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Tropical Cyclone Activity on the Boundary Moisture Budget over the Eastern China Monsoon Region
1
作者 Xiaobin LIN Zhiping WEN +2 位作者 Wen ZHOU Renguang WU Ruidan CHE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6期700-712,共13页
In summer, water vapor over the eastern China monsoon region (ECMR) comes mainly from low latitudes and is modu- lated by tropical cyclone (TC) activity in East Asia (EA).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variability of ... In summer, water vapor over the eastern China monsoon region (ECMR) comes mainly from low latitudes and is modu- lated by tropical cyclone (TC) activity in East Asia (EA).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variability of water vapor transport over the ECMR, especially of the moisture inflow via the southern and eastern boundaries. The results of composite and correlation analyses, using data from 1979 to 2010, reve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oisture budgets along the boundaries between TC days and non-TC days. Almost 80% of the water vapor transport via the eastern boundary occurs during TC days, while at the southern boundary most inflow occurs on non-TC days. The ratio of the total water vapor transport between TC and non-TC days is about 4:6. In addition, the E1 Nifio-Southem Oscillation (ENSO) exhibits a remarkable influence on moisture trans- port over EA and the contributions of moisture inflow on TC days increase (reduce) in E1 Nifio (La Nifia) years. Moreover, different types of TCs, based on their tracks,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moisture budgets along the southern and eastern boundaries. When TCs enter EA (but not the ECMR), they favor the moisture inflow via the eastern boundary and hinder the moisture inflow via the southern boundary. After TCs enter the ECMR, the inhibition of moisture inflow via the southern boundary will be weakened, and more water vapor can be brought into the ECMR. For some recurring TCs with an increase in TC activity in the midlatitudes, the influence is uncertain in different cases. The results herein suggest that TC activit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influences the boundary moisture budgets in the ECM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pical cyclone boundary moisture budget eastern China monsoon region
下载PDF
甘肃东西区夏季不同强度降水事件天气成因分析
2
作者 杨庆怡 朱姜韬 田韬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197-203,共7页
基于1961—2018年甘肃省逐日降水格点资料和NECP/NCAR再分析资料,依据逐年降水变化“东西反向”型分布模态,将甘肃以104°E为界分为东西两区开展不同强度的降水事件变化研究及成因分析。结果表明:中降水事件在两区夏季降水的占比均... 基于1961—2018年甘肃省逐日降水格点资料和NECP/NCAR再分析资料,依据逐年降水变化“东西反向”型分布模态,将甘肃以104°E为界分为东西两区开展不同强度的降水事件变化研究及成因分析。结果表明:中降水事件在两区夏季降水的占比均超46%,占主导作用;西区强、中降水事件发生频次呈上升趋势,东区各强度降水事件频次均呈下降趋势。天气成因分析表明,甘肃东西区降水偏强时,南亚高压异常增强,提供了较好的高空辐散条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北或偏西,中纬度地区“+-+”的位势高度异常促使冷暖空气增强并交汇于甘肃地区,西风带波动小槽的发展,配合近地层高原东侧低涡将低纬度水汽接力向西北输送,导致降水发生;相较于东区,西区降水夏季风系统异常更强,西风带波动显著,位势高度负异常位置偏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强度降水 夏季风 南亚高压 西风急流 甘肃东西区
下载PDF
Simulation and Projection of Monso on Rainfall and Rain Patterns over Eastern China under Global Warming by RegCM3 被引量:14
