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rapid and accurate direct measurement method of underground coal seam gas content based on dynamic diffusion theory 被引量:6
1
作者 Yanwei Liu Yang Du +4 位作者 Zhiqiang Li Fajun Zhao Weiqin Zuo Jianping Wei Hani Mitr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6期799-810,共12页
Coal seam gas content is frequently measured in quantity during underground coal mining operation and coalbed methane(CBM)exploration as a significant basic parameter.Due to the calculation error of lost gas and resid... Coal seam gas content is frequently measured in quantity during underground coal mining operation and coalbed methane(CBM)exploration as a significant basic parameter.Due to the calculation error of lost gas and residual gas in the direct method,the efficiency and accuracy of the current methods are not inadequate to the large area multi-point measurement of coal seam gas content.This paper firstly deduces a simplified theoretical dynamic model for calculating lost gas based on gas dynamic diffusion theory.Secondly,the effects of various factors on gas dynamic diffusion from coal particle are experimentally studied.And sampling procedure of representative coal particle is improved.Thirdly,a new estimation method of residual gas content based on excess adsorption and competitive adsorption theory is propos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ximum error of calculating the losing gas content by using the new simplified model is only 4%.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particle size on gas diffusion law,the particle size of the collected coal sample is below 0.25 mm,which improves the measurement speed and reflects the safety representativeness of the sample.The determination time of gas content reduced from 36 to 3 h/piece.Moreover,the absolute error is 0.15–0.50 m^3/t,and the relative error is within 5%.A new engineering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coal seam gas content is developed according to the above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seam gas content dynamic diffusion model Determination method Lost gas content De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急斜煤层顶板应力叠加效应致灾特征综合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来兴平 杨毅然 +2 位作者 单鹏飞 吕兆海 王宁波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0-78,共9页
