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固相微萃取技术收集水稻挥发物的比较 被引量:7
1
作者 苏贻娟 王瑞龙 +2 位作者 叶茂 宋圆圆 曾任森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09-814,共6页
【目的】探讨用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不同萃取头萃取到的水稻诱导挥发物的异同,为研究植物挥发物提供方法依据。【方法】用茉莉酸甲酯处理水稻,分别用3种萃取头:100μm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7μmPDMS和85μm聚丙烯酸酯(PA)萃取水稻的... 【目的】探讨用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不同萃取头萃取到的水稻诱导挥发物的异同,为研究植物挥发物提供方法依据。【方法】用茉莉酸甲酯处理水稻,分别用3种萃取头:100μm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7μmPDMS和85μm聚丙烯酸酯(PA)萃取水稻的挥发物。用GC-MS和GC对挥发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比较3种萃取头在萃取水稻挥发物的总量、成份和组成方面的异同,并与动态顶空收集法(DHS)收集的挥发物成份相比较。【结果】在同样条件下,100μm PDMS萃取的挥发物总量和种类最多,7μm PDMS最少。SPME法与DHS法获得的挥发物组成类别相似,但有些组分不同。【结论】不同萃取头对水稻挥发物的萃取效率和选择性是不同的。用SPME法研究水稻等植物挥发物,需根据目标组分的性质选择合适的萃取头。SPME法与DHS法在植物挥发物的收集和分析中各有优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挥发物 固相微萃取 动态顶空收集法
下载PDF
基于气质联用/气相色谱-嗅觉测定技术的西湖龙井茶特征香气成分分析 被引量:38
2
作者 汪厚银 李志 +3 位作者 张剑 史波林 支瑞聪 赵镭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48-251,共4页
采用动态顶空(微阱捕集法,Itex)提取西湖龙井茶汤的香气物质,应用气质联用/气相色谱-嗅觉测定技术同时测定其挥发性呈香成分和嗅感特征,结合检测频率分析初步确定二甲硫醚、2-甲硫基丙醛、3-乙基-2,5-二甲基吡嗪、芳樟醇、α-松油醇、... 采用动态顶空(微阱捕集法,Itex)提取西湖龙井茶汤的香气物质,应用气质联用/气相色谱-嗅觉测定技术同时测定其挥发性呈香成分和嗅感特征,结合检测频率分析初步确定二甲硫醚、2-甲硫基丙醛、3-乙基-2,5-二甲基吡嗪、芳樟醇、α-松油醇、香叶醇和顺-茉莉酮为西湖龙井茶的特征香气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龙井 气质联用 气相色谱-嗅觉测定 特征香气 动态顶空提取
下载PDF
同时蒸馏萃取和动态顶空萃取法提取焙烤小麦胚芽中风味物质 被引量:14
3
作者 呼德 张颖 +3 位作者 张甜甜 侯建军 任雅琳 陈存社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236-242,共7页
为研究焙烤小麦胚芽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采用动态顶空萃取(DHS)与同时蒸馏萃取(SDE)两种方法提取焙烤小麦胚芽中的风味物质,并通过气质联机(GC-MS)进行风味成分的分离与鉴定,结果共鉴定出101种化合物,包括醛类15种、醇类8种、烃类11种... 为研究焙烤小麦胚芽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采用动态顶空萃取(DHS)与同时蒸馏萃取(SDE)两种方法提取焙烤小麦胚芽中的风味物质,并通过气质联机(GC-MS)进行风味成分的分离与鉴定,结果共鉴定出101种化合物,包括醛类15种、醇类8种、烃类11种、酮类12种、酯类6种、酚类5种,酸类10种、醚类6种、含氮杂环类28种,其中挥发性的醛以及含氮类杂环化合物构成了焙烤小麦胚芽的风味主体。两种方法检测出的香味化合物的峰面积偏差较大,但鉴定出的化合物种类大致相同,特别是焙烤麦芽香味中的关键香味成分。从香味成分的构成考虑,DHS/GC-MS与SDE/GC-MS的分析结果较为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焙烤小麦胚芽 同时蒸馏(SDE) 动态顶空(dhs) 气质联机 香味成分
下载PDF
3种顶空萃取法比较并鉴定沙琪玛中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 被引量:8
4
作者 杨平 尤梦晨 +2 位作者 刘少敏 郑莹莹 宋焕禄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265-272,共8页
