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东营凹陷东部深层浊积扇储层的微观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1
作者 夏景生 王成明 +3 位作者 王志坤 陈刚 朱鑫 冀晓静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5期975-983,共9页
东营凹陷东部深层浊积砂体以三角洲前缘的滑塌浊积砂体为主,储层岩性以长石细砂岩、岩屑细砂岩及粉砂岩为主,结构成熟度及成分成熟度均较低。储层微观特征研究表明,浊积砂体中主要发育剩余原生粒间孔、粘土矿物杂基内的微孔隙、粒间溶... 东营凹陷东部深层浊积砂体以三角洲前缘的滑塌浊积砂体为主,储层岩性以长石细砂岩、岩屑细砂岩及粉砂岩为主,结构成熟度及成分成熟度均较低。储层微观特征研究表明,浊积砂体中主要发育剩余原生粒间孔、粘土矿物杂基内的微孔隙、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及微裂缝等储集空间类型;孔隙结构以低渗细喉型为主,为物性较差的中低孔、低渗型储层。通过对储层物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得出,岩石组构、沉积微相、成岩作用和异常超压的形成与分布是影响本区浊积砂体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其中成岩作用对浊积砂体物性的改造明显,压实和胶结作用是导致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而溶蚀作用和成岩收缩作用则有利于储层孔渗性的改善。异常超压系统的存在、高的地温场及烃类的早期注入对该区浊积砂体储层物性起到了良好的保存和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积砂体 储层微观特征 成岩作用 储层物性 东营凹陷东部
下载PDF
南海东部海盆海山磁性对比 被引量:2
2
作者 金钟 徐世浙 《东海海洋》 2002年第2期14-22,共9页
根据 1 980年~ 1 987年在南海海盆进行地球物理调查获取的海山地形和地磁异常资料 ,运用虚源法 ,对南海东部海盆区域的 9座海山作了磁性计算及对比。结果表明 :(1 )每座海山非均匀磁性反演的磁异常形态比均匀磁性反演的磁异常形态更接... 根据 1 980年~ 1 987年在南海海盆进行地球物理调查获取的海山地形和地磁异常资料 ,运用虚源法 ,对南海东部海盆区域的 9座海山作了磁性计算及对比。结果表明 :(1 )每座海山非均匀磁性反演的磁异常形态比均匀磁性反演的磁异常形态更接近观测异常 ,海山为非均匀磁化。 (2 )每座海山的非均匀磁化计算的拟合度参数值 (GFR值 )大于均匀磁化计算的拟合度参数值 (GFR0 值 ) ,平均每座海山增加 3 .7。 (3 )海山形成后均向北运移 ,位于东部海盆北侧的5座海山沿纬向位移的平均距离为 9.2 1°,南侧 4座海山沿纬向位移的平均距离为 3 .6 7°;海山均呈逆时针旋转 ,但旋转的角度存在区域性差异 ;东部海盆的运移方式与东邻的吕宋岛、西菲律宾海盆和台湾岛相一致。 (4)海山的磁化强度呈明显的分区性 ,北侧 5座海山的磁化强度大于南侧 4座海山的磁化强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东部海盆 海山 磁性 虚源法 磁化强度
下载PDF
冀东油田南堡凹陷南堡2号构造带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对比 被引量:22
3
作者 贾齐山 李胜利 +1 位作者 马乾 徐文世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6年第4期469-475,共7页
南堡凹陷南堡2号构造带主要含油层段为古近系东营组东一段砂岩及奥陶系灰岩。对典型井老堡南1井原油与烃源岩的多项有机化学指标分析表明:南堡2号构造带烃源岩形成的沉积环境为陆相浅湖弱还原环境;东一段与东二段烃源岩表现出未成熟的特... 南堡凹陷南堡2号构造带主要含油层段为古近系东营组东一段砂岩及奥陶系灰岩。对典型井老堡南1井原油与烃源岩的多项有机化学指标分析表明:南堡2号构造带烃源岩形成的沉积环境为陆相浅湖弱还原环境;东一段与东二段烃源岩表现出未成熟的特征;东三段与沙河街组烃源岩表现出成熟的特征,其生烃深度门限在3100m左右,主力生烃门限为3700m以下的沙河街组。通过油、岩饱和烃色谱-质谱参数综合对比,东营组一段的原油主要来自沙河街组一段的烃源岩,为“下生上储”油气藏;而奥陶系原油主要来自沙三段的烃源岩,为“新生古储”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东油田 南堡2号构造带 有机地球化学指标 生烃门限 油源对比
