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Potential of Duck Hepatitis Virus(DHV-1) Stimulating the Body Weight Gain and the Effects of Silymarin on It in Duckling 被引量:1
1
作者 LIU Wei-min WANG Bing-yun CHEN Jian-hong WANG Jun JI Hui-qin YUAN Sheng HUANG De-chun LI Kang-lin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9年第11期1403-1408,共6页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duck hepatitis virus-1 (DHV-1) on the body weight gain in duck and the effects of silymarin on it in vivo, 100 10-d-old ducks, both male and female, were collected to be subjected to the t...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duck hepatitis virus-1 (DHV-1) on the body weight gain in duck and the effects of silymarin on it in vivo, 100 10-d-old ducks, both male and female, were collected to be subjected to the test. Th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8 groups: in group 1-3, the animals were inoculated with 1:105 diluted duck hepatitis virus (DHV-1) infected allantoic fluid and given 0, 30, and 50 mg kg^-1 BW d^-1 silymarin orally, respectively. In group 4-6, the animals were inoculated with 1:5 × 105 diluted DHV-1 infected allantoic fluid and given 0, 10, and 30 mg kg^-1 BW d^-1 silymarin orally, respectively. In group 7, the animals were given 10 mg kg^-1 BW d^-1 silymafin only. Group 8 was the control one treated by injecting sterillized saline into the leg muscles. All the silymarin was given from 0 to 4 d after inoculation of the virus. By the 5th d after inoculation, the vein blood was drawn from the dorsal foot vein and the plasma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nd stored at -20℃. The body weight gain (BWG) was measured from 0 to 10 d after inoculation. The plasma IGF-I, T3, and T4 concentrations were measured by radioimmunoassay (RIA). At the virus dose of 1:5 ×105 diluted virus infected allantoic fluid, the inoculation of the virus enhanced the BWG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control (P〈 0.01), while 10-50 mg kg^-1 BW d^-1 silymarin could counteract the effects of the virus on the BWG dose-dependently. The plasma IGF-I levels showed no correlation with the BWG, but the T3 levels showed a same tropism with the body weight gain. The presen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ublethal DHV-1 enhanced the body weight gain of ducklings significantly, and the silymarin could counteract this effect in viv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ck hepatitis virus-l DHV body weight gain SILYMARIN INFECTION duckling
下载PDF
