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orld Records for Extension Well Set in Eastern South China Sea
1
《China Oil & Gas》 CAS 1997年第3期167-167,共1页
关键词 World Records for Extension Well Set in eastern south china sea
下载PDF
Bottom water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eastern Indian Ocean and western Pacific Ocean 被引量:8
2
作者 YANG Xiaoqiu SHI Xiaobin +14 位作者 ZHAO Junfeng YU Chuanhai GAO Hongfang CHEN Aihua LU Yuanzheng CEN Xianrong LIN Weiren ZENG Xin XU Hehua REN Ziqiang ZHOU Shengqi XU Ziying SUN Jinlong KAMIYA Nana LIN Jian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6-97,共12页
文章报道了一批新的海底底水温度(BWT)数据,其中南海(SCS)158个站位、东印度洋(EIO)30个站位及西太平洋(WPO)37个站位。基于这批新的BWT数据,获得南海和西太平洋海域底水温度与水深经验关系,可为地球物理和物理海洋提供准确、可靠的海... 文章报道了一批新的海底底水温度(BWT)数据,其中南海(SCS)158个站位、东印度洋(EIO)30个站位及西太平洋(WPO)37个站位。基于这批新的BWT数据,获得南海和西太平洋海域底水温度与水深经验关系,可为地球物理和物理海洋提供准确、可靠的海底温度边界。这将有助于海底油气资源调查与评估。同时,这批实测数据表明:1)水深超过3500m的海域,其底水温度在南海约为2.47℃,比东印度洋(~1.34℃)和西太平洋(~1.60℃)稍微偏高。这与大洋传送带模式所预测的情况比较吻合。该模式认为:低温高盐的海水,从北大西洋格陵兰岛和冰岛附近海域下沉到深层,然后向南流动,再与南极洲周围海域的低温高盐海水一同向北进入印度洋和太平洋。而南海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热带边缘海,其内部海水与印度洋和菲律宾海交换有限,导致海水温度整体高于印度洋和太平洋。2)台西南盆地水深在2700~3000m的部分站位,其底水温高达约3.00℃,明显高于其周边同水深海域底水温度(平均值约为2.33℃)。这可能是台西南盆地海底水热活动导致的结果。3)在东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水深超过4800m海域,底水温度随着水压增大稍有升高,其升高率分别为10.6mK·MPa^(-1)和12.0mK·MPa^(-1)。这与理论估算的深层底水绝热压力温度梯度范围较为吻合。这也意味着东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深层底水,主要由绝热自压作用导致其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底水温度(BWT) 南海(SCS) 东印度洋(EIO) 西太平洋(WPO) 大洋传送带模式
下载PDF
Comparisons of surface Chl a and primary productivity along three transects of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northern Java Sea and eastern Indian Ocean in April 2011
3
作者 YI Rong KE Zhi-xin +6 位作者 SONG Xing-yu SHEN Ping-ping WANG Sheng-fu FAN Yan-zhi HUANG Liang-min TAN Ye-hui LI Gang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1-67,共7页
Results are presented about the changes in chlorophyll a density, carbon fixation and nutrient levels in the surfacewaters of three transects of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SCS), northern Java Sea (JS) and easte... Results are presented about the changes in chlorophyll a density, carbon fixation and nutrient levels in the surfacewaters of three transects of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SCS), northern Java Sea (JS) and eastern Indian Ocean (IO) duringApril 5-16 of 2011. The in situ Chl a concentration and carbon fixation showed decreasing