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sessing the impacts of ecological-living-productive land changes on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Xining City on Qinghai-Tibet Plateau, China 被引量:6
1
作者 ZiYi Gao HaiFeng Zhang +1 位作者 XiaoNan Yang ZhiYuan Song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9年第3期194-207,共14页
The Ecological-living-productive land(ELPL)classification system was proposed in an effort to steer China's land pattern to an ecological-centered path,with the development model shifting from a single function in... The Ecological-living-productive land(ELPL)classification system was proposed in an effort to steer China's land pattern to an ecological-centered path,with the development model shifting from a single function into more integrated multifunction land use.The focus is coordinating the man-land contradictions and developing an intensive,efficient and sustainable land use policy in an increasingly te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Driven by socioeconomic change and rapid population growth,many cities are undergoing urban sprawl,which involves the consumption of cropland and ecological land and threatens the ecological balance.This paper aims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critical effects of ELPL changes on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according to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leading function of ecology,living and production from 1990 to 2015 with a case study of Xining City.Also,four future land use scenarios were simulated for 2030 using the Future Land Use Simulation(FLUS)model that couples human and natural effects.Our results show a decrease in productive land(PL)and an increase in ecological land(EL)and living land(LL)in Xining City.Forestry ecological land(FEL)covered the top largest proportion;agriculture productive land(APL)showed the greatest reduction and urban and rural living land(U-RLL)presented a dramatic increase.The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improved in 1990-2010,mainly affected by the conversion of APL to FEL and GEL.However,the encroachment of U-RLL into APL,other ecological land(OEL)and FEL was the main contributor to the decline in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2010-2015 as well as the primary reason for the increase area of lower-quality.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HD)-Scenario,characterized by a rational allocation of LL and PL and a better eco-environment,would have implications for planning and monitoring future management of ELPL,and may represent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local policy-mak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productive-living-ecological LAND changes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FLUS model Xining CITY
下载PDF
皖江城市带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2
作者 周振宏 周敏 +3 位作者 刘东义 胡琦 汤伟宏 王诗琪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112-118,共7页
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能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以皖江城市带为例,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集,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分析了该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同时结合... 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能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以皖江城市带为例,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集,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分析了该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同时结合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网格单元分析方法及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探究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皖江城市带土地利用转移主要为耕地和森林之间的相互转移,以及人造地表对耕地的侵占;(2)皖江城市带森林的生态价值重要性最大,最高达到55.29%,人造地表用地的变动对该区域的生态影响较大,生态价值贡献率为28.20%;(3)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稳定且有下降趋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4)耕地向森林及草地的转换是导致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原因,森林转向耕地及耕地转向人造地表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环境效应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皖江城市带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黑河流域“三生”空间转型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
3
作者 邹易 赵一阳 蒙吉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8-538,共11页
