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5年中国北方沙尘天气过程模拟效果评估
1
作者 丁徐林 张天宇 杨显玉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608-617,共10页
为更好地评估数值模式对中国春季沙尘天气的模拟效果,使用WRF-Chem模式模拟2015年春季发生在中国北方的7次沙尘天气过程,结合气象站地面资料与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全国站点资料,使用3种统计参数(相关系数、平均偏差、均方根误差)对模... 为更好地评估数值模式对中国春季沙尘天气的模拟效果,使用WRF-Chem模式模拟2015年春季发生在中国北方的7次沙尘天气过程,结合气象站地面资料与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全国站点资料,使用3种统计参数(相关系数、平均偏差、均方根误差)对模拟结果进行系统性评估。结论表明,中国北方各区域地面气象要素模拟效果较好,但风速模拟值普遍偏高,导致戈壁沙漠地区的PM_(10)质量浓度模拟值普遍高于观测值。因模式模拟沙尘远距离传输过程的能力较差,华北与东北地区模拟的PM_(10)质量浓度值偏低。分析模拟时段典型城市,PM_(10)质量浓度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均在0.55以上,除包头市,戈壁沙漠地区城市偏差在100~200μg/m^(3),均方根误差在170~270μg/m^(3),北京市偏差为-25.35μg/m^(3),均方根误差为80.84μ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Chem 沙尘天气过程 戈壁沙漠地区 近地面10m风速 PM_(10)
下载PDF
2022年3月21—22日西北气流影响下格尔木吹风沙尘及降水天气分析
2
作者 韩廷芳 祁玉佳 刘成丰 《青海科技》 2024年第5期126-132,共7页
基于高空、地面和数值模式资料,对2022年3月21—22日西北气流影响下格尔木吹风沙尘及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过程是一次初春发生在格尔木地区吹风沙尘、降水天气过程。大风范围广,强度强;沙尘暴局地性强,持续时间短,强... 基于高空、地面和数值模式资料,对2022年3月21—22日西北气流影响下格尔木吹风沙尘及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过程是一次初春发生在格尔木地区吹风沙尘、降水天气过程。大风范围广,强度强;沙尘暴局地性强,持续时间短,强度大;降水主要集中在21日夜间,格尔木本站的降水量和最大雨强均超过历年3月极值。(2)200 hPa高空西风急流强(>60 m/s),动量下传明显;500 hPa有大风速带(20~32 m/s),风速辐合明显,格尔木附近有冷温槽,高空水汽饱和,水汽来源主要为西部系统自带的水汽。(3)地面有冷锋东移进入柴达木盆地;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形成、移动加强上升运动,触发不稳定能量,为吹风和降水天气提供动力条件。柴达木盆地广袤的戈壁沙漠为起沙提供有利的沙源条件。(4)CMA-GFS模式在各预报时效(12 h、24 h)预报相对稳定,环流形式略偏南,主要影响系统偏弱,风场偏强;降水落区及量级CMA-3KM优于CMA-GF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风沙尘 降水 天气过程 格尔木
下载PDF
喀什地区沙尘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江远安 张云惠 +2 位作者 霍广勇 张晓琴 黄秉光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5年第z1期8-11,共4页
利用喀什地区11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3年地面观测气表-1资料,统计分析了局地性沙尘天气过程和区域性沙尘天气过程。普查33年历史天气图,对强区域性沙尘天气过程进行了500hPa环流形势分型。沙尘成因分析表明:南疆西部沙尘天气大多与冷... 利用喀什地区11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3年地面观测气表-1资料,统计分析了局地性沙尘天气过程和区域性沙尘天气过程。普查33年历史天气图,对强区域性沙尘天气过程进行了500hPa环流形势分型。沙尘成因分析表明:南疆西部沙尘天气大多与冷空气活动有关,最后给出其预报着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过程 环流形势 预报着眼点
下载PDF
延伸期干旱、沙尘暴过程低频方法预报系统简介 被引量:5
4
作者 冯建英 王芝兰 +1 位作者 柳媛普 李旭 《干旱气象》 2014年第5期851-856,共6页
对延伸期干旱、沙尘暴过程低频预报系统的整体框架、子模块构成和功能、预报方法、操作步骤及应用情况进行详细介绍。该系统主要有干旱、沙尘暴过程低频方法预报2个子系统,各子系统包括低频天气图、关键区低频曲线2种预报方法。目前中... 对延伸期干旱、沙尘暴过程低频预报系统的整体框架、子模块构成和功能、预报方法、操作步骤及应用情况进行详细介绍。该系统主要有干旱、沙尘暴过程低频方法预报2个子系统,各子系统包括低频天气图、关键区低频曲线2种预报方法。目前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已使用该系统对西北地区东部的干旱过程和沙尘暴过程进行预报,就沙尘暴预报效果来说,2012年预报准确率达到75%,2011年和2013年的预报准确率均达到67%,预报时效达到8-31 d。而对干旱过程的预报效果,2012年预报准确率达80%,2011、2013年分别达75%、67%,预报时效达6-3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伸期预报 干旱过程 沙尘暴过程 低频天气系统
下载PDF
一次强沙尘天气过程及其对PM10时空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吴焕波 陈强 +2 位作者 谷新波 冯震 王旭东 《干旱气象》 2018年第1期117-123,共7页
