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tomy of Eastern Niger Rift Basin with Specific References of Its Petroleum Systems 被引量:1
1
作者 Kabir Shola Ahmed Keyu Liu +4 位作者 Mioumnde Arthur Paterne Kouassi Louis Kra Abigail Adu-Asante Kuttin Kue Petou Rokis Malquaire Kusi Micheline Michelle-Alexia Ngu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20年第5期305-324,共20页
An attempt is made in this paper to present the dynamics of the Eastern Niger Rift Basin (ENRB) with references to the key features and processes of petroleum systems based on published information. The Eastern Niger ... An attempt is made in this paper to present the dynamics of the Eastern Niger Rift Basin (ENRB) with references to the key features and processes of petroleum systems based on published information. The Eastern Niger Basin is a superimposed rift basin with sedimentary structures emplaced during two rifts episodes. The Cretaceous episode is characterized by large, tilted normally faulted blocks trending NW-SE, that were reactivated in the Paleogene, while the Paleogene episode is characterized by normal faulted blocks that trend NNW-SSE. The rifting resulted in different basin structures with the north section dominated by asymmetric half-grabens while the south section is dominated by full-grabens. Three source rocks each belonging to three different play fairways exist: 1) The Paleogene Sokor-1 Member source belongs to second cycle syn-rift play associated with fluvial/deltaic facies;2) Cretaceous Yogou and Donga sources from first cycle post-rift play associated with alluvial/fluvial/deltaic and marine clastic and carbonate facies;and 3) Cretaceous Yogou source from first cycle transitional play associated with mudstone and shale of transitional facies. The ENRB comprises two source-reservoir-seal assemblages: a lower assemblage of Upper Cretaceous and an Upper assemblage of the Paleogene. Except for the Yogou source which possesses a self-contained petroleum system, the rest of the source rocks release their oils into the Paleogene Sokor-1 Member reservoir sealed regionally by the Oligocene Sokor-2 Member. The Paleogene assemblage is charged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Yogou Formation through fractures emplaced during the rifting episo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FT PETROLEUM Source Rock Oil Migration basin Evolution eastern niger RIFT basin
下载PDF
东尼日尔盆地海侵的微体古生物和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30
2
作者 刘邦 潘校华 +4 位作者 万仑坤 毛凤军 刘计国 吕明胜 王玉华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95-1006,共12页
