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2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ordin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resource exhausted cities
1
作者 FANG Xing-cun CHEN Hao WANG Xiao-ling 《Ecological Economy》 2015年第1期36-42,共7页
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esource exhausted cities, and calculates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uring th... 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esource exhausted cities, and calculates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uring the year 2005-2012 by using the entropy method. Furthermore,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by using the coordination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tinues to improve from 2005 to 2012 in most of these resource exhausted cities. By 2012, other resource depletion cities are in all kinds of hierarchical coordination except Yichun and Hegang. From the standpoint of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degree, although most of these resource exhausted cities have been increased continuously but the level is also lower except in Tongling and Xinyu. Final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OURCES EXHAUSTED CITIES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ORDINATED relationship
下载PD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Land Us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Hefei Economic Circle 被引量:1
2
作者 Rui ZHU Zhongxiang YU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7年第4期60-65,共6页
From the land us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Hefei Economic Circle,this paper established two sets of subsystem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It separately determined the weight coefficient of indicators in two indi... From the land us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Hefei Economic Circle,this paper established two sets of subsystem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It separately determined the weight coefficient of indicators in two indicator system. Using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it made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land us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Hefei Economic Circle. Finally,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results,it came up with pertinent recommendations fo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land us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Hefei Economic Circ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Hefei economic Circle
下载PD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quirements in China s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New Era 被引量:1
3
作者 Jie LI Dake LIU +1 位作者 Wei ZHAO Sheng WANG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20年第6期78-81,84,共5页
Starting from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China s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olicy and practice,three stages of"enlightenment stage","development stage"and"maturity stage",as well ... Starting from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China s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olicy and practice,three stages of"enlightenment stage","development stage"and"maturity stage",as well as the 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nt of implementing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were analyzed.On this basis,from different aspects of industrial distribution,pollutant characteristics and region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y,the existing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blems in China s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were analyzed,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next step were put forward.It is necessary to follow the"four ones"concept from the overall point of view,implement"three lines and one lis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idth of the access red line,strengthen"joi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pth of regional regulation,deepen the"plann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readth of industrial distribution,and promote the"green-way model"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low carb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w era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Plann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Joi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下载PDF
The Path of Human Rights Develop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the Coordinated Promotion of Social Rights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4
作者 龚向和 魏文松 CHEN Feng(译) 《The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2020年第3期363-375,共13页
The principle of marxist theory on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conomic base and superstructure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recognizing the mu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rights protection a... The principle of marxist theory on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conomic base and superstructure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recognizing the mu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rights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 and the West have different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handling their relations But a proper handling of their relations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ights It is one-sided to either emphasize too much on social rights protection or to excessively pursu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in-depth interaction between social rights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at they promote and restrict each other It is the right choice for human rights develop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to promote social rights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 coordinated manner We should not only lay a solid material foundation for social rights protection with the high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take social rights protection as the ultimate goal and strategic means to provide sufficient driving forc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rights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hould be synchroni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cial rights protec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major social conflicts coordinated promotion
下载PD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land multi-function space: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matching the suppl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with the use of land space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urban construction 被引量:4
5
作者 QU Yanbo ZHANG Yanjun +3 位作者 WANG Shilei SHANG Ran ZONG Haining ZHAN Lingyu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3年第2期311-339,共29页
Based on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this article defin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land multifunctional space(LMFS)from three aspects,ecological protection,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urba... Based on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this article defin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land multifunctional space(LMFS)from three aspects,ecological protection,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urban construction,in the new era of land space planning system.Moreover,a framework is constructed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multi-functional oriented space to match the use of land space(ULS)with the suppl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RE).Based on this,the technology and methods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dominance recognition,and matching relationship division functions of the use of land space(FULS)and functions of the suppl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FSRE)are discussed.The advantageous functions of the use of land space(AFULS)and advantageous functions of the suppl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FSRE)are also identified in the study area.A LMF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ystem integrating“function position-comprehensive partition-regulation strategy”is proposed.Through the empirical study of Shandong province,we found that,first,the FUL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space in the province is mainly found in high value areas,and the FSRE is mainly in low value areas,which has certain complementarity in the space.The FUL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pace is mainly observed in high value areas,the FSRE is mainly in middle value areas,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balanced and staggered.The FULS of the urban construction space and the FSRE are mainly in middle values areas,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basically similar.Second,the FULS in the study area is dominated by the single advantag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urban construction,while the FSRE has a relatively balanced distribution of the advantage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singl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compound advantag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urban construction,and urban construction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The matching between the two is mainly at high and middle levels.Specifically,70%of the province’s land space still has a certai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potential,and 30%of ULS intensity is close to or exceeds th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Third,considering the comprehensive impact of resource endowment,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on different matching relationships,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land spatial development strategic pattern of“two screens-seven regions-multicore”positioning and“four regions-eight categories”hierarchical area of Shandong at the macro level,and puts forward a differentiated land space development strate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spac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OMINANCE matching relationship ecological protec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urban construction Shandong province