试验感染鸭病毒性肝炎雏鸭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胡薛英 程国富 +1 位作者 周诗其 熊道焕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8-50,共3页
对试验感染I型鸭肝炎病毒雏鸭的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 ,结果表明 :接毒后 1 2h ,肝、脾、肾及胰等器官组织主要表现为变性性变化 ;接毒后 2 4h ,则呈现明显的坏死性变化 ;接毒后 72h及 1 6 8h ,则出现较为明显的增生性反应。脑表现为... 对试验感染I型鸭肝炎病毒雏鸭的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 ,结果表明 :接毒后 1 2h ,肝、脾、肾及胰等器官组织主要表现为变性性变化 ;接毒后 2 4h ,则呈现明显的坏死性变化 ;接毒后 72h及 1 6 8h ,则出现较为明显的增生性反应。脑表现为非化脓性脑炎变化。肝、肾、脾及胰的超微结构研究表明 ,主要是组织细胞的膜系统及核结构的损伤。在肝细胞和脾细胞中有脂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病毒性肝炎 组织病理变化 雏鸭
下载PDF
新型鸭肝炎病毒实验感染雏鸭的组织病理学 被引量:19
3
作者 胡薛英 苏敬良 +1 位作者 程国富 周诗其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49-551,共3页
以“新型鸭肝炎病毒”实验感染雏鸭 ,对感染雏鸭的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接毒后 2 4~ 48h为感染鸭死亡高峰 ,试验发病的死亡率为 80 %;感染雏鸭肝、脾、胰、肾的组织病理变化分别表现为出血性、坏死性肝炎 ,坏死性脾炎 ,... 以“新型鸭肝炎病毒”实验感染雏鸭 ,对感染雏鸭的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接毒后 2 4~ 48h为感染鸭死亡高峰 ,试验发病的死亡率为 80 %;感染雏鸭肝、脾、胰、肾的组织病理变化分别表现为出血性、坏死性肝炎 ,坏死性脾炎 ,胰局灶性坏死及肾小叶的异嗜性粒细胞浸润。肝、肾组织的脂肪染色结果表明 ,肝脏有脂肪蓄积 ,而肾脏未见有脂肪蓄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感染 新型鸭肝炎病毒 组织病理学 雏鸭
下载PDF
鸭坦布苏病毒对雏鸭的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宁 石迎 +2 位作者 吕传位 岳瑞超 刘思当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76-481,共6页
为研究鸭坦布苏病毒对雏鸭的致病性,对1周龄樱桃谷雏鸭肌肉接种坦布苏病毒FX 2010株,建立雏鸭感染模型,动态观察感染雏鸭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组织病毒含量及免疫反应。结果显示,雏鸭攻毒后第3天食欲下降,排黄白色稀粪,第5天时出现神... 为研究鸭坦布苏病毒对雏鸭的致病性,对1周龄樱桃谷雏鸭肌肉接种坦布苏病毒FX 2010株,建立雏鸭感染模型,动态观察感染雏鸭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组织病毒含量及免疫反应。结果显示,雏鸭攻毒后第3天食欲下降,排黄白色稀粪,第5天时出现神经症状,部分雏鸭急性死亡,死亡率高达22.5%(9/40)。剖检病、死鸭可见心内膜出血,脾肿胀、坏死,肝、肾变性肿胀,脑膜充血。感染雏鸭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心、肝、肾实质细胞变性、坏死,间质炎性细胞浸润或见出血;脾淋巴细胞局灶性坏死并伴有大量异嗜性粒细胞浸润;大脑呈典型的病毒性脑炎变化。雏鸭感染后第1天各器官就能检测到坦布苏病毒,第3天器官病毒含量除脾外均达峰值,后逐渐下降。雏鸭攻毒后第5天血清中出现微弱的中和抗体,以后逐渐升高,第17天时达峰值。以上结果表明,鸭坦布苏病毒感染雏鸭后能迅速入侵机体各组织器官并大量复制,呈组织泛嗜性特征,造成全身广泛性组织损伤,重症雏鸭死于急性败血症病变。雏鸭接种病毒后能快速产生中和抗体以抵抗感染并迅速清除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坦布苏病毒 雏鸭 致病性 病理组织学变化
下载PDF
雏番鸭胰腺型鸭1型甲肝病毒分离鉴定及VP1基因分析 被引量:21
5
作者 傅光华 陈红梅 +8 位作者 黄瑜 施少华 彭春香 江斌 程龙飞 万春和 傅秋玲 林建生 林芳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9期945-950,共6页