trends from high to low latitudealong the three transects, while the photosynthetic rate of phytoplankton estimated from 14C incorporation displayed no simplevariation with latitude. Chl a concentration and carbon fixation in the IO water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JS water. Highersalinity and lower contents of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DIN) and silicate (SiO3^2-) characterized the IO water as comparedto the SCS or JS water, and the PO4^3- content was lower in the IO water than in the SCS or JS water in most cases. Our resultsalso indicate the importance of DIN and SiO3^2- concentrations for the geographical changes in phytoplankton biomass andprimary productivity among the three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fixation PHYTOPLANKTON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NORTHERN JAVA sea eastern Indian OCEAN
下载PDF
NUMERICAL EXPERIMENTS FOR THE INFLUENCES OF SST ANOMALIES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EASTERN TROPICAL INDIAN OCEAN ON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ONSET 被引量:1
4
作者 赵永平 吴爱明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03年第S1期143-154,共12页
Numerical experiments with a low resolution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AGCM)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s of SST anomalies (SSTA)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tropical eastern indian Ocean (SC... Numerical experiments with a low resolution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AGCM)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s of SST anomalies (SSTA)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tropical eastern indian Ocean (SCS-TEIO) on the onse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SCSM).With positive SSTA over the SCS-TEIO,the anomalous cyclones appear over both sides of the equator at low layer,which weakens the Somali and Australian cross-equatorial SW flow. The anomalous anticyclone in the east of Phillips strengthens the subtropical high with its ridge southwestward shifted.The anomalous anticyclones over both sides of equator at high layer strengthen the South Asia high,thus weaken the SCSM and delay its onset.With negative SSTA over the SCS-ETIO,the anomalous anticyclones appear over both sides of the equator at low layer,which strengthen the Australian but weaken the Somali cross-equatorial SW flow.The anomalous cyclone in northeast of Phillips will weaken the subtropical high.The stronger monsoon