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chanism of Diabatic Heating on Precipitation and the Track of a Tibetan Plateau Vortex over the Eastern Slop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1
作者 Yuanchang DONG Guoping LI +3 位作者 Xiaolin XIE Long YANG Peiwen ZHANG Bo ZENG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55-172,共18页
Existing studies contend that latent heating(LH)will replace sensible heating(SH)to become the domin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vortex(TPV)after it moves off the Tibetan Plateau(TP).How... Existing studies contend that latent heating(LH)will replace sensible heating(SH)to become the domin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vortex(TPV)after it moves off the Tibetan Plateau(TP).However,in the process of the TPV moving off the TP requires that the airmass traverse the eastern slope of the Tibetan Plateau(ESTP)where the topography and diabatic heating(DH)conditions rapidly change.How LH gradually replaces SH to become the dominant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PV over the ESTP is still not very clear.In this paper,an analysis of a typical case of a TPV with a long life history over the ESTP is performed by using multi-sourced meteorological data and model simulations.The results show that SH from the TP surface can change the TPV-associated precipitation distribution by temperature advection after the TPV moves off the TP.The LH can then direc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PV and has a certain guiding effect on the track of the TPV.The SH can control the active area of LH by changing the falling area of the TPV-associated precipitation,so it still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tracking of the TPV even though it has moved out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T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ern slop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diabatic heating Tibetan Plateau vortex precipitation distribution TRACK
下载PDF
Anthropogenic Aerosol Pollution over the Eastern Slop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4
2
作者 Rui JIA Min LUO +4 位作者 Yuzhi LIU Qingzhe ZHU Shan HUA Chuqiao WU Tianbin SHAO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8期847-862,共16页
In this study, a combination of satellite observations and reanalysis datasets is used to analyze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classification and source of pollutants over the eastern slop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n this study, a combination of satellite observations and reanalysis datasets is used to analyze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classification and source of pollutants over the eastern slope of the Tibetan Plateau(ESTP). The aerosol optical depth(AOD) over the ESTP is extremely large and even larger than some