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nd use and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 a linkag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Qinghai-Xizang Highway 被引量:8
1
作者 YAN Jianzhong, ZHANG Yili, LIU Linshan, LIU Yanhua2, ZHENG Du (1. Inst.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100101, China 3.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2年第3期253-265,共13页
Based on digital land use data from 1995 to 2000 and road data, the land use and landscape changes of Golmud, Qumaleb and Zhidoi are studied on a macro-scale. Land use and landscape changes in highway buffer zones and... Based on digital land use data from 1995 to 2000 and road data, the land use and landscape changes of Golmud, Qumaleb and Zhidoi are studied on a macro-scale. Land use and landscape changes in highway buffer zones and city expansion are special subjects. A new formula is used to define the exact degree of dynamic land use. To adequately define land use and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s, the buffer zones, illustrating the changes at different distances from the road, are recognized with ArcGIS 8.1 software. Prominent changes took place in land use and landscape patterns from 1995 to 2000, and the area of built-up land increased by 323.8%. The comprehensive degree of dynamic land use is 2.25, and the degree of dynamic land use of built-up land is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cultivated land. Woodland has the lowest value. The used degree index of land resources declined by 38.8 from 1995 to 2000. Landscape changed dramatically which influenced ecological processes immensely. Different from the corridor effect of other traffic routes, the corridor effect of this section of road is not obvious and its “point” radiation effect can be easily seen. The expanding range of Golmud City is confined to a 3 km buffer, while for Wudaoliang, it is 1 km. No land use change happened in the Nanshankou buff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change comprehensive index of the degree of land use diagnostic index of landscape degree of dynamic land use Qinghai-Xizang Highway
下载PDF
Impacts of Transportation Arteries on Land Use Patterns in Urbanrural Fringe: A Comparative Gradient Analysis of Qixia District, Nanjing City, China 被引量:4
2
作者 ZHANG Runsen PU Lijie ZHU Mi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3年第3期378-388,共11页
Integrated transportation and land use studies are of major interest to planners because they conside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and land use change. Quantifying the impact of transport infras... Integrated transportation and land use studies are of major interest to planners because they conside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and land use change. Quantifying the impact of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on land use change is necessary for evaluating the role of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in the urban-rural fringe. Taking Qixia District of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China as a typical urban-rural fringe are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atter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change along three major transportation arteries using land use data from 2000 and 2008. We examine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gradient of land use pattern around railway, expressway, and highway corridor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land use change in the urban-rural fringe is related to distance from transportation arteries and to clarify the varying impacts of different forms of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on land use patterns. We find that construction land generally tends to be located close to major transportation arteries, and that railways have the most obvious influence on land use change in the urban-rural fringe, while the impact of expressways was not significant. We conclude that there exists a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esence of transportation arteries and land use change in the urban-rural fringe, but this relationship varies across different types of linear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城乡结合部 综合交通 梯度分析 栖霞区 南京市 中国 土地利用变化
