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rban Waterfront Space Design under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A Case Study of Hefei Swan Lake
1
作者 LI Quanjun GE Juan +1 位作者 WANG Mengqing HU Yueyue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23年第4期45-49,共5页
With the proposal of the concept that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ecological issu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ssues of concern to people.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s accelerating,... With the proposal of the concept that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ecological issu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ssues of concern to people.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s accelerating,and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waterfront space in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city and people’s quality of life,enhancing the vitality of the city,the overall appearance of the city,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ity,is receiving increasing attention.And how to properly handl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waterfront spac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urban planning.Under the the concept of“ecological conservation”,it is though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waterfront space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harmony between nature and man,and strengthen the multifaceted connection of the city.Through field research on Swan Lake,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problems in the plank road and land ecology is conducted.It is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wan Lake by grasping the two keywords of“waterfront”and“city”,and starting from the improvement of water body and the enhancement of urban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lake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Urban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Waterfront space
下载PDF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Methods of Farmland Improvement along Coastal Areas of Jiangsu Province
2
作者 LIU Liu CHEN Yan +2 位作者 ZHOU Kou-hong ZHANG Xing HUANG Dong-qin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2年第10期36-39,42,共5页
[ Objective] The study aimed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farmland improvement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long coastal areas of Jiangsu Province. [ Method] Taking the coastal farmland improvement of Sheyang County, Jiangsu... [ Objective] The study aimed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farmland improvement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long coastal areas of Jiangsu Province. [ Method] Taking the coastal farmland improvement of Sheyang County,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an indicator system of environ- 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 for coastal farmland improvement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data collection, field survey and monitoring results, expert consultation, literature study and other methods, including four subsystems (biological resource, soil, vegetation and water environment) and 12 indicators. [ Result] The weights of soil, biological resource, vegetation and water environment were 0.614, 0.219, 0.118 and 0.049, and the top weight of soil showed that farmland improvement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soil. Among the 12 indicators, the most important indicators with higher weights were reclamation rate of the land (weight 0.389), population density (weight 