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4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图像质量优化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左开荣 陈力 +3 位作者 代红 李伦成 李政雄 周艺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15期94-98,共5页
目的 探讨小剂量团注测试技术结合双流注射技术在64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3年6月来我院检查的120例头颈部CTA成像患者,随机分为A、B组,每组各60例。A组采用对比剂团注追踪技术,B组采用小剂... 目的 探讨小剂量团注测试技术结合双流注射技术在64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3年6月来我院检查的120例头颈部CTA成像患者,随机分为A、B组,每组各60例。A组采用对比剂团注追踪技术,B组采用小剂量团注测试技术联合双流注射技术,两组分别进行头颈部CTA成像,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客观评分,并对两组对比剂使用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图像大部分都能满足诊断,头颈部较大血管能清楚显示,但B组脑血管边缘分支显示更清楚,脑静脉污染较少,因此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B组高于A组(P<0.05)。两组图像主动脉弓、左颈总动脉分叉部、左颈内动脉虹吸部、左大脑中动脉M1段、左大脑后动脉P1段、左椎动脉起始部的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客观评分,主动脉弓、左颈总动脉分叉处及左大脑中动脉M1段的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比剂使用量比较,B组低于A组(P<0.05)。结论 64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采用小剂量团注测试技术联合双流注射技术较常规对比剂团注追踪技术更能获得稳定、优良的图像质量,同时对比剂用量显著减少,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ct血管成像 团注追踪技术 小剂量团注测试技术 双流注射技术 图像质量
下载PDF
深度学习重建算法联合低管电压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2
作者 杨彦兵 阮小伟 +3 位作者 王泽润 于梓婷 杨利莉 汪芳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53-558,共6页
目的探讨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算法联合低管电压(70 kVp)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1月—2022年11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的40例患者,管电压70 kVp,管电流智能调控Smartm... 目的探讨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算法联合低管电压(70 kVp)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1月—2022年11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的40例患者,管电压70 kVp,管电流智能调控SmartmA模式。对原始数据进行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V60%、ASiR-V90%)及DLIR(DLIR-L、DLIR-M、DLIR-H),比较不同算法及水平重建图像的主观及客观评价指标。结果颈部及颅内动脉不同水平ASiR-V及DLIR重建图像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ASIR-V及DLIR重建水平增加,颈部及颅内图像噪声均减低,DLIR-H与ASiRV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减低24.30%、29.42%;颈部及颅内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均升高,DLIR-H重建图像SNR、CNR最高。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C4段、椎动脉V4段SNR、CNR与ASiR-V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NR分别提高55.60%、43.90%、44.66%,CNR分别提高55.57%、44.24%、45.10%;大脑中动脉SNR、CNR较ASiR-V60%提高45.39%、45.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iR-V90%主观评分较ASiR-V60%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LIR主观评分随重建水平升高而升高,DLIR-H较DLIR-M、DLIR-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LIR-H及DLIR-M的主观评分高于ASiR-V60%与ASiR-V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低管电压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与ASiR-V相比,DLIR可以进一步降低图像噪声,提升图像质量和诊断信心,其中DLIR-H表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ct血管成像 图像质量 深度学习图像重建 迭代重建
下载PDF
局减法和全减法对头颈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3
作者 张红伟 张云翔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8期1373-1376,共4页
目的探讨局减法和全减法对头颈CT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4月医院收治的90例疑似脑动脉瘤或脑梗的患者,按扫描范围分为A、B两组。A组(45例)为局减组,B组(45例)为全减组,根据图像质量评分将图... 目的探讨局减法和全减法对头颈CT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4月医院收治的90例疑似脑动脉瘤或脑梗的患者,按扫描范围分为A、B两组。A组(45例)为局减组,B组(45例)为全减组,根据图像质量评分将图像分为优、良、差3级,比较两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两组均能获得减影像,两组图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两组图像质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5,P>0.05)。A组图像辐射剂量低于B组(t=6.834,P=0.041)。结论局减法可保证图像质量,同时也能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ct血管成像 辐射剂量 局减法
下载PDF
颈部超声与CT血管造影对颈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
4
作者 马金龙 刘强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8期141-145,共5页
