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坑森林植物叶-凋落物-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1
作者 黄贵 余林兰 +2 位作者 刘昕宇 陈铭 薛跃规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7-377,共11页
为探究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森林群落的C、N、P养分循环特征,比较了天坑内外森林群落的植物叶片-凋落物-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其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结果表明,与天坑外部森林相比,天坑... 为探究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森林群落的C、N、P养分循环特征,比较了天坑内外森林群落的植物叶片-凋落物-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其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结果表明,与天坑外部森林相比,天坑内部森林植物叶片和凋落物呈现出C低N、P高,土壤为C、N低P高的格局。植物叶片C:N、C:P与凋落物C、N:P显著正相关,植物叶片C与土壤P显著负相关;天坑外部森林的植物叶片N、N:P与土壤N:P显著负相关,植物叶片C:N与土壤C、C:N显著正相关,说明天坑森林内部凋落物的C、P养分可能主要来源于植物叶片,而天坑外部森林的植物叶片C、N主要来自土壤。土壤C:N:P对植物叶、凋落物的C:N:P变化的解释率分别为90.7%和50.6%,其中土壤P对植物叶和凋落物的C:N:P计量特征变化的解释度最高,坑内生境植物对P含量变化更为敏感、坑外植物对于N含量变化更为敏感,表明天坑内部森林可能是P素受限位点、天坑外部森林是N素受限位点。喀斯特天坑内部森林和外部森林植物叶-凋落物-土壤的C:N:P的差异和联系,体现了天坑内外森林群落的养分循环特征和植物群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 凋落物 天坑森林 磷限制
下载PDF
Response of plant,litter,and soil C:N:P stoichiometry to growth stages in Quercus secondary forests on the Loess Plateau,China
2
作者 Juanjuan Zhang Xinyang Li +4 位作者 Meng Chen Linjia Huang Ming Li Xu Zhang Yang Cao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3期595-607,共13页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biogeochemical cycles and nutrient limitations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However,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response of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to plant growth.In ...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biogeochemical cycles and nutrient limitations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However,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response of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to plant growth.In this study,carbon(C),nitrogen(N),and phosphorus(P)concentrations were evaluated in plant tissues(trees,shrubs,and herbs),litter,and soil of young(≤40-year-old),middle-aged(41–60-year-old),near-mature(61–80-year-old),and mature(81–120-year-old)Quercus secondary forests on the Loess Plateau,China.Vegetation composition,plant biomass,and C stock were determined to illustrate their interaction with stoichiometry.Only tree biomass C signifi cantly increased with stand development.Leaf N and trunk P concentrationsgenerally increased,but branch P decreased with growth stage.Fine roots had the highest C and P concentrations at the middle-aged stage.In contrast,shrubs,herbs,litter,and soil C:N:P stoichiometry did not change signifi cantly during stand development.Leaf N and P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oil C,N,P,and their ratios.However,there