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arthquake relocation and 3-dimensional crustal structure of P-wave velocity in cen-tral-western China 被引量:26
1
作者 杨智娴 于湘伟 +3 位作者 郑月军 陈运泰 倪晓晞 Winston CHAN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9-29,共11页
采用中国中西部地区(2l°~36°N,98°~112°E)193个地震台在1992~1999年间记录到的9988次地震的Pg和Sg震相走时的读数资料,用Roecker的SPHYPIT90程序,反演了该地区三维地壳P波速度结构,并用SPHREL3D90程序进行... 采用中国中西部地区(2l°~36°N,98°~112°E)193个地震台在1992~1999年间记录到的9988次地震的Pg和Sg震相走时的读数资料,用Roecker的SPHYPIT90程序,反演了该地区三维地壳P波速度结构,并用SPHREL3D90程序进行了地震的重新定位.反演结果揭示了中国中西部地区地震P波速度结构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这些不同深度上波速的横向变化多以该地区的活动断裂为分界线.可以看出活动断裂两侧存在明显的速度反差.通过重新定位,得到了6459次地震的震源参数,这些精确定位的地震震中明显沿该区活动断裂呈现条带状分布,其范围和尺度清晰地表示了这一地区地震活动与活动断裂的紧密关系.其中,82%重新精确定位的事件的震源深度在20km以内.这一结果与笔者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得到的重新定位的震源深度分布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重新定位 P波速度结构 反演 双差地震定位法 地震活动 活动断裂
下载PDF
Three-dimensional crustal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in the Yangbi and Eryuan earthquake regions, Yunnan, China 被引量:3
2
作者 Jia Jia Qingju Wu Fuyun Wang 《Earthquake Science》 2021年第4期358-366,共9页
A magnitude 5.5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Eryuan County,Dali Bai Autonomous Prefecture,Yunnan Province,China,on March 3.And a magnitude 5.0 earthquake occurred in the same place on April 17,2013,i.e.,45 days later.Then,... A magnitude 5.5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Eryuan County,Dali Bai Autonomous Prefecture,Yunnan Province,China,on March 3.And a magnitude 5.0 earthquake occurred in the same place on April 17,2013,i.e.,45 days later.Then,on May 21,2021,multiple earthquakes,one with magnitude 6.4 and several at 5.0 or above,occurred in Yangbi County,Dali Bai Autonomous Prefecture,Yunnan Province,China.All of these occurred in the Weixi-QiaohouWeishan fault zone.In this study,1,874 seismic events in Yangbi and Eryuan counties were identified by automatic micro-seism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first arrivals were picked up manually.Following this,a total of 11,968 direct P-wave absolute arrivals and 73,987 high-quality Pwave relative arrivals were collected for joint inversion via the double difference tomography method.This was done to obtain the regional three-dimensional fine crustal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ravel time residuals before and after inversion decreased from the initial–0.1–0.1 s to–0.06–0.06 s.The upper crust in the study area,which exhibited a low-velocity anomaly,corresponded to the basin region;this indicated that the low-velocity anomaly in the shallow part of the study area was affected by the basin.Results also showed som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earthquakes and velocity structure,as there was a lowvelocity body Lv1 with a wide distribution at depths ranging from 15–20 km in the Yangbi and Eryuan earthquake regions.In addition,earthquakes occurred predominantly in the highlow velocity abnormal transition zone.The low-velocity body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crust may be prone to concentrating upper crustal stress,thus leading to the occurrence of earthquak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ngbi and Eryuan earthquakes double difference tomography three-dimensional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Weixi-Qiaohou-Weishan fault.