采集自胰腺发黄或出血的雏番鸭病料经RT-PCR检测为鸭1型甲肝病毒阳性后,接种11日龄非免疫番鸭胚获得一株病毒(命名为MPZJ1206)。该株病毒在不同温度下均不凝集鸡、鸭和绵羊红细胞;鸭胚中和试验表明蚀斑纯化毒可被经典的鸭1型甲肝病毒高... 采集自胰腺发黄或出血的雏番鸭病料经RT-PCR检测为鸭1型甲肝病毒阳性后,接种11日龄非免疫番鸭胚获得一株病毒(命名为MPZJ1206)。该株病毒在不同温度下均不凝集鸡、鸭和绵羊红细胞;鸭胚中和试验表明蚀斑纯化毒可被经典的鸭1型甲肝病毒高免血清特异性所中和。该株病毒对7日龄雏番鸭的致死率为38.5%,病死鸭剖检病变与临床发病鸭相同,且从病死鸭脏器中回收分离到的病毒经鉴定仍为鸭1型甲肝病毒。应用鸭1型甲肝病毒VP1基因特异性引物从该株病毒克隆获得的714bp的基因片段,与经典鸭1型甲肝病毒分离株Du/CH/LGD/111239VP1基因的同源性最高,为99.1%,经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该株病毒属鸭1型甲肝病毒谱系。以上结果表明,雏番鸭胰腺炎是由鸭1型甲肝病毒感染所致,这一新病型明显不同于经典的鸭1型甲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出血,鉴于此,建议将本试验分离株命名为胰腺型鸭1型甲肝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甲肝病毒 胰腺型 雏番鸭 VP1衣壳蛋白
下载PDF
新型鸭肝炎病毒感染雏鸭血液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8
6
作者 胡薛英 蔡双双 +3 位作者 谷长勤 程国富 苏敬良 佘锐萍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28-631,共4页
用新型鸭肝炎病毒人工感染9日龄健康樱桃谷雏鸭,对感染雏鸭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进行观察,并测定了感染雏鸭在接种后12、24、48、96、168 h和14 d时血糖、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等13项血液生化指标。结果表明:血清葡萄糖含量(G lu)、... 用新型鸭肝炎病毒人工感染9日龄健康樱桃谷雏鸭,对感染雏鸭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进行观察,并测定了感染雏鸭在接种后12、24、48、96、168 h和14 d时血糖、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等13项血液生化指标。结果表明:血清葡萄糖含量(G lu)、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均降低,仅总蛋白在接毒后24 h有一过性升高;血清谷草转氨酶(A ST/GOT)、谷丙转氨酶(ALT/GPT)的活性升高;胆碱酯酶(CHE)仅在接毒后12 h明显升高。碱性磷酸酶(ALP)在接毒后12、24和96 h表现出明显变化,其中接毒后12 h和96 h呈降低状态,接毒后24 h升高。血清尿酸(UA)的浓度在接毒后168 h降至最低值,以后便恢复正常。血清肌酐(CRE)的含量在接毒后12 h降低,随后在24 h升高,其他时间无变化。血清钙(C a)、磷(P)变化无明显规律。血清α-淀粉酶(-αAm y lase)活性在整个试验期间无明显变化。说明新型鸭肝炎病毒感染雏鸭血清葡萄糖、总蛋白、白蛋白含量和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与患1型鸭肝炎雏鸭的变化规律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鸭肝炎病毒 生化指标 雏鸭
下载PDF
鸭坦布苏病毒试验感染麻鸭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陈雷 傅光华 +6 位作者 祁保民 施少华 万春和 程龙飞 陈红梅 傅秋玲 黄瑜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5期423-426,共4页
以经肌肉注射途径人工感染鸭坦布苏病毒的110日龄麻鸭为试验材料,研究感染麻鸭的眼观及组织病理学变化。研究发现,感染麻鸭的眼观病变为卵泡充血、出血、变性。组织学病变为卵泡充血、出血,卵泡颗粒细胞坏死,卵巢内异嗜性白细胞浸润,卵... 以经肌肉注射途径人工感染鸭坦布苏病毒的110日龄麻鸭为试验材料,研究感染麻鸭的眼观及组织病理学变化。研究发现,感染麻鸭的眼观病变为卵泡充血、出血、变性。组织学病变为卵泡充血、出血,卵泡颗粒细胞坏死,卵巢内异嗜性白细胞浸润,卵黄液溶解;肝脏间质结缔组织及胆管增生;肝脏、胰腺、肾脏、腺胃中淋巴细胞浸润;肠道呈卡他性肠炎。以上结果表明,鸭坦布苏病毒感染麻鸭以卵巢病变为特征,表现为卵泡充血、出血、变性,卵巢内异嗜性白细胞浸润等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鸭 病理变化 坦布苏病毒
下载PDF
雏鸭胰脏组织损伤在新型鸭肝炎病毒感染过程中的变化特点 被引量:2
8
作者 胡薛英 谷长勤 +4 位作者 王德海 程国富 苏敬良 佘锐萍 周诗其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6-188,191,共4页
对新型鸭肝炎病毒人工感染9日龄樱桃谷雏鸭的胰脏损伤特点进行了研究。对感染雏鸭在接毒后12、24、48、72、96、168h以及14d时胰脏病理组织学变化的观察结果表明:感染雏鸭的胰脏组织在接毒后24h出现胰腺细胞的局灶性坏死及嗜酸性小体... 对新型鸭肝炎病毒人工感染9日龄樱桃谷雏鸭的胰脏损伤特点进行了研究。对感染雏鸭在接毒后12、24、48、72、96、168h以及14d时胰脏病理组织学变化的观察结果表明:感染雏鸭的胰脏组织在接毒后24h出现胰腺细胞的局灶性坏死及嗜酸性小体,且在接毒后48h分布广泛而严重;接毒后72~168h期间,胰脏组织中出现炎性细胞浸润并且逐渐增多,而胰腺的局灶性坏死及嗜酸性小体逐渐减少;接毒后14d,仅见到组织炎性细胞的浸润。应用透射电镜对接毒后48h胰脏的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胰腺细胞发生坏死.同时出现凋亡细胞的形态特征。本试验结果表明,在新型鸭肝炎病毒感染雏鸭时,胰脏的局灶性坏死是典型病理变化之一,胰腺细胞在发生坏死的同时,可能也发生凋亡,二者同时出现在同一胰脏组织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鸭肝炎病毒 胰脏 组织病理变化 超微结构 雏鸭