3
作者 Filippo GIORGI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09年第5期308-313,共6页
The authors investigate possible changes of monsoon rainfall and associated seasonal (June-JulyAugust) anomaly patterns over eastern China in the late 21st century under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 The authors investigate possible changes of monsoon rainfall and associated seasonal (June-JulyAugust) anomaly patterns over eastern China in the late 21st century under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Special Report on Emission Scenarios (SRES) A2 emission scenario as simulated by a high-resolution regional climate model (RegCM3) nested in a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FvGCM/CCM3).Two sets of multi-decadal simulations are performed at 20-km grid spacing for present day and future climate conditions.Results show that the RegCM3 reproduces the mean rainfall distribution;however the evolution of the monsoon rain belt from South China to North China is not well simulated.Concerning the rain pattern classifications,RegCM3 overestimates the occurrence of Pattern 1 (excessive rainfall in northern China) and underestimates that of Pattern 2 (increased rainfall over the Huai River basin).Under future climate conditions,RegCM3 projects less occurrence of Pattern 1,more of Pattern 2,and little change of Pattern 3 (rainfall increase along the Yangtze River).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might be increased rainfall over the Huai-Yellow River area and reduced rainfall over North China in the future,while rainfall over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is not modified significantly.Uncertainties exist in the present study are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 seasonal forecast monsoon RAIN PATTERNS regional CLIMATE model eastern China
下载PDF
中国东部季风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特征
4
作者 李涛辉 尹鹏飞 +4 位作者 吕爱锋 张文翔 尹继清 熊静 刘永毫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2-69,91,共9页
以中国东部季风区为研究区域、植被气候生产潜力为研究对象,以英国东英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所公布的气候变化数据库(CRU TS v.4.06)中0.5°×0.5°月尺度时空分辨率的降水和气温数据集的气象数据(时间尺度为1981—2021年)、... 以中国东部季风区为研究区域、植被气候生产潜力为研究对象,以英国东英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所公布的气候变化数据库(CRU TS v.4.06)中0.5°×0.5°月尺度时空分辨率的降水和气温数据集的气象数据(时间尺度为1981—2021年)、中山大学陆-气相互作用研究组2013年开发的中国陆地表面土壤数据库的土壤数据为数据源,采用迈阿密模型(Miami)、桑斯威特纪念模型(Thomthwaite Memorial)分析1981—2021年中国东部季风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特征,采用冗余分析(RDA)法分析植被气候生产潜力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结果表明:过去40a,中国东部季风区气温生产潜力、降水生产潜力、蒸散生产潜力的时间演变,均分为2个阶段,气温生产潜力的第Ⅰ阶段为1981—2001年、第Ⅱ阶段为2002—2021年,降水生产潜力的第Ⅰ阶段为1981—2014年、第Ⅱ阶段为2014—2021年,蒸散生产潜力的第Ⅰ阶段为1981—2013年、第Ⅱ阶段为2013—2021年,2个阶段均呈现出生产潜力增加趋势,其中第Ⅱ阶段生产潜力增加幅度显著高于第Ⅰ阶段。气温生产潜力、降水生产潜力和蒸散生产潜力均存在1个22 a的显著周期转变,敏感性分析显示气温和降水均对蒸散生产潜力有显著正相关影响。在空间上,气温生产潜力、降水生产潜力、蒸散生产潜力,都呈现出从华南地区往东北地区递减的趋势,且第Ⅱ阶段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增速显著高于第Ⅰ阶段,第Ⅱ阶段增速显著的区域多出现在高值区。冗余分析结果显示,东部季风区土壤表层理化性质对降水生产潜力、蒸散生产潜力有显著抑制作用,对气温生产潜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季风区 植被气候生产潜力 陆地植被生态系统 土壤理化性质 时空特征