下载PDF
Earthquake relocation and 3-dimensional crustal structure of P-wave velocity in central-western China 被引量:1
3
作者 YANG Zhi-xian(杨智娴) +9 位作者 YU Xiang-wei(于湘伟) ZHENG Yue-jun(郑月军) CHEN Yun-tai(陈运泰) NI Xiao-xi(倪晓晞) Winston CHAN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4年第1期20-30,共11页
A simultaneous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relocation and three-dimensional crustal structure of P-wave velocity in central-western China (21癗~36癗, 98癊~112癊) were performed in this paper. The crustal P-wave velocity m... A simultaneous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relocation and three-dimensional crustal structure of P-wave velocity in central-western China (21癗~36癗, 98癊~112癊) were performed in this paper. The crustal P-wave velocity model and earthquake relocation for this region are obtained using Pg and Sg phase readings of 9 988 earthquakes from 1992 to 1999 recorded at 193 seismic stations within central-western China by SPHYPIT90 and SPHREL3D90 programs. A lateral inhomogeneous structure of P-wave velocity in this region was obtained. Ob-vious contrast of P-wave velocities was revealed on both sides of active fault zones. Relocated epicenters of 6 459 events show clear lineation along active faults, which indicated a close correlation between seismicity and the active faults in this region. Focal depths of 82% relocated events ranged from 0 to 20 km, which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at from double-difference earthquake location algorith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multaneous inversion 3-D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earthquake relocation central-western China
下载PDF
Three dimensional velocity structure and accurat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Changning–Gongxian area of southeast Sichuan 被引量:14
4
作者 Feng Long ZhiWei Zhang +5 位作者 YuPing Qi MingJian Liang Xiang Ruan WeiWei Wu GuoMao Jiang LongQuan Zhou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CSCD 2020年第2期163-177,共15页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rustal structure and tectonic background of the Changning–Gongxiang area, southeastern Sichuan Province, where a series of moderate-to-strong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recent years, we utili...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rustal structure and tectonic background of the Changning–Gongxiang area, southeastern Sichuan Province, where a series of moderate-to-strong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recent years, we utilized the seismic phase data both from a local dense array and from the regional seismic networks;we used the tomoDD program to invert for the high-resolution