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tection of a half-microgal coseismic gravity change after the Ms7. 0 Lushan earthquake 被引量:7
1
作者 Wei Jin Zhao Bin +3 位作者 Tan Hongbo Yu Dan Shen Chongyang Li Hui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3年第3期7-11,共5页
Because only a small near-field coseismie gravity change signal remains after removal of noise from the accuracy of observations and the time and spatial resolution of the earth's surface gravity observation system, ... Because only a small near-field coseismie gravity change signal remains after removal of noise from the accuracy of observations and the time and spatial resolution of the earth's surface gravity observation system, it is difficult to verify simulations of dislocation theory. In this study, it is shown that the GS15 gravimeter, located 99.5 km from the epicenter of the Ms7.0 Lushan earthquake on April 20, 2013 at 08 : 04 UTC + 8, showed the influence of the earthquake from 2013-04-16 to 2013-04-26 after a time calibration, tide correc- tions, drift correction, period correction and relaxation correction were applied to its data. The post-seismic relaxation process of the spring in the gravimeter took approximately 430 minutes and showed a 2. 5 ×10^-8 ms^-2 gravity change. After correcting for the relaxation process, it is shown that a coseismic gravity change of approximately +0.59 +-0. 4 ~ 10-Sms-2 was observed by the GS15 gravimeter; this agrees with the simulated gravity change of approximately 0.31 ~ 10 -8 ms-2. The rate of the coseismie gravity change and the coseismic vertical displacement, as measured by one-second and one-day sampling interval GPS units, is also consistent with the theoretical rate of change. Therefore, the GS15 gravimeter at the Pixian Station observed a coseismic gravity change after the Ms7.0 Lushan earthquake. This and similar measurements could be applied to test and confirm the theory used for these simu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S15 gravimeter coseismic gravity change the ms7. 0 Lushan earthquake
下载PDF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7.0级地震介绍 被引量:111
2
