC,is related to an anticyclonic anomaly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WNP),corresponding to an enhanced southwest monsoon over SC.The cyclonic anomaly,related to the SS pattern,is induced by a near-barotropic eastward propagating wave train along the Asian upper-tropospheric westerly jet,originating from the mid-high latitudes of the North Atlantic.The anticyclonic anomaly,for the SC pattern,is related to suppressed rainfall in the WN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ngtze River rainy belt East china summer rainfall seesaw pattern South china pattern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extratropical wave train
下载PDF
华北平原夏玉米干旱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危险性评估 被引量:2
4
作者 管玥 何奇瑾 +5 位作者 刘佳鸿 陈翛 范倩 孟庆怡 刘相 刘飞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7-273,共7页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气象灾害呈面积逐年扩大、发生频率增加的趋势,且旱灾较其他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范围更广、历时更长,为了科学应对夏玉米干旱,保障夏玉米高产稳产,利用1980—2019年华北平原43个站点的气象数据,基于水分亏缺指数作为干...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气象灾害呈面积逐年扩大、发生频率增加的趋势,且旱灾较其他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范围更广、历时更长,为了科学应对夏玉米干旱,保障夏玉米高产稳产,利用1980—2019年华北平原43个站点的气象数据,基于水分亏缺指数作为干旱指标,采用频次和站次比阐明了夏玉米主要生育阶段干旱灾害变化规律;利用信息扩散理论和层次分析法评估了夏玉米干旱危险性。结果表明:(1)华北平原夏玉米干旱以轻旱为主,阶段性差异明显,抽雄—乳熟阶段受旱严重,40年间平均各站点发生28次干旱,干旱站次比平均值为69.5%。(2)2010—2019年是夏玉米受旱影响加重阶段,呈现干旱连年发生、范围明显扩大的特征。(3)夏玉米干旱的危险性整体呈西高东低趋势,河南大部及河北南部是干旱危险性高值区和次高值区,面积占比分别为12.1%,23.4%。综上,华北平原夏玉米干旱有加重和扩散趋势,抽雄—乳熟阶段受旱可能性较大,河南大部及河北南部干旱危险性较高,需加强对干旱的预报、监测及风险防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夏玉米 干旱 信息扩散理论 危险性
下载PDF
厄尔尼诺事件年际变化与我国华北夏季干旱的关系
5
作者 郝立生 何丽烨 +1 位作者 马宁 郝钰茜 《干旱气象》 2023年第6期829-840,共12页
厄尔尼诺(El Niño)事件对全球气候尤其区域旱涝有重大影响,是开展气候预测的重要信号来源。为认识厄尔尼诺对华北夏季旱涝的影响规律和改进预测技术,基于1961—2022年2400多测站月降水量、NOAA重构的月海表温度数据和NCEP/NCAR再... 厄尔尼诺(El Niño)事件对全球气候尤其区域旱涝有重大影响,是开展气候预测的重要信号来源。为认识厄尔尼诺对华北夏季旱涝的影响规律和改进预测技术,基于1961—2022年2400多测站月降水量、NOAA重构的月海表温度数据和NCEP/NCAR再分析环流数据等,采用季节演变经验正交函数分解(SEOF)、环流异常回归重构、环流合成分析等方法,综合分析厄尔尼诺事件年际变化与华北夏季旱涝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华北夏季降水与当年夏季El Niño状态呈显著负相关,即当年春季El Niño开始出现,夏季发展且强度较强,则华北夏季降水显著偏少,易发生干旱。进一步分析发现,海表温度从上年春、夏、秋、冬La Niña型转为当年春、夏、秋、冬El Niño型时,华北地区夏季降水显著偏少,易发生干旱。(2)El Niño主要通过调节高、低空环流影响华北夏季降水,其诱发的当年夏季200、500、850 hPa环流型与华北夏季干旱年环流型一致。(3)当200 hPa华北地区及北侧西风急流偏弱时,由高空扰动造成的上升运动会明显偏弱;500 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华北处于“东低西高”环流型控制下,低槽系统东移速度快,不利于华北维持长时间降水过程;850 hPa热带印度夏季风、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偏弱,华北缺乏有效的水汽输送。这种高、低空环流配置会造成华北夏季降水偏少,易发生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事件 年际变化 华北 夏季干旱 环流异常
下载PDF
农业干旱对华北平原农业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
6
作者 王楠 辜玉慧 马孝义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5-83,共9页