three-dimensional velocity structure within the depth range of 0–10 km and for accurate hypocentral locations in this area. We analyzed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s for the events of Xingwen M5.7 in 2018 and Gongxian M5.3 and Changning M6.0 in 2019. The results show that:(1) widespread lateral inhomogeneity exists in th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study area,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velocity anomaly is largely consistent with known structures. In the range of distinguishable depth, the inhomogeneity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depth, and the velocity structure anomalies in some areas are continuous in depth;(2)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clusters, sh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zonal folding trends in the NW-SE and NE-SW directions;the focal depth in the area is generally shallow in both the sedimentary cap and the crystalline basement.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s of small earthquake clusters are different in size and occurrence in different sections, and the clusters occurred mostly in regions with high P-or S-wave velocities;(3) synthesis of a variety of data suggests that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s of the Xingwen M5.7 and Changning M6.0 earthquakes are associated with slip faults that trend NW-SE in, respectively, the south wing and the axis of the Changning–Shuanghe anticline, while that of the Gongxian M5.3 earthquake is associated with thrust faults that trend N-S in the Jianwu syncline region. The dynamic sources of the three earthquakes are all from the SE pushing of the Qinghai–Tibet block on the Sichuan basin;(4) the risk of future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is area must be reevaluated in light of the facts(a)that in recent years, moderate-to-strong earthquake swarms have occurred frequently in southeast Sichuan;(b) that the complex structural area exhibits the easy-to-trigger characteristic, and(c) that the small-scale faults in this area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phenomenon of stress "lock and rel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eastern Sichuan Sichuan Basin three-dimensional velocity structure earthquake precise location
下载PDF
德令哈地区三维速度结构研究
5
作者 鞠慧超 李贤燕 +2 位作者 万文琦 张胜霞 尹欣欣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3年第S01期42-45,共4页