作者 刘杰 易桂喜 +4 位作者 张致伟 官致君 阮祥 龙锋 杜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04-1407,共4页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7.0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震源机制解为逆冲型.震后3天震区已发生3000多次余震,其中M5级余震4次,最大余震是4月21日17时05分芦山、邛崃交界M5.4级地震,余震区长轴约45km,短轴约20km.芦山M7.0级地震与2008...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7.0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震源机制解为逆冲型.震后3天震区已发生3000多次余震,其中M5级余震4次,最大余震是4月21日17时05分芦山、邛崃交界M5.4级地震,余震区长轴约45km,短轴约20km.芦山M7.0级地震与2008年5月12日汶川M8.0级地震均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但汶川地震发生在该断裂带中-北段,两个地震的余震区存在约45km的间隔,芦山M7.0级地震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但两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m7 0级地震 汶川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下载PDF
0Cr15Ni7Mo2Al不锈钢铣削加工刀具磨损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阎光明 杨巧风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6-28,共3页
对0Cr15Ni7Mo2Al不锈钢在铣削加工中切削速度与刀具耐用度和切削路程长度的关系及刀具磨损情况进行了研究。用小型工具显微镜观测了刀具磨损形态,并对刀具磨损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铣削0Cr15Ni7Mo2Al不锈钢时,不宜采用较低切削速度... 对0Cr15Ni7Mo2Al不锈钢在铣削加工中切削速度与刀具耐用度和切削路程长度的关系及刀具磨损情况进行了研究。用小型工具显微镜观测了刀具磨损形态,并对刀具磨损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铣削0Cr15Ni7Mo2Al不锈钢时,不宜采用较低切削速度和较高切削速度,最佳切削速度在38m/min左右,而崩刃和粘结磨损是铣削0Cr15Ni7Mo2Al不锈钢时刀具磨损的主要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锈钢 铣削 刀具耐用度 刀具磨损 0Cr15Ni7m02Al不锈钢
下载PDF
丽江7.0级地震地表破裂与形变特征 被引量:24
4
作者 张建国 周瑞琦 +1 位作者 吴伯黔 周光全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58-65,共8页
丽江70级地震序列发生在该地区属次级构造的断裂上,而且这次地震的烈度分布,地表破坏分布和强余震分布都表现了异常不均匀性。根据大震震害损失评估调查和大震现场地面破坏调查取得的资料,对上述异常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丽江70级地震序列发生在该地区属次级构造的断裂上,而且这次地震的烈度分布,地表破坏分布和强余震分布都表现了异常不均匀性。根据大震震害损失评估调查和大震现场地面破坏调查取得的资料,对上述异常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主震发震构造为玉龙山山前近南北向断裂,但其破裂过程可能存在“跳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表破裂 形变特征 断层
下载PDF
新疆M_S6.0和M_S6.6两次地震前近场泥火山宏观异常现象 被引量:9
5
作者 王海涛 高小其 +3 位作者 李志海 吴传勇 张涛 黄新民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9-145,159,共7页
自2011年8月对新疆乌苏艾其沟泥火山实施24小时连续观测以来,在距泥火山200km范围内,相继发生了MS5.0、MS6.0和MS6.6地震.其中,在MS6.0和MS6.6地震前,艾其沟泥火山液面均出现了"背景值—上升—转折—下降—背景值"的异常变化... 自2011年8月对新疆乌苏艾其沟泥火山实施24小时连续观测以来,在距泥火山200km范围内,相继发生了MS5.0、MS6.0和MS6.6地震.其中,在MS6.0和MS6.6地震前,艾其沟泥火山液面均出现了"背景值—上升—转折—下降—背景值"的异常变化现象,而地震都发生在泥火山液面下降的过程中.这一现象与已知的霍尔果斯泥火山震例异常有所不同,显示了泥火山的震兆异常特征可能与其构造条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ms6 0-7 0地震 泥火山 宏观异常
下载PDF
用地震标定律研究丽江7.0级地震的破裂过程 被引量:23
6
作者 秦嘉政 刘祖荫 张俊伟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7-57,共11页
