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1
作者 XU Ru-nong WU Yu-ming 《Ecological Economy》 2016年第4期302-310,共9页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s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over the period 2006-2013. An empirical analysis is conducted to find ou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dustrial carb...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s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over the period 2006-2013. An empirical analysis is conducted to find ou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s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using a spatial Durbin panel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cities with larger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s often enjoy low annual growth rates, while the cities with smaller ones enjoy higher annual growth rate; There exists a comparatively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in space in per capita carbon emission; urbanization, and total population. GDP per capita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re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s; There ar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o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urbanization of neighboring cities, which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local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s influencing factors dynamic spatial Durbin model
下载PDF
考虑超碳需求响应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碳优化调度 被引量:1
2
作者 崔杨 姜帅 +4 位作者 赵钰婷 徐扬 张节潭 王茂春 王铮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63-1872,I0015,I0012-I0014,共14页
西北地区新能源发展迅速,充分利用当地独有的光热资源优势,同时结合火电低碳化改造与新能源协同运行,有利于推动当地能源系统绿色低碳转型。为尽最大限度地提升系统的减碳能力,提出一种基于源荷协同降碳的超碳需求响应模型,将动态碳排... 西北地区新能源发展迅速,充分利用当地独有的光热资源优势,同时结合火电低碳化改造与新能源协同运行,有利于推动当地能源系统绿色低碳转型。为尽最大限度地提升系统的减碳能力,提出一种基于源荷协同降碳的超碳需求响应模型,将动态碳排放因子作为分时电价的惩罚因子,从而将源侧碳信号传递至荷侧,驱使用户侧进行低碳性状态转移。首先,在日前调度阶段,构建预调度-再调度两阶段调度运行机制,再调度根据预调度的系统状态信息进行超碳需求响应,来深度降低系统碳排量。其次,将光热电站引入综合能源系统,与风电场、碳捕集电厂协同运行,从而构建高比例新能源场景,来验证超碳需求响应在此场景下的减碳效益。最后,建立了基于超碳需求响应的预调度-再调度两阶段低碳调度模型。经算例仿真分析表明,所提源荷协同降碳的新思路能有效提高系统的减碳能力,深入挖掘系统的降碳空间,提升系统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能源系统 动态碳排放因子 超碳需求响应 碳捕集电厂 低碳经济调度
下载PDF
电力动态碳排放责任因子
3
作者 江亿 张吉 +4 位作者 张涛 刘晓华 薛志峰 刘一民 史景坚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024-7038,I0023,共16页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背景下,需要充分发挥海量用电终端具有的储能和灵活用电资源来解决电力系统的实时调节需求,这一调节目标的实现亟需建立合理的引导指标和激励机制。为此,该文提出利用“电力动态碳排放责任因子”激励用电终端进行自律...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背景下,需要充分发挥海量用电终端具有的储能和灵活用电资源来解决电力系统的实时调节需求,这一调节目标的实现亟需建立合理的引导指标和激励机制。为此,该文提出利用“电力动态碳排放责任因子”激励用电终端进行自律式调节的方法。首先,给出这种方法的基本原则;然后,具体讨论碳排放责任因子的计算方法,再利用电网的实际运行数据说明这种确定电力动态碳排放责任因子方法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建筑等用电终端的灵活性调节潜力。该文提出的电力动态碳排放责任因子,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与海量用户侧灵活可调资源间的实时互动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将进一步完善其政策、理论及实际实施等多方面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动态碳排放责任因子 海量用户 实时互动 引导指标
下载PDF
考虑动态电碳排放因子的新型电力系统电碳综合需求响应调度方法
4
作者 崔杨 邹新鹏 +2 位作者 赵钰婷 付小标 申永鹏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共7页