important industrialized regions and deserts. The main aerosol component over the ESTP is sulfate, followed by carbonaceous and dust aerosols. Local emissions related to human activity directly contribute to the accumulation of sulfate and carbonaceous aerosols over the Sichuan Basin. In addition, in spring, abundant carbonaceous aerosols emitted from forest, grassland and savanna fires in Southeast Asia can be transported by the prevailing southwesterly wind to southern China and the ESTP. The dust AOD over the ESTP peaks in spring because of the transport from the Taklimakan and Gobi deserts. Additionally, the high aerosol loading over the ESTP is also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meteorological background. Due to the special topography, the terrain-driven circulation can trap aerosols in the Sichuan Basin and these aerosols can climb along the ESTP due to the perennial updraft. The aerosol loading is lowest in summer because of effective wet deposition induced by the strong precipitation and better dispersion conditions due to the larger vertical temperature gradients and ascending air movement enhanced by the plateau heat pump effect. In contrast,the aerosol loading is greatest in winter. Abundant anthropogenic aerosols over the ESTP may generate some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risks and consequently greatly influence the downstream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ern slop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THROPOGENIC AEROSOLS dust
下载PDF
Origin and migration model of natural gas in L gas field, eastern slope of Yinggehai Sag, China
3
作者 YANG Jihai HUANG Baojia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3期471-481,共11页
Based on the chemical and stabl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natural gas and light hydrocarbons, along with regional geological data, the genetic type, origin and migration of natural gases in the L lithologic gas ... Based on the chemical and stabl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natural gas and light hydrocarbons, along with regional geological data, the genetic type, origin and migration of natural gases in the L lithologic gas field, the eastern slope of Yinggehai Sag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se gases have a considerable variation in chemical composition, with 33.6%–91.5% hydrocarbon, 0.5%-62.2% CO2, and dryness coefficients ranging from 0.94 to 0.99. The alkane gases are characterized by δ13C1 values of -40.71‰--27.40‰,δ13C2 values of –27.27‰– –20.26‰, and the isoparaffin contents accounting for 55%–73% of the total C5–C7 light hydrocarbons. These data indicate that the natural gases belong to the coal-type gas and are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Miocene terrigenous organic-rich source rocks. When the CO2 contents are greater than 10%, the δ13CCO2 