下载PDF
基于LUCC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以祁连山区域为例
3
作者 马鑫 李广 李杰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92-1505,共14页
分析祁连山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为该区土地高效开发利用、生态恢复与保护机制的构建提供数据支撑。基于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改进的当量因子定量评估祁连山区域不同历史时期的... 分析祁连山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为该区土地高效开发利用、生态恢复与保护机制的构建提供数据支撑。基于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改进的当量因子定量评估祁连山区域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合空间自相关及GIS空间统计方法,探究研究区不同乡镇的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80-2020年,研究区主要土地类型为未利用地、草地、林地、耕地,总覆盖率在93%以上。其中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动态度变化最大。2)1980-2020年,祁连山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了170.8285×10^(8)元,其中草地、林地和水域的生态服务价值占78%,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的生态服务价值占60.14%。3)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正相关性较明显,空间集聚程度较高。高值聚集区有由增加向减少转变的趋势,低值聚集区逐年增加。4)1980-2010年,祁连山区域南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于北部,北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2010年后有增加趋势,但研究区南北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还未达到均衡和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当量因子 动态度 时空变化 空间自相关 聚集区
下载PDF
基于时序Landsat数据的浙江省竹林信息提取及时空演变 被引量:4
4
作者 李阳光 杜华强 +4 位作者 毛方杰 李雪建 崔璐 韩凝 徐小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8-96,共9页
【目的】提取浙江省不同时期竹林分布信息,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揭示竹林面积变化与土地利用格局之间的关系,为国家及至全球尺度长时间序列的竹林时空动态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基于2000、2004和2008年Landsat5 TM及2... 【目的】提取浙江省不同时期竹林分布信息,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揭示竹林面积变化与土地利用格局之间的关系,为国家及至全球尺度长时间序列的竹林时空动态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基于2000、2004和2008年Landsat5 TM及2014年Landast8 OLI时间序列影像数据,首先,对不同时期的Landsat数据进行大气校正和几何校正,采用最大似然法提取土地利用和竹林时空分布信息;然后,利用变化幅度和动态度2个指标分析4个时期、3个时间段的竹林时空演变规律;最后,建立全省土地利用时空转移矩阵,揭示竹林时空动态与土地利用格局之间的关系。【结果】1)基于时序Landsat数据提取的浙江省竹林信息精度较高,分类精度达75%以上,使用者精度达91%以上,且分类统计面积与实际清查面积高度吻合,面积提取精度达96%以上; 2) 2000—2014年浙江省竹林面积变化幅度和年均变化率分别为16.55%和1.18%,在时空上呈逐渐增加趋势; 3)浙江省竹林面积由2000年占全省面积的7.33%增长到2014年的8.56%,其中针叶林、阔叶林和农田3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竹林面积增加的贡献最大,贡献率分别为28.62%、37.23%和16.15%。【结论】基于Landsat时间序列数据能够高精度监测浙江省竹林资源动态变化,针叶林、阔叶林和农田等土地利用类型减少对竹林面积时空演变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林 时空演变 landsat数据 动态度 土地利用变化
下载PDF
1985-2020年中国“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土地利用时空动态演化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贾天朝 胡西武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8-363,共16页
[目的]探索“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土地利用时空动态演化特征,揭示其分异规律,为研究区土地资源整合和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依据。[方法]基于“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1985—2020年内8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 [目的]探索“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土地利用时空动态演化特征,揭示其分异规律,为研究区土地资源整合和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依据。[方法]基于“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1985—2020年内8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及转移矩阵等方法,从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度和空间转移3个方面全面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及分异规律。[结果](1)1985—2020年“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除北方防沙带草地面积增加20618.03 km^(2)外,其他四大屏障区均有所减少,其中东北森林带草地面积减少最多,为18031.03 km^(2);五大生态屏障区建设用地面积均有所增加,北方防沙带增加面积最多,为7280.79 km^(2);东北森林带生态用地显著减少、非生态用地显著增加,这与生态屏障区的发展要求相违背。(2)1985—2020年“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中南方丘陵山地带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最高(平均综合动态度为24.27%),变化速率差异最大(综合动态度极差为31.23%);除东北森林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下降外,其他屏障区均呈上升状态。(3)1985—2020年“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土地利用转化程度都有所增强,其中增强较为显著的为川滇—黄土高原屏障和北方防沙带,分别上升3.89%,3.82%。各屏障区主要转化地类为耕地和草地,未利用地在北方防沙带和青藏高原生态屏障转化中也占有较大比例。[结论]1985—2020年“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土地利用呈不均衡演化特征,应因地制宜进行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进一步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屏障区 土地利用变化 转移矩阵 动态度 时空动态
