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生态伦理观念的批判与重建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本书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55-59,共5页
面对当今生态环境严重失衡、人居环境持续恶化的困境,必须构建当代民族生态伦理观念、防止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既要充分认识和尊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伦理道德观念,更要广泛吸收各民族生态文化精髓,同时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而不断促进... 面对当今生态环境严重失衡、人居环境持续恶化的困境,必须构建当代民族生态伦理观念、防止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既要充分认识和尊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伦理道德观念,更要广泛吸收各民族生态文化精髓,同时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而不断促进民族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生态伦理 生态文化 和谐发展
下载PDF
京族传统海洋文化蕴涵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利用——京族传统文化开发利用研究之三 被引量:3
2
作者 黄家庆 《钦州学院学报》 2017年第12期19-23,36,共6页
在京族传统浅海渔业、日常生活、文学艺术等传统海洋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海洋生态伦理思想。京族传统海洋生态伦理思想,是一种原始生态伦理观,是自然生态经济在意识领域中的反映,必须科学认识、辩证地看待,既要充分肯定其价值,又要看到... 在京族传统浅海渔业、日常生活、文学艺术等传统海洋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海洋生态伦理思想。京族传统海洋生态伦理思想,是一种原始生态伦理观,是自然生态经济在意识领域中的反映,必须科学认识、辩证地看待,既要充分肯定其价值,又要看到其缺陷性。利用海洋生态伦理思想,首先是传承好传统海洋文化;然后才是积极科学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族 传统海洋文化 生态伦理思想
下载PDF
从文化视角看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态观 被引量:4
3
作者 李立琼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1期76-80,共5页
云南少数民族生存方式中的生态观,通过宗教信仰、习俗禁忌、民间口传文学等形式表现出来。尽管它是直观的、朴素的、经验性的,有的甚至是虚幻的、迷信的,但从文化视角看,它蕴含敬畏自然和尊重生命、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遵循向自然... 云南少数民族生存方式中的生态观,通过宗教信仰、习俗禁忌、民间口传文学等形式表现出来。尽管它是直观的、朴素的、经验性的,有的甚至是虚幻的、迷信的,但从文化视角看,它蕴含敬畏自然和尊重生命、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遵循向自然适度索取等生态伦理思想,对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具有重要价值:神山森林文化保护了民族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和物种多样性;民族生态价值观提供了认识和处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新视角;道德自律意识丰富了可持续发展的调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视角 云南 少数民族 生态观 生态伦理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生态伦理学视阈下的大理白族传统水文化 被引量:1
4
作者 何光群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14年第11期9-12,共4页
白族传统水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在历史上对人与水的和谐关系之建构起过重要的作用。从物象、制度行为、精神三个层面对白族传统水文化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分析,可以为解决水危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生态伦理学 白族 水文化
下载PDF
基诺族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意蕴
5
作者 董学荣 罗维萍 《昆明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58-62,共5页
直到新中国成立,基诺山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在现代生态伦理视野中,也是"完整、稳定而美丽的"。以刀耕火种和采集狩猎为基础的基诺族传统生存方式,有其调适人与自然关系的成功经验和高超智慧,其神话传说、宗教信仰... 直到新中国成立,基诺山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在现代生态伦理视野中,也是"完整、稳定而美丽的"。以刀耕火种和采集狩猎为基础的基诺族传统生存方式,有其调适人与自然关系的成功经验和高超智慧,其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及生产生活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谐统一,蕴含着丰富深刻的生态伦理精神资源。继承弘扬这些思想,无论对其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还是对生态伦理的现代建构,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诺族 生态伦理 传统文化 精神资源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试论羌族的生态伦理观念
6
作者 丹曲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47-52,共6页
关爱生命,珍惜自然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法则。羌族传统的生态伦理观念,体现了人类生存的智慧,也是人们注重对自然的利用和保护,尤其是万物有灵的观念,彰显了羌族与自然平等相处,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羌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虽居住的地域不... 关爱生命,珍惜自然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法则。羌族传统的生态伦理观念,体现了人类生存的智慧,也是人们注重对自然的利用和保护,尤其是万物有灵的观念,彰显了羌族与自然平等相处,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羌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虽居住的地域不同,传统的生态伦理观念却相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就羌族的生态伦理观念简要作了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坝 羌族 生态伦理观念 文化语境
下载PDF
从生态伦理视角看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价值
7
