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sociation between improved trunk stability and walking capacity using ankle-foot orthosis in hemiparetic patients with stroke: evidence from three-dimensional gait analysis 被引量:6
1
作者 Lan Yue Xu Guang-qing +4 位作者 Huang Dong-feng Mao Yu-rong Chen Shao-zhen Pei Zhong Zeng Jin-she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0期3869-3873,共5页
Background Restoration of both normal movement of the pelvis and centre of mass is a primary goal of walking rehabilitation in post-stroke patients because these movements are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effective gait. T... Background Restoration of both normal movement of the pelvis and centre of mass is a primary goal of walking rehabilitation in post-stroke patients because these movements are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effective gait.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effect of ankle-foot orthosis on walking ability, and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mprovements in trunk motion and walking capa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kle-foot orthosis gait postural stability walking speed stroke
原文传递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a Passive Pelvic Orthosis for Treadmill Walking Rehabilitation
2
作者 Ali Mokhtarian Abbas Fattah Mehdi Keshmiri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23年第3期1036-1048,共13页
The pelvis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creating smooth and efficient motion during gait. In this study, an orthosis is designed to support pelvis motion of patients with the inability to walk. This assistive device is... The pelvis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creating smooth and efficient motion during gait. In this study, an orthosis is designed to support pelvis motion of patients with the inability to walk. This assistive device is un-powered and consists of only passive elements. By focusing on the motion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 during treadmill walking, a 3D dynamic model of the human body is simulated through a coupled optimization process. Based on two approaches of direct and inverse dynamics, the optimization problems are defined to derive optimum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the pelvic orthosis. The optimization results of the direct dynamics problem indicate good matches between the optimized time plots of pelvis rotations with corresponding desired ones. Moreover, by solving the inverse dynamics problem, the minimum value of torque vector of the hip joint of the stance leg during a gait cycle is obtained. Furthermore, by utilizing a prototype of the orthosis, preliminary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on a normal user to validate the model and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the device for rehabilitation. For this purpose, the rotational movements of the pelvi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e subject in two cases with and without the device are compared during gait on a treadmill. Decreased energy consumption and the compliant motion of the pelvis while using the device verify simulation results and confirm the favorable performance of the assistive device for pelvic support during walking rehabil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lvic support Passive orthosis dynamic model Optimization Treadmill gait