下载PDF
农用地时空变化及其对农业布局影响——以西安市鄠邑区为例
6
作者 马存霞 宁博 +3 位作者 王锐 范田禾 刘晗 李兰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4年第3期1-5,共5页
本文以西安市鄠邑区为研究区,运用农用地动态变化度,并结合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了农用地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其对农业布局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农用地空间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以鄠邑区乡镇为单位,划分出粮食种植区、现代观... 本文以西安市鄠邑区为研究区,运用农用地动态变化度,并结合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了农用地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其对农业布局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农用地空间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以鄠邑区乡镇为单位,划分出粮食种植区、现代观光农业区、果园休闲区和生态林业区四大农业产业区块,对优化调整鄠邑区农业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地变化动态度 空间自相关 鄠邑区
下载PDF
1990—2020年南宁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
7
作者 骆元家 梁庆璇 +2 位作者 刘洪 廖东平 李月连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128-136,共9页
为揭示南宁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规律,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和土地利用动态度、利用程度和转移矩阵等方法,深入分析1990—2020年南宁市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90—2020年南宁市各土地... 为揭示南宁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规律,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和土地利用动态度、利用程度和转移矩阵等方法,深入分析1990—2020年南宁市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90—2020年南宁市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明显、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速度加快,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增加且表现为增速,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减少且表现为减速;南宁市的土地利用程度处于中等水平,随着人为活动对土地的不断干扰和影响,土地利用程度水平呈逐渐升高的趋势;30年间南宁市共有1051.61 km2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转移,其中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表现为净转入特征,耕地、林地、草地、水域表现为净转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动态度 利用程度 转移矩阵 南宁市
下载PDF
基于Landsat数据的普洱市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 被引量:3
8
作者 申晨 岳彩荣 梅鸿刚 《林业调查规划》 2016年第2期17-22,72,共7页
以普洱市2005年和2014年Landsat数据为数据源,将研究区分为林地、农地、灌草地、水域、建设用地5类,采用神经网络方法提取2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并进行动态监测。最终得出普洱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林地面积减少10.83%,农地面积减少2.50%... 以普洱市2005年和2014年Landsat数据为数据源,将研究区分为林地、农地、灌草地、水域、建设用地5类,采用神经网络方法提取2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并进行动态监测。最终得出普洱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林地面积减少10.83%,农地面积减少2.50%,灌草地面积增加10.3%,水域面积减少0.03%,建设用地面积增加0.38%。在土地利用变化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度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动态监测 神经网络分类 土地利用动态度 landsat数据 普洱市
下载PDF
基于Landsat的宁河县土地利用变化监测 被引量:9
9
作者 马梦茹 张永彬 王奕丹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1期1-6,共6页
以宁河县2012年和2017年2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对象,研究宁河县土地利用的分布特征和空间变化。运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对2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然后计算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并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面积、空间分布进... 以宁河县2012年和2017年2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对象,研究宁河县土地利用的分布特征和空间变化。运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对2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然后计算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并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面积、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浇地和水田为宁河县的主要土地类型,2012年和2017年最突出的变化是水田的面积增加,水浇地面积减少,主要表现为水浇地转化为水田。这是由于宁河县的水稻为当地的特色产业,水稻种植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该研究可以为宁和县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土地利用动态度