was no signifi 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litter and leaves in terms of C:N:P stoichiometry.A redundancy analysis showed that soil N best explained leaf N and P variance,and tree biomass and C stock were related to biotic factors such as tree age and shrub biomass.Hierarchical partitioning analysis indicated that,compared with soil or litter variables,stand age only accounted for a relatively small proportion of leaf C,N,and P variation.Thus,secondary Quercus ecosystems might have inherent ability to maintain sensitive responses of metabolically active organs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during stand aging.The results of this work help to elucidate the biogeochemical cycling of secondary forest ecosystems in tree development,provide novel insights into the adaptation strategies of plants in diff erent organs and growth stages,and could be used to guide fertilization programs and optimize forest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Tree biomass c stock Understory plant Age Stand development
下载PDF
中国C_4植物的地理分布与生态学研究 Ⅰ.中国C_4植物及其与气候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57
3
作者 殷立娟 李美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50-363,共14页
通过调查记录了中国533种40变种和3亚种具有C4光合作用的植物和8种C3~C4中间植物。它们隶属于160属24科,其中46属97种、8变种和1亚种隶属于双子叶植物,114属436种、32变种和2亚种隶属于单子叶植物... 通过调查记录了中国533种40变种和3亚种具有C4光合作用的植物和8种C3~C4中间植物。它们隶属于160属24科,其中46属97种、8变种和1亚种隶属于双子叶植物,114属436种、32变种和2亚种隶属于单子叶植物。C4植物主要属于禾本科(96属324种、32变种和2亚种),莎草科(14属108种),藜科(13属37种、7变种和1亚种)和苋科(3属16种1亚种)。根据中国的温度气候(寒温带,冷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边缘热带)和大气水分状况(极干旱,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季节性干旱和湿润)将中国除了南海诸岛以外的地理区域划为7个区和12个亚区,并总结出中国C4种的地理与气候分布区。C4植物种数(尤其是禾本科和莎草科)随着大气温度与水分增高而增加。然而,藜科的C4植物种数随着大气温度与水分增高而减少。调查结果表明中国C4植物具有广阔的地理分布特点,在寒温带也有一定数量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4植物 地理分布 生态学 环境 气候
下载PDF
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群落凋落物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34
4
作者 潘复静 张伟 +3 位作者 王克林 何寻阳 梁士楚 韦国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35-343,共9页
为了解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群落凋落物养分空间分异以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了4个不同演替阶段植被凋落物现存量、C、N、P含量及C、N、P元素比值关系在不同坡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凋落物现存量和C、N、P含量... 为了解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群落凋落物养分空间分异以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了4个不同演替阶段植被凋落物现存量、C、N、P含量及C、N、P元素比值关系在不同坡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凋落物现存量和C、N、P含量、N∶P值随植被正向演替而升高;C∶N值和C∶P值随植被正向演替而下降。(2)凋落物C含量、C∶N值、C∶P值和N∶P值在不同坡位表现为上坡位较高、下坡位较低;P含量的变化规律与之相反,N含量则没呈现很明显的规律性(P<0.05)。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演替阶段和坡位对凋落物积累、养分分布和存储影响最大,坡度、坡向和裸岩率也有较大影响。(3)N∶P值是制约凋落物分解和养分循环的重要因素。凋落物在P素较低的情况下具有较高的N及木质素含量(即较高的N∶P值),分解速率较低,较低的N∶P值使凋落物更易分解。N素在3个坡位的不显著差异以及P素的显著差异反映了P含量波动对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凋落物N∶P值和分解速率变化的影响。推测下坡位及幼龄林群落由于具有较低的N∶P值,其凋落物分解速率相对较快,养分的存储量较少。因此,上坡位、成熟林群落的凋落物有利于积累养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峰丛洼地 凋落物 养分含量 养分归还 c∶N∶P生态化学计量