为进一步促进用户侧用电行为低碳化,以动态电碳排放因子为信号、以碳税为手段,结合电价建立一种新的用户侧电碳综合需求响应。根据平均电碳排放因子的度电排放表征特性,提出能够反映不同时段用电碳排放差异的动态电碳排放因子计算方法... 为进一步促进用户侧用电行为低碳化,以动态电碳排放因子为信号、以碳税为手段,结合电价建立一种新的用户侧电碳综合需求响应。根据平均电碳排放因子的度电排放表征特性,提出能够反映不同时段用电碳排放差异的动态电碳排放因子计算方法。在现有发电计划安排能够保证用户碳税利益需求的前提下,将动态电碳排放因子与碳税结合,以碳税作为经济手段引导用户关注各时段用电产生的碳排放差异。将动态电碳排放因子和电价的特点相结合,提出一种考虑动态电碳排放因子的新型电力系统电碳综合需求响应调度方法,用户能够根据各时段电价和电碳排放因子信息调整自身用电行为,以期降低负荷峰谷差、缓解系统调峰压力的同时,加强用户侧用电低碳性。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能够在降低峰谷差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用户侧低碳用电方面的作用,有助于提高电力系统经济性和低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调度 电能价格 动态电碳排放因子 碳税 需求响应
下载PDF
计及动态碳排放因子的多H_(2)-IES双层优化运行方法
5
作者 付文溪 窦真兰 +3 位作者 张春雁 王玲玲 蒋传文 熊展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0-623,I0003-I0007,共19页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能源系统的低碳转型是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高热值、低污染的氢能受到广泛重视.基于碳排放流理论提出一种计及动态碳排放因子的多含氢综合能源系统(H_(2)-IES)双层优化运行模型.在上层模型中,上级能源网基于...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能源系统的低碳转型是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高热值、低污染的氢能受到广泛重视.基于碳排放流理论提出一种计及动态碳排放因子的多含氢综合能源系统(H_(2)-IES)双层优化运行模型.在上层模型中,上级能源网基于效益最优原则建立经济调度模型,确定各园区的能源价格与碳排放因子并下发给下层;在下层模型中,基于纳什谈判理论建立了多园区低碳合作运行模型,并采用自适应交替方向乘子法分布式求解,确定各园区的能源需求量并反馈给上层;所提模型在多次迭代互动中实现上下层协同优化.为了实现对多园区合作收益的合理分配,提出一种基于综合议价能力的收益分配方法.算例分析表明,该双层优化方法可实现上下层间的协同运行,同时兼顾多园区运行的低碳性与经济性,通过合理分配合作收益,保证园区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氢综合能源系统 动态碳排放因子 综合议价能力 电氢交易 自适应交替方向乘子法
下载PDF
考虑需求响应的高比例光伏配电网低碳调度
6
作者 葛津铭 刘志文 +3 位作者 王朝斌 王振浩 刘英儒 庞丹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29-1937,I0032,共10页
在低碳电力背景下,配电网作为电能消耗的最终端,配电网的低碳运行对降低电力系统的碳排放有着重要影响,如何在配电网层面相协调实现低碳经济运行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考虑配电网碳排放和需求响应的低碳调度模型。首先考虑配电... 在低碳电力背景下,配电网作为电能消耗的最终端,配电网的低碳运行对降低电力系统的碳排放有着重要影响,如何在配电网层面相协调实现低碳经济运行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考虑配电网碳排放和需求响应的低碳调度模型。首先考虑配电网从主网受电的特性,构建了基于碳排放流理论的配电网碳排放模型,提出配电网的低碳指标。其次提出改进的配电网动态碳排放因子,将其作为引导信号,为配电网用户低碳用电提供参考。针对配电网中用户特性,分别构建以低调度成本和低碳为目标的工业需求响应模型以及以用电满意度和低碳满意度为目标的居民需求响应模型。最后在改进的IEEE-33节点配电系统中进行算例仿真,结果表明,所提配电网调度模型能够有效地减少配电网的碳排放,增加配电网中的光伏消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调度 低碳需求响应 碳流理论 动态碳排放因子
下载PDF
基于行程动力学参数的PEMS与CVS的排放特性研究
7
作者 高明 徐桂金 姚大宇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4年第7期29-33,49,共6页
为了研究Ⅰ型试验中不同污染物排放特性,使用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EMS)与全流稀释系统(CVS),分析污染物排放因子与车辆的行程动力学参数、车速、加速度之间的相关性变化。结果表明,相对正加速度(RPA)与v·apos[95](速度与大于0.1 m/... 为了研究Ⅰ型试验中不同污染物排放特性,使用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EMS)与全流稀释系统(CVS),分析污染物排放因子与车辆的行程动力学参数、车速、加速度之间的相关性变化。结果表明,相对正加速度(RPA)与v·apos[95](速度与大于0.1 m/s^(2)正加速度的乘积的第95百分位)呈反比关系,CO、NOX、CO_(2)、PN排放因子均在低速段最高,CVS与PEMS采集数据趋势基本相同。汽车在加速阶段污染物排放显著增加,减速阶段污染物排放较少,对排放影响也较小,在v≤30 km/h,a≥0.8 m/s^(2)的情况下排放因子达到峰值。由于设备连接及进气方式的不同,使得CVS与PEMS的数值存在差异,但2套设备可同时用于试验以提高测试精度,因此本研究对Ⅰ型试验排放特性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 全流稀释系统 行程动力学参数 排放因子 污染物排放
下载PDF
计及光伏不确定性和低碳需求响应的工业园区光-储分布鲁棒规划模型 被引量:12
8
作者 何鑫 刘俊勇 +2 位作者 高红均 舒俊霖 胡人川 《智慧电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9-76,共8页
