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visiting Late Quaternary Slip-rate along the Maqu Segment of the Eastern Kunlun Fault, Northeast Tibet 被引量:6
1
作者 LI Jian ZHANG Yueqiao +3 位作者 LI Hailong XIONG Jinhong LI Jianhua WU Tair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486-502,共17页
The Late Quaternary slip rate along the Maqu segment of the eastern Kunlun Fault was estimated using a combination of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ry interpretation, field observations and differential Global P... The Late Quaternary slip rate along the Maqu segment of the eastern Kunlun Fault was estimated using a combination of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ry interpretation, field observations and differential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 measurements of offset river terraces, and 14 C dating of snail shells collected from offset ris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ft-slip rate along the segment is 3–5 mm/a, and that the vertical slip rate is 0.3–0.5 mm/a. Both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lips on the segment remain consistent over a distance of ~100 km. It means that no slip gradient as previously suggested occurred along the Maqu segment, and which thus might behave as an independent seismogenic fault. Judging from multiple relationships among young terrace offsets, we infer that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produced by a characteristic earthquake with a magnitude of Ms7.0–7.5 on the Maqu fault could generate a horizontal slip of 4.5–5 m and a vertical slip of 0.45–0.5 m, with a corresponding ratio(Dh/Dv) of about 9. Two surface rupture events must have occurred over the past 3300 years, the latest one possibly between 1485 cal BP and 1730 cal 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ern kunlun fault Maqu fault Late Quaternary slip-rate offset terraces paleo-seismicity
下载PDF
Crustal structure of northeastern Tibet inferred from receiver function analysis
2
作者 钱辉 姜枚 薛光琦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1年第1期107-113,118,共8页
关键词 receiver function northeastern Tibet crust structure Gonghe basin eastern kunlun fault Bayan Har terrane Jinsha suture Qingtang block
下载PDF
白龙江断裂西段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研究
3
作者 黄雄南 杨晓平 +1 位作者 胡宗凯 杨海波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01-717,共17页
白龙江断裂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东昆仑断裂的北侧。白龙江断裂西段的展布及其活动性对研究东昆仑断裂速率向东衰减的机制有重要科学意义。本文根据遥感解译、地质地貌调查、探槽和地质剖面研究白龙江断裂西段的几何展布和断层活动性。白... 白龙江断裂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东昆仑断裂的北侧。白龙江断裂西段的展布及其活动性对研究东昆仑断裂速率向东衰减的机制有重要科学意义。本文根据遥感解译、地质地貌调查、探槽和地质剖面研究白龙江断裂西段的几何展布和断层活动性。白龙江断裂西段分为3支,包括郎木寺断裂、阿米塘断裂和热尔-旺藏断裂组成的中支、崩巴村断裂构成的南支和下山-迭部断裂构成的北支。这些断裂皆为左旋走滑断层,其中下山-迭部断裂、郎木寺断裂和热尔-旺藏断裂为全新世断层,崩巴村断裂为晚更新世断层。白龙江断裂西段沿袭了前第四纪断裂展布,其分支的几何形态上属于一种典型的尾端构造样式:同向分支断层。研究结果表明白龙江断裂地表上未与东昆仑断裂直接相接,而在深部与之相接,可能分解吸收了东昆仑断裂的部分滑动速率,使得塔藏断裂的滑动速率低于其西侧的玛曲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龙江断裂 东昆仑断裂 晚第四纪 左旋走滑 同向分支断层