原文传递
动态与静态踝足矫形器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进华 王玉霞 +1 位作者 杨正 赵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5-48,58,共5页
目的:探讨动态踝足矫形器(DAFO)与静态踝足矫形器(SAFO)在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38例具有行走能力(辅助行走或独立行走)但因腓肠肌痉挛致踝跖屈的双瘫患儿,年龄21—71个月,将其随机分为DAFO组18例及SAFO组20例... 目的:探讨动态踝足矫形器(DAFO)与静态踝足矫形器(SAFO)在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38例具有行走能力(辅助行走或独立行走)但因腓肠肌痉挛致踝跖屈的双瘫患儿,年龄21—71个月,将其随机分为DAFO组18例及SAFO组20例。患儿入选后均进行康复训练及穿戴DAFO或SAFO。康复训练1次/d,1h/次,5次/周,12周为1个疗程。踝足矫形器每日至少穿戴2h以上,12周为1个疗程。分别于穿戴AFO前、穿戴AFO1个月、3个月时进行以下评估:腓肠肌痉挛评分(改良Ashworth分值MAS)、踝关节活动范围(ROM)、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的D区及F区百分比。结果:两组患儿穿戴踝足矫形器1个月和3个月后,MAS量化评分下降,踝关节ROM、Berg平衡功能和GMFM站立及走跑跳两大功能区评分均明显提高,与各自穿戴前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穿戴踝足矫形器后组间比较,3个月评定点DAFO组踝关节ROM,Berg平衡功能评分,GMFM站立及走跑跳两大功能明显高于SAFO组(P<0.01),而DAFO组与SAFO组相应评定点的MAS量化评分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DAFO既能帮助纠正足下垂,同时在步行时又提供足背屈功能,改善行走及提高平衡功能,可作为SAFO脱换成普通鞋前的一种过渡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踝足矫形器 静态踝足矫形器 脑性瘫痪 痉挛
下载PDF
膝关节韧带损伤早期应用膝矫形器与动态石膏固定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张毅 黄东锋 +1 位作者 毛玉容 伍丹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 :探讨膝韧带损伤急性期康复治疗中配置加锁膝关节绞链矫形器与动态石膏固定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不同影响。方法 :两组伤后即分别配置矫形器与动态石膏固定 4周 ,固定期间及拆除固定后进行康复治疗 ,3月后进行功能评估比较疗效。结... 目的 :探讨膝韧带损伤急性期康复治疗中配置加锁膝关节绞链矫形器与动态石膏固定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不同影响。方法 :两组伤后即分别配置矫形器与动态石膏固定 4周 ,固定期间及拆除固定后进行康复治疗 ,3月后进行功能评估比较疗效。结果 :矫形器组与动态石膏组膝关节主动ROM与被动ROM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t值分别为 4.5 9及 3 .2 3,P分别 <0 .0 0 1及 <0 .0 1) ,膝关节功能Lysholmp评分差异在统计学上亦有显著性 (t值为 2 .93,P <0 .0 1)。结论 :动态石膏固定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关节挛缩 ,但肌无力及关节不稳不能解除。加锁膝关节绞链矫形器配置有利于膝关节在保护范围内进行功能训练 ,有效地解决了制动与功能训练之间的矛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韧带损伤 膝矫形器 动态石膏 康复治疗
下载PDF
下肢外骨骼矫形器的动力学建模与运动控制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冯治国 钱晋武 +1 位作者 章亚男 沈林勇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7-272,共6页
对用于步行训练的下肢外骨骼矫形器的动力学与运动控制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拉格朗日法建立了下肢外骨骼矫形器在跑步机上双足步行的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实现下肢外骨骼矫形器的轨迹跟踪控制的计算力矩加比例微分反馈控制系统... 对用于步行训练的下肢外骨骼矫形器的动力学与运动控制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拉格朗日法建立了下肢外骨骼矫形器在跑步机上双足步行的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实现下肢外骨骼矫形器的轨迹跟踪控制的计算力矩加比例微分反馈控制系统,并采用Lyapunov方法,分析了控制系统在建模存在误差情况下的稳定性和收敛性;最后,在Adams-Matlab虚拟样机协同仿真平台上进行了下肢外骨骼矫形器的步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对下肢外骨骼矫形器的轨迹跟踪控制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骨骼矫形器 动力学模型 计算力矩控制 轨迹跟踪
下载PDF
手部动力支具治疗掌指关节侧副韧带挛缩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7
6
作者 杨松 詹晓欢 +3 位作者 高峻青 黄昭华 谢丽娟 王朝辉 《广西医学》 CAS 2019年第2期153-156,共4页
