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the severe group dust storms in eastern part of Northwest China 被引量:10
1
作者 ZHOU Zijiang, WANG Xiwen(1.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Center, Beijing 100081, China 2. Lanzhou Central MeteorologicalObservatory, Lanzhou 730020,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2年第3期357-362,共6页
Based on the available original dust storm records from 60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we discussed the identification standard of severe dust storms at a single station and constructed a quite complete time series of se... Based on the available original dust storm records from 60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we discussed the identification standard of severe dust storms at a single station and constructed a quite complete time series of severe group dust storms in the eastern part of Northwest China in 1954–2001.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were 99 severe group dust storms in this region in recent 48 year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indicates that the Alax Plateau, most parts of the Ordos Plateau and most parts of the Hexi Corridor are the main areas influenced by severe group dust storms. In addition, the season and the month with the most frequent severe group dust storms are spring and April, accounting for 78.8% and 41.4% of the total events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past 48 years the lowest rate of severe group dust storms occurred in the 1990s.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4 decades, on the average, the duration and the affected area of severe group dust storms are relatively short and small during the 1990s. In 2000 and 2001, there were separately 4 severe group dust storms as the higher value after 1983 in the eastern part of Northwest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ern part of northwest china severe group dust storms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基于印度洋海温信号的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组合降尺度预测方法研究
2
作者 朱晓炜 李清泉 +4 位作者 孙银川 王璠 王岱 高睿娜 刘颖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7-369,共13页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第二代气候模式预测业务系统(BCC-CPSv2)预测产品,引入印度洋海温信号,采用组合降尺度方法建立了西北地区东部汛期降水预测模型。该预测模型对1991—2017年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回报技巧较BCC-CPSv2预测技巧显著提高...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第二代气候模式预测业务系统(BCC-CPSv2)预测产品,引入印度洋海温信号,采用组合降尺度方法建立了西北地区东部汛期降水预测模型。该预测模型对1991—2017年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回报技巧较BCC-CPSv2预测技巧显著提高,空间相关系数由0.42提高到0.75,均方根误差明显减小,最多下降达80%。预测模型对降水空间分布型的预测能力较好,很好地回报了典型年份(1987年和2010年)夏季的降水距平百分率分布。通过抓住气象变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组合降尺度方法可以修正动力模式产品的预测误差,为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海温 西北地区东部 夏季降水 组合降尺度 预测模型