下载PDF
Rupture segmentation and slip partitioning of the mid-eastern part of the Kunlun Fault,north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40
4
作者 LI ChenXia XU XiWei +5 位作者 WEN XueZe ZHENG RongZhang CHEN GuiHua YANG Hu AN YanFen GAO Xi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11期1730-1745,共16页
The Kunlun Fault,an active fault on the border between the Bayan Har and Kunlun-Qaidam blocks,is one of the major left lateral strike-slip faults in the Tibetan Plateau.Previous research has not reached a consensus on... The Kunlun Fault,an active fault on the border between the Bayan Har and Kunlun-Qaidam blocks,is one of the major left lateral strike-slip faults in the Tibetan Plateau.Previous research has not reached a consensus on agreeable slip rates along much of its length and the slip rate gradient along the eastern part,both of which play critical roles in a range of models for the eastward extrusion and thickened crust of the Tibetan Plateau.New slip rates have been determined at sites along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Kunlun Fault by dating deposits and measuring atop displaced fluvial terrace risers.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interpretation of satellite images reveal geometrical features of the fault and the late Quaternary offset,new earthquake ruptures and surface-rupturing segmentation,from which long-term slip rates and earthquake recurrence intervals on the fault are estimated.The tectonic geomorphology method has determined that the long-term horizontal slip rates on the Tuosuohu,Maqin and Maqu segments from west to east are 11.2±1,9.3±2,and 4.9±1.3 mm/a while their vertical slip rates are 1.2±0.2,0.7±0.1,and 0.3 mm/a in the late Quaternary.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lip rates regularly decrease along the eastern ~300 km of the fault from >10 to <5 mm/a.Thi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ecrease in the gradient such that at the slip rate break point is at the triple point intersection with the transverse fault,which in turn is transformed to the Awancang Fault.The vector decomposition for this tectonic transformation shows that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branches of the Awancang Fault fit the slip-partitioning mode.The slip rate of the southwestern wall is 4.6 mm/a relative to the northeastern wall and the slip direction is 112.1°.The mid-eastern part of the Kunlun Faul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independent segments by the A'nyêmaqên double restraining bend and the Xigongzhou intersection zone,which compose the surface rupture segmentation indicators for themselves as well as the ending point of the 1937 M7.5 Tuosuohu earthquake.The average recurrence interval of the characteristic earthquakes are estimated to be 500-1000 a,respectively.The latest earthquake ruptures occurred in AD 1937 on the western