在双碳背景下,工业园区能通过配置光-储发电系统,减少外部购电量,从而降低碳排放水平,但光伏的不确定性给工业园区最优规划带来了一定挑战。基于此,建立了计及光伏不确定性和低碳需求响应的工业园区光-储鲁棒规划模型。该模型以园区年... 在双碳背景下,工业园区能通过配置光-储发电系统,减少外部购电量,从而降低碳排放水平,但光伏的不确定性给工业园区最优规划带来了一定挑战。基于此,建立了计及光伏不确定性和低碳需求响应的工业园区光-储鲁棒规划模型。该模型以园区年综合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基于碳排放流理论,将动态碳排放因子作为需求响应的实时电价的定价依据,其次,利用光伏出力的历史数据,通过场景聚类,建立典型出力场景和其概率分布,构建基于数据驱动的两阶段分布鲁棒光-储规划模型。最后,利用Cplex商业求解器对某工业园区进行算例仿真,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不确定性 低碳需求响应 动态碳排放因子 两阶段分布鲁棒
下载PDF
Seasonal dynamics of soil CO_2 effluxes with responses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lower subtropical forests of China 被引量:12
9
作者 ZHANG Deqiang, SUN Xiaomin, ZHOU Guoyi, YAN Junhua, WANG Yuesi, LIU Shizhong, ZHOU Cunyu, LIU Juxiu, TANG Xuli, LI Jiong & ZHANG Qianmei 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50, China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e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6年第S2期139-149,共11页
Seasonal metrics and environmental responses to forestry soil surface CO2 emission effluxes among three types of lower subtropical forests were consistently monitored over two years with static chamber-gas chromatogra... Seasonal metrics and environmental responses to forestry soil surface CO2 emission effluxes among three types of lower subtropical forests were consistently monitored over two years with static chamber-gas chromatograph techniques among three types of lower subtropical forests. Results showed that annual CO2 effluxes (S+L) reached 3942.20, 3422.36 and 2163.02 CO2 g·m-2·a-1, respectively in the 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 mixed broadleaf-coniferous forest and coniferous forest. All the three types of forests revealed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 of seasonal changes with the CO2 effluxes peaking throughout June to August. During this peaking period, the effluxes were 35.9%, 38.1% and 40.2% of the total annual effluxes, respectively. The CO2 emission process responding to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displaye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atterns in forestry soils of the three types of forests. The coniferous forest (CF) was more sensitive to temperature than the other two types. The Q10 values were higher, along with greater seasonal variations of the CO2 efflux, indicating that the structurally unique forestry ecosystem has disadvantage against interferences. All the three types of forestry CO2 effluxes showe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soil temperature (Ts), soil water content (Ms) and air pressure (Pa). However,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air pressure and the soil CO2 efflux. With an empirical model to measure soil temperature and water content in 5 cm beneath the soil surface, the CO2 effluxes accounting for 75.7%, 77.8% and 86.5% of the efflux variability respectively in soils of BF, MF and PF were calculated. This model can be better used to evaluate the CO2 emission of soils under water stress and arid or semi-arid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ESTRY soil CO2 emission SEASONAL dynamic metrics environmental factorS responses.