下载PDF
去除顶端优势对菊芋器官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高凯 朱铁霞 +1 位作者 刘辉 王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142-4148,共7页
以不同时期顶端优势去除处理的菊芋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根、茎、叶、花和块茎等器官C、N、P含量,计算C∶N、C∶P和N∶P比值,探讨顶端优势去除对菊芋各器官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各器官之间C含量高低顺序没有因去顶... 以不同时期顶端优势去除处理的菊芋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根、茎、叶、花和块茎等器官C、N、P含量,计算C∶N、C∶P和N∶P比值,探讨顶端优势去除对菊芋各器官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各器官之间C含量高低顺序没有因去顶而改变,氮和磷含量高低顺序因去顶而表现出不同的大小关系;顶端优势去除提高了茎秆、块茎和分枝的C含量,除最后一次顶端优势去除提高了叶片C含量,其它顶端优势去除时间均降低了叶片含量;顶端优势去除降低了根系、茎秆和块茎N含量,提高了分枝和花的含N量;顶端优势去除提高了叶片和块茎的含P量;C∶N范围为24.15—153.75、C∶P范围为118.87—2265.72、N∶P范围为2.46—24.05,N∶P平均值为10.67,说明菊芋生长主要受N元素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芋 化学计量 顶端优势
下载PDF
放牧对峰丛洼地植物-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蓝芙宁 李衍青 +5 位作者 赵一 朱同彬 蒋忠诚 吴华英 朱秀群 侯士田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42-751,共10页
以西南典型岩溶峰丛洼地平果石漠化区为研究区,选取受放牧干扰和未受放牧干扰植被样地,开展放牧干扰对植物-土壤C、N、P元素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1)6种受放牧干扰样地土壤(0~20cm)的C、N、P含量均值分别为6.27%、0... 以西南典型岩溶峰丛洼地平果石漠化区为研究区,选取受放牧干扰和未受放牧干扰植被样地,开展放牧干扰对植物-土壤C、N、P元素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1)6种受放牧干扰样地土壤(0~20cm)的C、N、P含量均值分别为6.27%、0.57%、0.088%;植物根、茎、叶和凋落物C、N、P含量均值分别为442.15g·kg^(-1)、8.33g·kg^(-1)、0.73g·kg^(-1)。放牧干扰下,植物和土壤C、N、P含量减少,变异系数增大,容易导致石漠化发生和恶化;(2)6种典型样地土壤C∶N、C∶P、N∶P均值分别为10.76、73.94、6.76;植物根、茎、叶和凋落物C∶N、C∶P、N∶P分别为53.62、669.50、12.53。与无放牧干扰样地相比较,受放牧干扰的样地植物和土壤C∶N、C∶P、N∶P化学计量比呈下降趋势,放牧干扰在一定范围内能提高土壤P的有效性,但当N∶P比值减少到一定程度时,植物的生长受N限制。(3)恢复样地的土壤-植被C、N、P及其比值都优于干扰样地,放牧干扰能在短时间内造成环境迅速退化和石漠化的发生和加剧。禁牧后土壤和植物养分能在短时间内得到修复和改善,尤其是草本饲料类植物经短时间自然恢复后得以恢复正常生长发育。(4)在岩溶峰丛洼地石漠化区,土壤和植物的C、N、P、C∶N、C∶P、N∶P关系密切,相互之间具有促进或抑制的作用,共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石漠化演变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石漠化 碳氮比 碳磷比 氮磷比 生态化学计量学
下载PDF
不同生态环境马铃薯维生素C含量分析 被引量:21
7
作者 张凤军 张永成 田丰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4-27,共4页
对马铃薯参试品种在西北地区不同生态条件下的维生素C含量变化进行方差分析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试点间、品种间以及试点和品种的互作间都存在着极显著差异,6个品种平均维生素C含量为15.04 mg/100 g,陇薯3号最高,为18.68 mg/100 g,90... 对马铃薯参试品种在西北地区不同生态条件下的维生素C含量变化进行方差分析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试点间、品种间以及试点和品种的互作间都存在着极显著差异,6个品种平均维生素C含量为15.04 mg/100 g,陇薯3号最高,为18.68 mg/100 g,90-2-10最低,为12.23 mg/100 g;7个地点平均维生素C含量为15.04 mg/100 g,青海西宁最高,为16.75 mg/100 g,青海海南最低,为12.93 mg/100 g。中薯36这个品种的回归系数<1,是稳定性较好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维生素c含量 生态环境 方差分析 稳定性分析