目的观察手部动力支具治疗掌指关节侧副韧带挛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0例掌指关节侧副韧带挛缩患者,随机分为支具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支具组采用手部动力支具牵引治疗,对照组采用掌指关节松动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指疼... 目的观察手部动力支具治疗掌指关节侧副韧带挛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0例掌指关节侧副韧带挛缩患者,随机分为支具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支具组采用手部动力支具牵引治疗,对照组采用掌指关节松动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患侧掌指关节主动活动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掌指关节运动功能优良率及二次行侧副韧带切断术情况,记录治疗期间支具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患指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患侧掌指关节主动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提高,且支具组患指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侧掌指关节主动活动度高于对照组(均P <0. 05);支具组患者患侧掌指关节运动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而二次行侧副韧带切断术率低于对照组(均P <0. 05)。治疗期间,支具组均未发现关节脱位、肌腱韧带损伤、皮肤坏死、压迫性溃疡等不良反应。结论采用手部动力支具牵引治疗掌指关节侧副韧带挛缩,可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掌指关节活动度,促进掌指关节功能恢复,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指关节侧副韧带挛缩 手部动力支具 关节松动 治疗效果
下载PDF
可调式踝足矫形带与动态踝足矫形器对改善脑卒中下肢屈肌协同患者步行能力的比较 被引量:6
7
作者 顾昭华 王红星 +1 位作者 王尊 王彤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49-951,962,共4页
目的:比较可调式踝足矫形带与动态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下肢屈肌协同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脑卒中患者20例,分别在三种状态下(无矫形装置、穿戴DAFO、穿戴可调式踝足矫形带)观测患者步行时踝足位置,不同状态下Berg平衡... 目的:比较可调式踝足矫形带与动态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下肢屈肌协同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脑卒中患者20例,分别在三种状态下(无矫形装置、穿戴DAFO、穿戴可调式踝足矫形带)观测患者步行时踝足位置,不同状态下Berg平衡功能和10m步行速度。结果:在步行状态下,戴DAFO和可调式踝足矫形带均可矫正踝足对位关系,但可调式踝足矫形带对足内翻、足趾屈曲改善更明显;戴矫形装置的平衡和步速好于未戴矫形装置,两种矫形装置之间对患者平衡的改善无明显差异,但戴可调式踝足矫形带患者步行速度改善更为明显。结论:可调式踝足矫形带可改善脑卒中下肢屈肌协同患者步行时的踝足对位关系,改善平衡和步行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调式踝足矫形带 屈肌协同 踝足对位 步速 平衡 动态踝足矫形器
下载PDF
动踝矫形鞋对脑瘫儿童踝关节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杜文静 李慧慧 +1 位作者 谈恩民 王磊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30-536,共7页
目的:分析踝足矫形器对脑瘫儿童下肢踝关节跖屈、背伸角度以及步行周期的影响.方法:于2014-06/2014-07选择深圳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的脑瘫儿童25名,均为下肢步行异常,监护人知情同意.根据实足年龄分组,2-4岁组(2岁≦年龄〈4岁)5人,4-6... 目的:分析踝足矫形器对脑瘫儿童下肢踝关节跖屈、背伸角度以及步行周期的影响.方法:于2014-06/2014-07选择深圳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的脑瘫儿童25名,均为下肢步行异常,监护人知情同意.根据实足年龄分组,2-4岁组(2岁≦年龄〈4岁)5人,4-6岁组(4岁≦年龄〈6岁)6人,6-8岁组(6岁≦年龄〈8岁)10人,8-10岁(8岁≦年龄〈10)4人.应用美国BIOPAC数据分析系统采集受试者穿戴踝足矫治鞋前后沿着5米步态测试平台自由步行的踝关节数据,包括踝关节跖屈角度、背伸角度和时间周期.结果:25名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总体样本,性别无显著性差异(P〉0.05);左右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方差相等.各年龄组参数除各组之间佩戴踝足矫形鞋后时间周期具有显著性差异外(P=0.02〈0.05),其余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全体样本在佩戴矫形鞋前左侧时间周期/右侧时间周期为0.989±0.071,变异系数等于7.18%;佩戴踝足矫形鞋后左侧时间周期/右侧时间周期为1.003±0.045,变异系数为4.49%,显示步态具有左右对称性.结论:25名受试者佩戴踝足矫治鞋前后数据差异发生显著变化.1除2-4岁组外,不同年龄组患者赤脚步行踝关节跖屈角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减小趋势.2除2-4岁组右侧、8-10岁组左侧外,其余各年龄组儿童佩戴矫形鞋后踝关节跖屈角度均减小;而且各年龄组穿矫形鞋后背伸角度均增大.3除2-4岁组外,不同年龄组儿童穿矫形鞋后时间周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踝矫形鞋 脑瘫 踝足跖屈角度 踝足背伸角度 时间周期
下载PDF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动态踝足矫形器设计评价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王年文 王剑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9-144,共6页