下载PDF
Palaeomonsoon vicissitudes in eastern desert region of China since last interglacial period 被引量:2
5
作者 董光荣 王贵勇 +2 位作者 李孝泽 陈惠忠 金炯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1998年第2期215-224,共10页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records, the palaeomonsoon in eastern desert region of China is divided into three major evolution stages, i.e. summer monsoon prevailing stage of last interglacial period (130-70kaB.P.), winte...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records, the palaeomonsoon in eastern desert region of China is divided into three major evolution stages, i.e. summer monsoon prevailing stage of last interglacial period (130-70kaB.P.), winter monsoon prevailing stage of last glacial period (70-10 kaB.P.), and unstable summer monsoon prevailing stage of postglacial period (10 kaB.P. to present) and further divided into several substages. The conversion between summer monsoon and winter monsoon in the region is dominated by the sudden change process. The north limit of summer monsoon in the region retreated to the north limit of sandy loess zone of the Loess Plateau in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from the Mazong Mts.-Ulan Bator of last interglacial period, then it entered Shandan-Yabrai region in the optimum period of the Holocene, and finally it retreated to the present extended line from north piedmont of the Yinshan Mts to Hulun Buir. This shows that the summer monsoon caused by East Asian monsoon circulation tends to be weakened fluctuationally. However,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monsoon vicissitudes are complex, so 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study of the short-period climatic fluctuations of the Hol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T INTERGLACIAL period eastern DESERT region monsoon vicissitude.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对中国东部季风区水资源脆弱性的影响评价 被引量:30
6
作者 夏军 雒新萍 +3 位作者 曹建廷 陈俊旭 宁理科 洪思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14,共7页
将耦合暴露度、灾害风险、敏感性与抗压性的脆弱性评估模型应用于中国东部季风区水资源脆弱性评价,从水资源供需平衡角度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东部季风区水资源脆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年气候条件下,我国东部季风区接近90%的区域水资源... 将耦合暴露度、灾害风险、敏感性与抗压性的脆弱性评估模型应用于中国东部季风区水资源脆弱性评价,从水资源供需平衡角度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东部季风区水资源脆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年气候条件下,我国东部季风区接近90%的区域水资源处于中度脆弱及以上状态。其中水资源中度和高度脆弱区域约占全区的75%,极端脆弱区域接近15%。中国北方海河、黄河、淮河和辽河流域的水资源脆弱性最高。未来气候变化影响将加剧水资源脆弱性的风险,不同RCP排放情景下2030年代我国东部季风区水资源中度脆弱及以上区域面积有明显的扩大,极端脆弱区域将达到20%-25%。由于未来需水的进一步增加,中国北方水资源脆弱性的格局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而南方东南诸河等区域将面临可能发生的水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脆弱性 气候变化 东部季风区
下载PDF
1470年以来中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变化规律及趋势预估 被引量:6
7
作者 刘艳丽 华悦 +4 位作者 周惠成 叶磊 王国庆 金君良 鲍振鑫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4,共14页
