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Studies on a Severe Dust Storm in East Asia Using WRF-Chem 被引量:1
1
作者 Xue Yu Tijian Wang +1 位作者 Chong Liu Lijie Pu 《Atmospheric and Climate Sciences》 2017年第1期92-116,共25页
Dust storm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natural disasters, which can have significant impact on terrestrial ecosystem, global climate, air quality and human health. In Mar. 19-23, 2010, a serious dust storm occurred over E... Dust storm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natural disasters, which can have significant impact on terrestrial ecosystem, global climate, air quality and human health. In Mar. 19-23, 2010, a serious dust storm occurred over East Asia. It started from Mongolia, initially extending to the east, turning to the South of China, then back to the Northeast Asia. About 20% of the areas in China suffered from this severe dust event and the air was heavily polluted with massive airborne particulates. The Air Pollution Index (API) in many cities exceeded 500 when dust storm passed by, while the maximum surface PM10 concentration reached 1900 &#181g/m3 in east area. The coarse particles were dominated in PM10, with fine particles named as PM2.5 only accounting for 5% - 20% at cities along the dust moving track in South and East China. MODIS and CALIPSO satellite data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patterns of optical parameters of dust aerosol. The average AOD reached 2 - 2.5 on dust days in most southeast regions. The dust can be transported up to 5 Km with maximum aerosol extinction coefficient of 0.35 - 0.4 at 1 - 3 Km in vertical. Synoptic weather was analyzed to understand th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and the backward trajectories were calculated to investigate the movements of air mass. The WRF-Chem model (Version 3.2) was applied to simulate the 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of the dust aerosols. The performance of Shaw (2008) and Chin (2002)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for dust emissions in WRF-Chem were evaluated. Modeling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CUACE-Dust and RegCCMS. Investigations show that WRF-Chem has capability on simulations on dust emission, long range 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Shaw (2008) scheme gives more reasonabl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ust aerosols, while Chin (2002) scheme presents more better results in terms of PM10 surface concentration simula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wo schemes can be used at the same time in terms of simulation of dust pattern and concent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ST storm WRF-Chem CUACE-Dust RegCCMS east Asia AERONET MODIS CALIPSO
下载PDF
Climate Change: Droughts and Increasing Desertification in the Middle East,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Iraq
2
作者 Nasrat Adamo Nadhir Al-Ansari +2 位作者 Varoujan Sissakian Khalid Jehad Fahmi Salwan Ali Abed 《Engineering(科研)》 CAS 2022年第7期235-273,共39页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Earth’s atmosphere have caused drastic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of most regions of the world. The Middle East region ranks among the worst affected of these regions. This has taken forms o...