农业是全球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干旱影响较大,因此了解干旱对农业生态系统碳汇强度的影响有助于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变化规律,为实现碳排放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植被光合呼吸模型(VPRM)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 农业是全球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干旱影响较大,因此了解干旱对农业生态系统碳汇强度的影响有助于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变化规律,为实现碳排放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植被光合呼吸模型(VPRM)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进行模拟,基于蒸散发和归一化植被指数计算干旱严重程度指数(DSI)作为评价农业干旱强度的指标,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和去趋势分析评估了华北平原农业生态系统NEE对农业干旱的时空响应。结果表明,冬小麦生育期间华北平原北部农业干旱强度大于南部,且随着冬小麦发育,其农业干旱强度逐渐降低;夏玉米生育期间,华北平原进入雨季,整体较为湿润。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随着农业干旱强度的增加而减小,且农田生态系统NEE对农业干旱的敏感性在冬小麦/夏玉米生育中期大于生育初期和末期,其中农业干旱的空间变异性对冬小麦NEE的解释力在3月最大(q=0.681),对夏玉米NEE的解释力在8月最大(q=0.792)。随着农业干旱强度的加重,若不考虑籽粒碳含量,麦田和玉米田从强碳汇变为弱碳汇,若考虑籽粒碳含量,则其最终转变为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干旱 碳通量 华北平原 冬小麦 夏玉米
下载PDF
The Record-Breaking Extreme Drought in Yunnan Province, Southwest China during Spring-Early Summer of 2019 and Possible Causes 被引量:11
7
作者 Ting DING Hui GAO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20年第5期997-1012,共16页
In spring and early summer of 2019, Yunnan Province experienced the most severe seasonal drought on record,with days of extreme drought area exceeding 10^5 km^2 far more than normal. Consistently, the precipitation in... In spring and early summer of 2019, Yunnan Province experienced the most severe seasonal drought on record,with days of extreme drought area exceeding 10^5 km^2 far more than normal. Consistently, the precipitation in each month from February to June is over 30% less than normal, and about 50% less in the most severe drought period(April–June). The rainy season in Southwest China(SWC) started on the third pentad in June 2019, which is the second latest in history. The rainy season in Yunnan started on 24 June, which is the latest(29 days later than normal). On the contrary, the onse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SCSSM) is abnormally early. The lag time between the start of the rainy season in SWC and the onset of the SCSSM in 2019 is 7 pentads, which is the largest since 1961, much longer than the climate mean(less than 1 pentad). The present study analyzes the possible reasons why the rainy season came extremely late and the drought disaster persisted and intensified after a much early SCSSM, at both seasonal and subseasonal timescales. The abnormally late onset of the rainy season and the second greatest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PET) since 1981 are the direct reasons for the persistent drought. Statist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water vapor from southwest of Yunnan in April–June contributes more than that from the east at the seasonal scale. In April–June 2019, however, the southern branch trough(SBT) was abnormally weak, the large and strong anticyclonic wind anomaly prevailed over the Bay of the Bengal(BOB), and the meridional water vapor transport to Yunnan was