meridional circulation over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will strengthen the cross-equatorial southerly flow,and the anomalous cyclones over both sides of equator at high layer will weaken the South Asia high,hence strengthen the SCSM and advance its ons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merical experiments SCS-TEIO (south china sea-Tropical eastern Indian Ocean) SSTA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SCSM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原文传递
南海东部底水油藏水平井控水完井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谭吕 张宁 +2 位作者 曹波波 安永生 熊成琛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7-143,共7页
南海东部底水油藏分布广泛,水平井开发方式可大幅度降低底水锥进速度,但由于水平段距离长,储层非均质性和水平井跟趾效应造成的点状见水易导致油井含水率大幅上升,降低生产效益。针对上述问题,南海东部油田采用ICD、AICD、C-AICD等控水... 南海东部底水油藏分布广泛,水平井开发方式可大幅度降低底水锥进速度,但由于水平段距离长,储层非均质性和水平井跟趾效应造成的点状见水易导致油井含水率大幅上升,降低生产效益。针对上述问题,南海东部油田采用ICD、AICD、C-AICD等控水工具,结合控水颗粒充填、智能分段分流等控水工艺,开展了底水油藏水平井控水完井技术研究与应用,取得显著效果。围绕南海东部底水油藏水平井控水完井技术研究进展,综合分析了不同控水方式的控水原理、技术特点和不同控水完井工具的特性曲线数学模型,总结了不同生产预测技术的应用规模和不同控水完井技术的应用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底水油藏水平井控水完井技术挑战和发展趋势,可为南海东部底水油藏水平井控水完井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部 底水油藏 水平井 控水 完井
下载PDF
地层压力预测技术在南海东部高温高压井中的应用
6
作者 肖乔刚 姚振河 +1 位作者 曹鹏飞 夏竹君 《化工管理》 2024年第3期66-68,80,共4页
近几年南海东部钻探高温高压井数逐渐增多,严重影响安全钻井和资料录取。文章介绍了惠州某构造A1探井因钻遇超压地层而提前完钻及高压成因分析,重新部署A2,开展钻前地层压力精细预测分析,预测目的层压力系数在1.500~1.600之间,指导A2井... 近几年南海东部钻探高温高压井数逐渐增多,严重影响安全钻井和资料录取。文章介绍了惠州某构造A1探井因钻遇超压地层而提前完钻及高压成因分析,重新部署A2,开展钻前地层压力精细预测分析,预测目的层压力系数在1.500~1.600之间,指导A2井成功钻井,MDT实测压力系数为1.595,实现勘探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 地层压力 压力预测 南海东部
下载PDF
南海东部E油田钙质夹层特征及影响
7
作者 田腾飞 冯沙沙 +2 位作者 涂志勇 李壮 李晓艳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4期208-210,共3页
钙质夹层研究对储层精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动静态资料分析,对南海东部E油田钙质夹层岩性、测井、分布特征及其对油田动态的影响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E油田分为三类钙质夹层:生物碎屑灰岩、含生屑砂岩、钙质砂岩,夹层厚度在0.2~1.5... 钙质夹层研究对储层精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动静态资料分析,对南海东部E油田钙质夹层岩性、测井、分布特征及其对油田动态的影响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E油田分为三类钙质夹层:生物碎屑灰岩、含生屑砂岩、钙质砂岩,夹层厚度在0.2~1.5m之间,小于0.5m厚钙质夹层测井特征不明显;单砂体间钙质夹层平面展布在100m以上,且发育较连续;单砂体内部厚度小于0.5m钙质夹层平面展布范围小于100m;利用垂向0.2m网格建立地质模型,模型更符合动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部 钙质夹层 复合砂体 无水采油期
下载PDF
南海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类型的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张富元 章伟艳 +3 位作者 张德玉 辛春英 孟翊 陈荣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4-105,共12页