下载PDF
不同满江红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3
8
作者 郑向丽 应朝阳 +4 位作者 徐国忠 王俊宏 刘岑薇 余涛 黄毅斌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14-819,共6页
为了评价不同满江红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以8种不同满江红为对象,在网室土壤水培养条件下,研究季节变化对满江红产量,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温度的增加,满江红的生物量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 为了评价不同满江红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以8种不同满江红为对象,在网室土壤水培养条件下,研究季节变化对满江红产量,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温度的增加,满江红的生物量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夏季达到最高。四季平均产量最高为闽育1号小叶萍4087,达244.25g·盆-1,第二为回交萍MH3-1,达240.43g·盆-1,第三为卡州萍3001,达232.14g·盆-1。满江红的C含量呈先降低再逐渐升高,C含量在春季达到最高,达44.40%;N、P含量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在夏季达到最高,分别达4.50%和0.86%,综合C、N、P含量,卡州萍3001、细绿萍1001、墨西哥萍2002的C、N、P含量明显优于其他的满江红。满江红C∶N、C∶P和N∶P随温度变化呈先降低再升高趋势,夏季达最低。不同满江红在不同季节C∶N、C∶P和N∶P变化范围分别为7.93~18.20、41.05~225.18、5.16~23.90。本试验条件下,综合生物量产量、C、N、P含量,卡州萍3001的特性优于其他的满江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江红 生态化学计量 季节变化
下载PDF
科技投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分析——基于拓展的C-D生产函数 被引量:6
9
作者 陈钦萍 陈忠 +1 位作者 卓懋百 陈旭辉 《林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97-101,共5页
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质量与速度、对我国的社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科技创新为前提的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在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引入科技投入变量构建生产函数模型,采用2003年至2... 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质量与速度、对我国的社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科技创新为前提的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在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引入科技投入变量构建生产函数模型,采用2003年至2012年数据估计全国生产函数,确定科技等投入对生态GDP产出的贡献率,得出科技投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同时也证明了我国经济发展已越过生态拐点,进而转入生态文明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生产函数 科技 生态文明建设
下载PDF
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 Kiits)的培养与利用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杨海明 尹绍武 +1 位作者 吴朝晖 李建平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1997年第3期56-61,共6页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梅尼小环藻在人工半海水培养中与水体主要因子(pH、EDTA钠盐、营养盐)之间的关系.摸索出了梅尼小环藻种群生长繁殖的最适pH值、EDTA钠盐浓度和营养盐的最优组合.经过生化测定,梅尼小环藻体内维生素...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梅尼小环藻在人工半海水培养中与水体主要因子(pH、EDTA钠盐、营养盐)之间的关系.摸索出了梅尼小环藻种群生长繁殖的最适pH值、EDTA钠盐浓度和营养盐的最优组合.经过生化测定,梅尼小环藻体内维生素C湿重含量为176μg/g.梅尼小环藻作为中华绒螯蟹一期状幼体的饵料,状一期幼体到二期幼体的变态率为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尼小环藻 培养 苗期 中华绒螯蟹 饵料
下载PDF
内蒙古地区的C_4植物及其生态地理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唐海萍 刘书润 张新时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9年第4期420-424,共5页
