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heory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被引量:1
1
作者 Liu Xiantao Shi Ju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00-304,共5页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deeply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characteri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deeply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heo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is a knowledge-driven era,and"eco-friendly"and"low-carbon"are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era of the knowledge-driven economy,which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ubject,aim and content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Gree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conforms to the trend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management of"human",it creates an eco-friendly,low-carbon and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for enterprises,which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extensive growth to intensive growth of the macro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经济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 社会生产力 管理理论 语境 生态友好 宏观管理 集约型
下载PDF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Migration: New Potential Determinants for Monetary Policy
2
作者 Gherghinescu Oana Rodica Ciocirlan Irina Georgiana 《Chinese Business Review》 2013年第2期93-103,共11页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paper is to determine the potential impact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tendencies in the labor market on the decisions which influence the design of monetary policy worldwide. Th...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paper is to determine the potential impact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tendencies in the labor market on the decisions which influence the design of monetary policy worldwide. The analysis is focused on how human resources and phenomena associated with them could influence potential growth and, further on, how they can impact monetary policy decisions at national level for European countries outside the euro area and at ECB level for the euro zone countries. Moreover, the paper will envisage potential macroeconomic reactions (monetary decisions herewith included) to human resources dynamics. The economic variations are regarded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growth potential shown by the Research & Development sector and also through the effects of labor force migration. The analysis of statistical data aims at pointing out the different economic perspectives in the European Uni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also considering the disparities between EU member states. The analysis is completed by the use of the ranking method, the conclusions stating once more the crucial importance of the human factor in drawing monetary policy deci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an resources MIGRATION monetary policy Research development sector economic growth labour force job creation
下载PDF
A Miracle of Human Development in China(1950-2030)
3
作者 Hu An’gang Wang Hongchuan +1 位作者 Xu Qingtong(译) Wu Lingwei(译)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18年第3期97-110,共14页
China has created an even more spectacular miracle in human development than in economic growth.From 1950 to 2015,China went through three stages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extremely poor era",the &... China has created an even more spectacular miracle in human development than in economic growth.From 1950 to 2015,China went through three stages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extremely poor era",the "era of letting some people get rich first" and the "era of common prosperity",raising its human development to an increasingly higher level.With the world's fastestgrowing 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 during this period,China evolved from a very "low human development level" to a "high human development level".And it is expected to enter a new stage with a "very high human development level" around 2021.This human development miracle in China indicates that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gains strength from being a major country and a late mover,as well as from its development path and socialist system.China,arguably contributing the most to the entirety of human development,can serve as a role model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can lead the path for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billions of peop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nomic growth all-round human development INSTITUTIONAL ADVANTAGE China’s experience
下载PDF
Information Models for Forecasting Nonlinear Economic Dynamics in the Digital Era
4
