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家养生心法——以孟子心学为中心 被引量:2
1
作者 黄玉顺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8-109,共12页
从个体生命养护的角度看,孟子的学说可以视为一种养生哲学,其宗旨是“事天俟命”,即养生以事天和修身以俟死。由此,养生获得了终极信仰的意义。就此而论,孟子的“心学”就是一套养生心法。第一,养生就是“养体”,但不仅是肉体的“养身”... 从个体生命养护的角度看,孟子的学说可以视为一种养生哲学,其宗旨是“事天俟命”,即养生以事天和修身以俟死。由此,养生获得了终极信仰的意义。就此而论,孟子的“心学”就是一套养生心法。第一,养生就是“养体”,但不仅是肉体的“养身”,而且是养护作为身心统一体的生命体。进一步说,养体的根本不是“养小体”,而是“养大体”,即“养心”。第二,养心包括情感能力、意志能力和理性能力的培养。养心的要领在于“寡欲”,即“有所不为”,亦即排除“不义”的意欲,而专注于“可欲”的意欲。第三,养心的本质是“养性”,即养护自己的天赋人性。养性的步骤是“尽心”以“知性”,进而“知性”以“知天”。“尽心”包括尽情、尽意和尽思,即充分发挥情感能力、意志能力和理性能力。“知性”则是天赋人性的自我反思,旨在“知天”。“知天”包括对内在超验之天和外在超凡之天的认知,这正是终极信仰的养生宗旨的体现。第四,养性的途径是“养气”,即培养浩然正气。养气的根本方法是“以直养气”,即“集义生气”,亦即通过培养正义感来养护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生 养体 养心 养性 养气
下载PDF
阳明心学与道教内丹道的性命之学
2
作者 张广保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20-28,共9页
世界上任何原创性的文明都必定会提出归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思想论题。宋以后道教对唐代禅宗凸显的心性问题,结合中国传统的重生思想作出具有自身理论特色的回应,从而创立了独具理论特色的性命之学。从心性论发展的历史看,由儒家、佛教的... 世界上任何原创性的文明都必定会提出归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思想论题。宋以后道教对唐代禅宗凸显的心性问题,结合中国传统的重生思想作出具有自身理论特色的回应,从而创立了独具理论特色的性命之学。从心性论发展的历史看,由儒家、佛教的心性论转入道教的性命论标志着心性理论的深化与成熟,道教性命理论的创立大大丰富了整个中国心性论的内容,为思想文化宝库注入了新血液,从而受到宋以后思想界的普遍关注。阳明学派与道、释二教的思想关联应从性命之学的大脉络予以把握,而不应仅看成一种私人爱好。从中国性命之学发展的历史过程看,阳明心学仍然应视为明代儒学回应性命问题大讨论的一种新的理论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的性命论 性命双修 阳明心学 阳明后学
下载PDF
马克思人学生命思想解读——从“现实的人”谈起 被引量:2
3
作者 刘露晓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0-65,共6页
马克思将"现实的人"作为其人学思想的出发点,并开始实现其生存论的转向。通过对"抽象的人"的批判,"现实的人"有了不同于动物的双重生命本质。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劳动使得人的生命活动不再体现生命本... 马克思将"现实的人"作为其人学思想的出发点,并开始实现其生存论的转向。通过对"抽象的人"的批判,"现实的人"有了不同于动物的双重生命本质。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劳动使得人的生命活动不再体现生命本质,人的生命被异化,而只有扬弃被异化的生命,才有生命终极价值的实现。因而马克思这一人学生命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的人 抽象的人 双重生命本质 异化
下载PDF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以生命教育为主线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小燕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第10期51-54,共4页