根据实测的280余种植物的稳定性碳同位素值(δ13C)和内蒙古地区植被资料以及国内外已发表的C4植物名录,从分类学和生态学角度划分并整理出内蒙古地区的野生C4植物。共有C4植物125种,隶属于12科57属。C4植物所... 根据实测的280余种植物的稳定性碳同位素值(δ13C)和内蒙古地区植被资料以及国内外已发表的C4植物名录,从分类学和生态学角度划分并整理出内蒙古地区的野生C4植物。共有C4植物125种,隶属于12科57属。C4植物所在的科、属、种分别占内蒙古全区维管植物科、属、种的9%、8.4%和5.4%。分析了该地区C4植物的分类群、生活型、水分生态型与区系地理成分等特性,并对其与环境间的关系作了探讨。C4植物分布的科、属均极其集中,82.4%集中于禾本科、藜科和莎草科,与它们固有的遗传特性有关。生活型以一年生草本植物居多,可能起源于草本的某些科属。水分生态型总体偏旱,与C4植物的起源相一致,为喜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4植物 水分生态型 区系地理成分 生态分布
下载PDF
基于特征脂肪酸和稳定同位素技术的新疆长身高原鳅摄食习性研究
12
作者 张丽蓉 郝慧敏 +2 位作者 聂竹兰 魏杰 张蝶燕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101,共10页
长身高原鳅(Triplophysa tenuis)对维持木扎提河的水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脂肪酸生物标记法和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技术研究了长身高原鳅的食性和营养生态位特征。结果显示,其肌肉中共检测出2... 长身高原鳅(Triplophysa tenuis)对维持木扎提河的水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脂肪酸生物标记法和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技术研究了长身高原鳅的食性和营养生态位特征。结果显示,其肌肉中共检测出22种脂肪酸,其中有8种饱和脂肪酸、6种单不饱和脂肪酸、8种多不饱和脂肪酸;由特征脂肪酸组成情况推测,长身高原鳅对浮游动物、硅藻、陆地植物或喜摄食硅藻的鱼虾均有摄食,表现为杂食性。长身高原鳅的δ^(13)C和δ^(15)N分别介于-27.09‰~-20.98‰和5.71‰~8.45‰,营养级介于2.68~3.48。雌雄样本间的δ^(13)C、δ^(15)N和营养级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雄性样本核心生态位(Standard ellipse area,SEAc)和总生态位(Total area of convex hull,TA)均高于雌性。δ^(13)C与体长间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δ^(15)N和营养级与体长间不具有显著相关性。70~80 mm体长组与90 mm以上体长组SEAc面积不存在重叠且在聚类分析中被分为不同组。综上,长身高原鳅的食性为杂食性且食物组成随体长变化而不同,作为营养级偏高的捕食者,长身高原鳅能延长食物链长度,增加食物网复杂性,有利于维持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身高原鳅 脂肪酸 δ^(13)c δ^(15)N 食性 生态位 营养级
下载PDF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OFMüller)人工半海水的培养及利用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杨海明 卢以群 唐吉余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1995年第1期56-62,共7页
本文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人工半海水中主要生态因子与褶皱臂尾轮虫繁殖、生长的关系,得出了培养褶皱臂尾轮虫的生态因子最佳水平组合,并初步摸索出培养大个体轮虫的外界条件,在自然条件下,褶皱臂尾轮虫的繁殖生长周期为9d;它们的... 本文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人工半海水中主要生态因子与褶皱臂尾轮虫繁殖、生长的关系,得出了培养褶皱臂尾轮虫的生态因子最佳水平组合,并初步摸索出培养大个体轮虫的外界条件,在自然条件下,褶皱臂尾轮虫的繁殖生长周期为9d;它们的种群生长曲线呈逻辑斯谛曲线。通过生化分析,褶皱臂轮虫体内Vc含量为45.1μg/g湿重。作为河蟹苗期二、三期幼体的饵料,可使河蟹幼体顺利地变态,且有较高的变态率,是河蟹苗期二、三期幼体理想的适口饵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臂尾轮虫 培养 种群动态 河蟹 饵料
下载PDF
四翅滨藜叶片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N添加的响应 被引量:4
14
作者 黄菊莹 余海龙 陈卫民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421-1426,共6页
以宁夏平罗西大滩四翅滨藜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N添加的野外实验,研究四翅滨藜叶片C、N、P化学计量比的季节动态及其对N添加的响应特征。结果显示:(1)四翅滨藜叶片C、N、P化学计量比在生长季初期和末期较高,在生长季旺期(8~9月)... 以宁夏平罗西大滩四翅滨藜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N添加的野外实验,研究四翅滨藜叶片C、N、P化学计量比的季节动态及其对N添加的响应特征。结果显示:(1)四翅滨藜叶片C、N、P化学计量比在生长季初期和末期较高,在生长季旺期(8~9月)较低。(2)N添加提高了绿叶N浓度和N∶P比,降低了绿叶C∶N、N回收度(NRP)和P回收度(PRP),对其他指标的影响无明显的规律性。(3)N回收效率(NRE)和NRP均与枯叶C∶N比显著正相关;P回收效率(PRE)与绿叶P浓度显著正相关,与枯叶P浓度显著负相关;PRP分别与绿叶P浓度和枯叶C、N、P化学计量比显著正相关,与枯叶C浓度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N添加促进了四翅滨藜绿叶N摄取,降低了叶片从枯叶中回收N和P的能力,改善了枯叶N分解质量;未来大气N沉降增加会改变干旱半干旱区植物N吸收、分配和回收等策略,促进枯叶中N的释放速率,直接影响N循环,进而间接影响到植被-土壤系统C和P的循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翅滨藜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c N P计量平衡 N沉降增加 植被-土壤系统