values are –9.04‰ to – 0.95‰ and the associated helium has a 3He/4He value of 7.78×10^–8, suggesting that the CO2 here is crustal origin and inorganic and mainly sourced from 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calcareous mudstone and carbonate in deep strata. The gas migrated in three ways, i.e., migration of gas from the Miocene source rock to the reservoirs nearby;vertical migration of highly mature gas from deeper Meishan and Sanya Formations source rock through concealed faults;and lateral migration along permeable sandbodies. The relatively large press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ource” and “reservoir” is the key driving force for the vertical and lateral migration of gas. Short-distance migration and effective “source - reservoir” match control the gas distrib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ern slope of Yinggehai SAG L lithologic GAS field coal-type GAS CRUSTAL inorganic CO2 gas-source correlation MIGRATION model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坡地形对影响云南降水的高原涡的作用机理 被引量:1
4
作者 何钰 朱莉 +4 位作者 李国平 谢家旭 马文倩 陶丽 张万诚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58,共17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NL分析资料及经质控后的自动站小时降水数据,诊断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坡地形在2017年7月2-3日高原涡影响云南降水过程中的作用,并利用数值模式WRFv4.0对此次过程进行了地形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高原涡是此次云南强降...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NL分析资料及经质控后的自动站小时降水数据,诊断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坡地形在2017年7月2-3日高原涡影响云南降水过程中的作用,并利用数值模式WRFv4.0对此次过程进行了地形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高原涡是此次云南强降水的重要影响系统;低涡中心及附近区域中高层维持暖心结构,并呈现显著的上升、下沉运动交替的分布;过程累积雨量分布表现为两条明显的与山脉走向平行的西北-东南向雨带,且具有强弱交错的分布特征,强降水集中出现在午后至傍晚及前半夜两个时段内,中心均位于地形边坡,并随着低涡向下游传播;南亚高压、西北辐散气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滇缅高压为低涡的东移发展提供了有利的高空环流场,500 hPa正涡度及700 hPa水汽通量辐合中心对强降水落区具有较好指示意义;低涡降水期间存在β中尺度重力波,波动由青藏高原东坡地形激发,沿着300~200 hPa的气层传播,高空的非地转平衡运动及垂直风切变为重力波的发展及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重力波先于低涡及降水向下游方向移动及发展,波脊处对应上升运动及辐散中心,波槽处对应下沉运动及辐合中心,强降水及波脊均位于低涡西南侧强辐合上升运动区;地形高度降低后,其机械阻挡抬升作用减弱,重力波和高原低涡消失,雨带强度及空间分布特征发生显著改变。高原东坡地形对高原涡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高原涡影响下的云南降水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坡 高原涡 重力波 地形敏感性试验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东斜坡上乌尔禾组常规—致密油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5
作者 姜伟 王志维 +2 位作者 刁志龙 周长发 卢红刚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I0001,共16页
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东斜坡上乌尔禾组油气资源丰富,是效益勘探及建产的重要领域。应用测录井、生产测试及岩心分析化验资料,研究中拐凸起东斜坡上乌尔禾组储层特征,明确储层差异性的主控因素,建立中拐凸起东斜坡常规—致密油藏序次分布... 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东斜坡上乌尔禾组油气资源丰富,是效益勘探及建产的重要领域。应用测录井、生产测试及岩心分析化验资料,研究中拐凸起东斜坡上乌尔禾组储层特征,明确储层差异性的主控因素,建立中拐凸起东斜坡常规—致密油藏序次分布的成藏模式。结果表明:自北部向南部,研究区逐步由常规油藏转化为致密油藏,沉积作用是造成储层差异性的物质基础,控制储层岩性及原始物性,压实作用和浊沸石胶结作用加剧储层常规—致密差异演化;研究区成岩相带划分为泥质充填带、贫泥—弱胶结带、浊沸石胶结带和强压实—弱溶蚀带4种相带,其中贫泥—弱胶结带为有利储层发育带。该结果为研究区致密油藏勘探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中拐凸起东斜坡 上乌尔禾组 常规储层 致密储层 储层特征 主控因素 成藏模式
