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of Far-field Seismic Radiated Energy from the Five Earthquakes with MS≥5. 0 in the Earthquake Swarm Sequence of 2013,MS5. 8,Qianguo,Jilin Province,China
1
作者 Meng Lingyuan Han Yanyan Zhou Longqua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6年第1期1-12,共12页
The Qianguo M_S5. 8 earthquake swarm of 2013 occurred in Qianguo,Jilin Province,China. There are five earthquakes with M_S≥5. 0 in the Qianguo earthquake swarm,with magnitudes of M_S5. 5,M_S5. 0,M_S5. 3,M_S5. 8 and M... The Qianguo M_S5. 8 earthquake swarm of 2013 occurred in Qianguo,Jilin Province,China. There are five earthquakes with M_S≥5. 0 in the Qianguo earthquake swarm,with magnitudes of M_S5. 5,M_S5. 0,M_S5. 3,M_S5. 8 and M_S5. 0. In this study,the far-field seismic radiated energ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thquakes are compared based on the source spectrum and the ground motion spectrum of the earthquake swarm. The ground motion spectrum of the five earthquakes at Changchun seismic station( CN2),which is the national standard station,is first investigated with the recorded ground motions,and then the far-field seismic radiated energy is calculated and combined with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 source spectrum to describe the variab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Qianguo earthquake swarm.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econd earthquake( No. 2) with M_S5. 0 is the key event of the earthquake swarm,which occurred on October 31,the same day following the first M_S5. 5 earthquake( No.1). In fact,the magnitude of event No. 2 decreased compared to event No.1,which did not agree with its large far-field seismic radiated energy. It needs to be pointed out that event No. 2 was the turning point event of the Qianguo earthquake swarm,as being a significant transition before the largest M_S5. 8 earthqu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群序列特征 辐射能量 地震相 MSS 吉林省 远场 强震 中国
下载PDF
考虑场地条件与设计地震分组的输入能量谱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德才 叶献国 常磊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1-102,122,共12页
建立简单适用的设计输入能量谱是将能量方法应用于实际工程设计及校核的前提.选择了Ⅰ类、Ⅱ类和Ⅲ类场地共694条水平地震动记录,分析了不同的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下输入能量谱的特点.通过12个不同地震动参数与能量谱值的相关性分析... 建立简单适用的设计输入能量谱是将能量方法应用于实际工程设计及校核的前提.选择了Ⅰ类、Ⅱ类和Ⅲ类场地共694条水平地震动记录,分析了不同的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下输入能量谱的特点.通过12个不同地震动参数与能量谱值的相关性分析,得到了表征地震动输入能量的地震动参数.基于我国现行规范规定的设防烈度和设防水准,提出了地震分组指标,并建立了相应的阻尼比为5%的弹性单自由度体系设计输入能量谱,为应用能量设计法及选择地面运动输入奠定了基础并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谱 场地条件 相关性 强度指标 设计地震分组 地震动记录
