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olution of the Carboniferous Reef in Eastern Qaidam Basin and its Hydrocarbon Significance
1
作者 PENG Bo LIU Chenglin +4 位作者 LI Zongxing MA Yinsheng CAO Jun ZHANG Wang ZHANG Xu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期349-350,共2页
Objective Reef reservoirs have recently been receiv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due to their important role in petroleum exploration.Large-scale reefs have been previously discovered in the Paleozoic strata of western ... Objective Reef reservoirs have recently been receiv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due to their important role in petroleum exploration.Large-scale reefs have been previously discovered in the Paleozoic strata of western China,suchas the Late Permian of the Sichuan Basin,Late Ordovician of the Ordos Basin,and Late Ordovician of the Tarim Basin,which are all important hydrocarbon reservoirs in these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Evolution of the Carboniferous Reef in eastern qaidam basin and its Hydrocarbon Significance
下载PDF
Thermal History since the Paleozoic in the Eastern Qaidam Basin,Northwest 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WANG Li LI Zongxing +3 位作者 LIU Chenglin PENG Bo FANGXinxin YUAN Guide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2期297-306,共10页
The Qaidam Basin is the one of the three major petroliferous basins in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which has experienced multiphase superimpos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The study of thermal history not only plays an ... The Qaidam Basin is the one of the three major petroliferous basins in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which has experienced multiphase superimpos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The study of thermal history not onl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n revealing the tectonic origin of the Qaidam Basin and the forming mechanism and uplift history of the Tibetan Plateau,but also can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the assessment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 This work used balanced cross-section technique and apatite fission track ages with modeling of fission track length distribution to infer that the eastern Qaidam Basin has experienced significant tectonic movement in the Early Jurassic movement(~200 Ma), which caused the carboniferous uplift and denudation, the geological movement in the Late Cretaceous, characterized by early stretching and late northeast-southwest extrusion; the Himalayan movement in multi-stage development in eastern Qaidam Basin,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early Himalayan movement(41.1–33.6 Ma) and the late Himalayan movement(9.6–7.1 Ma, 2.9–1.8 Ma), and large-scale orogeny caused pre-existing faults reactivated in late Himalayan movement. On the basis of burial history reconstruction, the thermal history of eastern Qaidam Basin was restor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thermal history in eastern Qaidam Basin shows slow cooling characteristics; the paleo-geothermal gradient of eastern Qaidam Basin was 38–41.5℃/km,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39.0℃/km in the Late Paleozoic, 29–35.2℃/km,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33.0℃/km in the Early Paleogene; the geothermal gradient of the Qaidam Basin increased in the Late Paleogene, which was similar to the present geothermal gradient in the Late Neoge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ctono-thermal evolution since Paleozoic in the eastern Qaidam Basin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magmatic thermal events in the study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al history BALANCED CROSS-SECTIONS technique FISSION track eastern qaidam basin
下载PDF
TECTONIC FEATURES AND HYDROCARBON POTENTIAL OF THE EASTERN QAIDAM BASIN
3
作者 Yang Minghui, Liu Chiyang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251-252,共2页