下载PDF
南海东部次海盆U1431站位中中新世以来的沉积物来源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刘雪松 陈雪刚 +1 位作者 孙凯 李春峰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08-1022,共15页
南海东部次海盆的沉积记录蕴含着区域内中中新世以来沉积物的风化过程和演化历史信息.本文分析了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 349航次南海东部次海盆U1431站位沉积物的主、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特征.研究显示,样品中化学风化蚀变指数为49~74... 南海东部次海盆的沉积记录蕴含着区域内中中新世以来沉积物的风化过程和演化历史信息.本文分析了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 349航次南海东部次海盆U1431站位沉积物的主、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特征.研究显示,样品中化学风化蚀变指数为49~74,表明源区的化学风化强度为低到中等强度.沉积物在风化过程中以斜长石风化为主.含有火山碎屑的岩性单元Ⅵ和Ⅶ及55X-2层位受到含Fe、Mg矿物组分的物质来源输入影响,其余沉积物主要来自长英质源区.Sr和Nd同位素特征显示不同风化程度的沉积物源区具有明显差异.通过与周围潜在源区进行对比,推断12.8 Ma至今,U1431站位的物源主要来自珠江流域,印支半岛、吕宋和巴拉望提供了少量物质.其中12.5~7.4 Ma,沉积物源区受到周围岩浆活动形成的基性物质输入的影响,但仍以珠江源区为主. 6.5 Ma以后,台湾岛隆升剥蚀的陆源物质进入中央海盆.因此,台湾岛成为源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东部次海盆 大洋钻探 沉积物 风化 物源 海洋地质
原文传递
南海东部次海盆海山链多金属结核(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
5
作者 周娇 蔡鹏捷 +5 位作者 杨楚鹏 李学杰 高红芳 蔡观强 周建厚 杨天邦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586-2601,共16页
为了进一步解释南海不同区域内多金属结核(壳)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对东部次海盆黄岩-珍贝海山链上新获取的多金属结核(壳)样品进行了X光衍射、X荧光光谱测试、SEM-EDS分析和X Series2 ICP-MS测试,详细分析了样品的矿物组成、地球化学... 为了进一步解释南海不同区域内多金属结核(壳)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对东部次海盆黄岩-珍贝海山链上新获取的多金属结核(壳)样品进行了X光衍射、X荧光光谱测试、SEM-EDS分析和X Series2 ICP-MS测试,详细分析了样品的矿物组成、地球化学成分特征.结果表明,矿物组成为水羟锰矿、石英、斜长石等;主要造岩元素中Si、Al含量较高,与陆缘碎屑物影响较大有关;富含Mn、Fe、Co、Ti、Ni、Pb、Sr等多种金属元素,相比南海其他区域,具有中等的Fe、Mn含量特征,地化元素特征与南海西北陆坡发现的铁锰结核(壳)相似;稀土元素具有总量高(平均2 070.01×10^(-5))的特点,高于南海北部其他样品,与西太平洋结壳稀土含量接近(接近工业品位),指示了重要的稀土资源前景.结核Be同位素结果指示该区铁锰结核生长时代为1.17~8.51 Ma,形成于晚中新世大量火山喷发之后,因此水成作用是南海东部次海盆海山链结核(壳)的主要控制作用,而陆源物质的输入、火山作用和高压富氢离子海水的浸取作用都为结核(壳)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金属结核(壳) 地球化学特征 稀土元素 成因分析 东部次海盆 海洋地质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