选择中国西北干旱区黑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以ArcGIS10.6和Mathematica 8.0为研究平台,分析1990—2020年“三生”空间转型的时空格局,结合植被指数(NDVI)和土壤盐度指数(SI)分析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通过建立混合效应模型与归因分析模型... 选择中国西北干旱区黑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以ArcGIS10.6和Mathematica 8.0为研究平台,分析1990—2020年“三生”空间转型的时空格局,结合植被指数(NDVI)和土壤盐度指数(SI)分析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通过建立混合效应模型与归因分析模型,分离气候变化背景下“三生”空间显性与隐性转型对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贡献,得到如下结果。1)黑河流域强弱生态空间各占28.12%和65%,生活和生产空间仅占6.88%;30年间生活和生产空间各增长0.32%和0.96%,强弱生态空间之间转换频繁(72.8%)。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以2000年为转折点,由下降变为持续好转趋势。2)“三生”空间显性转型和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贡献分别为39.8%和36.6%,降水对生产与生活空间的生态环境有主要贡献,气温则对生态空间环境质量存在非线性影响,隐性转型对生态环境变化的贡献率为23.6%。3)“三生”空间转型对生态环境的空间异质性影响更强,而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时间异质性影响更强,中游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受显性与隐性转型影响,下游则主要受隐性转型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黑河流域的国土空间优化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变化 气候变化 生态环境质量 混合效应模型 黑河流域
下载PDF
厦门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4
作者 施益强 林晓凤 +4 位作者 肖钟湧 谢先全 陈坰烽 陈颖锋 董雯菲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4期376-384,共9页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2004、2009和2014年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转移矩阵进行厦门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并运用综合指数法评价厦门市2014年的生态环境质量。结果表明:1)2004—2014年间,主要土地类型为...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2004、2009和2014年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转移矩阵进行厦门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并运用综合指数法评价厦门市2014年的生态环境质量。结果表明:1)2004—2014年间,主要土地类型为建设用地、林地与耕地,三者占总面积的90%,其中建设用地面积最大,其次为林地与耕地。建设用地呈逐渐增加,耕地呈逐渐减少,而林地呈略微减少趋于稳定的态势,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主要表现在建设用地、林地与耕地之间。2)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83.35,表明厦门市生态环境总体较好,但各区生态环境状况差异较为明显。其中,同安区和集美区的生物丰度和植被覆盖较高,思明区和湖里区较低,翔安区各项评价指标处于中值,海沧区的土地退化最为严重,各区应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 GIS 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厦门市
下载PDF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贵安新区生态质量变化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应增 周来丰 +1 位作者 夏伟 王敏姿 《地理空间信息》 2023年第7期65-70,共6页
以2010年、2020年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模型探究贵安新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结合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其生态环境时空变化特点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10—2020年贵安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升,R... 以2010年、2020年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模型探究贵安新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结合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其生态环境时空变化特点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10—2020年贵安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升,RSEI均值由0.446升至0.449;②29.26%的区域(541.45 km2)生态环境质量变好,25.38%的区域(469.55 km2)生态环境质量变差;③生态环境质量在空间上具有空间正相关关系,聚集性趋向于随机化,各等级生态环境质量空间转移受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影响;④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会对城市生态环境产生消极作用,保林育林、退耕还林、湿地生态保护、发展生态农业、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的绿化工程和景观经济林带建设等则能有效改善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EI 生态环境质量 空间自相关 土地利用变化 贵安新区
下载PDF
“十三五”期间成都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6
作者 闫静 邹孝 +4 位作者 秦汉 余月娟 陈怡 黄嘉 张琰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23,共5页
基于“十三五”期间成都市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了成都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为“十四五”成都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成都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基于“十三五”期间成都市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了成都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为“十四五”成都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成都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部分污染物年平均浓度均呈逐年下降趋势;酸雨pH变化幅度较小,但酸雨量减少,酸雨污染减轻;地表水水质明显好转,Ⅰ~Ⅲ类水质比例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劣Ⅴ类水质比例呈下降趋势,成都市级、县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稳定;昼间区域声环境质量、昼间交通道路声环境质量均比较稳定;生态质量为良,农村环境质量、辐射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但也存在空气中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仍较重,部分地表水断面水质不能稳定达标,乡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未全部达标,交通噪声与生活噪声影响城市声环境质量等问题,给“十四五”期间成都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带来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变化 环境空气 地表水
下载PDF
2016-2021年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分析
7
作者 张文蕾 张燕 +1 位作者 张丽英 张建中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23年第3期25-28,共4页