weak. At the subseasonal scale, the weaker SBT lasted the longest, and the strong convection over the BOB came up late despite of an early onset of the SCSSM, which resulted in reduced low-level moisture convergence in Yunnan and development of drought prior to the SCSSM onset. From the onset of SCSSM to the start of rainy season in SWC, the SBT and meridional water vapor transport from the BOB were still weak, and the water vapor was mainly transported into the coastal area of South and Southeast China rather than Yunnan. After the start of the rainy season in SWC, the SBT was still weak. This led to less moisture transport in the westerlies to the west of Yunnan and the persistent extreme drought. Both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and case analysis indicate that the stronger Australian high in spring and early summer of 2019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abnormally strong anticyclone over the BOB and the always weak SBT. In sum, the anomalous weakness of SBT played a critical role in the extreme drought occurrence and persistence in Yunnan of Southwest China in 20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unnan Province extreme drought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SCSSM) rainy season in Southwest china(SWC) southern branch trough(SBT)
原文传递
近20年华北地区干旱期大气环流异常特征 被引量:66
8
作者 卫捷 张庆云 陶诗言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0-151,共12页
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整编的中国 1 60站气温、降水月平均资料 ,计算并分析了 1 951年 1月— 2 0 0 0年 1 0月中国华北地区Palmerdroughtseverityindex(PDSI)。研究表明 :近 50年来华北干旱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从... 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整编的中国 1 60站气温、降水月平均资料 ,计算并分析了 1 951年 1月— 2 0 0 0年 1 0月中国华北地区Palmerdroughtseverityindex(PDSI)。研究表明 :近 50年来华北干旱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从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华北出现了持续性严重干旱现象 ;另外 ,华北地区干旱持续时间一般都在两年以上。华北夏季典型干旱年的前期 (冬季和春季 )及同期环流特征是 :北半球中高纬度 50 0hPa高度距平场出现EU型遥相关分布 ,华北地区长期处于大陆暖高压控制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干旱期 大气环流 气温 降水 年代际变化 遥相关
下载PDF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变化及其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68
9
作者 杜银 张耀存 谢志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81-592,共12页
利用1951-2004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AR/NCEP)再分析候平均资料和同期中国740站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轴位置的变化趋势及其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夏季7-8月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和形态在... 利用1951-2004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AR/NCEP)再分析候平均资料和同期中国740站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轴位置的变化趋势及其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夏季7-8月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和形态在1975-1980年间出现转折,1980年后西风急流中心逐渐向西移动的同时伴随有西风急流向南偏移。