Tuosuohu segment,as compared to ~514-534 a BP on the Maqin segment,and ~1055 to 1524 a BP on the Maqu segment.This may indicate a unidirectional migration for surface rupturing earthquakes along the mid-eastern Kunlun Fault related to stress triggered between these segments.Meanwhile,the long-term slip rate is obtained through the single event offset and the recurrence interval,which turn out to be the same results as those determined by the offset tectonic geomorphology method,i.e.,the decreasing gradient corresponds to the geometrical bending and the fault's intersection with the transverse fault.Therefore,the falling slip rate gradient of the mid-eastern Kunlun Fault is mainly caused by eastward extension of the fault and its intersection with the transverse fau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北部 活动断裂带 地震破裂 分区模式 东昆仑 中东部 分割 地震复发间隔
原文传递
接收函数成像揭示东昆仑断裂带及其周缘地壳结构
5
作者 仝霄飞 徐啸 +7 位作者 郭晓玉 李春森 向波 余嘉豪 罗旭聪 袁梓昭 林燕琪 时宏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70-282,共13页
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自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持续进行着穿时性的向东逃逸,而东昆仑断裂的左旋走滑运动正是这种变形的表现。正确地厘定断裂的位置与地壳结构,对于更加深入地认识高原的变形、应力传递和物质运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大... 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自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持续进行着穿时性的向东逃逸,而东昆仑断裂的左旋走滑运动正是这种变形的表现。正确地厘定断裂的位置与地壳结构,对于更加深入地认识高原的变形、应力传递和物质运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大地测量学和地貌学研究指出,东昆仑断裂沿走向向东的滑移速率逐渐递减,在被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的若尔盖盆地内尤为明显。然而,该盆地分布有广袤的高山草甸、低洼沼泽,使得通过地表追踪断裂的地貌学迹象研究尤为困难。因此,东昆仑断裂带在若尔盖盆地内的位置无法确认。本次研究采用了由167个间隔约1 km的短周期地震仪站组成的密集阵列以及9个宽频带台站,对若尔盖盆地内东昆仑断裂的地壳结构进行成像。通过比较地壳中地层的不连续性和莫霍面的深度变化,确定了东昆仑断裂在若尔盖盆地内继续向东延伸。此外,塔藏断裂和东昆仑断层在地壳结构上的相似性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继承关系。高分辨率的接收函数结构为高原的向外生长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 接收函数 青藏高原东北缘 塔藏断裂
下载PDF
The Late Pleistocene activity of the eastern part of east Kunlun fault zone and its tectonic significance 被引量:9
6
作者 ZHANG JunLong REN JinWei +4 位作者 CHEN ChangYun FU JunDong YANG PanXin XIONG RenWei HU ChaoZho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3期439-453,共15页
The nearly EW-trending East Kunlun fault zone is the north boundary of the Bayan Har block.The activity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eastern end of its eastward extension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bin... The nearly EW-trending East Kunlun fault zone is the north boundary of the Bayan Har block.The activity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eastern end of its eastward extension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bing into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formation of the east edge of the Tibetan Plateau,and als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seismic risk assessment of the fault zone.The following results are obtained by analysis based on satellite