采用吹扫捕集、固相微萃取和动态顶空制样3种顶空萃取方法,结合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技术对3种沙琪玛样品进行气味分析。优化方法后采用固相微萃取和动态顶空萃取结合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法分别得到45种和38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包... 采用吹扫捕集、固相微萃取和动态顶空制样3种顶空萃取方法,结合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技术对3种沙琪玛样品进行气味分析。优化方法后采用固相微萃取和动态顶空萃取结合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法分别得到45种和38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包括醇类、醛类、酮类、酯类以及杂环类化合物,其中醛类和杂环类化合物含量较高,对沙琪玛整体香气有重要贡献作用。所有挥发性化合物中,共有17种气味物质能够被嗅闻到,具有气味活性,分别贡献出清香味、可可粉味、麦芽香、青草香、柑橘味、面包味、蘑菇味、奶酪味、青豆味、爆米花味、坚果香、烤坚果香、花生油香。结合感官评价得知,沙琪玛的气味轮廓分为烤香、麦香、油香、清香、甜香、焦香和蛋香,与17种气味活性物质所贡献的香气特征一致。结合偏最小二乘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3种沙琪玛可知,经典鸡蛋味和香酥全蛋味对应的挥发性化合物相对于醇浓鸡蛋味样品而言较少,醇浓样品含有更多吡嗪类物质,经典鸡蛋味和香酥全蛋味含有更多的醛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琪玛 气味活性化合物 固相微萃取 动态顶空制样 气相色谱-嗅闻-质谱
下载PDF
不同提取方法对印度紫檀叶片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郑丽霞 高泽正 +2 位作者 吴伟坚 梁广文 符悦冠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4-379,共6页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固相微萃取法(SPME)和动态顶空吸附法(DHA)三种方法提取的印度紫檀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三种方法提取印度紫檀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印度紫檀挥发油鉴定出2...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固相微萃取法(SPME)和动态顶空吸附法(DHA)三种方法提取的印度紫檀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三种方法提取印度紫檀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印度紫檀挥发油鉴定出25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2-硝基乙醇,相对含量为35.29%;固相微萃取法提取印度紫檀挥发油鉴定出27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乙酸叶醇酯,相对含量为33.62%;动态顶空吸附法提取印度紫檀挥发油鉴定出27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2-硝基乙醇,相对含量为30.42%。三种方法共检测到2种相同组分,检出的主要物质是醇类、酯类和缩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紫檀 同时蒸馏萃取 固相微萃取 动态顶空吸附 气相色谱-质谱
下载PDF
固相微萃取/动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蜂胶与杨树胶挥发性成分的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程焕 秦子涵 +1 位作者 胡小松 吴继红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1-9,共9页