下载PDF
考虑场地类别与强震持时的滞回耗能谱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盛明强 罗奇峰 +1 位作者 刘建成 刘颖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9-174,共6页
基于力或位移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大多无法反映地震动持时的影响,而能量设计方法则能较好地弥补其不足。按场地类别和强震持时,将302条Northridge地震记录分为15组,对地震记录的峰值进行规一化处理,采用钢筋混凝土退化三线型恢复力模型,... 基于力或位移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大多无法反映地震动持时的影响,而能量设计方法则能较好地弥补其不足。按场地类别和强震持时,将302条Northridge地震记录分为15组,对地震记录的峰值进行规一化处理,采用钢筋混凝土退化三线型恢复力模型,对单自由度体系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研究场地类别、强震持时、强度屈服水平以及结构周期等因素对滞回耗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给定地震记录的峰值和屈服强度水平下,结构的滞回耗能依赖于场地条件和强震持时等因素;滞回耗能随强震持时的增加而增大,随场地特征周期的增加而增大。通过非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与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强震持时相对应的简化滞回耗能谱的计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设计 场地类别 强震持时 退化三线型 滞回耗能谱 Northridge地震
下载PDF
弹塑性SDOF系统的地震输入能量谱 被引量:46
4
作者 程光煜 叶列平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8-39,共12页
以4种场地土条件下40条强震记录为输入,分析了弹塑性单自由度(Single Degree of Freedom,SDOF)系统的地震输入能量谱,并对地震动强度和SDOF系统参数对地震输入能量谱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能量谱峰值主要由地震动强度决定,阻尼比... 以4种场地土条件下40条强震记录为输入,分析了弹塑性单自由度(Single Degree of Freedom,SDOF)系统的地震输入能量谱,并对地震动强度和SDOF系统参数对地震输入能量谱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能量谱峰值主要由地震动强度决定,阻尼比和延性系数有很大影响。在长周期范围,延性系数一定时,随着阻尼比的增大,能量谱值也有所增大;随延性系数增大,能量谱值随阻尼比增加而增大的趋势有所减缓。采用归一化方法,根据能量谱的特征建议了简化三段式地震输入能量谱,并根据能量谱分析结果的统计,建议了弹塑性SDOF系统能量谱峰值和能量谱曲线参数的确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输入能量谱 弹塑性单自由度系统 滞回模型 阻尼比 延性系数 地震动强度
下载PDF
Northridge与ChiChi地震滞回耗能谱的比较 被引量:4
5
作者 盛明强 罗奇峰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314-1319,共6页
按场地类别和强震持时将水平向302条美国Northridge地震记录和339条台湾ChiChi地震记录的峰值进行规一化处理,分别采用双线型、半退化三线型和退化三线型3种恢复力模型,对单自由度(SDOF)体系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研究结构动力特性和地震... 按场地类别和强震持时将水平向302条美国Northridge地震记录和339条台湾ChiChi地震记录的峰值进行规一化处理,分别采用双线型、半退化三线型和退化三线型3种恢复力模型,对单自由度(SDOF)体系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研究结构动力特性和地震动参数对平均滞回耗能谱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滞回耗能值强烈地依赖于场地条件、强震持时和阻尼比等因素,恢复力模型和屈服强度系数对滞回耗能值的影响较小;滞回耗能值随强震持时的增长而增大,随场地特征周期的增长而增大,随阻尼比的增大而减小.Northridge地震和ChiChi地震的滞回耗能谱的形态和变化趋势相类似,峰值相差较小,由此提出了滞回耗能谱简化计算公式,并回归分析得到相关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ridge地震 ChiChi地震 恢复力模型 滞回耗能谱 强震持时
