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游仆虫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纯化和鉴定 被引量:5
1
作者 张素平 贺晓静 +1 位作者 袁静明 梁爱华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3-26,共4页
为对肽链释放因子结构与功能进行研究 ,进而探讨纤毛虫这类生物中遗传密码表达特殊性的机理 ,利用PCR技术和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游仆虫第 1类肽链释放因子eRF1a及C端带 6个组氨酸的eRF1a(His) 6的两个重组表达质粒pBV2 2 1 eRF1a和pBV2 2... 为对肽链释放因子结构与功能进行研究 ,进而探讨纤毛虫这类生物中遗传密码表达特殊性的机理 ,利用PCR技术和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游仆虫第 1类肽链释放因子eRF1a及C端带 6个组氨酸的eRF1a(His) 6的两个重组表达质粒pBV2 2 1 eRF1a和pBV2 2 1 eRF1a(His) 6.在大肠杆菌DH5α中 ,通过 4 2℃高温诱导 3h ,eRF1a和eRF1a(His) 6获得了可溶性表达 .eRF1a(His) 6的表达水平达到可溶性细菌总蛋白约 8% ,经Ni NTA亲和层析和HitrapQ离子交换层析 ,得到纯度较好的eRF1a(His)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毛虫 erf1a 温度诱导表达 Ni-NTA亲和层析 Western印迹分析 第1类释放因子 纯化鉴定
下载PDF
游仆虫重组核糖体蛋白L11与肽链释放因子的体外相互作用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王玉瑶 张志云 +1 位作者 柴宝峰 梁爱华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48-351,共4页
核糖体蛋白L11(ribosome protein L11)是一种高度保守的蛋白质.为研究真核生物的核糖体蛋白L11的功能,从八肋游仆虫(Euplotes octocarinatus)大核基因组中克隆到核糖体蛋白L11基因,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GEX-6p1-L11,通过谷胱甘肽-Sepharo... 核糖体蛋白L11(ribosome protein L11)是一种高度保守的蛋白质.为研究真核生物的核糖体蛋白L11的功能,从八肋游仆虫(Euplotes octocarinatus)大核基因组中克隆到核糖体蛋白L11基因,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GEX-6p1-L11,通过谷胱甘肽-Sepharose 4B亲和层析,纯化了重组融合蛋白GST-L11.Pull down分析显示,八肋游仆虫的核糖体蛋白L11与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eRF1a可以在体外相互作用.这一结果提示,与原核生物一样,低等真核生物的核糖体蛋白L11在肽链终止过程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仆虫 核糖体蛋白L11 erf1a 相互作用
下载PDF
肽链释放因子识别终止密码子的机制 被引量:6
3
作者 王艳 柴宝峰 梁爱华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2-29,共8页
肽链释放因子(polypeptide release factor,RF)是参与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终止过程中新生肽链释放的一组重要的蛋白质,包括两类,即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classⅠrelease factor,RFⅠ)和第二类肽链释放因子(classⅡrelease factor,RFⅡ).关于... 肽链释放因子(polypeptide release factor,RF)是参与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终止过程中新生肽链释放的一组重要的蛋白质,包括两类,即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classⅠrelease factor,RFⅠ)和第二类肽链释放因子(classⅡrelease factor,RFⅡ).关于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识别终止密码子的机制和功能位点是目前分子细胞生物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第二类肽链释放因子作为一类GTP酶,在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识别终止密码子和肽链释放过程中的协同作用也备受关注.近些年来,通过构建体内和体外的测活体系,对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识别终止密码子的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提出了多种假说和模型,尤其是对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的晶体结构及两类肽链释放因子复合体的空间结构的研究,为揭示真核生物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终止机制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肽链释放因子 终止密码子 识别机制 eRF1/eRF3/GTP复合体
下载PDF
石榴乙烯反应因子PgERF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4
作者 户倩 张水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23期87-89,121,共4页
[目的]探讨乙烯反应因子在乙烯转导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方法]克隆石榴ERF1基因,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采用RACE和PCR技术,根据NCBI数据库中已知的ERF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最终获得石榴ERF1的 cDNA序列。[结果] cDNA 序列全长1612 b... [目的]探讨乙烯反应因子在乙烯转导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方法]克隆石榴ERF1基因,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采用RACE和PCR技术,根据NCBI数据库中已知的ERF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最终获得石榴ERF1的 cDNA序列。[结果] cDNA 序列全长1612 bp,可编码394个氨基酸。利用BLAST、DNAMAN及其他生物学信息分析软件,对该段序列进行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其包含AP2结构域,并具有典型的ERF基因特点。经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石榴ERF1基因与其他物种ERF基因同源性较高;经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其与欧洲栗、醉蝶花等物种亲缘关系较近。[结论]该研究成功克隆石榴ERF1基因,为后续的下游分析及园艺植物分子育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 ERF1 克隆 序列分析
下载PDF
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C端结构域参与调控终止密码子的识别过程 被引量:2
5
作者 闫静 石文鑫 +2 位作者 王美 申泉 柴宝峰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4-189,共6页
真核生物蛋白质翻译终止过程中,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eukaryotic polypeptide release factor,eRF1)利用其N端结构域识别终止密码子。eRF1的N结构域中的GTS、NIKS和Yx Cxxx F模体对于终止密码子的识别发挥重要作用。但至目前为止,eRF1识... 真核生物蛋白质翻译终止过程中,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eukaryotic polypeptide release factor,eRF1)利用其N端结构域识别终止密码子。eRF1的N结构域中的GTS、NIKS和Yx Cxxx F模体对于终止密码子的识别发挥重要作用。但至目前为止,eRF1识别终止密码子的机制,尤其是对于终止密码子的选择性识别机制仍不清楚。我们构建了四膜虫(Tetrahymena thermophilia)eRF1的N端结构域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或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eRF1的M和C结构域组成的杂合eRF1,即Tt/Sc eRF1和Tt/Sp eRF1。双荧光素酶检测结果证实,两种杂合eRF1在细胞中识别终止密码子的活性具有显著差异。Tt/Sc eRF1仅识别UGA密码子,与四膜虫eRF1一致,具有密码子识别特异性;而Tt/Sp eRF1可以识别3个终止密码子,无密码子识别特异性。为解释这一现象,将Sp eRF1的C结构域中的1个关键的小结构域中的氨基酸进行突变,与Sc eRF1相应位点的氨基酸一致。分析结果显示,突变体Tt/Sp eRF1识别密码子UAA和UAG的性质发生显著变化,说明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的C端结构域参与了终止密码子的识别过程。这提示,四膜虫eRF1识别终止密码子的特异性可能依赖于eRF1分子内的结构域间相互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揭示肽链释放因子识别终止密码子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肽链释放因子 终止密码子识别 C端小结构域 四膜虫eRF1