下载PDF
丁香苦苷固体脂质纳米粒抗鸭乙肝病毒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喜武 李永吉 +1 位作者 方建 窦金金 《中医药信息》 2011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目的:研究丁香苦苷固体脂质纳米粒在鸭体内抗鸭乙肝病毒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筛选出先天感染DHBV阳性2日龄浙江麻鸭30只。将阳性鸭随机分成5组,分别是空白对照组、拉米夫定组、丁香苦苷固体脂质纳米粒低、中、高剂量组... 目的:研究丁香苦苷固体脂质纳米粒在鸭体内抗鸭乙肝病毒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筛选出先天感染DHBV阳性2日龄浙江麻鸭30只。将阳性鸭随机分成5组,分别是空白对照组、拉米夫定组、丁香苦苷固体脂质纳米粒低、中、高剂量组,每组6只,连续给药15天以后停药观察5天。在用药前、用药第51、0、15天及停药后第5天从腿胫静脉抽血,检测血清DHBV-DNA的含量,并检测血清的ALT、AST水平,停药5天后取肝脏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丁香苦苷固体脂质纳米粒高、中剂量组的DHBV-DNA含量都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ALT、AST水平也明显降低,并有减轻肝脏炎症反应的作用,作用的强弱与用药剂量相关。而丁香苦苷固体脂质纳米粒低剂量组未表现出明显的上述作用。结论:丁香苦苷固体脂质纳米粒在鸭体内具有抗鸭乙肝病毒的作用以及对DHBV引起的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苦苷 固体脂质纳米粒 麻鸭 鸭乙肝病毒 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狄婷婷 王学理 高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2期15863-15865,共3页
综述了鸭病毒性肝炎的病原特征、流行病学、致病机理、诊断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鸭肝炎病毒 雏鸭 血清学诊断
下载PDF
雏鸭人工感染鸭肝炎病毒后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阳 李秀 +4 位作者 黄正洋 白皓 甄霆 徐琪 陈国宏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48-50,共3页
用Ⅰ型鸭肝炎病毒人工感染3日龄健康金定鸭,对接种后48h后血清中血糖、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9项血液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谷丙转氨酶含量较对照组极显著升高(P<0.01);尿素氮含量显著升高(P<0.05);葡萄糖、IgG含量与对... 用Ⅰ型鸭肝炎病毒人工感染3日龄健康金定鸭,对接种后48h后血清中血糖、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9项血液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谷丙转氨酶含量较对照组极显著升高(P<0.01);尿素氮含量显著升高(P<0.05);葡萄糖、IgG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一定量的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谷草转氨酶、甘油三酯、尿酸、IgA和IgM含量在发病时略微升高(P>0.05)。上述结果提示,雏鸭感染鸭病毒性肝炎后,肝脏和肾脏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定鸭 鸭肝炎病毒 血液生化指标
下载PDF
雏鸭感染鸭肝炎病毒后血清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小飞 潘孝成 +2 位作者 赵瑞宏 许月英 陈鑫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4年第4期749-751,共3页
用I型鸭肝炎病毒标准毒株R85952 人工感染 3日龄雏鸭 ,于感染后 6、12、16、2 0、2 4、2 8、3 2和 3 6h分别采集感染组和对照组雏鸭的血液分离血清进行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血清中Na+ 、K+ 、Ca2 + 、Mg2 + 、Cl- 、P5+ 等无机盐离子浓... 用I型鸭肝炎病毒标准毒株R85952 人工感染 3日龄雏鸭 ,于感染后 6、12、16、2 0、2 4、2 8、3 2和 3 6h分别采集感染组和对照组雏鸭的血液分离血清进行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血清中Na+ 、K+ 、Ca2 + 、Mg2 + 、Cl- 、P5+ 等无机盐离子浓度和BUN含量变化不明显 ,OSM的变化也不明显 ;ALT、AST和GGT均较对照组有极显著升高 (P <0 .0 1) ;GLU浓度在攻毒后 2 4~ 3 6h极显著下降 (P <0 .0 1) ;TG、CHOL和VLDL呈极显著升高 (P <0 .0 1) ,表明血糖下降和血脂升高。TBIL和DBIL分别从攻毒后 2 0和 12h开始较对照组有显著的升高 (P <0 .0 5 )。上述的试验结果提示 :雏鸭感染鸭肝炎病毒后肝脏受损最明显 ,呈现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雏鸭 Ⅰ型鸭肝炎病毒 血清生化指标