超长系列的降水资料是分析气候变化和预估未来区域水安全形势的重要支撑,但目前观测资料只有几十年时间尺度,利用相关历史文献资料进行系列重建是延长现有观测资料的主要手段。基于《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和1959年以来实测降水资... 超长系列的降水资料是分析气候变化和预估未来区域水安全形势的重要支撑,但目前观测资料只有几十年时间尺度,利用相关历史文献资料进行系列重建是延长现有观测资料的主要手段。基于《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和1959年以来实测降水资料,重建1470—2019年中国东部季风区的长序列降水数据,分析近550 a以来区域降水变化规律,剖析气候自然变异规律和人为气候变化对历史降水的影响,并通过CMIP6中等分辨率气候系统模式下的4种情景降水数据预估未来降水变化趋势。研究表明:①东部季风区降水年际分布不均,有明显的丰枯变化,1470—1691年整体处于枯水期,1692—1924年处于丰水期,1925年至今处于枯水期,存在准181 a周期;②1991年后人为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显现,海河、黄河下游和长江流域部分降水倾向率发生显著变化,东部季风区总体降水增加趋势加快;③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多年平均降水量较基准期(1961—1990年)显著增加,季节性变化加大,区域旱涝风险加剧。由于未来气候情景的不确定性,未来降水趋势预测的可信度尚未可知,需要进一步增强风险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系列重建 变化特征 趋势预估 人为气候变化 气候自然变异 中国东部季风区
下载PDF
中国历史蝗区演化与水系变迁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7
8
作者 李钢 孔冬艳 +2 位作者 李丰庆 刘倩 王会娟 《热带地理》 2017年第2期226-237,共12页
蝗区是孕育和发生蝗灾的地理空间载体,是具有不同结构类型的一类自然生态地理单位。中国东部季风区尤其是黄淮海平原及其毗邻地区是历史蝗灾研究的焦点区域。围绕"蝗区演化与水系变迁"的主线,重点回顾了飞蝗与蝗区的研究背景... 蝗区是孕育和发生蝗灾的地理空间载体,是具有不同结构类型的一类自然生态地理单位。中国东部季风区尤其是黄淮海平原及其毗邻地区是历史蝗灾研究的焦点区域。围绕"蝗区演化与水系变迁"的主线,重点回顾了飞蝗与蝗区的研究背景,梳理了历史蝗灾与历史蝗区、蝗区演化与水系变迁等相关研究的进展与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未来亟需关注的科学问题及其研究意义,包括历史蝗灾地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地图集的编绘,"面―线―点"聚焦解析与"气―水―蝗"集成研究,蝗灾的社会影响及未来风险等方面,认为尤其要挖掘蝗区显著的"水缘性"特征,在东部季风区开展河泛、滨湖、沿海、内涝4类蝗区演化历史及其相互转化的格局、过程与机制的研究,进而揭示气候变化背景下蝗区演化与水系变迁的响应过程与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蝗区演化 水系变迁 历史时期 东部季风区
下载PDF
SRES A2情景下未来30年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变化趋势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巧萍 丁一汇 董文杰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70-780,共11页
采用与全球海气耦合模式(NCC/IAPT63)嵌套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2_NCC),对东亚区域进行了30年的气候积分(1961—1990年),作为控制试验的气候背景场,在此基础上,在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SRES排放情景A2下对我国未来30年(2001—2030年)的气候... 采用与全球海气耦合模式(NCC/IAPT63)嵌套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2_NCC),对东亚区域进行了30年的气候积分(1961—1990年),作为控制试验的气候背景场,在此基础上,在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SRES排放情景A2下对我国未来30年(2001—203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预估,重点分析了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的变化趋势及区域特征。结果显示:未来30年夏季平均降水量在北部地区呈现增加的趋势,以降水量距平代表的夏季主要雨带转到长江以北地区,且北方地区降水量增加主要以对流性降水量增加为主,长江以南地区降水量有所减少,特别是华南地区降水量减少较为明显,据此预测结果,未来30年华北地区夏季干旱可能有所缓解。未来30年夏季低层空气湿度也将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中高纬度地区湿度增大,较低纬度地区湿度减小,东亚夏季风有所增强,特别是西南气流明显加强,有利于暖湿空气向北方地区输送。由于预估结果的可信度取决于全球模式和区域模式的模拟性能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浓度的准确性,因此还需要更多的试验及进一步的综合比较,以减少未来气候变化趋势预估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增加 我国东部季风区 降水变化趋势
下载PDF
中国干旱区与季风区夏季气温变化特征对比 被引量:9
10
作者 黄斌 王劲松 张洪芬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74-878,共5页
