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uman Settlement Evaluation in Mountain Areas Based on Remote Sensing,GIS and Ecological Niche Modeling 被引量:7
1
作者 ZHAO Jian XU Min +1 位作者 LU Shi-lei CAO Chun-xia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3年第3期378-387,共10页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the word's highest and largest plateau. Due to increasing demands for environment exploration and tourism, a large transitional area is required for altitude adaptation. Hehuang valley, w...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the word's highest and largest plateau. Due to increasing demands for environment exploration and tourism, a large transitional area is required for altitude adaptation. Hehuang valley, which locates in the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the Loess Plateau and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has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and relatively low elevation. Our question is whether the geographic conditions here are appropriate for adapted stay before going into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refore,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the potential use of ecological niche modeling (ENM) for mapping current and poten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human settlements. We chose the Maximum Entropy Method (Maxent), an ENM which integrates climate,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al data, to model distributions and assess land suitability for transition areas. After preprocessing and selecti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variables and spatial auto- correlation input data were removed and 106 occurrence points and 9 environmental layers were determined as the model inputs. The threshold- independent model performance was reasonable according to lO times model running, with the area under the curve (AUC) values being 0.917± 0.01, and 0.923±0.002 for test data. Cohen's kappa coefficient of model performance was 0.848. Results showed that 82.22% of the study extent was not suitable for human settlement. Of the remaining areas, highly suitable areas aceounted for 1.19%, moderately for 5.3% and marginally for 11.28%. These suitable areas totaled 418.79 km2, and 86.25% of the sample data was identified in the different gradient of suitable area.The decisive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re slope and two climate variables: mean 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 and temperature seasonality. Our model showed a good performance in mapping and assessing human settlements. This study provides the first predicted potential habitat distribution map for human settlement in Ledu County, which could also help in land use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an settlement Remote sensing Suitability assessment ecological niche modeling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valuation and Applic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Severe Earthquake Disaster
2
作者 FU Fei YANG Qiaoyan ZHANG Shuaijun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4年第6期29-33,38,共6页
To conduct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disaster areas after the severe earthquake, such as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Lushan Earthquake, this article uses region 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valuation ... To conduct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disaster areas after the severe earthquake, such as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Lushan Earthquake, this article uses region 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valuation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to construct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model on the basis of ecololgical environment indexes in Mianzhu City. Through this model, resource status of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in Mianzhu is analyzed, as well as the ecological capacity and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this paper provides multi-path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ettlements after the earthqu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vere earthquake disaster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valuation ecological footprint ecological pressur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ettlement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strategy
下载PDF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总部经济区规划思路与实践
3
作者 周敏 李峰 +1 位作者 贾伟 黎贝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35-240,共6页
