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易格斯开发出用于drylin丝杠模块定制的在线适配器
1
《农业机械》 2017年第12期132-132,共1页
丝杠模块(SHT)的设计和配置通常需要耗费项目经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方便客户选型,igus开发了全新的丝杠模块配置器。通过配置器,客户可以轻松设计和配置安装尺寸在8-30之间的即装即用型丝杠模块,包括完全由不锈钢制成的新型SHT系... 丝杠模块(SHT)的设计和配置通常需要耗费项目经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方便客户选型,igus开发了全新的丝杠模块配置器。通过配置器,客户可以轻松设计和配置安装尺寸在8-30之间的即装即用型丝杠模块,包括完全由不锈钢制成的新型SHT系列,并且提供技术图纸。而且只需点击即可在线下单订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杠 drylin 模块 易格斯 安装尺寸 技术图纸 项目经理 适配器 线下 直线驱动
下载PDF
华东地区一次高空冷平流强迫型强对流分析
2
作者 王芳 沈杭锋 +2 位作者 樊李苗 高梦竹 汪子琪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18-834,共17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加密观测资料和GFS 0.25°×0.25°逐6 h的分析场数据以及多普勒雷达、FY-4卫星等资料,对2020年4月12日华北冷涡后部中低层一致西北气流背景下,在华东地区出现的大范围对流大风天气进...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加密观测资料和GFS 0.25°×0.25°逐6 h的分析场数据以及多普勒雷达、FY-4卫星等资料,对2020年4月12日华北冷涡后部中低层一致西北气流背景下,在华东地区出现的大范围对流大风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2日上午冷空气大风南下之后,下午华东处于中层冷平流、低层暖平流的有利热力背景条件下,在850 hPa与500 hPa温差大值区内,由山东、江苏交界一带的干线触发了对流;对流系统在东移南压过程中因水汽条件转好、中层风速增强、阵风锋的合并及杭州湾特殊海陆分布等有利条件下明显加强,使得江苏、安徽东南部、浙江北部等地在冷空气大风之后再次出现了大范围对流大风天气,并在舟山群岛附近出现13级极端大风;其灾害性大风出现在对流系统回波缺口处及其东北侧回波附近,由后侧入流急流及风暴内强烈的下沉辐散、光滑下垫面、快速移动的对流系统以及系统内小尺度下击暴流叠加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流强迫 干线 加强机制 极端大风
下载PDF
中国东北龙卷研究:环境特征分析 被引量:82
3
作者 王秀明 俞小鼎 周小刚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25-441,共17页
东北地区是中国龙卷相对多发区之一。为了了解中国东北龙卷发生的环境特征,基于常规观测资料、卫星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和模式分析资料分析了近十年发生在东北的13个龙卷个例的环境特征及龙卷环境形成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东北... 东北地区是中国龙卷相对多发区之一。为了了解中国东北龙卷发生的环境特征,基于常规观测资料、卫星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和模式分析资料分析了近十年发生在东北的13个龙卷个例的环境特征及龙卷环境形成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东北龙卷发生的环境具有如下特点:(1)龙卷多发生在东北冷涡背景下,直接影响系统为冷涡南侧次天气尺度短波槽,且常出现在槽区或前倾槽后;(2)较之夏季江淮流域和华南龙卷,东北龙卷环境温度直减率较大,700—500 hPa温差为20—22℃,850—500 hPa温差为30—33℃;(3)低层水汽含量及湿层厚度比江淮及华南龙卷显著偏低,地面露点温度可低至13℃,湿层厚度常在1.5 km以下,850 hPa露点温度多在8℃以下;(4)龙卷环境中常出现强低空急流(850—925 hPa风速16—20 m/s)和对流层中层急流(500 hPa风速20—25 m/s),且对流层中层急流通常与干下沉气流相伴。因此,低层(0—1 km)和深层(0—6 km)风垂直切变均强,低层风垂直切变约12.0×10-3s-1,深层风垂直切变大于4.0×10-3s-1。产生龙卷的对流风暴一般由边界层辐合线所触发,辐合线两侧温差不明显而露点差异明显,常表现为干线。也就是说,东北地区龙卷风暴主要由干线及其伴随的强边界层辐合触发。龙卷通常发生在傍晚前后,而从早晨的环境条件通常看不到龙卷可能发生的迹象,龙卷发生前几小时环境参数变化显著。有利于龙卷的环境条件形成过程中500 hPa急流和强低空急流的存在至关重要:随着500 hPa西北急流的增强,在中空西北急流的平流下温度直减率大值区东移,叠加到低层湿区之上;低空急流对暖湿空气的输送使低层显著增湿且温度直减率增大。傍晚发生的龙卷通常处于08时探空显示的低空湿舌西北侧100 km左右的干区中,傍晚龙卷发生时则位于当时的湿舌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龙卷 环境条件 低空急流 干线 低层增湿