下载PDF
雏鸭试验感染鸭肝炎病毒后血液常规指标的测定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小飞 赵瑞宏 +2 位作者 潘孝成 许月英 陈鑫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0-41,39,共3页
用Ⅰ型鸭肝炎病毒标准强毒R85952株人工感染3日龄雏鸭,通过采集不同时期的血液进行细胞计数、血沉测定、血红蛋白测定等血常规检查。结果表明,感染DHV的试验组鸭的红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极显著减少(P<0 01);试验组鸭在感染DHV24h内白细... 用Ⅰ型鸭肝炎病毒标准强毒R85952株人工感染3日龄雏鸭,通过采集不同时期的血液进行细胞计数、血沉测定、血红蛋白测定等血常规检查。结果表明,感染DHV的试验组鸭的红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极显著减少(P<0 01);试验组鸭在感染DHV24h内白细胞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或略有下降,但24h后试验组鸭白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 05);试验组鸭的血红蛋白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1);试验组鸭的血液沉降速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雏鸭 鸭肝炎病毒 血常规指标
下载PDF
黄萱益肝散抗鸭乙型肝炎病毒及保护肝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邱杰文 黄彩华 +3 位作者 程红球 林佩纯 张赤志 李华成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8年第14期2128-2130,共3页
目的研究黄萱益肝散对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的抗病毒与保护肝细胞的作用。方法以感染DHBV的武汉麻鸭为实验动物模型,随机分为5组后给予拉米夫定和黄萱益肝散治疗14 d,分别在给药前、给药第7天、第14天及停药后第3天采血,检测DHBV-DNA拷... 目的研究黄萱益肝散对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的抗病毒与保护肝细胞的作用。方法以感染DHBV的武汉麻鸭为实验动物模型,随机分为5组后给予拉米夫定和黄萱益肝散治疗14 d,分别在给药前、给药第7天、第14天及停药后第3天采血,检测DHBV-DNA拷贝量和ALT/AST变化情况。结果黄萱益肝散大剂量组在给药第14天,小剂量组在给药第14天,中剂量组在给药第7,14天DHBV-DNA拷贝量对比给药前均显著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黄萱益肝散中、小剂量组在用药后第14天、停药后第3天ALT/AST较同时相的模型组显著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黄萱益肝散具有抑制DHBV复制和保护肝细胞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萱益肝散 鸭乙型肝炎病毒 武汉麻鸭 拉米夫定
下载PDF
胰腺型鸭1型甲肝病毒人工感染雏半番鸭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珍 祁保民 +8 位作者 傅秋玲 陈红梅 傅光华 施少华 程龙飞 万春和 朱春华 刘荣昌 黄瑜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33-1137,共5页
为明确胰腺型鸭1型甲肝病毒(DHAV-1)感染雏半番鸭的组织病理变化特征,以胰腺型DHAV-1感染10d半番鸭,结果显示雏半番鸭感染后眼观病变为胰腺出血、发黄,而肝脏未见明显出血;采集样品后制备组织切片,镜检观察发现,胰腺上皮细胞大面积坏死... 为明确胰腺型鸭1型甲肝病毒(DHAV-1)感染雏半番鸭的组织病理变化特征,以胰腺型DHAV-1感染10d半番鸭,结果显示雏半番鸭感染后眼观病变为胰腺出血、发黄,而肝脏未见明显出血;采集样品后制备组织切片,镜检观察发现,胰腺上皮细胞大面积坏死,细胞呈颗粒状变性和坏死,组织结构疏松,坏死区域看不到血管结构;肝小叶间小静脉血管周围富集的淋巴细胞和肝细胞形成规则的腺管状结构,肝细胞呈局灶性变性,嗜碱性细胞增多和炎性细胞浸润;脾脏有坏死灶,白髓淋巴细胞明显减少,异嗜性白细胞浸润,脾小体结构模糊不清。以上结果表明,雏半番鸭感染胰腺型DHAV-1后病变以胰腺出血、发黄为特征,胰腺上皮细胞大面积坏死,细胞呈颗粒状变性和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1型甲肝病毒 胰腺型 病理组织学