为客观评价产品设计方案的用户满意度和合理性,提出一种将产品模糊定性指标转换为定量指标并决策出最佳设计方案的评价模型。针对动态踝足矫形器(Dynamic Ankle-Foot Orthosis,DAFO)的设计特点和应用需求,通过Delphi法获得其安全性、舒... 为客观评价产品设计方案的用户满意度和合理性,提出一种将产品模糊定性指标转换为定量指标并决策出最佳设计方案的评价模型。针对动态踝足矫形器(Dynamic Ankle-Foot Orthosis,DAFO)的设计特点和应用需求,通过Delphi法获得其安全性、舒适性、美观性3个方面的1级影响指标,借助层次分析法(Analysic Hierarchy Process,AHP)和亲和图(KJ)法进行影响指标的层次划分和分类,从而建立DAFO的定性多层次评价体系。通过AHP理论,结合Yaahp软件得出各评价指标权重的同时,使用狄克逊(Dixon)准则消除评价粗大误差,再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FCE)对3种设计方案建立评价集和关系矩阵,并结合加权平均算子计算隶属度区间,对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实现对DAFO的定量优劣排序。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为产品设计方案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以数量化的方式为其提供客观评价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品设计 动态踝足矫形器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 设计方案
下载PDF
现代战创伤致脊髓损伤患者的三维步态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嘉利 单守勤 +2 位作者 黄美贤 颜晗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9-212,217,共5页
目的通过对现代战创伤致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配戴改良往复式步行矫形器(Advanced reciprocating gait orthosis,ARGO)进行三维步态分析,比较分析SCI患者的脊髓损伤平面与其步行能力(下肢关节运动学、动力学及时空参数... 目的通过对现代战创伤致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配戴改良往复式步行矫形器(Advanced reciprocating gait orthosis,ARGO)进行三维步态分析,比较分析SCI患者的脊髓损伤平面与其步行能力(下肢关节运动学、动力学及时空参数等)之间的关系,探讨重建SCI患者步行能力的方法。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且配戴ARGO进行步行训练的完全性SCI患者15例,采用Vicon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步态检测与分析。应用Spearman秩和相关性检验对SCI患者的不同脊髓损伤平面与其步态的运动学、动力学和时空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5例患者的步频和跨步长分别为(34.9±1.97)step/min和(95.7±10.39)cm。髋关节摆动角度及髋关节伸展和屈曲时相的角速度分别为(45.28±4.84)°、(22.34±1.96)°/s和(121.35±10.54)°/s。SCI患者的步速(rs=0.914,P<0.001),跨步长(rs=0.926,P<0.001),助行架的压力均值(rs=-0.877,P=0.001),骨盆的旋转角度(rs=-0.926,P<0.001)和髋关节摆动角度(rs=0.963,P<0.01)与SCI平面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结论骨盆的异常运动、髋关节摆动幅度的受限及上肢的过度负载是完全性SCI患者步行能力受限的主要原因。SCI患者应接受一些能够降低其过度生理负荷的康复训练方法,从而改善其重建的步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战创伤 脊髓损伤 三维步态分析 动力学 改良往复式步行矫形器
下载PDF
动力型支具结合早期康复锻炼在屈指肌腱Ⅱ区修复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家全 陈坤强 +1 位作者 周欢斌 廖建平 《中国现代医生》 2020年第15期80-82,86,共4页
目的观察动力型支具结合早期功能锻炼在屈指肌腱Ⅱ区断裂修复术后应用对手指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10月期间屈指肌腱Ⅱ区断裂并行手术修复的47例(共81指)患者,按照来院先后随机分成治疗组(19例,共34指)和对... 目的观察动力型支具结合早期功能锻炼在屈指肌腱Ⅱ区断裂修复术后应用对手指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10月期间屈指肌腱Ⅱ区断裂并行手术修复的47例(共81指)患者,按照来院先后随机分成治疗组(19例,共34指)和对照组(28例,47指)。治疗组肌腱修复术后给予动力型支具固定,并在术后第1天开始在支具保护下行手指主动伸指和被动屈伸手指锻炼,对照组给予静力型支具固定,两组支具均固定在相同的位置。两组患者均支具固定至术后3周,并在术后4周、6周、12周按TAM法评定手指总主动活动度。结果通过TAM法评定优良率,结果显示治疗组术后4周、6周、12周TAM优良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这个优势于术后4周、6周更为明显。结论动力型支具结合早期功能锻炼在屈指肌腱Ⅱ区断裂术后应用能较早的获得较好的手指主动屈伸活动度,利于屈指肌腱Ⅱ区损伤术后早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肌腱修复 Ⅱ区 动力矫形器 功能恢复
下载PDF
足病治疗对老年人跌倒预防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石佳卉 周俊丽 +1 位作者 李春 丁美祝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87-91,101,共6页
目的评价足病治疗对预防老年人跌倒的效果。方法从PubMed、Cochrane library和中国知网等中英文献数据库中检索有关老年人足病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RCTs)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运用RevMan... 目的评价足病治疗对预防老年人跌倒的效果。方法从PubMed、Cochrane library和中国知网等中英文献数据库中检索有关老年人足病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RCTs)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运用Rev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个RCTs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足病治疗组在跌倒率[OR=0.77,95%CI(0.62~0.95),P=0.01]、平衡功能评分(BBS)[WMD=5.56,95%CI(2.81~8.31),P<0.01]方面优于对照组,但在动态平衡能力评分(TUG)[WMD=-1.97,95%CI(-3.91^-0.02),P=0.05]、足部疼痛与残疾指数评分、抑郁心理、跌倒自我效能、生活质量、日常活动能力方面的效果尚不确切。结论多层面足病治疗(足踝矫形器及鞋类建议、足踝功能锻炼、防跌倒宣传册)可提高老年人姿势平衡能力,降低老年人跌倒率,但在老年人抑郁心理、跌倒自我效能、动态平衡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方面未见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足病治疗 足部护理 跌倒预防 足踝矫形器 功能鞋垫 动态平衡能力 META分析
