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of the turbulent dual-jet and acoustic propagation 被引量:3
1
作者 李一明 李宝宽 +1 位作者 齐凤升 王喜春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2期294-304,共11页
In order to stud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wo independent jets, a three-dimensional(3D) transient mathematical model is developed to investigate the flow field and acoustic properties of the two-stream jets. The res... In order to stud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wo independent jets, a three-dimensional(3D) transient mathematical model is developed to investigate the flow field and acoustic properties of the two-stream jets.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single-stream jet at Mach number 0.9 and Reynolds number 3600. The large eddy simulation(LES) with dynamic Smagorinsky sub-grid scale(SGS) approach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turbulent jet flow structure. The acoustic field is evaluated by the Ffowcs Williams–Hawkings(FW-H) integral equation. Considering the compressibility of high-speed gas jets, the density-based explicit formulation is adopted to solve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Meanwhile, the viscosity is approximated by using the Sutherland kinetic theory. The predicted flow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he acoustic properties show that they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isting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results under the same flow conditions available in the literatur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erging phenomenon of the dual-jet is triggered by the deflection mechanism of the Coanda effect, which sequentially introduces additional complexity and instability of flow structure.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dual-jet merging is the aperture ratio, which has a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potential core and surrounding flow fluctuation. The analysis on the noise pollution reveals that the potential core plays a fundamental role in noise emission while the additional mixing noise makes less contribution than the single jet noise. The overall sound pressure level(OASPL) profiles have a directive property, suggesting an approximate 25° deflection from the streamwise direction, however, shifting toward lateral direction of about 10° to 15° in the dual-jet. The conclusion obtained in this study can provide valuable data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green technology in the multi-jet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al-jet jet entrainment acoustic characteristic Coanda effect
下载PDF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a Dual-jet Consisting of a Plane Wall Jet and a Parallel Offset Jet at Low-Reynolds Number
2
作者 Zhao Liqing Sun Jianhong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EI CSCD 2018年第5期778-788,共11页