2017年5月3—6日内蒙古出现了一次强沙尘天气,内蒙古各城市AQI值达到500。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MICAPS资料,结合HYSPLIT(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模式分析本次沙尘天气成因。利用PM_(10)小时监测值和AQ... 2017年5月3—6日内蒙古出现了一次强沙尘天气,内蒙古各城市AQI值达到500。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MICAPS资料,结合HYSPLIT(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模式分析本次沙尘天气成因。利用PM_(10)小时监测值和AQI资料,从时空两方面评估沙尘天气对途经各城市PM_(10)质量浓度分布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地面受冷高压和蒙古气旋影响,冷锋快速东移,高空槽和低涡东移发展,使高空强冷空气南下东移,配合有利的层结条件和外来沙尘的长距离输送,导致沙尘天气爆发;沙尘天气对PM_(10)质量浓度的影响表现为前期主要影响西部和东部,中期对全区均有影响,后期主要对东部有影响。另外,中期为污染最严重时段。空间影响可划分为西部、中部、东部和通辽市4类,且从西到东、从北到南有一定的滞后性,滞后时间为1~10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沙尘天气 大气环流 PM10质量浓度 时空分布
下载PDF
银川市冬季一次沙尘污染过程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杨丽蓉 尹伟康 +2 位作者 王建英 张欣荣 郭英茹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19年第2期74-79,共6页
文章借助银川市大气环境超级站监测资料,分析2018年2月8~9日银川市冬季一次沙尘污染过程颗粒物的水平、垂直分布特性,并分析沙尘来源及传输过程。结果表明:2月8~9日,银川市沙尘的传输方向为西北方向,沙尘过境阶段近地面总悬浮颗粒物(T... 文章借助银川市大气环境超级站监测资料,分析2018年2月8~9日银川市冬季一次沙尘污染过程颗粒物的水平、垂直分布特性,并分析沙尘来源及传输过程。结果表明:2月8~9日,银川市沙尘的传输方向为西北方向,沙尘过境阶段近地面总悬浮颗粒物(TSP)、颗粒物(PM_(10))呈快速上升趋势,颗粒物(PM_1)的浓度及颗粒物(PM_(2.5))/颗粒物(PM_(10))比值呈明显下降,能见度由20降至5 km左右。此次沙尘污染过程是以粗粒子模态颗粒物为主的污染过程,污染主要原因是冷锋过境大风携带来自西北方向新疆北部和内蒙古西部的上游外源沙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沙尘天气 污染过程 银川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一次典型沙尘过程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贾瑞 刘玉芝 +3 位作者 祝清哲 唐钰寒 汪兵 张琴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20年第3期37-45,共9页
基于卫星遥感资料、再分析数据、数值模式和中国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了2018年4月1~4日中国西北地区一次典型的沙尘爆发、输送过程,并探讨了该次沙尘事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次沙尘事件主要是由冷锋和大风引起的,分为两个阶段:4... 基于卫星遥感资料、再分析数据、数值模式和中国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了2018年4月1~4日中国西北地区一次典型的沙尘爆发、输送过程,并探讨了该次沙尘事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次沙尘事件主要是由冷锋和大风引起的,分为两个阶段:4月1~3日,翻越天山和绕流而至的冷空气与该地暖空气交汇形成冷锋,引起塔克拉玛干沙漠起沙,这些沙尘随西风向东输送,使得哈密、嘉峪关、张掖、武威和兰州等城市PM10、PM2.5质量浓度自西向东依次升高,空气污染加重;4月4日,西北风在地形的作用下风力加大,强风掠过植被稀疏地表产生较强的起沙,西北地区多个城市的PM10、PM2.5质量浓度几乎同时剧增,引发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其中,PM10是该次沙尘过程中的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是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地区 天气分析 沙尘输送过程 环境监测 空气质量
下载PDF
积雪和沙尘对冰封期青海湖辐射和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牛瑞佳 文莉娟 +4 位作者 王梦晓 赵仪欣 董靖玮 王冠添 王琦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13-922,共10页
青藏高原广泛而密集地分布着大量湖泊,受高海拔影响,湖泊多季节性冻结且冰封期较长。湖冰可显著改变湖面和水下辐射、能量传输过程,进而影响局地、区域气候及冰下水生生态系统;然而目前对高原湖泊冰封期湖面特征及湖下热力过程的认识尚... 青藏高原广泛而密集地分布着大量湖泊,受高海拔影响,湖泊多季节性冻结且冰封期较长。湖冰可显著改变湖面和水下辐射、能量传输过程,进而影响局地、区域气候及冰下水生生态系统;然而目前对高原湖泊冰封期湖面特征及湖下热力过程的认识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于2022年2月6-28日在青藏高原最大湖泊青海湖进行了冰封期多层湖水-湖冰-大气的系统野外观测;利用获取的野外观测数据及视频影像,结合台站降水资料,研究了冰封期青海湖不同冰面覆盖条件对湖水-湖冰-大气辐射和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雪、沙尘、大风等不同天气过程可显著改变冰面物质的分布情况,导致青海湖冰面覆盖物和冰层的厚度发生变化。冰面覆盖物的反照率差异及其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差异使入射到湖表覆盖物上界面、湖冰上界面的短波辐射和湖冰温度日变化存在显著差别。裸冰时反照率较小且上层少有可吸收太阳辐射的覆盖物,冰面温度的日变化较大。积雪的高反射特性和沙尘的强吸收特性均削弱了入射湖冰表面的短波辐射,使得湖冰温度日变化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冰封期 辐射 温度 湖冰 积雪 沙尘 天气过程