下载PDF
生物的C值矛盾与其生态适应性的关系初探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国旗 安树青 +2 位作者 陈兴龙 程晓莉 张纪林 《大自然探索》 1999年第2期61-66,共6页
本文概述了C值及C值矛盾的概念,阐述了C值矛盾的产生原因及其生态生物学意义;并从生态学角度详细论述了C值和生态适应性的关系,指出生命体的节约原则和C值矛盾是对立统一的。
关键词 c值矛盾 生态适应 进化 生物
下载PDF
新疆阿勒泰湿地植物和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6
作者 李兴丽 高俊琴 +2 位作者 刘华兵 汤子同 朱佳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6-814,共9页
为了揭示新疆阿勒泰湿地植物和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关系,以阿勒泰地区高山沼泽和平原沼泽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采样与测定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植物和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阿勒泰山地沼泽土壤... 为了揭示新疆阿勒泰湿地植物和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关系,以阿勒泰地区高山沼泽和平原沼泽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采样与测定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植物和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阿勒泰山地沼泽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C/P比、N/P比显著高于平原沼泽土壤,而植物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没有呈现类似的规律。(2)阿勒泰地区湿地植物生长主要受氮限制,高山沼泽土壤主要受磷限制,而平原沼泽土壤氮磷元素均较为缺乏。(3)植物磷含量、C/P比、N/P比受土壤环境因子的调控,磷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和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4)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及C/P比、N/P比受气温、降水、土壤容重及含水量的影响显著,各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与土壤容重和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和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5)在阿勒泰湿地植物-土壤系统中存在碳氮磷的化学计量相互作用,且土壤各元素含量调控了植物磷含量。研究结果对明晰该地区不同类型沼泽湿地植被和土壤养分状况及限制因子具有重要意义,可为该区域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的养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磷 生态化学计量 阿勒泰湿地 山地沼泽 平原沼泽
下载PDF
基于C^2R和BC^2模型的石化企业相对生态效率评价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艳秋 姜冰玉 +2 位作者 赵天明 尹志红 王怡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538-543,共6页
从石化企业绩效评价理论出发,构建经济、资源、环境三者综合的企业相对生态效率评价C^2R和BC^2模型,对大庆10家石化企业进行企业间相对生态效率评价,测算各石化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生态效率,对企业规模效益、技术效率进行差异性分析,对生... 从石化企业绩效评价理论出发,构建经济、资源、环境三者综合的企业相对生态效率评价C^2R和BC^2模型,对大庆10家石化企业进行企业间相对生态效率评价,测算各石化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生态效率,对企业规模效益、技术效率进行差异性分析,对生态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验证评价模型以及影响因素的合理性,旨为石化行业管理者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化企业 相对生态效率 c^2R模型 Bc^2模型 线性回归分析
下载PDF
乌鸦(Corvus)在沈阳市内及郊区越冬的生态学观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胡东宇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4期482-485,共4页