本文根据Heaskel二维矩形地震破裂模式,导出了以ω立方的波谱衰减,在分析地震破裂过程特征、考虑三个主要的相似性假定基础上,即假定地震满足断层面几何相似、应力环境相似和动力学相似条件,研究了大小地震相似性问题的标度... 本文根据Heaskel二维矩形地震破裂模式,导出了以ω立方的波谱衰减,在分析地震破裂过程特征、考虑三个主要的相似性假定基础上,即假定地震满足断层面几何相似、应力环境相似和动力学相似条件,研究了大小地震相似性问题的标度分析,建立了地震破裂和源参数之间的标定律关系。用云南地区20多年中数百个地震的地震矩M0、面波震级Ms和近震震级ML系统以及有关的地震参数,建立了适用于云南地区的地震标定律关系。由此估算了丽江主震及部分强余震的震源参数,并对该次主震的破裂过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本文的研究结果给出,丽江70级主震的断层破裂长度33km,宽度16km,断层破裂面积490km2,平均位错078m,地震矩M0=125×1018Nm,总破裂时间T=138秒,发震应力背景τ0=337MPa,应力降Δσ=46MPa。对破裂过程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好象是两条新老断裂参与了活动,初始破裂为北西方向较老的中甸—丽江断裂,破裂长度约13km,破裂持续时间约54秒;主破裂为近南北向的次级断裂,是一条比较新的活动断裂,破裂长度约20km,破裂持续时间84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参数 破裂过程 地震 云南 地震标定律
下载PDF
丽江7.0级地震前后滇西实验场的重力异常变化特征 被引量:20
7
作者 吴国华 罗增雄 赖群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01-107,共7页
1996年2月3日,在云南省西北部的丽江县境内发生了一次Ms70级强烈地震。此次地震前后滇西实验场重力网共进行27期流动重力观测,其重力变化的总体特征为:1震中附近地区的丽江—剑川—洱源一带震前为下降变化,下降变... 1996年2月3日,在云南省西北部的丽江县境内发生了一次Ms70级强烈地震。此次地震前后滇西实验场重力网共进行27期流动重力观测,其重力变化的总体特征为:1震中附近地区的丽江—剑川—洱源一带震前为下降变化,下降变化的幅值平均约30×10-8ms-2左右,震后重力变化继续下降;2距震中稍远一点的渡口附近地区震前为持续上升变化,累计上升变化的最大幅值达123×-8ms-2,震后重力变化下降,但下降变化的幅值不大,且永仁—南华一带的重力变化还在继续上升;3距震中较远的保山附近地区震前为持续上升背景上的下降变化,下降变化的最大幅值为68×10-8ms-2,震后还在继续下降,但昌宁—云县一带出现了局部上升变化。震前,根据前26期资料显示的重力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震级 地震前兆 实验场 重力异常
下载PDF
丽江7.0级地震的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周光全 张建国 +2 位作者 周瑞琦 吴伯黔 王桂兰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92-100,共9页
本文主要根据作者的野外地震地质调查,从震区地质构造条件与构造应力场特征出发,根据库仑———莫尔剪破裂准则计算,结合这次地震地表破坏特征和等烈度线形态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在北北西至近南北向主压应力作用下,丽江70级地震... 本文主要根据作者的野外地震地质调查,从震区地质构造条件与构造应力场特征出发,根据库仑———莫尔剪破裂准则计算,结合这次地震地表破坏特征和等烈度线形态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在北北西至近南北向主压应力作用下,丽江70级地震是玉龙雪山山前断裂活动的结果,地震时断层活动以倾滑为主,伴有一定的左旋扭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震地质 构造背景
下载PDF
丽江7.0级地震滇西实验场区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测量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忠华 苏有锦 刘祖荫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40-149,共10页
通过对滇西实验场区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测量的计算分析表明:1996年2月丽江70级地震前,滇西实验场区5个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测量的测点中,只有位于程海断裂带上的永胜测点(震中距82km)在震前1年左右出现巨变异常... 通过对滇西实验场区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测量的计算分析表明:1996年2月丽江70级地震前,滇西实验场区5个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测量的测点中,只有位于程海断裂带上的永胜测点(震中距82km)在震前1年左右出现巨变异常,而距震中最近的丽江测点(震中距42km),震前并没有显著的异常变化,但却有很大的同震变化。其它3个测点看不出与该次地震有明显联系的变化。尝试性地进行了两种计算,可能对孕震地区的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断层测量 地震前兆 滇西实验场 水准测量
下载PDF
丽江7.0级地震震源环境及其破裂过程讨论 被引量:19
10
作者 苏有锦 刘祖荫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6-71,共6页