东尼日尔盆地是中西非裂谷系中典型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位于尼日尔东部,包括Termit、Tefidet、Tenere、Grein、Bilma等5个坳陷。在对位于Tenere坳陷的Saha-1井和位于Termit坳陷的Helit-1井的上白垩统泥岩岩屑样品的微体古生物分布和... 东尼日尔盆地是中西非裂谷系中典型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位于尼日尔东部,包括Termit、Tefidet、Tenere、Grein、Bilma等5个坳陷。在对位于Tenere坳陷的Saha-1井和位于Termit坳陷的Helit-1井的上白垩统泥岩岩屑样品的微体古生物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论证了东尼日尔盆地晚白垩世发生海侵。Saha-1井上白垩统泥岩岩屑样品微体古生物鉴定结果显示,样品中含有海相沟鞭藻、介形类、钙质超微、有孔虫等化石;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具有高丰度的伽马蜡烷、β-胡萝卜烷,且指示海相沉积环境的标志物甲藻甾烷丰富。微体古生物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均表明,晚白垩世地层沉积于海相环境。晚白垩世为全球海平面高位期,东尼日尔盆地发生大规模海侵。在早白垩世,东尼日尔盆地以陆相沉积为主;在晚白垩世热沉降和海侵的背景下,东尼日尔各坳陷成为一个统一的海相盆地,沉积了巨厚的海相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侵 微古生物 β-胡萝卜烷 甲藻甾烷 晚白垩世 东尼日尔盆地
下载PDF
东尼日尔Termit盆地构造演化及古近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被引量:35
3
作者 刘邦 潘校华 +5 位作者 万仑坤 苏永地 毛凤军 刘计国 吕明胜 王玉华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94-403,共10页
东尼日尔Termit盆地是中西非裂谷系中典型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盆地主要有早白垩世和古近纪两期断层:前者分布于盆地边界,走向NW—SE;后者在盆地边界和内部均有分布,在边界走向主要与早白垩世断层一致,在内部大多走向NNW—SSE。基于... 东尼日尔Termit盆地是中西非裂谷系中典型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盆地主要有早白垩世和古近纪两期断层:前者分布于盆地边界,走向NW—SE;后者在盆地边界和内部均有分布,在边界走向主要与早白垩世断层一致,在内部大多走向NNW—SSE。基于区域构造背景、沉积充填特征及盆地构造特征与前人砂箱模拟实验结果的对比研究认为,盆地经历了早白垩世正向引张作用和古近纪斜向引张作用,且正向—斜向引张作用对盆地构造特征和演化有重要控制作用。早期正向引张作用形成与基底前泛非期变质带近平行的早期断层,晚期斜向引张作用使后期断层特征主要受先存构造和伸展方向的控制,表现为:在盆地边界,后期断层受早白垩世断层影响较大,走向与先存构造近平行;在盆地内部和早期断层不发育的构造区域,后期断层主要受伸展方向控制,走向与其近垂直。通过对古近系油气分布特征和断层活动性研究,分析了该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Sokor2组区域性盖层控制油气垂向分布,断块圈闭的岩性侧向封堵条件控制圈闭有效性,古近纪裂陷期的断裂活动控制油气平面和含油气层系分布。在明确成藏主控因素基础上,建立了古近系油气跨世代聚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尼日尔 Termit盆地 正向引张作用 斜向引张作用 构造演化 断层活动速率 成藏主控因素
下载PDF
东尼日尔盆地Tenere坳陷上白垩统海相烃源岩评价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邦 潘校华 +3 位作者 万仑坤 毛凤军 刘计国 程顶胜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9-34,共6页
东尼日尔盆地是中西非裂谷系中典型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Tenere坳陷位于盆地西北部,包括西部凹陷、东Ⅰ凹陷和东Ⅱ凹陷。对Saha-1井上白垩统岩屑样品的分析揭示,干酪根显微组分以不发荧光或弱荧光的无定形体为主,岩石抽提物中C29甾烷... 东尼日尔盆地是中西非裂谷系中典型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Tenere坳陷位于盆地西北部,包括西部凹陷、东Ⅰ凹陷和东Ⅱ凹陷。对Saha-1井上白垩统岩屑样品的分析揭示,干酪根显微组分以不发荧光或弱荧光的无定形体为主,岩石抽提物中C29甾烷优势明显,说明该井上白垩统泥岩有机质输入以陆源植物为主。岩石热解分析表明上白垩统Yogou组泥岩大多数为中等—好烃源岩,有机质以Ⅱ2-Ⅲ型为主,Donga组泥岩大部分为差—中等烃源岩,以Ⅲ型为主;岩石热解峰温指示烃源岩成熟门限深度为2300 m左右。生烃史模拟显示,Saha-1井Yogou组泥岩尚未开始生烃,Donga组在白垩纪末期开始生烃,下部已进入生气阶段。综合研究认为Tenere坳陷的西部凹陷勘探潜力较大,而东Ⅰ凹陷和东Ⅱ凹陷潜力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尼日尔盆地 Tenere坳陷 上白垩统 海相地层 烃源岩评价 勘探潜力
下载PDF
东尼日尔Termit盆地叠置裂谷的演化:来自构造和沉积充填的制约 被引量:23
5
作者 刘邦 潘校华 +6 位作者 万仑坤 毛凤军 刘计国 吕明胜 王玉华 陈忠民 姜虹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17-325,共9页