近年来,因大学生漠视生命而出现的自杀、暴力等现象愈演愈烈,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已成当务之急。文章在探讨生命教育的涵义及其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要以生命教育为主线,并分析了其得以实现... 近年来,因大学生漠视生命而出现的自杀、暴力等现象愈演愈烈,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已成当务之急。文章在探讨生命教育的涵义及其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要以生命教育为主线,并分析了其得以实现的原因和途径。生命教育的目标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可相互融合渗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生命教育 自然生命 社会生命 主线
下载PDF
中国美学的生命智慧 被引量:1
5
作者 郭昭第 《重庆社会科学》 2008年第3期105-109,共5页
中国美学有着印度美学尤其西方美学所没有的生命智慧,代表了人类中庸的生命品质,具体体现为修身为本的自我超越精神、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和天人合一的宇宙和谐观念等方面。它是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借鉴的宝贵精神财富。
关键词 中国美学 生命智慧 修身为本 和而不同 天人合一
下载PDF
陈白沙诗教意蕴初探 被引量:3
6
作者 黄明喜 《现代教育论丛》 2018年第2期90-96,共7页
作为明代心学的开启者,陈白沙是个十分重视诗教的教育家。陈白沙以诗为教,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现实感悟化为诗意的语言,用诗歌的方式培养弟子。诗教既有丰富的内涵,也有生动的形式。陈白沙诗教意蕴体现于重教化,广育才;尚自然,乐其心;美... 作为明代心学的开启者,陈白沙是个十分重视诗教的教育家。陈白沙以诗为教,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现实感悟化为诗意的语言,用诗歌的方式培养弟子。诗教既有丰富的内涵,也有生动的形式。陈白沙诗教意蕴体现于重教化,广育才;尚自然,乐其心;美风俗,富情趣三大方面,充分展现出其教育思想与活动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白沙诗教 重教化 尚自然 美风俗
下载PDF
张英修身养性思想浅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郭长华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65-69,共5页
清代学人张英在自己的人生实践过程中,高度关注修身养性健身,并且积累了一系列丰富的经验。主要包括安命之养、修心之养、性情之养、饮食之养、智慧之养等几个方面。在张英的养生思想中蕴含着许多科学的因素,值得我们去认真总结,并能给... 清代学人张英在自己的人生实践过程中,高度关注修身养性健身,并且积累了一系列丰富的经验。主要包括安命之养、修心之养、性情之养、饮食之养、智慧之养等几个方面。在张英的养生思想中蕴含着许多科学的因素,值得我们去认真总结,并能给今人以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英 安命之养 修心之养 性情之养 饮食之养 智慧之养
下载PDF
《绿野仙踪绿野仙踪》主旨新探 被引量:1
8
作者 周晴 《山东工会论坛》 2015年第2期109-111,共3页
《绿野仙踪》的叙事基调与总体构思,描写与议论中的"金丹大道"与"性命兼修",所主张渡脱为要与向道热忱,以及渗透于人物性格塑造与情节描写中的道家阴柔与人情事理等,都集中体现了其叙事主旨是学道修仙。
关键词 《绿野仙踪》 学道修仙 “金丹大道” “性命兼修”
下载PDF
计算机正改变着我们的语言生活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宇明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1-4,102,共5页
中文信息处理走过了字处理、词语处理、句处理等阶段,如今正处在数据驱动的发展时期。中文信息处理的每一步前进,都会推动语言生活的发展变化。当前的语言生活已经进入到一个新时代,可以将其特点概括为键盘时代、融媒体、虚拟语言生活... 中文信息处理走过了字处理、词语处理、句处理等阶段,如今正处在数据驱动的发展时期。中文信息处理的每一步前进,都会推动语言生活的发展变化。当前的语言生活已经进入到一个新时代,可以将其特点概括为键盘时代、融媒体、虚拟语言生活、人与机器人语言合作。语言智能的发展仅靠数据驱动是不够的,需要数据与规则"双轮驱动"。适应语言智能发展的新形势,语言学研究应从结构研究向话语研究转变,语言学人才培养也必须重视语言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文信息处理 数据与规则“双轮驱动” 语言生活 人才培养
下载PDF
论"养气"说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0
作者 沈时明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8-60,共3页