原文传递
基于动态碳排放因子的分布式能源系统碳管理模型
10
作者 师玙瑶 张妍 +1 位作者 黄绮煜 王龙泽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20,共13页
分布式能源系统具有清洁、低碳、能量利用高效等多种优势,是缓解能源危机和温室效应的有效手段,然而大部分可再生能源具有波动性、间歇性等特性,也为其碳排放精细核算带来了挑战。为提高现有碳核算方法的时空精细度和促进碳排放的系统管... 分布式能源系统具有清洁、低碳、能量利用高效等多种优势,是缓解能源危机和温室效应的有效手段,然而大部分可再生能源具有波动性、间歇性等特性,也为其碳排放精细核算带来了挑战。为提高现有碳核算方法的时空精细度和促进碳排放的系统管理,开展“碳视角”的研究。首先考虑可再生能源波动性对发电机组碳排放强度的影响,设计了表征发电机组不同时隙碳排放强度的动态碳排放因子;其次将动态碳排放因子嵌入到优化模型中,构建了分布式能源系统两阶段实时优化模型;最后提出含碳预测、碳优化与核算、碳交易的三阶段碳管理模型。结果表明:机组负荷强度波动性越大,使用动态碳排放因子核算相较于静态碳排放因子的准确性越高;运行调度中两阶段实时优化算法可使碳排放量显著下降;通过三阶段碳管理模型可使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显著降低,有助于微观层面的碳排放精细管理,实现自下而上的碳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碳排放因子 分布式能源系统 碳管理模型 碳优化
下载PDF
中国北方未来沙尘起沙通量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
11
作者 赵剑琦 马晓燕 田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9-372,共14页
本研究利用WRF-Chem(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with online coupled Chemistry)模式对未来中国北方沙尘起沙过程变化进行了模拟预测。为了提高预测结果的准确度,研究综合考虑了气溶胶、温室气体和植被覆盖率等因素对天... 本研究利用WRF-Chem(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with online coupled Chemistry)模式对未来中国北方沙尘起沙过程变化进行了模拟预测。为了提高预测结果的准确度,研究综合考虑了气溶胶、温室气体和植被覆盖率等因素对天气、气候和起沙过程的影响。预测结果显示,2016~2029年西北部沙尘源地起沙量高于北部沙尘源地,地形和气候的差异是导致两地起沙过程及其季节变化差异的主要原因。两个沙尘源地四季起沙通量呈总体减少而部分季节增加的趋势,西北部沙尘源地起沙通量在春季总体呈上升趋势,在夏、秋和冬季呈下降趋势;北部沙尘源地起沙通量在春、夏和冬季呈下降趋势,在秋季呈微弱上升趋势。两个沙尘源地各季起沙通量的变化趋势由近地面风速主导,植被覆盖率、降水和地面温度等因素对起沙通量的年际波动有着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降尺度 WRF-Chem模式 起沙通量变化预测 起沙通量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下载PDF
我国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异、动态演进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滕泽伟 《统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0-42,共13页
本文以服务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共同前沿、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探讨了碳排放约束下我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异、动态演进和影响因素等问题。研究发现,我国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特征,... 本文以服务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共同前沿、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探讨了碳排放约束下我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异、动态演进和影响因素等问题。研究发现,我国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特征,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是超变密度,其次是地区内差异,地区间差异的贡献率最低。我国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不同极化特征和“俱乐部收敛”趋势。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支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外商直接投资对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表现为正向不显著,能源消费结构对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显著为负,行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显著促进了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本文的研究对于识别不同区域之间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差异,实现服务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前沿 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 区域差异 分布动态演进
下载PDF
机动车排放控制标准对污染物排放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32
13
作者 张清宇 魏玉梅 田伟利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06-612,共7页
基于我国机动车排放控制标准,利用适应性调整后的IVE模型及改进的LEAP模型,结合机动车燃油经济性,建立了研究区域2004—2030年机动车CO,VOCs,NOx,PM10和CO2的动态排放因子.结果表明,国Ⅰ和国Ⅱ规定的机动车排放控制标准(除摩托车外)对... 基于我国机动车排放控制标准,利用适应性调整后的IVE模型及改进的LEAP模型,结合机动车燃油经济性,建立了研究区域2004—2030年机动车CO,VOCs,NOx,PM10和CO2的动态排放因子.结果表明,国Ⅰ和国Ⅱ规定的机动车排放控制标准(除摩托车外)对降低各类机动车型污染物排放因子作用不大;而国Ⅳ标准将自2010年起执行,只有执行该标准才能显著降低所有汽油和柴油车型的污染物排放因子.研究结果同时显示,2010年后机动车污染物的排放因子将继续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动车排放控制标准 动态排放因子 IVE LEAP