南海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可被分为11种类型:含岩块砾石黏土质粉砂、贝壳珊瑚砂、黏土质粉砂、钙质黏土、钙质软泥、有孔虫砂、深海黏土、含铁锰微粒粉砂质黏土、硅质黏土、含火山灰硅质黏土、含火山灰粉砂质黏土.这些类型按物源和成因可... 南海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可被分为11种类型:含岩块砾石黏土质粉砂、贝壳珊瑚砂、黏土质粉砂、钙质黏土、钙质软泥、有孔虫砂、深海黏土、含铁锰微粒粉砂质黏土、硅质黏土、含火山灰硅质黏土、含火山灰粉砂质黏土.这些类型按物源和成因可被分为陆源碎屑、钙质碎屑和硅质碎屑、火山碎屑3大类型,其中陆源碎屑分布面积约占50%,钙质碎屑占20%,硅质碎屑和火山碎屑各占15%.在物质来源、海底地形、火山作用、生物作用、水动力条件等因素影响和控制下,由于沉积环境的差异,故区内褐色类沉积物最多(60 68%),灰色类沉积物次之(38 20%),黄色类沉积物最少(1 12%).台湾省以南到17°N以北海区沉积物以陆源沉积物分布为主;巴士海峡以西海区沉积物较粗,常含砂岩块和砾石;东沙群岛以东海区钙质生物碎屑沉积丰富;中、西部海区以含铁锰微粒沉积物为主;中、南部海区水深大,主要分布硅质沉积物;南部海区、礼乐滩北缘沉积物受礼乐滩珊瑚碎屑影响大,沉积物类型为钙质软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部 表层沉积物 沉积物类型 沉积环境 沉积作用
下载PDF
南海东部海域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 被引量:37
9
作者 张富元 章伟艳 杨群慧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52-460,共9页
对南海东部海域 179个站表层沉积物作了粒度分析、粒度参数计算和多元统计分析 ,结合有关资料探讨了南海东部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沉积物运移方式和沉积环境。南海东部表层沉积物主要粒级是 4 .0~ 10 .0(粗粉砂—粗粘土 ) ,核心粒级... 对南海东部海域 179个站表层沉积物作了粒度分析、粒度参数计算和多元统计分析 ,结合有关资料探讨了南海东部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沉积物运移方式和沉积环境。南海东部表层沉积物主要粒级是 4 .0~ 10 .0(粗粉砂—粗粘土 ) ,核心粒级是 6 .0~ 8.0(细粉砂 ) ,火山灰沉积物平均粒径 4 .4 6~ 6 .4 0 ,平均 5 .6 9。粒度R型聚类分析得出三群 :第一群由 1.5~ 3.0、9.5~ 14 .0粒级组成 ,也就是粗、细两端粒级。第二群由 3.5~ 5 .0粒级组成。第三群由5 .5~ 9.0粒级组成。各粒级归类良好 ,图形清晰。R型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前 4种因子累计特征值比例达 94 .5 0 % ,因子 1和因子 2是主导因子。因子 1主要由负载荷粗粉砂级和正载荷粘土级物质构成。因子 2主要由负载荷极细砂级和正载荷细粉砂级物质组成。因子 3和因子 4分别由悬浮质 (0 .0 6~ 0 .12 μm)和中砂 (2 5 0~ 35 4 μm)组成。沉积物因子作用分区与物质来源、海流、地形和沉积作用密切相关。南海东部沉积物中粉砂和粘土含量总体上由北向南呈线性逐渐增加 ,平均粒径和峰态也有同样的变化趋势 ,分选系数和偏态则明显地反映出在约 17°N呈急剧下跌和上升 ,这些现象表明 17°N是南部、北部沉积物类型分界线位置。沉积物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海域 沉积物 粒度分析 沉积环境 多元统计分析 粒度参数计算
下载PDF
南海东部海域的沉积作用和物质来源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张富元 张霄宇 +1 位作者 杨群慧 刘传联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9-90,共12页
1998年在南海东部海域采集了195个表层和24个柱状沉积物样,对沉积作用和物质来源研究表明:(1)南海东部海域具有典型的边缘海沉积特征,沉积物主要由陆源碎屑、生物碎屑、火山碎屑、浊流沉积物组成,沉积作用具有多样性;(2)黄岩岛以... 1998年在南海东部海域采集了195个表层和24个柱状沉积物样,对沉积作用和物质来源研究表明:(1)南海东部海域具有典型的边缘海沉积特征,沉积物主要由陆源碎屑、生物碎屑、火山碎屑、浊流沉积物组成,沉积作用具有多样性;(2)黄岩岛以北海区沉积物中基性岩组分含量为23.2%,陆源硅铝质组分含量为76.8%,这两种组分的理论计算值与海底沉积物实际分布相一致;(3)由碎屑矿物分析得出陆源矿物、混合矿物、自生铁锰矿物和中基性火山矿物四种矿物组合区,矿物组成和含量差异反映了物源和沉积环境的变化;(4)对沉积物中大于0.063mm的物质全组分分析表明,生源组分占66.97%,其中钙质生物含量为23.43%,硅质生物含量为43.54%,钙质生物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水深小于3500m的海区,硅质生物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水深大于3500m的深水区;(5)南海东部海域火山沉积作用明显,海底扩张区沉积物中铜、钡、铁、锰、钴、镍、砷等金属物质分布与海底构造和海底中基性火山活动密切相关;(6)对沉积物粒度、物质组成和生物化石组合分析表明北部陆坡区69柱187.5~190.0,287.5~280.0,377.5~380.0cm,深海平原区149柱157~187,187~194cm,南部陆坡区323柱280~350cm在粒度上表现出浊流沉积特征;(7)对锶同位素物源示踪和粒度、矿物的研究表明,北部陆源碎屑向南一直扩散到约17°N,西吕宋海槽是亚洲大陆物质特别是我国大陆物质向南海东部海域输运的主要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部 沉积作用 物质来源 锶同位素