1研究背景2022年4月15日9时26分,在青海海西州德令哈市发生M_(S)5.4地震(38.52°N,97.33°E),震源深度10 km;2022年3月26日00时21分,在德令哈市发生M_(S)6.0地震(38.50°N,97.33°E),震源深度10 km;2022年1月23日10时21... 1研究背景2022年4月15日9时26分,在青海海西州德令哈市发生M_(S)5.4地震(38.52°N,97.33°E),震源深度10 km;2022年3月26日00时21分,在德令哈市发生M_(S)6.0地震(38.50°N,97.33°E),震源深度10 km;2022年1月23日10时21分,在德令哈市发生M_(S)5.8地震(38.44°N,97.37°E),震源深度8 km;2022年3月17日8时26分,在附近甘肃张掖市肃南县发生M_(S)5.1地震(39.02°N,97.66°E),震源深度9 km。这些地震所在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祁连活动地块的腹地。该研究区域构造活动复杂,根据张培震等(2003)研究,柴达木—祁连活动地块由NEE向的阿尔金断裂带、NNW向的祁连山—海原断裂带和近EW向的东昆仑断裂带3条巨型左旋走滑断裂所围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令哈地区地震 双差层析成像方法 地震重定位和三维速度结构
下载PDF
太原盆地及周边地区双差层析成像 被引量:14
6
作者 王长在 吴建平 +3 位作者 杨婷 王未来 范莉苹 房立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63-974,共12页
山西断陷带位于鄂尔多斯与华北地块交汇处,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强震活动带之一,尤其是断陷盆地中部区域,6级以上地震频发.本研究旨在揭示忻定盆地中南部、太原盆地及临汾盆地中北部交汇处的深部结构特征,分析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探讨该区域... 山西断陷带位于鄂尔多斯与华北地块交汇处,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强震活动带之一,尤其是断陷盆地中部区域,6级以上地震频发.本研究旨在揭示忻定盆地中南部、太原盆地及临汾盆地中北部交汇处的深部结构特征,分析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探讨该区域孕震环境.利用山西地震台网观测数据以及固定地震台站融合流动台站得到的地震数据,共7455个地震事件,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了太原盆地及周边地区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及精定位结果.层析成像结果显示,忻定盆地、太原盆地的中上地壳为明显的低速异常,被高速的石岭关隆起隔开,深部结构特征相对简单.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及灵石隆起之间的深部结构特征较为复杂,反映了两个盆地演化过程的复杂性.穿过忻定盆地的速度剖面显示,在中地壳存在明显的低速异常体,且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该低速体上方;穿过太原盆地北部的剖面显示,该区域在20~25km深度范围内有较密集的地震分布,并勾画出交城断裂呈犁形的断层特征;穿过太原盆地中部的剖面显示,太原盆地自西向东沉积层逐渐减薄;穿过临汾盆地的剖面揭示,汾东断裂在浅部倾角较陡,随深度增加倾角逐渐变小,倾向向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盆地 双差层析成像 速度结构 地震定位
下载PDF
乳山序列地震分布与震源区速度结构的关系 被引量:6
7
作者 曲均浩 王长在 +4 位作者 刘方斌 周少辉 郑建常 李新凤 张芹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9-118,共20页
速度结构反演可提供与震源区介质及地震发生位置等有关的重要信息,为了解地震形成机理及发震环境提供重要依据。文中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乳山台阵2014年5月7日—2016年12月31日期间有6个以上台站记录到的地震事件进行重新定位,并反... 速度结构反演可提供与震源区介质及地震发生位置等有关的重要信息,为了解地震形成机理及发震环境提供重要依据。文中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乳山台阵2014年5月7日—2016年12月31日期间有6个以上台站记录到的地震事件进行重新定位,并反演其震源区P波三维速度结构。1 410次乳山台阵记录的ML> 1. 0地震经双差定位后获得1 376次精确定位结果,震中呈NWW-SEE向展布,走向SEE,倾向SW,形成长约3km、宽约1km的地震密集带;速度结构显示震源区附近存在3个速度明显不同的区域,余震活动主要发生在3个区域的交会位置,偏高速体一侧;综合考虑震中展布与高、低速体及不同性质岩体间的位置关系、区域地质构造等因素,推测震中展布位置应为2种不同岩体的界线,在高速体与低速体过渡带之间可能存在1条隐伏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山序列 双差层析成像 地震重定位 速度结构
下载PDF
濮阳地震集中区双差层析成像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吕子强 郑建常 +3 位作者 张刚 张书建 于澄 颜启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5-260,共6页
利用2000~2013年濮阳地震集中区的地震观测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地震进行精定位,并反演了濮阳地震集中区的三维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小震震源主要位于聊城—兰考主干断裂上,优势深度集中在4~15 km之间,与断层的产状吻合;濮阳... 利用2000~2013年濮阳地震集中区的地震观测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地震进行精定位,并反演了濮阳地震集中区的三维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小震震源主要位于聊城—兰考主干断裂上,优势深度集中在4~15 km之间,与断层的产状吻合;濮阳地震集中区的速度结构与地质构造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地震大部分发生在高速异常体内,高速异常体内的脆性介质往往是应力最为集中的地方,这可能是导致濮阳地震集中区小震发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层析成像 速度结构 重定位 濮阳地震集中区