利用1961-2006年西北干旱区139站和东部季风区378站夏季平均气温资料,采用趋势系数、相关性检验等方法,对比分析了两个区域夏季气温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气温变幅分布,并对产生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受气候变暖大背景... 利用1961-2006年西北干旱区139站和东部季风区378站夏季平均气温资料,采用趋势系数、相关性检验等方法,对比分析了两个区域夏季气温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气温变幅分布,并对产生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受气候变暖大背景的影响,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夏季气温变化均为波动式上升趋势,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受夏季风影响不同,导致西北干旱区(0.24℃/10 a)的升温趋明显高于季风区(0.11℃/10 a),同时明显高于相同纬度区域的季风区(0.15℃/10 a)气温变化趋势。两个区域气温变幅空间变化分布上都存在明显的升温区域和气温变化相对较弱的区域,季风区在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到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变化不明显,黄河中下游以北的华北、东北地区有相对较明显的升温趋势;西北干旱区以明显的升温为主,尤其是以青海西部至蒙古高原西部形成的一带状区域为主要明显升温区,其最大升温率达到0.93℃/10 a,变化相对较弱的区域主要位于吐鲁番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 东部季风区 气温变化 夏季
下载PDF
中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笑 邵晓华 王涛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15,共6页
采用EOF法对中国东部季风区夏季(6月-8月)降水场进行分解,得到三种主要的降水空间分布型,即"总体一致型"、"南北涝(旱)中间旱(涝)型"以及"南涝(旱)北旱(涝)型"。利用Mann-Kendall检验和功率谱对时间系数... 采用EOF法对中国东部季风区夏季(6月-8月)降水场进行分解,得到三种主要的降水空间分布型,即"总体一致型"、"南北涝(旱)中间旱(涝)型"以及"南涝(旱)北旱(涝)型"。利用Mann-Kendall检验和功率谱对时间系数做进一步处理,分析各空间分布型的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第一、第二时间系数均未检测出突变的发生,第三时间系数存在一次突变,时间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之前的"南旱北涝型"转变为"南涝北旱型";第一时间系数存在50年左右的显著周期,第二时间系数存在2年左右的显著周期,第三时间系数存在50年左右的主周期和2~3年左右的次周期。对季风指数和时间系数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第二时间系数与东亚、南海季风指数存在正相关关系,揭示了季风强弱对夏季主要降水场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部季风区 夏季降水 时空分布 EOF MANN-KENDALL检验 功率谱
下载PDF
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东部季风雨带演变的模拟 被引量:41
12
作者 符淙斌 魏和林 +3 位作者 陈明 苏炳凯 赵鸣 郑维忠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22-534,共13页
本文给出了应用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东部夏季雨带演变过程模拟的主要结果。模拟试验分别对正常季风年(1979)和湿季风年(1991)(均由观测场驱动)以及连续3年(全球大气环流模式驱动)的夏季降水场进行,并同观测场进行了比... 本文给出了应用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东部夏季雨带演变过程模拟的主要结果。模拟试验分别对正常季风年(1979)和湿季风年(1991)(均由观测场驱动)以及连续3年(全球大气环流模式驱动)的夏季降水场进行,并同观测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模式基本上能抓住夏季雨带的主要位置和它的演变特征,与实况相比明显优于全球模式的结果。但模拟的雨带具体位置并不总是与观测值十分吻合,有些旬(或候)差别比较大,模拟的降水量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最大仅040左右。以上结果表明,为正确模拟东亚季风雨带的演变还需要对决定区域气候的主要物理过程在参数化方面作进一步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季风 雨带 中国 演化模拟
下载PDF
ASD统计降尺度方法在中国东部季风区典型流域的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品 徐宗学 +1 位作者 李秀萍 王时震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9,共9页
ASD(Automated Statistical Downscaling)是一种基于回归分析的统计降尺度方法。应用ASD方法,选取东部季风区3个典型流域地面观测资料、ERA-40再分析资料,建立预报量与大气环流因子之间的统计关系,对日降水量和日平均、最高、最低气温... ASD(Automated Statistical Downscaling)是一种基于回归分析的统计降尺度方法。应用ASD方法,选取东部季风区3个典型流域地面观测资料、ERA-40再分析资料,建立预报量与大气环流因子之间的统计关系,对日降水量和日平均、最高、最低气温进行模拟,并评价模型对不同流域不同变量的模拟效果,分析其适用性。结果表明,ASD模型能较好模拟出各地面变量的时间序列演变规律及空间分布特征,对气温变量的模拟效果优于降水变量。模型对水文气象特征各异的三个流域模拟效果均较好,同时有所差异,这与各流域不同的地理、气象因素有关。以上结果说明,ASD模型在东部季风区适用性较好,可应用于构建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及为水文模拟提供输入资料等相关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东部季风区 统计降尺度 ASD ERA-40 BCCR
下载PDF
夏季东亚季风区Hadley环流上升支结构异常及其对长江流域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秦育婧 王盘兴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67-474,共8页