Qaidam Basin, situated in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of western China at 35°55′~39°10′N and 90°~98°20′E, is surrounded by thrusts or folded belts. It is adjacent to the Qilian Mou... Qaidam Basin, situated in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of western China at 35°55′~39°10′N and 90°~98°20′E, is surrounded by thrusts or folded belts. It is adjacent to the Qilian Mountains on the north and northeast and to the Kunlun Mountains on the south, and to the Altun Mountains on the northwest. Qaidam plate is attributed to carbonate platform and non\|marine basin. The first stage is plate\|form from Sinian to Triassic, and the second is basin\|form in intraplate during non\|marine depositional period in Mesozoic and Cenozoic. 1 Tectonic feature The main structural elements of the eastern Qaidam basin, which the west border line is Germ and Dunhuang highway, include the Huobuxun depression, the Tin\|Iron Mountains ridge and Delingha depression as the secondary tectonic unit. These depressions extend along the northeastern edge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form above a zone of Paleozoic pericraton subsidence at the north edge of the Qaidam plate during intracontinental orogenic phase in the Indosini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TONIC feature HYDROCARBON potential eastern qaidam basin NORTHea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下载PDF
青海柴达木盆地东部巴依地区铀成矿环境及矿化特征分析
4
作者 朱小兵 郭业达 +1 位作者 刘明 罗潇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24年第5期911-920,共10页
文章以柴达木盆地东部巴依地区新近系油砂山组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铀矿地质调查、实测剖面、物化探测量、岩矿鉴定及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分析了区内的铀矿化特征和成矿环境,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东部巴依地区油砂山组为一套辫状... 文章以柴达木盆地东部巴依地区新近系油砂山组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铀矿地质调查、实测剖面、物化探测量、岩矿鉴定及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分析了区内的铀矿化特征和成矿环境,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东部巴依地区油砂山组为一套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发育“泥-砂-泥”结构,含砂率较高,砂质岩层占总地层厚度约53.6%,单层砂体厚度最大为20 m,一般为3~5 m,砂体较为疏松,埋深浅,一般为200~400 m;油砂山期为富氧的古沉积环境,整体为淡水相,气候以干热环境为主导,在上、下油砂山分界期附近存在干湿转变气候,提供了利于后期铀成矿作用的古沉积环境;区内铀矿化发育,在油砂山组中新发现2条铀异常带,铀异常产于黄褐色含炭砂(砾)岩中,见钒钾铀矿,是砂岩型铀矿化产物。综合分析认为巴依地区铀成矿地质条件好,其中上下油砂山组可作为柴达木盆地东部铀矿勘查的主要找矿目的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古气候 铀矿化 柴达木盆地东部
下载PDF
Permian–Triassic Highly-Fractionated I-Type Granites from the Southwestern Qaidam Basin(NW China):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Paleo-Tethys in the Eastern Kunlun Orogenic Belt 被引量:9
5
作者 Yinjuan Ju Xiaoli Zhang +1 位作者 Shaocong Lai Jiangfeng Qi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期51-62,共12页
Late Paleozoic to Early Mesozoic granites are widespread in the southern Qaidam Basin, northern margin of the eastern Kunlun orogenic belt. Their petrogenesis can provide us insights into the tectonic evolution and cr... Late Paleozoic to Early Mesozoic granites are widespread in the southern Qaidam Basin, northern margin of the eastern Kunlun orogenic belt. Their petrogenesis can provide us insights into the tectonic evolution and crustal growth process in the Qaidam Basin. This paper reports Permian–Triassic granites from the Kunbei area, southwestern Qaidam Basin. Detailed zircon LA-ICP MS U-Pb dating reveals that the granites from the four drilling cores(q404, q406, q1612-8, q1613-8) have identical ages of 251±3, 256±4, 247±2, and 251±6 Ma, respectively, these ages are identical with the Permian–Triassic granites from the eastern Qaidam Basin. Detailed geochemical analyses indicate that these granites display typical affinities of highly-fractionated I-type granites:(1) they have high SiO_2(up to 76.5 wt.%), Na_2O+K_2O(7.91 wt.% to 9.48 wt.%) contents and high FeO^T/MgO values of 4.7 to 9.3, suggesting significant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2) their low A/CNK values of 0.54 to 1.03, no normative Al-rich minerals, inconsistent with the per-aluminous S-type granites;(3) their low Ga(14.5 ppm to 20.7 ppm) and 10 000×Ga/Al(2.23 to 3.03, most of them 〈2.6) values are inconsistent with the A-type granites;(4) the high Rb(191 ppm to 406 ppm) contents and Rb/Sr(2.1 to 13.4) ratios,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t negative Eu anomalies(0.10 to 0.42) also indicate significant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of feldspars;(5) their low P_2O_5 contents(0.02 wt.% to 0.10 wt.%) suggest the limited solubility of phosphorus in primitive metaluminous melt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we propose that the Permian–Triassic highly-fractionated I-type granites result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intra-crustal mafic rocks, and the primitive I-type granitic melts underwent significant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of feldspars. The occurrence of highly-fractionated I-type granites in the southwestern Qaidam Basin suggests a Permian–Triassic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East Kunlun orogenic be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ly-fractionated I-type granites Permain-Triassic qaidam basin eastern Kunlunorogenic belt Paleo-Tethys.