面对经济发展与绿色发展协调并进的目标,解析公园城市的内涵与价值,提出公园城市理念下总部经济区规划思路,并通过成都金融总部商务区规划设计实践,提出7个维度的空间策略,探索宜人、宜居、宜业目标下彰显自然之美的现代总部经济区规划... 面对经济发展与绿色发展协调并进的目标,解析公园城市的内涵与价值,提出公园城市理念下总部经济区规划思路,并通过成都金融总部商务区规划设计实践,提出7个维度的空间策略,探索宜人、宜居、宜业目标下彰显自然之美的现代总部经济区规划设计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公园城市的建设核心是把自然生态、城市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整体,重点解决服务人民与涵养生态及经济转型之间的矛盾;公园城市理念下的总部经济区规划应把满足人的功能需求放在首位,以绿色空间为骨架引导功能和形态布局,在公园化的生态本底上梳理和设计城市环境空间,实现生态环境资源和公共空间资源的整合及效益最大化。研究验证了公园城市在创造公共财富、营造环境活力、提升城市竞争力等方面的综合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以人为本 公园城市 理想人居环境
下载PDF
农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现实问题与破解路向
4
作者 陈士勇 周政 朱若涵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09-214,共6页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和健康,需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从价值维度看,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应有之义,是培育高素质农民的重要途径...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和健康,需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从价值维度看,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应有之义,是培育高素质农民的重要途径。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多重因素影响,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仍存在农民人居环境整治主体性有待提高、农民生态文明教育有待强化以及农民环保法律意识有待提升等诸多问题。对此,应加强顶层设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格局;创设符合农民需求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农民生态文明观形成;精准施策,完善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体制机制,提高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以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民 农村人居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
下载PDF
川西北地区乡村生态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与优化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席欢 朱艳婷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4-169,共6页
乡村生态人居环境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推动乡村生态人居环境建设,需要准确把握乡村当前生态人居环境建设的质量水平,并依据质量水平和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本文结合川西北地区乡村区域特色和实... 乡村生态人居环境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推动乡村生态人居环境建设,需要准确把握乡村当前生态人居环境建设的质量水平,并依据质量水平和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本文结合川西北地区乡村区域特色和实际情况,运用理论分析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由自然环境、社会生态、经济支撑3个子系统16个具体指标组成的乡村生态人居环境指标体系,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典型乡村生态人居环境进行评价,根据重点生态功能限制区特点和生态人居环境安全确定乡村生态人居环境建设的关键。在分析川西北地区乡村人居环境生态安全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乡村生态人居环境保护、保护乡村生物多样性、乡村产业生态化发展等针对性的优化建议,认为政府的主体作用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保障川西北地区乡村生态人居环境健康发展的关键,而实现川西北地区乡村生态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需要切实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人居环境 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人工湿地
下载PDF
实践自然观下侗寨理水智慧及其生态治理启示 被引量:2
6
作者 黄梅 乔杰 +1 位作者 于洋 段德罡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5-85,共11页
水环境治理问题是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突出短板。传统村落具有丰富的理水生态实践经验,同时也面临着现代化进程带来的水生态危机。研究基于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与马克思实践自然观的辩证统一关系,结合黔东南都柳江流域30多个侗寨的跟... 水环境治理问题是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突出短板。传统村落具有丰富的理水生态实践经验,同时也面临着现代化进程带来的水生态危机。研究基于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与马克思实践自然观的辩证统一关系,结合黔东南都柳江流域30多个侗寨的跟踪调查,首先,从生产主义时期生态循环传统断裂、功能主义下流域自调节能力下降、经济理性下水“生态-社会”系统失衡的新“生产-交往-个体”实践中剖析了侗寨面临的理水生态危机;其次,通过“实践-历史-资本”理论关系解析了侗寨水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标准化现代工程实践对地方性知识的忽视、生态文化价值认知不足下的功能空间异化、农业生命逻辑缺失下的现代生态制度失范;最后,从融入地方性知识的现代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顺应流域多尺度生态规律的功能空间活化、加强村民主体意识的水“生态-社会”系统共治3个方向提出新时期侗寨水环境治理的建议,以期更好地适应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人居环境 实践自然观 理水智慧 生态治理 黔东南侗寨
下载PDF
意愿外化为行为是否有效:生态服务付费与人居环境整治效果提升 被引量:1
7
作者 田蓬鹏 潘子纯 朱玉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2-115,共14页
沿着“付费意愿-环保行为-人居环境整治效果”的研究过程,利用OLS和内生转换模型,分析了生态服务付费意愿与环境效果的关系,结果表明:具有付费意愿的村民有更强的环保意愿和倾向,能通过促进自我环保行动、带动邻里行动及配合监督村干部... 沿着“付费意愿-环保行为-人居环境整治效果”的研究过程,利用OLS和内生转换模型,分析了生态服务付费意愿与环境效果的关系,结果表明:具有付费意愿的村民有更强的环保意愿和倾向,能通过促进自我环保行动、带动邻里行动及配合监督村干部行动,实现意愿到行为的外化,同时通过环保基础、资金保障、制度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机制等村庄保障的调节确保付费意愿外化为行为的有效性,从而促进人居环境整治效果提升。意愿外化为行为并非一直有效,付费意愿对环境效果提升效应因地区、意愿强度、环境水平和人居环境整治类型的异质性而不同。即是说,只要“意愿-行为-效果”的路径畅通和村庄基础等外部情景保障到位,就可通过提高村民环境保护的意愿,使得意愿外化为主动参与环保行为和影响他人环保行为,从而提高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服务付费 付费意愿 环保行为 人居环境整治效果
下载PDF
洞庭湖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动态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 被引量:4
8
作者 周雅萍 赵先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249-259,共11页