0.164) and the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matter (weight 0.088). Therefore, in EIA of such kind of projects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give prominence to the identification, 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of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factor above. [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could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s for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nd estab- lishment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olicies along costal areas of Jiangsu Provi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angsu coast Farmland improvement ecological impact Indicator system Sheyang County China
下载PDF
基于“生态-气候适应性-游憩”多功能耦合的复合绿地生态网络格局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媛 黎贝 +5 位作者 李朋瑶 姚婧 陈明坤 唐密 张莉 陈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854-5866,共13页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构建多功能耦合的绿地生态网络格局是促进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以成都市为研究区,基于“源-汇”理论,综合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景观连通性...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构建多功能耦合的绿地生态网络格局是促进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以成都市为研究区,基于“源-汇”理论,综合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景观连通性指数、电路理论等方法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环境改善、游憩服务构建单因子网络,分析源地、廊道、生态战略点等空间要素特征,形成基于“生态-气候适应性-游憩”多层级、多功能复合生态网络优化格局。结果表明:(1)筛选出“源”-“汇”景观(生态159—29个,气候适应性30—14个,游憩208—40个)。生物迁徙廊道在研究区中部、西南部呈团簇状分布;气候适应性廊道呈中部集聚、东西稀疏的分布特征;游憩廊道相对密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四周扩散。(2)多层级“源-汇”景观网络中,总长度上,游憩廊道>生物迁徙廊道>气候适应性廊道;总面积上,生物迁徙廊道>游憩廊道>气候适应性廊道。一、二级廊道的适宜宽度为生态廊道200、100m,气候适应性廊道100、60m;游憩廊道60、30m。(3)叠加多目标廊道获得生态关键点753个,干扰点2371个。游憩源地中8.18%的面积应退让给生态廊道和气候适应性廊道。多功能耦合的生态网络优化格局可激活不同景观资源的潜在价值,对协调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双向需求,实现绿地资源在城市空间中的最优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保护 热环境改善 游憩服务 绿地生态网络 多功能耦合
下载PDF
椰糠型生态保育基质栽培对辣椒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之君 王志伟 黄磊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9,共9页
以‘甘科4号’辣椒为试材,以当地常规栽培作为对照(CK),采用温室大棚栽培的试验方法,研究椰糠、风沙土、人造泥炭、有机肥配比分别为5∶2∶1∶3(T1)、4∶3∶1∶3(T2)、3.5∶3.5∶1∶3(T3)、3∶4∶1∶3(T4)、2∶5∶1∶3(T5)、1∶6∶1∶3(... 以‘甘科4号’辣椒为试材,以当地常规栽培作为对照(CK),采用温室大棚栽培的试验方法,研究椰糠、风沙土、人造泥炭、有机肥配比分别为5∶2∶1∶3(T1)、4∶3∶1∶3(T2)、3.5∶3.5∶1∶3(T3)、3∶4∶1∶3(T4)、2∶5∶1∶3(T5)、1∶6∶1∶3(T6)、0∶7∶1∶3(T7)复混形成的模块化生态保育基质对辣椒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探索西部荒漠戈壁工业化土壤改良及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新路径。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下,T2~T5处理可促进辣椒长势(株高、茎粗、株幅),根系、品质和产量亦显著提高,且各项指标均随椰糠含量增加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相较CK,T5处理下单株结果数和单株产量分别增加了9.47%、19.65%。利用VIKOR法对各处理的品质及产量进行综合评价显示,T5处理下辣椒品质及产量最优,利益比率最小,为0.019。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椰糠型生态保育基质(椰糠含量占比30%~55%)适合荒漠化土地上的辣椒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糠型生态保育基质 辣椒种植 生长特性 戈壁生态农业 土壤改良
下载PDF
椰糠型生态保育基质的水力-入渗特性及配比寻优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之君 陈蒋 +1 位作者 王志伟 赵晨希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7-395,共9页
[目的]荒漠戈壁因降水量少、蒸发量大等环境因素胁迫,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探索适宜的土壤改良方法,以提升其保水性、持水性,对于荒漠化防治及戈壁生态农业发展十分重要。[方法]以无椰糠基质组别T0(风沙土∶有机肥∶人造泥炭=7∶3∶1... [目的]荒漠戈壁因降水量少、蒸发量大等环境因素胁迫,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探索适宜的土壤改良方法,以提升其保水性、持水性,对于荒漠化防治及戈壁生态农业发展十分重要。[方法]以无椰糠基质组别T0(风沙土∶有机肥∶人造泥炭=7∶3∶1)为对照,对理化性质较好的3组配比椰糠型生态保育基质(风沙土∶椰糠∶有机肥∶人造泥炭=3.5∶3.5∶3∶1或3∶4∶3∶1或2∶5∶3∶1,依次为T1、T2、T3)进行水力-入渗特性试验;利用离心机法测定基质水分与吸力的关系,探究该基质的水力特性;再通过室内定水头土柱入渗试验分析基质的入渗特征;并以测定的各项指标为基础,结合坐标综合评定法进行配比寻优。[结果]T1、T2、T3组别较之T0组别,田间持水量分别增加10.22%,12.13%,14.99%,全有效水含量分别增加8.10%,8.81%,12.83%;在吸力水头的对数值P f=1.8~3.8阶段(基质吸力对数值),各组别比水容量均值大小为T3>T2>T1>T0;根据灰色关联分析,入渗能力大小为T3>T2>T0>T1。[结论]适宜比例椰糠混掺改变基质的有效水含量和孔隙分布比,显著提升基质的保水持水能力。从理化性质、水力及入渗特性角度综合来看,T3配比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糠型生态保育基质 水力特性 坐标综合评定法 灰色关联分析 配比寻优 土壤改良