原文传递
柴达木盆地东缘德令哈柏树山大型天然饮用矿泉水成因分析
6
作者 谢振兴 陈龙 寇海聪 《地下水》 2024年第3期5-6,56,共3页
在对柴达木盆地东缘柏树山饮用矿泉群进行水文地质、控水断裂、水质等方面实地调查,对泉群的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矿泉群的水补给源为北部山区降水,补给源水通过大量的基岩裂隙补给深层地下水,径流至F2北倾活动性逆断层上盘时,形... 在对柴达木盆地东缘柏树山饮用矿泉群进行水文地质、控水断裂、水质等方面实地调查,对泉群的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矿泉群的水补给源为北部山区降水,补给源水通过大量的基岩裂隙补给深层地下水,径流至F2北倾活动性逆断层上盘时,形成富水“三角区”,并沿F2断层破碎带在上盘处排泄出地表,矿泉总流量达6446.3 m^(3)/d,是一处天然理想的矿泉水水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天然矿泉水 柴达木盆地东缘 成因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部中新生代两期逆冲断层作用的FT定年 被引量:29
7
作者 蒋荣宝 陈宣华 +6 位作者 党玉琪 尹安 汪立群 蒋武明 万景林 李丽 王小凤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6-124,共9页
柴达木盆地东部都兰一带,由于一系列北东倾的、向南西推覆的逆冲断层作用和温泉断裂的右行走滑作用,将柴达木盆地的变质基底和前中生界沉积基底翘起,从而使得柴达木盆地与共和盆地分隔开来.逆冲断层中磷灰石裂变径迹(FT)测年结果反映了... 柴达木盆地东部都兰一带,由于一系列北东倾的、向南西推覆的逆冲断层作用和温泉断裂的右行走滑作用,将柴达木盆地的变质基底和前中生界沉积基底翘起,从而使得柴达木盆地与共和盆地分隔开来.逆冲断层中磷灰石裂变径迹(FT)测年结果反映了柴达木盆地基底断层作用的规律性.从FT测年结果可以看出,FT年龄分为2组,也就是2个活动时期:第1期为108Ma至61Ma;第2期为26.6Ma至17.8Ma.第1期反映的断裂活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从柴达木盆地南缘的东昆仑开始,向柴北缘方向,逆冲推覆的断层作用时间逐渐变年轻,从东昆仑的108.0±9.6Ma(柴达木南缘断裂)变为63.7±4.4Ma(柴北缘断裂),之后可能有小的跳动.第2期,在原有的一些逆冲断层上形成了新的活动,或形成了一些新的逆冲断层,总体上具有无序或跳跃式变动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东部 裂变径迹 热历史 逆冲断层作用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烃源岩评价 被引量:35
8
作者 段宏亮 钟建华 +3 位作者 王志坤 马锋 尹成明 温志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135-1142,共8页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石炭系暗色泥岩、碳酸盐岩、煤及炭质泥岩均发育。大量区域地质调查及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石炭系烃源岩主要以暗色泥岩和碳酸盐岩为主,炭质泥岩和煤可能具有生烃能力。暗色泥岩有机碳含量平均为1.13%,有机质类型以...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石炭系暗色泥岩、碳酸盐岩、煤及炭质泥岩均发育。大量区域地质调查及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石炭系烃源岩主要以暗色泥岩和碳酸盐岩为主,炭质泥岩和煤可能具有生烃能力。暗色泥岩有机碳含量平均为1.13%,有机质类型以Ⅲ型和Ⅱ2型为主,为中等—好的烃源岩;碳酸盐岩有机碳含量低,平均为0.26%,有机质类型为Ⅱ1与Ⅱ2型,属中等—差的烃源岩。除都兰地区有机质成熟度过高、处于过成熟的生干气阶段外,其他地区有机质成熟度中等,正处于生、排烃高峰期,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石灰沟地区烃源岩厚度大、丰度高,暗色泥岩和碳酸盐岩分别达到了好烃源岩和中等烃源岩的标准,有机质成熟度中等,生烃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东部 石炭系 烃源岩 有机质丰度 有机质类型 有机质成熟度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部古生代以来构造-热演化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宗星 邱楠生 +3 位作者 马寅生 郭迎春 肖勇军 赵为永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7-167,共11页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部三大含油气盆地之一,经历了多期叠加与改造。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研究一方面对分析柴达木盆地的构造成因,揭示青藏高原的形成机制和隆升历史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为盆地进行油气资源评价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平衡剖面...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部三大含油气盆地之一,经历了多期叠加与改造。