作者 Askar Akaev Viktor Sadovnichiy 《Applied Mathematics》 2021年第3期171-208,共38页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n adequate mathematical model for long-term forecasting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digital age (2020-2050). In addition, the task was to develop a model ...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n adequate mathematical model for long-term forecasting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digital age (2020-2050). In addition, the task was to develop a model for forecast calculations of labor productivity in the symbiosis of “man + intelligent machine”, where an intelligent machine (IM) is understood as a computer or robot equipped with element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as well as in the digital economy as a whole. In the course of the study, it was shown that in order to implement its goals the Schumpeter-Kondratiev innovation and cycle theory on forming long waves (LW)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fluenced by a powerful cluster of economic technologies engendered by industrial revolutions is most appropriate for a long-term forecasting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Solow neoclassical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 synchronized with LW, gives the opportunity to forecast economic dynamics of technologically advanced countries with a greater precision up to 30 years, the time which correlates with the continuation of LW. In the information and digital age, the key role among the main factors of growth (capital, labour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s played by the latter. The authors have developed an information model which allows for forecasting technological progress basing on growth rates of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 in economics. The main regimes of producing 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eras of information and digital economies, are given in the article, as well as the Lagrangians that engender them. The model is verified on the example of the 5<sup>th</sup> information LW for the US economy (1982-2018) and it has had highly accurate approximation for both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growth. A number of new results were obtained using the developed information models for forecasting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e forecasting trajectory of economic growth of developed countries (on the example of the USA) on the upward stage of the 6<sup>th</sup> LW (2018-2042), engendered by the digital technologies of the 4<sup>th</sup> Industrial Revolution is given. It is also demonstrated that the symbiosis of human and intelligent machine (IM) is the driving force in the digital economy, where man plays the leading role organizing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mutual work. Authors suggest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calculating labour productivity in the digital economy, where the symbiosis of “human + IM” is widely used. The calculations carried out with the help of the model show: 1) the symbiosis of “human + IM”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lets to realize the possibilities of increasing work performance in the economy with the help of digital technologies;2) the largest labour productivity is achieved in the symbiosis of “human + IM”, where man labour prevails, and the lowest labour productivity is seen where the largest part of the work is performed by IM;3) developed countries may achieve labour productivity of 3% per year by the mid-2020s, which has all the chances to stay up to the 2040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Schumpeter-Kondratiev Innovation and Cycl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olow Neoclassical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 Information Model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Symbiosis of human + Intelligent Machine” Labour Productivity in the Symbiosis of human + IM” and the Digital Economy
下载PDF
On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Economy in China
5
作者 Chengjun ZHANG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4年第9期7-9,共3页
Constantly ascendant rural tourism provides great opportunity fo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mall scenic spots and scenic sites.For this new opportunity,it is required to provide correct guidance and encouragemen... Constantly ascendant rural tourism provides great opportunity fo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mall scenic spots and scenic sites.For this new opportunity,it is required to provide correct guidance and encouragement. Then,it will become a new growth point of rural local economy. In this study,it came up with several recommendations for expanding the development space of rural tour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 TOURISM RURAL ECONOM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下载PDF