目的分析、鉴定蜂胶和杨树树胶的挥发性成分。方法分别采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动态顶空(DHS)对蜂胶和杨树树胶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采用SPME法鉴定出37... 目的分析、鉴定蜂胶和杨树树胶的挥发性成分。方法分别采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动态顶空(DHS)对蜂胶和杨树树胶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采用SPME法鉴定出37种挥发性化合物,占整个峰面积的97.71%;DHS法鉴定出52种化合物,占整个峰面积的92.46%。蜂胶中的酯类物质(乙酸-3-甲基-3-丁烯-1-醇酯、3-甲基-2-丁烯-1-醇甲酸酯、乙酸-3-甲基-3-丁烯-1-醇酯、3-甲基-2-丁烯酸-2-苯乙酯、壬酸乙酯、月桂酸乙酯、棕榈酸乙酯)、醇类物质(3-戊烯-2-醇、3-甲基-2-丁烯-1-醇、?--桉叶醇)、萜烯类物质(?-葎草烯、雪松烯)烯烃类物质八氢二甲基-2-(1-亚异丙基)萘在杨树胶中未检测到。而杨树胶中醇类物质(?/?)-?--红没药醇、烯烃类物质?-姜黄烯2,6,6,9-四甲基-三环[5.4.0.0(2,8)]-9-十一烯也未在蜂胶中检测到。结论通过GC-MS方法对蜂胶和杨树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比较,鉴定出蜂胶与杨树胶各自特有的成分,获得蜂胶与杨树胶的异同,从而为真假蜂胶的鉴别提供理论依据并可将其应用到蜂胶的标准制定及真假鉴别中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胶 杨树胶 固相微萃取 动态顶空 挥发性成分 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
下载PDF
双瓣茉莉花(Jasminum sambac(L.)Ait)开放过程香气成分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28
7
作者 李鹤 俞滢 +3 位作者 陈桂信 姚雪倩 郑德勇 叶乃兴 《茶叶学报》 2015年第1期29-38,共10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萃取、分析、鉴定双瓣茉莉花离体和活体状态开放过程中的香气组分,结果表明双瓣茉莉花中共有94种香气成分,包括28种萜烯类及其衍生物、7种烷烃类、17种酯类、5种醇类、3种醛类、3种...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萃取、分析、鉴定双瓣茉莉花离体和活体状态开放过程中的香气组分,结果表明双瓣茉莉花中共有94种香气成分,包括28种萜烯类及其衍生物、7种烷烃类、17种酯类、5种醇类、3种醛类、3种酚胺类。主要香气成分为芳樟醇、乙酸苄酯、乙酸葑酯、α-古巴烯、吲哚、邻氨基苯甲酸甲酯、苯甲醇、苯甲酸苄酯等,离体状态下有利于茉莉花的释香。根据双瓣茉莉花开放过程香气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茉莉花茶的窨制起始时间以21:00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瓣茉莉花 香气成分 动态变化 顶空固相微萃取
下载PDF
大熊猫主食竹巴山木竹挥发性成分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雷霆 王靖岚 +1 位作者 赖炘 陈其兵 《世界竹藤通讯》 2015年第5期16-20,共5页
为深入研究巴山木竹综合开发利用价值,采用动态顶空套袋采集法收集其挥发性气体,用全自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了挥发性气体中有机化合物的种类与相对丰度。结果表明:巴山木竹挥发性有机物共有25种,其中,酯类11种,相对含量占8... 为深入研究巴山木竹综合开发利用价值,采用动态顶空套袋采集法收集其挥发性气体,用全自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了挥发性气体中有机化合物的种类与相对丰度。结果表明:巴山木竹挥发性有机物共有25种,其中,酯类11种,相对含量占82.85%;醇类3种,相对含量占11.68%;有机酸5种,相对含量占1.96%;醛类3种,相对含量占1.23%;酚、酮各1种,相对含量分别占0.35%和0.03%。研究认为,巴山木竹具有潜在的缓解疲劳、减少焦躁、镇静等功效,以及抗菌、消炎等生理活性,对净化空气有一定作用,具有观赏和保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山木竹 挥发性有机物 动态顶空套袋法 植物保健功能
下载PDF
当归中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的鉴定及其在煎煮过程中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泽仟 顾欢 +2 位作者 康乐 张亚 宋焕禄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11-316,共6页