下载PDF
不同类型矫形器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动态平衡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焦鲁 张秋霞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59-763,共5页
目的:研究弹性踝关节矫形器和半刚性踝关节矫形器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动态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13名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参与研究。测试受试者健侧肢和患侧肢在3种支撑条件下(不佩戴矫形器、佩戴弹性矫形器和佩戴半刚性矫形... 目的:研究弹性踝关节矫形器和半刚性踝关节矫形器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动态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13名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参与研究。测试受试者健侧肢和患侧肢在3种支撑条件下(不佩戴矫形器、佩戴弹性矫形器和佩戴半刚性矫形器)在Y型平衡测试中各个方向的可达距离。可达距离标准化后,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进行不同侧别不同矫形器动态平衡能力的比较。结果:健侧肢从无矫形器到佩戴弹性矫形器再到佩戴半刚性矫形器的标准可达距离逐渐减小(P<0.05),患侧肢佩戴弹性矫形器后在后外方向的可达距离大于无矫形器状态(P<0.05),患侧肢佩戴半刚性矫形器后在3个方向的可达距离与无矫形器状态相比未见显著变化(P>0.05)。结论:佩戴弹性踝关节矫形器提高了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患侧肢在Y型平衡测试后外方向的可达距离,增强了患侧的动态平衡能力。佩戴半刚性矫形器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患侧的动态平衡能力无影响。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的健侧肢佩戴矫形器会降低其动态平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矫形器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 动态平衡能力 Y型平衡测试
下载PDF
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动态踝足矫形器对其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潘志良 黎锦灵 +1 位作者 单敏瑜 黎尹醒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9年第26期116-119,共4页
目的:探究动态踝足矫形器(DAFO)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受试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应用... 目的:探究动态踝足矫形器(DAFO)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受试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应用DAFO进行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儿训练前及训练3个月后肢体功能[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改良Ashworth分值(MAS)]水平、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的D区与E区百分比]水平变化。结果:训练3个月后,两组BBS、GMFM水平均较训练前显著提升,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MAS水平均较训练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DAFO既能缓解痉挛型脑瘫患儿踝跖屈肌群痉挛,同时能有效提升其平衡功能及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 脑性瘫痪 动态踝足矫形器 运动功能
下载PDF
The Role of Orthotic Service in Modern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
15
作者 Olga V. Petryaeva Natalia A. Shnayder +2 位作者 Ivan P. Artyukhov Margarita R. Sapronova Irina O. Loginova 《Journal of Biosciences and Medicines》 2018年第7期23-34,共12页