image interpretation of landforms,surface rupture survey,terrace scarp deformation survey,and terrace dating data o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East Kunlun fault zone:(1)the Luocha segment is a Holocene active fault,where a reverse L-shape paleo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 zone of about 50 km long is located;(2)the Luocha segment is characterized by left-lateral slip movement under the compression-shear condition since the later period of the Late Pleistocene,with a rate of 7.68–9.37 mm/a and a vertical slip rate of 0.7–0.9 mm/a,which are basically in accord with the activity rate of segments on its west side.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t is a part of eastward extension of the East Kunlun fault zone;(3)the high-speed linear horizontal slip of the nearly EW-trending East Kunlun fault zone is blocked by the South China block at east,and transforms into the vertical movement of the nearly SN-NNE trending Minjiang fault zone and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and the uplift of Longmenshan and Minjiang.The area where transform of the two tectonic systems occurred confines the position of the east end;(4)Luocha segment and Maqu segment constitute the"Maqu seismic gap",so,seismic risk at Maqu segment is higher than that at Luocha segment,which should attract more atten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带 晚更新世 大地构造意义 地震地表破裂带 龙门山断裂带 地震危险性评估 青藏高原东部 活动特征
原文传递
东昆仑断裂带东端的构造转换与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孕震机制 被引量:39
7
作者 任俊杰 徐锡伟 +3 位作者 张世民 罗毅 梁欧博 赵俊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4027-4045,共19页
2017年四川九寨沟M_s7.0地震是继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和2013年芦山M_s7.0地震之后,青藏高原东缘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发生的第三个震级M_s7.0以上的强震.这次地震发生在东昆仑断裂带东端,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一条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东... 2017年四川九寨沟M_s7.0地震是继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和2013年芦山M_s7.0地震之后,青藏高原东缘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发生的第三个震级M_s7.0以上的强震.这次地震发生在东昆仑断裂带东端,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一条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东昆仑断裂带与东端其它构造之间的转换关系仍不清楚,因区内地质构造和地形复杂,东昆仑断裂带东端的主要构造仍缺少深入的研究.本文在总结区域地震构造活动特征、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基础上,通过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已有的和最近开展的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结果,并结合现今GPS变形场资料和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灾害特征分析,发现东昆仑断裂带最东段塔藏断裂上的左旋走滑除了一小部分继续向东传播转移到文县断裂带上外,大部分转化为其南侧的龙日坝断裂带北段、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上的近东西向地壳缩短,这可能是岷山隆起的构造机制,而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正是左旋走滑的东昆仑断裂带在东端继续向东扩展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带 构造转换 2017年九寨沟地震 岷山隆起 塔藏断裂
下载PDF