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Earth’s atmosphere have caused drastic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of most regions of the world. The Middle East region ranks among the worst affected of these regions. This has taken forms of increasing atmospheric temperatures, intensive heat waves, decreased and erratic precipitation and general decline in water resources;all leading to frequent and longer droughts, desertification and giving rise to intensive and recurrent (SDS). The present conditions have led to increasing emissions of (GHG) in the earth atmosphere. All future projections especially those using (IPCC) models and emission scenarios indicate that the Middle East will undergo appreciable decrease in winter precipitation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until the end of this century both of which are inductive to increased dryness and desertification. Iraq as one of the countries of this region and due to its geographical location, its dependence mostly on surface water resources originating from neighboring countries, long years of neglect and bad land management put it in the most precarious and unstable position among the other countries of the region. Modelling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raq is suffering now from excessive dryness and droughts, increasing loss of vegetation cover areas, increasing encroachment of sand dunes on agricultural lands, in addition to severe and frequent (SDS). These negative repercussions and their mitigations require solutions not on the local level alone but collective cooperation and work from all the countries of the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 east Mediterranean Region Aridity Indices DROUGHTS DESERTIFICATION Sand and Dust storms (SDS) Green House Gases (GHG) Intergovermental Panel for Climate Change (IPCC)
下载PDF
麦莎台风造成冀东大暴雨的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陈艳 宿海良 +2 位作者 寿绍文 贾子冰 王莉萍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9-218,共10页
2005年第9号台风麦莎登陆后减弱为热带风暴,受其影响,8月8—10日河北东部地区出现大暴雨天气过程。采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这次过程进行了模拟,对模拟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区上空有准饱和且深厚稳定的湿层,低层强烈辐合... 2005年第9号台风麦莎登陆后减弱为热带风暴,受其影响,8月8—10日河北东部地区出现大暴雨天气过程。采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这次过程进行了模拟,对模拟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区上空有准饱和且深厚稳定的湿层,低层强烈辐合与高层辐散互相配合,强降水区与散度和垂直上升中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台风东部暖、西部冷,中低层偏东风急流将海洋上的高能量暖湿空气向暴雨区输送;局地螺旋度的极大值中心对未来强降水区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强降水区发生在风暴相对螺旋度的大值中心或其东南部的等值线密集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莎台风 冀东大暴雨 风暴相对螺旋度
下载PDF
2010年春季东亚地区沙尘气溶胶和PM10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李嘉伟 韩志伟 张仁健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600-1608,共9页
利用区域空气质量模式系统RAQMS,模拟研究了2010年3月东亚地区PM10气溶胶的时空演变,研究了19~23日沙尘暴暴发的过程,并将模拟结果与中国16个城市的PM10地面观测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模式对于PM10和沙尘具有好的模拟能力,可以合理... 利用区域空气质量模式系统RAQMS,模拟研究了2010年3月东亚地区PM10气溶胶的时空演变,研究了19~23日沙尘暴暴发的过程,并将模拟结果与中国16个城市的PM10地面观测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模式对于PM10和沙尘具有好的模拟能力,可以合理地反映东亚地区PM10的时空分布和沙尘暴的演变过程;观测值和模拟值的总体相关系数达到0.705,两者平均值分别为124.8,165.5μg/m3.2010年3月份东亚地区PM10平均浓度处在较高水平,沙尘气溶胶是PM10的主要组分.3月东亚地区沙尘排放量约110.4Mt,其中68%重新沉降到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地区 沙尘气溶胶 PM10 数值模拟
下载PDF
Mackenzie三角洲风暴相关的海岸水动力现象 被引量:3
5
作者 徐福敏 苗琪 姜静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7-182,共6页