下载PDF
埕岛东部斜坡带古近系东营组沉积特征及对物性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徐昊清 袁静 赵广昊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3年第5期1-9,共9页
以岩心观察、粒度分析、薄片鉴定、物性分析等为基础手段,结合录井和测井等资料对渤海湾盆地埕岛东部斜坡带主力含油层段(Ed_(4)和Ed^(3)^(2))沉积特征及对物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埕岛东部斜坡带目的层段沉积体以埕北低凸起为... 以岩心观察、粒度分析、薄片鉴定、物性分析等为基础手段,结合录井和测井等资料对渤海湾盆地埕岛东部斜坡带主力含油层段(Ed_(4)和Ed^(3)^(2))沉积特征及对物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埕岛东部斜坡带目的层段沉积体以埕北低凸起为主要物源,同时存在东部和西南物源,发育湖泊背景下的湖底扇、近岸水下扇和扇三角洲相。湖底扇主要分布于第二坡折带附近,以中扇亚相辫状水道和中扇前缘微相为主,砂体连续性较强;近岸水下扇分布于断阶带附近,主要发育中扇辫状沟道微相,砂体连续性较弱;扇三角洲相主要微相类型为前缘水下辫状河道、河口坝和席状砂,发育南、北两个扇体,分别呈扇状和舌状展布。与孔隙度相比,储层渗透率更易受泥质含量和粒度中值的影响,分选系数与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均呈负相关关系。扇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席状砂物性最好、其次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辫状河道、再次为湖底扇中扇辫状水道和近岸水下扇中扇辫状沟道,湖底扇中扇前缘物性相对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埕岛东部 斜坡带 东营组 沉积特征 储层物性
下载PDF
苏轼《东坡八首》精神意蕴探析
7
作者 贺同赏 宋耀华 《河西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75-80,共6页
苏轼《东坡八首》是一组具有多层精神意蕴的独具个性的优秀诗作。诗人寄寓在这组诗中的,既有政治迫害以后的伤痛,又有生活困窘的忧愁,还有好友相扶、农夫相助的宝贵情谊,亦有怀想家园缅怀少年时代所带来的归依之感,有自食其力的深切幸福... 苏轼《东坡八首》是一组具有多层精神意蕴的独具个性的优秀诗作。诗人寄寓在这组诗中的,既有政治迫害以后的伤痛,又有生活困窘的忧愁,还有好友相扶、农夫相助的宝贵情谊,亦有怀想家园缅怀少年时代所带来的归依之感,有自食其力的深切幸福感,有由目观心感而来的万物向荣、生气流注的生命之大美等。同时,这组诗作生动体现出诗人的“豪杰之气”,即炽热之肺腑、旷达之胸襟、倔强之生命力与友朋万物之气象。另外,诗人躬亲稼圃、手执锄耒的生命体验与生活质感,亦跃然纸上。苏轼之耕稼、吟咏东坡,既是苏轼改造与美化这片原本荒芜之地的过程,也是他被东坡风土与劳作过程涵养与丰富自己心灵世界的过程。在这两重始终相互交融、相互生发的过程中,一个令无数后人神往的“东坡”文化丰碑形成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东坡八首》 细读 精神意蕴
下载PDF
贺兰山东坡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层水文效应 被引量:4
8
作者 何文强 陈林 +3 位作者 庞丹波 曹萌豪 张雅琪 李学斌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2-113,共12页
【目的】研究对比小流域不同坡向、土层和植被类型土壤水文效应的变化规律及差异性,以期为区域森林水文循环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宁夏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东坡响水沟小流域为研究区域,选取该流域阴、阳坡荒漠草原、... 【目的】研究对比小流域不同坡向、土层和植被类型土壤水文效应的变化规律及差异性,以期为区域森林水文循环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宁夏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东坡响水沟小流域为研究区域,选取该流域阴、阳坡荒漠草原、蒙古扁桃灌丛、灰榆林、油松林、混交林、青海云杉林和亚高山草甸,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土壤水文效应。【结果】不同坡向和植被类型之间土壤含水量、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和最大蓄水量差异显著(P<0.01)。不同坡向间,最大持水量阴坡(58.94%)大于阳坡(44.13%);最大蓄水量阴坡(562.03 t/hm^(2))大于阳坡(502.72 t/hm^(2));不同植被类型之间,最大持水量表现为青海云杉林(70.15%)>混交林(65.73%)>油松林(59.62%)>亚高山草甸(57.61%)>灰榆林(37.19%)>蒙古扁桃灌丛(36.82%)>荒漠草原(29.57%);最大蓄水量表现为混交林(607.24 t/hm^(2))>青海云杉林(601.97 t/hm^(2))>油松林(560.03 t/hm^(2))>亚高山草甸(549.33 t/hm^(2))>灰榆林(480.35 t/hm^(2))>蒙古扁桃灌丛(457.21 t/hm^(2))>荒漠草原(437.17 t/hm^(2))。同时土壤持水量、蓄水量和土壤孔隙度与海拔、植被综合盖度、土壤含水量均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容重显著负相关(P<0.01),并且土壤总孔隙度对土壤水文效应的贡献最大,高达86.10%。【结论】综合研究发现阴坡土壤物理性质和水源涵养能力要高于阳坡,青海云杉林、油松林以及混交林等高海拔的乔木针叶林水源涵养能力普遍要高于低海拔的荒漠草原,并且土壤物理性质是影响土壤水文效应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东坡 小流域 植被类型 土壤 水文效应