下载PDF
南海东部沉积物中烃类化合物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1
11
作者 邬黛黛 吴能友 +2 位作者 叶瑛 张平萍 陈雪刚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16-521,526,共7页
采用色谱和色谱-质谱技术测定了南海东部沉积物柱样HD196A中的有机物,共检测出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支链烷烃和多环芳烃等90多种烃类化合物。对样品柱中部的HD196A-30子样(3.40m)和近底部的HD196A-55子样(6.20m)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 采用色谱和色谱-质谱技术测定了南海东部沉积物柱样HD196A中的有机物,共检测出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支链烷烃和多环芳烃等90多种烃类化合物。对样品柱中部的HD196A-30子样(3.40m)和近底部的HD196A-55子样(6.20m)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由正构烷烃分布曲线的形状、碳数范围、主峰位置以及CPI值和OEP值等特征可见,沉积物中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地高等植物、海洋浮游生物藻类和细菌源共存物,并以源于陆源高等植物的有机质占优势。同时,多环芳烃中菲系列成熟度参数的分布反映了该区沉积物成熟度较高。在样品中检测到角鲨烯,表明这一地区存在生物甲烷合成和细菌作用,具有生成油气及天然气水合物可能性。从柱状样品的中部到底部,S8相对浓度的急剧增加,表示底部子样接近了硫酸盐甲烷交接带。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和分析结果表明,HD196A站位具有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气源条件和温压条件。该区已有的研究资料报道的高值异常区与本次研究站位相吻合,显示该海区具有烃渗漏来源,是海底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部 沉积物 有机质 天然气水合物 奇偶优势指数 多环芳烃 正构烷烃 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PDF
南海-热带东印度洋海温年际变化与南海季风爆发关系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30
12
作者 赵永平 陈永利 +1 位作者 白学志 王凡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5-122,共8页
对5月东亚至热带东印度洋表面温度距平主要特征向量场的分析表明,以苏门答腊为中心的热带海洋温度异常与南海季风爆发有密切关系。当该海域海温较常年偏暖(冷)时,南海季风爆发往往较迟(早),它可能是通过影响中南半岛与其南方热... 对5月东亚至热带东印度洋表面温度距平主要特征向量场的分析表明,以苏门答腊为中心的热带海洋温度异常与南海季风爆发有密切关系。当该海域海温较常年偏暖(冷)时,南海季风爆发往往较迟(早),它可能是通过影响中南半岛与其南方热带海洋之间经向热力差异的变化来实现的。分析了从冬到夏南海-热带东印度洋海温距平主要特征向量场的时空演变,指出春末夏初以苏门答腊为中心的热带海温距平场特征可以追溯到冬季南海海温场的变化,后者与南海季风爆发也有较好关系,是预测南海季风爆发时间的一个有意义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热带 东印度洋 南海 季风爆发 海温变化
下载PDF
南海东部表层沉积物中轻矿物分布与来源 被引量:10
13
作者 季福武 林振宏 +1 位作者 杨群慧 时振波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2-35,共4页
对南海东部15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 ,轻矿物来源多样 ,生物成因矿物含量高。除去生物骨屑后 ,沉积物中白云母等碎屑轻矿物的分布规律显示 ,华南大陆是南海东部陆源碎屑物质的主要来源 ,其影响可达17°N线以南。火山玻璃... 对南海东部15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 ,轻矿物来源多样 ,生物成因矿物含量高。除去生物骨屑后 ,沉积物中白云母等碎屑轻矿物的分布规律显示 ,华南大陆是南海东部陆源碎屑物质的主要来源 ,其影响可达17°N线以南。火山玻璃主要分布于15°N线附近 ,其中褐色火山玻璃主要来源于本地海山物质 ,为火山玻璃的主体 ,而无色火山玻璃含量较低 ,它可能来自附近火山喷发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表层沉积物 轻矿物 分布 来源