下载PDF
西太平洋台风活动对中国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
3
作者 王顼 张立凤 +2 位作者 王羱 刘洋 谢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7-520,共14页
基于1979~2020年(42年)降水及台风资料,利用常用的统计方法和随机森林方法,研究了西太平洋台风对我国西北地区东部(33°N~45°N,93°E~110°E,ENWC)降水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台风频数和降水量都出现峰值的7、8、9月,出... 基于1979~2020年(42年)降水及台风资料,利用常用的统计方法和随机森林方法,研究了西太平洋台风对我国西北地区东部(33°N~45°N,93°E~110°E,ENWC)降水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台风频数和降水量都出现峰值的7、8、9月,出现在西北太平洋的台风对台风期间的ENWC平均日降水(TP)有影响。7月份台风的位置和强度对降水影响显著,8月份台风的位置、强度和频数对降水都有影响,9月份影响较小。台风的影响具有地域选择性,不同的月份这种选择性不同,对不同等级降水的影响也不同。其影响主要表现在EOF分解的第二模态以及强降水和极强降水等级上,这说明了台风不是影响TP的主要因素,这种影响是间接的和非线性的,台风的出现是通过影响东亚地区中高纬度的槽脊系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及低纬度低涡的强度和位置来形成有利于降水的条件,从而影响降水的分布和强度。相对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基于随机森林方法建立的降水模型能更好地拟合出降水分布和强度,这说明台风对TP的影响主要是非线性的,且降水强度越强,非线性作用越明显。同时,随机森林模型也显示出台风的位置是影响ENWC降水的最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地区东部 降水 西太平洋台风 随机森林方法
下载PDF
西北中东部ECMWF-HR云量预报产品与FY-2G云量产品的对比
4
作者 魏栋 沙宏娥 +3 位作者 秦豪君 吕巧谊 刘丽伟 傅朝 《干旱气象》 2023年第3期483-490,共8页
为了了解ECMWF-HR模式云量预报产品在西北中东部地区的精度,利用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共计12个月的FY-2G卫星总云量反演产品,对西北地区中东部同时段的ECMWF-HR总云量预报产品进行对比分析,并选取3个典型区分析ECMWF-HR总云量预报偏差... 为了了解ECMWF-HR模式云量预报产品在西北中东部地区的精度,利用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共计12个月的FY-2G卫星总云量反演产品,对西北地区中东部同时段的ECMWF-HR总云量预报产品进行对比分析,并选取3个典型区分析ECMWF-HR总云量预报偏差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ECMWF-HR模式对西北地区中东部总云量的预报偏差白天较小,夜间偏差增大约10%~20%。总云量预报偏差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夏半年ECMWF-HR模式云量预报整体偏多且偏差空间分布均匀;冬半年总云量预报有区域性特征,祁连山区西段明显偏低,甘肃和陕西南部明显偏多,其他大部地区的预报偏差低于夏半年。总体来说,ECMWF-HR模式总云量预报稳定可信,但在祁连山西段和甘肃与陕西南部2个明显异常区域需进行偏差订正。前者需要在模式预报基础上调高10%~30%,后者需要降低20%~30%;订正后的总云量预报与卫星反演结果较为接近,平均绝对偏差约4.5%,且与卫星反演结果具有相似的日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MWF-HR 总云量 FY-2G卫星 西北地区中东部 日变化
下载PDF
不同时间尺度海温因子对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及预测 被引量:3
5
作者 张雯 马阳 +2 位作者 王岱 杨建玲 崔洋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32-542,共11页
利用1961—2020年中国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量月平均资料、NCEP/NCAR环流再分析以及英国Hadley逐月海表温度(SST)资料,采用功率谱、合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等,分析了西北地区东部夏季年代际、年际降水分量的主导海温模态,并利用时间尺... 利用1961—2020年中国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量月平均资料、NCEP/NCAR环流再分析以及英国Hadley逐月海表温度(SST)资料,采用功率谱、合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等,分析了西北地区东部夏季年代际、年际降水分量的主导海温模态,并利用时间尺度分离前后得到海温因子分别建立降水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不仅具有30 a左右的年代际震荡周期,还具有准3 a的年际周期,其中降水的年代际分量由太平洋十年际涛动(IPO)主导,春、夏季IPO正位相时,有利于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处于偏多的背景;反之,处于降水偏少背景。