下载PDF
鄂尔多斯块体东北缘的P波速度精细结构 被引量:8
9
作者 韩晓明 刘芳 +4 位作者 张帆 陈立峰 李娟 李拴虎 杨红樱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5-231,共17页
筛选出2009年以来26个台站记录的726条天然地震的7 100条P波到时数据和91 513条相对到时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鄂尔多斯块体东北缘地壳浅层15km深度以内的P波速度三维精细结构。结果显示,研究区西北部存在明显的连续的高速体... 筛选出2009年以来26个台站记录的726条天然地震的7 100条P波到时数据和91 513条相对到时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鄂尔多斯块体东北缘地壳浅层15km深度以内的P波速度三维精细结构。结果显示,研究区西北部存在明显的连续的高速体,高速体的横向面积随着深度逐渐增加,东部和南部则表现为相对低速的分布特征。速度横向不均匀性在各个深度都存在,但在不同深度上又有差异,这种速度横向分布的差异性与地震活动性和断裂构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从0~15km的深度剖面看,地震多发生在相对高速区或者高、低速过渡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地壳介质体比较脆弱,断裂构造在纵横方向上差异活动比较剧烈,易于吸收并储存应变能,产生了较强的地震活动。凉城一带的地壳下方存在1个"Y"字型的相对高速区通道,并与NW向展布的黑老夭-杀虎口活动断裂组对应,呈现了该区新近纪—第四纪玄武岩喷发的运移轨迹,而1976年和林格尔6.2级地震的发生更是与该部位火山喷发引起热力"焊接"后形成闭锁区段有关。文中给出的P波速度三维精细结构,为揭示鄂尔多斯块体东北缘的地壳介质体的物化性质及地震孕育的深部构造环境提供了直观的地震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层析成像 P波速度结构 鄂尔多斯块体东北缘 重新定位 活动构造
下载PDF
利用双差地震成像方法反演辽南地区地壳速度结构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亮 焦明若 +3 位作者 钱蕊 张博 杨士超 邵媛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78-394,共17页
文中利用辽宁地区“十五”改造前后共67个区域地震台记录的1975年8月—2017年12月期间的地震震相观测报告,通过双差地震成像的方法,采用tomoDD软件对辽南地区进行了地震重新定位及速度结构反演。通过计算得到了辽南地区记录大部分地震... 文中利用辽宁地区“十五”改造前后共67个区域地震台记录的1975年8月—2017年12月期间的地震震相观测报告,通过双差地震成像的方法,采用tomoDD软件对辽南地区进行了地震重新定位及速度结构反演。通过计算得到了辽南地区记录大部分地震的重新定位结果和4km、13km、24km、33km几个深度上较好的P波速度结果。重新定位结果显示,海城余震区和盖州震群活动区域作为辽南地区主要的地震活动区域,其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NW向展布特征。P波层析成像结果则反映了辽南地区浅部速度结构与地质构造较为一致的特点。海城余震区所处的海城河断裂在浅层存在高速体,在4~12km深度存在低速体,且低速体向E不断加深侵入。金州断裂不同分段的端部存在高速体,其断裂端部的盖州震群发生在高速体区域,推测盖州震群的活动可能是在应力积累的条件下受到液体侵入而使岩石的含水饱和率上升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地震成像 重新定位 速度结构 海城余震区 盖州震群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地壳一维P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14
11
作者 王小娜 于湘伟 +1 位作者 章文波 王思琳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24,181,共9页
基于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5月6日四川地震台网、重庆地震台网记录的龙门山断裂带南段587个地震的5 012个P波到时数据,利用最小一维速度模型方法反演了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地壳一维P波速度模型及台站校正值,并将其应用到龙门山地区地震重定... 基于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5月6日四川地震台网、重庆地震台网记录的龙门山断裂带南段587个地震的5 012个P波到时数据,利用最小一维速度模型方法反演了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地壳一维P波速度模型及台站校正值,并将其应用到龙门山地区地震重定位中。结果表明,台站校正值表征出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地表速度结构的横向不均匀性,青藏高原的彭灌杂岩体及宝兴杂岩体在近地表表现为高速异常,而四川盆地的第四纪沉积表现为低速异常。重定位后地震震源在北西向的剖面上呈明显的条带状并向北西倾斜,该地震带与宝兴杂岩下方的滑脱带延伸趋势一致。此外,该地震带上方分布着一条反冲地震带,两地震带呈"y"型分布,这可能是宝兴杂岩上方的岩层为调节逆冲过程受阻而产生的反冲运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波速度结构 最小一维速度模型 龙门山断裂带 台站校正 地震重定位