下载PDF
南海东部晚更新世以来的火山沉积特征 被引量:5
14
作者 时振波 林晓彤 +2 位作者 杨群慧 张富元 林振宏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63-1068,共6页
对取自南海东部的 5个沉积岩芯进行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火山碎屑沉积层可分为 2种类型 :1种具高SiO2 ,低FeO ,TiO2 ,MgO和无色玻璃 普通角闪石组合特征 ,火山玻璃富含微量元素Cu ,Sc ,Zr ,为酸性火山沉积成因 ;另 1种以火... 对取自南海东部的 5个沉积岩芯进行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火山碎屑沉积层可分为 2种类型 :1种具高SiO2 ,低FeO ,TiO2 ,MgO和无色玻璃 普通角闪石组合特征 ,火山玻璃富含微量元素Cu ,Sc ,Zr ,为酸性火山沉积成因 ;另 1种以火山玻璃相对低含SiO2 ,高MgO ,FeO ,TiO2 为特征 ,并与褐色玻璃 普通辉石 磁铁矿组合和高V ,Ni的沉积层伴生 ,属中性火山碎屑沉积。晚更新世以来以深海盆为中心曾发生 2~ 5次火山沉积 ,其性质、强度、频率和分布随区域性的变化而不同 ,在晚更新世中期 ( 2 4.1~ 73 .9ka)达到鼎盛。南部海盆属中性火山沉积 ,北部海盆为中酸性 酸性火山沉积。北部陆坡区和南沙礁台区基本上未受到影响。火山碎屑沉积物主要来自海底喷发 ,部分源自菲律宾岛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部 火山沉积 火山玻璃 重矿物
下载PDF
南海东部69柱粒度分维指标与气候代用指标的分形比较及其意义 被引量:5
15
作者 章伟艳 张富元 +3 位作者 章伟德 卢冰 杨克红 赵国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96-701,共6页
南海69柱粒度数据分析表明,晚更新世以来,粒度在0.2~11μm的标度范围内具有分形特征,粒度分维值Ds为1.72~2.02,平均1.84;不同时期粒度分维值明显不同,氧同位素1期(冰后期)为1. 88,氧同位素2期(冰期)为1.81,温暖的冰后期粒度分维值高... 南海69柱粒度数据分析表明,晚更新世以来,粒度在0.2~11μm的标度范围内具有分形特征,粒度分维值Ds为1.72~2.02,平均1.84;不同时期粒度分维值明显不同,氧同位素1期(冰后期)为1. 88,氧同位素2期(冰期)为1.81,温暖的冰后期粒度分维值高且变化幅度大,寒冷的冰期粒度分维值低且变化幅度小,表明粒度分维值Ds对沉积物的形成环境演化具有良好的指示意义.运用R/S分析法,对69柱沉积物的粒度分维值Ds、UK37法估算的表层海水古温度、浮游有孔虫的δ18O、δ13C及其转换函数计算的冬季表层海水古温度、夏季表层海水古温度、季节性温差、沉积物Si02、CaC03含量9项指标进行尺度重整分析计算,得到其时间序列分维值DH分别为1.2855、1.1712、1.2659、1.4244、1.2719、1.2214、1.2979、1.1366、1.1609.虽然这些气候指标是用不同物理单位测量的,但运用分形分析可以对它们进行数学比较,粒度分维值Ds与季节性温差二者的时间序列分维值DH最接近,从分形理论方面进一步证实粒度分维值Ds的变化主要反映气候的冷暖变化.综合粒度分维值Ds及其他气候代用指标分析,识别出南海东部全新世以来的4次突发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部 粒度 R/S分析 分形比较
下载PDF
南海东部海域柱样沉积物浊流沉积探讨 被引量:10
16
作者 章伟艳 张富元 张霄宇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6-43,共8页
利用1998年南海东部陆坡69号柱样、深海盆149号柱样、南部岛礁323号柱样沉积物的粒度、化学、古生物、矿物等鉴定分析测试资料,分析了南海东部海域发生浊流沉积的地质背景、产生浊流沉积的条件和诱发因素,进而发现南海东部浊流沉积发育... 利用1998年南海东部陆坡69号柱样、深海盆149号柱样、南部岛礁323号柱样沉积物的粒度、化学、古生物、矿物等鉴定分析测试资料,分析了南海东部海域发生浊流沉积的地质背景、产生浊流沉积的条件和诱发因素,进而发现南海东部浊流沉积发育,在南北陆坡及中部深海盆地均有浊流沉积层。从其出现层位看,为氧同位素2—4期,即晚更新世中晚期。从浊流沉积出现层数分析,具有自北向南浊流发生频次减弱的趋势。从浊流沉积物成分看,南海东部浊流沉积物具有多样性,北部陆坡以陆源为主,中部深海盆以陆源及火山源为主,南部岛礁以生物源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部 柱样沉积物 浊流沉积
下载PDF
南海东部油田水平筛管井酸化工艺改进及应用 被引量:9
17
作者 孙林 邹信波 +1 位作者 刘春祥 夏光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2-87,共6页