(2)降水年际分量的主导信号来自热带印度洋、热带西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当春季热带印度洋呈类全区一致海温模(IOBW)负(正)位相、类北大西洋三极子(NAT)为正(负)位相及热带西太平洋为冷(暖)海温异常时,有利于夏季中高纬贝加尔湖地区出现高(低)压异常,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强)、偏南(北),西北地区东部降水易偏少(多)。(3)独立检验时段内,基于时间尺度分离模型的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年均趋势异常综合评分(Ps)、符号一致率评分(Pc)分别较原始模型提高6%、7%,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尺度分离 海温模态 西北地区东部 降水预测
下载PDF
1470-1912年西北东部地区旱涝等级重建序列的特征及对比分析 被引量:20
6
作者 毕硕本 钱育君 +2 位作者 陈昌春 李兴宇 徐梦雅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21,共10页
通过收集整理西北地区东部1470-1912年旱涝灾害历史文献资料,重新建立逐年旱涝等级序列。利用滑动平均、累计距平、滑动T检验和小波变换等方法,综合分析了443 a间西北东部地区旱涝序列的变化特征。为验证本序列的可靠性,利用华山降水量... 通过收集整理西北地区东部1470-1912年旱涝灾害历史文献资料,重新建立逐年旱涝等级序列。利用滑动平均、累计距平、滑动T检验和小波变换等方法,综合分析了443 a间西北东部地区旱涝序列的变化特征。为验证本序列的可靠性,利用华山降水量重建序列和陇西地区干湿指数序列进行长期趋势对比分析,并将代表性省份石笋δ18O序列和重建旱涝等级序列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1)西北东部地区以旱灾为主,旱灾频繁且大旱、连旱严重。旱涝灾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1470-1540年、1541-1615年、1616-1796年和1797-1912年,且可分为12个明显的偏旱和偏涝时期。(2)在10 a尺度上检测出旱涝变化存在12个突变点,50 a尺度上存在5个突变点。(3)重建序列存在较明显的周期变化的时间尺度是130-110 a、70-80 a、50-52 a和28 a、10-15 a、5 a。28 a左右时的周期振荡最强,为第1主周期,第2、3、4周期依次是15 a、73 a和50 a。(4)根据对比分析,早涝重建序列和其他长降水量序列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与同期石笋氧同位素δ18O记录对应较好,间接证明了历史文献资料恢复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东部地区 旱涝等级序列 突变检验 小波变换 对比分析
下载PDF
西北地区东部夏季水汽输送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14
7
作者 赵光平 姜兵 +1 位作者 王勇 沈新勇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9-247,共9页
采用ERA 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160站逐月站点降水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揭示了西北东部3个分区的水汽输送的区域气候特征、与降水EOF气候模态相对应的整层水汽输送特征以及降水偏多(少)年的水汽输送异常特征。... 采用ERA 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160站逐月站点降水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揭示了西北东部3个分区的水汽输送的区域气候特征、与降水EOF气候模态相对应的整层水汽输送特征以及降水偏多(少)年的水汽输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东部夏季经向水汽输送的大值区处于900 h Pa^800 h Pa高度上;纬向水汽输送大值位于700 h Pa^500 h Pa高度上。对西北东部降水做EOF分析,第一模态为全区一致型,与降水相对应的西风影响区主要盛行西风水汽输送,季风边缘区的南部盛行西南风水汽输送;第二模态为东南-西北型,东风、东北风水汽输送流入西北东部地区;第三模态为东北-西南型,西风和西北风水汽输送将水汽带到西风影响区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东部 水汽输送 EOF分析 合成分析
下载PDF
1981—2012年西北东部夏季降水不同强度雨日变化及其环流特征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姚慧茹 李栋梁 王慧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84-399,共16页