(2)在1980年以后华北地区降水量减少和降水强度减弱,雨季开始时间推迟、雨季变短,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入梅提前、梅雨期变长,降水量增加,从而形成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形势。(3)1957-1964年华北典型多雨时期,西风急流呈纬向分布,在华北地区有高低空急流耦合,强辐合上升区正好位于华北,并有充足的水汽条件供应,使得华北降水偏多。而1980-1987年和1997-2002年华北地区为典型少雨时期,1980-1987年西风急流中心位置偏南和1997-2002年急流位置显著偏西,在华北地区均无高低空急流耦合的环流形势,水汽辐合区位于长江流域,强辐合上升区位置在30°N以南区域,有利于江南地区降水增加而华北地区少雨,这表明西风急流位置变化导致环流调整对中国东部降水分布有显著影响。因而,在讨论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与中国东部地区降水异常的关系时,不仅要考虑西风急流南北位置变化,还需要综合分析西风急流的东西位置和形态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风急流 降水分布 南涝北旱 华北雨季
下载PDF
华北夏季降雨与热带对流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苏平 朱平盛 蒋尚城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02-508,共7页
文中设计了热带辐合带综合指数 ,较客观地反映了亚洲季风区深对流活动的气候变化特征。用热带辐合带综合指数分析华北旱涝年季风区对流活动特征 ,结果表明旱涝年对流活动有明显的差异 ,尤其春季东亚和印度季风区的热带辐合带综合指数差... 文中设计了热带辐合带综合指数 ,较客观地反映了亚洲季风区深对流活动的气候变化特征。用热带辐合带综合指数分析华北旱涝年季风区对流活动特征 ,结果表明旱涝年对流活动有明显的差异 ,尤其春季东亚和印度季风区的热带辐合带综合指数差异非常显著 ,为华北夏季旱涝预测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夏季 旱涝灾害 季风气候 降雨 热带对流活动 射出长波辐射 热带辐合带
下载PDF
旱涝指数的研究 被引量:73
11
作者 谭桂容 孙照渤 陈海山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3-158,共6页
提出了一种新的区域旱涝指数及其旱涝标准的划分方法。并运用该指数对近50 a(1 951— 2 0 0 0年 )来华北地区夏季旱涝进行了分析。通过与其他旱涝指数的比较分析 ,发现该指数能较合适地反映区域旱涝的程度和范围 ,且划分旱涝的标准较客... 提出了一种新的区域旱涝指数及其旱涝标准的划分方法。并运用该指数对近50 a(1 951— 2 0 0 0年 )来华北地区夏季旱涝进行了分析。通过与其他旱涝指数的比较分析 ,发现该指数能较合适地反映区域旱涝的程度和范围 ,且划分旱涝的标准较客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指标 华北地区 夏季 旱涝灾害 降水量
下载PDF
华北平原地区夏季严重旱涝特征诊断分析 被引量:77
12
作者 孙安健 高波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93-402,共10页
利用华北平原地区 1 3个站 1 951~ 1 995年 6~ 8月的降水量资料讨论了该地区发生的严重旱涝特征 ,发现各有 7年出现严重干旱和雨涝。严重干旱主要发生在 6、7月份 ,严重雨涝主要发生在 7、8月份。特大旱涝发生最频繁的地带在燕山南麓... 利用华北平原地区 1 3个站 1 951~ 1 995年 6~ 8月的降水量资料讨论了该地区发生的严重旱涝特征 ,发现各有 7年出现严重干旱和雨涝。严重干旱主要发生在 6、7月份 ,严重雨涝主要发生在 7、8月份。特大旱涝发生最频繁的地带在燕山南麓和太行山东麓。 50年代多雨涝 ,60~ 80年代多干旱 ,进入 90年代雨涝增多 ,反映华北平原地区旱涝变化阶段性和群发性。东西伯利亚 (或鄂霍茨克海 )阻塞高压及亚洲中高纬度东高西低分布的稳定维持 ,则分别对华北平原的严重干旱与雨涝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偏西 (偏南、偏东 ) ,华北平原地区易发生严重雨涝 (干旱 )。夏季风偏强 (弱 )年份 ,华北平原多发生雨涝 (干旱 )。在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与北太平洋西风漂流区海温处于明显正距平阶段 ,华北平原地区易分别发生严重干旱与雨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夏季 旱涝 诊断分析 旱灾
下载PDF
近50年华南前汛期降水、江淮梅雨和华北雨季旱涝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95
13
作者 吴志伟 江志红 何金海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1-401,共11页
利用全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1951~2000年50年华南前汛期降水、江淮梅雨和华北雨季旱涝事件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无论是华南前汛期降水、江淮梅雨还是华北雨季,旱(涝)事件频率相当,华南和江淮洪涝强度大于干旱强度,... 利用全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1951~2000年50年华南前汛期降水、江淮梅雨和华北雨季旱涝事件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无论是华南前汛期降水、江淮梅雨还是华北雨季,旱(涝)事件频率相当,华南和江淮洪涝强度大于干旱强度,华北干旱与洪涝强度相当,华南前汛期降水和华北雨季总体呈趋旱的趋势,而江淮梅雨呈趋涝的趋势;华南前汛期降水年际变化最为显著,江淮梅雨次之,华北雨季最弱,年代际变化的情况正好相反;从同期500 hPa高度场来看,华南前汛期降水多少与其北侧有无低值系统向南发展关系密切,江淮梅雨和华北雨季均与副高相关显著,不同在于前者还和鄂霍茨克阻塞高压呈显著正相关,而后者受其西北侧中高纬地区的环流影响较大;从前期海温来看,华北雨季与大西洋西部和北太平洋海温关系比华南前汛期降水和江淮梅雨更为密切,江淮梅雨与中国近海海温相关关系最为显著,而华南前汛期降水与孟加拉湾附近海温相关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江淮梅雨 华北雨季 旱涝 特征对比