东昆仑山断裂带及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垂直形变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王庆良 王建华 +4 位作者 朱桂芝 崔笃信 王文萍 陈忠实 宋兆山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73-280,i001,共9页
沿格尔木—五道梁公路测线 1979,2 0 0 1年的 2期水准观测资料表明 :1)东昆仑山及可可西里地区现今相对于柴达木盆地仍在发生继承性的隆升运动。 1979— 2 0 0 1年期间 ,昆仑山口主峰一带相对于格尔木约上升了 2 80mm ,上升速率高达 15m... 沿格尔木—五道梁公路测线 1979,2 0 0 1年的 2期水准观测资料表明 :1)东昆仑山及可可西里地区现今相对于柴达木盆地仍在发生继承性的隆升运动。 1979— 2 0 0 1年期间 ,昆仑山口主峰一带相对于格尔木约上升了 2 80mm ,上升速率高达 15mm/a ;五道梁相对于格尔木上升了约 2 10mm ,上升速率约 10mm/a。 2 )昆仑山口至五道梁之间的可可西里地区 ,在相对于柴达木盆地以 7mm/a的速度整体抬升的同时 ,还相对于南、北两侧的五道梁和昆仑山隆起区以 3~ 7mm/a的速度下沉。 3)格尔木—五道梁剖面垂直形变整体符合俯冲 -逆掩地壳增厚模式 ,其中 ,沿西大滩断裂、中昆仑山断裂和昆仑山北缘断裂带的逆冲推覆运动 ,占了整个东昆仑山现今构造隆起的大部分 ,其逆冲推覆运动有自南向北衰减的特点。 4 )地质调查结果表明 ,沿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 35 0km的左旋破裂带 ,可以划分出若干个不均匀错动段 ,错动量最大可达 6m ,最小只有 2m。基于Okada (1985 )位错模型的理论计算结果表明 ,地震断层不均匀左旋错动可以在昆仑山口破裂带南北两侧产生 10 0多毫米的差异性垂直位移。 1979— 2 0 0 2年实测垂直位移中 ,西大滩断裂谷地水准点的异常上升、昆仑山口测点的异常下降等都与发震断层的不均匀错动密切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地震 垂直形变 俯冲 逆掩
下载PDF
天然地震接收函数揭示的青藏高原东部地壳结构 被引量:20
9
作者 钱辉 姜枚 +3 位作者 薛光琦 宿和平 Gerard Wittlinger Jerome Vergne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03-108,共6页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地壳结构 共和盆地 东昆仑断裂 巴颜喀拉地体 地震 金沙江缝合带 羌塘地块 青藏高原
下载PDF
2017年九寨沟地震所受历史地震黏弹性库仑应力作用及其后续对周边断层地震危险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程佳 姚生海 +3 位作者 刘杰 姚琪 宫会玲 龙海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133-2151,共19页
首先对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周边断裂活动和历史地震特征进行了阐述;然后利用黏弹性地壳模型,计算了1933年叠溪地震、1976年松潘震群和2008年汶川地震对2017年九寨沟地震的同震和震后库仑应力作用.该结果显示1933年叠溪地震对九寨沟地... 首先对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周边断裂活动和历史地震特征进行了阐述;然后利用黏弹性地壳模型,计算了1933年叠溪地震、1976年松潘震群和2008年汶川地震对2017年九寨沟地震的同震和震后库仑应力作用.该结果显示1933年叠溪地震对九寨沟地震具有延缓作用,而1976年松潘震群和2008年汶川地震对九寨沟地震的黏弹性库仑应力作用为正;随着下地壳和上地幔黏弹性物质的持续作用,前述几次地震总的黏弹性库仑应力在九寨沟地震破裂中心点处负的库仑应力逐渐减弱,而在破裂北段这些库仑应力逐渐转为正值,并促进了九寨沟地震的发生.本文也计算了九寨沟地震后对周边断层的库仑影响,并将此影响值转换为对断层能量积累的影响时间上,结果显示塔藏断裂带西段和中段在内的多条断裂带受到黏弹性库仑应力影响时间值超过10年.将库仑应力影响时间值加入到部分已知离逝时间的断层段上,也得到了这些断层段的未来30年特征地震发生概率.最终结果认为玛沁断裂带、玛曲断裂带、哈南—稻畦子断裂中段和西段等断层段的强震危险性需要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 东昆仑断裂带尾端 黏弹性库仑应力作用 地震矩积累率 强震危险性概率
下载PDF
对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断层带红外增温异常的讨论 被引量:17
11
作者 郭卫英 单新建 马瑾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48-556,共9页
利用NOAA卫星热红外遥感图像对东昆仑断裂带进行解译分析 ,并结合红外亮温的数值化处理 ,对比研究了地震活动比较平静的 1 999年和 2 0 0 1年昆仑山 8 1级地震前后的资料。结果表明 ,季节性的气象因素对断裂带的影响很大。在初冬季节 ,... 利用NOAA卫星热红外遥感图像对东昆仑断裂带进行解译分析 ,并结合红外亮温的数值化处理 ,对比研究了地震活动比较平静的 1 999年和 2 0 0 1年昆仑山 8 1级地震前后的资料。结果表明 ,季节性的气象因素对断裂带的影响很大。在初冬季节 ,断裂带内的红外亮温值等于甚至高于周围环境温度。同时对比分析东昆仑断裂与阿尔金断裂的亮度温度也发现 ,在秋冬季的季节过渡期 ,气象因素对不同地物热惯量的影响很大。因此认为 ,前人提出的 2 0 0 1年 1 1月 1 4日发生在东昆仑断裂带上的 8 1级地震的震前红外辐射的增温异常 ,其中包含了随季节变化的自然现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热红外 遥感图像解译 地震活动 地震资料
下载PDF
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玛曲断裂新活动特征及全新世滑动速率研究 被引量:26
12
作者 何文贵 袁道阳 +2 位作者 熊振 葛伟鹏 刘兴旺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7-75,共9页