下载PDF
紫坪铺水库地区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亮 周龙泉 +3 位作者 黄金水 焦明若 梁一婧 杨牧萍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48-764,共17页
利用紫坪铺水库7个库区地震台站和10个区域地震台站记录的2004年8月至2008年5月的地震震相观测报告,通过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联合反演的方法,采用Simulps14软件对紫坪铺水库地区进行了小震精定位及速度结构反演。通过计算得到了紫坪铺水... 利用紫坪铺水库7个库区地震台站和10个区域地震台站记录的2004年8月至2008年5月的地震震相观测报告,通过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联合反演的方法,采用Simulps14软件对紫坪铺水库地区进行了小震精定位及速度结构反演。通过计算得到了紫坪铺水库地区记录到的几乎所有地震的精定位结果,以及0km、3km、6km和10km几个层面上较好的P波速度和波速比分布情况。精定位结果显示,紫坪铺水库地区的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虹口、玉堂镇和水磨3个地区。层析成像和波速比结果则较好地反映了紫坪铺地区受到水库渗水的影响范围及紫坪铺水库对汶川地震的影响。整体上来讲,紫坪铺水库的西南端水库渗水作用最大深度≤8km,汶川主震深度上没有明显的P波低速异常,也没有明显的波速比高值异常,说明水的渗透作用并没有达到汶川主震位置深度,即水对汶川地震的发生没有直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反演 小震精定位 速度结构 汶川地震 紫坪铺水库
下载PDF
晋冀豫交界地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与地震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巧霞 徐志萍 +6 位作者 邱勇 段永红 姜磊 莘海亮 赵延娜 贾宇鹏 张丹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51-1262,1279,共13页
利用区域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基于2008年10月—2018年6月近震资料,对晋冀豫交界地区记录到的地震事件进行震源位置与P波、S波三维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重新定位后,地震空间位置得到明显改善,浅部的速度结构与地形及沉积层厚度对应较好,研... 利用区域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基于2008年10月—2018年6月近震资料,对晋冀豫交界地区记录到的地震事件进行震源位置与P波、S波三维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重新定位后,地震空间位置得到明显改善,浅部的速度结构与地形及沉积层厚度对应较好,研究区内控制性断裂和地震多分布在太行山隆起区的高、低速变化梯级带上。对比分析研究区内不同构造单元及同一构造单元不同深度的P、S波速度异常特征及其与中小地震和历史强震的分布关系,结合研究区内历史强震和现今中、小震分析发震构造及深部孕震环境,为该区未来强震危险区判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成像 重新定位 地壳速度结构 晋冀豫交界地区 磁县M7.5地震
下载PDF
河北省南部及邻区地壳P波速度结构三维反演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小涛 张新东 +4 位作者 韩丽萍 单连君 王晓山 张双凤 吴鹏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8年第3期30-38,共9页
1980—2012年河北省及邻区测震台网地震记录,使用了河北省南部及邻区(34.0°—38.0°N,112.0°—118.0°E)63个固定地震台站和4 540个地震事件,得到27 709条P波到时数据,采用速度结构与地震位置联合反演的方法,获得研... 1980—2012年河北省及邻区测震台网地震记录,使用了河北省南部及邻区(34.0°—38.0°N,112.0°—118.0°E)63个固定地震台站和4 540个地震事件,得到27 709条P波到时数据,采用速度结构与地震位置联合反演的方法,获得研究区内地壳P波三维速度结构,重新确定中小地震震源位置。速度结构揭示:研究区域内地壳的P波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在10—25 km深度上横向不均匀性更加显著;大地震基本发生在速度异常体或高低速交界区域。地震重新定位结果显示:地震P波走时均方根残差(RM_S)从1.68 s降到0.82 s;地震呈明显条带状分布,震源深度与地质构造年代具有一定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反演 速度结构 重定位
下载PDF
山东庙岛群岛地区P波三维速度结构反演与2017年震群的发震构造分析
15