利用1981—2012年中国西北东部198个台站的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32年中国西北东部夏季不同强度降水的雨日和雨量的变化特征,并对比了产生不同强度降水的大气环流系统的异同。结果表明,西北东部夏季降水以... 利用1981—2012年中国西北东部198个台站的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32年中国西北东部夏季不同强度降水的雨日和雨量的变化特征,并对比了产生不同强度降水的大气环流系统的异同。结果表明,西北东部夏季降水以小雨和中雨为主,二者占夏季雨日的90%以上、占夏季雨量的70%左右。小雨日数占总雨日的比率在空间上自东南向西北递增;中雨、大雨、暴雨和(特)大暴雨日数的比率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夏季小雨、中雨日数和降水量均呈减少的趋势,21世纪初的减少速率慢于20世纪80—90年代;暴雨则呈略微增多的趋势。通过对1981和2003年的个例分析发现,乌拉尔山阻塞高压、蒙古气旋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西伸时,有利于北方干冷气流和南方暖湿气流在西北东部交汇,降水较多;反之则降水较少。在冷、暖空气均增强的背景下,若冷、暖气团的交界线偏南,西北东部主要受北方冷气团控制,南边界的水汽输送较微弱,易发生小雨;若冷、暖气团的交界线偏北,西北东部主要受到南方暖湿气团的影响,南边界的水汽输送和辐合较强,多出现强降水,降水强度取决于水汽的强度和上升运动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东部 降水日数 降水强度 环流特征
下载PDF
RCPs情景下中国北方地区干旱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15
9
作者 翟颖佳 李耀辉 徐影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4-106,共13页
利用水平分辨率为50 km×50 km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4,单向嵌套BCC_CSM1.1全球气候系统模式输出结果,以中国西北东部到华北地区为研究区域,对该区域的气候特征以及干旱趋势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1)RegCM4模式对研究区域气温和降水... 利用水平分辨率为50 km×50 km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4,单向嵌套BCC_CSM1.1全球气候系统模式输出结果,以中国西北东部到华北地区为研究区域,对该区域的气候特征以及干旱趋势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1)RegCM4模式对研究区域气温和降水的模拟能力可信度较高,能较好地模拟它们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时间变化趋势,但由于模式存在一些系统性误差,因此部分区域模拟结果比实际略偏高。(2)2041—2050年相较于2006—2010年来讲,RCP4.5情景下研究区域气温将增加1.0℃左右,RCP8.5情景下增加约1.4℃;两种情景下研究区域降水表现为波动变化,一致性趋势不明显,但2041年以后均进入降水减少期。(3)总体来讲,两种情景下2041-2050年研究区域均可能出现较明显的干旱;RCP4.5情景下,夏、秋季2041—2050年干旱情况比前期严重,其中秋季从2042年开始,SPI值普遍偏低,有可能出现连旱现象;RCP8.5情景下,夏季干旱总体呈增加趋势,秋季则呈波动减少趋势,但2045年以后秋季又转为较干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东部到华北 最新排放情景 干旱气候变化 RegCM4
下载PDF
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日数的变化趋势及其气候特征 被引量:27
10
作者 白虎志 李栋梁 +1 位作者 陆登荣 方锋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33-140,共8页
以西北地区东部(95°E~112°E,32°N~41°N)104个测站1960~2000历年夏季(6~8月)降水日数资料为基础,通过EOF和REOF等分析方法,研究夏季降水日数时空分布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东部夏季多年平均降水日数的地... 以西北地区东部(95°E~112°E,32°N~41°N)104个测站1960~2000历年夏季(6~8月)降水日数资料为基础,通过EOF和REOF等分析方法,研究夏季降水日数时空分布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东部夏季多年平均降水日数的地区分布特点是西部多、东部少,沿祁连山山脉存在一个降水日数较多中心区域,并且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均呈增多趋势。降水日数的空间异常主要表现为一致性异常和南北相反异常两种类型。根据REOF方法可将西北区东部分为5个不同降水日数气候区,即甘肃中东部及河套区、渭水流域区、河西走廊区、青海高原北部区、青海南部区和四川北部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北地区东部大部分地区降水日数呈现减少的趋势。冬季(或夏季)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偏强,甘肃河西及祁连山地区、宁夏南部等地夏季降水偏多(或少),青海东南部-甘肃南部-渭水流域夏季降水日数偏少(或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东部 夏季降水日数 时空变化特征 EOF法 农业气候特征 降水量 地面加热场强度
下载PDF