南海东部油田水平井多采用悬挂筛管完井,油田储层具有胶结疏松易出砂、边底水活跃综合含水率高、渗透率非均质性大、注入液体易漏失等特点,为酸化增产带来较大困难。通过利用海上平台钻杆或油管作为酸化管柱,提出了水平井钻杆多点拖动... 南海东部油田水平井多采用悬挂筛管完井,油田储层具有胶结疏松易出砂、边底水活跃综合含水率高、渗透率非均质性大、注入液体易漏失等特点,为酸化增产带来较大困难。通过利用海上平台钻杆或油管作为酸化管柱,提出了水平井钻杆多点拖动酸化工艺,该工艺综合优选酸化点和设计工艺参数,可以实现大排量酸洗效果。截至2014年底,水平井钻杆多点拖动酸化工艺已在南海东部油田应用10井次,累计增油27.11万m3,增产效果显著,可为类似水平筛管井酸化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筛管完井 酸化 钻杆多点拖动 南海东部油田
下载PDF
1997年东亚夏季风异常活动在汛期降水中的作用 被引量:43
18
作者 孙颖 丁一汇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7-287,共11页
利用 1 997年逐日降水资料和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T6 3再分析资料 ,详细讨论了中国汛期降水及东亚夏季风活动的异常特征及其间的联系。结果表明 ,该年中国夏季降水及东亚夏季风活动均表现了突出的异常 ,东部雨带长期滞留在江南、华南一带 ... 利用 1 997年逐日降水资料和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T6 3再分析资料 ,详细讨论了中国汛期降水及东亚夏季风活动的异常特征及其间的联系。结果表明 ,该年中国夏季降水及东亚夏季风活动均表现了突出的异常 ,东部雨带长期滞留在江南、华南一带 ,夏季风向北的推进很弱 ,主要活跃于较低纬度 ,最北仅至 3 5°N ,未能在黄河以北的地区建立 ,比起气候意义下夏季风北进的最高纬度偏南 1 0°左右。在这一过程中 ,夏季风异常是主要雨带异常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 ,候大雨带的建立和北推均与季风的建立与活跃密切相关。进一步对大尺度水汽场的分析表明 ,夏季风的活动明显改变了大尺度水汽输送及辐合 ,进而影响和制约了主要雨带的分布。夏季风爆发后 ,南海及中国大陆的主要水汽输送源均发生了明显变化 ,来自于孟加拉湾和热带印度洋的水汽输送到南海后 ,再从南海输送到中国大陆。而季风的活动同时也制约了强水汽辐合带的出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7年 东亚 夏季风 汛期 降水 南海 水汽输送
下载PDF
南海东部边缘火山活动所反映的板片窗构造 被引量:4
19
作者 唐琴琴 詹文欢 +4 位作者 李健 冯英辞 姚衍桃 孙杰 黎雨晗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9-126,共8页
从全球板块构造环境来看,与洋脊俯冲有关的板片窗占据绝大部分比例,俯冲洋脊板片正处于新生过程,热量大,具有正浮力(<10 Ma),在俯冲过程中容易撕裂形成板片窗。南海古扩张脊沿马尼拉海沟向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南海东部边缘火山活动在... 从全球板块构造环境来看,与洋脊俯冲有关的板片窗占据绝大部分比例,俯冲洋脊板片正处于新生过程,热量大,具有正浮力(<10 Ma),在俯冲过程中容易撕裂形成板片窗。南海古扩张脊沿马尼拉海沟向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南海东部边缘火山活动在吕宋岛上表现为东西双火山链,上新世期间,西火山链停止活动,而东火山链内的岩浆活动几乎完全是在第四纪。东西双火山链在20°N向南开始分支,东火山链在17.8°N停止,西火山链往南一直延伸到民都洛岛,东西火山链之间的火山空隙即反映了南海古扩张脊沿马尼拉海沟向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形成的板片窗构造。同时,根据吕宋岛晚中新世以来埃达克岩的空间分布空隙和时间空隙特征,反映在吕宋岛17°~17.5°N存在板片窗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洋脊俯冲 海沟 火山活动 板片窗 南海东部
下载PDF
深海柱样粒度分维特征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章伟艳 殷汝广 +2 位作者 张富元 卢冰 陈荣华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1-46,55,共7页
对南海69柱样粒度数据分析表明,晚更新世以来,粒度在0.2~11μm的标度范围内具有分形特征,粒度分维值为1.72~2.02,平均1.84.与同期亚北极B2-9柱地层对比,69柱粒度分维值明显比B2-9柱的高,B2-9柱的粒度在0.2~16um标度范围内具有分形特... 对南海69柱样粒度数据分析表明,晚更新世以来,粒度在0.2~11μm的标度范围内具有分形特征,粒度分维值为1.72~2.02,平均1.84.与同期亚北极B2-9柱地层对比,69柱粒度分维值明显比B2-9柱的高,B2-9柱的粒度在0.2~16um标度范围内具有分形特征,粒度分维值为1.74~1.79,平均1.77.同一柱样不同时期粒度分维值明显不同,南海69柱氧同位素1期(冰后期)为1.88,氧同位素2期(冰期)为1.81,温暖的冰后期粒度分维值高且变化幅度大,寒冷的冰期粒度分维值低且变化幅度小,表明粒度分维值对沉积物的形成环境演化具有良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部 粒度 分维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