东昆仑活动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条重要的NWW向边界断裂。玛曲断裂位于东昆仑断裂带的最东段。根据野外考察结果认为玛曲断裂全新世以来活动强烈,主要表现为左旋走滑运动,并伴有正倾滑运动性质。断错地貌特征明显,断裂过玛曲县城... 东昆仑活动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条重要的NWW向边界断裂。玛曲断裂位于东昆仑断裂带的最东段。根据野外考察结果认为玛曲断裂全新世以来活动强烈,主要表现为左旋走滑运动,并伴有正倾滑运动性质。断错地貌特征明显,断裂过玛曲县城以后,沿黑河南岸穿过若尔盖草地向东,直至岷山北端求吉附近。通过两处断错地貌的全站仪器实测和测年资料讨论了玛曲断裂新活动特征和全新世滑动速率,玛曲断裂全新世早期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6.29~5.71mm/a,全新世晚期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4.19~4.03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带 玛曲断裂 滑动速率 活动断裂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东昆仑断裂粘滑错动对青藏铁路变形效应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3
作者 胡道功 欧阳永龙 +3 位作者 叶培盛 王连捷 吴中海 吴珍汉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6-180,共5页
东昆仑断裂是青藏高原北部现今仍在强烈活动的地震断裂之一,该断裂的未来地震活动及其突发性粘滑错动是青藏铁路面临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基于东昆仑断裂的运动学特征,通过分别加入8 m和3 m的水平左旋位移,模拟了东昆仑断裂未来地震活动... 东昆仑断裂是青藏高原北部现今仍在强烈活动的地震断裂之一,该断裂的未来地震活动及其突发性粘滑错动是青藏铁路面临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基于东昆仑断裂的运动学特征,通过分别加入8 m和3 m的水平左旋位移,模拟了东昆仑断裂未来地震活动时震中位于铁路线附近和远离铁路2种情形下的铁路变形效应.模拟结果表明:震中位于铁路线附近时,断裂南侧基岩和第四系均发生8 m的左旋走滑位移,而铁路附近的第四系水平位移明显减小,铁轨和道床没有明显的断错,表现为4~5 m的连续左旋弯曲变形;铁路东、西两侧形成NE向的张裂陷和NW向的地震鼓包,而道床和铁轨的垂直位移幅度较小.震中远离铁路时的变形效应与震中位于铁路线附近时的变形相似,但位移幅度减小,铁轨和道床形成1~2 m的连续左旋弯曲变形.因此,东昆仑断裂未来再次发生7~8级强烈地震时,无论地震震中远离铁路还是在铁路附近,其断裂的突发性粘滑错动都将导致青藏铁路的大变形和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 粘滑错动 三维数值模拟 铁路变形 青藏铁路
下载PDF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大地震之间的弹性应力触发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万永革 沈正康 +1 位作者 甘卫军 齐福荣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7,共7页
1937年以来沿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断裂带发生了5个MS≥7的地震:1937年MS7.5花石峡地震,1963年MS7.1都兰地震,1973年MS7.3玛尼地震,1997年MW7.5玛尼地震和2001年MW7.8昆仑山口西地震.研究了大地震之间的应力转移和断层相互作用,计算了弹... 1937年以来沿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断裂带发生了5个MS≥7的地震:1937年MS7.5花石峡地震,1963年MS7.1都兰地震,1973年MS7.3玛尼地震,1997年MW7.5玛尼地震和2001年MW7.8昆仑山口西地震.研究了大地震之间的应力转移和断层相互作用,计算了弹性半空间介质中地震断层错动在后续地震破裂面上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前面4个地震均造成后续地震的库仑破裂应力增加,有利于后续地震的发生.昆仑山口西地震之后应力变化场的计算表明东昆仑断裂中段的东大滩-西大滩段的库仑破裂应力显著增加,变化值达0.006~0.02MPa,预示着这一地区地震危险性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带 弹姓半空间 应力转移 应力触发
下载PDF
东昆仑断裂带历史地震、古地震及地震空区讨论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建军 张军龙 蔡瑶瑶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3-111,共9页
东昆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条重要的断裂,具有明显的分段活动性。现代在不同段发生过多次由东向西迁移的强震,连接形成千余公里长的地表破裂带。各段历史地震调查、古地震、复发周期和滑动速率等研究表明东昆仑断裂带存在两个地震... 东昆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条重要的断裂,具有明显的分段活动性。现代在不同段发生过多次由东向西迁移的强震,连接形成千余公里长的地表破裂带。各段历史地震调查、古地震、复发周期和滑动速率等研究表明东昆仑断裂带存在两个地震空区,其中玛曲段地震空区的危险性大,最大潜在地震矩震级不小于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震 地震空区 玛曲段 东昆仑断裂带
下载PDF
东昆仑金成矿作用与区域构造演化的关系 被引量:60
16
作者 袁万明 莫宣学 +1 位作者 王世成 张雪亭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8,共4页