目的探讨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ltrasound,CDUS)与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对颈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于松原吉林油田医院就诊的70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整理并分析其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ltrasound,CDUS)与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对颈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于松原吉林油田医院就诊的70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整理并分析其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数字减影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CDUS、CTA检查。比较CDUS、CTA检出结果、诊断效能、阴性组与阳性组的血流动力学参数、2种检查方式对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结果,并对其中的典型病例进行分析。结果70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经DSA检查后,确诊为阳性者21例,阴性49例。经CDUS检查阳性30例,阴性40例,其中仅有17例确诊为颈动脉狭窄病变;经CTA检查,阳性27例,阴性43例,其中仅有20例确诊为颈动脉狭窄病变。CTA检查的准确度更高于CDUS;经比较发现,CTA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CDU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诊断方式的敏感度与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DSA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阴性组与阳性组,分别49例、21例,阳性组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flow velocity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PSV)、舒张期末流速(end diastolic flow velocity,EDV)均高于阴性组,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arterial pulsation index,PI)、平均血流速度(average blood flow velocity,Vm)均低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CDUS,CTA检测准确性较高,具备一定应用优势,但需注射对比剂,应用范围受到一定局限。CDUS准确性相对较低,但同时具备重复性良好、无创等优势,还可对患者脑部血流状态学进行检测。CTA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更高,但斑块分型准确性不高。2种检查方式均具备独特优势,临床应用时可从实际需求出发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病变 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 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造影 脑部血流状态学 诊断价值
下载PDF
CT和MRI评估不可切除性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疗效的价值
5
作者 吴继雄 林宜圣 +3 位作者 张良金 张文俊 陈康胤 石安斌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8期100-104,共5页
目的探讨CT和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不可切除性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HCC)患者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percutaneous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术后疗效,为后期TACE治疗HCC疗效的影像学... 目的探讨CT和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不可切除性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HCC)患者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percutaneous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术后疗效,为后期TACE治疗HCC疗效的影像学评价标准的制定提供借鉴。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1月于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接受TACE介入治疗的166例H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治疗后3个月,所有患者接受CT和MRI扫描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作为“金标准”,分析单独CT检查以及CT联合MRI检查在评价患者术后疗效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入组患者目标病灶最大径线为0.91~14.22cm,平均(9.19±3.11)cm,经过治疗,病灶缩小程度较为明显,总病灶数由196个减少至172个,最大径线为0.65~10.88 cm,平均(7.21±2.12)cm,低于治疗前(P<0.05),检出疾病控制患者132例(79.52%);单独CT检出疾病控制患者112例(67.47%),CT联合MRI检出疾病控制患者126例(75.90%);CT联合MRI检查的敏感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2.42%和91.57%,高于单纯CT检查的81.82%、83.13%(P<0.05),2种方法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联合MRI检查对不可切除性HCC患者TACE介入术后疗效评价效能优于单纯CT检查,其敏感度和准确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核磁共振 原发性肝癌 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效能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低浓度对比剂对头颈CT血管造影成像质量的影响
6
作者 周子茜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9期150-152,共3页
目的:观察低浓度对比剂对头颈CT血管造影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接受头颈CT血管造影检查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370 mg/mL对比剂,观察组给予... 目的:观察低浓度对比剂对头颈CT血管造影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接受头颈CT血管造影检查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370 mg/mL对比剂,观察组给予300 mg/mL对比剂。比较两组图像成像质量、扫描参数、辐射剂量。结果:两组成像质量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平均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腔图像噪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辐射剂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头颈部CTA图像质量与正常浓度对比剂相同,且辐射剂量更低,可用于临床疾病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剂 头颈ct血管造影 成像质量