作者 胡靖勇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6年第7期91-92,共2页
云南少数民族由于其原始崇拜、风俗习惯、禁忌和宗教信仰等原因,客观上很好地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看,云南少数民族遵循了人类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规范,因而其生态行为是道德的。同时,这些行为又为今天云南省的旅游... 云南少数民族由于其原始崇拜、风俗习惯、禁忌和宗教信仰等原因,客观上很好地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看,云南少数民族遵循了人类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规范,因而其生态行为是道德的。同时,这些行为又为今天云南省的旅游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少数民族 生态环境 伦理道德 文化价值
下载PDF
湘西少数民族森林文化的生态伦理学意义 被引量:8
8
作者 刘俊宇 邹巅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48-50,54,共4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开始对森林文化有了新的审视。湘西少数民族森林文化中具有宗教信仰、习俗禁忌、民间口传文学、林业开发的多样表现形式及其实践性,了解这些对实现保护自然资源,保护民族文化及生态旅游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开始对森林文化有了新的审视。湘西少数民族森林文化中具有宗教信仰、习俗禁忌、民间口传文学、林业开发的多样表现形式及其实践性,了解这些对实现保护自然资源,保护民族文化及生态旅游发展起着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西少数民族 森林文化 生态伦理 旅游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水文化”的生态伦理思想 被引量:6
9
作者 武弋 谢家乔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年第1期72-74,共3页
在创造农业文明的漫长过程中,西双版纳傣族通过与自然的交互影响建立起了一套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物质技术手段、生产生活方式、民间规约、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伦理思想。这些朴素的生态伦理思想... 在创造农业文明的漫长过程中,西双版纳傣族通过与自然的交互影响建立起了一套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物质技术手段、生产生活方式、民间规约、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伦理思想。这些朴素的生态伦理思想为我们解决今天的水短缺、水污染问题,以及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族 传统“水文化” 生态伦理思想
下载PDF
土家族生态伦理文化的历史变迁与现代性塑造
10
作者 周忠华 黄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19-24,36,共7页
伦理文化总是变迁的。从人物同源,经敬畏而善待,到张扬主体性而破坏,再到现代性省思,反映着土家族以"实践—精神"把握自然界这一特殊方式的变迁。变迁并非全是革新、优化,也包括某种脱化与退化。在消费方面,民众由本能性需求... 伦理文化总是变迁的。从人物同源,经敬畏而善待,到张扬主体性而破坏,再到现代性省思,反映着土家族以"实践—精神"把握自然界这一特殊方式的变迁。变迁并非全是革新、优化,也包括某种脱化与退化。在消费方面,民众由本能性需求不断趋向符号化需求;在环保方面,民众是自发与自觉相并存;在生存方面,民众是对峙与复归相并存;在生活方面,民众有着有限的公共意识;在居住方面,民众有复归"自然全美"的意识。面对种种退化现象,一是要剔除明显悖逆现代需要的内容,二是赋予传统精华以新的时代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家族生态伦理文化 历史变迁 价值评判 现代性塑造
下载PDF
纳西族民间文化中生态伦理观的价值和意义——兼议它的内涵和基本关系
11
作者 周文英 《昭通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101-105,共5页
纳西族民间文化中生态伦理观的价值和意义研究,是以民间文化为标本,以价值和核心为经线和纬线。具体从纳西族民间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三个方面分析,抓住"民间"和"生态"的角度和层... 纳西族民间文化中生态伦理观的价值和意义研究,是以民间文化为标本,以价值和核心为经线和纬线。具体从纳西族民间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三个方面分析,抓住"民间"和"生态"的角度和层次,来挖掘纳西族民间文化中深刻丰富的生态伦理观,从而进一步为实现"文化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粘合剂"的理想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 生态 文化 纳西族 伦理
下载PDF
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生态伦理学 被引量:13
12
作者 刘福森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19,155,共8页
民族文化是伦理的基础,不同的民族文化有不同的伦理。要构建中国自己的生态伦理学,就必须超越西方文化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放德而行,循道而趋"、"顺乎自然"的哲学精神;我们还必须以... 民族文化是伦理的基础,不同的民族文化有不同的伦理。要构建中国自己的生态伦理学,就必须超越西方文化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放德而行,循道而趋"、"顺乎自然"的哲学精神;我们还必须以中国文化的"中道"精神取代西方文化的两极对立思维方式,超越西方理性主义的、"知识论"范式的生态伦理,把生态伦理学建立在中国哲学"境界论"的基础上。要把理论的生态伦理变为广大民众的实践的生态伦理,需要对民俗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生态伦理学 民族文化
原文传递
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语言生态问题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邓伯军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6-161,共6页
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是人的本质的建设,人的本质的建设则是在语言中得以完成的,构建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语言构成了精神的直接现实,只有凭借语言,人们才能在实践交往中获得对现实世界的理论知识、道德评价和审... 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是人的本质的建设,人的本质的建设则是在语言中得以完成的,构建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语言构成了精神的直接现实,只有凭借语言,人们才能在实践交往中获得对现实世界的理论知识、道德评价和审美判断。对语言的本体研究,无论是语音的切分,还是语法的结构,还是语义的样式,抑或语用的情景,都能从中透视精神文明的内在价值和意义。国家有必要从语言政策、语言规划、语言规范、语言教育等语言国策层面推进语言生态环境建设,以语言生态环境的优化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文明建设 语言生态 民族精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