下载PDF
川西拗陷东部斜坡沙溪庙组气藏断砂配置及成藏差异性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瑞嵩 董军 袁倩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3年第2期84-95,共12页
四川盆地川西拗陷东部斜坡地区早期勘探表明侏罗系沙溪庙组油气显示频繁,而测试产量却比较低,属于丰度及效果都偏低且动用难度大的气藏,主要原因是断砂配置十分复杂,且成藏模式及关键的控制因素尚未明确。为此,通过对钻井和岩芯实验数... 四川盆地川西拗陷东部斜坡地区早期勘探表明侏罗系沙溪庙组油气显示频繁,而测试产量却比较低,属于丰度及效果都偏低且动用难度大的气藏,主要原因是断砂配置十分复杂,且成藏模式及关键的控制因素尚未明确。为此,通过对钻井和岩芯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深化对沙溪庙组气藏成藏地质条件研究,解剖3个典型气藏。研究结果表明:(1)气藏以断控成藏为主;(2)成藏的先决条件为通源断层;(3)河道砂体及断层的较佳配置关系是其充分必要条件。基于不同形变程度区对二者配置关系的整理,设立起中江、高庙子中—强变形区沙溪庙组“网状供烃、断砂输导、高效运移”的成藏模式,得到结论认为:(1)河道砂体与通源断层配置关系有“三型七类”,结合构造演化细分中—强形变区为三种动态断砂配置类型,即早期成藏后期保持型、早期成藏后期调整型和早期未有效成藏型;(2)成藏主控因素总结为“源、相、位”—即烃源情况、储层沉积相和气藏位于构造部位;(3)将沙溪庙组气藏划分为富集区、有利区和较有利区,把富集区作为下一步勘探开发的目标。在新认识的指导下获得勘探商业发现,并实现当年发现当年建产,已建成规模气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拗陷东部斜坡 中侏罗世 沙溪庙组 断砂配置类型 主控因素 成藏差异性
下载PDF
东天山北坡荒漠区15种植物热值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肖云武 杨建军 宋娜娜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2-50,共9页
灌木和半灌木是维持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植被类型。采集东天山北坡荒漠区的15种优势灌木和半灌木植物茎、枝、叶等器官样品,测定其热值、灰分、碳含量,研究灌木种类、器官、灰分含量和碳含量对灌木热值的影响及其相关... 灌木和半灌木是维持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植被类型。采集东天山北坡荒漠区的15种优势灌木和半灌木植物茎、枝、叶等器官样品,测定其热值、灰分、碳含量,研究灌木种类、器官、灰分含量和碳含量对灌木热值的影响及其相关性,以期为深入了解干旱地区典型沙漠环境下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15种植物全株(地上)热值范围为14.21KJ/g(短叶假木贼)~19.87KJ/g(小檗),平均热值为18.38KJ/g,该值高于全球陆生植物平均热值;2)灌木物种科间热值和碳含量存在差异,豆科和菊科植物相对于蔾属和蓼科植物有更高的热值和碳含量;3)灌木植物茎、枝、叶的热值,灰分含量和碳含量也存在差异,植物各器官热值平均值大小顺序为茎>枝>叶,灰分含量平均值大小顺序为叶>枝>茎,碳含量平均值大小顺序为枝>茎>叶;4)热值与灰分之间呈现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碳含量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值 灰分含量 碳含量 东天山北坡
下载PDF
辽河东部凹陷斜坡带扇三角洲地震沉积学表征
11
作者 黄德榕 张宪国 +2 位作者 王友净 蔡国钢 解宝国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28,共15页
扇三角洲是断陷盆地斜坡带重要的油气储层类型,岩性复杂,沉积相带横向变化快,井间沉积相表征难。选取发育典型扇三角洲沉积的辽河东部凹陷斜坡带铁匠炉地区,开展地震反射等时性分析和多属性融合的沉积相地震表征。研究发现:1)斜坡带扇... 扇三角洲是断陷盆地斜坡带重要的油气储层类型,岩性复杂,沉积相带横向变化快,井间沉积相表征难。选取发育典型扇三角洲沉积的辽河东部凹陷斜坡带铁匠炉地区,开展地震反射等时性分析和多属性融合的沉积相地震表征。研究发现:1)斜坡带扇三角洲沉积区存在局部地震反射“穿时”现象,分频倾角差分析能识别显著的穿时地震反射。2)均方根振幅、能量半时和振幅不对称性属性包含了砂岩发育程度和岩性组合信息,对三者进行RGB融合,可为少井区沉积相地震表征提供简便且有效的方法。3)研究区发育北物源的两个大型扇三角洲和东南物源的一个小型扇三角洲,目前勘探开发主要集中在北物源扇三角洲储层。研究为斜坡带扇三角洲沉积相地震表征提供了有效方法,为研究区下一步勘探提供了方向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三角洲 斜坡带 辽河东部凹陷 地震沉积学 多属性融合
下载PDF
埕岛东斜坡水下扇沉积特征 被引量:20
12
作者 袁向春 钟建华 +2 位作者 高喜龙 孙希瑞 李照延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6-151,共6页