本文基于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评价方法体系,对2016―2021年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动态变化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计算结果表明:2016―2021年间,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质量在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呈现波动式向好发展的趋势,且2021年是6年以来最好的一... 本文基于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评价方法体系,对2016―2021年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动态变化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计算结果表明:2016―2021年间,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质量在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呈现波动式向好发展的趋势,且2021年是6年以来最好的一年;风力侵蚀最高强度的逐渐减弱,以及废气污染物SO_(2)、NO_(x)排放量的大幅下降,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变好的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 生态环境质量 动态变化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土地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及其动态变化 被引量:72
8
作者 程晋南 赵庚星 +2 位作者 李红 唐秀美 索秋魁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3-88,共6页
该文以鲁中南山区泰安市为例,构建了土地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利用RS技术从TM影像上提取土地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信息,与GIS技术结合,通过土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模型进行评价,对比两期评价结果研究其土地生态环境状况的变化情况... 该文以鲁中南山区泰安市为例,构建了土地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利用RS技术从TM影像上提取土地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信息,与GIS技术结合,通过土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模型进行评价,对比两期评价结果研究其土地生态环境状况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泰安市土地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良好,优等占总面积的14.34%,良占39.19%,一般占12.40%,较差占15.61%,差占18.46%,与1987年相比有变好的趋势。在各类别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泰安市土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该研究探索了RS和GIS技术相结合的土地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分析了区域土地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对区域土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GIS 土地生态环境状况 动态变化 泰安市
下载PDF
“十三五”期间中国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32
9
作者 张凤英 周密 +4 位作者 李一龙 林兰钰 马广文 何立环 陈善荣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8,共8页
以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监测结果为基础,总结归纳了“十三五”时期中国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特征和主要环境问题。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全面好转,2020年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比“十二五”末期上升5.8个百分点;地表水总体... 以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监测结果为基础,总结归纳了“十三五”时期中国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特征和主要环境问题。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全面好转,2020年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比“十二五”末期上升5.8个百分点;地表水总体水质由轻度污染转为良好,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上升17.4个百分点,劣V类断面比例下降9.0个百分点;酸雨污染程度减轻,海洋等环境要素质量稳中向好。但与此同时,后续改善难度加大,全国仍有40%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超标,4.8%的国土面积发生酸雨,辽河和海河流域仍是轻度污染,部分河流污染较重,地下水以IV类水质为主,农村饮用水源地和地表水水质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近三分之一国土面积县域生态质量为较差和差。总体来看,当前生态环境质量与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和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还有较大差距。逐年上升的能源消费总量和不断增长的汽车保有量,增加了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改善的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变化特征 环境空气 地表水
下载PDF
加强我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安全影响的研究——从荷兰“全球变化开放科学会议”看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被引量:153
10
作者 史培军 宋长青 景贵飞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61-168,共8页
综述了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全球变化开放科学会议”的主要学术成果 ,从中分析了在全球变化研究的各个领域 ,人类活动在全球变化中所起作用的重要方面。在此基础上 ,阐述了我国如何加强在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 ,开展土地利用 ... 综述了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全球变化开放科学会议”的主要学术成果 ,从中分析了在全球变化研究的各个领域 ,人类活动在全球变化中所起作用的重要方面。在此基础上 ,阐述了我国如何加强在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 ,开展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安全影响研究的重要方向。以此研究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土地覆盖变化的生态效应 ,土地利用 /覆盖格局对生态环境安全的影响机理。着眼我国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可能响应 ,重构了我国生态环境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 /覆盖的空间宏观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生态环境安全 人地系统动力学 全球变化 中国 人类活动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用动态的观点进行环境综合质量评价 被引量:44
11
作者 彭补拙 窦贻俭 张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6-19,共4页
强调用动态的观点进行环境质量评价,着重对如何从方法上体现这种观点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变权”思想,设计了“权”调整公式,并依此对新疆库尔勒市环境综合质量进行了评价,其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是可行的,也是较合理的。
关键词 变权 综合质量评价 动态变化 环境质量 评价
下载PDF
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被引量:23
12
作者 张芳怡 邢元志 +1 位作者 濮励杰 彭补拙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8-103,共6页