下载PDF
基于汶川8.0级强震记录的近场地震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李英成 陈清军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22,共6页
在汶川8.0级大地震中,国家数字强震动台网布设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围地区的50多个台站获得了大于100 Gal的加速度记录。选取其中断层附近11个台站的加速度记录,分别进行了地震反应谱分析和基于正交化HHT法的能量分布特征分析,通过对竖... 在汶川8.0级大地震中,国家数字强震动台网布设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围地区的50多个台站获得了大于100 Gal的加速度记录。选取其中断层附近11个台站的加速度记录,分别进行了地震反应谱分析和基于正交化HHT法的能量分布特征分析,通过对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比值,以及能量分布和峰值系数的分析与比较,探讨了汶川地震的近场地震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强震记录 近场地震动特征 地震反应谱分析 正交化HHT法 能量分布
下载PDF
拟合多维能量反应谱及峰值速度的地震动调整方法 被引量:2
7
作者 盛涛 施卫星 谢异同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07-811,836,共6页
基于小波变换原理提出了一种以设计用多维能量反应谱及峰值速度为目标的实测地震动调整方法.该方法首先依据多维能量反应谱与伪加速度谱之间的近似转换关系,在时域内叠加小波函数实现对实测地震动记录的初步调整,保留原始地震动的强度... 基于小波变换原理提出了一种以设计用多维能量反应谱及峰值速度为目标的实测地震动调整方法.该方法首先依据多维能量反应谱与伪加速度谱之间的近似转换关系,在时域内叠加小波函数实现对实测地震动记录的初步调整,保留原始地震动的强度、频率非平稳特性;再应用二阶基数B-样条小波函数模拟上述调整后的多维地震动场,通过循环调整拟合精度较低频段的小波系数和对峰值速度贡献最大的小波分量,实现对设计用能量反应谱及各向峰值速度的同时拟合.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对初始地震动的能量分布改变较小,为建筑结构基于能量平衡设计时的多维动力反应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地震波合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地震动场 能量反应谱 峰值速度 基数B-样条小波
下载PDF
2016年新西兰M_S8.0地震震源及强地面运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臧阳 孟令媛 周龙泉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2,共12页
2016年11月13日新西兰发生MS8.0地震,该地震造成2人死亡,20多人受伤,仅10余栋房屋严重受损,致灾特征较轻.本文针对新西兰MS8.0地震的震源参数特征,对该地震的震源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震的地震波辐射能量和视应力均偏低,震源破... 2016年11月13日新西兰发生MS8.0地震,该地震造成2人死亡,20多人受伤,仅10余栋房屋严重受损,致灾特征较轻.本文针对新西兰MS8.0地震的震源参数特征,对该地震的震源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震的地震波辐射能量和视应力均偏低,震源破裂过程为应力上调模式,发震断层破裂相对充分,余震相对丰富.结合新一代衰减关系(NGA)的分析结果显示,该地震的强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PGA)观测记录整体偏低,与基于震源参数对该地震PGA的理论估算结果较为一致.进一步选取10km范围内6个台站的强震观测记录进行比较研究,初步认为影响该地震近断层区域PGA高值的因素主要是断层破裂面上最大滑动集中区的位置,而非主震的初始破裂位置.综合研究表明,新西兰MS8.0地震的强地面运动主要受到应力上调模式和最大滑动集中区位置的影响,致灾特征较轻则可能源于峰值加速度偏低和地表破坏较大地区的人口相对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西兰地震 地震波辐射能量 视应力 NGA 强地面运动观测数据
下载PDF
2010年墨西哥BajaM_W7.2地震与中国玉树M_W6.9地震强地震动特征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孟令媛 史保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9,共19页