下载PDF
基因C型鸭甲肝病毒实验感染雏鸭的组织病理学及病毒分布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焕容 皮晋魁 黄志宏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22-628,共7页
旨在研究基因C型鸭甲肝病毒(DHAV-C)感染导致雏鸭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和病毒的组织分布,为该病毒的致病机理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以基因C型鸭甲肝病毒感染SPF雏鸭,感染后不同时间点采取雏鸭10个不同组织器官制备组织切片,通过HE染色和免疫... 旨在研究基因C型鸭甲肝病毒(DHAV-C)感染导致雏鸭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和病毒的组织分布,为该病毒的致病机理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以基因C型鸭甲肝病毒感染SPF雏鸭,感染后不同时间点采取雏鸭10个不同组织器官制备组织切片,通过HE染色和免疫酶组织化学染色对感染雏鸭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及病毒抗原免疫组化定位进行观察。结果表明:DHAV-C感染导致雏鸭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小肠、胸腺、胰脏、大脑和法氏囊共10个组织器官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变,同时在这些器官中均有病毒抗原检出,在10个检测组织器官中,以肝脏、脾脏、肾脏、法氏囊、胸腺和胰脏等器官的组织病变和抗原检出最为明显,病变的严重程度与病毒抗原检出量成正相关。DHAV-C广泛分布到受检组织器官中,它导致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严重程度与病毒抗原的检出量成正相关,推测DHAV-C入侵导致肝、肾和免疫器官的损害,是其急性感染发病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C型鸭甲肝病毒 组织病理学 免疫组化 病毒分布
下载PDF
NO、TNF和IL-2与新型鸭肝炎病毒感染雏鸭肝脑组织损伤的关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薛英 郑艳华 +4 位作者 王德海 谷长勤 苏敬良 佘锐萍 程国富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20-423,共4页
用新型鸭肝炎病毒人工感染9日龄健康樱桃谷雏鸭,对感染后12、24、48、96、168h和14d雏鸭血液、肝和脑组织中一氧化氮(NO)含量,血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对感染雏鸭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 用新型鸭肝炎病毒人工感染9日龄健康樱桃谷雏鸭,对感染后12、24、48、96、168h和14d雏鸭血液、肝和脑组织中一氧化氮(NO)含量,血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对感染雏鸭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血清中NO含量在接种后48h开始升高,一直持续到接种后96h,接种后7d恢复正常;肝脏组织中NO含量仅在接种后24h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在其他时间未表现有差异;脑组织中NO含量在整个试验期间没有变化。血清中的TNF和IL-2含量在接种后24h均表现升高,接种后96h降低,其他时间无改变。感染雏鸭的肝组织在接种后24h表现出血性坏死性肝炎变化,接种后48~96h呈增生性病变,而接种后各时期脑组织均呈非化脓性脑炎变化。由此表明,新型鸭肝炎病毒感染可导致雏鸭体内NO、TNF和IL-2发生变化,并且与肝组织损伤、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鸭肝炎病毒 一氧化氮 肿瘤坏死因子 白细胞介素-2 雏鸭
下载PDF
中药复方M3对雏鸭体内感染Ⅰ型鸭肝炎病毒的防治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秦枫 刘云 +6 位作者 吴植 王安平 吴双 董洪燕 朱善元 张乐 时菲菲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1-71,共11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中药复方M3对感染Ⅰ型鸭肝炎病毒(DHAV-1)雏鸭的体内治疗效果。选取60只雏鸭,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试验组分别为空白组(Blank)、病毒组(Virus)、清瘟解毒口服液组(QW)、中药复方高剂量组(M3_(H))、中剂量组(M3_(M))和... 本试验旨在研究中药复方M3对感染Ⅰ型鸭肝炎病毒(DHAV-1)雏鸭的体内治疗效果。选取60只雏鸭,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试验组分别为空白组(Blank)、病毒组(Virus)、清瘟解毒口服液组(QW)、中药复方高剂量组(M3_(H))、中剂量组(M3_(M))和低剂量组(M3_(L))。