针对乌鲁木齐矿区急斜煤层粉砂岩顶板可能面临的突然性断裂垮落所引发的动力灾害问题,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联合分析方法,综合分析综放短壁工作面顶板集中应力叠加效应诱致动力灾害特征。根据煤岩层赋存条件和开采布局,... 针对乌鲁木齐矿区急斜煤层粉砂岩顶板可能面临的突然性断裂垮落所引发的动力灾害问题,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联合分析方法,综合分析综放短壁工作面顶板集中应力叠加效应诱致动力灾害特征。根据煤岩层赋存条件和开采布局,考虑采场裂隙分布规律和开采扰动影响,采用分区组合方法构建三维有限差分数值计算模型。计算结果表明:(1)43号和45号煤层顶板均以其深部区域岩体为"支点"产生倾向和走向撬压效应,两者在空间上的叠加效应加剧了局部岩体的应力集中程度,使顶板岩层破断呈现"破断—平衡—破断"周期规律性;(2)两煤层顶板集中应力分别位于其相应工作面南巷南帮的左下方和左上方,距南帮中点20.5和13.7 m;(3)顶板应力集中区走向长度分别为68.2和61.5 m,集中应力峰值分别位于工作面前方28.5和25.3 m,顶板对巷帮应力集中影响系数分别为0.52和0.81。基于研究成果制定了"注水-爆破"耦合致裂顶板防控措施,动力灾害得到有效控制,这为急斜煤层开采顶板动力灾害防控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斜煤层 叠加效应 动力灾害 分区组合模型
下载PDF
东欢坨矿顶板涌水条件与工作面水量动态预测 被引量:26
3
作者 武强 江中云 +8 位作者 孙东云 钟亚平 董东林 殷作如 李建民 洪益清 吴承梅 张宏 刘金韬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2-35,共4页
针对开滦东欢坨矿开采煤 8诱发的顶板涌 (突 )水问题 ,首先采用五个物理场的多源地学信息复合研究方法对煤 8顶板充水含水层进行了富水性综合分区。此外 ,在充分分析煤 8至顶板充水含水层间岩段的岩性特征基础上 ,将据《煤矿安全规程》... 针对开滦东欢坨矿开采煤 8诱发的顶板涌 (突 )水问题 ,首先采用五个物理场的多源地学信息复合研究方法对煤 8顶板充水含水层进行了富水性综合分区。此外 ,在充分分析煤 8至顶板充水含水层间岩段的岩性特征基础上 ,将据《煤矿安全规程》计算出的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进行了全方位的岩性场定性校正 ,并编制了煤 8回采冒落安全性分区图。在此基础上 ,耦合叠加分析煤 8回采冒落安全性分区和其顶板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分区结果 ,对东欢坨矿煤 8回采顶板涌 (突 )水条件进行了综合评价 ,提出了 A、B、C、D、E5个不同涌 (突 )水特征的分区划分方案。最后运用目前国际上先进的地下水流水质模拟评价的 Visual Modflow专业软件系统 ,建立了三维可视化渗流模型 ,并对待采的 2 0 86、2 188B回采工作面涌水量进行了动态实时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板 富水性分区 三维可视化数值模拟 动态预测
下载PDF
煤层瓦斯流动的数值模拟及在煤壁的应用 被引量:20
4
作者 李云浩 杨清岭 杨鹏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2007年第2期74-77,共4页
研究煤层中瓦斯流动规律对于预防瓦斯突出,改善煤层瓦斯抽放率和煤层气开发利用具有现实意义。根据基本假设,对煤层瓦斯流动规律进行了研究,运用瓦斯运动方程—达西定律(DarcyLaw)、煤层瓦斯含量方程—抛物线方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以... 研究煤层中瓦斯流动规律对于预防瓦斯突出,改善煤层瓦斯抽放率和煤层气开发利用具有现实意义。根据基本假设,对煤层瓦斯流动规律进行了研究,运用瓦斯运动方程—达西定律(DarcyLaw)、煤层瓦斯含量方程—抛物线方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以及气体流动的连续性方程,建立了煤层单向瓦斯流动的动力学模型,并根据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对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求解,推导出煤壁单位面积的瓦斯涌出量的计算公式,分析了瓦斯涌出量的影响因素,利用测得的数据,进行了实例计算,并用vc编制了计算机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巷道 瓦斯流动 方程 动力学模型
下载PDF
采煤工作面煤层三维模型构建及动态修正技术 被引量:37
5
作者 刘万里 张学亮 王世博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73-1983,共11页