A dual-jet consisting of a wall jet and an offset jet has been numerically simulated using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jet spacing between two jet centerlines,defined as s.The Reynolds number ba... A dual-jet consisting of a wall jet and an offset jet has been numerically simulated using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jet spacing between two jet centerlines,defined as s.The Reynolds number based on jet-exit-width dis set to be Re = 56 and the jet spacing is set to be less than or equal 10 times the jet-exitwidth.Computational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flow field displays periodic vortex shedding when the jet spacing is in the range of 9≤s/d ≤ 10,while it remains steady with two counter-rotating vortices in the converging region when s/d ≤ 8.When s/d = 9,the power spectral analyses indicate that the vortex shedding phenomenon has specific frequency.The significant oscillation stresses induced by the periodic components of velocities are found to mainly exist in the inner shear layer regions,implying stronger momentum transfer occuring in these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al-jet low-Reynolds number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 vortex SHEDDING
下载PDF
INTEGRAL ANALYSIS ON INTERACTION OF DUAL-JET FLOW
3
作者 Huai Wen-xin Li Wei Wuhan University of Hydraulic & Electric Engineering,Wuhan,Hubei 430072,P.R.China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CIE EI CSCD 1993年第4期31-36,共6页
This work reports the analysis of the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two plane,parallel jets that merge as they issue into stagnant surroundings.The predicted results based on a simple integral analysis of the flowfield are ... This work reports the analysis of the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two plane,parallel jets that merge as they issue into stagnant surroundings.The predicted results based on a simple integral analysis of the flowfield are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It shows that the simple analysis predicts the major variables of the dual-jet reasonably well and the spreading parameter σ=15 for plane dual-j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gral method dual-jet flow Coanda effect
原文传递
双直喷型柴油JCCI模式的参数优化数值模拟
4
作者 王健 礼博 +3 位作者 张恒 姜龙龙 隆武强 田华 《燃烧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52-560,共9页
针对双直喷型柴油射流控制压燃模式,利用三维数值模拟结合优化算法,分析了预喷正时、射流正时、初始温度、初始压力和预喷射能量比等参数对发动机燃烧与排放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射流正时可以有效控制着火相位和燃烧相位,预喷正时... 针对双直喷型柴油射流控制压燃模式,利用三维数值模拟结合优化算法,分析了预喷正时、射流正时、初始温度、初始压力和预喷射能量比等参数对发动机燃烧与排放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射流正时可以有效控制着火相位和燃烧相位,预喷正时主要影响预混合气燃烧后期.当燃烧相位在6~8°CA ATDC区间时,发动机经济性最佳.射流正时和预喷正时均较晚时,燃烧呈现两阶段高温放热过程,整体燃烧速率大于射流正时与预喷正时均较早的单阶段高温放热过程,因此等效燃油消耗率下降6.80 g/(kW·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射流控制压燃 双直喷 三维数值模拟 射流正时 预喷正时
下载PDF
双平行平面射流与环境流基元反应特性研究
5
作者 李岩 曹晴晴 周毅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24-835,共12页