东尼日尔Termit盆地是中西非裂谷系中典型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在充分应用钻井和地震解释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构造、沉积充填及主要区域性不整合面的特征,分析了该盆地的演化过程。盆地内主要发育两类断层,第一类断层形成于早白垩世,于... 东尼日尔Termit盆地是中西非裂谷系中典型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在充分应用钻井和地震解释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构造、沉积充填及主要区域性不整合面的特征,分析了该盆地的演化过程。盆地内主要发育两类断层,第一类断层形成于早白垩世,于古近纪发生继承性活动,第二类断层为形成于古近纪的新生断层。全盆地普遍存在4个主要区域性不整合面,分别位于下白垩统、上白垩统、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底部。下白垩统和古近系沉积特征受断层活动控制明显,上白垩统和新近系沉积中心位于盆地中部,在其沉积时构造活动较弱。构造和沉积充填特征表明,Termit盆地经历了白垩纪和古近纪—第四纪两期裂谷旋回叠置的演化过程。下白垩统和古近系沉积于同裂谷期,沉积充填受断层活动控制;上白垩统和新近系—第四系沉积于后裂谷期,以热沉降拗陷作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尼日尔 Termit盆地 叠置裂谷 构造演化 沉积充填 前裂谷期 同裂谷期 后裂谷期
下载PDF
尼日尔Agadem区块古近系Sokor1组低阻油层成因 被引量:10
6
作者 单祥 季汉成 +1 位作者 刘计国 李早红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34,6-7,共8页
尼日尔Agadem区块古近系Sokor1组普遍存在低阻油层,导致油层在测井解释过程中容易被遗漏.根据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黏土X线衍射、重矿物分析、地层水矿化度和试油分析等资料,考虑岩石粒度、孔隙结构、黏土矿物含量及类型、油... 尼日尔Agadem区块古近系Sokor1组普遍存在低阻油层,导致油层在测井解释过程中容易被遗漏.根据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黏土X线衍射、重矿物分析、地层水矿化度和试油分析等资料,考虑岩石粒度、孔隙结构、黏土矿物含量及类型、油层厚度、导电矿物及油藏类型,讨论造成低阻油层的地质成因.结果表明,Sokor1组低阻油层形成原因主要包括3个方面:岩性细、孔隙结构差和黏土含量高造成束缚水饱和度高;黏土矿物附加导电性;油层厚度薄.该研究成果为尼日尔Agadem区块油气勘探提供地质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尼日尔盆地 Agadem区块 低阻油层 电阻率 地质成因
下载PDF
Termit盆地构造变形的力学机制 被引量:24
7
作者 张庆莲 侯贵廷 +2 位作者 潘校华 万伦坤 毛凤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77-383,共7页
Termit盆地是中西非裂谷系中典型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形成于早白垩世大西洋张裂的构造背景下。在白垩纪至古近纪经历了"裂谷-坳陷-裂谷"的构造演化过程,且两期裂陷作用形成的断裂走向不同。依据Termit盆地的基础构造特征,运... Termit盆地是中西非裂谷系中典型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形成于早白垩世大西洋张裂的构造背景下。在白垩纪至古近纪经历了"裂谷-坳陷-裂谷"的构造演化过程,且两期裂陷作用形成的断裂走向不同。依据Termit盆地的基础构造特征,运用弹性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从动力学角度讨论盆地构造演化模式,为盆地的构造演化研究提供动力学依据。模拟结果表明,在早白垩世,盆地受区域NE-SW向拉张作用,在盆地西部边界发育一系列NW-SE向早白垩世早期断层。在古近纪,盆地受近EW向拉张作用,在盆地西部受早期断层影响较大的Dinga断阶带和Yogou西斜坡地区,局部应力场使断层发育走向为NW-SE;受其影响较小的Araga地堑发育张扭性断层,沿早白垩世断层呈雁行排列;不受其影响的Fana低凸起和Moul凹陷发育NNW-SSE向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rmit盆地 中西非裂谷系 东尼日尔 局部应力场 有限元数值模拟 力学机制
下载PDF
东尼日尔盆地群上白垩统Donga组沉积体系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1
8
作者 袁圣强 姜虹 +7 位作者 汤戈 肖坤叶 刘邦 潘春浮 王海荣 毛凤军 郭郁 周川闽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05-718,共14页
东尼日尔盆地群属于西非裂谷系.基于地震、钻井、井壁取心和地球化学分析数据等资料,针对下组合新层系Donga组,从沉积体系分析入手,探讨其成藏组合和勘探潜力.Donga组为晚白垩世海侵背景下发育的一套正旋回沉积层序,下粗-中上部细,顶部... 东尼日尔盆地群属于西非裂谷系.基于地震、钻井、井壁取心和地球化学分析数据等资料,针对下组合新层系Donga组,从沉积体系分析入手,探讨其成藏组合和勘探潜力.Donga组为晚白垩世海侵背景下发育的一套正旋回沉积层序,下粗-中上部细,顶部发育薄层碳酸盐岩.该层序在东尼日尔盆地群跨多个盆地广泛发育和连续沉积,预示着晚白垩世盆地群形成了暂时统一盆地.海侵事件显著影响了晚白垩世的沉积体系,控制了其含油气系统发育和油气成藏.Donga组广泛沉积的泥岩为有效烃源岩和盖层.Donga组主要发育侧向对接供烃“上生下储”和“自生自储”成藏模式.储层是Donga组成藏主控因素,盆地群埋藏适中、近物源的北部和东南部边缘相带储层发育,具备较好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尼日尔 Termit盆地 上白垩统 沉积体系 油气潜力 Donga组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