作者 李霞 陈时军 +3 位作者 张正帅 戴宗辉 李小晗 卢仲斌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88-1204,共17页
2017年3月3日、9月2日山东庙岛群岛地区发生2次显著震群,短时间内记录到2000余次地震,其中M L4.0以上地震4次,是1970年以来该区域最强的地震事件。文中揭示了庙岛群岛地区地壳的深部速度结构特征,探讨了震群发生的孕震环境。利用2008年... 2017年3月3日、9月2日山东庙岛群岛地区发生2次显著震群,短时间内记录到2000余次地震,其中M L4.0以上地震4次,是1970年以来该区域最强的地震事件。文中揭示了庙岛群岛地区地壳的深部速度结构特征,探讨了震群发生的孕震环境。利用2008年以来庙岛群岛及附近地区的地震观测资料,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获得了庙岛群岛地区的P波三维速度结构及地震精定位结果。水平速度结构显示,庙岛群岛地区地壳的中上层P波速度结构横向不均匀性明显,胶东半岛北部海陆交会地区5km和16km深度层的介质速度高于北侧海槽水道区域,同时研究区10km和13km深度层的速度整体偏高,结构较稳定。速度结构剖面显示,大竹山岛震群发生在倾角较陡的2个低速体的夹层间,北长山岛震群则发生在小体积高速体边缘。结合研究区断层活动、区域应力累积水平及地震活动特征,分析认为这2次震群活动主要是在区域应力增强(调整)的背景下,局部介质的不均匀性和区域断层的低应力摩擦引发的能量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岛群岛 双差层析成像 P波三维速度结构 地震精定位
下载PDF
新疆南天山地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来自近震层析成像的结果
16
作者 张志斌 赵晓成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43-248,共6页
利用新疆测震台网在南天山地区架设的固定和流动台站记录的近8 a的观测资料,通过近震走时层析成像技术获得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并利用三维速度结构对该区域的近震事件进行重定位。重定位后走时残差均方根由1.29 s减小为0.64 s,震源位置的... 利用新疆测震台网在南天山地区架设的固定和流动台站记录的近8 a的观测资料,通过近震走时层析成像技术获得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并利用三维速度结构对该区域的近震事件进行重定位。重定位后走时残差均方根由1.29 s减小为0.64 s,震源位置的不确定性约为0.1 km。三维速度结构显示,区域内速度结构表现出明显的横向和纵向不均匀性,5 km深度处,阿图什背斜和柯坪断裂以北表现为高速异常,以南表现为低速异常,波速比整体上以高值为主;15 km和20 km深度处,研究区P波速度主要以高速异常为主;25~30 km深度处,研究区内P波高速异常转变为以近NE向低速异常为主,波速比也以近NE向低值异常为主。区域内地震活动性与地壳速度结构具有较强的对应性,震源主要集中在P波高低速交界处的高速区域,同时波速比也偏向高波速比一侧。震源位置集中区的下方存在低速条带,该条带可为应变能的积累和释放提供有利的环境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天山 近震层析成像 重定位 三维速度结构
下载PDF
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S6.0地震震源区三维速度结构 被引量:12
17
作者 孙权 裴顺平 +5 位作者 苏金蓉 刘雁冰 薛晓添 李佳蔚 李磊 左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6-53,共18页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自2015年以来地震活动性持续增长,并相继发生了数次M5.0及以上的中强地震.2019年6月17日的长宁MS6.0地震则是其中震级最大的一次强震,且震后相继发生了一系列M5.0及以上的中强地震,给当地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危...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自2015年以来地震活动性持续增长,并相继发生了数次M5.0及以上的中强地震.2019年6月17日的长宁MS6.0地震则是其中震级最大的一次强震,且震后相继发生了一系列M5.0及以上的中强地震,给当地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危害.研究此次大震的地下结构和发震机制有助于理解该区地震异常活跃的机理,并为今后开展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参考.基于这个出发点,本文收集了长宁地震区的丰富地震走时资料,利用双差地震成像方法对长宁地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并获得了研究区内的三维P波和S波速度及波速比结构.结果显示,长宁地震序列主要沿着白象岩—狮子滩背斜轴部展布.长宁地震区在6 km深度附近呈现出明显的低速、高波速比异常结构,指示着可能存在流体.研究区内的速度结构在6 km之上横向不均一性较强,速度异常结构整体呈NW-NWW向展布;而在7.5~12 km横向不均一性则较弱,速度异常结构整体呈NNE或SN向展布.这种速度结构特征可能指示着该区6 km之上基本为沉积层,而7.5 km之下则基本为结晶基底,上下存在解耦.研究区内绝大多数地震事件震级较小,且集中分布在6 km以浅,表明该区绝大多数事件受沉积层结构的控制.相较于白象岩—狮子滩和双河背斜区,长宁背斜在6 km之上呈现更为明显的高速结构,对应较强的力学性质,可能阻挡了本次长宁地震的东南向破裂而使其表现出明显的单向破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MS6.0地震 双差地震成像 地震重定位 三维速度结构