下载PDF
兰州市一次持续重污染过程的气象条件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叶燕华 张宁 +2 位作者 王基鑫 甘泽文 田祎楠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281-6289,共9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PM10浓度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3月14~21日兰州地区一次持续性重污染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兰州重污染过程主要污染物为PM10,主要来源是输入性沙尘,上游甘肃河西西部、内蒙古西部及蒙古中部在13日...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PM10浓度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3月14~21日兰州地区一次持续性重污染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兰州重污染过程主要污染物为PM10,主要来源是输入性沙尘,上游甘肃河西西部、内蒙古西部及蒙古中部在13日傍晚到夜间、14~15日及19日清晨有3个起沙过程;连续3次沙尘输入以及本地沉降缓慢是重污染过程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沙尘的输送路径主要是河套-宁夏-兰州及阿拉善-宁夏南部-兰州;输送高度主要在1.5~3km.上游白银、中卫的地面风速增大可以预报兰州市沙尘天气的减弱,下沉对流能的突变可以预报兰州市PM10浓度的增加,混合层厚度大值中心的位置和移动方向可以指示沙尘输送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污染过程 持续性沙尘天气 沙尘输送 混合层厚度 稳定度指数
下载PDF
2011年4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亚妮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906-912,共7页
2011年4月大气环流主要特征如下:北半球极涡呈现单极型,且偏向西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环流呈现三波型分布,亚洲中高纬地区为一槽一脊形势。东亚大槽较常年同期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偏弱,南支槽接近常年同期。2011年4月全国平均气温... 2011年4月大气环流主要特征如下:北半球极涡呈现单极型,且偏向西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环流呈现三波型分布,亚洲中高纬地区为一槽一脊形势。东亚大槽较常年同期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偏弱,南支槽接近常年同期。2011年4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1.3℃,较常年同期偏高1.0℃,西北地区大部气温明显偏高。4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21.4mm,较常年同期偏少22.4mm。月内共出现4次冷空气过程和4次沙尘天气过程,部分省(市、区)遭受强对流天气袭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空气 沙尘 干旱 强对流 大气环流 天气分析
下载PDF
2022年3月17日海西州大风沙尘天气过程分析
11
作者 羊快卓玛 《青海科技》 2023年第5期157-162,共6页
利用青海省海西州8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常规地面资料及格尔木、都兰、茫崖3个站探空资料,对2022年3月17日海西地区沙尘天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沙尘天气日变化明显且有东强西弱的特点;过程中500 ... 利用青海省海西州8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常规地面资料及格尔木、都兰、茫崖3个站探空资料,对2022年3月17日海西地区沙尘天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沙尘天气日变化明显且有东强西弱的特点;过程中500 hPa上海西州境内等压线呈西北-东南向,位势梯度较大,同时高空有强劲的急流;茫崖、格尔木和都兰逆温层被破坏后约3 h、4 h、1 h后各站出现沙尘天气;此次过程中冷空气进入海西地区的速度较快且冷空气强度不大,西部各站点日3 h变压较东部而言变化幅度偏小强度偏弱,变化幅度较东部小约1~2 hPa,变化时间较东部长约3 h;过程中500 hPa上有冷温槽,东部温度梯度为1.3℃/100公里,等温线密集且东密西疏和3 h变压梯度东高西低是此次大风沙尘天气过程东强西弱的主要原因。分析结果可为今后类似大风沙尘天气过程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风 沙尘 天气过程
下载PDF
The Variability of Spring Sand-Dust Storm Frequency in Northeast Asia from 1980 to 2011 被引量:7
12
作者 杨元琴 王继志 +3 位作者 牛涛 周春红 陈淼 刘冀彦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13年第1期119-127,共9页