下载PDF
2000—2020年新疆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玉 张永福 +2 位作者 卜祥 李宇飞 贺忠发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3-60,80,共9页
为了解内陆干旱区生态系统在时空上的演变规律,基于新疆2000—2020年3期的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当量因子法揭示新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①未利用地和草地是新疆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别,分别约占总面积的60%和30%,地类分... 为了解内陆干旱区生态系统在时空上的演变规律,基于新疆2000—2020年3期的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当量因子法揭示新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①未利用地和草地是新疆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别,分别约占总面积的60%和30%,地类分布呈现明显的“三山夹两盆”特征.②2000—2020年,研究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7.635%,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动态度为正,面积增加,其余地类面积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③2000—2020年新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减少4653.229亿元,表现最明显的地类是水域和林地.气候和水文调节是对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贡献最大的服务功能.④水域的生态贡献率最高(51.06%),是研究区主要的生态贡献因子和敏感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当量因子法 土地利用动态度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滇池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严长安 杨汝兰 +2 位作者 付潇华 刘艳 吴文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6194-6202,共9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变化日趋剧烈,对生态系统及其服务价值产生重要影响,探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定量响应关系,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2010年和2016年滇池流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基于生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变化日趋剧烈,对生态系统及其服务价值产生重要影响,探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定量响应关系,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2010年和2016年滇池流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体系,定量评估了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转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0年和2016年滇池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688.16亿元和729.31亿元,6年间增加了41.15亿元。从各地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来看,由大到小排序为林地>水域>耕地>建设用地>草地>裸地。(2)2010—2016年,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剧烈程度由强到弱为建设用地>耕地>草地>林地>裸地>水域,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动态度较高,其中耕地面积减少了52.71km~2,建设用地面积增长了93.25km~2。(3)2010—2016年,滇池流域土地利用相互间的转化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3.88亿元,其中耕地、草地、城镇用地和裸地面积的变化增加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54.62亿元,林地和湿地面积的变化减少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50.74亿元。研究成果可为滇池流域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提供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价值损益 土地利用动态度 滇池流域
下载PDF
赣江流域土地利用迁移变化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何昊 刘卫林 +5 位作者 李香 张景嵘 杨晴 涂序柯 刘建武 刘丽娜 《人民珠江》 2023年第7期90-97,共8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表征,其变化特征深刻影响着区域的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基于赣江流域1980—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赣江流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赣...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表征,其变化特征深刻影响着区域的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基于赣江流域1980—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赣江流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赣江流域1980—2018年土地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林地和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流域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呈增加态势,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加快;土地利用转换类型以耕地和林地向建设用地转移、林地和草地相互转移以及林地向耕地转移为主,部分耕地转化为水域;草地、水域、建设用地重心变化较明显,草地的重心在向西偏北方向迁移,水域的重心在向西偏南方向迁移,建设用地重心在向东偏南方向移动,移动速度均具有阶段性。可为赣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利用动态度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重心迁移 赣江流域
下载PDF
1985-2020年汉江生态经济带土地利用/覆盖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安彬 《安康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6-23,共8页