为探索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演变规律,该研究综合运用遥感影像、兴趣点、统计数据等多源数据,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3个维度构建了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和GIS空间分析对2010—2020年洞庭湖区乡... 为探索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演变规律,该研究综合运用遥感影像、兴趣点、统计数据等多源数据,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3个维度构建了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和GIS空间分析对2010—2020年洞庭湖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开展了动态评价,并利用障碍度模型诊断了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洞庭湖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成效明显,但区域之间仍存在较大差异,其人居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在空间上呈现西南部相对下降,东北部逐渐上升的演变趋势;2)从乡村人居环境系统内部来看,2010—2020年生产空间质量指数稳定上升,较高及以上质量等级县域的分布已从洞庭湖区南部转向东部,空间格局发生较大变化;生活空间质量指数明显提高,呈现由市辖区逐渐向外扩张发展的空间演变规律;生态空间质量指数基本保持不变,空间上呈现顺序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梯度递减的分布特征;3)影响洞庭湖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的主要障碍因子为乡村经济活动强度、生物丰富度指数、乡村休闲设施密度、农业机械化水平、乡村电力设施水平、医疗情况和水文指数。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充实、丰富了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理论成果,同时也为推进洞庭湖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和乡村振兴状态监测提供了数据与决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人居环境质量 生态 "三生"空间 动态演化 障碍度 洞庭湖区
下载PDF
生态文明视角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检视与应对方略 被引量:5
9
作者 董帅 闫海莹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93-102,共10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作为2035年的远景目标之一。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抓手。检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的困境,是建设美丽中国与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逻...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作为2035年的远景目标之一。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抓手。检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的困境,是建设美丽中国与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逻辑进路。伴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助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上成效显著,但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压力。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着治理主体单一、法治制度空置、资金保障不足、技术手段落后、社会资本缺失、宣传教育乏力、考评手段陈旧、问责机制不全等八大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需要在切实审视农村环境整治困局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合理的应对方略,并对整治进路实施理性预期与展望,以期为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农村人居环境 整治模式 评估体系
下载PDF
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时空分异及影响机制 被引量:2
10
作者 董冬 罗毅 +2 位作者 王丽宸 邰宇 顾康康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9-40,共12页
作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已经过3轮试点,并进入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建设阶段。生态补偿政策已经拓展到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产业结构调整、村民就业与生活水平等领域,直接影响乡村人居环... 作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已经过3轮试点,并进入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建设阶段。生态补偿政策已经拓展到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产业结构调整、村民就业与生活水平等领域,直接影响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科学开展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时空分异及影响机制研究对促进生态补偿机制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选择2011—2019年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10个县(区、市)相关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期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乡村人居环境综合质量以及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生活环境子系统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而乡村生产环境呈现下降趋势。(2)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呈现东西高、中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3)生态环境因素是研究区环境质量时空分异的主导因素,生产与生活因素是内在驱动因素,政策因素是外部直接因素。其中,生态补偿指数、新安江流域水质、乡村人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乡村医疗设施水平和乡村低保人数比例是驱动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上升的主要影响因子,且影响力随着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人居环境 时空分异 熵权TOPSIS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
下载PDF
基于文化、生态与智能理念的人居环境设计研究
11
作者 王佳 费飞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3年第7期159-161,共3页
文化传承、生态可持续和智能理念的融入是21世纪人类在人居环境设计上面临的最迫切的课题。舒适和有底蕴的设计已成为当前环境设计研究的热点。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生态、文化性设计已深入到各种类型的人居环境中,室内设计也在零星点点... 文化传承、生态可持续和智能理念的融入是21世纪人类在人居环境设计上面临的最迫切的课题。舒适和有底蕴的设计已成为当前环境设计研究的热点。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生态、文化性设计已深入到各种类型的人居环境中,室内设计也在零星点点的加入智能设计。人居环境设计中的生态问题、文化保护性和智能设计是当下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但至今,它的发展尚未解决高品质人类生活的部分需求。随着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和文化设计,这种环境保护可以提升消费者的生活质量,更能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智能技术的出现,不仅为人类创造了更加方便的日常生活,也为经济增添了新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设计 文化 生态 智能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优化研究——基于安徽的实证分析