2010年4月4日墨西哥Baja地区发生MW7.2地震,2人遇难;同年4月14日中国青海省南部玉树地区发生MW6.9地震,截至2010年4月25日,已造成2220人遇难.有报道指出,玉树地震矩震级小于Baja地震,人员伤亡却远大于后者,主要原因在于玉树地区抗震设... 2010年4月4日墨西哥Baja地区发生MW7.2地震,2人遇难;同年4月14日中国青海省南部玉树地区发生MW6.9地震,截至2010年4月25日,已造成2220人遇难.有报道指出,玉树地震矩震级小于Baja地震,人员伤亡却远大于后者,主要原因在于玉树地区抗震设防标准低、建筑物抗震性能差.地震造成破坏程度的大小并非仅仅取决于矩震级的大小,而同时与其释放的地震波辐射能及发震后造成的强地面运动的大小有关.玉树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辐射能约相当于Baja地震的10倍,目前玉树地震尚无实测的强震记录.针对玉树地震和Baja地震建立动态复合震源模型,分别模拟基岩上及浅层速度结构(V30,地下30m平均剪切波速)下近断层区域的强地面运动.结果表明,基岩上及V30下玉树地震近断层区域强地面运动整体约相当于Baja地震的2倍.因此,玉树地震造成发震区域内建筑物损毁程度及人员伤亡情况均严重于Baja地震,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其地震波辐射能大,且强地面运动较强.本文中所应用的动态复合震源模型,在地震矩守恒和地震波辐射能守恒的条件约束下,可以作为地震发生后补充强地面运动数据的有效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 Baja地震 矩震级 地震波辐射能 强地面运动
下载PDF
弹性SDOF系统的地震输入能量谱 被引量:12
10
作者 程光煜 叶列平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06年第5期1-8,共8页
本文以4种场地土条件下40条强震记录为输入,对弹性单自由度(SDOF)系统的地震输入能量谱进行了研究。首先研究了SDOF系统参数和地面运动参数对弹性地震输入能量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长周期范围,弹性SDOF系统的阻尼比和地面运动强度对... 本文以4种场地土条件下40条强震记录为输入,对弹性单自由度(SDOF)系统的地震输入能量谱进行了研究。首先研究了SDOF系统参数和地面运动参数对弹性地震输入能量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长周期范围,弹性SDOF系统的阻尼比和地面运动强度对能量谱峰值有较大影响;在长周期范围,随弹性SDOF系统阻尼比的增大,能量谱值也有所增大。随后,采用归一化能量谱方法,并根据能量谱曲线的特征,建议了简化三段式地震输入能量谱。在此基础上,根据4种场地土条件下40条强震记录能量谱计算结果的统计分析,建议了能量谱峰值和能量谱曲线参数的确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输入能量谱 弹性单自由度系统 阻尼比 地震动强度
下载PDF
基于小波方法的多自由度体系地震动输入能量研究
11
作者 谢异同 任键 葛兴云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13,共7页
对多自由度体系应用小波分解的地震激励,将地震动总输入能量表示为不同频段地震动输入能量的叠加。与单自由度体系相比,多自由度体系应用小波分解会产生较大的误差,这并不影响研究小波分解后各频段对单一固有振型输入能量的贡献。这样... 对多自由度体系应用小波分解的地震激励,将地震动总输入能量表示为不同频段地震动输入能量的叠加。与单自由度体系相比,多自由度体系应用小波分解会产生较大的误差,这并不影响研究小波分解后各频段对单一固有振型输入能量的贡献。这样可以从频率的角度分析多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动输入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分解 多自由度体系 地震动输入能量 振型 卓越周期
下载PDF
地震地面运动能量分析的新方法——小波变换
12
作者 肖梅玲 高春涛 叶燎原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7-99,共3页
从小波变换的基本原理出发,利用小波能量特性及正交特性,根据加速度记录推导出小波变换下的地震地面运动的能量时程公式,通过小波变换后求得的能量同时包括了地震动时域和频域内的能量,而且这种方法从理论上是可行,从方法实现上也是比... 从小波变换的基本原理出发,利用小波能量特性及正交特性,根据加速度记录推导出小波变换下的地震地面运动的能量时程公式,通过小波变换后求得的能量同时包括了地震动时域和频域内的能量,而且这种方法从理论上是可行,从方法实现上也是比较简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能量特性 正交性 地震地面运动能量时程
下载PDF
2013年前郭震群5次M_S≥5.0地震远场地震波辐射能特征研究
13
作者 孟令媛 史海霞 高金哲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8-208,共11页