下载PDF
中国碳排放变动的因素分解分析 被引量:40
14
作者 田立新 张蓓蓓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7,共7页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的急剧增长以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本文基于广义费雪指数(GFI)方法,建立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2000-2008年间,能源结构、能...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的急剧增长以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本文基于广义费雪指数(GFI)方法,建立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2000-2008年间,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变化对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影响。该方法较之拉氏指数和D氏指数分解法,克服了它们的缺点,更好的消除了分解的残差项,得到的结果更加精确。分析表明:经济发展对拉动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指数增长,而能源效率对抑制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倒"U"型,并且其抑制作用当前有增强趋势,能源结构的抑制作用依然微弱。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难以抵消由经济发展拉动的中国人均碳排放量增长。本文得到当前能源效率因素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正逐渐增强,而能源结构因素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依然微弱,这与以往的结果不同。为了考察各种因素对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的长期规律性,本文首次拟合了各种影响因素的瞬时变化率特征,进一步反映出各影响因素的动态演进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因素分解 广义费雪指数 动态演进
下载PDF
中国省域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空间特征与动态收敛性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慧 李玮 姚西龙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98-103,共6页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2007—2016年中国省域全要素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同时运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和动态收敛性分析法,研究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在空间上的集聚效应和在时间轴上的动态收敛性。从地区角度来看,全要素碳排放效率...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2007—2016年中国省域全要素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同时运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和动态收敛性分析法,研究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在空间上的集聚效应和在时间轴上的动态收敛性。从地区角度来看,全要素碳排放效率从东到西依次递减,东部地区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空间角度来看,全要素碳排放效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以H-H(高-高)集聚和L-L(低-低)集聚为主;从时间角度来看,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地区差异不断缩小,呈现出动态收敛的特征。最后针对不同的省份提出差异化的碳减排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效率SBM 全要素碳排放效率 空间集聚 动态收敛性
下载PDF
采掘瓦斯涌出量性能化预报方法 被引量:5
16
作者 武建国 蔡康旭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58-60,71,共4页
为了更好地对生产矿井工作面的风量分配与瓦斯管理进行科学指导,开发了采掘瓦斯涌出量性能化预报方法。该方法以其影响因素的量化为基础,其内容包括性能化分析、动态预报、动态校正与实施规范4部分。影响因素的量化涵盖了煤层赋存、地... 为了更好地对生产矿井工作面的风量分配与瓦斯管理进行科学指导,开发了采掘瓦斯涌出量性能化预报方法。该方法以其影响因素的量化为基础,其内容包括性能化分析、动态预报、动态校正与实施规范4部分。影响因素的量化涵盖了煤层赋存、地质构造、采掘工艺和生产环境,并充分考虑了影响系数的动态性。该方法在开滦赵各庄和唐山2个矿井10多个采掘工作面试用,结果表明:以采掘实际月进度为预报单元,预报准确率大于90%,这是一种通用性与针对性强,可长期保持高准确率的预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涌出量 等效层 影响因素量化 动态预报及校正
下载PDF
中国碳排放测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肖宏伟 《阅江学刊》 2013年第5期48-57,共10页
针对当前碳排放测算方法存在的问题,以减少测算误差为原则,综合考虑统计资料的可获得性和区域、区域工业、工业分行业等研究层面,提出我国与能源活动有关的二氧化碳排放测算方法。考虑电力和热力碳排放因子的时空动态变化,在区域电力按... 针对当前碳排放测算方法存在的问题,以减少测算误差为原则,综合考虑统计资料的可获得性和区域、区域工业、工业分行业等研究层面,提出我国与能源活动有关的二氧化碳排放测算方法。考虑电力和热力碳排放因子的时空动态变化,在区域电力按照生产地原则计算碳排放,能源标准量转换系数动态变化等原则的基础上,对我国碳排放进行动态测算。改进后的碳排放测算方法能较为准确地测算碳排放量,为相关碳排放研究提供较好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排放因子 标准量转换 动态测算