高精度工作面煤层三维模型是实现无人开采的有效保障,但现阶段构建的煤层三维模型普遍存在以静态模型为主且垂向分辨率较低的问题,为满足无人开采对煤层三维模型高精度的要求,煤层三维模型必须要有一个动态精细修正的过程。为此,在详细... 高精度工作面煤层三维模型是实现无人开采的有效保障,但现阶段构建的煤层三维模型普遍存在以静态模型为主且垂向分辨率较低的问题,为满足无人开采对煤层三维模型高精度的要求,煤层三维模型必须要有一个动态精细修正的过程。为此,在详细分析了煤层三维模型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基础上,提出一种煤层三维模型的动态精细修正技术,进而提升煤层三维模型局部精度,实现工作面的有限透明。主要思路是在工作面的不断推进过程中,动态融入回采作业中最新探测的工作面激光扫描数据、顶/底煤厚数据和采煤机截割轨迹信息,采用二次序列规划法精确计算出煤层三维模型局部区域的修正值,并利用克里格空间曲面插值法把修正值插入到煤层三维模型中,这样利用上一回采阶段新揭露的修正数据去动态修正下一回采阶段的煤层三维模型,如此逐级递进,逐步求精,从而提升煤层三维模型精度,使修正后的煤层三维模型更准确地表达出工作面实际煤层的结构信息,为工作面无人化开采控制提供关键基础数据。在斜沟煤矿试验结果表明工作面推进前100刀修正后煤层垂向误差绝对值小于0.2 m区域比修正前提高了将近一倍,证实了该研究方法可有效提高采煤工作面煤层三维模型局部精度,提升煤层三维模型的实用价值和应用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工作面 煤层三维模型 动态精细修正 无人开采 有限透明
下载PDF
岩石深孔爆破对邻近煤层的动应力作用 被引量:5
6
作者 龚敏 王华 文斌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6-202,共7页
为解决松软煤体爆破孔成形困难导致深孔预裂爆破技术无法应用的问题,选择在运输巷底板距煤层较近的岩石中进行爆破,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相关理论探讨。分析了煤岩介质和单煤体介质中布孔的差异,建立了单煤体和煤岩体深孔预裂爆破的5... 为解决松软煤体爆破孔成形困难导致深孔预裂爆破技术无法应用的问题,选择在运输巷底板距煤层较近的岩石中进行爆破,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相关理论探讨。分析了煤岩介质和单煤体介质中布孔的差异,建立了单煤体和煤岩体深孔预裂爆破的5个数值计算模型。研究了单煤体和煤岩介质爆破孔与抽放孔连心线上有效应力随距离的变化,从岩孔爆破传播到煤层其应力衰减的程度较单煤层中大得多,但在靠近抽放孔附近煤层,二者的差距变小。抽放孔轴线方向所受有效应力的大小是决定爆破效果的重要因素,煤岩介质中爆破孔与抽放孔间距为2.0 m时,抽放孔轴线方向上的平均有效应力与单煤层中爆破孔与抽放孔间距为3.0 m时的相当,可作为实现岩孔爆破效果的布孔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动态应力 计算模型 煤层 岩石 爆破
下载PDF
软煤钻杆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31
7
作者 聂百胜 薛斐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7-54,共8页
针对软煤钻杆研究及应用现状,基于不同的钻杆形式及排粉动力方式,介绍了不同钻杆的定义、适用范围、优缺点、排粉动力模型,并对软煤钻杆发展历程进行分析。通过对软煤打钻研究工作的分析,指出研究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软煤流变研究成果与... 针对软煤钻杆研究及应用现状,基于不同的钻杆形式及排粉动力方式,介绍了不同钻杆的定义、适用范围、优缺点、排粉动力模型,并对软煤钻杆发展历程进行分析。通过对软煤打钻研究工作的分析,指出研究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软煤流变研究成果与软煤钻孔理论结合不足;排粉动力学及耦合排粉问题研究工作亟待深入;钻杆表面降阻问题未受足够重视;软煤钻孔孔壁固化研究发展缓慢;整体式成型技术有待推广。同时,指出了软煤钻杆的发展趋势,包括多动力耦合、多结构耦合、高强度钻杆、智能钻杆等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软煤层 钻杆 软煤流变 排粉动力模型
下载PDF
矿山采动突水危险源划分与致灾危险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李鑫 孙亚军 +1 位作者 徐智敏 陈歌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8-115,共8页
为了实现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对煤层顶底板突水危险性进行动态评价,依据西北型、华北型煤矿区水文地质结构、突水主控因素、突水致灾模式、水害类型的分析,建立了水源、通道和采动三准则来表征煤层顶/底板突水危险源与致灾危险性之间的关联... 为了实现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对煤层顶底板突水危险性进行动态评价,依据西北型、华北型煤矿区水文地质结构、突水主控因素、突水致灾模式、水害类型的分析,建立了水源、通道和采动三准则来表征煤层顶/底板突水危险源与致灾危险性之间的关联,构建了煤层顶/底板突水危险性的关键危险源的评价指标体系,将指标体系中随着工作面开采具有动态变化的指标因素(含水层水压、应力-应变、导裂带高度/破坏带深度)作为危险源动态特征辨识的目标,建立多场-多参数的工作面突水危险性动态评价概念模型,提出了矿井突水的临界判别准则,依托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的海量参数分析计算能力,为煤层顶/底板突水危险性动态评价分区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突水 煤层顶底板 突水危险源 致灾危险性 动态模型框架