为揭示双射流与环境流之间流动-化学反应耦合过程的标量输运机理,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对具有二级非平衡基元反应(A+B→R)的双射流与环境流反应工况进行了研究,达姆科勒数Da为1且雷诺数为2000。首先通过对反应性单射流进行数值模拟,将平均... 为揭示双射流与环境流之间流动-化学反应耦合过程的标量输运机理,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对具有二级非平衡基元反应(A+B→R)的双射流与环境流反应工况进行了研究,达姆科勒数Da为1且雷诺数为2000。首先通过对反应性单射流进行数值模拟,将平均流向速度和平均混合浓度分数等统计量与现有方法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方法的准确性;其次,基于化学反应标量输运方程研究了反应性双射流流动-化学反应耦合过程中的标量输运和化学反应特性。结果表明:流场上游湍流/非湍流界面(T/NTI)附近存在1个急剧消耗环境流中反应物B的区域,T/NTI的卷吸过程深刻影响着化学反应;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流场上游,T/NTI附近某一时刻产物R的非稳态变化几乎由化学反应产生和对流输运过程决定,而流场下游湍流区域某一时刻产物R的非稳态变化主要取决于对流作用;统计平均下,在6<x/d<20范围内,流场流向对流作用和法向对流作用对产物R的输运收支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平行平面射流 环境流 基元反应 大涡模拟方法 标量输运方程 湍流 计算流体力学 对流输运过程
下载PDF
基于合成双射流的襟翼舵效增强技术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鉴源 罗振兵 +5 位作者 彭文强 梁睿琦 邓雄 王万波 赵志杰 刘杰夫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6-86,共11页
飞机在起降和大机动过程中,襟翼偏角过大会导致襟翼上方出现流动分离,从而使舵面效率降低甚至失效。为有效解决舵效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合成双射流的襟翼舵效增强技术,针对无缝襟翼,探究了合成双射流不同控制参数对升力、舵效的影响规... 飞机在起降和大机动过程中,襟翼偏角过大会导致襟翼上方出现流动分离,从而使舵面效率降低甚至失效。为有效解决舵效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合成双射流的襟翼舵效增强技术,针对无缝襟翼,探究了合成双射流不同控制参数对升力、舵效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合成双射流能在襟翼表面形成周期性涡结构,增强边界层底部低速流体与主流的动量交换,提高边界层抗逆压梯度的能力;襟翼处合成双射流可有效提高升力、增强舵效;当合成双射流无量纲驱动频率为3.89、动量系数为3.01×10–3时,舵效增强效果最好。此外,还设计、制作了合成双射流激励器与机翼一体化模型,并开展了飞行试验,可实现的滚转角速度达15.69(°)/s,验证了合成双射流增强舵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双射流 舵效增强 数值模拟 飞行试验
下载PDF
尾部喷流对飞行器阻力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韩珊珊 冯晓强 +2 位作者 李宏君 全景阁 柳长安 《火箭推进》 CAS 2023年第3期105-114,共10页
底阻在弹类飞行器阻力中占比较大,准确预示底阻对于弹类飞行器飞行性能评估至关重要,而发动机尾部喷流对底阻影响明显。采用基于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的流场仿真方法研究了飞行器底部发动机喷流和外流干扰流场特性,主要分析了喷流... 底阻在弹类飞行器阻力中占比较大,准确预示底阻对于弹类飞行器飞行性能评估至关重要,而发动机尾部喷流对底阻影响明显。采用基于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的流场仿真方法研究了飞行器底部发动机喷流和外流干扰流场特性,主要分析了喷流对飞行器阻力的影响。飞行器安装了两台推力可调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发动机在不同飞行工况下采用不同推力工作。分别研究了亚音速、跨音速和超音速典型飞行工况下弹体底部无喷流状态、单喷管喷流状态和双喷管喷流状态时,飞行器阻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马赫数下,发动机喷流对底部阻力影响情况基本一致,与无喷流情况相比,当发动机工作时,无论单喷管喷流还是双喷管喷流状态,底部发动机喷流引射效应明显,弹体阻力系数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部喷流 双喷管 亚跨超音速 流动干扰 阻力特性
下载PDF
双喷气自循环机匣处理对对转压气机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郭彦超 高丽敏 +2 位作者 茅晓晨 俞一波 王磊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3-65,共13页
为发展适用于对转压气机变转速比工况下的扩稳技术,基于某两级对转压气机设计出一种新型双喷气自循环机匣处理结构,能够实现在不同转速比下提高对转压气机的失速裕度。在设计转速比下研究了轴向喷气位置对自循环机匣处理扩稳能力的影响... 为发展适用于对转压气机变转速比工况下的扩稳技术,基于某两级对转压气机设计出一种新型双喷气自循环机匣处理结构,能够实现在不同转速比下提高对转压气机的失速裕度。在设计转速比下研究了轴向喷气位置对自循环机匣处理扩稳能力的影响,并选取扩稳性能最佳的双喷气自循环机匣处理方案探究其在变转速比工况下的扩稳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在设计转速下,双喷气自循环机匣处理主要改善后排转子的叶顶流场,失速裕度最大提高8.40%;在非设计转速比下,双喷气自循环机匣处理可将失速裕度提升8.71%~9.74%。双喷气自循环机匣处理的双射流将叶顶泄漏流和主流的交界面推向下游,同时改善了两转子的叶顶流场品质,从而推迟失速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转压气机 双喷气自循环机匣处理 转速比 失速裕度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合成双射流冲击平板流场结构与模态分解分析