通过溶剂辅助风味蒸发制样(SAFE)和动态顶空制样(DHS)与气相色谱-嗅闻仪-质谱联机法(GC-O-MS)结合,对当归药材中的主要气味活性化合物进行分析,最终分别鉴定出43种和47种气味活性化合物。此外,采用香气提取物稀释分析(AEDA)和动态顶空... 通过溶剂辅助风味蒸发制样(SAFE)和动态顶空制样(DHS)与气相色谱-嗅闻仪-质谱联机法(GC-O-MS)结合,对当归药材中的主要气味活性化合物进行分析,最终分别鉴定出43种和47种气味活性化合物。此外,采用香气提取物稀释分析(AEDA)和动态顶空稀释分析(DHDA)共同确定了贡献度较大的6种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6-十一酮(泥土味、中药味)、藁本内酯(药草味)、丁烯基苯酞(药草味)、己醛(青草味)、辛醛(清香)和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咖喱味)。最后,采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提取当归煎煮液的挥发性成分,并以内标法对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上述6种关键气味化合物在煎煮过程中含量发生改变,致使煎煮液清新香韵先增强后减弱,泥土香韵强度减弱,药草和咖喱香韵整体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剂辅助风味蒸发制样 动态顶空制样 香气提取物稀释分析 动态顶空稀释分析 气相色谱-嗅闻仪-质谱
下载PDF
熟鱼silurus(Silurus glanis)的风味:通过感官分析和收集方法的比较来评价流体萃取物的风味特征
10
作者 穆莎茉莉 《肉类研究》 2006年第6期12-17,共6页
研究来自法国两个不同饲养环境的silurus(Silurusglanis)鱼的风味,对于熟鱼肉进行感官鉴评。通过流体萃取物的风味特征对其进行风味评价。比较了两种收集方法。两种养殖条件对熟鱼肉的风味有影响。在室外不进行换水饲养两年对比于在室... 研究来自法国两个不同饲养环境的silurus(Silurusglanis)鱼的风味,对于熟鱼肉进行感官鉴评。通过流体萃取物的风味特征对其进行风味评价。比较了两种收集方法。两种养殖条件对熟鱼肉的风味有影响。在室外不进行换水饲养两年对比于在室内活水饲养一年发现鱼肉中干草味、青草味和热牛奶味较强,霉味、煮鸡蛋味和煮白菜味较弱。用铁氟龙容器收集风味物质提取物,比用玻璃长颈瓶收集风味描述更强,显示了流体萃取法与熟鱼风味分析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鱼 silurus鱼 感官鉴评 风味描述 流体萃取
下载PDF
炒青绿茶香气品质形成过程中芳香物质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春 周雪 +3 位作者 莫雪 郭燕 胡伊然 龚雪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1期122-126,共5页
为探明炒青绿茶香气品质形成过程中香气物质的变化规律,选取福鼎大白茶和黔茶1号1芽2叶制炒青绿茶加工过程样,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富集香气物质,GC-MS检测分析香气成分。结果表明:鲜叶中香气物质种类单一,香气物质数量较少,芳... 为探明炒青绿茶香气品质形成过程中香气物质的变化规律,选取福鼎大白茶和黔茶1号1芽2叶制炒青绿茶加工过程样,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富集香气物质,GC-MS检测分析香气成分。结果表明:鲜叶中香气物质种类单一,香气物质数量较少,芳樟醇、香叶醇等醇类香气物质占比超70%,随着加工工序的展开,茶样中香气物质种类愈加丰富;摊青过程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失水和茶叶内部物质的转化,醇类、醛类物质含量降低,酯类、酮类芳香物质含量上升;揉捻过程中福鼎大白茶和黔茶1号的戊醛、青叶醇含量达最高,分别为6.03%、4.14%和4.07%、6.65%;在热作用下,以顺-茉莉酮、吲哚、(E)-4,8-二甲基-1,3,7-壬三烯为代表的高沸点物质在杀青、炒青和烘干过程中含量呈现上升趋势。烘干过程中福鼎大白茶和黔茶1号产生大量的二甲基硫醚,其含量分别为14.08%和19.39%,该物质与青叶醇等一起构成炒青绿茶的新茶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 炒青绿茶 加工过程 芳香物质 动态变化
下载PDF
不同品种茶梅花挥发物成分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廖祯妮 邓少华 +4 位作者 崔强 张海霞 徐毓泽 何才生 李茂娟 《中国城市林业》 2022年第5期35-41,共7页