越赤道气流与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联系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李国昌 董安祥 赵建华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54-257,共4页
利用1951—2002年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气候资料和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资料,研究了越赤道气流的年际变化及其对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自1951年以来,越赤道气流总量呈增强趋势,且持续性好;索马里急流是最主要的越赤道... 利用1951—2002年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气候资料和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资料,研究了越赤道气流的年际变化及其对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自1951年以来,越赤道气流总量呈增强趋势,且持续性好;索马里急流是最主要的越赤道气流,且比较稳定,它是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重要环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赤道气流 年际变化 西北地区东部 夏季降水
下载PDF
西北区东部春季降水及其水汽输送的低频振荡特征 被引量:26
12
作者 任宏利 张培群 +1 位作者 李维京 高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85-292,共8页
使用1962-2002年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考察了西北地区东部春季降水及其水汽输送的低频振荡特征。通过定义并计算相对比例系数prpt,并结合统计检验,证实了春季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和长江下游地区30~60天周期的相对重... 使用1962-2002年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考察了西北地区东部春季降水及其水汽输送的低频振荡特征。通过定义并计算相对比例系数prpt,并结合统计检验,证实了春季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和长江下游地区30~60天周期的相对重要性和显著性。2002年个例分析表明,以银川站为代表的西北地区东部春季降水和水汽通量散度具有显著的20~60天振荡周期,并且在4,5月份季节转换时期显著增强;在降水处于正位相时,低频水汽主要来自东面海上的向西输送和南海北部沿高原东侧的向北输送,低频波表现为明显的向东传播。多年资料分析表明,多雨年季节内振荡较强、反之较弱;主要周期尺度有所不同,低频降水与水汽输送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但也存在一定差异。年代际变化特征突出,表现在从20世纪70-80年代初季节内振荡特征不明显,低频降水与水汽输送之间的一致性相对较差,显示出气候异常对低频振荡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区东部 春季降水 水汽输送 低频振荡
下载PDF
西北区东部一次大暴雨过程的湿位涡诊断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61
13
作者 任余龙 寿绍文 李耀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44-352,共9页
利用绝热、无摩擦大气湿位涡守衡理论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我国西北区东部2005年7月1~2日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00hPa上副热带高压西侧强西南气流北上,在西北区东部与东移南压的西北冷空气形成... 利用绝热、无摩擦大气湿位涡守衡理论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我国西北区东部2005年7月1~2日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00hPa上副热带高压西侧强西南气流北上,在西北区东部与东移南压的西北冷空气形成强辐合,是造成西北区东部这次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在700hPa等压面上湿位涡与辐合区域相对应的是,在西北区东部存在一个湿位涡正压项MPV1的正值区和湿位涡斜压项MPV2的负值区域,它们准确地指示了辐合区的范围及变化,暴雨出现在辐合区中或MPV1和MPV2的等值线密集区边缘上;对流层高低层正值MPV1可以指示对流稳定的冷空气的变化,而对流稳定度小的暖湿气流表现为小的正值(高层)或负值(低层),等值线密集带指示了降水的后界。用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诊断暴雨发生期间各个暴雨中心的等熵面结构,表明用湿位涡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次暴雨发生的局地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区东部 湿位涡 中尺度数值模拟 等熵面分析
下载PDF