9
作者 邓雄 刘强 +2 位作者 王秋旺 罗振兵 程盼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38,共9页
为揭示合成双射流冲击平板流场结构特征,通过大涡模拟方法对合成双射流冲击平板流动进行了仿真,采用有限时间Lyapunov指数方法对流场的拉格朗日涡结构进行了识别,并与欧拉框架下的速度矢量和涡量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合成双... 为揭示合成双射流冲击平板流场结构特征,通过大涡模拟方法对合成双射流冲击平板流动进行了仿真,采用有限时间Lyapunov指数方法对流场的拉格朗日涡结构进行了识别,并与欧拉框架下的速度矢量和涡量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合成双射流两股射流交替作用下,射流核心区涡系结构较为复杂且涡量丰富,远离核心区存在一对稳定的涡结构,且拉格朗日涡结构与涡量对应较好,为合成双射流冲击冷却的布局设计提供了指导。另外,流场本征正交分解表明,第一阶模态关于激励器出口中心轴线大致对称,其能量占总体能量的35%,前6阶模态的能量占80%;根据前6阶模态所反映的流场特性,合成双射流冲击平板流场具有高度的对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双射流 流场结构 大涡模拟 拉格朗日涡结构 本征正交分解
下载PDF
S弯进气道合成双射流流场控制特性分析
10
作者 彭文强 罗振兵 +2 位作者 周昕润 朱寅鑫 周岩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15-224,共10页
针对飞翼布局无人飞行器中S弯进气道明显流动分离和出口总压畸变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合成双射流的主动流动控制方法,建立了合成双射流的S弯进气道数值仿真模型。结果表明,在S弯进气道分离点附近施加合成双射流控制,在整个射流周期内通过... 针对飞翼布局无人飞行器中S弯进气道明显流动分离和出口总压畸变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合成双射流的主动流动控制方法,建立了合成双射流的S弯进气道数值仿真模型。结果表明,在S弯进气道分离点附近施加合成双射流控制,在整个射流周期内通过“吹”“吸”接力可以有效抑制边界层流动分离,有效提升总压恢复系数。对比研究了合成双射流不同射流角度、射流峰值速度和激励频率对S弯进气道流场控制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合成双射流与主流的角度越小,流动分离控制效果越好,较大射流峰值速度会对主流形成“阻挡”致使控制效果下降,激励频率与流场特征频率越接近控制效果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弯进气道 合成双射流 主动流动控制 流动分离 总压恢复系数
下载PDF
基于FW-H方程的涡扇发动机射流噪声特性数值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晨洋 王平 +1 位作者 祁浩天 袁梦铖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4-158,209,共6页
锯齿形喷嘴被认为是一种有效而实用的射流噪声被动控制方法。采用大涡模拟与FW-H方程(Ffowcs Williams and Hawkings Equation)相结合的方法预测圆形喷口和锯齿型喷口的流场和远场噪声。分析锯齿的分布方式以及结构参数对降噪特性的影... 锯齿形喷嘴被认为是一种有效而实用的射流噪声被动控制方法。采用大涡模拟与FW-H方程(Ffowcs Williams and Hawkings Equation)相结合的方法预测圆形喷口和锯齿型喷口的流场和远场噪声。分析锯齿的分布方式以及结构参数对降噪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尾喷管的射流核心区域温度较高,湍动能值较小,整个核心区域呈现锥形。锯齿型喷口可以有效抑制低频段喷流噪声;仅在内涵添加锯齿结构的喷口降噪效果最好,可以降低整个频段的噪声;齿数增加与切入角变化对降噪效果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 涡扇发动机 双射流 锯齿型喷口 大涡模拟 噪声控制
下载PDF
预燃室通道直径和形状对低速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爆震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博 吴越 +1 位作者 吴錾 刘龙 《内燃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6-83,共8页
基于三维数值仿真模拟研究了预燃室与主燃室之间通道直径及扩口型和缩口型等通道形状对发动机爆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爆震工况下,预燃室的通道直径越小则火焰射流冲击所引起的压力差越小,从而降低火焰面放热进一步产生的压力差增... 基于三维数值仿真模拟研究了预燃室与主燃室之间通道直径及扩口型和缩口型等通道形状对发动机爆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爆震工况下,预燃室的通道直径越小则火焰射流冲击所引起的压力差越小,从而降低火焰面放热进一步产生的压力差增强效果,最终降低爆震强度。扩口型预燃室通道会减小初始压力差的强度,但是会产生火焰射流持续喷向主燃室的现象,该现象会持续增加压力差的强度,最终提高爆震强度。相反,缩口型预燃室通道可以减少这一现象的发生从而减轻爆震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震 低速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 预燃室通道 火焰射流 三维CFD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一次暴雪过程的高架雷暴环境条件及雷达特征
13
作者 李姝霞 袁小超 +1 位作者 王国安 王其英 《暴雨灾害》 2023年第5期541-553,共13页