下载PDF
急倾斜煤层煤巷支护试验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罗勇 祁琦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6年第1期78-83,共6页
对急倾斜煤层中的永久性巷道的支护方式的选择及支护效果进行了系统研究。针对急倾斜煤层中巷道围岩活动的特点,从其支护所面临的困境入手,采用动态设计方法,通过实验室相似模拟、数值模拟和现场测试等综合手段,得出了锚梁网支护方式是... 对急倾斜煤层中的永久性巷道的支护方式的选择及支护效果进行了系统研究。针对急倾斜煤层中巷道围岩活动的特点,从其支护所面临的困境入手,采用动态设计方法,通过实验室相似模拟、数值模拟和现场测试等综合手段,得出了锚梁网支护方式是该类巷道最有效的支护方式的结论,并取得了理想的支护效果。试验表明采用的设计方法是科学合理的,填补了急倾斜煤层巷道支护理论和设计方法的空白。该研究成果将给类似条件下的巷道支护提供有益的借鉴,因而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倾斜煤层 锚梁网支护 相似模拟 动态设计
下载PDF
煤层动态建模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20
10
作者 姜在炳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0-44,共5页
从煤层建模的约束条件、建模的特点、模型的选择、模型建立的路线以及平面-剖面对应实现的原理等方面讨论了煤层动态建模技术及其应用.通过将煤层建模的约束条件归纳为广义自然边界和构造地质边界,简化了煤层建模的程序设计,将断层边界... 从煤层建模的约束条件、建模的特点、模型的选择、模型建立的路线以及平面-剖面对应实现的原理等方面讨论了煤层动态建模技术及其应用.通过将煤层建模的约束条件归纳为广义自然边界和构造地质边界,简化了煤层建模的程序设计,将断层边界的约束问题归结为折线边界的约束剖分,提高了断层的自动处理能力.设计的两条煤层建模路线为煤层动态建模系统的设计奠定了基础,能解决煤矿生产制图中平面剖面特征点的对应与任意切割剖面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 动态建模技术 3D空间模型 平面剖面对应 建模路线
下载PDF
面向实时可视化的煤层三维模型构建与三角剖分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志鹏 杜晓敏 徐朝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2-35,40,共5页
通过研究煤层构造的特征和煤田勘察数据的生产特点,提出一种基于三维格网的虚拟不规则六面体层状包络体动态建模方法,可较好地描述煤层的地质形态;根据煤层格网数据单元格种类(5种类型)的不同和每个单元中无效点分布情况,提出一种基于... 通过研究煤层构造的特征和煤田勘察数据的生产特点,提出一种基于三维格网的虚拟不规则六面体层状包络体动态建模方法,可较好地描述煤层的地质形态;根据煤层格网数据单元格种类(5种类型)的不同和每个单元中无效点分布情况,提出一种基于上述六面体单元的三角网剖分算法,可实时地从数据库中调用分块的层状格网模型数据,经过一次六面体格网单元的遍历,即可将格网数据动态剖分成无缝、不重复、具有方向的三角面片,然后由显示引擎进行实时三维可视化表达。该模型结合了三角网具有利于实体表面三维可视化渲染的特性和四边形规则格网模型有利于通过插值生成的优势,模型构建算法可基于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动态渲染,有利于数据更新,使模型简洁、高效,冗余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三维建模 不规则六面体 动态建模 三维可视化
下载PDF
近距离煤层群井上下联合防突模式及其效果动态评价 被引量:14
12
作者 程志恒 陈亮 +8 位作者 苏士龙 王公达 邹银辉 张永将 邹全乐 姜黎明 闫大鹤 杜志峰 王向东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35-1647,共13页
针对近距离煤层群缺乏系统有效井上下联合防突模式及动态评价方法的问题,以华晋焦煤沙曲一矿为工程背景,通过类似矿区突出信息统计分析得出其地应力-瓦斯潜能大、突出源分散、煤体强度及渗透性低的特点,采用理论分析,从多次采动应力叠... 针对近距离煤层群缺乏系统有效井上下联合防突模式及动态评价方法的问题,以华晋焦煤沙曲一矿为工程背景,通过类似矿区突出信息统计分析得出其地应力-瓦斯潜能大、突出源分散、煤体强度及渗透性低的特点,采用理论分析,从多次采动应力叠加及高能卸压瓦斯运移两方面,揭示了煤层群叠加开采突出力能转移及启动机制,进而启发多煤层协同疏解突出潜能、“多煤层-区域-局部”逐级强化抽采的防突思路。采用系统分析及归纳演绎法优选集成了多煤层全时段的井上、下联合防突技术体系,即规划区采用常规井、防突压裂井与多分支水平井联合抽采降突;准备区采用地面井+被保护层定向长钻孔群或多分支水平井井孔对接抽采立体区域化抽采防突;生产区采用本煤层定向长钻孔群条带预抽+递进式大孔径钻孔抽采消突,松软低透煤层需增加可控冲击波、低压脉动水力致裂等疲劳损伤增透方法以强化消突效果,并通过现场试验确立其关键技术参数。同时,建立了该模式应用过程阶段递进式动态评价函数,给出三阶段中2级指标四参数随时间变化表达式,并确定各指标临界值。现场工程实践表明:①沙曲一矿井上下联合消突模式在规划时间内基本实现上部2号,3+4号煤层协同消突;②资源开采3阶段的煤炭转化率依次为95%,85%,90%,整体动态转化率为70.5%,说明抽掘采衔接相对紧张,主要是准备区抽采防突效率低;③矿井优质煤炭产能释放量增加约80万t和煤层气产能提升420万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群 叠加开采 力能转移模型 优选集成 井上下联合防突 动态评价