下载PDF
Discussion on Action and Potential of Fenlong Megascience in the Symbiosis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被引量:4
6
作者 韦本辉 申章佑 +6 位作者 周佳 周灵芝 李艳英 劳承英 甘秀芹 胡泊 韦元波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7年第12期2303-2308,2311,共7页
The fourth new farming model Fenlong is identified as megascience for the first time. Fenlong can be directly applied to farming of farmland, remoulding of mortar black soil and saline alkali land and development of d... The fourth new farming model Fenlong is identified as megascience for the first time. Fenlong can be directly applied to farming of farmland, remoulding of mortar black soil and saline alkali land and development of degraded grassland. Deep loosening can create huge soil reservoirs, reduce fertilization, promote indi- rectly the improvement of river water fisheries and water sources and the upgrading of shaping and hydropower industry, thus making a new round of mobilization and pooling of natural resources. As a result, the nature is able to produce good food needed by human, the spatial dimension of the land is increased, the natural pre- cipitation storage is increased, the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 are reduced, the eco-environment is improved, and the economic benefits are increased. Fenlong is not restricted to global application by ecological region and crop variety and is not subject to the time-space constraints for a hundred thousand years. On the basis of utilizing the heaven and earth resources, it brings about a huge effect of mega- science. Compare with traditional farming, the depth under the mode of Fenlong is increased by 2-3 times, the contents of nutrient, water, oxygen and microorganism in the soil are increased by 10%-200%, the content of pale salt is increased by 20%-40%, the temperature is increased by 2-4 ~C, and the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of crops is improved by 10%. Under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Fenlong, the yield of crop applied with no fertilizers is increased by more than 10%, crop yield is still in- creased by more than 5% when the application amount of chemical fertilizer is re- duced by 10%-20%. Under the farming mode of Fenlong combined with no in- crease in fertilization, the crop yield, crop quality, farming efficiency, natural precipi- tation storage and air humidity are increased by 10%-50%, 5%, 15%, 100% and 5%, respectively, and the emissions of methane and other gases are reduced by more than 5%. Even in mortar black soil, saline alkali land and degraded grassland, the yield is still increased by 15%-50%. These improvement effects can last for many years, helping achieve the real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long Megascience Autogeneration Yield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Water conservation ecology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下载PDF
基于自然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技术路径探索
7
作者 周妍 王金满 +4 位作者 陈妍 应凌霄 周旭 冯宇 景明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0-49,共10页