"养气"不仅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手段,而且是从哲学的角度喻意其与生命来源的联系。先秦老庄"养气"说理论奠定了我国古代"养气"说理论的雏形,两汉时期桓谭、王充等人进一步确立以自然论生命意识范畴的"... "养气"不仅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手段,而且是从哲学的角度喻意其与生命来源的联系。先秦老庄"养气"说理论奠定了我国古代"养气"说理论的雏形,两汉时期桓谭、王充等人进一步确立以自然论生命意识范畴的"养气"说理论;汉代刘勰认为养气的实质是"清和其心,调畅其气",是古代"养气"说理论体系中极富代表性的学说,对后世影响较大。古代思想家们对"养气"说理论的探究,对"养气"说理论的最终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气” 自然生命意识 体育健身 生命形态 中国哲学
下载PDF
试析孟子的人生价值观
11
作者 杨姿芳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8-162,共5页
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上,孟子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了他的人生价值观。他认为,人具有普遍而先验的道德本性,人生的价值在于通过自我的道德完善成就理想人格。因此,孟子对人生价值的认识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从人性的角度提出道德本性是人生价值... 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上,孟子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了他的人生价值观。他认为,人具有普遍而先验的道德本性,人生的价值在于通过自我的道德完善成就理想人格。因此,孟子对人生价值的认识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从人性的角度提出道德本性是人生价值的根源;二是从理想人格的角度设定君子和圣人为人生价值的目标;三是从人格塑造的角度阐述以自我修养为主要途径的人生价值实现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人生价值观 道德本性 理想人格 自我修养
下载PDF
悲智双运:中国佛教人生审美修养论的特质
12
作者 余虹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70-79,共10页
中国佛教的宗教修为过程也是一种人生的体验与自我超越过程,从人生美学看,也是一种人生的审美化过程。戒、定、慧构成了中国佛教宗教修养论的全部内容,也构成了其人生审美修养论的全部内容:戒,以止恶扬善为宗旨,以慈悲为最高原则,体现... 中国佛教的宗教修为过程也是一种人生的体验与自我超越过程,从人生美学看,也是一种人生的审美化过程。戒、定、慧构成了中国佛教宗教修养论的全部内容,也构成了其人生审美修养论的全部内容:戒,以止恶扬善为宗旨,以慈悲为最高原则,体现出以善为美的审美价值取向。定慧,关注静心开悟的精神修养,强调智慧是获得人生至美的核心,体现出以慧为美的价值追求。戒从慈悲的伦理美学层面,定慧从智慧美学层面共同构筑起中国佛教审美修养论基本框架,体现出中国佛教审美修养"悲智双运"的审美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智双运 中国佛教 人生审美修养论 戒定慧
下载PDF
王世贞道教思想及其历史文化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崔颖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112-115,共4页
王世贞的道教思想是在与儒佛思想的多元共生中形成的,具体表现为卫道全真、性命双修、信奉神仙。王世贞的道教思想比较典型地反映了明代士大夫的道教信仰状况,折射出道教内部正一派和全真派的发展脉络。深度阐释王世贞道教思想的特点,... 王世贞的道教思想是在与儒佛思想的多元共生中形成的,具体表现为卫道全真、性命双修、信奉神仙。王世贞的道教思想比较典型地反映了明代士大夫的道教信仰状况,折射出道教内部正一派和全真派的发展脉络。深度阐释王世贞道教思想的特点,不仅能凸显儒释道三家对其影响,也可以王世贞为个案探究明代中后期士人宗教心态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世贞道教思想 卫道全真 性命双修 信奉神仙 士林影响
下载PDF
“性命双修”哲学形而上探微——兼论其人本论架构
14
作者 常裕 《晋阳学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9-72,共4页