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研究一方面对分析柴达木盆地的构造成因,揭示青藏高原的形成机制和隆升历史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为盆地进行油气资源评价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平衡剖面技术、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布特征定性分析与径迹长度分布数据定量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柴达木盆地东部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过程,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东部在侏罗纪早期构造活动强烈,导致了石炭系抬升、剥蚀;白垩纪末期构造运动相对较弱,表现为早期的弱伸展与晚期北东-南西向的挤压;喜山运动在该区域多期发育,主要为喜山运动早期(41.1~33.6Ma)、喜山运动晚期(9.6~7.1 Ma,2.9~1.8 Ma),其中晚喜山运动造成了先存断裂的再次活化。在埋藏史重建的基础上,对柴达木盆地东部热历史进行了恢复,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东部热历史总体变现为缓慢降低的特征,古生代末期柴达木盆地东部古地温梯度为38~41.5℃/km,地温梯度平均值为39℃/km;古近纪早期地温梯度降为29~35.2℃/km,平均值为约33.0℃/km,古近纪末地温梯度有所变大,新近纪末趋于现今的热状态。柴达木盆地东部古生代以来构造-热演化特征主要受控于研究区岩浆热事件发育与构造活动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热演化 平衡剖面 裂变径迹 柴达木盆地东部
下载PDF
晚第四纪柴达木盆地东部古湖泊高湖面光释光年代学 被引量:13
10
作者 樊启顺 赖忠平 +2 位作者 刘向军 孙永娟 隆浩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652-1660,共9页
高湖面是湖泊演化的鼎盛期,指示区域的温暖湿润气候。关于青藏高原湖泊高湖面的年代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主要是基于14C测年)认为在氧同位素三阶段晚期青藏高原普遍存在"大湖期"或"泛湖期",并且其温度和降水可... 高湖面是湖泊演化的鼎盛期,指示区域的温暖湿润气候。关于青藏高原湖泊高湖面的年代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主要是基于14C测年)认为在氧同位素三阶段晚期青藏高原普遍存在"大湖期"或"泛湖期",并且其温度和降水可能比全新世还高。另一种观点(主要基于释光、铀系测年等)认为青藏高原湖泊的最高古湖面出现在氧同位素五阶段,之后湖面逐渐下降。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其高湖面年代的研究可为认识青藏高原环境演化提供基础资料。本文选择柴达木盆地东部的托素湖和尕海湖高出现代湖面的湖相沉积和湖岸砂堤为研究对象,利用石英光释光测年方法建立其年代序列。根据沉积物沉积特征和光释光年代结果认为,尕海湖和托素湖古高湖面出现在82~73ka、63~55ka、34.4ka和全新世早期。通过与青藏高原及周边湖泊高湖面年代记录对比,认为尕海湖和托素湖的最高湖面主体出现在氧同位素五阶段,之后湖面逐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高湖面 光释光年代学 柴达木盆地东部 晚第四纪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部不整合结构的地球物理响应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2
11
作者 高长海 查明 +2 位作者 曲江秀 吴孔友 赵卫卫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2-36,共5页
柴达木盆地东部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形成了多个不整合。这些不整合在剖面上可分为5种类型,它们在地震上具有明显的反射特征。在纵向上,不整合划分为3层结构,每层结构发育着多种岩石类型,在测井曲线组合上具有各自不同的响应。不整合... 柴达木盆地东部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形成了多个不整合。这些不整合在剖面上可分为5种类型,它们在地震上具有明显的反射特征。在纵向上,不整合划分为3层结构,每层结构发育着多种岩石类型,在测井曲线组合上具有各自不同的响应。不整合纵向的分层结构构成油气运移的双重通道,同时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和圈闭条件。尽管不整合的成藏条件有共同之处,但由于形成各类不整合时的应力强度、应力作用方式及地层变形程度均存在差异,导致不同类型的不整合具有各自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东部 不整合结构 地球物理响应 储集空间 油气运移通道 成藏模式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部基底花岗岩类岩浆活动的化学地球动力学 被引量:39
12
作者 陈宣华 尹安 +2 位作者 George GEHRELS 李丽 蒋荣宝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7-171,共15页