下载PDF
三维CTA和DSA图像融合技术对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治疗术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
7
作者 刘辉来 文自祥 《临床医学工程》 2023年第2期151-152,共2页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融合技术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治疗术(EVAR)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2例行EVAR手术的患者,均行3D-CTA及DSA检查,并将3D-CTA检查图像与DSA数据进行图像融合,比较不同检查方...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融合技术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治疗术(EVAR)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2例行EVAR手术的患者,均行3D-CTA及DSA检查,并将3D-CTA检查图像与DSA数据进行图像融合,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对各个征象以及术后并发症的检出率。结果3D-CTA与DSA图像融合技术对FL直径缩小、TL直径占比增加、支架近端FL血栓化、支架远端FL血栓化的检出率均高于3D-CTA及DSA检查(P<0.05)。三种检查方法对夹层破裂、内漏、支架近端逆行撕裂、新发夹层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CTA和DSA图像融合技术在EVAR术后效果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及时发现并发症,为临床干预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三维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图像融合技术
下载PDF
128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用于上肢动静脉内瘘中的影像特征分析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于巍伟 李大胜 王娜娜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128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技术在上肢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其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10月期间到北京市海淀医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8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 目的:探讨128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技术在上肢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其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10月期间到北京市海淀医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8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CT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下对流入动脉、流出静脉、吻合口、侧支循环等血管通路狭窄程度的检出情况,统计不同检查方式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CTA下上肢动静脉内瘘的影像学特征。结果:经DSA检查,80例患者中的上肢动静脉内瘘狭窄检出率65.00%(52/80)与CTA检查的62.50%(50/8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吻合口狭窄最为常见;经DSA检查,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5.00%(12/80)高于CTA检查的5.00%(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过实施CTA检查可实现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上肢动静脉内瘘狭窄程度的有效诊断,通过观察CTA特征也可实现对动静脉内瘘功能的有效评估,对指导患者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且与DSA相比,CTA安全性更高,不易引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动静脉内瘘 维持性血液透析 ct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影像特征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9
作者 雷泳华 杨秀英 徐叶玲 《临床医学工程》 2023年第10期1331-1332,共2页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 (MSCT)主动脉成像在主动脉夹层(A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80例AD患者均接受MSCT主动脉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SCT主动脉成像诊断AD的价值。结果 MSCT主动脉成像检出AD分型、 A...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 (MSCT)主动脉成像在主动脉夹层(A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80例AD患者均接受MSCT主动脉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SCT主动脉成像诊断AD的价值。结果 MSCT主动脉成像检出AD分型、 AD破口率、破口平面主动脉直径与DSA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主动脉成像示夹层血栓57例(71.25%),动脉壁钙化9例(11.25%);DSA检查未检出血栓与钙化。结论 MSCT主动脉成像在准确诊断AD分型、破口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能显示夹层血栓及动脉壁钙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多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头颈部CTA检查中对比剂推注时的不同流率在改善图像质量中的应用
10
作者 宰天明 刘林栋 王培炎 《世界复合医学》 2023年第9期5-7,12,共4页