“性命双修”是道教内丹理论的思想内核,它改造并吸收了儒学的主要哲学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真正实现了“天人合一”,既承继了儒家心性理论的主要思想,也发展和超越了儒家心性理论。尤其是从道教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用“性命”说把... “性命双修”是道教内丹理论的思想内核,它改造并吸收了儒学的主要哲学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真正实现了“天人合一”,既承继了儒家心性理论的主要思想,也发展和超越了儒家心性理论。尤其是从道教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用“性命”说把“三教”统摄在一起,把“常道”、“元神”同儒家和佛教的“本心”、“本性”作了形而上的整合,在形上的层面上一同放在本体的高度;既提升“道”的形上内涵,也兼纳并蓄了“道本体”、“心本体”、“性本体”等理论。把“道”、“神”、“心”、“性”放在同样高的的位置上,这在中国哲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对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发展也是开拓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命双修 常道 本心 气质之性 元神
下载PDF
从张载的“天人合一”到王重阳的“性命双修”——兼论“儒道互补”在关学与全真道之间的退守与坚持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山峰 丁为祥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5-154,共10页
在秦统一后的中国文化中,真正带有地方特色的学派往往产生于宋代,这当然是与宋代"偃武修文"的基本国策及其"与士大夫治天下"的文治政策密切相关的。所谓"庆历之际,学统四起",也就预示着"道学"... 在秦统一后的中国文化中,真正带有地方特色的学派往往产生于宋代,这当然是与宋代"偃武修文"的基本国策及其"与士大夫治天下"的文治政策密切相关的。所谓"庆历之际,学统四起",也就预示着"道学"(理学)濂、关、洛、闽之不同学派的形成。但学派的形成必须依赖一定的地域学风,而关学在张载之后"再传何其寥寥"的格局,对于地方学派而言固然是一种悲剧,但从张载的"天人合一"到王重阳的"性命双修",却恰恰提出了一个学派与学风孰更为根本的问题,而从儒学到道教似乎又存在着太大的距离。不过,如果从地域学风出发,就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及其在基本精神上的退守与坚持关系。这样看来,学风比学派的思想观点似乎就具有更大的稳定性与传播优势。由此出发,所谓地方学派研究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对某种思想观点的坚持,而在于对优良学风的继承与发扬。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中国的现代化追求需要各种不同的学派,不如说首先需要的恰恰是一种面向新时代的新的学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天人合一 王重阳 关学 全真道 性命双修 儒道互补
下载PDF
张仲景“道法自然”养生观浅析
16
作者 薄化君 杨云松 《河南中医》 2016年第2期187-188,共2页
张仲景认为饮食要顺机体之宜忌,避邪要顺天地之刚柔,无私、寡欲才能到达清静的境界,只要保持思想清静,便能获得调养精神、却病延年的结果。自然之道不仅是宁静的,还是包容的,为大仁大爱所充满的。因此,在养生方面,张仲景特别强调,作为... 张仲景认为饮食要顺机体之宜忌,避邪要顺天地之刚柔,无私、寡欲才能到达清静的境界,只要保持思想清静,便能获得调养精神、却病延年的结果。自然之道不仅是宁静的,还是包容的,为大仁大爱所充满的。因此,在养生方面,张仲景特别强调,作为一个爱惜生命的人,一个懂得养生的人,要常怀仁爱之心,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善待自然。只有懂得这种发自内心本性的道理,才会理解什么是爱,才会对自己、对他人、对世间万物流露出爱意。仲景所讲的"爱"是养生学意义上的爱,有一颗发自本性的仁爱之心,善待世间万物,如此方能形与神俱,颐养天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仲景 “道法自然” 养生观 《金匮要略》
下载PDF
从白居易《病中五绝句之四》论中华传统养生
17
作者 任俊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1年第19期145-147,共3页
此文从白居易《病中五绝句之四》入手,提取其养生思想及实践操作——顺势原则、打坐实操、养心为要,并结合中华传统养生理论抑或进行发挥,加以应用,如论及顺势原则时,从读书、房事角度倡言要顺身体之势,谨防过劳;抑或进行阐释,昭彰其养... 此文从白居易《病中五绝句之四》入手,提取其养生思想及实践操作——顺势原则、打坐实操、养心为要,并结合中华传统养生理论抑或进行发挥,加以应用,如论及顺势原则时,从读书、房事角度倡言要顺身体之势,谨防过劳;抑或进行阐释,昭彰其养生作用,如论及打坐实操时,从养心、养阳方面佐证其养生价值;抑或提供途径,示之以方,如谈及养心为要时,从知足、平心角度论述如何通过静心以达养心,最终实现延年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养生思想 顺势原则 打坐实操 养心为要 五绝句
