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脆弱区公路选线优化及生态敏感性研究——以贵州省黔东南州玉屏至镇远公路为例
1
作者 肖雅丹 韦宝婧 +4 位作者 黄泽斌 杨帆 彭兴 吴毅 熊素文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9-233,共15页
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加剧了生态风险,尤其是生态脆弱区的公路建设,易对沿线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构成重大威胁,如何填补这一空白,更好地优化公路选线仍缺乏普遍研究。本研究以贵州省黔东南州玉屏至镇远公路选线为例,采取客观... 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加剧了生态风险,尤其是生态脆弱区的公路建设,易对沿线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构成重大威胁,如何填补这一空白,更好地优化公路选线仍缺乏普遍研究。本研究以贵州省黔东南州玉屏至镇远公路选线为例,采取客观、定量的评价方法分析公路沿线生态稳定性,通过构建公路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及ArcGIS空间加权叠加分析,指导其在生态脆弱区的选线优化,有效防止生态系统的进一步破碎和丧失。结果表明:1)从高程(B1)、坡度(B2)、坡向(B3)、水源保护(B4)、土地利用现状(B5)、风景名胜资源保护(B6)、植被覆盖度(B7)、景观破碎度(B8)、地质灾害(B9)9个指标进行评价,权重值由大到小为B7>B1>B4>B8>B5>B2>B9>B6>B3,表明植被覆盖度对公路生态敏感性影响最大,坡向影响最小。2)玉屏至镇远公路生态敏感性分值为1.60~5.62,高敏感区和中敏感区分别占10.72%和25.84%。3)对传统公路选线(B线)与基于生态敏感性选线(K线)指标对比,K线生态敏感性(4.34)低于B线(4.58),提出了不同路段工程建设适宜性与生态恢复策略。本研究为生态脆弱区公路选线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可推广至其他领域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敏感性 评价体系 选线优化 生态脆弱区 层次分析法(AHP) 贵州东部山区
下载PDF
《中国贵州山区社区自然资源管理》项目参与性评估报告 被引量:3
2
作者 孙秋 陈德寿 +2 位作者 李裕荣 夏园 尹迪信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1年第2期53-55,共3页
《中国贵州山区社区自然资源管理》项目已实施了近 6年。为了解项目实施效果 ,于 2 0 0 0年 12月 18日和 2 0 0 1年 1月 3~ 4日 ,项目组与试验区及周边非试验区的干部村民一起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参与性的综合评估。评估结果 ,使项目... 《中国贵州山区社区自然资源管理》项目已实施了近 6年。为了解项目实施效果 ,于 2 0 0 0年 12月 18日和 2 0 0 1年 1月 3~ 4日 ,项目组与试验区及周边非试验区的干部村民一起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参与性的综合评估。评估结果 ,使项目组研究人员与试验区村民对项目取得的成绩、存在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达成了共识 ,也为进一步的推广研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山区 社区自然资源管理 参与性评估 试验区 非试验区 PRA
下载PDF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自然资源利用的生态环境影响定量评价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廷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2期18249-18251,18257,共4页
为了研究西南岩溶石山地区自然资源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贵州省为例,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定量研究方法,利用1978~2007年生态足迹相关数据,分析了贵州自然资源利用对生态环境的消耗状况。结果表明,1978~2007年贵州省的人均生态足迹和年... 为了研究西南岩溶石山地区自然资源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贵州省为例,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定量研究方法,利用1978~2007年生态足迹相关数据,分析了贵州自然资源利用对生态环境的消耗状况。结果表明,1978~2007年贵州省的人均生态足迹和年总生态足迹总体呈递增趋势;贵州多年平均生态消耗主要集中在化石燃料用地、耕地和草地类足迹;万元GDP足迹一直远高于全国的平均值,但差距逐渐缩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采用先进技术、控制环境污染等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模型 生态环境 自然资源利用 西南岩溶地区 贵州省
下载PDF
黔东山区玉米免耕秸秆覆盖技术效果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龙正权 王先华 +1 位作者 金慧 陆强军 《河北农业科学》 2010年第6期32-34,共3页
以玉米为试材,研究了免耕秸秆覆盖栽培技术对玉米生长、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玉米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技术,玉米产量较翻耕增产207.1 kg/hm2,经济效益增加657.1元/hm2。该技术是一项投资少、增产较大、收益较高的旱作农业... 以玉米为试材,研究了免耕秸秆覆盖栽培技术对玉米生长、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玉米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技术,玉米产量较翻耕增产207.1 kg/hm2,经济效益增加657.1元/hm2。该技术是一项投资少、增产较大、收益较高的旱作农业新技术,值得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山区 稻草 免耕 秸秆覆盖 玉米 产量 经济效益
下载PDF
黔东山区杂交水稻新组合比较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谢光新 王先华 +1 位作者 金慧 陆强军 《河北农业科学》 2010年第6期57-58,77,共3页
以5个优质稻新品种为试材,在铜仁市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旨为筛选出适合该区推广种植的高产优质水稻新组合。结果表明:Q优1号和Q优6号产量较高,可作为高产品种在全区推广,其中Q优1号更适合作为优质米发展;黔优301和宜香优725可作为搭配... 以5个优质稻新品种为试材,在铜仁市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旨为筛选出适合该区推广种植的高产优质水稻新组合。结果表明:Q优1号和Q优6号产量较高,可作为高产品种在全区推广,其中Q优1号更适合作为优质米发展;黔优301和宜香优725可作为搭配品种推广;黔香优302较CK减产极显著,暂不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山区 杂交水稻 品种比较 优质稻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3S”技术对贵州东部山区中小型城市旅游动力转化期动力因子的促进——以铜仁市为例
6
作者 禹真 冉辉 白彬 《科技创新导报》 2012年第28期2-3,共2页
提出了贵州东部中小型城市的旅游动力转化模型。3S技术对模型中主导动力因子(信息网络动力因子、生态环境动力因子)的促进表现在:基于GIS的旅游信息系统的设计、实践;遥感技术支持下的自然旅游环境状况调查、分析、保护。