利用ECMWF最新发布的Interim再分析资料,计算了东亚季风区Hadley环流质量流函数,并使用EOF分解、相关分析及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夏季东亚季风区Hadley环流上升支结构的异常特征及其对我国长江流域降水的影响。发现夏季东亚季风区H... 利用ECMWF最新发布的Interim再分析资料,计算了东亚季风区Hadley环流质量流函数,并使用EOF分解、相关分析及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夏季东亚季风区Hadley环流上升支结构的异常特征及其对我国长江流域降水的影响。发现夏季东亚季风区Hadley环流上升支具有独特的双上升中心结构,两上升中心的位置分别对应东亚夏季风系统中的两条辐合带——热带季风槽及梅雨锋。上升支的主要异常模态表现为两个上升中心"跷跷板"型的反相异常。与梅雨锋对应的副热带上升中心强度与长江流域降水呈正相关关系,即当其偏强时,长江流域降水偏多,反之亦然。副热带支偏强时,低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导致气流在长江流域异常辐合,其异常西南风水汽输送使得长江流域有异常水汽辐合,高层气流在长江流域异常辐散。同时鄂霍次克海附近阻塞活动偏强,东亚沿海地区500 h Pa高度场出现"+-+"的经向异常型。这些异常型均有利于长江流域的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DLEY环流 上升支 降水 东亚季风区 长江流域
下载PDF
东部季风区不同地貌类型试验流域洪水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悦 张建云 +3 位作者 鲍振鑫 贺瑞敏 刘翠善 王国庆 《水力发电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31,共10页
基于位于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安徽省城西(丘陵区)和黄山(山区)试验流域实测资料,分析了不同地貌类型条件下的场次洪水特性,同时利用基于地形的水文模型Topmodel对两个试验流域进行次洪模拟,探讨该模型在长江下游东部季风区的适用性。结果表... 基于位于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安徽省城西(丘陵区)和黄山(山区)试验流域实测资料,分析了不同地貌类型条件下的场次洪水特性,同时利用基于地形的水文模型Topmodel对两个试验流域进行次洪模拟,探讨该模型在长江下游东部季风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在年尺度和场次尺度上黄山试验流域的径流系数均高于城西试验流域;对于同一天气过程,城西试验流域洪水的涨水历时大于黄山试验流域,而洪水历时受面积、坡度、土地利用和河网分布等多重因素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利用Topmodel进行次洪模拟的纳什效率系数(NSE)均值达0.77,各模拟时段的平均相对误差控制在14%以内,模型在山区的适用性高于丘陵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部季风区 试验流域 径流系数 TOPMODEL 洪水模拟
下载PDF
基于不同土壤类型的东部季风区骤旱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蔡文慧 孙鹏 +3 位作者 夏春晖 李慧晴 张强 李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34-844,共11页
基于1979-2012年土壤湿度、地表平均温度、土壤蒸散量、土壤类型格点数据构建骤旱(flash drought,FD)指数,分析中国东部季风气候区骤旱的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不同土壤类型对骤旱响应规律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1)东部季风区骤旱次数... 基于1979-2012年土壤湿度、地表平均温度、土壤蒸散量、土壤类型格点数据构建骤旱(flash drought,FD)指数,分析中国东部季风气候区骤旱的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不同土壤类型对骤旱响应规律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1)东部季风区骤旱次数与时间总体呈"南少北多"格局,气温变化是影响骤旱发生的主导性因素;东北部与中部发生的骤旱时间和频率最高.2)年际骤旱次数呈不显著上升趋势,区域内骤旱年平均发生总次数为40~50次,总时间为520~670 d,最大发生次数为56次,发生频率>0.04.从平均时间上看,淋溶土、初育土、人为土和铁铝土对骤旱的响应最为强烈.3)不同土壤类型骤旱年际变化分为2类,第1类分布在北部地区,在夏季达到高峰,春秋季几乎不发生;第2类分布在南部地区,在夏季达到高峰,且伴随着春秋季小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骤旱 时空演变特征 土壤类型 东部季风区
下载PDF
21世纪初青藏高原感热年代际增强对中国东部季风雨带关键区夏季降水年代际转折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欢 李栋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12-426,共15页
基于中国气象局提供的气象站点月值资料,NOAA、CMAP降水格点月值资料,NDVI卫星资料及再分析资料,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1961-2014年青藏高原感热与中国东部季风雨带关键区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并根据热动力平衡方程结合CESM模式试验解释... 基于中国气象局提供的气象站点月值资料,NOAA、CMAP降水格点月值资料,NDVI卫星资料及再分析资料,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1961-2014年青藏高原感热与中国东部季风雨带关键区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并根据热动力平衡方程结合CESM模式试验解释了21世纪初高原感热异常对关键区夏季降水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21世纪初,黄淮、江淮地区降水增加,而长江以南地区降水减少.同时,高原感热也发生年代际增强,当春季感热增强后,大气热能上传导致夏季高原近地面产生气旋性环流异常,大气辐合;高层产生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大气辐散.黄淮、江淮地区在对流层中低层受异常偏南风控制,高层受高原上空的大尺度反气旋环流影响产生异常偏北风.此外,高原感热增强通过影响黄淮、江淮地区产生暖平流输送和非绝热加热正异常,该区域产生异常的上升运动,降水量增加.长江以南地区在对流层中低层存在一个异常的反气性环流,有来自海洋的冷平流输送,同时大气非绝热加热在该地区为负异常,产生异常的下沉运动,降水量减少.模式敏感性试验的结果证实了当高原感热发生年代际增强,黄淮、江淮地区水平温度平流及非绝热加热为正异常,而在华南地区为负异常,从而导致黄淮、江淮地区大气上升运动增强,降水增加;而华南地区下沉运动增强,降水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雨带关键区 夏季降水 青藏高原感热 21世纪初年代际变化 环流 热动力平衡 CESM模式试验