下载PDF
梅雨锋上两类中尺度对流系统形成的边界层特征 被引量:14
4
作者 许长义 林永辉 管兆勇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1-63,共13页
采用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的地面观测资料以及WRF(Weather rea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输出资料,分析了2009年6月29—30日梅雨锋暴雨过程中两类不同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边界层特征及边界层对两类MCS的... 采用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的地面观测资料以及WRF(Weather rea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输出资料,分析了2009年6月29—30日梅雨锋暴雨过程中两类不同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边界层特征及边界层对两类MCS的触发维持机理,重点分析了海平面气压场特征、边界层冷池、干线及其在MCS中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类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海平面气压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流爆发阶段地面风场存在辐合线,再次激发阶段气压场呈"跷跷板"型的中尺度扰动,即由前置中低压和后置中高压组成,最强的对流带位于中低压和中高压之间的过渡区内;边界层辐合线是第一类中尺度对流系统(MCS1)维持的重要因素;MCS1爆发后边界层冷池生成,冷池前的冷出流与低层环境风产生的强辐合触发了第二类中尺度对流系统(MCS2);存在于中低压和中高压之间的中尺度干线是MCS2的重要特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边界层辐合线 边界层冷池 干线
下载PDF
受两次干线影响的湖北大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吴翠红 王晓玲 王珊珊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2-270,共9页
利用GFS的6小时间隔的再分析场、FY-2C卫星云图、加密自动雨量监测、雷达监测等资料,对2011年6月17—18日湖北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先后两次干线作用是此次大范围大暴雨的重要触发机制。500 hPa槽后干空气的侵入在鄂西南附近先... 利用GFS的6小时间隔的再分析场、FY-2C卫星云图、加密自动雨量监测、雷达监测等资料,对2011年6月17—18日湖北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先后两次干线作用是此次大范围大暴雨的重要触发机制。500 hPa槽后干空气的侵入在鄂西南附近先后触发产生4个中尺度云团,槽前有正涡度平流东移与江汉平原南部低涡环流叠加,加强了低涡发展,造成湖北南部强降水发生。西南急流的发展加强与华北高压干冷空气南侵,产生明显干锋生,表现为江汉平原东部相继生成3个中尺度云团。另外,高层高位涡沿等θse锋面产生动量下传,在江汉平原东部暴雨区形成一个垂直高值涡度柱,北侧干冷空气向南向下侵入,形成次级环流,为持续性强降水提供动力上升条件;地面图上有3支气流汇合加强,气流汇合中心与强降水中心吻合较好,是降水天气的主要触发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线特征 涡度平流 急流 暴雨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一次极端暴雨局地性增强的对流环境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傅朝 刘维成 +4 位作者 宋兴宇 徐丽丽 沙宏娥 马莉 崔宇 《干旱气象》 2022年第6期909-921,共13页
干旱地区极端降水事件往往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研究其演变特征及成因有利于提升该类天气的预报准确率。2022年8月13日西北干旱区甘肃省金塔县出现暴雨天气,日降水量和小时降水量均突破河西走廊国家级气象站历史极值,极端性... 干旱地区极端降水事件往往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研究其演变特征及成因有利于提升该类天气的预报准确率。2022年8月13日西北干旱区甘肃省金塔县出现暴雨天气,日降水量和小时降水量均突破河西走廊国家级气象站历史极值,极端性、局地性特征显著。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5代全球大气再分析产品ERA5和实况观测资料对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出现在稳定的南亚高压北侧,对流层中、高层动力强迫较弱,斜压系统主要位于低层,为500 hPa短波槽前的低层切变线和地面冷锋;青藏高原热低压外围的低层水汽持续输送,形成了暴雨区局地性的极端水汽条件和中等强度的层结不稳定;地面冷锋前部,酒泉中东部低层水汽输送的区域差异形成了明显的湿度锋区和干线;造成极端短时强降水的中-γ尺度对流系统由干线触发,在冷锋和干线的交叉点处发展为导致极端暴雨的深厚湿对流,干线对流单体发展到深厚湿对流过程具有显著局地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 局地极端暴雨 干线 锋生次级环流 对流环境