目的行头颈部CT血管造影术(CT angiography,CTA)检查患者在推注对比剂时采用不同流率干预方案,分析其在改善图像质量中所起到的作用。方法选取2023年1—6月南京市第一医院接受头颈部CTA检查的242例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121例)与B组... 目的行头颈部CT血管造影术(CT angiography,CTA)检查患者在推注对比剂时采用不同流率干预方案,分析其在改善图像质量中所起到的作用。方法选取2023年1—6月南京市第一医院接受头颈部CTA检查的242例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121例)与B组(121例),所用对比剂均为碘帕醇(370 mg(I)/mL),用量60 mL,且均在右肘前静脉处进行注入操作,注射流率均控制在5 mL/s,追加70 mL的生理盐水,A组生理盐水注入流率为5 mL/s,B组为4 mL/s。对比两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结果A组血管与周围结构对比度[(4.34±0.20)分]、管腔边缘锐利度[(4.19±0.17)分]以及图像清晰度[(4.11±0.12)分]均高于B组[(4.25±0.14)分、(4.12±0.15)分与(4.05±0.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噪声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效辐射剂量、CT剂量长度乘积、CT剂量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比剂推注时,通过加快追加生理盐水的流率,可获得更好的图像质量,在实际操作时,以盐水的冲洗流率与对比剂的流率相同最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剂 ct血管造影术 头颈部 图像质量 不同流率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与CT血管造影评价大脑中动脉狭窄和斑块性质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10
11
作者 胡瑞婷 韦武鹏 +3 位作者 李雪花 覃冬华 胡瑞光 秦超 《广西医学》 CAS 2017年第7期994-997,共4页
目的比较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与CT血管造影(CTA)对大脑中动脉狭窄和斑块性质的评价效果。方法选取20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患者,均行HR-MRI和CTA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诊断效能及对斑块... 目的比较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与CT血管造影(CTA)对大脑中动脉狭窄和斑块性质的评价效果。方法选取20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患者,均行HR-MRI和CTA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诊断效能及对斑块性质的评估效果,并评价两种方法与DSA评价管腔狭窄程度的一致性。结果 DSA显示共24支大脑中动脉发生血管狭窄。CTA与HR-MRI对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检出率、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评价血管狭窄程度方面,HR-MRI与DSA呈高度一致性(κ=0.770,P=0.016),CTA与DSA呈中度一致性(κ=0.528,P=0.031)。HR-MRI对大脑中动脉斑块的总检出率及易损斑块、稳定斑块的检出率均高于CTA(P<0.05)。结论 HR-MRI在评估大脑中动脉狭窄和斑块性质方面比CTA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狭窄 斑块性质 高分辨率磁共振 ct血管造影 血管造影成像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与DSA血管造影在疾病中诊断价值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35
12
作者 韩迎春 樊刚 +7 位作者 曹文广 张军晖 张世衡 苏宝珠 张宇 呼延佩 李斌 刘吉明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年第1期56-58,98,共4页
目的探究分析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与DSA血管造影在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筛选出我院心血管内科2011年2月-2014年8月收治的拟诊为冠心病且均行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MSCTA)与DSA血管造影检查的病患186例,回顾性统计分析全部病患的临床资... 目的探究分析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与DSA血管造影在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筛选出我院心血管内科2011年2月-2014年8月收治的拟诊为冠心病且均行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MSCTA)与DSA血管造影检查的病患186例,回顾性统计分析全部病患的临床资料,以DSA为参照,比较分析DSA对狭窄冠脉数量、病变程度及内部斑块性质等的检出情况。结果 MSCTA各节段狭窄冠脉分支及相应狭窄程度冠脉检出率与DSA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MSCT对斑块的检出数稍低于DSA,其中非钙化斑块与钙化斑块的检出率与DSA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A对狭窄冠脉的确诊率与DSA相近,临床诊断效果肯定,能够准确直观的显示冠脉影像,且具有无创、安全的特点,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冠心病 狭窄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CT灌注成像在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莉莉 李敬诚 +2 位作者 谢鹏 王琳 王景周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8期2033-2034,2037,共3页
目的明确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动脉狭窄和脑血流灌注情况,并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联合CT脑灌注成像(CTP)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方法收集66例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分别应用DSA和CTP的方法,对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和脑血流灌注... 目的明确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动脉狭窄和脑血流灌注情况,并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联合CT脑灌注成像(CTP)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方法收集66例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分别应用DSA和CTP的方法,对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和脑血流灌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66例患者中均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责任梗死灶,其中42例为多灶梗死;(2)66例患者中55例发现颈内动脉系统的血管狭窄共87处,最常发生于动脉分叉和血管弯曲处,轻、中、重度狭窄和完全闭塞分别为35、35、14、3处;(3)66例患者中52例CTP检查发现与责任病灶相符的脑灌注异常区,表现为脑血流量明显降低,平均通过时间和达峰时间显著延迟。结论DSA联合CTP能够同时从血管形态和功能上反映脑血管病变和血流灌注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对脑梗死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灌注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颈内动脉 脑梗死
下载PDF