下载PDF
利用速度结构与震源参数联合反演算法研究天津及邻近地区小震重定位特征
18
作者 谢静 刘双庆 李雅静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3年第3期46-51,共6页
利用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天津地震台网产出的初至P波走时资料,通过震源与速度结构联合反演算法,计算出天津及邻近地区三维P波速度结构的优化模型,同时获得1 738次中小地震的重新定位结果。结果表明,天津及邻近地区中小地震分布具有与... 利用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天津地震台网产出的初至P波走时资料,通过震源与速度结构联合反演算法,计算出天津及邻近地区三维P波速度结构的优化模型,同时获得1 738次中小地震的重新定位结果。结果表明,天津及邻近地区中小地震分布具有与强震相同的地壳深部介质背景,主要分布在高低速度过渡带;天津及邻近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深度重新定位后更集中分布在10-15 km深度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速度结构 小震重新定位 震源深度 速度结构层析成像
下载PDF
青海共和及周边地区的地壳三维速度结构 被引量:5
19
作者 罗仁昱 陈继锋 +1 位作者 尹欣欣 李少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32-248,共17页
文中收集了2009年1月—2019年1月青海、甘肃固定地震台网及野外流动观测台阵记录的青海共和及周边地区的P波和S波到时数据,应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该地区地壳的三维速度结构和震源位置参数,分析了共和1990年4月26日MW6.4地震孕育发... 文中收集了2009年1月—2019年1月青海、甘肃固定地震台网及野外流动观测台阵记录的青海共和及周边地区的P波和S波到时数据,应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该地区地壳的三维速度结构和震源位置参数,分析了共和1990年4月26日MW6.4地震孕育发生的地质构造背景与该地区速度结构和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共和地区的地壳速度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共和主震位于共和盆地正下方区域的低速异常体内,主震的SW侧为高速异常,该异常从地下向NE向上逆冲至近地表处,推测35.95°N处即为哇玉香卡-拉干隐伏断裂。共和主震发生在水平NE向构造应力作用下,由走向NWW、倾向SSW的隐伏断层的滑动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地震 双差层析成像 三维速度结构 地震重定位
下载PDF
山西断陷带南部三维P波速度结构及地震分布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娜 黄金刚 +3 位作者 魏越超 李晓锐 王霞 殷伟伟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67-1278,共12页
本研究使用山西测震台网记录的2010年1月~2019年12月地震观测数据,使用TomoDD方法,反演得到了山西断陷带南部(110°~114°E,34.5°~38.5°N)分辨率为0.2°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以及该区域地震重定位结果。反演结果显示... 本研究使用山西测震台网记录的2010年1月~2019年12月地震观测数据,使用TomoDD方法,反演得到了山西断陷带南部(110°~114°E,34.5°~38.5°N)分辨率为0.2°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以及该区域地震重定位结果。反演结果显示:研究区的地壳速度结构与该区域的地表地质构造和沉积作用有关,5~10 km太原盆地、临汾盆地显示明显V p低速分布,灵石隆起是以沉积作用为主导的地质活动,存在较大范围的沉积物,在5~10 km同样显示低速分布;峨眉山地台、吕梁山脉、太行山山区显示高速分布。而吕梁山脉在10 km以上为低速分布,可能与大同火山的上地幔岩浆构造活动有关;太原盆地自15 km深度不再延续5~10 km的低速分布而显示高速分布,说明太原盆地不受大同火山区上地幔构造活动影响,受青藏高原的推挤作用形成的可能性更大。重定位结果显示:地震丛集在断陷带内分布,震源深度集中在0~30 km。太原盆地内地震丛集事件发生在太原盆地北部,深度集中在20~25 km之间,速度剖面显示位于低速向高速转换区域内;交城断裂的应力集中以及介质结构的高低速变换是太原北部地震从集的主要原因。运城盆地内地震分布除盐湖序列外没有明显的丛集性。2016年3月12日发生的M_(L)4.8盐湖序列,主震发生在低速向高速过度区域内,其余震震源深度较主震浅,且基本发生在下方存在高速分布的低速区域内。盐湖序列M_(L)4.8主震的震源机制解与附近中条山北麓断裂的高角度正断层性质一致,说明主震受中条山北麓断裂活动影响。余震震源类型复杂,其中,逆断和逆断兼走滑机制与该地区区域背景应力场不符。综合机制解和速度结构的结果认为盐湖序列的发生机理较复杂,可能受该区域介质结构、隐伏断裂分布等综合作用,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断陷带南部 双差成像 三维速度结构 重定位 盐湖M L4.8 序列 小震震源 机制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