下载PDF
A High-Resolution Modeling Study of the 19 June 2002 Convective Initiation Case during IHOP 2002:Localized Forcing by Horizontal Convective Rolls
7
作者 Qi-Wei WANG Ming XUE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0期1243-1253,共11页
The initiation processes of one of the initial convective cells near and on the east side of a dryline on 19 June 2002 during the IHOP 2002 field experiment in the central United States is analyzed in detail based on ... The initiation processes of one of the initial convective cells near and on the east side of a dryline on 19 June 2002 during the IHOP 2002 field experiment in the central United States is analyzed in detail based on a high-resolu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Prominent horizontal convective rolls and associated near-surface moisture convergence bands [called roll convergence bands(RCBs) here] develop within the 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CBL) due to surface heating, in the hours leading to convective initiation(CI). The RCBs east of the dryline are advected toward the primary dryline convergence boundary(PDCB) by the southerly moist flow as the CBL deepens with time. Backward trajectories of air parcels forming the initial precipitating updraft of the convective cell are found to primarily originate at about 1–1.5 km above ground, within the upper portion of the shallower CBL earlier on. The representative air parcel is found to follow and stay on top of a surface RCB as the RCB moves toward the PDCB, but the RCB forcing alone is not enough to initiate convection. As this RCB gets close to the PDCB, it moves into a zone of mesoscale convergence and a deeper CBL that exhibits an upward moisture bulge associated with the PDCB. The combined upward forcing of the RCB and the mesoscale PDCB convergence quickly lifts the representative air parcel above its level of free convection to initiate convection. A conceptual model summarizing the CI processes is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VECTIVE INITIATION dryline LOCALIZED FORCING HORIZONTAL CONVECTIVE ROLLS
下载PDF
东北暖季干线统计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方祖亮 俞小鼎 王秀明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0-276,共17页