下载PDF
综采工作面煤层三维模型动态修正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梁耍 王世博 +2 位作者 葛世荣 柏永泰 谢洋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8-65,72,共9页
综采工作面的高精度煤层地理信息是实现智能无人开采的关键,但现阶段所构建的煤层三维模型垂向精度较低,无法满足智能开采的实际需求。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综采工作面煤层三维模型动态修正方法。将得到的初始煤层三维模型静态数据及... 综采工作面的高精度煤层地理信息是实现智能无人开采的关键,但现阶段所构建的煤层三维模型垂向精度较低,无法满足智能开采的实际需求。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综采工作面煤层三维模型动态修正方法。将得到的初始煤层三维模型静态数据及开采过程中采煤机截割产生的动态数据融合,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预测算法及其改进算法(基于空间卷积长短期记忆网络(ConvLSTM)、编码-解码长短期记忆网络(Encoder-Decoder LSTM)的预测算法),根据上一回采阶段的煤层数据,动态预测下一阶段未开采区的煤层底板曲面和煤层厚度。采用双层循环嵌套的网格搜索方法对上述3种预测算法进行参数调优,获取未开采区煤层底板曲面和煤层厚度的高精度垂向分布数据,作为煤层三维模型修正值,动态修正下一阶段未开采区的煤层三维模型;随着工作面不断开采,利用新获取的修正数据持续动态修正并更新初始煤层三维模型,从而提升初始煤层三维模型精度,使动态修正后的煤层三维模型能更准确地反映综采工作面实际煤层分布。以山西吕梁市某煤矿18201工作面煤层三维模型为例,采用提出的动态修正方法对该模型进行修正,在工作面推进方向16〜23.2 m范围内,动态修正后的煤层底板平均误差为0.0685 m,煤层顶板平均误差为0.076 m,相较于修正前的底板平均误差0.20 m、煤层厚度垂向平均误差0.40 m,动态修正后的煤层三维模型精度大大提升,证实了该修正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工作面 煤层三维模型 动态修正 LSTM 煤层厚度 煤层底板 修正值
下载PDF
急斜特厚煤层残留煤柱稳定性分析及其动力灾害防治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云鹏 崔峰 +1 位作者 杨文化 尉迟小骞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57-664,共8页
为研究急斜特厚煤层开采过程中残留煤柱的稳定性及其应力异常区引起的回采安全问题,以乌鲁木齐矿区乌东煤矿南采区87°急斜特厚煤层为研究背景,运用块体理论构建了残留煤柱滑移失稳力学模型,采用FLAC 3D数值模拟软件分析开采扰动下... 为研究急斜特厚煤层开采过程中残留煤柱的稳定性及其应力异常区引起的回采安全问题,以乌鲁木齐矿区乌东煤矿南采区87°急斜特厚煤层为研究背景,运用块体理论构建了残留煤柱滑移失稳力学模型,采用FLAC 3D数值模拟软件分析开采扰动下残留煤柱的应力演化特征,提出了残留煤柱分段深孔爆破弱化的卸压措施。结果表明:当煤层倾角α,顶板侧围岩与残留煤柱的摩擦系数μ1,底板侧围岩与残留煤柱的摩擦系数μ2之间满足α>arctan(μ1+μ2)时,残留煤柱将发生滑移失稳;残留煤柱易使顶底板应力状态改变,在开采扰动和顶底板高应力双重作用下,残留煤柱极易诱发动力灾害;卸压措施有效削减残留煤柱内部储存的应力强度,降低动力灾害的发生频率,实现工作面安全通过煤柱危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斜特厚煤层 残留煤柱 力学模型 动力灾害
下载PDF
基于透明地质的综采工作面三维煤层建模 被引量:8
15
作者 薛国华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5-141,共7页