2021年2月24—25日河南出现一次伴高架雷暴的暴雪天气过程,各级气象台站业务预报对该过程中雷暴均漏报,对降雪量级预报也偏小。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双偏振雷达产品和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重点分析了这次暴雪过... 2021年2月24—25日河南出现一次伴高架雷暴的暴雪天气过程,各级气象台站业务预报对该过程中雷暴均漏报,对降雪量级预报也偏小。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双偏振雷达产品和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重点分析了这次暴雪过程中高架雷暴的环境条件及双偏振雷达参量特征。结果表明:(1)东移加深的中纬度高空槽、700 hP a发展北上的西南急流与地面扩散南下的冷空气等天气尺度系统相互作用触发对流,造成暴雪过程出现高架雷暴。(2)该过程最强水汽输送位于700 hPa,水汽通量大值带位于河南沿黄(河)一带,河南上空水汽充足,为中层不稳定层结建立和对流触发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条件。(3)低槽前部两个次级环流圈上升支叠加为雷暴发生和降雪增强维持提供了强的上升运动;0—6 km较强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对称不稳定发展;700 hPa西南风急流辐合作用配合高空槽大尺度强迫使得中高层不稳定能量释放,从而触发对流。(4)高架雷暴发生时,雷达回波强度≥45 dBz、顶高超过-20℃层,“牛眼”结构和辐合上升区长时间维持有利于产生雷暴;雷达双偏振参量相关系数(CC)较小(0.7~0.9)、差分相移率(KDP)较大(0.5°~0.7°·km^(-1))和差分反射率(ZDR)>2 dB是高架雷暴发生时的主要特征,回波强度>55 dBz并伴有较大KDP(0.5°~0.7°·km^(-1))与雷电频发和强降雪时段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高架雷暴 不稳定条件 低空急流 双偏振参量
下载PDF
双射流流动结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宋剑 李根生 +1 位作者 牛继磊 黄中伟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0-94,共5页
应用PIV实验方法对由直射流和同心的环状旋转射流组成的双射流流场进行了测量,并分析研究了流场的速度和旋度变化规律。分析表明,双射流等速核长度较小,仅约为5倍喷距;随喷距的增加其多股射流特性逐渐减弱,其主要原因为直射流和旋转射... 应用PIV实验方法对由直射流和同心的环状旋转射流组成的双射流流场进行了测量,并分析研究了流场的速度和旋度变化规律。分析表明,双射流等速核长度较小,仅约为5倍喷距;随喷距的增加其多股射流特性逐渐减弱,其主要原因为直射流和旋转射流在交界面上很强的剪切作用;旋转射流的径向发展因受直射流吸附作用的影响而减小,相应直射流速度在喷嘴轴线上的衰减则增加。在4-6倍喷距间的旋转射流速度突然下降和相应位置处旋度场的涡环都显示该处可能存在较强的空化现象,而大大提升双射流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V 双射流 旋转射流 空化 喷嘴
下载PDF
合成双射流控制翼型分离流动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王林 罗振兵 +1 位作者 夏智勋 刘冰 《空气动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53-357,372,共6页
合成双射流激励器是合成射流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所形成的射流具有更高能量、流动更稳定的特点。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研究了合成射流与合成双射流对翼型分离流动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合成射流可以将翼型失速攻角提高2°、最大... 合成双射流激励器是合成射流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所形成的射流具有更高能量、流动更稳定的特点。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研究了合成射流与合成双射流对翼型分离流动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合成射流可以将翼型失速攻角提高2°、最大升力系数增加18%,合成双射流可以将翼型失速攻角提高4°、最大升力系数增加35%,证明了合成双射流具有更好的分离流动控制效果。另外着重分析了合成双射流工作频率和动量系数对控制效果的影响,发现当激励器工作频率为流场特征频率的1和2倍时,对翼型气动特性的改善效果最好,同时控制效果会随动量系数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流动控制 合成射流/合成双射流 激励器 分离流动
下载PDF
同轴直射流与旋转射流组合的双射流湍流流场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16
作者 宋剑 李根生 +1 位作者 胡永堂 沈忠厚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71-675,共5页
 直射流与旋转射流分别具有能量传递距离长与能量传递分布面积大的优点,为了尽可能的提高射流能量利用,本文提出了结合两者优点的同轴直射流和旋转射流组成的新型双射流。对淹没条件下的组合双射流流场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采用RNGk...  直射流与旋转射流分别具有能量传递距离长与能量传递分布面积大的优点,为了尽可能的提高射流能量利用,本文提出了结合两者优点的同轴直射流和旋转射流组成的新型双射流。对淹没条件下的组合双射流流场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采用RNGk ε模型和高精度QUICK离散格式,得出了不同速度组合下双射流流场的直射流轴心速度衰减和旋转射流旋转速度衰减规律,速度矢量图,量化分析了射流结构对流场结构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喷嘴压降一定时,存在三种轴心速度衰减曲线,当旋转射流轴向速度高于门限速度的情况下,射流衰减速度最慢。另外,直射流与旋转射流轴心衰减曲线存在很大差异,要提高双射流能量利用,内外喷嘴的流量分配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轴直射流 旋转射流 双射流 射流流场 数值模拟 RNGκ-ε