DSA、CT与MRI融合影像对颅内多发假性动脉瘤的诊治价值(附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7
14
作者 赵曰圆 李俊 +6 位作者 陈刚 李国栋 祝源 李欢欢 汤伟 金二亮 马廉亭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5年第7期407-409,共3页
目的报告1例通过DSA、CT与MRI融合影像联合神经导航诊治颅内多发假性动脉瘤患者的手术经验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外伤性颅内多发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手术过程及病理结果,总结DSA、CT与MRI... 目的报告1例通过DSA、CT与MRI融合影像联合神经导航诊治颅内多发假性动脉瘤患者的手术经验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外伤性颅内多发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手术过程及病理结果,总结DSA、CT与MRI融合影像对颅内多发假性动脉瘤的诊治价值及临床应用。结果患者为25岁女性,车祸多发伤入院,经术前DSA检查为左侧大脑前A2段及胼周动脉多发假性动脉瘤,术前经3D-DSA与CT融合影像确定出血责任动脉瘤,经3D-DSA与MRI融合影像解决了精确定位,在神经导航指引下,一期手术完成了两个动脉瘤夹闭并切除。经病理证实为外伤性假性动脉瘤。结论DSA与CT融合图像可以帮助判定多发动脉瘤中出血的责任动脉瘤,DSA与MRI融合图像输入神经导航为脑深部不能行介入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开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多发假性动脉瘤 DSA ct MRI 融合影像 神经导航 显微手术
下载PDF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匹配蒙片去骨法对正常人头颈CT血管成像减影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7
15
作者 姜雪 李王佳 +3 位作者 郭浩明 郑婉琳 张艳 吕发金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499-504,共6页
目的比较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与匹配蒙片去骨(MMBE)法在正常人头颈CT血管成像(CTA)中的减影效果。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7年7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0名行头颈CTA检查显示正常者的影像资料。同一操作者分... 目的比较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与匹配蒙片去骨(MMBE)法在正常人头颈CT血管成像(CTA)中的减影效果。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7年7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0名行头颈CTA检查显示正常者的影像资料。同一操作者分别使用VCTDSA法与MMBE法对其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分别记录自动减影时间、手动减影时间、总减影时间,并从血管的显示、杂质的干扰等方面对减影后的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图进行质量评价。比较2个工作站总减影时间,并评价图像等级。结果 VCTDSA法和MMBE法的总减影时间分别为(355.29±64.87)s、(93.04±16.99)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者手动减影后的整体图像质量,VCTDSA法最多为Ⅰ级(73.33%,22/30),MMBE法最多为Ⅲ级(66.67%,20/30);下切上视图的图像质量,VCTDSA法最多为Ⅰ级(60.00%,18/30),MMBE法最多为Ⅲ级(66.67%,20/30)。总体图像质量,两种方法处理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名受试者采用两种减影技术各获得300张最大密度投影图,其中采用VCTDSA法,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图像数分别为252张、13张、8张和27张,采用MMBE法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图像数分别为248张、31张、13张和8张,两者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25,P=0.002)。结论MMBE法较VCTDSA法对头颈CTA的减影后处理更节约时间,VCTDSA对头颈CTA显示更好,可作为优先选择,两种减影方法的最大密度投影图均显示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头颈部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下载PDF
双源CT头颈部血管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评估作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郑淞文 陶芳 +3 位作者 周杰 汝小双 牟肖霖 宋扬 《中国现代医生》 2018年第9期121-123,169,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头颈部血管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评估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征得患者家属知情同意下实施双源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参照标... 目的探讨双源CT头颈部血管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评估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征得患者家属知情同意下实施双源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参照标准,探讨双源CT头颈部血管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评估作用。结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证实,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无狭窄5例、轻度狭窄8例、中度狭窄35例、重度狭窄14例、完全闭塞8例,双源CT头颈部血管成像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00%、100.00%、94.74%、92.86%、1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源CT头颈部血管成像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95.00%、特异度100.00%、准确率95.71%,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评估工作中双源CT头颈部血管成像可收获理想的评估结果,值得于今后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头颈部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急性脑梗死 颈动脉狭窄
下载PDF
16层螺旋CT多维成像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佩文 朱新进 +1 位作者 庞力沛 温浩茂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7年第5期69-72,共4页