通过1987-1989年对沈阳市郊越冬乌鸦进行生态观察.发现冬季集群于沈阳市郊的乌鸦主要由小嘴乌鸦(C.corone orientalis)组成,大嘴乌鸦(C.macrorhynchus mandschuricus)趋于在郊外形成独自分散的小群.市郊的乌鸦取食地主要分布... 通过1987-1989年对沈阳市郊越冬乌鸦进行生态观察.发现冬季集群于沈阳市郊的乌鸦主要由小嘴乌鸦(C.corone orientalis)组成,大嘴乌鸦(C.macrorhynchus mandschuricus)趋于在郊外形成独自分散的小群.市郊的乌鸦取食地主要分布于城市东北部、西北部,以及南部40km范围内,为稻田、垃圾场、菜地和铁路沿线等环境.有东北、西北、南部3条飞行路线连结市内夜宿地和郊外取食地.乌鸦入城夜宿的高峰期为最寒冷的2~3月份,估计数量达10000只.增加郊区林地面积,减少对其夜宿林的干扰,可以减少乌鸦入城夜宿的数量.控制禽流感流行和传播,从疾病防疫角度对这一种群的动态进行监视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嘴乌鸦 大嘴乌鸦 越冬生态 沈阳
下载PDF
不同生态类群蚯蚓对凋落物源碳在土壤团聚体中的分配的影响
19
作者 张雪莲 顾宇晨 王国兵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09,共8页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生态型蚯蚓作用下凋落物源碳在土壤中的转化与分配规律,揭示凋落物源碳在土壤中的去向,为深入探究蚯蚓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固碳增汇潜力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应用脉冲标记法标记富集^(13)C的杨树幼苗叶...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生态型蚯蚓作用下凋落物源碳在土壤中的转化与分配规律,揭示凋落物源碳在土壤中的去向,为深入探究蚯蚓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固碳增汇潜力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应用脉冲标记法标记富集^(13)C的杨树幼苗叶片;接种3种不同生态型蚯蚓,通过室内短期培养试验(室温25℃,培养120 d),研究不同生态型蚯蚓作用下凋落物源碳在粗大团聚体(d>2 mm)、细大团聚体(2 mm≥d>0.25mm)、微团聚体(0.25 mm≥d>0.053 mm)和粉-黏团聚体(d≤0.053 mm)4个粒径级别的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分配。[结果]接种蚯蚓后,显著促进了凋落物源碳向土壤中的并入与分配,土壤δ^(13)C值显著提高,单独接种表栖型蚯蚓提升的幅度最低,表栖型和表-内栖型共同作用提升的幅度最高;不同粒级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δ^(13)C值在蚯蚓的作用下均显著升高;4种土壤团聚体的δ^(13)C值,都是粉-黏团聚体的最低,粗大团聚体和细大团聚体中最高,接种赤子爱胜蚓对凋落物向土壤团聚体中并入作用效果低于接种皮质远盲蚓和威廉环毛蚓。[结论]120 d的短期培养内,不同生态型蚯蚓作用显著促进凋落物源碳向土壤中的并入与分配,更是显著增加了凋落物源碳在粗大团聚体和细大团聚体中的积累,且在表-内栖型蚯蚓和深栖型参与作用下,更显著提高了凋落物源碳向团聚体中的分配。建议可以在林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适当增加林木凋落物残体的施用,同时考虑不同生态型蚯蚓之间的协同和竞争作用,接种多种类型蚯蚓以改善或增强蚯蚓调节林业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SOC)动态的潜能,加速土壤中外源有机质向土壤中的并入与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生态类群 土壤团聚体 凋落物源碳 δ^(13)c
下载PDF
大气CO_2升高和蚯蚓活动对土壤C、N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宋琰 肖能文 戈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2922-2928,共7页
以加倍CO2浓度(750μmol/mol)处理和正常CO2浓度(370μmol/mol)生长下的棉花凋落叶为试验材料,以威廉腔蚓Metaphire guillemi(Michaelsen,1895)和不同的CO2浓度(750μmol/mol和370μmol/mol)为作用因子,分析了蚯蚓、CO2浓度通过叶片分... 以加倍CO2浓度(750μmol/mol)处理和正常CO2浓度(370μmol/mol)生长下的棉花凋落叶为试验材料,以威廉腔蚓Metaphire guillemi(Michaelsen,1895)和不同的CO2浓度(750μmol/mol和370μmol/mol)为作用因子,分析了蚯蚓、CO2浓度通过叶片分解对土壤C、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蚯蚓和加入凋落叶的联合作用对有机C有显著提高作用。接种蚯蚓对土壤全N含量影响不显著,但CO2浓度升高和蚯蚓联合作用对土壤全N含量有显著影响。CO2、叶片、蚯蚓3因子联合作用对土壤C、N含量有显著提高作用,且与蚯蚓和叶片联合作用对土壤C、N含量的影响相比,其效果更显著。结果显示,CO2浓度的升高通过改变植物凋落物C含量及其营养成分,影响了其潜在的降解有效性,同时大气CO2浓度的升高影响凋落物在蚯蚓体内降解过程,从而对凋落物的有效降解产生显著影响,最终改变土壤C、N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土壤生态 cO2浓度 c 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