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致病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姜东春 韩俊岭 +1 位作者 李莉 韩莹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5期7-10,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DGR)胃黏膜病变、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胆汁反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便携式胆汁监测仪监测86例原发性病理性DGR患者胃内24 h胆汁反流情况;另取胃黏膜组织活检,分别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改良G iem sa... 目的探讨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DGR)胃黏膜病变、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胆汁反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便携式胆汁监测仪监测86例原发性病理性DGR患者胃内24 h胆汁反流情况;另取胃黏膜组织活检,分别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改良G iem sa染色和HE染色,判断有无Hp感染,并观察胃黏膜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肠化等组织学特征。结果①将患者根据有无Hp感染分为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Hp阳性组胃窦部黏膜病理积分、胆红素吸收值≥0.25的时间百分比均显著低于Hp阴性组(P均<0.05);两组胆红素吸收值≥0.25的时间百分比和胃窦、胃角部黏膜病理积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均<0.05)。②将患者根据胆汁反流程度分为高反流组和低反流组,高反流组Hp阳性率显著低于低反流组(P<0.05),胃窦和胃角部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胃窦部黏膜病理积分均显著高于低反流组(P均<0.05)。结论原发性病理性DGR导致胃窦黏膜损伤的主要因素可能为胆汁反流,随胆汁反流程度加重,胃窦黏膜损伤程度加重;胆汁反流可能抑制Hp在胃窦部定植,Hp感染可能与胆汁反流协同作用导致胃体部黏膜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胃反流 病理性 原发性 胆汁监测 致病因素
下载PDF
老年人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季红莉 王清 +3 位作者 付万发 张翼 陈明 黄慧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5年第1期56-59,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反流对老年人胃黏膜组织损伤的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13年1月~2014年8月于我院经胃镜检查诊断的77例老年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患者为观察组,同时取同期诊断为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非BRG慢性胃炎...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反流对老年人胃黏膜组织损伤的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13年1月~2014年8月于我院经胃镜检查诊断的77例老年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患者为观察组,同时取同期诊断为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非BRG慢性胃炎的78名老年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胃黏膜组织的病理变化特点。结果原发性BRG患者Hp感染率为19.5%。胆汁反流组与Hp感染的非BRG慢性胃炎病理组织特征比较:轻、中、重慢性炎分别为32.5% vs 11.5%、58.4% vs 34.6%和9.1% vs 53.8%,中性粒细胞浸润分级(无、轻、中、重)分别为83.1% vs 41.0%、11.7% vs 20.5%、5.2% vs 32.1%和0.0% vs 6.4%。淋巴滤泡、肠上皮化生和胃黏膜萎缩检出率分别为4.3%vs 26.9%、5.2%vs 17.9%和6.5%vs 25.6%;胆汁反流组中,Hp阳性和Hp阴性患者轻、中、重度慢性炎分别为:13.3% vs 37.1%、53.3% vs 59.7%和33.3% vs 3.2%,中性粒细胞浸润分级(无、轻、中、重)分别为53.3%vs 41%、20.0%vs 9.7%、20.0%vs 0.0%和6.7%vs 0.0%,淋巴滤泡、肠上皮化生和胃黏膜萎缩检出率分别为53.3%vs 4.8%、0.0% vs 6.5%和0.0%vs 8.1%。结论原发性胆汁反流可引起老年患者胃黏膜组织慢性炎症反应、肠上皮化生、腺体萎缩,但其发生率低于Hp感染的慢性胃炎。中性粒细胞浸润和淋巴滤泡形成主要与Hp感染相关,Hp感染并未增加原发性胆汁反流患者胃黏膜萎缩、肠化生不良结局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 老年人 病理学 内镜检查
下载PDF
青年人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病理特征分析40例 被引量:4
3
作者 陈维顺 罗虹雨 +3 位作者 朱宜人 钟燎原 周红兵 张选均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2417-2420,共4页
目的:探讨青年人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的病理特征.方法:选择40例青年人原发性BRG为观察组,均经临床、内镜及胃内24h胆汁监测确诊;取同期30例健康青年志愿者为对照组.分别取胃窦和胃体活检标本进行HE染色和改... 目的:探讨青年人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的病理特征.方法:选择40例青年人原发性BRG为观察组,均经临床、内镜及胃内24h胆汁监测确诊;取同期30例健康青年志愿者为对照组.分别取胃窦和胃体活检标本进行HE染色和改良Giemsa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分析.结果:观察组淋巴细胞浸润较轻,0-2级占87.5%,有中性粒细胞浸润者多伴Hpylori感染,胃小凹延长者占22.5%、毛细血管扩张和间质水肿均为40.0%(肠化生12.5%,黏膜萎缩20.0%),Hpylori感染者22.5%(除肠化生及Hpylori感染外),其他黏膜病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胃窦病变重于胃体.结论:青年人原发性BRG具有化学性胃炎的部分特征,而且有向黏膜萎缩与肠化生转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 青年人 病理 内镜 PH监测
下载PDF
十二指肠胃反流患者检测胃肠传输时间和肛门直肠动力学特征的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马晓莹 吴振军 +2 位作者 邓现培 宋卫青 许琳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53-56,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DGR)患者胆汁反流程度与胃肠传输时间以及肛门直肠动力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原发性病理性DGR致病因素。方法对58例原发性病理性DGR患者和21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胃肠传输时间和肛门直肠测压检... 目的通过分析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DGR)患者胆汁反流程度与胃肠传输时间以及肛门直肠动力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原发性病理性DGR致病因素。方法对58例原发性病理性DGR患者和21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胃肠传输时间和肛门直肠测压检测,并计算DGR患者排便症状评分。结果①DGR组胃肠传输时间(gastrointestinal transit time,GITT)较正常对照组延长[(40.62±10.11)h vs(26.57±8.54)h,P<0.05],钡条残留率较对照组高[(38.51±0.74)%vs(15.28±0.67)%,P<0.05];高反流组GITT较低反流组延长[(48.62±10.41)h vs(35.35±10.05)h,P<0.05],钡条存留率较低反流组高[(50.74±0.74)%vs(29.56±0.68)%,P<0.05];②DGR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肛门直肠压力及感觉功能无显著性差异;③DGR患者排便症状各组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反流组的排便频率、排便时间与高反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症状评分较高反流组无差异。结论原发性病理性DGR患者存在下消化道运动功能障碍,可能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 胃内胆汁监测 胃肠传输时间 肛门直肠测压 功能性胃肠病