研究目的:探索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融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全过程的理论框架、技术路径,对其全过程技术体系和适应性管理进行研究,为科学推进工程实施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研究方法:文献梳理、对比分析... 研究目的:探索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融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全过程的理论框架、技术路径,对其全过程技术体系和适应性管理进行研究,为科学推进工程实施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研究方法:文献梳理、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研究结果:(1)山水工程实施的全过程应围绕NbS准则和指标要求,在调查评价、规划设计、工程实施和管理维护全过程融入NbS理念,以有效指导工程实施;(2)将NbS作为山水工程的理论指引,应针对特定生态问题和修复对象,识别关键修复要素并选择对应工程技术;(3)串联关键生态系统要素、贯通区域(流域)—保护修复单元—场地三个尺度是将NbS融入山水工程,推动全要素、多尺度、多层级治理的实现路径。研究结论:将NbS准则融入山水工程调查评价、规划设计、工程实施和管理维护全过程,是保证山水工程实施成效的关键,需尽快完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形成具体标准和范式,推动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 技术路径
下载PDF
浅谈水土保持措施与农田生态系统功能的生态修复与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吴小萍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4年第4期95-97,共3页
本文阐述了农田生态系统功能的意义和生态修复与优化的关键作用。详细讨论了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质量、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以及农田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的影响。
关键词 水土保持措施 农田生态系统功能 生态修复 生态优化
下载PDF
水利工程中的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技术应用研究
9
作者 井翔翔 《工程技术研究》 2024年第13期87-89,共3页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田河道的治理日益受到关注。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技术是农田河道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以河道生态护坡技术作为切入点,简要叙述了生态护坡的概念,分析了生态护坡技术的功能和类型,重点阐述了土工三维植...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田河道的治理日益受到关注。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技术是农田河道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以河道生态护坡技术作为切入点,简要叙述了生态护坡的概念,分析了生态护坡技术的功能和类型,重点阐述了土工三维植被网护坡技术、水上湿喷植被混凝土护坡技术、土工格室植草护坡技术、生物抗冲毯护坡技术的应用要点,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工程 河道生态护坡 农田河道治理
下载PDF
玛曲县退化湿地生态修复治理技术探索
10
作者 才让贡保 《绿色科技》 2024年第6期42-45,49,共5页
以玛曲县尼玛镇秀玛村至贡北湿地、尼玛镇忠克隧道至县城湿地和欧拉秀玛乡湿地3个存在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湿地为例,分析了不同湿地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理念下的湿地生态修复治理技术。结... 以玛曲县尼玛镇秀玛村至贡北湿地、尼玛镇忠克隧道至县城湿地和欧拉秀玛乡湿地3个存在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湿地为例,分析了不同湿地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理念下的湿地生态修复治理技术。结果表明:湿地水域面积萎缩、鼠害、河道内切和草场退化是该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受自然和人为2部分因素的影响。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理念的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鼠害防治、植被恢复、退牧还湿、围栏建设和标识牌建设5部分,根据不同区域的湿地退化程度采取将多种修复技术相结合以实现湿地修复,以期为玛曲县及类似地区的湿地生态修复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 湿地 生态修复 玛曲县
下载PDF
生态修复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践与思考——以古田县鹤塘镇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铃妃 《经纬天地》 2023年第5期5-8,共4页
针对资源开发型地区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以及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产业转型的问题,以古田县鹤塘镇为例,从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农用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及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布局与规划4个方面梳理生态修复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践路... 针对资源开发型地区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以及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产业转型的问题,以古田县鹤塘镇为例,从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农用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及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布局与规划4个方面梳理生态修复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践路径,为该区域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抓手,并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未来的发展提出思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生态修复 农用地整理 产业转型