柴达木盆地东部是连接秦岭、祁连、昆仑三大造山带的关键构造部位,发育了以晚二叠世—中三叠世(P-T)花岗岩类为主的古特提斯域深成岩浆活动。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柴达木盆地东部基底P-T花岗岩类形成于大洋环境,主要为I型花岗岩类。该... 柴达木盆地东部是连接秦岭、祁连、昆仑三大造山带的关键构造部位,发育了以晚二叠世—中三叠世(P-T)花岗岩类为主的古特提斯域深成岩浆活动。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柴达木盆地东部基底P-T花岗岩类形成于大洋环境,主要为I型花岗岩类。该期花岗岩类可分为两个时间演化系列,早期为钾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闪长岩系列,晚期为碱性花岗岩—钾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系列,均具有与经典的鲍文反应系列相反(即反鲍文系列)的演化趋势,反映了深成岩浆的动态混合作用模式。Nd-Sr-Pb-O同位素组成特征说明,柴达木盆地东部基底P-T花岗岩类具有年轻地壳的特征,其来源主要与富集地幔EMⅡ源区有关,具明显的造山带与上地壳Pb同位素特征。柴达木盆地东部基底与西秦岭及扬子块体中生代花岗岩类的Pb同位素组成具有相似性,说明了柴达木盆地基底与扬子地块具有亲缘性。研究表明,来自地幔的基性岩浆底侵作用,以及幔源镁铁质岩浆与壳源长英质岩浆之间的混合作用,可能是柴达木盆地东部基底地壳生长的重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地球动力学 深成岩浆活动 二叠纪—三叠纪 柴达木盆地东部 秦-祁-昆接合带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部晚海西-印支期剥蚀量与隆升历史--多种古温标与沉积学证据的制约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奎 李宗星 +4 位作者 施小斌 魏小洁 任自强 杨小秋 彭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03-1421,共19页
柴达木盆地东部周缘造山带内保存有较完整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沉积记录,但盆地内至今仍未发现二叠系-三叠系.为探讨柴东地区二叠纪-三叠纪有无沉积及隆升历史等关键地质问题,本文首先利用古温标法恢复晚海西-印支期剥蚀量,随后,通过物... 柴达木盆地东部周缘造山带内保存有较完整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沉积记录,但盆地内至今仍未发现二叠系-三叠系.为探讨柴东地区二叠纪-三叠纪有无沉积及隆升历史等关键地质问题,本文首先利用古温标法恢复晚海西-印支期剥蚀量,随后,通过物源分析法获得印支期柴东北缘隆升的沉积学证据.结果表明,印支运动前,柴东地区残留石炭系顶界面埋深普遍超过2500m,晚海西-印支期剥蚀量为2100~4300m,剥蚀量从南往北逐渐减小.柴东地区曾沉积了2000~3000m的二叠系-三叠系,随后被整体剥蚀.晚二叠世以来,随着古特提斯洋往北俯冲,盆地周缘开始隆升.早三叠世柴东北缘经历了一次快速隆升,先期的多套沉积地层与结晶基底被迅速剥蚀并为宗务隆南缘的隆务河群砾岩沉积提供物源.中三叠世海水往北和往东退出研究区.晚三叠世,松潘-甘孜地体强烈碰撞挤压使得东昆仑-柴达木地体下地壳显著缩短和增厚,柴东地区被整体抬升,并且形成了南高北低的古地貌格局,在古气候与水系作用下,二叠系-三叠系与部分石炭系被全部剥蚀并搬运至宗务隆、南祁连及松潘-甘孜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三叠系 晚海西-印支期 剥蚀量 隆升 柴达木盆地东部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生物气形成机制 被引量:7
14
作者 周飞 段生盛 +5 位作者 张永庶 隋国杰 刘莹 徐子远 侯泽生 尹玉红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4期422-425,共4页
生物气是沉积物在成岩作用早期受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最终产物之一。对生物产气模式的传统认识是,沉积有机质在厌氧环境下,经微生物降解为能被产甲烷菌利用的小分子底物,然后通过乙酸发酵和CO2还原,形成甲烷。文中突破传统认识,提出弱成... 生物气是沉积物在成岩作用早期受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最终产物之一。对生物产气模式的传统认识是,沉积有机质在厌氧环境下,经微生物降解为能被产甲烷菌利用的小分子底物,然后通过乙酸发酵和CO2还原,形成甲烷。文中突破传统认识,提出弱成岩阶段的低温热力与微生物共同作用是柴东地区生物气形成的主要机制。传统认识强调继承性活性有机质的作用,而文中分析发现,柴达木盆地东部第四系沉积物内继承性活性有机质并不丰富。研究认为,在低温热力作用下可产生一些次生活性有机质,该部分物质为一定埋藏深度的生物甲烷气提供重要营养底物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气 低温热力 微生物降解 活性有机碳 柴达木盆地东部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中生界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被引量:7
15
作者 赵卫卫 查明 +1 位作者 吴孔友 曲江秀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6,18,共7页