西北地区东部可利用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43
14
作者 陈豫英 冯建民 +5 位作者 陈楠 郑广芬 穆建华 辛尧胜 聂金鑫 杨建玲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6-66,共11页
利用西北地区东部91站1961-2009年间的实测气温降水资料,分别计算了该区水分资源各分量降水、蒸发及可利用降水,使用REOF等统计方法,整体分析了该区可利用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东部水分资源匮乏且年际变化大,水分资源... 利用西北地区东部91站1961-2009年间的实测气温降水资料,分别计算了该区水分资源各分量降水、蒸发及可利用降水,使用REOF等统计方法,整体分析了该区可利用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东部水分资源匮乏且年际变化大,水分资源各分量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总体上各分量从该区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呈南多北少特征,其中该区东南侧的陕南、陇南、六盘山区及青藏高原东部部分地区年降水量、蒸发量和可利用降水量分别在500、200和200 mm以上,年降水可利用率在30%~50%,可利用降水标准差达80~110 mm,而该区西部的河西走廊和青海西部的年降水量不足50 mm、年可利用降水量不到10 mm,年降水可利用率不足10%,可利用降水标准差在20 mm以下;各分量夏季最大,冬季最小,5~9月是该区主要降水和可利用降水的集中期;降水在水资源各分量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降水的小幅变化导致可利用降水的大幅变化是降水稀少的西北地区东部可利用降水资源匮乏的主要原因,但气温变化造成的影响也不可忽视;西北地区东部5~9月可利用降水异常分布的局域特征明显,常出现陇南、河东、高原、河西走廊等4种异常分布特征。近50 a来,区内可利用降水总体呈东部减少(六盘山区及陇南区尤甚),西部增加的变化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东部 5~9月可利用降水 REOF分析 空间分布模态及时间系数
下载PDF
1470-1912年西北东部地区极端干旱事件的复原及分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毕硕本 蒋婷婷 +1 位作者 钱育君 瞿颖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8-256,共9页
通过对西北东部地区1470-1912年干旱灾害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根据干旱发生强度、持续时间、发生范围,定义了强旱事件,建立了极旱因子模型,复原了443年西北东部地区极端干旱事件,并根据时间分形原理,挖掘出极旱事件时间序列的分维特征。... 通过对西北东部地区1470-1912年干旱灾害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根据干旱发生强度、持续时间、发生范围,定义了强旱事件,建立了极旱因子模型,复原了443年西北东部地区极端干旱事件,并根据时间分形原理,挖掘出极旱事件时间序列的分维特征。经过对比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建立的模型结果与记载结果具有显著的相似性;全序列旱灾时间分维值随极旱强度的增加而降低,与极旱发生周期呈反位相关系;各类别极旱有自己的时间重演律,极旱程度越轻,无标度区越宽,分维值越高,短周期比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东部地区 极端干旱事件 分形维数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东部近546年干旱事件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芝兰 奚立宗 +1 位作者 李耀辉 董安祥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2-85,共14页
以西北地区东部的17个代表站1470-2008年的旱涝等级资料和1958-2015年5-9月气象站降水量数据为基础,建立了546年中国西北地区东部旱涝等级序列,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滑动t检验等统计方法,对其干湿演变规律进行分析,详细讨论了546年极... 以西北地区东部的17个代表站1470-2008年的旱涝等级资料和1958-2015年5-9月气象站降水量数据为基础,建立了546年中国西北地区东部旱涝等级序列,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滑动t检验等统计方法,对其干湿演变规律进行分析,详细讨论了546年极端干旱事件及干旱持续性特征.结果表明:旱涝等级资料能够较好地反映西北地区东部干旱变化的时、空特征;在百年尺度上,20世纪发生旱、偏旱最为频繁,且高值区位于宁夏及陕北;干旱尺度因子的空间分布表明宁夏东部及陕北地区的干旱持续性相对较强,陇南及陕西南部地区的干旱持续性较差;空间范围较大且强度较大的重大干旱事件对干旱的持续发生起重要作用,历史上发生在1470-1500年和1910-1940年的两次西北地区东部百年甚至两百年一遇的极端干旱事件,对该地区干旱持续性的影响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时间序列 干旱持续性 西北地区东部
下载PDF
用卫星资料反演中国西北地区东部蒸散量的遥感模型 被引量:16
17
