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源DNA导入小麦的RAPD验证及遗传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郑红军 于元杰 +2 位作者 尹承佾 张力思 李勃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758-765,共8页
将外源 DNA特别是牛胸腺 DNA转移给普通小麦 ,对在其后代中选育出的矮杆变异体进行了 RAPD分子验证及其遗传学分析研究 ,获得了 3个主要结果 :1对变异体 D111、受体81 45 2 7、供体矮孟牛 型进行的 RAPD验证中 ,通过 1 37个引物由 5个... 将外源 DNA特别是牛胸腺 DNA转移给普通小麦 ,对在其后代中选育出的矮杆变异体进行了 RAPD分子验证及其遗传学分析研究 ,获得了 3个主要结果 :1对变异体 D111、受体81 45 2 7、供体矮孟牛 型进行的 RAPD验证中 ,通过 1 37个引物由 5个引物检测出了 DNA的多态性 ,表明矮秆变异体 D111的出现可能是供体的片段 DNA进入了受体并得到稳定遗传 ;2对变异体 D0 11、D14 53、受体 81 45 2 7、供体牛胸腺 DNA进行的 RAPD验证中 ,在供试的 1 80个引物中 ,变异体、受体扩增产物的带型绝大多数一致而与供体则完全不一致 ,其中有很少引物对变异体和受体扩增产物的带型表现不同 ,还有个别引物对变异体扩增产物的带型与供体的个别带一致。由此说明亲缘关系极远的牛胸腺 DNA导入受体引起的变异更为广泛和复杂 ;3 3个矮秆变异体的遗传分析表明 ,控制其株高的基因位于核基因组 ,在杂种后代中表现了明显降低株高的作用 ,其杂种后代的某些农艺性状也表现良好 ,因此 ,利用它们进行杂交育种或在杂种优势的利用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DNA导入 小麦 RAPD 验证 遗传分析
下载PDF
高粱空间诱变矮秆突变体变异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白志良 王呈祥 +3 位作者 王良群 杨伟 刘勇 白鸿雁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9-51,共3页
为探索空间条件对高粱干种子的诱变作用,对恢复系R111纯系种子经返回式卫星搭载处理后,筛选出了稳定特异矮秆突变体。本研究考察了矮秆突变体的株高、叶片、育性、花器和品质的变异规律,为高粱空间育种提供了依据。并经多代回交转育选... 为探索空间条件对高粱干种子的诱变作用,对恢复系R111纯系种子经返回式卫星搭载处理后,筛选出了稳定特异矮秆突变体。本研究考察了矮秆突变体的株高、叶片、育性、花器和品质的变异规律,为高粱空间育种提供了依据。并经多代回交转育选出一批新的不育系和恢复系,应用于育种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空间诱变 矮秆突变
下载PDF
狗牙根的组织培养及其矮化变异体研究初报 被引量:16
3
作者 卢少云 郭振飞 陈永传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82-484,C003,共4页
以杂交狗牙根品种‘Tifeagle’的匍匐茎节作外植体 ,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 ,进一步分化后获得了再生植株。在再生植株中出现了体细胞变异 ,其中一株TV4的匍匐茎节间长度比亲本减短了 4 7% ,叶长减短了 32 % ,叶宽增大了 30 % ,根系较亲本... 以杂交狗牙根品种‘Tifeagle’的匍匐茎节作外植体 ,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 ,进一步分化后获得了再生植株。在再生植株中出现了体细胞变异 ,其中一株TV4的匍匐茎节间长度比亲本减短了 4 7% ,叶长减短了 32 % ,叶宽增大了 30 % ,根系较亲本更发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坪草 狗牙根 组织培养 矮化变异体 品种 匍匐茎节 外植体 胚性愈伤组织 再生植株 耐冷性
下载PDF
温敏核不育系水稻株1S及其矮秆突变体SV14茎的蛋白质组学比较 被引量:4
4
作者 萧小鹃 杨远柱 +5 位作者 林建中 童春义 杨粤军 黄绿红 李彦 刘选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1-45,共5页
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对温敏核不育水稻株1S和其矮秆突变体SV14的茎(穗颈下第1节和第2节)蛋白进行了分离,通过银染显色,获得了分辨率和重复性较好的双向电泳图谱.选取了26个蛋白质点采用MAL-DI-TOF-MS进行肽质谱指纹图分析,最终有12个蛋白... 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对温敏核不育水稻株1S和其矮秆突变体SV14的茎(穗颈下第1节和第2节)蛋白进行了分离,通过银染显色,获得了分辨率和重复性较好的双向电泳图谱.选取了26个蛋白质点采用MAL-DI-TOF-MS进行肽质谱指纹图分析,最终有12个蛋白质点得到了可靠鉴定.其中在SV14中相对于株1S上调的仅有OSJNBa0039C07.13蛋白,其它蛋白均表现为下调.这些差异蛋白按照功能可分为4类:(1)能量代谢相关蛋白;(2)次生代谢相关蛋白;(3)调控蛋白;(4)未知蛋白.对光合系统Ⅱ氧延伸复合物蛋白质前体2,果糖二磷酸醛缩酶,UDP-葡糖醛酸脱羧酶对应的基因进行了半定量RT-PCR分析,发现这几个基因与蛋白质的表达不一致,可能是RNA发生了翻译后修饰而减少了蛋白表达量的结果.这些差异蛋白很可能与水稻矮化有关,为水稻矮秆基因的寻找提供了另一个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矮秆突变体 蛋白质组学 半定量RT—PCR
下载PDF
水稻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福eS1的变异性 被引量:1
5
作者 林龙湘 张书标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57-661,共5页
为了明确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福eS1生产过程中产生高秆株和矮秆株的原因,对高秆株和矮秆株的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和花粉育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福eS1的生产应用过程中会出现高杆和矮杆2种异型株,它们出现的频率分别约为9.3×... 为了明确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福eS1生产过程中产生高秆株和矮秆株的原因,对高秆株和矮秆株的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和花粉育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福eS1的生产应用过程中会出现高杆和矮杆2种异型株,它们出现的频率分别约为9.3×10-5和2.1×10-5。高秆株的株高比福eS1显著提高,株高的增加主要由于倒一节间长、倒二节间长、倒三节间长等的显著提高;高秆株的抽穗期比福eS1提早3~5d。矮秆株的株高比福eS1显著降低,包穗严重,倒一节间长缩短,主要农艺性状与培矮64S相似。遗传分析表明,福eS1中的高秆株仍为原来的长穗颈基因所控制,而矮秆株的产生是由于eui基因发生了回复突变。高秆株在可育期的结实率较福eS1高,在不育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可育。结果表明,福eS1中的高秆株是由于其育性转换温度升高,使其在可育期结实好,不育期表现不同程度的可育,导致高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eS1 高秆株 矮秆株 遗传变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