2013年吉林松原前郭震群是一次典型的爆发式强震群活动,前郭震群MS≥5.0的5次主要地震事件呈现出了较为特殊的起伏特征。本文基于震源谱理论及震群型地震的特点,研究了该震群5次主要地震事件的远场地震波辐射能的特征。选取国家级台站... 2013年吉林松原前郭震群是一次典型的爆发式强震群活动,前郭震群MS≥5.0的5次主要地震事件呈现出了较为特殊的起伏特征。本文基于震源谱理论及震群型地震的特点,研究了该震群5次主要地震事件的远场地震波辐射能的特征。选取国家级台站长春台,针对前郭震群的地震动观测记录,分析观测记录的时间域、频率域特征,结合考虑震群型地震的地震动谱与震源谱参数的关系,计算5次地震事件的远场地震波辐射能,并进一步定量化地描述其在震源谱及地震波辐射能等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前郭震群中5次主要地震事件的第2次地震事件(No.2)为整个震群的转折点,其震级上表现出来的衰减特征与其地震波能量释放特征呈现出了明显的非一致性。实际上,No.2事件是前郭震群中最重要的一次事件,主要表现为相对低的震级和相对高的远场地震波辐射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郭震群 震源谱 地震动谱 远场地震波辐射能 单台视应力
下载PDF
大跨度连续梁桥弹塑性动力响应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芮 郑史雄 +3 位作者 贾宏宇 杨健 陈应高 赵灿晖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13,共5页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桥梁墩柱多数会进入弹塑性阶段。为研究大跨度连续梁桥的弹塑性动力响应规律,首先基于SAP2000软件建立一座大跨度连续梁桥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墩底集中塑性铰的方法模拟桥梁墩体在地震作用下的塑性行为;其次按JTG/T ...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桥梁墩柱多数会进入弹塑性阶段。为研究大跨度连续梁桥的弹塑性动力响应规律,首先基于SAP2000软件建立一座大跨度连续梁桥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墩底集中塑性铰的方法模拟桥梁墩体在地震作用下的塑性行为;其次按JTG/T B02⁃01—2008《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选择3条实测地震波作为该桥地震动输入;最后对该桥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研究表明:相同地震强度下,塑性分析比单纯弹性分析时位移增大,内力减小;塑性分析下桥墩顺桥向及横桥向弯矩均比弹性分析下有所减小,最大减幅为51.21%,最小减幅为26.10%;塑性铰耗能作用明显,顺桥向墩底最大转角位移塑性分析超过弹性分析结果达681.82%。说明塑性分析下桥墩的塑性变形吸收和消耗了部分地震波能量使桥墩内力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桥梁 弹塑性分析 数值模拟 塑性铰 地震动 SAP2000 耗能作用 罕遇地震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桥梁抗震设计与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靖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2-86,共5页
以城市轨道交通设计实例为主要依据,结合相关规范,根据能量转换原理对轨道交通桥梁抗震设计进行研究。结论为:减小结构体系刚度和加大能量输出是降低结构地震动响应的有效方法。通过控制结构尺寸、设置塑性铰和减隔震支座等方法可以有... 以城市轨道交通设计实例为主要依据,结合相关规范,根据能量转换原理对轨道交通桥梁抗震设计进行研究。结论为:减小结构体系刚度和加大能量输出是降低结构地震动响应的有效方法。通过控制结构尺寸、设置塑性铰和减隔震支座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结构体系刚度;通过设置防震挡块,高阻尼支座等能够加大能量输出。实际震害表明,罕遇地震作用下,抗震计算无法得到结构响应的精确值,结构的内力和变形特征难以把握。根据桥梁破坏机理,通过概念设计才是达到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抗震性能目标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桥梁 能量转换原理 地震动响应 罕遇地震 抗震性能目标
下载PDF
强震下K型偏心支撑钢框架滞回能需求层间分布 被引量:1
16
作者 丁蕾 顾强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14年第2期25-31,共7页
选用10条远场和10条近场地震波对K型偏心支撑钢框架进行了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探索了远场与近场地震下结构滞回能层间分布规律。研究表明,K型偏心支撑钢框架的主要耗能区域分布在耗能梁段;近场地震对结构滞回能需求及滞回能层间分布有... 选用10条远场和10条近场地震波对K型偏心支撑钢框架进行了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探索了远场与近场地震下结构滞回能层间分布规律。研究表明,K型偏心支撑钢框架的主要耗能区域分布在耗能梁段;近场地震对结构滞回能需求及滞回能层间分布有较大影响,对各构件耗散的滞回能占总滞回耗能的比值也有很大影响。根据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提出了K型偏心支撑钢框架滞回能层间分布系数的简化计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型偏心支撑钢框架 滞回能 层间分布系数 近场地震