作者 陈添宇 陈乾 李宝梓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34-840,共7页
根据定西干旱气象与生态环境试验基地的麦田微气象观测和研究区的124个气象站常规资料,结合NOAA-16/AVHRR的资料,采用地表能量平衡算法的卫星遥感模型估算了中国西北地区东部4—8月的日蒸散量及其区域分布,并按气候和土地利用类型... 根据定西干旱气象与生态环境试验基地的麦田微气象观测和研究区的124个气象站常规资料,结合NOAA-16/AVHRR的资料,采用地表能量平衡算法的卫星遥感模型估算了中国西北地区东部4—8月的日蒸散量及其区域分布,并按气候和土地利用类型分别统计灌溉农田、干旱草地、冬春小麦农田、针阔混合林、常绿林和沼泽草甸等不同地表的蒸散量平均值和标准差,揭示了作物不同生育期自南到北由湿润的常绿林区至半干旱雨养农田直到干旱的荒漠地带的蒸散递减的分布特征。模型探索了卫星遥感无法得到近地层气温的难点,从而提高计算精度。经试验区54站蒸发皿推算的日蒸散量检验,相对误差为16.6%,与定西用LI7500型CO2/H2O通量仪实测的日蒸散量误差仅16.2%。结果表明计算的蒸散量与实测值在整个试验区内有良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日蒸散量 卫星遥感模型 中国西北地区东部
下载PDF
西北地区东部强降水大尺度数值模式预报空间偏差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孔祥伟 张君霞 +1 位作者 杨晓军 符娇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09-1123,共15页
定量检验数值模式降水预报的空间偏差,对改进模式预报性能和增强预报员主观订正模式预报产品能力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9-2020年5-9月ECMWF、GRAPES-GFS大尺度数值模式36 h预报时效的24 h降水量预报和加密降水观测资料,使用基于目标属... 定量检验数值模式降水预报的空间偏差,对改进模式预报性能和增强预报员主观订正模式预报产品能力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9-2020年5-9月ECMWF、GRAPES-GFS大尺度数值模式36 h预报时效的24 h降水量预报和加密降水观测资料,使用基于目标属性的CRA(Contiguous Rain Area)检验技术识别、分离出西北地区东部强降水目标51个,并基于影响系统的流型识别法将强降水分为低槽型、西南气流型和两高切变型,定量分析了两种模式对不同类型强降水预报的空间偏差(位移、强度和形态偏差)特征.结果表明:(1)ECMWF和GRAPES-GFS强降水预报的形态偏差占比最大,其次是位移偏差,强度偏差最小.形态偏差主要与暖区中的中小尺度对流系统活动有关.(2)两种模式预报的强降水落区较实况均偏西偏北,对不同尺度雨区的预报偏差存在差异,对中β尺度强降水雨区的预报ECMWF优于GRAPES-GFS,对中α尺度雨区两种模式预报均偏大.对最大降水量和平均雨强的预报,ECMWF偏弱不足6%,而GRAPES-GFS偏弱超过33%.(3)ECMWF对低槽型最大降水量预报偏弱,对降水面积、平均雨强的预报随降水尺度的大小而变化;对西南气流型预报面积和平均雨强偏大,最大降水量偏弱;对两高切变型预报面积最易偏小甚至漏报,平均雨强和最大降水量预报较好.GRAPES-GFS对西南气流型和两高切变型预报的面积、平均雨强和最大降水量均明显偏小.(4)ECMWF对低槽型和西南气流型降水落区预报偏西偏北,而两高切变型仅偏北.GRAPES-GFS预报的低槽型降水落区也偏西偏北,但西南气流型预报偏西,两高切变型偏差特征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东部 CRA方法 空间偏差 强降水 大尺度数值模式
下载PDF
西北地区东部春季土壤湿度变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柏晶瑜 施小英 于淑秋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26-230,共5页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东部 (包括宁夏、内蒙古西部以及甘肃、陕西两省 35°N以北地区 )农业气象站近 2 0年固定地段旬土壤湿度资料 ,对该地区春季土壤湿度的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 ,中国西北地区东部土壤湿度的变化具有 3年左右...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东部 (包括宁夏、内蒙古西部以及甘肃、陕西两省 35°N以北地区 )农业气象站近 2 0年固定地段旬土壤湿度资料 ,对该地区春季土壤湿度的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 ,中国西北地区东部土壤湿度的变化具有 3年左右的周期 ,而且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呈下降的趋势 ,这与该地区的降水和气温变化有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土壤湿度 土壤温度 沙尘暴 西北地区
下载PDF
西北地区东部强震前地震活动演化特征 被引量:4
20
作者 任雪梅 马禾青 +2 位作者 赵卫明 康凌燕 延海军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5-50,共6页
通过对 1 90 0年以来西北地区东部 1 0次强震前不同时间尺度的地震分布特征以及演化过程的研究表明 ,西北地区东部强震前大多存在以下规律 :即在震中附近存在
关键词 地震活动 强震 地震空缺 西北地区 青藏高原 时空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