基于透明地质的三维煤层建模方法是间接解决煤岩识别难题的有效途径。现有三维煤层建模方法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空间三维实体的表达,对开采过程中煤层顶底板动态变化的过程缺乏研究,对于复杂地质条件的煤层顶底板高程的预测精度不高,难... 基于透明地质的三维煤层建模方法是间接解决煤岩识别难题的有效途径。现有三维煤层建模方法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空间三维实体的表达,对开采过程中煤层顶底板动态变化的过程缺乏研究,对于复杂地质条件的煤层顶底板高程的预测精度不高,难以满足采煤实际需求。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透明地质的综采工作面三维煤层建模方法。基于进回风巷地质数据、钻孔测量数据、工作面切眼数据及利用三维地震再解释技术、槽波地震勘探技术与无线电磁波透视技术获得的煤层地质数据,应用离散平滑插值(DSI)算法预测煤层顶底板高程,构建综采工作面静态三维煤层模型。为提高工作面静态三维煤层模型精度,通过切眼开采新揭露的地质信息和DSI算法对其进行动态更新,获得更为精确的工作面动态三维煤层模型,基于更新后的三维煤层模型动态规划采煤机截割曲线,指导采煤机进行自动调高控制,从而实现自适应割煤。将该方法应用于黄陵一号煤矿810综采工作面,结果表明:DSI算法对煤层顶底板高程预测效果优于克里金插值算法和样条函数插值算法,插值平均绝对误差为0.0155 m;每截割5 m对三维煤层模型更新1次,煤层顶底板高程预测误差≤6.3 cm,满足采煤机截割轨迹精确规划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工作面 透明地质 煤岩识别 静态三维煤层建模 动态三维煤层建模 顶底板高程 离散平滑插值
下载PDF
煤层数字高程模型构建与动态修正方法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娟莉 杜文勇 +1 位作者 谢嘉成 王学文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9-66,共8页
为解决在有限煤层地质数据条件下难以构建高精度煤层的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煤层数据的煤层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数字高程模型)构建与动态精细修正方法。首先,基于采区煤层变化特征,提出结合双轨扫掠与加权融合的初始煤层DE... 为解决在有限煤层地质数据条件下难以构建高精度煤层的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煤层数据的煤层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数字高程模型)构建与动态精细修正方法。首先,基于采区煤层变化特征,提出结合双轨扫掠与加权融合的初始煤层DEM构建方法,通过该方法所构建的煤层DEM能够反映煤层的变化趋势,垂直方向上的模型节点RMSE(Root Mean Square Error,均方根误差)与MAE(Mean Absolute Error,平均绝对误差)分别达到0.25 m与0.2 m以下;其次,引入采区内离散分布的煤层地质数据,在原有模型基础上计算煤层DEM中相应节点处高程误差值,基于这些误差值通过拟合的方法得到残差曲面,并通过残差曲面对DEM节点进行整体性偏移。通过该方法对煤层DEM进行修正后,模型RMSE与MAE降低至0.14 m与0.12 m水平;最后,引入工作面上连续煤层地质数据,在该工作面处产生新的模型分段面,对同一区域的DEM进行划分,新划分的区域中重新构建区域煤层DEM,覆盖原有DEM,从而达到煤层DEM的动态精细修正。通过该方法对煤层DEM进行修正后,模型局部RMSE与MAE均达到0.12 m以下,模型精度水平能够为无人工作面的实现提供可靠的地质信息保障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数字高程模型 地质建模 双轨扫掠 加权融合 拟合残差曲面 动态精细修正
下载PDF
基于远场周期来压的地表动态下沉预计 被引量:2
17
作者 樊克松 申宝宏 +3 位作者 黄志增 潘黎明 薛吉胜 赵铁林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13-1221,1227,共10页
针对以往时间函数模型在预测特厚煤层综放开采深厚比较小时地表动态下沉偏差较大的问题,论文以大同矿区芦子沟煤矿3108综放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实测与理论分析的方法将工作面矿压显现与地表变形两者结合起来研究,提出了依据远场... 针对以往时间函数模型在预测特厚煤层综放开采深厚比较小时地表动态下沉偏差较大的问题,论文以大同矿区芦子沟煤矿3108综放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实测与理论分析的方法将工作面矿压显现与地表变形两者结合起来研究,提出了依据远场周期来压预测地表下沉的动态过程。研究表明:特厚煤层综放采场会有规律地发生大步距周期性强矿压显现,地表点的下沉速度曲线随工作面周期性强矿压发生有规律性的波动,高位主关键层失稳使得工作面周期强矿压与地表动态下沉之间密切相关,工作面的周期强矿压会在地表变形中显现出来。据此基于远场周期来压建立了修正的分段建模的Weibull时间函数模型,该模型对于工作面各个位置地表点的动态下沉均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实例计算结果表明修正的分段Weibull时间函数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能够更好地用于描述地表点动态沉降变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厚煤层开采 高位主关键层 周期强矿压 动态下沉预计 修正时间函数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