埕岛东斜坡东营组三段砂体是由水下河道控制的、具有牵引流和浊流双重沉积特征的水下扇。主要发育混杂基质支撑砾质砂岩相、含砾砂岩相、泥质支撑砂岩相和砂质粉砂岩相 ;粒度粗是其主要特征 ;粒序层理、块状层理、平行层理、交错层理、... 埕岛东斜坡东营组三段砂体是由水下河道控制的、具有牵引流和浊流双重沉积特征的水下扇。主要发育混杂基质支撑砾质砂岩相、含砾砂岩相、泥质支撑砂岩相和砂质粉砂岩相 ;粒度粗是其主要特征 ;粒序层理、块状层理、平行层理、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十分发育 ;滑塌、旋卷、负荷脱水等沉积构造也十分发育 ;在地震剖面上有明显河道下切现象 ,呈现顶平底微下凸的宽阔半透镜体 ;自然电位曲线呈正韵律 ,曲线由高幅至中幅呈柱状及箱形 ,与不同岩性和不同沉积相具良好对应关系。根据岩性、电性、物性分析 ,研究区共识别出水下河道、道间漫溢、道间决口扇、水下天然堤、河道间泥坪、河口朵叶体及席状砂等微相 ,其中水下河道为主要储集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扇 重力流 牵引流 埕岛东斜坡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麓贡嘎山东坡土壤中Pb的来源解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睿 吴艳宏 +3 位作者 邴海健 周俊 王吉鹏 梁建宏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439-1448,共10页
选择青藏高原东麓典型山地——贡嘎山(东坡),根据不同海拔梯度(海拔2 000~4 500 m)差异设置8个采样点,根据土壤发育情况分别采集O层(有机层)、A层(矿物质层)和C层(母质层)样品,分析土壤中w(Pb)的海拔分布特征,并利用FAMLR... 选择青藏高原东麓典型山地——贡嘎山(东坡),根据不同海拔梯度(海拔2 000~4 500 m)差异设置8个采样点,根据土壤发育情况分别采集O层(有机层)、A层(矿物质层)和C层(母质层)样品,分析土壤中w(Pb)的海拔分布特征,并利用FAMLR(因子回归分析)法、地球化学指标法和Pb同位素三元混合模型定量判识表层土壤中Pb的来源.结果表明:1各层土壤中w(Pb)表现为O层〔(41.73±4.38)mg/kg〕〉A层〔(30.47±2.17)mg/kg〕〉C层〔(23.04±1.50)mg/kg〕(P〈0.05).随着海拔的增加,O层和A层中w(Pb)总体呈升高—降低—升高趋势;C层中w(Pb)随着海拔的变化无显著差异,表明贡嘎山东坡土壤中w(Pb)的地球化学背景值基本一致.2各层土壤中206Pb/207Pb表现为O层〈A层〈C层,208Pb/206Pb表现为O层〉A层〉C层.3Pb同位素三元混合模型结果显示,表层(O层和A层)土壤中Pb可能受到化石燃料燃烧和矿物开采及金属冶炼活动的影响;根据FA-MLR法、地球化学指标法和Pb同位素三元混合模型这3种方法,得到O层中污染Pb所占比例分别达到84.9%、66.0%和63.7%,A层中分别为56.6%、27.8%和44.9%;在海拔分布上,Pb的污染在海拔2 770 m以下主要归因于当地化石燃料的燃烧,而在林线(约3 700 m)以上则来自矿物开采及金属冶炼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土壤 PB 来源判识 PB同位素组成 贡嘎山东坡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段东坡小莫尔可地区中生代火山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元素、Hf同位素地球化学与锆石U-Pb同位素定年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晨 孙景贵 +5 位作者 邱殿明 古阿雷 韩吉龙 孙凡婷 杨梅 冯洋洋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38-1158,共21页
大兴安岭是中国东北部陆相火山岩发育的地区之一,其不仅分布广泛,而且空间岩相组合变化较大、成因复杂。笔者对大杨树火山盆地西缘喷发就位在花岗岩带的小莫尔可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地质、岩相学、年代学、元素和Hf同位素地球化学进行了... 大兴安岭是中国东北部陆相火山岩发育的地区之一,其不仅分布广泛,而且空间岩相组合变化较大、成因复杂。笔者对大杨树火山盆地西缘喷发就位在花岗岩带的小莫尔可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地质、岩相学、年代学、元素和Hf同位素地球化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出露火山岩可划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为英安质火山碎屑岩夹英安岩组合,呈爆发式火山喷发特征;第二阶段为玄武质粗面安山岩、粗面安山岩组合,呈溢流式火山喷发特征;第三阶段是玄武粗面安山质熔结火山碎屑岩(部分含角砾)。各阶段代表性火山熔岩以及熔结火山碎屑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揭示:均为富碱(w(Na_2O+K_2O)=4.88%~7.12%),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相似的痕量元素地球化学分馏特征,即明显富集Ba、K、LRRE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HREE等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分馏程度中等(LREE/HREE=8.4~8.5)、Eu负异常不明显(δEu为0.91~1.02)。这些特征表明它们是同源岩浆房结晶分异演化的产物,岩浆源区性质呈现地幔与壳幔混合过渡类型的属性,或呈现E-MORB性质的源区或交代洋壳性质的源区。鉴于获得的英安质岩屑晶屑凝灰岩(HSY-1)和玄武粗面安山质岩屑晶屑熔结凝灰岩(P2121)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分别为(124.8±1.0)、(123.3±1.3)Ma,ε_(Hf)(t)为1.7~9.7、T_(DM)=705~407 Ma、T_(DM)~C=1 464~748Ma,并结合区域地球动力学研究进展,可进一步得出:火山作用背景应属于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向中国东部大陆俯冲的大陆边缘岩浆弧环境,适值东北地区大规模岩浆底侵、岩石圈拆沉作用的峰期(约120 Ma),初始岩浆应是古太平洋板块深俯冲作用过程形成的埃达克质岩浆,而呈现埃达克质岩浆与岛弧性质的过渡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可能是在岩浆底侵、岩石圈拆沉过程与地壳物质发生一定程度的混染作用;并从成矿元素的相容性角度确认该期岩浆作用具有提供Mo、Cu和Ag成矿流体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学 地球化学 HF同位素 岩石成因 小莫尔可地区火山岩 大兴安岭北段东坡