针对西北风和东风这2种强风在Mackenzie三角洲开敞水域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特点,运用SWAN模型对1次西北向风暴过程中的风暴浪进行模拟,并基于实测风、流数据和MODIS数据对2次东风引起的海岸水动力现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向风暴影响水... 针对西北风和东风这2种强风在Mackenzie三角洲开敞水域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特点,运用SWAN模型对1次西北向风暴过程中的风暴浪进行模拟,并基于实测风、流数据和MODIS数据对2次东风引起的海岸水动力现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向风暴影响水域中上层的波浪和强流,引起明显的波浪增水和波能耗散;东向风暴可以引起从海表到海底的强流,甚至强度较弱的持续东风都可以引起上升流和水体混合;西北风和东风都会使水底的细小泥沙发生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ckenzie三角洲 SWAN模型 风暴浪 上升流 西北风 东风 海岸水动力现象
下载PDF
渤、黄、东海海域9711号风暴潮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6
作者 马进荣 张金善 宋志尧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5-19,共5页
以整个东中国海为计算域,采用64个天文分潮控制外海边界,用台风中心气压、最大风速为参数,建立球面坐标系下平面二维风暴潮数学模型,模拟风暴潮与天文潮的耦合流场。数学模型采用改进的ADI法求解,以9711号台风为例,对风暴潮数学模型进... 以整个东中国海为计算域,采用64个天文分潮控制外海边界,用台风中心气压、最大风速为参数,建立球面坐标系下平面二维风暴潮数学模型,模拟风暴潮与天文潮的耦合流场。数学模型采用改进的ADI法求解,以9711号台风为例,对风暴潮数学模型进行了风暴潮增水验证,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符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潮 东中国海 数学模型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尘活动对下游大气PM_(10)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40
7
作者 刘晓东 田良 张小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28-532,共5页
利用卫星遥感获得的1997~2002年逐日气溶胶指数(AI)分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上空大气沙尘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2001,2002年春季(4~5月)该沙区大气沙尘活动与我国大陆29个主要城市大气PM10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该区大气沙尘活动的强... 利用卫星遥感获得的1997~2002年逐日气溶胶指数(AI)分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上空大气沙尘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2001,2002年春季(4~5月)该沙区大气沙尘活动与我国大陆29个主要城市大气PM10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该区大气沙尘活动的强弱与中国西北东部(西宁、兰州、银川、西安)大气PM10含量高低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超过0.7,达到0.001的显著性水平).地面大气环流场的合成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该沙漠地区的大气沙尘主要是通过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绕流以及翻越高原东北部柴达木盆地的偏西风输送到西北东部地区,进而影响到当地空气质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沙漠 中国西北东部 沙尘暴 PM10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东部沙尘暴预报方法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李岩瑛 李耀辉 +2 位作者 罗晓玲 王汝忠 郭良才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07-610,共4页
利用我国沙尘暴多发区,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民勤、凉州区等五站近50a的气象资料,详细分析了河西东部沙尘暴频繁发生的气象因素,应用近20a的天气资料,结合近50a的典型个例做出沙尘暴的长期、中期、短期和短时预报预警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我国沙尘暴多发区,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民勤、凉州区等五站近50a的气象资料,详细分析了河西东部沙尘暴频繁发生的气象因素,应用近20a的天气资料,结合近50a的典型个例做出沙尘暴的长期、中期、短期和短时预报预警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长期预报取决于冬春季气温、降水量和大风日数;中期依靠使用国内外数值预报产品;短期与大气环流条件、分型指标有关;短时临近预报与高空大风形势、地面上游有无大风沙尘暴天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天气预报 河西走廊 大气环流 分型指标
下载PDF
冬季风异常对中国春季北方沙尘日数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高辉 刘芸芸 王勇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2年第1期18-21,共4页
基于1981~2010年台站沙尘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我国北方春季沙尘日数的时空分布。沙尘频发区主要位于新疆南部和内蒙古西部,这两个中心全季沙尘日数均在10日以上。研究时段内北方沙尘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相关分析发现... 基于1981~2010年台站沙尘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我国北方春季沙尘日数的时空分布。沙尘频发区主要位于新疆南部和内蒙古西部,这两个中心全季沙尘日数均在10日以上。研究时段内北方沙尘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相关分析发现,春季北方沙尘日数与前冬冬季风环流系统关系密切。春季沙尘日数偏多时,前冬东亚大陆陆地-西太平洋气压差较常年偏大,东亚大槽偏深,低层我国北方地区-蒙古国北风分量偏强,高层的东亚副热带纬向急流偏强、高纬度急流偏弱。上述环流型对应于强冬季风特征,反之亦然。进一步分析指出,冬季风强(弱)年,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春季低层辐散(辐合),降水偏少(多),低层北风偏强(弱),促使(抑制)春季沙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沙尘暴 东亚槽