本文通过对丽江Ms70地震发生环境和破裂过程的分析讨论,得到以下认识:丽江地震发生在滇西北裂陷区北部块体内,这是一个由三组深断裂切割包围的三角形断块,断块内发育有裂陷盆地(大具—丽江裂陷盆地);该区除了水平应力作用... 本文通过对丽江Ms70地震发生环境和破裂过程的分析讨论,得到以下认识:丽江地震发生在滇西北裂陷区北部块体内,这是一个由三组深断裂切割包围的三角形断块,断块内发育有裂陷盆地(大具—丽江裂陷盆地);该区除了水平应力作用外,还有很强的来自地幔物质上隆引起的垂直应力作用;主余震分布在地壳一个由相对低速区包围的高速区内。地壳介质结构横向非均匀性—地壳高速块体的存在,可能是丽江地震震源成核的重要成因。丽江70级主震是一个单侧破裂过程,其过程非常复杂。主震为二次破裂事件,第一次破裂的中心位于大具,方向北北西,第二次破裂的中心位于黑水,方向转为北北东;整个破裂过程则从北向南沿着雪山东麓裂陷带的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过程 丽江 地震 震源环境
下载PDF
丽江7.0级地震前地震分形异常 被引量:6
11
作者 石绍先 邓志辉 范杨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32-137,共6页
本文提供了丽江70级地震前滇西北地震活动空间容量维、关联维、信息熵十分显著的异常图象;这些异常是在大震孕震区形成、应变释放加速阶段之后出现的,恰好揭示了源区、近源区大释放前的非线性变化过程。这与1965年以来云南及... 本文提供了丽江70级地震前滇西北地震活动空间容量维、关联维、信息熵十分显著的异常图象;这些异常是在大震孕震区形成、应变释放加速阶段之后出现的,恰好揭示了源区、近源区大释放前的非线性变化过程。这与1965年以来云南及邻区8组大震前地震分形研究的结论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前兆 震级 地震 分形异常
下载PDF
丽江7.0级地震的余震震源参数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罗娣华 叶建庆 +2 位作者 陈敏恭 蔡绍平 刘学军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83-91,共9页
本文从PDR-2数字化近源(62km≤△≤42km)台网记录的丽江余震中初选了74个地震,初定了震中位置,震中方位角。用相应的台网数据处理技术,研究了丽江地震序列的体波谱。对震级25≤M≤57、地震矩2140... 本文从PDR-2数字化近源(62km≤△≤42km)台网记录的丽江余震中初选了74个地震,初定了震中位置,震中方位角。用相应的台网数据处理技术,研究了丽江地震序列的体波谱。对震级25≤M≤57、地震矩2140≤ongMO≤2328的地震,得出了丽江地区地震系列的震源参数;以及P波、S波的ogMO与Md的关系式分别为:ogMOp=062Md+1993;ogMOs=059Md+1961。波谱拐角频率受地震辐射方向的调制,且与接受台站的场地响应有关。P波的拐角频率一般大于S波的拐角频率,平均拐角频率比为fO(p)/fO(s)=13。提出了归一化应力降的概念,给出了W(归一化应力降)随时间的分布。震源平均破袭尺度为400多米。平均震源深度为97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余震 震源参数 震级
下载PDF
丽江7.0级地震前地震波特征的时空演化过程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喜玲 张爱玲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08-116,共9页
本文论述了1996年2月3日丽江70级地震前洱源、腾冲两个地震台的多项地震波运动学和动力学异常及滇西北多台波速比异常的特征,探讨了其时空演化的动态变化过程。得出:在时间进程上,多项地震波突变特征均在震前一年左右的时... 本文论述了1996年2月3日丽江70级地震前洱源、腾冲两个地震台的多项地震波运动学和动力学异常及滇西北多台波速比异常的特征,探讨了其时空演化的动态变化过程。得出:在时间进程上,多项地震波突变特征均在震前一年左右的时间出现。其中,波速比在大震前的单点突变异常幅度为中强震的5倍之多;振幅比突变异常幅度约为中强震的3—5倍;尾波持续时间比则是在震前一年左右出现持续性的低值,时间尺度约为中强震异常时间的3倍以上。同时,在空间演化图像的分析也表明,呈条带分布的波速比异常区在震前1—3年出现走向上的转折,而异常条带转折的交汇区域即为未来大震的震中。因而指出了地震波在某一时段所呈现出的大幅度突变或波速比异常区发生的走向上转折的交汇区,可视为大震的中短期震兆信息。此外,突变点的空间位置对未来大震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前兆 地震波 时空演化
下载PDF
丽江7.0级地震前形变场动态演化与孕震信息提取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双绪 江在森 +1 位作者 崔笃信 王继英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38-348,共11页