精准把握汉江生态经济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对优化区域国土空间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以1985、2000、2010和2020年四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从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度、转移关系等方面分析汉江生态经济带LUCC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1985-2... 精准把握汉江生态经济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对优化区域国土空间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以1985、2000、2010和2020年四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从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度、转移关系等方面分析汉江生态经济带LUCC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1985-2020年汉江生态经济带以林地、耕地为主要用地类型,研究期内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L)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R)变化较小,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其他用地持续减少。(2)1985-2020年研究区以林地和耕地互转、建设用地转入为主,林地和耕地分别是最为活跃的转入、转出类型。新增林地面积59.99%来自耕地转入,耕地75.58%来自林地转入,灌木地主要来自草地转入,草地和水域、建设用地均主要源自耕地转入。(3)1985-2020年研究区LUCC转移规模不断增多,转移关系更为复杂,其中以由林地向耕地转移变为以耕地向林地转移最为典型,但转移规模和关系存在省际差异。(4)1985-2020年研究区LUCC变化图谱以林地的稳定型为主,其他变化图谱类型均是林地与耕地阶段性角逐转换的结果;河南省稳定型图谱面积占比最多(83.96%),陕西省最少(79.68%);陕西省第二大图谱类型是林地转向耕地的前期变化型,而河南省是耕地转向建设用地的前期变化型,湖北省是耕地转向林地的后期变化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盖(LUCC) 动态度 转移图谱 汉江生态经济带
下载PDF
1980—2020年河南沿黄粮食主产区土地利用时序过程分异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崇科 马泉来 +1 位作者 曹艳杰 周浩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94-1602,共9页
【目的】从时序过程视角定量揭示河南沿黄典型粮食主产区的土地利用动态演化规律,深化土地利用变化内在规律挖掘和多维表达研究,为土地科学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多期土地利用数据支持下,基于时空栅格建模手段构建累积动... 【目的】从时序过程视角定量揭示河南沿黄典型粮食主产区的土地利用动态演化规律,深化土地利用变化内在规律挖掘和多维表达研究,为土地科学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多期土地利用数据支持下,基于时空栅格建模手段构建累积动态度模型(CDDLU)以提取土地利用变化时序过程信息,继而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形态分析等研究手段,揭示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分异特征,挖掘土地利用变化内在规律。【结果】40年来,河南沿黄6县土地利用变化的异质性特征显著,研究时段内的前期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偏低,后期县域建成区周边变化加剧,土地利用变化趋于发生在东北偏东-西南偏西方向;CDDLU指数类型Ⅰ所对应的土地分布规律性特征弱,而类型Ⅲ的土地极化特征突出;土地利用变化集聚性以高-高型和低-低型为主,其中高-高型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临近区以及主要城镇中心,应重点关注其土地利用生态及发展问题,低-低型需持续保障农民粮食种植效益,不显著区的面积占比近1/2,需进一步加大对该类型区的耕地保护力度。【结论】构建的土地利用累积动态度模型(CDDLU)能较好揭示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性规律,可为加强对土地利用变化认知、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格局 动态度 时序过程 河南
下载PDF
设施农业用地动态变化监测工作实践与探索
15
作者 杨维彬 湛国毅 《天津科技》 2023年第8期46-49,共4页
为加强和改进设施农业用地现有管理模式,以及建立长效监测监管机制、有效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通过信息化手段,采用外业核查、内业判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施农业用地的监测,掌握辖区内设施农业用地动态变化情况,基本摸清了一定区域内... 为加强和改进设施农业用地现有管理模式,以及建立长效监测监管机制、有效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通过信息化手段,采用外业核查、内业判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施农业用地的监测,掌握辖区内设施农业用地动态变化情况,基本摸清了一定区域内设施农业用地的底数,发现了实际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农业用地 动态变化 监测
下载PDF
我国岩溶地区2016—2021年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亚威 刘庭威 +5 位作者 黄俊威 吴协保 彭玺 宁小斌 张晓晨 刘伟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23年第3期67-72,共6页
为提升石漠化调查成果数据共享应用水平,通过挖掘整理与分析最近两期石漠化调查数据,从石漠化土地状况、程度、分省、流域及土地利用现状等方面分析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情况,并从林草植被保护、石漠化生态修复、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农村... 为提升石漠化调查成果数据共享应用水平,通过挖掘整理与分析最近两期石漠化调查数据,从石漠化土地状况、程度、分省、流域及土地利用现状等方面分析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情况,并从林草植被保护、石漠化生态修复、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农村能源、社会经济、农业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及自然气候条件等方面归纳总结石漠化变化原因。得出如下结论:2016—2021年,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净减少333.1万hm^(2),年均缩减率为7.7%,且各省石漠化土地面积均减少;2016—2021年,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石漠化土地减少面积分别为118.8万hm^(2)、149.2万hm^(2)、54.2万hm^(2)和10.9万hm^(2),石漠化程度减轻。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程度减轻”首先归结于持续实施石漠化土地一体化生态保护与修复政策、生态工程,治理成效日趋显现;其次是人为活动压力减轻与良好的自然气候条件相结合,促进了岩溶地区林草植被的自然修复。通过掌握我国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规律,以期为我国石漠化防治政策调整与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工程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区 石漠化土地 石漠化程度 动态变化 变化原因