下载PDF
东祁连山阴坡高寒灌丛物种多样性变化特征研究
15
作者 杨彪生 《防护林科技》 2023年第2期37-39,68,共4页
为探寻坡向对灌丛和草地生长的影响及植物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的分布规律,以东祁连山阴坡高寒灌丛、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6—9月物种多样性变化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高寒灌丛植被多样性变化指数为7月(0.031)<8月(0.037)<6月(... 为探寻坡向对灌丛和草地生长的影响及植物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的分布规律,以东祁连山阴坡高寒灌丛、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6—9月物种多样性变化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高寒灌丛植被多样性变化指数为7月(0.031)<8月(0.037)<6月(0.042)<9月(0.043),均匀度指数为7月(0.027)<8月(0.034)<6月(0.038)<9月(0.047),丰富度指数为9月(0.339)<7月(0.399)<8月(0.420)<6月(0.439),且在同一时间段3种植被多样性指数为头花杜鹃>千里香杜鹃>绣线菊;高寒草本植被多样性指数为9月(6.133)<7月(6.158)<8月(6.336)<6月(6.599),均匀度指数9月(5.582)<7月(5.605)<8月(5.767)<6月(9.520),丰富度指数6月(0.206)<8月(0.410)<7月(0.418)<9月(0.4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祁连山 物种多样性 高寒灌丛 高寒草地 阴坡
下载PDF
东海海底地形分区特征和成因研究 被引量:35
16
作者 刘忠臣 陈义兰 +3 位作者 丁继胜 张卫红 吴永亭 郭发滨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0-173,共14页
东海一直以其特殊的大地构造地位受到国内外地学界的关注,但作为主要受构造控制的东海海底地形的研究,以往简单趋势性描述居多,专门深入系统的研究尚不多见。不久前完成的高精度、全覆盖多波束海底地形勘测覆盖了东海部分外陆架、大陆... 东海一直以其特殊的大地构造地位受到国内外地学界的关注,但作为主要受构造控制的东海海底地形的研究,以往简单趋势性描述居多,专门深入系统的研究尚不多见。不久前完成的高精度、全覆盖多波束海底地形勘测覆盖了东海部分外陆架、大陆坡全部、冲绳海槽和东部岛坡的一部分,取得了海量的测深数据。据此编绘的勘测多波束水深图和结合测区外的传统资料编绘的海底地形图使我们有机会可以重新审视和系统研究东海的海底地形特征。在定量确定了陆架坡折线、陆坡坡脚线和东部槽坡坡脚线的基础上划分出了大陆架、大陆坡、冲绳海槽平原和东部岛坡4大地形区,继之对各区的海底地形特征进行了研究和描述,并在区内选取了有代表性的5条剖面进行了剖析。另外,从地球内营力和外营力两方面分析了影响东海海底地形发育的因素。调查分析表明:整个东海地形分带明显,地形类型多样:大陆架十分宽阔,总体北宽南窄,从大陆向海平缓倾斜,发育了广泛的NW-SE向沙脊群,自大陆向东南呈扇形发散;大陆坡呈NE-SW向条带展布,海底地形陡峻,呈阶梯状下掉,总体北缓南陡,其上峡谷密布,上穿切外陆架,下直达海槽,同时坡麓上海台沟谷伴生发育;冲绳海槽北浅南深,其内在平坦的背景上发育了众多的海山和海丘,其中心又有槽中槽地形;东槽坡地形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海底地形 分区特征 多波束勘测 大陆架 大陆坡 冲绳海槽 东部岛坡 海底峡谷
下载PDF
玛东斜坡达巴松扇典型油藏解剖及勘探领域优选 被引量:6
17
作者 钱海涛 白雨 +2 位作者 尤新才 李鹏 尹路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7-67,共11页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东斜坡成藏条件优越,具备大面积含油特征,该区勘探程度低,是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为明确玛东斜坡油藏富集规律,进一步深化该区油气勘探,综合运用钻井、岩芯、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通过古地貌恢复、沉积相刻画及含砾...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东斜坡成藏条件优越,具备大面积含油特征,该区勘探程度低,是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为明确玛东斜坡油藏富集规律,进一步深化该区油气勘探,综合运用钻井、岩芯、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通过古地貌恢复、沉积相刻画及含砾中—粗砂岩储层预测等技术,对达巴松扇北翼DA13井区三叠系百口泉组油藏特征、主控因素及勘探领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油藏为断层-岩性油藏,主要受大型宽缓平台区、坡折、前缘有利相带及断裂共同控制,具有"构造控聚、坡折控砂、断层-岩性控藏"的成藏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类比成藏条件,明确了达巴松扇南翼与北翼具有类似的成藏背景与条件,通过单井相与地震相分析,指出了达巴松扇南翼坡下前缘有利相带广泛发育且发育多个断层-岩性圈闭,勘探潜力巨大,是下一步拓展玛东斜坡百口泉组油气勘探的有利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东斜坡 达巴松扇 百口泉组 控制因素 勘探领域