东昆仑分布有丰富的多种热液金矿床 ,成矿时代以印支期和燕山早期为主。热液金成矿作用受控于构造热事件。板块构造活动 ,特别是陆内造山作用是热液金成矿作用的原动力。昆中断裂带和昆南断裂带控制区域成矿带 ,北西向次级构造既控制成... 东昆仑分布有丰富的多种热液金矿床 ,成矿时代以印支期和燕山早期为主。热液金成矿作用受控于构造热事件。板块构造活动 ,特别是陆内造山作用是热液金成矿作用的原动力。昆中断裂带和昆南断裂带控制区域成矿带 ,北西向次级构造既控制成矿亚带又是主干导矿构造 ,容矿构造亦以北西向或近北西向断裂占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成矿作用 成矿时代 印支期 构造热事件 板块构造活动 断裂带
下载PDF
运用古地震数据评价东昆仑断裂带东段未来百年的强震危险性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李正芳 周本刚 冉洪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3051-3065,共15页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青藏高原东北部22条断裂带上古地震定量数据,拟定了该区的地震复发概率密度函数.根据此函数对区内东昆仑断裂带东段不同段落上未来100年内强震原地复发的条件概率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断裂带上自西向东的3个...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青藏高原东北部22条断裂带上古地震定量数据,拟定了该区的地震复发概率密度函数.根据此函数对区内东昆仑断裂带东段不同段落上未来100年内强震原地复发的条件概率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断裂带上自西向东的3个破裂段中,玛沁段和塔藏段未来20、50、100年的复发概率值介于0.76%~7.36%之间,玛曲段未来20、50年的复发概率值介于2.0%~5.26%,属于低概率事件;玛曲段未来100年的复发概率值为10.82%,属于中概率事件;整个段未来100年内至少发生一次7级以上强震的联合概率可达21.87%,属于中概率事件.考虑到概率模型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对各段进行了危险性的定性分类,综合评价认为玛沁段在未来百年内发生大震的危险性较低,玛曲段和塔藏段未来百年发生大震的危险性较高.最后将本文拟合的概率密度函数与传统通用函数计算的条件概率值进行比较,发现通用的复发概率函数随着自变量t/R的增大,因变量P的反映不如本文拟合函数的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带东段 地震复发概率密度函数 强震危险性 复发概率
下载PDF
东昆仑东段深大断裂的新认识 被引量:19
18
作者 孙王勇 孟军海 +3 位作者 王成栋 范长安 王生林 王昌勇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07年第5期408-413,439,共7页
青海东昆仑东段在地质上已划定有东昆中、东昆南、东昆北、布青山南缘、温泉—哇洪山等多条深大断裂构造。以东昆仑东段开展的10个图幅1∶20万区域重力调查成果——布格重力异常为基础,依据窗口平均法、水平导数等数据处理方法提取的区... 青海东昆仑东段在地质上已划定有东昆中、东昆南、东昆北、布青山南缘、温泉—哇洪山等多条深大断裂构造。以东昆仑东段开展的10个图幅1∶20万区域重力调查成果——布格重力异常为基础,依据窗口平均法、水平导数等数据处理方法提取的区域场及剩余场等丰富的重力异常信息,结合航磁异常等资料,对东昆中、东昆北等断裂构造的展布位置提出了新的看法,并根据重力资料新推断断裂构造12条,提出尖山—哈莉哈德山断裂为2个一级构造单元的分界,同时通过拟合布格重力异常长剖面的定量计算方法,获取了部分深大断裂构造在东昆仑东段的产状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东段 深大断裂 重力异常 推断解释 定量计算
下载PDF
东昆仑断裂带地震复发周期与发震概率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任俊杰 陈虹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4年第3期51-56,共6页
东昆仑断裂是青藏高原中北部主要活动断裂之一。利用哈佛CMT资料、MapSis软件提供的资料和中国大陆地震震源机制目录等最新资料重新拟合了西部地区G R关系 ,采用历史地震和平均滑动速率两种方法计算东昆仑断裂的地震矩率并进行比较分析 ... 东昆仑断裂是青藏高原中北部主要活动断裂之一。利用哈佛CMT资料、MapSis软件提供的资料和中国大陆地震震源机制目录等最新资料重新拟合了西部地区G R关系 ,采用历史地震和平均滑动速率两种方法计算东昆仑断裂的地震矩率并进行比较分析 ,得到了地震复发周期和发震概率 ,并对东昆仑断裂带各段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 地震矩 地震矩率 复发周期 发震概率
下载PDF
昆中断裂带同构造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8
20
作者 陆露 胡道功 +1 位作者 张永清 吴珍汉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0年第1期36-43,共8页
采自格尔木南昆中断裂带两个同构造花岗斑岩中的岩浆锆石采用激光烧蚀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MC-ICP MS)方法得到的206Pb/238U年龄分别为408.5±2.3 Ma和391.2±3.4 Ma。这两组年龄结果表明昆中断裂带为叠置在昆中缝... 采自格尔木南昆中断裂带两个同构造花岗斑岩中的岩浆锆石采用激光烧蚀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MC-ICP MS)方法得到的206Pb/238U年龄分别为408.5±2.3 Ma和391.2±3.4 Ma。这两组年龄结果表明昆中断裂带为叠置在昆中缝合带上的新生断裂带,形成于东昆仑加里东造山晚期陆内构造变形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中断裂 花岗斑岩 锆石U-PB年龄 断裂活动 东昆仑造山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