地层不整合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作用。柴达木盆地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形成了多个不整合。在测井曲线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心观察、不整合成因机制及地震反射特征分析,对该区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 地层不整合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作用。柴达木盆地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形成了多个不整合。在测井曲线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心观察、不整合成因机制及地震反射特征分析,对该区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中生界不整合可划分为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断褶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4种类型。受不整合的控制,油气沿不整合面运移,风化剥蚀程度的不均一性使不整合具有典型的层状结构,将不整合面上、下划分为底砾岩、风化粘土层和半风化淋滤带。在纵向上,不整合的分层结构可构成油气运移的双重通道,为油气聚集提供良好的储集空间和圈闭条件。不同的不整合剖面类型可以形成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东部 中生界 不整合 成因机制 油气运移 成藏模式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页岩气储层渗流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高俊 夏露 +1 位作者 李英杰 于青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3-112,共10页
页岩气是一种潜在资源量巨大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页岩气藏具有多尺度的孔渗结构及多种渗流形态,研究页岩气藏储渗特征能够为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支撑。该研究选取了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克鲁克组与怀头他拉组的页岩钻井岩心共5个样... 页岩气是一种潜在资源量巨大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页岩气藏具有多尺度的孔渗结构及多种渗流形态,研究页岩气藏储渗特征能够为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支撑。该研究选取了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克鲁克组与怀头他拉组的页岩钻井岩心共5个样品,应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实验与孔径分布测试(包括压汞法、氮气吸附法、二氧化碳吸附法)对页岩的孔隙结构特征进行定性定量测试。基于页岩气质量流量渗流模型,给出页岩表观渗透率与平均压力的关系。通过甲烷渗流模拟实验测定页岩的表观渗透率。从表观渗透率随平均压力的变化特征出发,分析页岩储层中的气体渗流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页岩气的渗流形态包括滑脱流、扩散流及达西流。在低压情况下,渗透率低的页岩中以扩散流为主,其次为滑脱流。随渗透率的增大,渗流主要形式转变为滑脱流。当压力大于2MPa时渗流形态以达西流为主,滑脱与扩散行为不明显。研究区内页岩微孔与中孔发育较多,达西渗透率与大孔的孔隙体积相关性较大,扩散流对表观渗透率的贡献与50nm以下的孔隙孔体积比例有一定的相关性。低压下扩散流对表观渗透率的贡献较大,扩散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页岩气运移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柴达木盆地 表观渗透率 滑脱流 扩散流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被引量:10
17
作者 赵卫卫 查明 吴孔友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7-253,共7页
本文论述了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不整合类型与控油特征、不整合结构与油气运聚特征以及不整合运聚油气的成藏模式。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形成了多个不整合。根据不整合在油气运聚中的作用,以不整合的成因机制及地... 本文论述了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不整合类型与控油特征、不整合结构与油气运聚特征以及不整合运聚油气的成藏模式。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形成了多个不整合。根据不整合在油气运聚中的作用,以不整合的成因机制及地震反射特征为基础将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不整合划分为褶皱、断褶、削截、超覆和平行5种类型。风化剥蚀程度的不均一性使不整合具有典型的层状结构,即不整合面之上的岩石、风化粘土层和半风化岩石。不整合纵向分层结构构成油气运移的双重通道,同时为油气聚集提供良好的储集空间和圈闭条件。不整合发育部位及剖面形态的差异,导致不同类型的不整合形成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 油气运移通道 油气运聚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
下载PDF
柴东地区早中侏罗世沉积充填与分布规律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军亮 肖永军 +2 位作者 张俊锋 林武 栾守亮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7-43,共7页