基于常规地面观测、高空观测和卫星、雷达资料,对2003-2017年中国东北地区暖季(5-8月)干线时空分布、气象要素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发现,东北地区干线主要出现在东北平原和辽宁西部,干线发生频率呈现南多北少的趋势。干线大多呈西南-... 基于常规地面观测、高空观测和卫星、雷达资料,对2003-2017年中国东北地区暖季(5-8月)干线时空分布、气象要素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发现,东北地区干线主要出现在东北平原和辽宁西部,干线发生频率呈现南多北少的趋势。干线大多呈西南-东北向,宽度为90-120 km,长度在100-800 km。东北区域暖季年均干线发生频率为15.5%。干线发生频率年际变化不明显,年均逐旬变化显著且呈正弦曲线状,其中5月中下旬-6月下旬和8月中、下旬为波峰,干线发生频率在20%以上,7月低于10%,为波谷。干线湿侧气压相比干侧略高1 hPa,两侧温度大多在24℃以上,温差一般为1-4℃,露点梯度和比湿梯度范围分别为9.6-15℃/(100 km)和4.5-8.3 g/(kg·100 km),相当位温梯度在9.6-19 K/(100 km)。干线两侧要素及其梯度值逐旬变化显著,其中两侧湿度、温度和湿度梯度值8月呈增大趋势,而温度梯度绝对值呈减小趋势。在共计286例干线中有40%的干线触发了对流,6月上、中旬干线触发对流比率最高(超过60%)。干线是否触发对流与其所在位置关系不大。对流干线湿度梯度略大于无对流干线。无对流干线和对流干线探空要素的最显著区别是湿侧对流有效位能值,前者在1200 J/kg以下,后者基本在1200 J/kg以上,最高甚至能达到3000 J/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 干线 暖季 统计
下载PDF
黄淮地区触发对流天气的干线特征 被引量:4
9
作者 王金兰 俞小鼎 +2 位作者 汤兴芝 于海敬 胡亮帆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92-602,共11页
利用高空和地面观测、欧洲中期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ERA5)以及卫星云图,统计2010—2019年4—9月我国黄淮地区触发对流天气的干线特征。结果表明:干线主要出现在山东德州附近和豫北周边地区,多呈准西北—东南向和准东北—西南向;长度集中... 利用高空和地面观测、欧洲中期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ERA5)以及卫星云图,统计2010—2019年4—9月我国黄淮地区触发对流天气的干线特征。结果表明:干线主要出现在山东德州附近和豫北周边地区,多呈准西北—东南向和准东北—西南向;长度集中在100~200 km,宽度在50~100 km;多出现在14:00(北京时,下同)或17:00;多发生在高空冷涡形势下,低层多有切变线(或辐合线)配合,地面多位于入海高压后部。地面气象要素统计显示:干线干侧温度较湿侧偏高1.9℃,湿侧露点温度较干侧偏高6.8℃,干线两侧温度梯度为—2.7℃·(100 km)^(-1),露点温度梯度为10.1℃·(100 km)^(-1),比湿梯度为5.9 g·kg^(-1)·(100 km)^(-1)。探空参数统计结果表明:干线湿侧大气可降水量略高于干侧,925 hPa,850 hPa和700 hPa湿侧比湿均大于干侧;对流有效位能湿侧平均值远大于干侧;干线两侧700 hPa,850 hPa与500 hPa温度差非常接近,即黄淮地区干线两侧对流有效位能的显著差异主要由干线两侧低层水汽条件差异造成,干线两侧条件不稳定度大致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地区 对流触发 干线 统计分析
下载PDF
河套及周边地区干线触发对流天气特征初步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一平 俞小鼎 +3 位作者 王迪 郭雅凯 武文博 郝晓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24-1037,共14页
利用高空、地面、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3-2017年5-9月中国黄河河套及周边地区52次干线触发对流天气个例进行了初步分析,统计了干线时空特征、影响系统及干线两侧地面气象要素以及基于探空的环境参数等特征。结果表明:(1)河套及周边地区... 利用高空、地面、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3-2017年5-9月中国黄河河套及周边地区52次干线触发对流天气个例进行了初步分析,统计了干线时空特征、影响系统及干线两侧地面气象要素以及基于探空的环境参数等特征。结果表明:(1)河套及周边地区干线主要出现在河套北部(包括其西北部、东北部)和河套内,其走向以东东北-西西南和东北-西南向为主。干线宽度多在80~100 km,长度多在300~800 km。干线频次年际变化大,上述5年间年平均10.4次,集中出现在6-8月。干线多出现在每天11:00(北京时,下同)-17:00,14:00干线特征最明显。(2)干线触发对流天气多发生在高空西北气流和蒙古低涡(低涡南部低槽影响)形势下,大气边界层内多有辐合线或切变线,地面图上干线多位于大陆低压或蒙古低压南部偏西气流与沿海高压西部偏南气流交汇处。(3)地面要素统计结果表明:干线两侧温度干侧大于湿侧,其差值在1~2℃;海平面气压湿侧略高于干侧,其差值多在1.5~2 hPa。干线两侧露点差值大,湿侧与干侧平均相差11℃,露点梯度多在10℃·(100 km)^(-1)或以上,最大可达20℃·(100 km)^(-1)或以上。干线干侧和湿侧之间常常存在汇合流场,干侧风向以偏西风为主,湿侧风向以偏南风为主,这是干线的另一个重要特征。(4)探空环境参数统计结果为:大气可降水量、700和850 hPa比湿湿侧均明显高于干侧,大气可降水量湿侧均值在2.5 cm,干侧均值在1.5 cm,干线两侧700和850 hPa层以及边界层以下比湿差别较大,该差异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减小。对流有效位能湿侧CAPE均值在1442.5 J·kg^(-1),而干侧CAPE平均值很小,不足10 J·kg^(-1),湿侧深厚湿对流(雷暴)发生潜热明显大于干侧。干线两侧深层垂直风切变(0~6 km风矢量差)多在中等强度或以上,湿侧、干侧均值分别为12.2 m·s^(-1)和13.1 m·s^(-1),干侧切变值略大于湿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地区 干线 对流天气 气象要素 统计特征