基于人力资本与科技研发双重调节下高等教育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蔡文伯 谭敏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7-75,共9页
研究基于新地理经济学,利用我国31个省份2009—2020年的面板数据,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高等教育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我国高等教育集聚与经济发展均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弱的分布特征;高等教育集聚对本地... 研究基于新地理经济学,利用我国31个省份2009—2020年的面板数据,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高等教育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我国高等教育集聚与经济发展均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弱的分布特征;高等教育集聚对本地区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与人力资本的交互项不显著;与科技研发的交互项对本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空间溢出效应均不显著;人力资本与科技研发对高等教育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合调节作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此,不仅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重视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还要聚焦人才培养、引进、科技研发,实现人力资本与科技研发的有效结合,发挥高等教育的经济增长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集聚 经济增长 空间计量 人力资本 科技研发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承载力及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基于异速生长模型的研究
7
作者 张永芳 周斌 +1 位作者 李蛟 张跃胜 《西北人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126,共15页
厘清黄河流域人口与土地异速生长关系的空间分异特征与时空变化趋势对协调黄河流域人地关系,提高黄河流域生态承载力有重要借鉴意义。文章引入生物学异速生长模型对黄河流域生态承载力的人地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黄河流域... 厘清黄河流域人口与土地异速生长关系的空间分异特征与时空变化趋势对协调黄河流域人地关系,提高黄河流域生态承载力有重要借鉴意义。文章引入生物学异速生长模型对黄河流域生态承载力的人地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黄河流域城市主要以正异速二级,土地明显扩张类型为主,其在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占比分别为44.45%、52.94%和84.61%。第二,以2015年为分界点,黄河流域异速生长系数有显著的阶段性转换特征。2015年前黄河流域异速生长系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15年后则小幅提升。从2013年开始,黄河上游异速生长类型由正异速转为负异速,黄河中下游一直为正异速生长。第三,黄河上中下游异速生长系数的全局莫兰指数均为负数,异速生长系数呈现高低集聚分布态势。第四,从影响土地和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上看,工业化水平、金融发展对土地扩张和人口增长均有正向促进作用,政府干预可促进人口增长,但教育资源不足成为抑制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从而得到以下政策启示:在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的基础上,上中下游城市群均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对城市建设用地进行资源配置,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积极推进土地的二次开发和利用,优化城市土地的利用结构,积极发挥城市集聚效应,合理规划城市增长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态承载力 人地协调 异速生长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碳中和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和政策路径 被引量:5
8
作者 张坤 潘家华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29,共9页
实现碳中和目标是我国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展现大国责任担当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立足新发展阶段、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探究碳中和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作用机... 实现碳中和目标是我国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展现大国责任担当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立足新发展阶段、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探究碳中和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作用机制,有助于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稳步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首先从增长、就业、绿色、成本、风险五个维度系统剖析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然后基于这五个维度阐释碳中和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最后提出迈向碳中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路径。政策路径为:加速能源转型,以可再生能源助推经济社会低碳发展;激发绿色需求,以绿色消费倒逼零碳生产;拓宽区域合作,以资源对接和多能互补促进互利共赢;创新发展范式,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高质量发展 经济增长 能源转型 生态文明
下载PDF
黄河流域山东段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耦合协同关系
9
作者 何丽娜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15期37-41,共5页
利用2011—2020年黄河流域山东段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与灰色关联模型,研究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呈现平稳上升趋势,产业发展综合水平... 利用2011—2020年黄河流域山东段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与灰色关联模型,研究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呈现平稳上升趋势,产业发展综合水平具有波动上升态势;泰安、菏泽、聊城、滨州与德州3大系统耦合协调度偏低;整体协调程度较差,表现为由濒临失调进入勉强协调阶段;技术创新、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和环境治理投资的影响作用依次递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协调 经济增长 产业发展 生态环境
下载PDF
经济增长压力对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影响——基于黄河流域地级市的实证分析
10
作者 边志强 张倩华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1-69,共9页
本文基于2006~2022年黄河流域九省区9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了经济增长压力对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影响效应、内在机制及异质性表现。结果表明:(1)2006~2022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 本文基于2006~2022年黄河流域九省区9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了经济增长压力对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影响效应、内在机制及异质性表现。结果表明:(1)2006~2022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总体从轻度失调发展到一般协调;(2)黄河流域经济增长压力对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具有显著而稳健的“倒U型”影响;(3)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是上述“倒U型”影响得以发挥的两条内在机制;(4)黄河流域经济增长压力对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倒U型”影响仅显著存在于资源型城市和中上游城市。研究结论可为黄河流域持续有效推进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提供经济增长目标设定维度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经济增长压力 生态保护 高质量发展 耦合协调 倒U型 技术创新 产业结构升级