下载PDF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和模式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锐 《中国农机装备》 2023年第6期71-74,共4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与实施,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基本农田的种植效益。在介绍高标准基本农田构成的基础上,以某区域土地规划与农田建设情况为例进行分析,该区域耕地面积5924.38hm2,大部分基本农田有效土层厚度分值80-100分,占比84%,分布... 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与实施,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基本农田的种植效益。在介绍高标准基本农田构成的基础上,以某区域土地规划与农田建设情况为例进行分析,该区域耕地面积5924.38hm2,大部分基本农田有效土层厚度分值80-100分,占比84%,分布较为广泛。基本农田差异明显,平均潜力分值72.28分,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为此因地制宜规划高标准基本农田,加强土壤的改良,强化田块综合整理,加强农田生态建设,为土地整治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标准基本农田 土壤改良 生态效益
下载PDF
安溪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晓阳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7-22,共6页
分析了安溪县水土保持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区域的概况、存在问题及整治措施,利用AHP法与Delphi法构建起包含3个层次、12个指标的生态效益评价体系,通过计算各指标层权重,对经无量纲化处理过的各指标进行分值量化,对综合整治后的生态效益进... 分析了安溪县水土保持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区域的概况、存在问题及整治措施,利用AHP法与Delphi法构建起包含3个层次、12个指标的生态效益评价体系,通过计算各指标层权重,对经无量纲化处理过的各指标进行分值量化,对综合整治后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价,得出工程的实施有效解决了水土流失的问题,基本实现了工程建设目标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生态效益评价 AHP法 DELPHI法 评价体系 无量纲化处理
下载PDF
对加快农田水利设施提质改造问题的思考
14
作者 田恒仓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5期143-145,共3页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农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配套内容,也是关乎农户收入稳定性和保障度的物质基础,在积极响应国家农业政策以及改善农业生活条件的同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持续稳定的增长状态,以此提高农户的生活水平,维持和优化...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农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配套内容,也是关乎农户收入稳定性和保障度的物质基础,在积极响应国家农业政策以及改善农业生活条件的同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持续稳定的增长状态,以此提高农户的生活水平,维持和优化绿色生态环境,使得农田水利行业成为我国综合国力增强的主流行业。与此同时,在新时代、新形势背景下,如何结合社会需求和行业现状,加快农田水利设施提质改造,已经在根本上关系到粮食生产对的安全,同时,农田水利设施的提质改造也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对社会安定和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均有着不可小觑的战略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农耕 水利设施 提质改造 问题与思考
下载PDF
论中国农田生态保育 被引量:30
15
作者 杨正礼 梅旭荣 +1 位作者 黄鸿翔 徐明岗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5年第4期280-284,314,共6页
在对国内外农田生态保育现状与研究进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农田生态保育的新观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农田基础设施与条件建设、农田防污治污体系构建和生物多样性保育等;讨论了该领域的若干重大问题,揭示出相关重要科学问... 在对国内外农田生态保育现状与研究进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农田生态保育的新观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农田基础设施与条件建设、农田防污治污体系构建和生物多样性保育等;讨论了该领域的若干重大问题,揭示出相关重要科学问题;提出了“藏粮于田”战略及其基本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育 中国 生物多样性保育 基本农田保护 农田基础设施 研究进展 基本内涵 体系构建 科学问题 基本对策 国内外 新观念
下载PDF
陇中黄土区坡面整地和植被类型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25
16
作者 冯天骄 卫伟 +3 位作者 陈利顶 于洋 杨磊 张涵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216-3225,共10页
合理的坡面整地和人工植被恢复能够改善土壤状况,进而促进植被生长和生境改善。在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和整地方式下的土壤属性变化规律,对于揭示整地-植被-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有重要意义。基于外业采样和室内测定... 合理的坡面整地和人工植被恢复能够改善土壤状况,进而促进植被生长和生境改善。在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和整地方式下的土壤属性变化规律,对于揭示整地-植被-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有重要意义。基于外业采样和室内测定的方法,测定了样品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和酸碱度,对比和分析黄土高原小流域不同整地方式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养分变化的总体规律是明显的表聚性,土壤养分含量随土层的增加而减少,0—1m养分平均含量只有表层含量的43.1%—86.8%,除此之外全磷、全钾养分含量还具有波动性、富集性等特点;(2)整地和植被类型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整地方式下养分含量依次为:水平沟、水平阶>鱼鳞坑>反坡台,植被类型养分对比结果:柠条>油松>山杏>侧柏,同时发现整地方式对速效养分的影响较大,而植被恢复对全量养分的影响占主导优势;(3)植被对不同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响应:分析植被的养分利用特点,发现侧柏对磷素的消耗较大,柠条对钾素的消耗较大,并且发现有机质含量存在波动层、渐变层和稳定层等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整地方式 水土保持 生态恢复 土壤改良