12
作者 陈干全 李凯瑞 程建华 《宿州学院学报》 2023年第10期20-25,共6页
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十四五”规划建设工作,基于“三生”功能,选取与人居环境相关的22个指标,构建农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2016—2020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进行分析,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农村人居环境... 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十四五”规划建设工作,基于“三生”功能,选取与人居环境相关的22个指标,构建农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2016—2020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进行分析,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空间格局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安徽省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显著,有利于后续生态文明建设;安徽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水平逐年升高,但农村人居环境整体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间差距依然存在,呈现出“皖南高,皖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针对农村人居环境质量问题,从生产、生活和生态三个维度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人居环境 乡村振兴 “三生”功能 生态文明
下载PDF
Rural Domestic Sewage Treatment Model: Case Study Based on Dongying Sec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13
作者 Shan Zhang Yu Wang Xiujuan Wa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AS 2023年第3期172-184,共13页
The 20<sup>th</sup>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urban and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and build livable and workable villages and beautiful village... The 20<sup>th</sup>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urban and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and build livable and workable villages and beautiful villages. The development and challenges of rural domestic sewage treatment coexist.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15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in 3 districts and counties of Dongying City,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rural domestic sewage treatment and expectations. Investigate rural domestic sewage treatment cases in-depth, and condense four modes of primitive, developmental, mature and advanced in a variety of different rural domestic sewage treatment models for discussion, among which, the village sewage treatment work under the mature mode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and is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current rural domestic sewage treatment. Through the multi-case analysis method, the practical dilemma of sewage treatment in different models of villages is summarized, and the feasible improvement path is explored,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Dongying and the Yellow River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 Domestic Sewage human settlements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下载PDF
景感生态学研究进展及其对人居环境科学的启示
14
作者 刘江 温俊豪 张雪葳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3年第6期75-81,共7页
面对中国城镇化中后期的发展需求,中国人居环境科学亟需建立科学共同体,探寻基于共性科学问题解决的认知方法和技术解决方案。景感生态学(landsenses ecology)作为近年来生态学发展较快的分支之一,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基础,继承了中国传... 面对中国城镇化中后期的发展需求,中国人居环境科学亟需建立科学共同体,探寻基于共性科学问题解决的认知方法和技术解决方案。景感生态学(landsenses ecology)作为近年来生态学发展较快的分支之一,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基础,继承了中国传统人居营建优良传统,对我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首先,明确了景感生态学具有学科融合、技术支撑与多尺度空间实践引导的基本特征,将景感生态学的核心思想归纳为人感尺度的生态特征与以人为本的景感营造。其次,解构了景感生态学的技术方法,总结了物联网、趋善化模型、生态信息数据系统等多种技术方法在土地利用规划、建设与管理中的应用途径。进而,探索了景感生态学对我国人居环境科学的重要启示:生态过程与人类感知的全尺度交互;从分散到融合的多源数据信息优化;从景观到景感的空间营造思维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感生态学 人居环境 理论核心 技术体系 景感营造
下载PDF
乡村振兴统筹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念分析
15
作者 沐鹏锟 储著源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80-85,共6页
乡村振兴统筹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具有紧密联系。当前,基于乡村振兴统筹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念,政府采取了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绿色产业、弘扬特色... 乡村振兴统筹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具有紧密联系。当前,基于乡村振兴统筹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念,政府采取了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绿色产业、弘扬特色文化、建立长效机制的具体举措,并取得了较好成效,具有吸引人才回流、推动乡村经济振兴、活跃农村文化市场及促进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生态文明建设 人居环境 绿色农业
下载PDF
新发展阶段下乡村人居环境治理优化路径研究——基于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张家庄村的案例分析
16
作者 韩笑 杨碧成 +1 位作者 王馨民 李静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70-74,共5页