下载PDF
2017年冬季内蒙古气候异常偏冷成因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马清霞 高晶 +1 位作者 刘炜 冯晓晶 《内蒙古气象》 2019年第6期8-11,共4页
2017年冬季内蒙古气温偏低,冬季各月气温偏低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利用107站1961—2017年冬季各月气温资料、NECP环流场和NOAA海温场资料,从欧亚环流特征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影响角度,分析了2017年冬季气温异常偏低特征及其成... 2017年冬季内蒙古气温偏低,冬季各月气温偏低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利用107站1961—2017年冬季各月气温资料、NECP环流场和NOAA海温场资料,从欧亚环流特征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影响角度,分析了2017年冬季气温异常偏低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2017年冬季气温以偏低为主,且东部地区持续异常偏低特征比较突出;(2)北半球500hPa高度距平场上,欧亚中高纬度环流形势呈现出与异常偏冷年的环流特征;(3)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冷、东亚冬季风偏强均是导致内蒙古东部地区冬季异常偏冷的主要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部地区 冬季异常偏冷 东亚冬季风
下载PDF
中国东部季风区山地落叶阔叶林上线分布特征及其地理解释
19
作者 王志勇 韩芳 +3 位作者 李传荣 李坤 穆豪祥 王哲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0-258,共19页
落叶阔叶林是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典型植被。本文利用复合高程信息的地表覆盖精细分类产品数据,提取山地落叶阔叶林上线。构建山地落叶阔叶林上线分布高度云模型及其影响因子云模型,探讨山地落叶阔叶林上线及其影响因子的分布特征;构建多... 落叶阔叶林是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典型植被。本文利用复合高程信息的地表覆盖精细分类产品数据,提取山地落叶阔叶林上线。构建山地落叶阔叶林上线分布高度云模型及其影响因子云模型,探讨山地落叶阔叶林上线及其影响因子的分布特征;构建多尺度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及影响因子权系数云模型,比较分析影响因子对落叶阔叶林上线作用的尺度变化和空间分异,尝试探讨各山地落叶阔叶林上线对气候因子作用的敏感性差异。结果如下:①中国东部季风区山地落叶阔叶林上线高度自北向南先升高后降低,分布高度的期望、熵和超熵分别为965.77~1993.52 m、132.80~514.09 m和27.58~205.34 m。②山地落叶阔叶林上线的影响因子存在显著的尺度变化和空间分异:区域尺度上,非气候林线和气候林线的主导因子均为山体基面高度,贡献率分别为71.36%和44.06%,气候林线受温度影响高于降水,而非气候林线受降水影响高于温度;山系尺度上,山地落叶阔叶林上线主要受1月均温和年降水量影响,且大部分山地1月均温的作用高于年降水量;局地尺度上,除大别山外,山顶效应对各山地落叶阔叶林上线作用权重的期望最大,年降水量作用权重的期望均高于1月均温。③大别山和太行山落叶阔叶林上线对年降水量最敏感,吕梁山落叶阔叶林上线对1月均温最敏感。探讨山地落叶阔叶林上线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可以推动垂直带对气候变化响应差异的研究,并为区域生态安全监测体系的部署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落叶阔叶林上线 影响因子 云模型 空间分异 中国东部季风区
原文传递
黄河小浪底库区降水δD和δ^(18)O季节变化特征及水汽来源 被引量:12
20
作者 田超 孟平 +4 位作者 张劲松 孙守家 何春霞 贾长荣 李建中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579-3587,共9页
2011-2014年4-10月在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黄河小浪底库区收集降水样品及相应气象资料,分析该地区大气降水的δD和δ^(18)O季节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建立不同季节大气降水线,揭示该地区不同季节水汽来源差异.结果表明:降水的δD和δ^(18)... 2011-2014年4-10月在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黄河小浪底库区收集降水样品及相应气象资料,分析该地区大气降水的δD和δ^(18)O季节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建立不同季节大气降水线,揭示该地区不同季节水汽来源差异.结果表明:降水的δD和δ^(18)O值变化范围较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降水的δD和δ^(18)O值较高,夏季次之,秋季最低.4-10月及秋季降水δD和δ^(18)O与降水量存在负相关关系,4-10月降水δD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而季节性降水同位素与温度的相关性不显著.夏季大气水线斜率及降水过量氘(d值)较小,而秋季最大.利用HYSPLIT气团轨迹模型得出夏季水汽主要来自东南及西南海洋性季风输送,春秋季节降水受大陆和海洋性季风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D Δ^18O 大气降水线 过量氘 水汽来源 黄河小浪底库区 东部季风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