目的:分析16层螺旋CT多维成像技术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2011年1月-2016年11月,择取于本院就诊的55例AD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16层螺旋CT多维成像技术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比两者的诊断价... 目的:分析16层螺旋CT多维成像技术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2011年1月-2016年11月,择取于本院就诊的55例AD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16层螺旋CT多维成像技术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比两者的诊断价值,并观察16层螺旋CT多维成像技术的影像学特点。结果:在ADA诊断阳性率及分型诊断准确率方面,16层螺旋CT与DSA相似;两种检查方法主动脉破口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累及分支血管数、夹层血栓形成及动脉壁钙化指标比较,16层螺旋CT较DSA更具优势(P<0.05)。结论:16层螺旋CT多维成像技术可清晰显示ADA的征象,对于判定病情、为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故为ADA的理想诊断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16层螺旋ct多维成像技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头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的CT血管成像与DSA成像对比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寿相 岑炳奎 +1 位作者 杨军克 黄茂华 《右江医学》 2013年第2期187-189,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头颈部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先行头颈血管CTA检查,后行血管造影(DSA)检查的患者,有针对性地观察椎动脉起始部、颈内动脉分叉段(分叉上下各4cm)、大脑前动脉A1-2段、大脑中动脉M1-2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头颈部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先行头颈血管CTA检查,后行血管造影(DSA)检查的患者,有针对性地观察椎动脉起始部、颈内动脉分叉段(分叉上下各4cm)、大脑前动脉A1-2段、大脑中动脉M1-2段、椎动脉V1-5段(每例10段,共1000段)的CTA、DSA显示血管狭窄的情况、血管狭窄程度,以DSA显示结果为金标准,将两组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在100例病例中,CTA及DSA影像均显示满意,与DSA相比较狭窄的总敏感度为99.2%(253/255),特异性为99.7%(743/745)。结论 CTA头颈部动脉狭窄病变的显示具有独特的优势,是一种可靠、无创、有应用价值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数字血管减影 头颈部动脉
下载PDF
DSCTA联合早期疗效的评价CTPI对颅内外动脉吻合术后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唯唯 于加省 +2 位作者 王建国 陈劲草 漆剑频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0年第9期520-523,共4页
目的联合应用数字减影CT血管造影(DSCTA)和CT灌注成像(CTPI)对颅内外动脉吻合术(EIAB)后早期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因脑血管疾病经受了EIAB的患者18例,其中9例行术后DSCTA检查,13例行手术前后CTPI检查,其中4例同时接受手术前后CTPI检查和术... 目的联合应用数字减影CT血管造影(DSCTA)和CT灌注成像(CTPI)对颅内外动脉吻合术(EIAB)后早期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因脑血管疾病经受了EIAB的患者18例,其中9例行术后DSCTA检查,13例行手术前后CTPI检查,其中4例同时接受手术前后CTPI检查和术后DSCTA检查。结果 CTPI显示8例术后脑血供明显改善,表现为原异常灌注区域范围减小,部分吻合血管周围脑组织呈过度灌注状态,脑血容量、脑血流量明显增加,平均通过时间明显缩短(P<0.05);3例术后脑血供无明显变化;2例脑血供减少。术后DSCTA显示搭桥血管通畅7条,闭塞3条。DSCTA可清楚显示旁路血管全程及吻合口的部位、大小或宽度。多平面重组(MPR)和去骨结构容积再现重建均可清楚显示搭桥血管及吻合口,但MRP更有助于测量吻合口的宽度。结论联合应用DSCTA和CTPI成像技术可对EIAB后早期疗效进行无创性定量评估,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外动脉吻合术 数字减影ct血管造影 ct灌注成像
下载PDF
DSA、MRA、MS-CT及血流剪切力等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易损性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9
20
作者 王明月 勇强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8年第2期147-156,共10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的一种增生性、退行性、非炎症性病变,导致血管壁增厚变硬而失去弹性,最先表现为颈动脉内中膜(IMT)的增厚,随后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随着斑块体积的增大,可导致颈动脉管腔狭窄及斑块的破裂,进而引起高死亡率、高致残...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的一种增生性、退行性、非炎症性病变,导致血管壁增厚变硬而失去弹性,最先表现为颈动脉内中膜(IMT)的增厚,随后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随着斑块体积的增大,可导致颈动脉管腔狭窄及斑块的破裂,进而引起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脑卒中的发生。目前直接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包括: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多层螺旋CT成像(MS-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超声造影(CEUS)、三维超声(3DUS)等,而其他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稳定性的方法包括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剪切力测定等。目前,DSA被认为是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与闭塞的"金标准",可以对介入治疗的过程加以指导并评估预后情况;剪切力测定是二维灰阶超声的一个重要发展,它不仅可以通过观察不同情况下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变,来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及颈动脉斑块破裂风险,同时还具有无放射性、无创性、操作简单方便、重复性好及成像快捷等优点,有望成为预测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血流剪切力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斑块易损性 磁共振血管造影 多层螺旋ct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超声造影 三维超声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