随着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优化已经成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领域。文章深入探讨了乡村人居环境治理优化的三大核心路径:生态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完善和特色产业建设。其中生态环境是乡村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确保... 随着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优化已经成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领域。文章深入探讨了乡村人居环境治理优化的三大核心路径:生态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完善和特色产业建设。其中生态环境是乡村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确保了乡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基础设施作为外部连接的桥梁,显著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而特色产业建设作为乡村的经济支柱,不仅为村庄提供了经济支撑,还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研究结果对于理解和推进当前与未来的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人居环境 优化路径 生态环境治理 基础设施完善 特色产业建设
下载PDF
生态文明视角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估与空间分布研究
17
作者 郭延龙 陈鹏宇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2-22,69,共12页
以生态文明为视角依据人居环境科学5大系统框架“自然—人类—社会—居住—支撑网络”(NMCRS)、熵权-TOPSIS和ArcGIS测度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2016—2020年的人居环境质量及其时空分布态势。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各指标与人居环境质量... 以生态文明为视角依据人居环境科学5大系统框架“自然—人类—社会—居住—支撑网络”(NMCRS)、熵权-TOPSIS和ArcGIS测度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2016—2020年的人居环境质量及其时空分布态势。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各指标与人居环境质量的关联程度。研究表明:第一,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人居环境质量指数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第二,其人居环境质量的时空分布大致呈“中间高—周围低—外围中”的分布格局。第三,子系统层排列关联序为:C>R>S>M>N。C社会子系统和C12人均可支配收入影响力最显著。我们需要着重改善社会系统中的问题,改良经济发展模式,优化社会生产和发展的效率,合理分配社会资源等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徽州文化保护区的人居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人居环境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 熵权-TOPSIS 灰色关联度分析
下载PDF
城市人居环境的生态设计方法探讨 被引量:52
18
作者 刘平 王如松 唐鸿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997-1002,共6页
城市化促进了国家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但同时因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方面的失谐造成目前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恶化。城市生态学正是研究这种以人类密集活动为特征的城市居民及其栖息环境关系的科学。在综述国内外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和设计... 城市化促进了国家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但同时因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方面的失谐造成目前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恶化。城市生态学正是研究这种以人类密集活动为特征的城市居民及其栖息环境关系的科学。在综述国内外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和设计方法的基础上 ,根据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方面的生态工程原理 ,提出城市人居环境生态设计方法 ,对人居环境生态设计所涉及的内容、系统分析、设计步骤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设计 人居环境 生态学 城市设计
下载PDF
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以大南岳旅游圈为例 被引量:58
19
作者 李伯华 刘沛林 +1 位作者 窦银娣 王鹏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353-1360,共8页
以系统论和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从自组织性、周期性和波动性等3个方面总结了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的演变特征。以大南岳旅游圈为例,将旅游要素流的时空变换作为主要驱动因子,构建了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的动力模型... 以系统论和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从自组织性、周期性和波动性等3个方面总结了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的演变特征。以大南岳旅游圈为例,将旅游要素流的时空变换作为主要驱动因子,构建了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的动力模型,其演变过程经历了入侵、竞争、反应和调控4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驱动力量和作用方式不同,所产生的人居效应有差异。其中,入侵过程可看做是旅游要素流的空间集聚对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的影响;竞争过程实质上是分化过程和共生过程的统一;反映过程是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系统对外界干扰的适应与调整;调控过程是厘清乡村人居环境时空格局与旅游发展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求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建设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地 人居环境 自组织演化 生态群落演替
下载PDF
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生态-地理过程——以广州市为例 被引量:18
20
作者 祁新华 程煜 +3 位作者 胡喜生 陈烈 林小阳 周燕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4512-4520,共9页
生态-地理过程(Eco-geographic process,EGP)是现代生态学、地理学与人居环境科学交叉与融合的重要研究方向。阐述了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内涵,并指出人居环境系统演变一般是从乡村人居环境,到边缘区人居环境,再到核心区人居环境,由此形... 生态-地理过程(Eco-geographic process,EGP)是现代生态学、地理学与人居环境科学交叉与融合的重要研究方向。阐述了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内涵,并指出人居环境系统演变一般是从乡村人居环境,到边缘区人居环境,再到核心区人居环境,由此形成一个不可逆的演替序列。在此基础上,以广州市为例,综合运用生态学与地理学等分析方法,从边缘区与核心区、乡村人居环境系统及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将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生态-地理过程划分为4类,即入侵(渗透、跳跃、蚕食、延伸)、竞争(分化和共生)、反应和调控,并构建了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生态-地理过程概念模型。生态-地理过程研究对理解大城市边缘区演变机理与生态调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城市边缘区 人居环境系统 演变 生态-地理过程 生态调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