以苏州市为例,利用1980年、1995年、2000年三期TM遥感影像解译图获取土地利用变化数据。首先,对苏州市1980-1995年和1995-2005年两个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定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对生态服务价值,分别运用区域生... 以苏州市为例,利用1980年、1995年、2000年三期TM遥感影像解译图获取土地利用变化数据。首先,对苏州市1980-1995年和1995-2005年两个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定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对生态服务价值,分别运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生态贡献率,对研究时段内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以及导致苏州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主导土地利用变化类型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980-2005年苏州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苏州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0.4609下降到0.4431,且下降速度越来越快。其中,导致苏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类型是耕地向城乡建设用地的转变,促进苏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类型是耕地向水域用地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环境效应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下载PDF
近40年和田河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35
13
作者 窦燕 陈曦 包安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49-455,共7页
通过对新疆和田河流域近40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其生态环境效应。通过对和田河流域上游、中游、下游土地利用变化的变化幅度、变化速度、综合动态度及区域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全流域、上游、中游和下游土地... 通过对新疆和田河流域近40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其生态环境效应。通过对和田河流域上游、中游、下游土地利用变化的变化幅度、变化速度、综合动态度及区域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全流域、上游、中游和下游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和速度均发生较大变化,全流域综合动态度为0.16,上游为0.08,中游为0.26,下游为0.16,并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上游相对变化率为0.5,中游为1.625,下游为1.0。(2)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现为林地、草地和水域明显减少,耕地、城镇用地和未利用地增加,反映出区域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3)上游山地生态系统冰川退缩、天然植被退化;中游绿洲生态系统耕地扩张迅速,土壤盐渍化,人工渠、水库增加显著;下游荒漠生态系统植被退化,水资源严重不足,土地沙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田河流域 LUCC 动态变化 生态环境效应
下载PDF
梅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杨春来 夏斌 连剑波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027-2030,共4页
【目的】分析1999-2008年广东省梅州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为梅州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和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对梅州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运用区域生... 【目的】分析1999-2008年广东省梅州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为梅州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和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对梅州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运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环境变化强度指数对梅州市土地利用变化所产生的生态效应进行分析。【结果】梅州市土地利用以农用地为主,其中林地所占比例最大(>70%),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增加;梅州市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分别为-0.64和-0.29%,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化指数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并与梅州市经济和地形地貌的空间差异保持良好的一致性;梅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1999年的0.570上升到2008年的0.595。【结论】1999-2008年梅州市土地利用以农用地为主,土地利用的空间差异明显,土地利用正处于调整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环境效应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梅州市
下载PDF
连云港市1990~1999年间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蒋卫国 杨秀春 +1 位作者 朱晓华 谢志仁 《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1年第4期50-54,共5页
应用层次分析法 ,系统评价了连云港市 1 990~ 1 999年间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在得出系列结论的基础上 ,认为连云港市在生态环境整治与建设方面优势与劣势并存 ,同时 ,还就当前该市生态环境的整治与建设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连云港市
下载PDF
海南岛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12
16
作者 耿静 徐栋 +3 位作者 吴御豪 耿佳 任丙南 杨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795-4806,共12页
海南岛是气候变化敏感区以及生态环境脆弱区。近几十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深刻地影响着海南岛的生态环境质量。然而,针对海南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响应的规律还不清晰,理解这些规律对实现海南岛可持续发展目标... 海南岛是气候变化敏感区以及生态环境脆弱区。近几十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深刻地影响着海南岛的生态环境质量。然而,针对海南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响应的规律还不清晰,理解这些规律对实现海南岛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利用改进的遥感生态环境指数(MRSEI)探究了海南岛1992—2015年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其对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响应,并利用像元尺度的多元回归法对比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1)MRSEI指数适用于大区域,可用于本研究中的海南岛生态环境质量评价;(2)近24年,海南岛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且在所有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的MRSEI最高,多年平均值达到0.812;(3)MRSEI与气温、降雨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以夜间灯光表征的人类活动在沿海以及各市县的主城区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4)气候变化在MRSEI演变中的贡献整体要高于人类活动影响。为海南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中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研判提供科学的定量支撑,并为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海南岛
下载PDF
基于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的浅水草藻型湖泊水质数值模拟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兴 史洪森 +2 位作者 张树礼 李畅游 王立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3987-3994,共8页