为探究茶梅花在活体状态下的挥发物成分特征,采用动态顶空采集法-全自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ATD-GC/MS)技术测定3个品种(‘秋芍药’‘美娇颜’和‘丹玉’)茶梅花的挥发物成分及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从3个品种的茶梅花中共检测出45种... 为探究茶梅花在活体状态下的挥发物成分特征,采用动态顶空采集法-全自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ATD-GC/MS)技术测定3个品种(‘秋芍药’‘美娇颜’和‘丹玉’)茶梅花的挥发物成分及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从3个品种的茶梅花中共检测出45种挥发性成分,以醛酮类和烷烃类化合物种类为主,其中,碳酸二乙酯和4,6⁃二甲基十二烷为‘秋芍药’花的主要特征成分,2⁃甲基⁃4⁃戊烯醛、壬醛、十七烷、二十烷为‘美娇颜’的主要特征成分,2⁃甲基⁃4⁃戊烯醛、3⁃甲基⁃4⁃戊烯⁃1⁃醇、二十烷为‘丹玉’的主要特征成分;3个品种茶梅花中多数挥发物组成成分及其相对含量存在明显差异;茶梅花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总数量与光照强度、温度和风速呈负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大气压强呈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为不同品种茶梅在生态保健型城市园林景观的推广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梅花 挥发物成分 动态顶空采集法 全自动热脱附-气相色谱/ 质谱
下载PDF
青方腐乳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研究 被引量:26
13
作者 马艳莉 刘亚琼 +3 位作者 夏亚男 孙剑锋 牟建楼 王颉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16-321,共6页
青方腐乳是我国传统腐乳中风味最为独特的品种,目前人们对其风味物质认识滞后,特别是对其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缺乏研究。本文采用动态顶空法萃取青方腐乳风味物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鉴定其挥发性风味物质,进一步使用动态顶空... 青方腐乳是我国传统腐乳中风味最为独特的品种,目前人们对其风味物质认识滞后,特别是对其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缺乏研究。本文采用动态顶空法萃取青方腐乳风味物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鉴定其挥发性风味物质,进一步使用动态顶空稀释法(DHDA)结合嗅闻检测技术确定其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为稳定产品风味质量提供科学依据。经GC-MS分析,共确定73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其中酯类16种、含氮化合物13种、醇类12种,酸类12种、醛酮类10种、含硫化合物8种,未检测到硫化氢。内标定量可知,含氮化合物、酸类、酯类、酚类和醇类化合物相对含量较高,分别占风味物质相对含量的19.66%、18.7%、14.79%、10.35%和9.21%。DHDA结合嗅闻技术从青方腐乳中鉴定出25种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吲哚、苯酚、二甲基二硫、三甲基肼、乙酸乙酯、丁酸、二甲基三硫对青方腐乳风味贡献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方腐乳 动态顶空萃取 风味物质 GC-O-MS
原文传递
植物挥发物的收集与分析
14
作者 袁格格 陈功 《华中昆虫研究》 2019年第1期146-153,共8页
植物通过次生代谢合成并释放挥发性有机物质,它们能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大气质量。这些挥发物还能作为信息素在植物与植物之间和植物与动物之间起到通信交流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植物挥发物的研究日渐关注。本文对植物挥... 植物通过次生代谢合成并释放挥发性有机物质,它们能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大气质量。这些挥发物还能作为信息素在植物与植物之间和植物与动物之间起到通信交流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植物挥发物的研究日渐关注。本文对植物挥发物的收集方法与定性定量分析方法进行了综述,以期对未来的植物挥发物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并对其研究前景开展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挥发物 溶剂提取 水蒸气蒸馏 超临界流体提取法 动态顶空采集 zNoseTM SPME GC GC-M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