The characteristic distributions of regional sand-dust storm (SDS) weather processes over Northeast Asia from 1980 to 2011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shared WMO surface station meteorological data, atmospheric soun... The characteristic distributions of regional sand-dust storm (SDS) weather processes over Northeast Asia from 1980 to 2011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shared WMO surface station meteorological data, atmospheric sounding data, China high density weather data,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as well as the archived original weather maps of China. The concentration-weighted trajectory (CWT) method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SDS frequency from the discrete station data and to track the large-scale regional SDS weather processes in Northeast Asia. A spline trend analysis method wa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variability of the SDS weather systems.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1980-2011, the SDS weather processes exhibit both a historical persistence and abrupt transitions with an approximate 10-yr high-low occurrence oscillation. Through composite analysis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during high and low SDS years, it is found that the SDS occurrenc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nomalies of arctic vortex and midlatitude westerly, and the circulation patterns around the Lake Baikal. During the high frequency years, the meridianal flows in the upper and mid troposphere above the high SDS corridor in East Asia (from the Lake Balkhash along Northwest and North China, Korean Peninsula, meridianal flows during the low SDS frequency years, the midlatitude regions. and Japan Islands) are apparently stronger than the favoring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port of SDSs in the midlatitude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d-dust storm weather processes arctic vortex midlatitude westerly concentration-weightedtrajectory method
原文传递
Typical severe dust storms in northern China during 1954—2002 被引量:42
13
作者 ZHOUZijiang ZHANGGuoca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3年第21期2366-2370,共5页
Based on China抯 available daily observation data from 681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from 1954 to 2002, a time series of typical severe dust storms in northern China is constructed in terms of the weather proce... Based on China抯 available daily observation data from 681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from 1954 to 2002, a time series of typical severe dust storms in northern China is constructed in terms of the weather process, an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heir evolution ten-dency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were 223 relatively typical severe dust storms in northern China from 1954 to 2002, among which the event on April 10—12, 1979 had the largest affected area.