下载PDF
鲁西北一次持续性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杨学斌 代玉田 +1 位作者 陈华凯 张优琴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5-282,共8页
利用地面自动气象站、NCEP 1°×1°和FY2E反演T_(BB)等资料,对2012年7月31日—8月1日发生在山东一次持续的区域性暴雨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在副高稳定的形势下,低层切变线、地面冷锋是造成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2... 利用地面自动气象站、NCEP 1°×1°和FY2E反演T_(BB)等资料,对2012年7月31日—8月1日发生在山东一次持续的区域性暴雨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在副高稳定的形势下,低层切变线、地面冷锋是造成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2)低层锋生强迫激发了非地转垂直环流,上升气流加强,雨强增大,上升支的建立到强降水开始间隔约6 h。(3)暴雨区925 hPa湿斜压项在强降水时为负值,其增强应为低层锋生作用造成的。雨区范围和雨强随湿斜压项增强而增大。(4)对流单体的生成和加强影响降水落区和雨强,增强的单体合并时雨强最强。T_(BB)中心区位于低层切变线与锋面右侧,强降水位于两者之间。(5)地面辐合线与T_(BB)中心基本重合,辐合线左侧气旋性弯曲处与T_(BB)中心区后侧的等值线梯度大值区位置一致,强降水则出现在两者重叠处。(6)干线与辐合线是此次强降水的重要中尺度系统,干线始终落后于辐合线,其分布对暴雨落区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湿位涡 干线 地面辐合线 锋生
下载PDF
混合动力机车运营经济性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春来 《铁路工程技术与经济》 2020年第5期35-37,共3页
基于我国普速铁路内电牵引动力结构、跨线衔接需求、混合动力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情况,本文分析了我国发展混合动力机车的市场空间及优势。重点介绍了我国普速铁路对混合动力机车的需求,分析研发双动力机车对于优化铁路网结构、提高运输效... 基于我国普速铁路内电牵引动力结构、跨线衔接需求、混合动力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情况,本文分析了我国发展混合动力机车的市场空间及优势。重点介绍了我国普速铁路对混合动力机车的需求,分析研发双动力机车对于优化铁路网结构、提高运输效率、节约成本的意义,提出机车装备发展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动力源 混合动力 干线机车 经济性研究
下载PDF
2021年6月2日锦州地区强降水诊断分析
13
作者 常姝婷 杨桂娟 +2 位作者 史虹婷 曲梓祎 王淼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第21期153-157,共5页
受东北冷涡和低空急流的共同影响,位于辽宁省西部的锦州地区2021年6月2日4:00—20:00出现强降水天气。本文利用ERA再分析数据和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对此次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为东北冷涡和低空急流相互作用背景下地面干线... 受东北冷涡和低空急流的共同影响,位于辽宁省西部的锦州地区2021年6月2日4:00—20:00出现强降水天气。本文利用ERA再分析数据和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对此次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为东北冷涡和低空急流相互作用背景下地面干线触发导致的强降水;由于高空风较强,干线两侧3 h变压梯度较大,对流系统在锦州地区停滞时间较短。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上游台站风向、气压、3 h变压的变化情况对锦州地区的天气预报预警工作具有较强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触发机制 干线 辽宁锦州 2021年6月2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