下载PDF
支撑钢框架在罕遇地震下的滞回耗能分析
17
作者 吴凯迪 顾强 《江苏建筑》 2021年第4期40-44,62,共6页
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采用的小震弹性设计方法无法准确预估地震动循环效应中结构产生的累积损伤。基于能量的性态设计方法能同时考虑力、位移、强震持时等因素,可反映出结构的累积滞回耗能与往复塑性变形,是有发展前景的设计方法。... 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采用的小震弹性设计方法无法准确预估地震动循环效应中结构产生的累积损伤。基于能量的性态设计方法能同时考虑力、位移、强震持时等因素,可反映出结构的累积滞回耗能与往复塑性变形,是有发展前景的设计方法。结构滞回能需求预估是基于能量设计方法的核心内容。文章按照现行规范设计了8个中心、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算例;选用远场地震波,利用ABAQUS软件对各算例进行了动力非线性弹塑性时程分析,得出了各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累积滞回能、滞回能层间分布、构件的滞回能分担规律;对文献[6]、[7]提出的基于我国场地的累积滞回能谱及多自由度结构累积滞回能需求预估方法进行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撑钢框架 地震波 弹塑性时程分析 滞回耗能
下载PDF
基于强地震动记录的两次Ms7.0级地震破坏能力对比研究
18
作者 王东明 高永武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148-154,共7页
设定震中距小于55 km,PGA大于等于50 gal为筛选条件,得到芦山地震和九寨沟地震符合条件的16条强地震动记录,提取每条记录的41种地震动强度参数和基于V^2时-频反应谱(TFRS)累计动能曲线。建立111种集中质量简化模型,以筛选得到的地震动... 设定震中距小于55 km,PGA大于等于50 gal为筛选条件,得到芦山地震和九寨沟地震符合条件的16条强地震动记录,提取每条记录的41种地震动强度参数和基于V^2时-频反应谱(TFRS)累计动能曲线。建立111种集中质量简化模型,以筛选得到的地震动记录为输入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提取每一种结构集中质量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和最大楼层加速度峰值。以层间位移角限值为建筑物不同破坏状态参数,得出每条地震记录对111种建筑物的破坏情况。通过对比研究两次地震记录的41种地震动强度参数、基于V^2TFRS累计动能曲线和111种结构的破坏状态,定量阐述了九寨沟地震较芦山地震破坏能力小的原因,为科学分析九寨沟地震和芦山地震震害差异性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九寨沟地震 地震动强度参数 累计动能曲线 结构破坏状态
下载PDF
九寨沟M_S7.0地震震源参数及致灾特征初步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孟令媛 周龙泉 臧阳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251-2258,共8页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发生M_S 7.0地震,震中位置(33.20°N,103.83°E),推测发震构造为塔藏断裂南端的分支断裂,为一次走滑型的地震事件,截至目前最大余震为8月9日10时17分发生的M_S 4.8地震,已造成25人死亡,约525人受伤.中国...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发生M_S 7.0地震,震中位置(33.20°N,103.83°E),推测发震构造为塔藏断裂南端的分支断裂,为一次走滑型的地震事件,截至目前最大余震为8月9日10时17分发生的M_S 4.8地震,已造成25人死亡,约525人受伤.中国地震局8月12日公布的九寨沟地震现场实测最大烈度为9度,但强地面运动观测记录整体偏低,实测最大水平峰值加速度为九寨百河台的-185 cm/s^2,该台站距离震中28.3 km,对应的仪器计算烈度仅为6.2度,明显小于极震区的最大观测烈度.本文首先分析了九寨沟M_S 7.0地震震源参数的特征,结果显示主震的地震波辐射能和视应力均偏低,震源破裂过程为应力下调模式;反演的发震断层面滑动集中区最大位移偏小,显著余震较少,且最大余震震级偏低,显示九寨沟序列主震释放了整个序列中绝大部分的地震波能量;破裂沿断层走向相对充分,与实际的余震分布相一致,而断层未出露地表则显示其在应力下调模式下破裂可能受阻;进一步基于震源参数及断层破裂过程,构建有限断层模型模拟九寨沟地震的烈度分布图,计算的最大烈度与观测相一致,但极震区面积相对偏小.综合分析九寨沟地震致灾特征,该地震致灾程度不高的原因可能与地震波辐射能偏少、余震震级偏低、极震区面积较小且人口密度偏小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地震波辐射能 视应力 强地面运动 烈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