下载PDF
基于时序过程的沿黄粮食主产区土地利用分异研究
17
作者 杨崇科 马泉来 +2 位作者 周浩 万小强 曹艳杰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71-179,共9页
探查粮食主产区土地利用变化规律,能够发现土地利用行为异常、实现粮食生产优化配置,但相关研究在时空过程解析上重格局轻过程、重模拟轻度量,定量分析仍显不足。本文基于多期土地利用序列数据等,从时序过程视角构建累积动态度模型,并... 探查粮食主产区土地利用变化规律,能够发现土地利用行为异常、实现粮食生产优化配置,但相关研究在时空过程解析上重格局轻过程、重模拟轻度量,定量分析仍显不足。本文基于多期土地利用序列数据等,从时序过程视角构建累积动态度模型,并采用时空栅格建模、空间点模式分析等方法,定量揭示1980年以来河南省沿黄粮食主产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特征,深化土地利用变化内在规律挖掘和多维表达研究。结果表明:1980—2020年,河南省沿黄的原阳县、封丘县等6县以耕地利用为主且面积占比均超过79%,城镇建设用地剧烈扩张而农村居民点面积增长平缓,城乡二元化发展显著,水域、林地受国家政策调控影响较大,面积波动变化。变化时序过程受距离线性要素(黄河和主干道路)远近的影响较大,但影响类型和范围存在差异。距离较近范围的累积变化类型Ⅰ、Ⅱ、Ⅲ均处于聚集状态,且随着缓冲区扩大,类型Ⅰ的聚集程度先增后减,类型Ⅱ、Ⅲ则持续减弱。变化时序过程的空间尺度性效应显著。累积变化强烈的地区受空间尺度影响较小,空间尺度1 km下各类型均处于离散状态,但随着空间尺度增加,聚集性逐渐提高,并至9 km处达到极值。土地利用累积动态度能较好揭示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性规律,为加强对当地土地利用变化认知、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遥感 累积动态度 时序过程 粮食生产
下载PDF
都江堰市不同农用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肥力质量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18
作者 朱双 肖光莉 +2 位作者 韩熙 高文皓 罗健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3年第9期66-72,共7页
通过对都江堰市崇义镇大桥村、青城山镇赤城村和向峨乡石花村农用地进行定点监测,选取了水田、旱地、果园、菜地4种主要农用地利用方式,分析了2020—2022年不同农用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肥力质量的动态变化特征,为都江堰市农用地持续利用提... 通过对都江堰市崇义镇大桥村、青城山镇赤城村和向峨乡石花村农用地进行定点监测,选取了水田、旱地、果园、菜地4种主要农用地利用方式,分析了2020—2022年不同农用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肥力质量的动态变化特征,为都江堰市农用地持续利用提供了数据支持。结果表明,2020—2022年不同农用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中的全氮、碱解氮、全钾、速效钾、全磷、有效磷含量均值大小均表现为菜地>果园>水田>旱地。土壤有机质整体呈上升趋势,监测样点间差异小,其中旱地变化幅度最大,3 a提高了2.90%;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无明显差异,其中菜地氮素含量最高;菜地和果园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明显高于水田和旱地,且样点间差异较大;2021—2022年水田和旱地土壤速效钾含量明显提高,2020—2021年差异不明显,且样点间差异较小。鉴于此,建议研究区增加有机肥的投入,提高土壤肥力;继续推广秸秆还田,高肥力的土壤一年还田一茬,维持土壤有机质的稳定,中低肥力的土壤可以两年还田三茬,同时还田时应配施氮肥,调整土壤碳氮比,防治秸秆腐烂与作物生长争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江堰市 农用地 土壤肥力 动态变化
下载PDF
1987—2021年徐闻县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19
作者 简子怡 罗亚飞 +2 位作者 黄子彤 林梓彬 黄静轩 《智慧农业导刊》 2023年第23期40-43,共4页
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对比4种常见监督分类方法的分类效果,其中最小距离法的分类效果最差,且精度仅有66.18%;最大似然法、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这3种方法分类效果的总体精度均超过90%,由于其中神经网络拥有较高的精度和Kappa系数,... 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对比4种常见监督分类方法的分类效果,其中最小距离法的分类效果最差,且精度仅有66.18%;最大似然法、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这3种方法分类效果的总体精度均超过90%,由于其中神经网络拥有较高的精度和Kappa系数,因此选取神经网络作为该研究的分类方法。研究发现徐闻县的人工建筑用地、养殖池、低矮植被的面积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而裸地、林业用地面积总体上处于面积衰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AT 徐闻县 土地分类 土地利用变化 动态度分析
下载PDF
基于强度分析与动态度模型的长株潭都市圈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
20
作者 邓志位 全斌 +1 位作者 谢红群 张海波 《国土资源导刊》 2023年第4期104-113,共10页
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的测度是探索土地景观动态特征及其趋势和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但传统的定量方法与思路尚未对用地类型动态转换信息进行深入挖掘,难以系统提供多层次的过程理解。本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工具,采用强度分析与动... 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的测度是探索土地景观动态特征及其趋势和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但传统的定量方法与思路尚未对用地类型动态转换信息进行深入挖掘,难以系统提供多层次的过程理解。本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工具,采用强度分析与动态度模型,探讨长株潭都市圈土地利用时空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980—2020年间,长株潭都市圈土地利用整体变化加速,其变化强度扩增16倍。建设用地的转入与耕地的转出表现为稳定的活跃。建设用地持续增加主要来源于耕地和林地。建设用地从林地处获得较大面积,因此建设用地的面积稳定地趋向耕地,而稳定地避免林地。近40年来长株潭都市圈建设用地增长突出,致使生态、生产土地缩减明显,该演化过程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的驱动,未来该区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此外,本研究阐释了强度分析与其他量化手段的分析思想,可用于其他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探测,以帮助决策者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可持续土地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强度分析 土地利用动态度 长株潭都市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