下载PDF
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患者胃黏膜TNF-α和COX-2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放 韩俊岭 +1 位作者 韩莹 曲磊红 《武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12期940-943,F0004,共5页
【目的】研究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duodenogastric reflux,DGR)患者胃黏膜组织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 factor-α,TNF-α)、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表达状态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探讨原发性病理性十二... 【目的】研究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duodenogastric reflux,DGR)患者胃黏膜组织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 factor-α,TNF-α)、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表达状态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探讨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的发病机理。【方法】应用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分析86例原发性病理性DGR和42例正常对照胃黏膜细胞凋亡、肿瘤坏死因子-α和环氧合酶-2的表达。【结果】原发性病理性DGRTNF-α表达指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Hp阳性亚组TNF-α表达指数显著高于Hp阴性亚组(P<0.05)。原发性病理性DGR组COX-2表达指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Hp阳性和Hp阴性亚组之间COX-2表达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原发性病理性DGR组TNF-α的表达与凋亡指数呈正相关(r=0.705,P=0.000),COX-2的表达与凋亡指数呈正相关(r=0.584,P=0.000)。【结论】原发性病理性DGR胃黏膜TNF-α和COX-2表达增加,诱导胃黏膜细胞凋亡。Hp感染未加重原发性病理性DGR所致胃黏膜细胞凋亡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 细胞凋亡 肿瘤坏死因子-Α 环氧合酶-2
下载PDF
胃黏膜胆色素染色对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的诊断价值
6
作者 韩俊岭 姜东春 +5 位作者 韩莹 杨艳红 任凤杰 曲磊红 郑岳 姚树坤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2期2848-2850,共3页
目的探讨胃黏膜胆色素染色对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的诊断价值。方法86例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病人和42例正常志愿者对照胃黏膜胆色素染色后进行定量分析,应用便携式胆汁监测仪(Bilitec2000)监测胃内24h胆汁反流情况,以胆红... 目的探讨胃黏膜胆色素染色对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的诊断价值。方法86例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病人和42例正常志愿者对照胃黏膜胆色素染色后进行定量分析,应用便携式胆汁监测仪(Bilitec2000)监测胃内24h胆汁反流情况,以胆红素吸收值≥0.25的时间百分比作为评价胆汁反流程度的主要观察指标。结果病例组中胃窦、胃角和胃体部黏膜胆色素沉积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胃窦和胃角部黏膜胆色素沉积显著高于胃体部(P<0.01);病例组中胃窦和胃角部黏膜胆色素沉积与胃窦和胃角部黏膜新悉尼系统病理积分均呈正相关(r=0.521,P=0.000和r=0.468,P=0.002),胃体部黏膜胆色素沉积与胃体部黏膜新悉尼系统病理积分无相关性(r=0.185,P=0.236);病例组中胃窦和胃角部黏膜胆色素沉积与胆红素吸收值≥0.25的时间百分比均呈正相关(r=0.458,P=0.002和r=0.334,P=0.028),胃体部黏膜胆色素沉积与胆红素吸收值≥0.25的时间百分比无相关性(r=0.092,P=0.556)。结论胃窦部黏膜胆色素染色能够反映胆汁反流程度,并与黏膜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对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有诊断价值,可用于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的辅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 胆汁监测 胆色素染色
下载PDF
原发性十二指肠胃反流程度与胃部炎性反应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新宪 汪枝梅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664-666,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胃反流程度与胃部炎性反应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3月-2011年3月60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胃反流患者及体检中心6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通过24 h胃内胆红素监测分为低反流组及高反流组,分别检测血清及胃液中IL-1...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胃反流程度与胃部炎性反应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3月-2011年3月60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胃反流患者及体检中心6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通过24 h胃内胆红素监测分为低反流组及高反流组,分别检测血清及胃液中IL-1、IL-6、IL-8、IL-10及TNF-α浓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原发性十二指肠胃反流组IL-1、IL-6、IL-8、IL-10及TNF-α的血清浓度均随反流程度加重而显著升高;IL-1与IL-6在胃液中浓度升高较血清更为明显。结论 IL-1、IL-6在胃液中浓度增加程度能作为十二指肠胃反流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胃反流 炎性因子 相互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