针对内蒙古乌梁素海面临的污染现状,基于三维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EFDC)的计算模式,将其与CE-QUAL-ICM模型耦合,模拟了不同情景下的乌梁素海藻类、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年际和季节变化规律,模型中不仅考虑了风速和蒸发对模型的影响,也... 针对内蒙古乌梁素海面临的污染现状,基于三维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EFDC)的计算模式,将其与CE-QUAL-ICM模型耦合,模拟了不同情景下的乌梁素海藻类、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年际和季节变化规律,模型中不仅考虑了风速和蒸发对模型的影响,也加入了挺水植物密度、高度、直径等形态指标,以此反映水生植物存在的区域中植物吸收降解污染物质、风速对底部应力、流场变化等因素对模型模拟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考虑挺水植物分布的耦合模型能够很好的模拟藻类和污染物质在乌梁素海内的年际、季节变化过程,模拟结果更接近于实际,模拟值与实测值间的相对误差基本控制在30%以内,大部分相对误差已控制在20%以内;降低入湖污染物质负荷直接影响着湖区内水质浓度的变化。另外,对于浅水或挺水植物密集而无法进入取得信息的区域,利用所建耦合模型能够为这些区域湖泊规划、管理、修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梁素海 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 水质变化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GIS和组合赋权法的滁州市生态环境质量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妮 陈泰生 +3 位作者 赵明伟 王本林 陈梦琳 陈洋 《枣庄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59-71,共13页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在明确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基本情况、制定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对策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滁州市2005、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统计年鉴为数据源,建立滁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在明确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基本情况、制定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对策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滁州市2005、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统计年鉴为数据源,建立滁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组合赋权法,合理科学计算评价指标权重,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评价滁州市生态环境质量,分析滁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5年滁州市定远县生态环境质量最好;2010年滁州市琅琊区生态环境质量最好.总之,2005至2010年滁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整体逐年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生态环境质量分析 组合赋权法 时空变化分析
下载PDF
黔中喀斯特山地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效应评价——以贵阳市花溪区为例 被引量:50
19
作者 王志杰 代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429-3440,共12页
快速城市化发展对脆弱喀斯特山地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系统监测评价城市土地利用/覆被格局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协调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是新时期喀斯特山地城市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的重要命题。以贵阳市花溪区为对象,以2013年... 快速城市化发展对脆弱喀斯特山地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系统监测评价城市土地利用/覆被格局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协调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是新时期喀斯特山地城市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的重要命题。以贵阳市花溪区为对象,以2013年和2018年Landsat ETM/OLI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运用遥感和GIS技术,采用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模型,在系统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和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剖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2013—2018年花溪区土地利用/覆被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形成以林地、建设用地和耕地3种类型占优的格局态势,以耕地的大量减少(减少约15353.37 hm^(2))且90%转为建设用地或林地、灌木地为主要特征,并伴有局部林地退化(约2683.80 hm^(2))的现象;(2)5年间,花溪区生态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RSEI从2013年的0.622下降到2018年的0.499,下降约20%,反映植被覆盖度和不透水建设用地的绿度指标和干度指标对花溪区生态环境质量的贡献最大;(3)土地利用/覆被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分布和变化在空间上基本吻合;林地面积或林地与灌木地面积的增减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具有显著影响,林地或林地与灌木地面积增加10%,可使生态质量好转面积增加约15%—20%,或减少生态质量恶化面积约4%;而林地的退化面积增加10%,可导致生态质量恶化面积增加约14%。研究可为喀斯特山地城市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环境质量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喀斯特山地城市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山东省17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曹惠明 宗雪梅 +1 位作者 孟祥亮 田贵全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16-18,32,共4页
运用遥感动态监测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以2005年和2009年遥感解译数据、土地侵蚀数据及环境统计数据为数据源,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对山东省17个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动态变化趋势进行... 运用遥感动态监测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以2005年和2009年遥感解译数据、土地侵蚀数据及环境统计数据为数据源,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对山东省17个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动态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9年17个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在59.81~78.08之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2005-2009年17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变化值在0.06~3.5之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基本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动态监测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生态环境质量 动态变化 山东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