下载PDF
双射流破岩钻孔参数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根生 宋剑 +2 位作者 胡永堂 牛继磊 黄中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8-71,共4页
双射流是由由心直射流和同轴的环形旋转射流形成的一种新型高效射流,用双射流能够克服门限压力与高破岩比能的制约而高效破岩。采用破岩实验研究了喷嘴锥角、叶片出口角、内喷嘴直径、喷距和压力5个主摹参数对双射流破岩效果的影响。... 双射流是由由心直射流和同轴的环形旋转射流形成的一种新型高效射流,用双射流能够克服门限压力与高破岩比能的制约而高效破岩。采用破岩实验研究了喷嘴锥角、叶片出口角、内喷嘴直径、喷距和压力5个主摹参数对双射流破岩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喷嘴入口锥角为60°、叶片出口角为18°的喷嘴产生的射流具有较强的破岩能力;当双射流喷嘴当量直径一定时,大的内喷嘴直径获得的破岩深度较大但会减小破岩体积;实验条件下,双射流破岩的最优喷距为10~20m,破岩门限压力为20~25MPa,破岩体积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射流 喷嘴 双射流 破岩 钻井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基于POD方法的合成双射流流场模态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强 罗振兵 +2 位作者 邓雄 王林 周岩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27-1033,1046,I0001,共9页
为更深入地了解合成双射流自身的流场特性,开展了PIV实验研究,分析了一个周期内流场涡结构的演化特征,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本征正交分解(POD)模态分析,详细分析了各阶模态所表征的流动结构、时间系数及其频谱特征。结果表明,合成双射流激... 为更深入地了解合成双射流自身的流场特性,开展了PIV实验研究,分析了一个周期内流场涡结构的演化特征,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本征正交分解(POD)模态分析,详细分析了各阶模态所表征的流动结构、时间系数及其频谱特征。结果表明,合成双射流激励器的两个腔体交替压缩形成两股相位差180°、相互卷积吸引的旋涡对,能量效率和工作频率倍增;前四阶POD模态占据了流场80.5%的能量,对应的时间系数的频率分别为激励器的工作频率和二阶谐频;POD前两阶横向模态呈对称分布,后两阶呈反对称分布;而前两阶流向模态则呈反对称分布,后两阶呈对称分布,反映了合成双射流流场的对称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双射流 激励器 PIV 流场结构 本征正交分解
下载PDF
不同出口倾角合成双射流流动特性及边界层控制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林 刘冰 +1 位作者 夏智勋 罗振兵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57-763,共7页
基于合成双射流全流场计算模型———X-L模型,对不同出口倾角合成双射流的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平直出口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工作时,合成双射流在出口下游相互作用融合成一股射流,且合成双射流间有"自给"现象的发生;倾斜出... 基于合成双射流全流场计算模型———X-L模型,对不同出口倾角合成双射流的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平直出口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工作时,合成双射流在出口下游相互作用融合成一股射流,且合成双射流间有"自给"现象的发生;倾斜出口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工作时,在激励器出口下游会形成一股沿壁面的流动,该壁面流可以对周围流体进行有方向的能量和质量输送;随着激励器出口倾斜角度的增大,合成双射流间"自给"现象减弱,沿壁面流速度增大。然后,对不同出口倾角合成双流激励器进行边界层流动控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可控制边界层流动,通过改变激励器出口倾角可以实现对边界层内速度型"饱和"程度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双射流激励器 边界层 流动控制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围压下双射流喷嘴空化初生能力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易灿 李根生 张定国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47,共4页
为了提高射流破岩效果和深井钻井的速度,实验研究了双射流喷嘴在不同围压下的空化初生能力,并与普通锥形喷嘴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同等条件下,双射流中心喷嘴出口直径对双射流喷嘴空化初生能力影响明显;在高围压条件下,双射流喷嘴比... 为了提高射流破岩效果和深井钻井的速度,实验研究了双射流喷嘴在不同围压下的空化初生能力,并与普通锥形喷嘴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同等条件下,双射流中心喷嘴出口直径对双射流喷嘴空化初生能力影响明显;在高围压条件下,双射流喷嘴比普通锥形喷嘴具有更大的初生空化数,且大都大于1.0,而锥形喷嘴最大仅为0.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射流喷嘴 空化初生 空化噪声 围压 实验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