关键词 3S技术 贵州东部山区 中小型城市 动力因子
下载PDF
西南贫困山区乡村振兴潜力与劳动力资源耦合关系——以贵州省望谟县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何田 廖和平 +3 位作者 孙平军 师满江 刘愿理 青丽波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5-150,共6页
以2020年脱贫摘帽的贵州省望谟县161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分析乡村振兴潜力与劳动力资源水平空间分布格局,运用耦合协调评判模型,探究二者耦合协调关系及发展类型。结果表明:(1)县域乡村振兴潜力水平整体偏低,空间分布存在较明显的地域... 以2020年脱贫摘帽的贵州省望谟县161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分析乡村振兴潜力与劳动力资源水平空间分布格局,运用耦合协调评判模型,探究二者耦合协调关系及发展类型。结果表明:(1)县域乡村振兴潜力水平整体偏低,空间分布存在较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受县城经济辐射越强、环境资源及交通区位条件越好的村庄,乡村振兴潜力越高;(2)劳动力资源水平因自然禀赋较差以及劳动力大量外出转移就业而相对较低,表现出南部高、北部低的分布特点;(3)县域乡村振兴潜力与劳动力资源以中度耦合为主,呈现基本协调的态势,耦合协调度较高的行政村主要分布在县域南部产业经济发展较好及区位交通较便捷的地区;(4)县域乡村振兴与劳动力资源耦合协调关系包括劳动力资源滞后型、乡村振兴滞后型和同步型,其中以同步型为主,该类型将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难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潜力 劳动力资源 耦合协调 空间格局 西南山区 望谟县 贵州省
下载PDF
黔东武陵山区水稻轻简化栽培技术及现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玉清 李育生 +2 位作者 李甫荣 吴兰英 车崇洪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16期52-53,88,共3页
随着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和老龄化,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越来越少,推行水稻轻简化栽培越显重要。水稻轻简化栽培具有省工、省力、节本增效的优点,是目前山区适宜推广的水稻高效栽培技术,也是实... 随着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和老龄化,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越来越少,推行水稻轻简化栽培越显重要。水稻轻简化栽培具有省工、省力、节本增效的优点,是目前山区适宜推广的水稻高效栽培技术,也是实现水稻增产稳产的有效途径。介绍黔东武陵山区水稻轻简化栽培技术的现状和技术流程,分析其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水稻轻简化栽培技术的发展方向,以促进该技术在黔东武陵山区的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轻简化栽培 现状 黔东武陵山区
下载PDF
抗战时期贵州茶政及其影响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马国君 聂雨欣 《古今农业》 2021年第1期66-75,107,共11页
贵州省境温暖湿润,素号山国,历史上茶业经济发达。1840年后,由于列强入侵,社会动荡,茶树多被放置或采伐,导致茶叶产量顿减。民国时期抗战军兴,茶叶成了政府维护国家安全和换取外汇的重要输出产品,在此前提下,民国政府积极要求发展茶叶... 贵州省境温暖湿润,素号山国,历史上茶业经济发达。1840年后,由于列强入侵,社会动荡,茶树多被放置或采伐,导致茶叶产量顿减。民国时期抗战军兴,茶叶成了政府维护国家安全和换取外汇的重要输出产品,在此前提下,民国政府积极要求发展茶叶。贵州省府采取了促进茶树栽培、改良制茶法,开办茶叶讲习所,以及与高校院所及研究机构合作等积极的茶业举措,一定程度促进了黔茶的发展,使曾经的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为贵州茶业发展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故系统梳理这些文献并总结其间的经验教训,对今天贵州民族山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有着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贵州茶政 茶业 民族山区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以贵州省猫跳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20
10
作者 许月卿 罗鼎 +1 位作者 冯艳 彭建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752-1760,共9页
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山高坡陡,地形破碎,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是土地利用变化的敏感区域,也是全球环境变化响应比较突出的区域。本文根据贵州省猫跳河流域1973年MSS影像数据、1990年、2002年和2007年的Landsat-TM影像数据,利用遥感、GIS技... 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山高坡陡,地形破碎,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是土地利用变化的敏感区域,也是全球环境变化响应比较突出的区域。本文根据贵州省猫跳河流域1973年MSS影像数据、1990年、2002年和2007年的Landsat-TM影像数据,利用遥感、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系统地分析了该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格局和特征,为喀斯特其它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和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和依据。结果表明:近30年来,流域内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剧烈变化。1973年-1990年,由于陡坡开荒以及城镇化发展,流域内旱地、裸岩地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水田、灌木林、其它林地、灌草地均在减少;1990年以后,由于生态建设相关政策和项目的实施,流域内旱地和裸岩地大幅度减少,林地大幅度增加,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和交通工矿用地呈持续增加趋势;1973年-2007年,各地类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与土地利用强度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灌木林、灌草地、有林地、其它林地、旱地和裸岩地之间的转化,土地利用强度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流域内绝大多数地类分部的平均海拔高程和坡度呈增加趋势,说明流域内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干扰空间在扩大,趋向于高海拔和陡坡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喀斯特山区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RS GIS 贵州猫跳河流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