下载PDF
中国旅游业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2005~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 被引量:37
18
作者 查建平 舒皓羽 +1 位作者 李园园 贺腊梅 《旅游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6,共16页
本文参照旅游消费剥离系数法,构建了旅游业碳排放量评估模型,对2005~2015年中国省级旅游业碳排放量进行估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面板数据估计模型检验与分析影响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的因素。研究结果显示:2005~2015年间,各省市之间的旅... 本文参照旅游消费剥离系数法,构建了旅游业碳排放量评估模型,对2005~2015年中国省级旅游业碳排放量进行估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面板数据估计模型检验与分析影响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的因素。研究结果显示:2005~2015年间,各省市之间的旅游业碳排放量差异巨大,但存在明显的收敛趋势;多数省市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呈现下滑趋势,在整个样本时期内,对应旅游业低碳发展质量明显提升;不同省市的旅游业碳排放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存在差异,但旅游交通消费是各省市旅游业碳排放量攀升的主要动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服务业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区位条件及城市化等因素对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旅游资源禀赋对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并不显著;上一期的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对当期排放强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变化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业碳排放 面板数据 动态模型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被引量:42
19
作者 孙欣 张可蒙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1-67,共7页
本文考虑在对外开放与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结合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等三个途径研究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选择第二产业比重、人均GDP、能源强度、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城镇化率等影响因素,根据协整理论分析认为1980-2011年我... 本文考虑在对外开放与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结合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等三个途径研究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选择第二产业比重、人均GDP、能源强度、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城镇化率等影响因素,根据协整理论分析认为1980-2011年我国碳强度与影响因素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通过构建状态空间模型并运用卡尔曼滤波对其估计分析,结果验证了前面的结论,并分别得到各因素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动态影响。最后根据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影响因素 协整理论 状态空间模型 动态影响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全要素碳排放生产率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姚凤阁 王天航 谈丽萍 《商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2-121,共10页
如何使数字普惠金融更好地提升城市全要素碳排放生产率,对中国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285个地级市2011—2018年的面板数据,本文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全要素碳排放生产率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城... 如何使数字普惠金融更好地提升城市全要素碳排放生产率,对中国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285个地级市2011—2018年的面板数据,本文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全要素碳排放生产率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全要素碳排放生产率具有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相关的特征。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促进城市全要素碳排放生产率的提升。数字金融对城市全要素碳排放生产率的影响具有异质性,从地区来看,中部地区数字金融对城市全要素碳排放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弱;从数字金融维度来看,覆盖广度对城市全要素碳排放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使用深度次之,数字化程度最弱。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创新和创业对城市全要素碳排放生产率产生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城市全要素碳排放生产率 动态空间面板模型 中介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