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deserts, sandy lands and the tracks of strong cold air outbreaks, severe dust storms mainly occurred in the Tarim Basin, the eastern part of Northwest China and the northern part of North China. The season with the most frequent severe dust storms was spring, in which the frequency accounts for 82.5% in the whole year, while the least occurrence was in summer and autumn. Dur-ing the past 49 years, the highest frequency of severe dust storms occurred in the 1950s and the lowest was in the 1990s with a general descending tendency, but during 2000—2002 the occurrence was relatively increasing. On the average, the duration of severe dust storms was shortest in the 1990s, about 0.5—1 h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other 4 deca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中国 北方地区 地理分布
原文传递
中国北方2021年3月中旬持续性沙尘天气的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37
14
作者 杨晓军 张强 +4 位作者 叶培龙 秦豪君 徐丽丽 马莉 巩崇水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45-255,共11页
沙尘天气是多发于中国北方春季的灾害性天气,严重危害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空气质量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长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利用多源多尺度数据,采用天气学分析、物理量诊断、轨迹分析等方法对2021年3月中旬西北地区东部一... 沙尘天气是多发于中国北方春季的灾害性天气,严重危害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空气质量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长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利用多源多尺度数据,采用天气学分析、物理量诊断、轨迹分析等方法对2021年3月中旬西北地区东部一次持续性沙尘重污染天气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受强烈发展的蒙古气旋影响,蒙古国南部及中国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于3月14日首先出现强沙尘暴天气,并将沙尘传输至中国西北、华北、东北一带,西北东部的沙尘天气维持达到5 d。(2)沙尘天气维持期,西北东部中低层以弱上升运动为主,大气层结稳定,且西北东部不断有弱锋生发展,不利于沙尘的沉降;自北向南分布的银川、中卫、兰州3站的垂直螺旋度的波动与污染浓度的变化基本一致;混合层高度较其气候平均值明显偏低,不利于大气湍流发展。(3)此次影响西北东部的沙尘主要由蒙古国输入,近20年中蒙边境、蒙古国南部的植被减少可能是此次沙尘天气的沙源主要来自蒙古国南部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春季 持续性沙尘 天气过程 成因
原文传递
2021年中国北部特大沙尘天气的遥感监测与路径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叶洽 郑小慎 赵尚玉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821-1833,共13页
2021年3月中旬,中国北部地区遭遇了近十年来最强的一次沙尘天气。本文利用多源卫星和PM_(10)浓度数据对此次沙尘天气过程进行了水平、垂直方向动态监测,并通过HYSPLIT模式前向、后向轨迹的聚类分析了沙尘的来源及传输路径,结果表明:(1)2... 2021年3月中旬,中国北部地区遭遇了近十年来最强的一次沙尘天气。本文利用多源卫星和PM_(10)浓度数据对此次沙尘天气过程进行了水平、垂直方向动态监测,并通过HYSPLIT模式前向、后向轨迹的聚类分析了沙尘的来源及传输路径,结果表明:(1)2021年3月14日至18日,中国20个省市和渤黄海近岸海域均受到沙尘影响,其中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部分省市出现沙尘暴,华中、华东部分省市和渤黄海近岸海域受轻度沙尘天气影响。(2)14日至15日的沙尘主要源自蒙古国中部,16日至18日的沙尘则更多来自中国内蒙古中西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沙尘传输路径可以分为西北路、北路、西路3支。(3)沙尘的输送高度主要为对流层低层1—3 km与对流层中高层3—10 km,高于“三北防护林”等生态环境工程的风沙拦截高度。多源卫星产品和数值模式相结合,为中国沙尘天气的预报预警以及沙尘污染的区域联防联控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过程 FY-4A 遥感监测 沙源地 传输路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