针对柴东地区中、下侏罗统残余地层分布复杂、原始沉积分布认识不一等问题,充分利用侏罗系野外露头勘查、钻井(孔)、地震等成果资料,通过露头引层、钻井(孔)标定地震以及地震相、低速异常识别等技术手段,明确研究区中、下侏罗统残余地... 针对柴东地区中、下侏罗统残余地层分布复杂、原始沉积分布认识不一等问题,充分利用侏罗系野外露头勘查、钻井(孔)、地震等成果资料,通过露头引层、钻井(孔)标定地震以及地震相、低速异常识别等技术手段,明确研究区中、下侏罗统残余地层分布规律;通过野外地质剖面实测、岩心描述,系统研究早、中侏罗世地层沉积特征和充填演化规律,结合中新生代盆—山演化关系,恢复研究区早、中侏罗世古沉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柴东地区下侏罗统仅分布于红山凹陷,分布面积约为640 km2;中侏罗统分布于红山—小柴旦、尕西—鱼卡、霍布逊和德令哈等6个残留凹陷,尕丘、大柴旦、欧南等凹陷不发育中、下侏罗统。柴东地区早侏罗世表现为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浅湖—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充填演化特征,主要物源来自北方的祁连山,次要物源来自南侧的柴南隆起;中侏罗世处于拗陷沉积阶段,表现为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的水进半旋回沉积充填演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中侏罗世 沉积充填 分布规律 生烃凹陷 柴东地区
下载PDF
柴东地区石炭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6
19
作者 段宏亮 钟建华 +2 位作者 邱旭明 李亚辉 尹成明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2009年第2期219-230,共12页
柴达木盆地东部祁连山南缘石炭系海相地层发育全、分布广且厚度大,岩性多以暗色泥质岩(包括碳质泥岩)和灰色碳酸盐岩为主.借助于有机元素分析仪、碳硫分析仪、岩石热解仪、色谱-质谱仪、显微镜等分析测试手段,对该区地表30个暗色泥质岩... 柴达木盆地东部祁连山南缘石炭系海相地层发育全、分布广且厚度大,岩性多以暗色泥质岩(包括碳质泥岩)和灰色碳酸盐岩为主.借助于有机元素分析仪、碳硫分析仪、岩石热解仪、色谱-质谱仪、显微镜等分析测试手段,对该区地表30个暗色泥质岩样品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等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石炭系泥质烃源岩氯仿沥青"A"和生烃潜量(S1+S2)含量较低;但有机碳含量较高,介于0.40%—4.93%,平均为1.13%(除两个碳质泥岩样品外).有机质类型以Ⅲ型干酪根为主,部分为Ⅱ2型;烃源岩形成于还原性的较咸水环境,母源以陆生生物为主,也有较丰富的低等水生生物.除北部中务隆山前石灰窑、红山中沟及柏树山地区石炭系烃源岩已变质外,盆地内部都兰地区烃源岩Ro值介于2.44%—2.70%(平均为2.60%),处于过成熟的生干气阶段;石灰沟、城墙沟及扎布萨尕秀等地区烃源岩Ro值介于0.85%—1.39%(平均为1.12%),正处于成熟阶段的生、排烃高峰期.综合评价该区石炭系泥质烃原岩为中等烃源岩,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主要以生气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丰度 有机质类型 有机质成熟度 生物标志化合物 烃源岩 石炭系 柴达木盆地东部
下载PDF
51年来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纹瑕 陈辉 +3 位作者 巩国丽 朱建佳 邢星 李瑞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806-1810,共5页
选取大柴旦、德令哈、都兰、诺木洪、格尔木为研究的5个站点,并利用五站点1960~2010年逐年与逐月的温度、降水量及日照时间数据,对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的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间变化趋势,季节中的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间变化趋势,不同... 选取大柴旦、德令哈、都兰、诺木洪、格尔木为研究的5个站点,并利用五站点1960~2010年逐年与逐月的温度、降水量及日照时间数据,对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的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间变化趋势,季节中的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间变化趋势,不同年份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等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1年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的气温、降水量均有增加的趋势,而日照时间则呈减少的趋势;不同年份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也在一定程度上呈上升趋势;四季中的气温对气候变暖的贡献率大小依次是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在四季中,夏季降水量的增多对年降水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春季降水量;在四季中,夏季日照时间的减少是影响年日照时间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 气候特征 温度 降水量 日照时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