下载PDF
华北地区夏季水量丰、枯年大气水分收支对比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范广洲 吕世华 程国栋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34-142,共9页
利用 NCEP/ NCAR的 4 0年再分析资料 ,初步对比分析了华北地区夏季水量丰、枯年大气水分循环的差异 .结果发现 ,干旱年自地表经蒸发过程进入大气的水分少于湿润年 ;华北全区平均夏季干旱年略有水汽亏损 ,湿润年略有盈余 ;干旱年对流层... 利用 NCEP/ NCAR的 4 0年再分析资料 ,初步对比分析了华北地区夏季水量丰、枯年大气水分循环的差异 .结果发现 ,干旱年自地表经蒸发过程进入大气的水分少于湿润年 ;华北全区平均夏季干旱年略有水汽亏损 ,湿润年略有盈余 ;干旱年对流层各层由西南气流带来的水汽明显少于湿润年 ,由东边界和北边界流出的水汽也明显少于湿润年 ;干旱年对流层各层大气湿度都小于湿润年 ;水量丰、枯年对流层各层水汽均以辐合为主 ,但干旱年辐合量小于湿润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夏季 大气水分循环 丰水年 枯水年
下载PDF
夏季风北推和强度对我国北方夏季降水影响的年代际特征 被引量:32
15
作者 吴长刚 刘鸿升 谢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56-665,共10页
利用近50年NCEP/NCAR的候平均风场和比湿场资料,计算了东亚夏季风北界的位置,发现季风北界存在着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季风北界偏北的年份集中于1950年代和1960年代,而偏南的年份则集中于1980年代和1990年代,并且各个季风区的季风北界的年... 利用近50年NCEP/NCAR的候平均风场和比湿场资料,计算了东亚夏季风北界的位置,发现季风北界存在着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季风北界偏北的年份集中于1950年代和1960年代,而偏南的年份则集中于1980年代和1990年代,并且各个季风区的季风北界的年代际变化比较一致.利用这些资料定义了'区域夏季风指数',更好地反映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和北方各地区旱涝之间的关系;用合成分析方法比较了夏季风强度与北方各干旱半干旱区域旱涝变化的关系,说明华北地区最为敏感,区域季风指数与7,8月降水量的关系最好.最后用小波分析方法,讨论了这些区域的夏季风强度和夏季降水量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关系,发现区域季风强度指数和各季风区降水量的关系在15年左右的年代际尺度上关系最好,在3~5年的年际尺度上也有比较好的相关.这些结果对于北方地区的气候趋势预测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季风北界 年代际变化 区域夏季风指数 北方旱涝 小波分析
下载PDF
华北夏季旱涝的环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25
16
作者 谭桂容 孙照渤 陈海山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5-143,共9页
本文运用月降水量、5 0 0hPa、10 0hPa月平均高度场和海平面气压场 ,在对 5 0a华北夏季旱涝等级重新评定的基础上 ,分析了与华北夏季旱涝年对应的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华北旱涝年 ,对应整个北半球上各层都存在显著的环流异常变化。旱... 本文运用月降水量、5 0 0hPa、10 0hPa月平均高度场和海平面气压场 ,在对 5 0a华北夏季旱涝等级重新评定的基础上 ,分析了与华北夏季旱涝年对应的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华北旱涝年 ,对应整个北半球上各层都存在显著的环流异常变化。旱年 5 0 0hPa环流异常使得极涡偏心 ,相应乌拉尔山和北美的气候槽偏强 ;中纬度位于华北的平均槽东移到朝鲜日本一带 ,而西部脊东移控制华北 ;低纬西太平洋副高偏东 ,印度低压槽偏弱。涝年则相反。在海平面气压场上 ,除了在与高层对应的显著异常区有相应变化外 ,在我国东部大陆大部及赤道中东太平洋上也有一显著的异常区 ,证实夏季风和ENSO与华北旱涝存在密切的联系。在 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夏季旱涝 环流异常
下载PDF
基于SPEI的华北平原夏玉米生长季干旱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4
17
作者 韦潇宇 胡琦 +5 位作者 马雪晴 郑诗然 唐昕宁 张玉莹 潘学标 何奇瑾 《干旱气象》 2018年第4期554-560,577,共8页
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从不同时间尺度对华北平原夏玉米生长季1961—2015年不同等级干旱发生频率、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夏玉米生长季干旱频发,频率超过50.0%,主要以轻旱为主,河南东南部和河北中北... 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从不同时间尺度对华北平原夏玉米生长季1961—2015年不同等级干旱发生频率、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夏玉米生长季干旱频发,频率超过50.0%,主要以轻旱为主,河南东南部和河北中北部地区干旱频率高于其他地区,6月和10月轻旱频率相对较高,8—10月更容易发生中旱,重旱主要出现在6月和7月。近55 a年华北平原夏玉米生长季干旱不断增加,10月干旱频率增加趋势最显著。与1961—1980年相比,研究区近15 a干旱发生频率增加百分率为37.3%,其中河北中北部、北京、天津和河南西北部干旱发生频率在60.0%以上。不同月份的干旱对夏玉米生长影响不同,需要加强对8月和9月干旱事件的预报,以便及时采取防灾减灾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夏玉米 SPEI 干旱