下载PDF
Q矢量理论在青藏高原东侧大暴雨过程中的诊断应用 被引量:29
10
作者 王川 杜川利 寿绍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61-267,共7页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对2002年6月8~9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侧川陕地区的一次罕见大暴雨过程的环流特征及成因作了诊断分析.再利用MM4模式所提供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应用湿Q矢量理论对暴雨过程进一步进行了中尺度诊断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对2002年6月8~9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侧川陕地区的一次罕见大暴雨过程的环流特征及成因作了诊断分析.再利用MM4模式所提供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应用湿Q矢量理论对暴雨过程进一步进行了中尺度诊断研究.结果表明,湿Q矢量散度场的分布反映了次级环流的方向和强弱,暴雨出现在中尺度环流明显增强时.湿Q矢量分解揭示了该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矢量理论 青藏高原 大暴雨 环流特征 成因分析 MM4模式 高时空分辨率资料
下载PDF
胜利油田近海及沿岸地区东北大风及风暴潮分析预报 被引量:3
11
作者 田林生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3-80,共8页
对产生影响胜利油田近海及沿岸地区东北大风及风暴潮灾害的两大类天气系统进行了具体分析,分别给出了冷锋配合江淮气旋产生东北大风及风暴潮的三种环流形势和两类影响胜利油田热带气旋移动路径及其预报着眼点。
关键词 胜利油田 东北大风 风暴潮预报 环流形势 热带气旋
下载PDF
东海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式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邬惠明 高清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1-89,共9页
设计两个模拟台风,以北上型台风路径对东海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式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高桥水文站的风暴潮计算结果,分析了台风引起的最大增水及出现时间对台风中心经度、纬度、中心气压和最大风圈半径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最大风暴增水... 设计两个模拟台风,以北上型台风路径对东海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式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高桥水文站的风暴潮计算结果,分析了台风引起的最大增水及出现时间对台风中心经度、纬度、中心气压和最大风圈半径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最大风暴增水的数值对台风中心纬度并不敏感,对台风中心气压、最大风圈半径有一定的敏感,但也并不显著,而对台风中心经度最为敏感。最大增水出现的时间则对台风中心气压、最大风圈半径并不敏感,对台风中心经度和纬度较为敏感,尤其是纬度最为显著。在设计的两种模拟台风中,最大增水出现的时间表现出对台风中心纬度以及台风移速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式 敏感性 最大风暴增水
下载PDF
东海沿岸台风及风暴潮灾害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7
13
作者 孙佳 左军成 +2 位作者 黄琳 蔡晓杰 李青青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61-465,共5页
基于东海沿岸4个验潮站的风场、潮位观测资料以及Unisys Weather的312次台风路径观测资料,对东海沿岸台风的路径、发生频率以及风暴潮增水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西北行台风占台风总数的96%,造成的灾害约占灾害总数的80%;风暴潮灾... 基于东海沿岸4个验潮站的风场、潮位观测资料以及Unisys Weather的312次台风路径观测资料,对东海沿岸台风的路径、发生频率以及风暴潮增水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西北行台风占台风总数的96%,造成的灾害约占灾害总数的80%;风暴潮灾害的第一显著周期为5 a,同时具有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关的11 a显著周期;东海潮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平均3 cm/a,最大达5 cm/a;台风期间主要为东风和南北风向,这种风向使得水体向岸或者沿岸输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增水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特征 风暴潮特征 风暴潮成因 东海沿岸
下载PDF
初夏青藏高原东侧一次特大暴雨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37
14
作者 张弘 孙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2-239,共8页
分析了2002年初夏发生在高原东侧的一次特大暴雨, 认为这次暴雨的成因是新疆低槽与高原槽合并东移并引导较强冷空气在高原东侧与四川至陕西的西南暖湿气流交汇而形成的。高空西风急流增强、我国东部高压的阻挡及低层偏南暖湿气流的加强... 分析了2002年初夏发生在高原东侧的一次特大暴雨, 认为这次暴雨的成因是新疆低槽与高原槽合并东移并引导较强冷空气在高原东侧与四川至陕西的西南暖湿气流交汇而形成的。高空西风急流增强、我国东部高压的阻挡及低层偏南暖湿气流的加强、北伸为发生暴雨提供了有利条件。冷锋前暖区内中β尺度对流系统(MβCSs)的活跃直接导致了特大暴雨的发生。低层中尺度辐合系统与中β尺度对流云团的活动、大暴雨出现的时间和落区等密切相关。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散度垂直分布的特殊结构, 即从对流层低层到高层存在的辐合—辐散“双重结构”对大暴雨时强烈上升运动和深对流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特大暴雨 青藏高原 形成原因 对流
下载PDF
A1B气候情景下海平面变化对东中国海风暴潮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杰 杜凌 +3 位作者 张守文 张秋丰 牛福新 叶风娟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0-29,共10页