下载PDF
并置与消解:《养生主》的文本结构与庄子生命观
18
作者 贾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85-91,共7页
《养生主》中各寓言间并置或消解的多维关系,是结构文本内在逻辑的重要方式。“庖丁”“右师”“泽雉”三则寓言构成肉体全生、形体残缺和精神自由的多视点并置,以此探讨不同生命的存在形态和超越境界。“老聃死”以个体消亡的必然性消... 《养生主》中各寓言间并置或消解的多维关系,是结构文本内在逻辑的重要方式。“庖丁”“右师”“泽雉”三则寓言构成肉体全生、形体残缺和精神自由的多视点并置,以此探讨不同生命的存在形态和超越境界。“老聃死”以个体消亡的必然性消解了重生思想,“薪尽火传”又以群体生命不息的延续性消解个体死亡的悲观情绪,为打破肉体生命执着提供了思想可能。消解与并置的结构形态与庄子“始卒若环”“和以天倪”的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文本中多重视角的切换与连接,揭示出庄子生命观的多维性和流动性,在圆融开放的言说中突显其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生主》 庄子 文本结构 天倪天钧 生命观
下载PDF
中国传统养生调息的演进、特征、价值与异同
19
作者 韩晓明 乔凤杰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9-121,共13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中国传统养生调息的历史演进、基本特征、实践价值,并对其异同进行辨析。研究认为,中国传统养生调息在不同文化体系影响下大致演化为了儒家调息、道家调息、佛家调息、医家调息和导引调息5种生命...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中国传统养生调息的历史演进、基本特征、实践价值,并对其异同进行辨析。研究认为,中国传统养生调息在不同文化体系影响下大致演化为了儒家调息、道家调息、佛家调息、医家调息和导引调息5种生命修炼方式。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平平常常的儒家特征、要求详尽的道家特征、次第分明的佛家特征、辨证施息的医家特征、衔接形意的导引特征。实践价值则分别呈现变化气质的为学之道、神气相注的生命之道、止息妄念的为禅之道、祛病延年的为医之道、静心凝神的导引之道。相同点在于“下手功夫”的价值定位和“心性和合”的内在旨归;不同点在于调息的基本方式和基本宗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养生 调息 生命修炼 静心凝神 心性和合
原文传递
作为中国哲学关键词的“性”概念的生成及其早期论域的开展 被引量:14
20
作者 丁四新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4-38,共15页
"性"概念是在天命论和宇宙生成论的双重思想背景下产生出来的,它联系着"天命"和"生命体"的双方。其一,"性"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追问生命体之所以如此及在其自身之本原的问题。它是一在己的、内... "性"概念是在天命论和宇宙生成论的双重思想背景下产生出来的,它联系着"天命"和"生命体"的双方。其一,"性"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追问生命体之所以如此及在其自身之本原的问题。它是一在己的、内在的且潜在的本原和质体。其二,"性"来源于"天命",是"天命"的下落和转化,而人物禀受于己身之中。"天命"与"性"虽有位格的不同,但其实体并无二致。其三,在"天生百物,人为贵"的命题中,古人很早即认识到,人物在其天赋之"性"中已禀受了区别彼此的类本质。孟子进一步辨明此义,认为人性不同于禽兽之性,故曰人性善。其四,"性"概念正式形成于春秋末期,而将"性"同时理解为"天命"的下降、转化和赋予,这很可能是孔子的思想贡献。其五,性命论、心性论、性情论、人性善恶论和人性修养论是"性"概念的相关论域,它们产生很早。其六,郭店简《性自命出》建立了一个由天、命、性、情、心、道、教和仁、义、礼、乐等概念组成的思想系统,其意义十分重大。其七,不同的"人性"概念会影响诸子对于人性善恶的判断及其修养方法的提出。人性善恶的辩论几乎贯穿于春秋末期以来中国古代思想史。其八,子思子的"尽性"说和孟子的"尽心"说是先秦人性修养论的精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 孔子 性命论 心性论 人性善恶论 人性修养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