下载PDF
渤海湾埕北低凸起东斜坡东营组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8
18
作者 时丕同 高喜龙 +2 位作者 杨鹏飞 于世娜 武群虎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9年第3期47-55,共9页
埕北低凸起东斜坡地区东营组储层的储集砂体主要为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和长石质石英(杂)砂岩。孔隙是储集层的主要储集空间,主要有粒间孔、溶蚀孔、微孔隙三种类型。在综合分析储层的物性和孔隙的结构特征的基础上,对该地区储层进行了综... 埕北低凸起东斜坡地区东营组储层的储集砂体主要为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和长石质石英(杂)砂岩。孔隙是储集层的主要储集空间,主要有粒间孔、溶蚀孔、微孔隙三种类型。在综合分析储层的物性和孔隙的结构特征的基础上,对该地区储层进行了综合分类评价,将砂岩储层划分为四个类型。储层的发育受沉积作用和后期成岩作用控制。沉积环境从宏观上控制了储层的发育,而压实、胶结和溶蚀作用在微观上影响了孔隙的演化与储层物性的变化。对于埋藏较深的储层,成岩作用对储层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埕北低凸起 东斜坡 东营组 储层特征控制因素
下载PDF
太行山东坡中段植物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9
19
作者 梁红柱 刘丽丽 +4 位作者 高会 付同刚 朱建佳 苏杨 刘金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91-1100,共10页
太行山东西坡因地形等因素差异呈现不同的生物多样性,本文聚焦于太行山东坡中段,研究了植物多样性在海拔梯度上的分布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根据样方调查数据,研究了维管植物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由此描述了植物群落的垂... 太行山东西坡因地形等因素差异呈现不同的生物多样性,本文聚焦于太行山东坡中段,研究了植物多样性在海拔梯度上的分布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根据样方调查数据,研究了维管植物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由此描述了植物群落的垂直梯度演替特征;应用植被净初级生产力(MODIS NPP)数据产品,分析了垂直梯度植物丰富度与净初级生产力(NPP)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运用数量分类学方法,研究了主导群落优势物种垂直分布的环境因素。结果表明:太行山东坡中段维管植物群落α多样性垂直分布出现两次峰值,基本符合“中间高度膨胀”理论。植物多样性垂直分布与太行山区产水量和NPP垂直格局相一致。β多样性相似性指数在物种丰富度峰值区达到最低,说明此区段群落间差异性大,群落间演替速率增大,致使群落物种多样性增加。植被NPP与物种丰富度呈现一致的垂直分布格局,二者显著正相关。RDA和CCA排序分析表明,影响优势物种垂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海拔、温度和降水,与坡度、坡面等地形因子相关性不显著。综合研究结果,太行山东坡中段维管植物垂直分布格局是群落垂直演替进程、环境因素和人为干扰协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多样性 垂直梯度 群落演替 Β多样性 环境解释 太行山东坡中段
下载PDF
核磁共振测井在低阻油层评价中的应用——以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头屯河组为例 被引量:21
20
作者 罗兴平 苏东旭 +1 位作者 王振林 王刚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70-476,共7页
为了解决常规测井方法难以有效识别低阻油层的难题,以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头屯河组为例,应用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划分和评价低阻油层。利用核磁共振、阳离子交换容量以及岩石薄片、粒度分析等资料研究低阻油层的成因,在此基础上运用核磁共振... 为了解决常规测井方法难以有效识别低阻油层的难题,以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头屯河组为例,应用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划分和评价低阻油层。利用核磁共振、阳离子交换容量以及岩石薄片、粒度分析等资料研究低阻油层的成因,在此基础上运用核磁共振T_2谱定性识别油水层,计算孔隙度、渗透率以及含水饱和度。头屯河组储集层虽然泥质、黏土矿物含量整体上不高,但其特殊的黏土矿物组成能够产生较高的附加导电性和束缚水含量,造成了油层电阻率普遍小于6Ω·m,呈低电阻率的特征。根据核磁共振T_2谱形态,参照200 ms处有无谱峰可以有效划分出油层、含水油层、含油水层和水层。以3 ms作为T_2截止值,结合岩心实验测得的孔渗关系,可计算低阻油层孔隙度和渗透率,最后将核磁共振测井计算的阳离子交换容量带入W—S模型确定低阻油层含水饱和度。此方法对低阻油层的定性识别和定量评价结果与实验数据相吻合,在生产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阜东斜坡 头屯河组 核磁共振测井 低阻油层 测井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