本文用分段速率整体动态平差法,处理了滇西水准监测网80年代以来的水准复测资料,并进行了形变速率多面函数拟合和垂直形变场信息分离。研究了1996年2月3日发生于滇西水准监测网北部的丽江70级地震前,形变场动态演化和信... 本文用分段速率整体动态平差法,处理了滇西水准监测网80年代以来的水准复测资料,并进行了形变速率多面函数拟合和垂直形变场信息分离。研究了1996年2月3日发生于滇西水准监测网北部的丽江70级地震前,形变场动态演化和信息分离得到的垂直形变剪切变形、扩张变形、体积变化及准加速度等信息指标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80年代中前期,在滇西的丽江、永胜及其附近地区出现的大规模形变速率高梯度带和信息指标高值分布所反映的剧烈垂直差异运动,是丽江70级地震前10余年孕震应变能开始快速积累的显示;而1985~1992年形变场趋势转折与垂直差异运动显著减弱,可能意味着孕震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孕震区处于相对闭锁阶段。在此基础上,结合丽江70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分析和不同地区强震孕震形变对比,进一步研究了强震前形变场非均匀态特征和孕震信息的识别提取,得出了一些用大地形变进行强震中期预测的有益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形变场 动态演化 孕震信息提取 震级
下载PDF
新疆地区M≥7强震有序网络结构及其预测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门可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3期270-278,共9页
自1800年以来,新疆及其邻区M≥7强震具有显著的可公度性和有序性,其主要有序值为30a×k(k=1,2,3)、11~12a、41~43a与18~19a等.根据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和复杂网络技术,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强震预测方法,构建新疆地区M... 自1800年以来,新疆及其邻区M≥7强震具有显著的可公度性和有序性,其主要有序值为30a×k(k=1,2,3)、11~12a、41~43a与18~19a等.根据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和复杂网络技术,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强震预测方法,构建新疆地区M≥7强震信息有序网络结构,充分揭示了新疆地区近200a来M≥7强震链的活动规律,并据此较为成功地预测了2008年于田7.3级强震的发生.同时还提出新的预测意见:2014—2015年、2019—2020年以及2026年前后新疆地区仍有可能发生M≥7强震.研究结果表明强震是可以预测的.该方法对于强震的中长期跨越式预测具有独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地区 m≥7强震链 信息有序网络结构 复杂网络 强震预测
下载PDF
芦山7.0级地震长波辐射异常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戴勇 高立新 +1 位作者 王树波 赵铁锁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4年第1期27-29,共3页
分析2013年2—5月芦山地震震中区域长波辐射涡度场空间演化特征,结果显示,在芦山7.0级地震前存在涡度场明显增强的异常现象,2009—2013年同期并未出现。这一震例再次证明,在部分大震前OLR存在异常增强的变化。
关键词 芦山7.0 级地震 长波辐射 涡度 异常变化
下载PDF
新疆及其邻区4次M≥7强震预测总结与未来7级强震预测研究——基于有序网络结构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门可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6期567-576,共10页
1800年以来,新疆及其邻区M≥7强震具有显著的可公度性和有序性,其主要有序值为(30a)×k(k=1,2,3)、11~12a、41~43a、18~19a与5~6a等.利用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将有序网络结构分析与复杂网络技术相结合,补充新信息... 1800年以来,新疆及其邻区M≥7强震具有显著的可公度性和有序性,其主要有序值为(30a)×k(k=1,2,3)、11~12a、41~43a、18~19a与5~6a等.利用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将有序网络结构分析与复杂网络技术相结合,补充新信息,不断总结优化和构建该研究区M≥7强震二维平面与三维立体有序网络结构,充分揭示该区210多年来M≥7强震的活动规律,并据此较为成功地预测了1996年以来该区所发生的4次M≥7强震,即从1996年喀拉昆仑山7.1级强震,到2003年俄、蒙、中边境7.9级强震,再到2008、2014年于田2次7.3级强震.同时还提出新的预测意见:该研究区未来2次M≥7强震将可能发生在2019—2020、2025—2026年前后.研究结果表明:强震是可以预测的.有序网络结构分析方法对于强震的中长期跨越式预测具有独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及其邻区 信息有序网络结构 2008年于田7.3级强震 2014年于田7.3级强震 m≥7强震预测