下载PDF
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被引量:63
11
作者 阳立高 贺正楚 +1 位作者 柒江艺 韩峰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23-138,共16页
知识产权保护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成为近年来倍受争议的话题,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基于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视角,采用中间产品种类扩张的内生增长模型,将研发产出函数的非线性性质引入模型,同时考虑自主创新与技术模仿两种... 知识产权保护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成为近年来倍受争议的话题,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基于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视角,采用中间产品种类扩张的内生增长模型,将研发产出函数的非线性性质引入模型,同时考虑自主创新与技术模仿两种技术进步方式,在技术模仿能力内生的基础上,探讨人力资本、知识产权保护与稳态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与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和稳态人均经济增长率、研发部门人力资本配置之间呈倒U型关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一定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当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处于临界值之下时,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和较强的模仿能力能进一步促进知识产权保护的经济增长效应,而稳态人均增长率的提高也将促使人力资本向研发部门流动。其政策含义十分明显:发展中国家要根据人力资本水平与技术差距等因素的动态变化相应调整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加大教育与研发投入,加速人力资本积累,并合理运用知识产权政策有效均衡与激励自主创新及技术模仿,促进科技进步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中大国尤其是中国要根据不同产业与地区的人力资本与技术水平,实施差别化的产业与区域知识产权政策,最大效用地促进经济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产权保护 人力资本 经济增长 发展中国家
下载PDF
关于生态文明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薛冰 张伟伟 +2 位作者 陈兴鹏 耿涌 任婉侠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4-29,共6页
在充分总结国内关于生态文明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概念内涵、实现过程、哲学关联等角度对生态文明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脉络梳理与分类阐述,分析总结了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间的关联性,探讨了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辩... 在充分总结国内关于生态文明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概念内涵、实现过程、哲学关联等角度对生态文明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脉络梳理与分类阐述,分析总结了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间的关联性,探讨了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研究目的在于为当前国内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提供认知基础和参考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 人地关系 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 研究综述
下载PDF
生态福利绩效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01
13
作者 诸大建 张帅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59-67,共9页
在一个自然资本绝对稀缺的"满的世界",如何在生态环境的极限内实现人类福利水平的不断提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在Daly思想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由生态足迹作为投入和人类发展水平作为产出的生态福利绩效的概念。研究... 在一个自然资本绝对稀缺的"满的世界",如何在生态环境的极限内实现人类福利水平的不断提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在Daly思想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由生态足迹作为投入和人类发展水平作为产出的生态福利绩效的概念。研究生态福利绩效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两者关系演变的原因,对于帮助我们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理解经济增长的绩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程度,以及指导我们在自然资本稀缺的情况下实现福利水平的不断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07年涵盖了124个国家和地区的横截面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生态福利绩效和经济增长是倒U型关系,转折点发生在人均GDP为3 000国际元的时候,即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生态福利绩效随着经济增长不断提高,单位自然消耗可以带来递增的福利水平,人类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向着可持续发展不断靠近的;当人均GDP达到3 000国际元后,生态福利绩效开始随着经济增长递减,单位自然消耗带来的福利水平递减,人类的经济增长模式正在逐步远离可持续发展的轨道。通过对生态福利绩效组成要素的分解,本文发现趋于平稳的自然消耗的经济绩效和一直降低的经济产出的福利绩效是制约生态福利绩效不断提升的重要因素。生态福利绩效和经济增长的倒U型关系证明了脱钩发展即经济增长和自然消耗的脱钩以及福利水平提升和经济增长的脱钩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如何实现脱钩发展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特别是我国脱钩发展的战略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福利绩效 经济增长 倒U型关系 脱钩发展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自然资源、人力资本异质性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被引量:24
14
作者 谢波 陈仲常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44,共10页
本文以1990~2008年我国29个省域面板数据为对象,采用分位数计量回归模型重点考察省际区域自然资源的能源开发和人力资本分布的异质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协整检验能源开发与异质性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只有经济增长低... 本文以1990~2008年我国29个省域面板数据为对象,采用分位数计量回归模型重点考察省际区域自然资源的能源开发和人力资本分布的异质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协整检验能源开发与异质性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只有经济增长低分位点处的地区(如山西、黑龙江、四川、云南、贵州、青海等)发展才对自然资源有一定的依赖,其他地区并未受到资源开发显著地影响;尽管人力资本总量的提升对经济发展有明显推动作用,但不同类型的教育对经济增长各分位点处的影响各异;资源开发短期内对较高教育层次(高中、大专及以上)的人力资本有"挤出"效应,但长期来看最终将会促进人力资本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开发 人力资本 经济增长 教育
下载PDF
生态福利绩效与深化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被引量:72
15
作者 诸大建 张帅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6-115,共10页