给药组在2日龄开始饮水给药,连续给药至实验结束,共11 d。除空白组外,在给药第4 d时进行攻毒,0.5 mL/只。比较各试验组雏鸭的病死率;对病死鸭和各组存活鸭进行解剖,观察肝脏和小肠的病理剖检及HE染色切片;分析雏鸭血液中DHAV-1 VP1基因拷贝数;检测分析血清过氧化指标(GSH-Px、MDA、SOD、CAT、iNOS)及生化指标(ALT、AST、TP、ALB、TBIL、DBIL、CHE、LDH、GGT),评价中药复方对感染鸭肝炎雏鸭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中药复方M3中、高剂量组能够有效降低雏鸭死亡率;与病毒组相比,经过中药复方M3治疗后,能够显著降低雏鸭血液中DHAV-1 VP1基因拷贝数(P<0.05),感染雏鸭的肝损伤和氧化应激反应均减轻,且显著降低了感染雏鸭的ALT、LDH的含量(P<0.05)。以上结果表明,中药复方M3中、高剂量对鸭肝炎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中药复方M3中剂量更具有继续开发研究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鸭肝炎病毒 雏鸭 体内 中药 治疗效果
下载PDF
HBeAg阴性高病毒载量谷丙转氨酶≤2倍正常值上限慢性HBV感染者伴明显肝脏组织学改变的独立预测因素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强 黄玉仙 陈良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1期1270-1274,共5页
目的探索HBe Ag阴性高病毒载量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2倍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 of normal,ULN)慢性HBV感染者伴明显肝脏组织学改变(significant liver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SLHC)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 目的探索HBe Ag阴性高病毒载量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2倍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 of normal,ULN)慢性HBV感染者伴明显肝脏组织学改变(significant liver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SLHC)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初治HBe Ag阴性高病毒载量(HBV DNA≥104copies/ml)ALT≤2 ULN(ULN定义为50 IU/L)的慢性HBV感染者。采用T检验、Mann Whitney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各变量的组间差异。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查SLHC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入组113例患者,其中43例(38.1%)伴SLHC,70例(61.9%)不伴SLHC。多因素分析发现HBV DNA(OR=1.560,P=0.032)和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OR=1.089,P=0.022)是HBe Ag阴性高病毒载量ALT≤2 ULN慢性HBV感染者伴SLHC的独立预测因素。4 log10 copies/ml≤HBV DNA≤6 log10 copies/ml组患者SLHC发生率明显低于HBV DNA>6 log10 copies/ml组患者(32.3%vs 61.9%,P=0.003);GGT≤50 IU/L组患者SLHC发生率明显低于GGT>50 IU/L组患者(33.3%vs 60%,P=0.024)。结论 HBe Ag阴性高病毒载量ALT≤2 ULN慢性HBV感染者中,HBV DNA>6 log10 copies/ml或GGT>50 IU/L的患者伴SLHC的可能性更大,更加迫切需要肝穿刺组织学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性乙型肝炎 明显肝脏组织学改变 HBV DNA 谷氨酰转肽酶
下载PDF
雏鸭病毒性肝炎蜂胶灭活苗研究初报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克强 曹盛丰 +4 位作者 刘萍 严亚贤 刘永德 陈关明 顾益军 《畜牧兽医杂志》 2000年第3期3-5,共3页
用上海地区的雏鸭病毒性肝炎病毒 型株 ,以蜂胶为佐剂 ,制备雏鸭病毒性肝炎蜂胶灭活苗。经实验室和现场初步试验 ,显示对雏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每羽接种 0 .5ml,7d后攻毒的总保护率为 85.70 % ,保护指数为 82 .1 0 %。
关键词 雏鸭 病毒性肝炎 蜂胶灭海苗 疫苗效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