下载PDF
eRF3a/GSPT1和CyclinD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吴丽萍 丁洋 +4 位作者 王大维 王晓萌 陈剑英 肖雪兰 高峰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3688-3692,共5页
目的:探讨eRF3a/GSPT1和CyclinD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及周边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eRF3a/GSPT1和CyclinD1表达在PTC中的相关性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eRF3a/GSPT1和CyclinD1在80例... 目的:探讨eRF3a/GSPT1和CyclinD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及周边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eRF3a/GSPT1和CyclinD1表达在PTC中的相关性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eRF3a/GSPT1和CyclinD1在80例PTC及72例周边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eRF3a/GSPT1和CyclinD1表达水平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两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eRF3a/GSPT1和CyclinD1在PT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周边正常甲状腺组织;eRF3a/GSPT1的表达差异在肿瘤大小、甲状腺被膜侵犯中具有统计学意义;CyclinD1的表达差异在多灶发生、淋巴结转移中具有统计学意义;在PTC中eRF3a/GSPT1与CyclinD1的表达呈现正相关。结论:eRF3a/GSPT1和CyclinD1在PTC组织中高表达,可能成为PTC潜在的诊断标志物;eRF3a/GSPT1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和甲状腺被膜侵犯有关,可能促进PTC的发生、发展,CyclinD1对PTC淋巴结转移有提示作用;eRF3a/GSPT1和CyclinD1可能协同促进PTC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eRF3a/GSPT1 CYCLIND1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油菜BnERF1基因的克隆及其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7
作者 潘宣丞 杜雪竹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10期1968-1970,共3页
利用拟南芥ERF1基因的序列,在NCBI数据库中检索油菜(Brassica napus)ERF1基因的序列信息,并设计特异性引物,PCR扩增油菜BnERF1基因。结果表明,成功扩增出油菜BnERF1基因,并构建了过表达载体pCAMBIA2301-ERF1,为进一步研究BnERF1的抗病... 利用拟南芥ERF1基因的序列,在NCBI数据库中检索油菜(Brassica napus)ERF1基因的序列信息,并设计特异性引物,PCR扩增油菜BnERF1基因。结果表明,成功扩增出油菜BnERF1基因,并构建了过表达载体pCAMBIA2301-ERF1,为进一步研究BnERF1的抗病分子机理和选育新的抗病油菜种质奠定了试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Brassica napus) ERF1 克隆 载体
下载PDF
Functional diversifications of Gh ERF1 duplicate genes after the formation of allotetraploid cotton 被引量:2
8
作者 Chunxiao Liu Tian Zhen Z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期60-74,共15页
Whole genome duplication, a prevalent force of evolution in plants, results in massive genome restructuring in different organisms. Roles of the resultant duplicated genes are poorly understood both functionally and e... Whole genome duplication, a prevalent force of evolution in plants, results in massive genome restructuring in different organisms. Roles of the resultant duplicated genes are poorly understood both functionally and evolutionarily. In the present study,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ethylene responsive factors(GhERF1 s), anchored on Chr-A07 and Chr-D07 were isolated from a high-yielding cotton hybrid(XZM2)and its parents. The GhERF1 was located in the B3 subgroup of the ethylene responsive factors subfamily involved in conferring tolerance to abiotic stress Nucleotide sequence analysis of 524 diverse accessions together with 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alysis, elucidated that de-functionalization of GhERF1-7 A occurred due to one base insertion following formation of the allotetraploid cotton. Our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and association mapping analyses highlighted a role for GhERF1-7 A in conferring high boll number per plant in modern cotton cultivars. Overexpression of GhERF1-7 A in transgenic Arabidopsis resulted in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siliques and total seed yield. Neo-functionalization of GhERF1-7 A was also observed in modern cultivars rather than in races and/or landraces, further supporting its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yielding cotton cultivars. Both de-and neofunctionalization occurred in one of the duplicate genes,thus providing new genomic insight into the evolution of allotetraploid cotton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nctional diversifications of Gh ERF1 duplicate genes after the formation of allotetraploid cott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