基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评述,文章提出从生态福利绩效的视角分析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全球整体的自然消耗已经超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以及各个国家(古巴除外)均不能"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内实现较高的福... 基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评述,文章提出从生态福利绩效的视角分析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全球整体的自然消耗已经超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以及各个国家(古巴除外)均不能"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内实现较高的福利水平"的前提下,研究生态福利绩效提出的理论基础、生态福利绩效的概念内涵和指标构建、生态福利绩效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以及生态福利绩效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对全球和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福利绩效 可持续发展 自然消耗 经济增长
下载PDF
资源环境对南京市经济发展的“增长阻尼” 被引量:8
16
作者 曹雪 金晓斌 周寅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558-561,共4页
由于土地与其他自然资源的限制,经济增长速度相比没有限制情况下降低的现象,即为资源对经济增长的阻尼效应。本文将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合并,利用生态足迹模型解释资源环境复合要素,对传统的阻尼模型进行修正,定量测算资源环境... 由于土地与其他自然资源的限制,经济增长速度相比没有限制情况下降低的现象,即为资源对经济增长的阻尼效应。本文将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合并,利用生态足迹模型解释资源环境复合要素,对传统的阻尼模型进行修正,定量测算资源环境对南京市经济发展的"增长阻尼"。结果表明,南京市经济发展迅速,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制约作用,其对经济发展的增长阻尼为0.03611。充分发挥资本对资源环境的替代作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产业结构,降低人口的增长率是实现南京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市 增长阻尼 生态足迹 经济发展
下载PDF
中国环境污染与人类发展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晓羽 盛鹏飞 杨俊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1-60,共10页
文章采用2003-200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了综合的环境污染指标和人类发展指标,运用联立方程组模型,对环境污染与人类发展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和检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将经济增长因素视为内生变量,并控制产业结构等因素后,环境... 文章采用2003-200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了综合的环境污染指标和人类发展指标,运用联立方程组模型,对环境污染与人类发展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和检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将经济增长因素视为内生变量,并控制产业结构等因素后,环境污染程度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倒U"型关系在中国省际层面得以验证;同时,环境污染程度的加深也显著阻碍了地区经济的增长。关注并加大对人类发展的投入力度,是解决中国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耗竭、环境恶化的两难困境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发展 环境污染 经济增长
下载PDF
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东部与西部比较 被引量:28
18
作者 王金营 郑书朋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4-30,共7页
通过对中国东部、西部区域之间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人力资本在不同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具体作用、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人力资本存在的差异是造成东部、西部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20多年来对西部基础建设投资的忽... 通过对中国东部、西部区域之间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人力资本在不同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具体作用、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人力资本存在的差异是造成东部、西部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20多年来对西部基础建设投资的忽视和制度的缺失使得西部很难跟上东部发展的步伐。西部在加大基础投资和建设的同时,更需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与积聚,并且在人力资本的拥有量上首先要赶上东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开发 人力资本 经济增长 综合要素生产率
下载PDF
基于VSD模型的经济发达地区生态脆弱性评价——以太湖流域为例 被引量:33
19
作者 李平星 陈诚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7-243,共7页
自然与人为双重因素导致的生态脆弱性是研究关注的热点,但是较少有研究定量揭示2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生态脆弱区的空间格局,并提出针对性的空间管制措施。本文以经济发达的太湖流域为案例,借助Polsky等人提出的VSD模型,通过暴露度、敏感... 自然与人为双重因素导致的生态脆弱性是研究关注的热点,但是较少有研究定量揭示2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生态脆弱区的空间格局,并提出针对性的空间管制措施。本文以经济发达的太湖流域为案例,借助Polsky等人提出的VSD模型,通过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分解脆弱性,并构建包含自然和人为因素在内的、由10个要素和21个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对太湖流域生态脆弱性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和生态脆弱性均呈现"东北高、西南低"格局;(2)太湖流域以中低强度的脆弱区为主,不脆弱区、一般脆弱区、较脆弱区、很脆弱区和极脆弱区占比分别为19%、26%、33%、15%和7%;(3)现状建设用地绝大部分分布于相对脆弱的区域内,不同类型建设用地的分布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城乡居住用地主要分布于较脆弱区和很脆弱区内,独立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较脆弱区、很脆弱区和极脆弱区内,交通用地则主要分布于一般脆弱区和较脆弱区内;(4)原有自然因素导致的脆弱性依然存在,人类活动强度增大已经成为是太湖流域脆弱性的主要诱因,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强度的增加将会导致脆弱性的进一步增高。结合脆弱性分区及其诱因,对不同类型脆弱区提出了空间开发或生态保护的建议和措施。极脆弱区以疏散人口和产业、强化生态建设为主;很脆弱区和较脆弱区是未来开发建设的重点,要坚持适度开发、生态开发,避免脆弱性提高;一般脆弱区作为区域开敞空间,以农业生产为主,坚持点状开发;不脆弱区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主,是太湖流域主要的生态服务供应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达地区 自然与人为因素交互作用 生态脆弱性 VSD模型 太湖流域
下载PDF
中国碳排放、经济增长与福利关系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刘国平 诸大建 《财贸研究》 CSSCI 2011年第6期83-88,共6页
对中国大陆1990—2007年人均碳排放、人均GDP以及人类发展水平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以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碳排放与福利的单向格兰杰原因;碳排放和福利之间为双向因果关系;中国经济增长在突破生态门槛之后,又... 对中国大陆1990—2007年人均碳排放、人均GDP以及人类发展水平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以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碳排放与福利的单向格兰杰原因;碳排放和福利之间为双向因果关系;中国经济增长在突破生态门槛之后,又开始逼近福利门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经济增长 福利 人类发展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