Charcot-Marie-Tooth (CMT) disease, which encompasses several hereditary motor and sensory neuropathies,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neuro-muscular disorders. 80% of patients having CMT disease are diagnosed with per cav... Charcot-Marie-Tooth (CMT) disease, which encompasses several hereditary motor and sensory neuropathies,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neuro-muscular disorders. 80% of patients having CMT disease are diagnosed with per cavus deformity. Orthosis is widespread and varies widely in forms. The paper arises the necessity of habilitation at the earliest possible stage as only a few patients use it. The meta-analysis of 412 scientific papers concerning this problem demonstrates the getting better gate, balance and the stopping CMT progression which is scientifically proven. It is also shown that patients with CMT use low prevalence of orthotics, and demonstrate low compliance of patients (for various reasons), high expectations from this habilitation techniq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 (CMT) Habilitation REHABILITATION Heredi-tary Sensori-Motor NEUROPATHIES (HSMN) CONTRACTURES orthosis Demye-linating Diseases (DMD) Orthotic Management ankle-foot ORTHOSES (AFOs)
下载PDF
成人偏瘫患者动力型踝足矫形器的制作与应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易南 王冰水 +3 位作者 李玲 牟翔 王晓莉 王焱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32-234,共3页
目的 设计制作并研究动力式踝足矫形器对成人偏瘫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  8例曾经使用标准式踝足矫形器患者改用动力式踝足矫形器 ,用目测法观察动力式踝足矫形器对患者行走时步态的影响。结果 动力式踝足矫形器在矢状面允许踝足有背... 目的 设计制作并研究动力式踝足矫形器对成人偏瘫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  8例曾经使用标准式踝足矫形器患者改用动力式踝足矫形器 ,用目测法观察动力式踝足矫形器对患者行走时步态的影响。结果 动力式踝足矫形器在矢状面允许踝足有背屈和跖屈活动 ,使踝关节有部分跖屈和背屈功能患者的步态更接近正常。结论 使用动力式踝足矫形器能更好地改善踝关节有部分跖屈和背屈功能有缺陷患者的步态 ,增加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动力式踝足矫形器 步态分析 制作 应用
原文传递
使用动力型支具时手指肌腱的力学变化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连楚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37-739,共3页
目的 探讨手部屈肌腱修复术后在使用动力型支具后其屈、伸肌腱力学变化情况.方法 将8根废弃的从掌骨远端平面至近节指骨近端平面离断的新鲜完好手指分成8个组并建立实验模型,以模拟手指伸、屈肌腱在动力型支具时的伸、屈活动.每组分别... 目的 探讨手部屈肌腱修复术后在使用动力型支具后其屈、伸肌腱力学变化情况.方法 将8根废弃的从掌骨远端平面至近节指骨近端平面离断的新鲜完好手指分成8个组并建立实验模型,以模拟手指伸、屈肌腱在动力型支具时的伸、屈活动.每组分别施以深屈肌腱0.2 ~0.5 N不等的初始拉力F模拟肌肉伸缩活动,用拉力计连接伸肌腱施以拉力F2牵拉手指伸直至近端指间关节活动度达20 ~ 50°,测量此时每组深屈肌腱张力值(Fx)及伸肌腱拉力值(F2);在每组手指指甲远端固定一模拟动力型支具的橡皮筋向手指近端牵拉,并施以0.1~0.4N不等的初始牵引力F1,用拉力计牵拉伸肌腱,活动手指至使用模拟动力型支具前相同位置,测量此时各组手指深屈肌腱张力值(Fx)及伸肌腱拉力值(F2).结果 在相同活动范围内,使用模拟动力型支具后深屈肌腱张力值(Fx)与未使用支具时深屈肌腱张力值(Fx)比较,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使用模拟动力型支具后伸肌腱拉力值F2显著大于未使用支具时伸肌腱拉力值F2,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屈肌腱修复术后使用动力型支具不会使屈肌腱张力值产生显著变化,而伸肌腱拉力值则会显著增加,导致手指背伸时阻力增大,使术后锻炼变得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腱 动力型支具 力学分析
原文传递
动力型矫形器在跟腱修复术后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18
作者 王丽丽 唐林俊 +2 位作者 赵徐英 李林 钟泽兰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第22期123-126,共4页
目的探究动力型矫形器在跟腱修复术后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60例跟腱修复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矫形器外固定,研究组早期应用动力型矫形器,均持... 目的探究动力型矫形器在跟腱修复术后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60例跟腱修复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矫形器外固定,研究组早期应用动力型矫形器,均持续治疗6周,随访22周.比较两组踝关节功能、跟腱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2、4、6、12、28周末,研究组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踝-后足评分系统、维多利亚运动学院跟腱评分问卷、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的30.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力型矫形器能够增强跟腱修复术后患者踝关节功能,改善跟腱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腱修复术 动力型矫形器 踝关节功能 跟腱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