下载PDF
华北地区夏季水量丰枯年气候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范广洲 吕世华 程国栋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11-116,共6页
利用 NCEP/ NCAR的 4 0 a再分析资料 ,对比分析了华北地区夏季水量丰、枯年气候特征差异 .结果发现 ,干旱年我国大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场为弱低压 ,湿润年为较强低压 ;干旱年印度夏季风、南海季风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侧的东南风均弱... 利用 NCEP/ NCAR的 4 0 a再分析资料 ,对比分析了华北地区夏季水量丰、枯年气候特征差异 .结果发现 ,干旱年我国大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场为弱低压 ,湿润年为较强低压 ;干旱年印度夏季风、南海季风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侧的东南风均弱于湿润年 ;干旱年北半球中高纬度槽脊发展较弱 ,冷空气活动较弱 ,华北地区位于弱脊区 .湿润年北半球大气环流指数为低指数 ,中高纬度冷空气活动频繁 ,华北地区位于槽前脊后 ;干旱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向发展较弱 ,位置偏南 ,而东西向发展强盛 ,在我国南部地区形成狭长的高压脊 .湿润年副热带高压南北向发展较强 ,位置偏北 ,东西向发展较弱 ;干旱年华北地区为弱下沉运动 ,在 6 0 0~ 4 0 0 h Pa层之间 ,形成了闭合径圈环流 .而湿润年华北地区上空为上升气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夏季 气候特征 对比分析 水量丰年 水量枯年
下载PDF
土壤湿度和地表反射率变化对中国北方气候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32
19
作者 朱乾根 兰红平 沈桐立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93-500,共8页
本文利用OSU两层大气环流模式来考察土壤湿度和地表反射率变化对中国北方气候的影响。在(30—46°N,90—120°E)的区域上进行了3个试验,结果表明干土壤对我国东部季风区和西部非季风区有不同的影响特征。高... 本文利用OSU两层大气环流模式来考察土壤湿度和地表反射率变化对中国北方气候的影响。在(30—46°N,90—120°E)的区域上进行了3个试验,结果表明干土壤对我国东部季风区和西部非季风区有不同的影响特征。高反射率造成降水减少。并指出地表过程的作用可能是经常发生在华北的春夏连旱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湿度 地表反射率 气候影响 北方 中国
下载PDF
亚洲-太平洋季风区的遥相关研究 被引量:37
20
作者 丁一汇 刘芸芸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70-682,共13页
亚洲—太平洋季风区各季风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对季风区甚至全球的气候变化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文中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重点分析和评述了在亚洲—太平洋季风区中4种季节内时间尺度的遥相关关系,清楚地揭示了印度夏季风、东亚夏季风和... 亚洲—太平洋季风区各季风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对季风区甚至全球的气候变化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文中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重点分析和评述了在亚洲—太平洋季风区中4种季节内时间尺度的遥相关关系,清楚地揭示了印度夏季风、东亚夏季风和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1)在亚洲季风爆发初期,印度夏季风的爆发相对于中国长江流域梅雨的开始存在相差大约两周的超前关系,形成从印度西南部经孟加拉湾到达中国长江流域及日本南部的遥相关型,即"南支"遥相关型。(2)在季风盛行期间,长江流域降水明显受热带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影响,与西北太平洋夏季风降水呈反相关关系,即当季风减弱时,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偏多。(3)与长江流域降水相反,华北雨季(7月第4候—8月第3候)则与西北太平洋夏季风降水呈正相关关系,当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强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偏东,副高西南侧的异常东南水汽输送在中国华北地区上空辐合,给该地区降水偏多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4)华北夏季降水同时还与印度夏季风呈正相关关系,在夏季风盛行期间,形成由印度西北部经青藏高原到中国华北地区的西南—东北走向的遥相关型,即"北支"遥相关型。上述4种遥相关关系,反映了亚洲夏季风季节北推过程中,印度夏季风、东亚夏季风和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子系统之间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太平洋季风区 印度夏季风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 长江流域梅雨 华北雨季 遥相关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