用三维水动力模型Ecomsed,在第四次IPCC评估报告SRES A1B气候情景下,分析21世纪海平面变化对东中国海风暴潮及沿岸脆弱性的影响。在A1B气候情景海平面变化影响下,对17个台风个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受海平面变化影响风暴潮增减水出现大... 用三维水动力模型Ecomsed,在第四次IPCC评估报告SRES A1B气候情景下,分析21世纪海平面变化对东中国海风暴潮及沿岸脆弱性的影响。在A1B气候情景海平面变化影响下,对17个台风个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受海平面变化影响风暴潮增减水出现大概10 cm的变化,风暴潮增水提前,风暴潮增水时段延长;台风强度越大,海平面变化对风暴潮增水强度的影响越明显。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脆弱性具有很大影响,苏北浅滩及环渤海海岸带脆弱性将增强,校核水位在东中国海将会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中国海 海平面变化 气候情景预测 风暴潮
下载PDF
冬季热带西太平洋对流活动异常的年际变化及其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 被引量:22
16
作者 胡增臻 黄荣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513-522,共10页
通过诊断分析指出,80年代菲律宾周围的对流活动2~4年周期振荡比较明显;北太平洋风暴轴中心有线性增强、偏北、偏东的趋势,2~4年周期振荡也比较明显;在2~4年时间尺度上,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的变化与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变化... 通过诊断分析指出,80年代菲律宾周围的对流活动2~4年周期振荡比较明显;北太平洋风暴轴中心有线性增强、偏北、偏东的趋势,2~4年周期振荡也比较明显;在2~4年时间尺度上,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的变化与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变化有密切联系:当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强(弱)时,北太平洋风暴轴中心偏强(弱)、偏东(西)、偏北(南)。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表明,产生这种联系的物理机制是,当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强(弱)时,在东亚-北太平洋-北美地区产生一个距平波列(ANA),位于美国西海岸的正(负)距平及其北侧的负(正)距平,使气压梯度增大(减小),北太平洋急流和风暴轴中心强度增强(减弱)、北抬(南退)、东伸(西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活动 北太平洋 风暴轴 西太平洋 年际变化
下载PDF
阿尔及利亚暴雨径流设计实践
17
作者 张建文 《交通标准化》 2011年第19期70-72,共3页
根据阿尔及利亚东西高速公路中段M1标段的勘察设计工作,对沿线的暴雨径流特性进行分析、论证,确定径流参数和计算方法,可为沿线各排水构造物的设计提供可靠的水文资料,并为国内高速公路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阿尔及利亚 东西高速公路 暴雨径流 计算方法
下载PDF
闽西北“2002.6.13--6.18”大暴雨天气成因的初步分析
18
作者 朱艳萍 马昌明 蔡英群 《福建气象》 2003年第1期20-24,共5页
本文通过对“2002.6.13—6.18”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常规资料和物理量诊断分析,发现闽西北大暴雨是发生在高空形势稳定,中低层有切变线、静止锋和西南急流存在的情况下,并且西南低空急流为大暴雨区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输送和不稳定能量... 本文通过对“2002.6.13—6.18”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常规资料和物理量诊断分析,发现闽西北大暴雨是发生在高空形势稳定,中低层有切变线、静止锋和西南急流存在的情况下,并且西南低空急流为大暴雨区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输送和不稳定能量,急流最大风速出口的辐合上升运动有利于中尺度扰动发展,促使垂直运动加强,激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物理量 低空西南急流
下载PDF
我国东海和南海沿岸的历史风暴潮探讨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安国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0年第3期25-38,共14页
根据我国丰富的地方史志资料分析,证实在我国频临东海,南海沿岸的历史风暴潮是由台风引起的,这与冬半年出现在我国北方沿岸的风暴潮不同。列出了历朝风暴潮按月的统计和重大历史风暴潮灾害表。对史志的记载进行了探讨,指出时间记载的可... 根据我国丰富的地方史志资料分析,证实在我国频临东海,南海沿岸的历史风暴潮是由台风引起的,这与冬半年出现在我国北方沿岸的风暴潮不同。列出了历朝风暴潮按月的统计和重大历史风暴潮灾害表。对史志的记载进行了探讨,指出时间记载的可靠性,古地名的变迁:随同风暴潮记载的海象、气象、天象和物象的记述;以及由风暴潮引起的次生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潮 统计 南海 东海 沿岸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东部夏季沙尘暴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玲萍 胡丽莉 +2 位作者 刘维成 李岩瑛 梁红霞 《干旱气象》 2017年第3期427-432,共6页
利用河西走廊东部民勤和凉州站1971—2013年夏季(6—8月)地面常规气象日观测资料及民勤探空站同期逐日08:00和20:00探空资料,选取民勤和凉州同一天均出现沙尘暴天气的12个沙尘暴个例,统计分析河西走廊东部夏季沙尘暴过程中风向、风速和... 利用河西走廊东部民勤和凉州站1971—2013年夏季(6—8月)地面常规气象日观测资料及民勤探空站同期逐日08:00和20:00探空资料,选取民勤和凉州同一天均出现沙尘暴天气的12个沙尘暴个例,统计分析河西走廊东部夏季沙尘暴过程中风向、风速和沙尘暴持续时间、出现时间以及过程前后高低空相关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风向、风速对河西走廊东部夏季沙尘暴天气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在西北、西西北、西3个风向下出现沙尘暴天气的频率达75%;(2)夏季沙尘暴持续时间较短,且有75%的夏季沙尘暴出现在下午到晚上(13:00—20:00)时段;(3)夏季沙尘暴发生前大气整层湿度较小、中低层增温明显、高层有冷平流、不稳定度加大、地面为热低压控制、气温高、相对湿度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东部 夏季沙尘暴 气象要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