下载PDF
丽江7.0级地震地下流体异常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郭绍忠 李丽清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17-124,共8页
通过对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Ms70地震前震中周围水位、水氡、水汞、泉点宏观等地下流体共71个台项观测资料的异常及综合特征分析,初步认为震前异常数量较多,异常时间分布具有整体性、同步性、集中性的特点,但异常主要... 通过对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Ms70地震前震中周围水位、水氡、水汞、泉点宏观等地下流体共71个台项观测资料的异常及综合特征分析,初步认为震前异常数量较多,异常时间分布具有整体性、同步性、集中性的特点,但异常主要集中在短期阶段,临震异常不突出;空间分布具有集中性和非均匀性,孕震区至远场影响区的异常比例最高,震源区内为相对“盲区”,且突出而肯定的宏观异常极少;异常的时空演变特征复杂,总体没有规律变化;异常主要分布在川滇菱型块体构造的两个尖角部位和构造协同活动区;上升型异常主要分布在洱源以南的红河断裂带及附近的右旋张扭断层区,分布走向与区域应力场和震源机制解的主压力轴方向基本一致,下降型异常主要分布在断块附近的逆掩断层区,分布走向与震源机制解的主张力方向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震级 地下流体 异常特征 地震预报
下载PDF
半奥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PH15-7Mo的合金成分与热处理工艺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松涛 徐春 《机械管理开发》 2002年第z1期5-7,共3页
研究分析了合金成分、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冷却方式等因素对半奥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PH15-7Mo组织转变和性能的影响。得出合理的合金成分及热处理工艺。
关键词 PH15-7m0 调整处理 奥氏体稳定化
下载PDF
西巩驿—李店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对1352年会宁7级地震发震构造的初步探讨
20
作者 崔浇 王爱国 +2 位作者 张波 陆诗铭 冯紫微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3-522,共10页
西巩驿—李店断裂为陇中盆地内部发育的一条活动断裂,断裂活动性的认识对评估陇中盆地内部地震危险性,以及深入理解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响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遥感解译和地震地质调查结果表明:(1)西巩驿—李店断裂位于陇中... 西巩驿—李店断裂为陇中盆地内部发育的一条活动断裂,断裂活动性的认识对评估陇中盆地内部地震危险性,以及深入理解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响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遥感解译和地震地质调查结果表明:(1)西巩驿—李店断裂位于陇中盆地中部,断裂长度约120 km、走向NWW、倾向NW、倾角75°~80°。(2)断裂活动的分段特征明显,断裂中部位于加里东期花岗岩隆起区,地表出露不明显,据此将断裂划分为东、西两段。(3)西段新活动现象明显,主要表现为线性陡崖、高约几米的陡坎地形、山梁和冲沟水系的左旋位错等;东段地表构造地貌人为改造严重且黄土区滑坡发育,断层断错晚第四纪的剖面出露较少,晚更新世有活动,性质为逆冲兼左旋,浅地表局部表现为视正断。(4)结合14C测年结果分析,初步认为西段存在全新世活动,且活动性质为逆冲兼左旋走滑,全新世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为0.342 mm/a±,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最大为1.60~1.67 mm/a。(5)西段在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至少发生过两次地震事件,一次发生在(11 808~11 401) a B.P.之前;一次事件发生在(6 291~6 120) a B.P.至(5 309~5 050) a B.P.之间。(6)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分析认为,西巩驿—李店断裂西段可能为1352年会宁7级地震的发震断裂,为本区NEE向构造应力作用下NWW向断裂左旋逆冲作用发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巩驿—李店断裂 陇中盆地 1352年会宁7级地震 发震构造 晚第四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