下载PDF
西北干旱灌溉区种植春小麦和牧草对耕地盐渍化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昂 张鸣 +2 位作者 张建 吴应珍 葛承暄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2-37,共6页
[目的]研究西北干旱灌溉区种植春小麦和牧草对耕地盐渍化的影响差异,为该区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混播牧草披碱草/苜蓿(Elymus dahuricus/Medicago sativa)及其下部土壤为研究对象,通... [目的]研究西北干旱灌溉区种植春小麦和牧草对耕地盐渍化的影响差异,为该区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混播牧草披碱草/苜蓿(Elymus dahuricus/Medicago sativa)及其下部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植被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及其下部土壤的水、盐含量等指标,来分析和比较种植春小麦和牧草对耕地盐渍化的影响,以及不同植被特征指标与土壤水、电导率间的定量关系。[结果]小麦和牧草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均随生长时间的延长呈显著升高趋势。小麦收获后,小麦地裸露类似于裸地,而牧草继续生长并保持覆盖耕地。当耕地被植被覆盖时,其地表的日照强度、表层土壤(0—5cm)的温度和盐含量均显著低于裸地,而地表的湿度和表层土壤的含水率正好相反,均显著高于裸地。相关分析显示,植被地上生物量与土壤含水率、植被盖度与土壤盐含量间相关性最强,土壤含水率与盐含量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植被地上生物量每提高1kg/m2,可使植被覆盖区的表层土壤含水率升高6%,盖度每提高1%,可使表层土壤的电导率降低2.2μS/cm。[结论]西北干旱灌溉区种植春小麦因生育期较短易引发土壤的次生盐渍化,而牧草覆盖耕地时间较长可预防耕地发生盐渍化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王川灌区 次生盐渍化 植被覆盖 农田生态保育
下载PDF
施用化学肥料对玉米根茬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兴礼 任成礼 +2 位作者 程其昌 代静玉 姜岩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0年第3期55-60,共6页
本文通过试验证明了栽培玉米增施化学肥料既可以提高粮食单产,又可随着粮食产量的增加而增多玉米根茬的数量。玉米根茬留在土壤里既有利于保持耕地土壤的生态平衡,又可改善土壤的肥沃状况,历来认为玉米只是“耗地”作物的传统观念值得... 本文通过试验证明了栽培玉米增施化学肥料既可以提高粮食单产,又可随着粮食产量的增加而增多玉米根茬的数量。玉米根茬留在土壤里既有利于保持耕地土壤的生态平衡,又可改善土壤的肥沃状况,历来认为玉米只是“耗地”作物的传统观念值得商榷。试验还证明玉米根茬数量远比大豆根茬为多,这也说明玉米在农田生态中的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根茬数量 施肥 化学肥料
下载PDF
三峡库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改善 被引量:43
19
作者 杜佐华 严国安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99-304,共6页
介绍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现状,分析了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阐述了水土流失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破坏土地资源、淤毁水利工程、抬高河床、加剧洪旱等自然灾害、污染水资源。提出水土流失是库区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搞... 介绍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现状,分析了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阐述了水土流失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破坏土地资源、淤毁水利工程、抬高河床、加剧洪旱等自然灾害、污染水资源。提出水土流失是库区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搞好水土保持是解决库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1989年开始实施的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在控制水土流失、抢救土地资源、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拦蓄地表径流、缓解洪旱灾害、提高库区人口环境容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库区生态环境的改善。针对库区现在面临的人为水土流失加大、重力侵蚀的诱发因素增多、水土流失对水质的不利影响加重等问题提出了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水土保持 生态环境改善 水土流失
下载PDF
高寒内流河源头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实践——以青海省祁连山疏勒河—哈拉湖汇水区为例 被引量:13
20
作者 尚洪磊 韩永伟 +4 位作者 蔡譞 吕凤春 王世曦 孟晓杰 计伟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4-240,共7页
通过分析青海省祁连山疏勒河—哈拉湖汇水区山、水、草、田(天然牧草地)、湖之间的内在关系和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围绕布哈河、疏勒河、大通河三河河源区、疏勒河河源—出境段及哈拉湖东岸等重点区域,以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湿地... 通过分析青海省祁连山疏勒河—哈拉湖汇水区山、水、草、田(天然牧草地)、湖之间的内在关系和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围绕布哈河、疏勒河、大通河三河河源区、疏勒河河源—出境段及哈拉湖东岸等重点区域,以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湿地保护、黑土滩型退化草地综合治理、沙化土地治理、退化草场改良、草地生态系统破碎化治理、草原鼠害防控、人口聚集区环境综合整治及河道生态修复治理等为重点工程,提出提高水源涵养功能、修复破碎生境和提升生态环境功能三大重点任务,探索推进高寒内流河源头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以期构建生态安全格局,重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屏障功能,切实保障西北内陆地区和国家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区 内流河 山水林田湖草 生态保护与修复 疏勒河 哈拉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