原文传递
基于多源数据的北京生态涵养区生态产品供给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梁丽娜 王洪佳 +1 位作者 冯慧懿 唐秀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3-722,共10页
结合生态涵养区的特点,构建生态产品供给与经济发展两个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评估生态产品供给和经济发展状况,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北京市生态涵养区2019年生态产品供给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其耦合协调类型。结果表明... 结合生态涵养区的特点,构建生态产品供给与经济发展两个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评估生态产品供给和经济发展状况,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北京市生态涵养区2019年生态产品供给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其耦合协调类型。结果表明,2019年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各乡镇生态产品供给和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高值和较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怀柔区、密云区和延庆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各区的城镇以及靠近北京市近郊的乡镇。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各乡镇生态产品供给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度介于0.648~0.999之间,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值介于0.312~0.600之间,耦合协调度内部差异较大,整体耦合协调水平不高,呈现较弱的耦合协调关系。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各乡镇生态产品供给与经济没有实现同步发展,生态产品供给滞后型和经济发展滞后型的乡镇大约各占一半。建议北京生态涵养区应立足于不同的资源优势,根据生态产品供给和经济发展状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实现两者的互补和相互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涵养区 生态产品供给 经济发展 耦合协调
下载PDF
沿黄城市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嘉嘉 张轲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0,28,共6页
为丰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并为沿黄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对策建议,分别构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60个沿黄地级市为样本单元,采用熵值法对指标赋权并计算2010—2020年沿黄各市生态保护指数、高质量发展指数,... 为丰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并为沿黄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对策建议,分别构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60个沿黄地级市为样本单元,采用熵值法对指标赋权并计算2010—2020年沿黄各市生态保护指数、高质量发展指数,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度、协调度并划分协调等级,计算相对发展度以判断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类型,分析沿黄城市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动态演变情况,结果表明:2010—2020年沿黄城市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大都稳中有升、少数城市呈下降趋势,2020年协调等级整体上还较低,尚有37个城市处于失调状态,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任重道远;从空间上看,沿黄城市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调度总体上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格局,研究时段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平均值大小排序前十位的城市多为沿海城市或省会城市、后十位的城市多为各省(区)的边缘城市,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扶持程度和经济发展模式等对耦合协调度有重要影响;2020年沿黄城市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类型为生态保护滞后型的城市有31个、为均衡型的城市有5个、为生态保护领先型的城市有24个,表明沿黄城市生态保护整体上滞后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 高质量发展 耦合度 协调度 沿黄城市 黄河流域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性及障碍度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史玉芳 张天伦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5,共8页
为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研究提供参考,以2006—2020年黄河流域九省(区)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进行测度,并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和障碍度模型,探究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2个系统之... 为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研究提供参考,以2006—2020年黄河流域九省(区)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进行测度,并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和障碍度模型,探究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2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九省(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时序上发展态势良好,但各省(区)异质性明显;2)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整体处于上升阶段,但水平仍较低,在时序上经历了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基本协调的演变历程,在空间上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分布格局;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主要受污染治理、生态建设和创新发展三重制约,且各省(区)的主要障碍因子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 高质量发展 耦合协调 障碍因子 黄河流域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工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9
作者 彭兴莲 胡伟辉 毛小明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4-126,共13页
正确把握工业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三者耦合协调关系,对于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2000—2022年长江经济带工业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动力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全域工业发展水平不... 正确把握工业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三者耦合协调关系,对于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2000—2022年长江经济带工业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动力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全域工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资源利用水平总体平稳上升,环境保护水平先降后稳。长江各区域耦合协调度稳定提升,由高到低依次为:下游地区>全域>中游地区>上游地区。空间分布为“中间低两翼高,北部高南部低”,呈现“江浙”保持引领、“沪渝”相对缓慢、“湘鄂”稳步提升、“赣皖”逐步发力、“云贵川”发展放缓的格局。各动力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各有差异,地区不对称性明显。因此建议:构建系统融合发展机制,坚持强化区域协同融通,推动资源要素顺畅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发展 资源利用 环境保护 耦合协调发展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山西省数字物流、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10
作者 邓椿 张恬缘 董洁芳 《运城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0-16,共7页
数字物流、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利用2014—2021年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了数字物流、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耦合度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各... 数字物流、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利用2014—2021年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了数字物流、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耦合度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各市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从综合发展指数看,晋北地区综合发展指数总体偏低,但呈上升趋势。晋中地区各市综合评价指数稳步增长,太原市最高。晋南地区各市综合评价指数上升速率差异较大,运城市最高。(2)两两系统耦合分析,数字物流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在11个市中相对较低,尤其是阳泉市在2014—2021年间协调性较差。(3)三个系统的耦合度逐年提升,以太原市的协调度最佳。基于此,建议加快物流网络构建、推进物流数字化发展及加强各市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物流 经济增长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山西省
下载PDF
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效应——来自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11
作者 陈浩天 肖延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2-113,共12页
数字经济-生态保护-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效应是检视经济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维度。基于2011-2021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以及灰色关联度模型,探究三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 数字经济-生态保护-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效应是检视经济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维度。基于2011-2021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以及灰色关联度模型,探究三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和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三个子系统的评价指数存在一定差异,城乡融合发展最高,生态保护居中,数字经济最低;从时间上看,研究期内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在低水平段位呈上升状态;从空间上看,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且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特征,局部空间自相关类型以“高-高”和“低-低”集聚为主;作为制约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人口素质、经济驱动、政府调控、科技支撑的驱动效果依次递减。因此,要制定差异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构跨区域协作机制,实现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城乡融合发展的互构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生态保护 城乡融合发展 耦合协调
下载PDF
黄河流域发展质量综合评估及其主要障碍因子识别
12
作者 吴旭晓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32,共8页
为了给高质量建设现代化黄河流域提供数据佐证和学理支撑,设置包括2个子系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共7个维度(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黄河流域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反熵值法计... 为了给高质量建设现代化黄河流域提供数据佐证和学理支撑,设置包括2个子系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共7个维度(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黄河流域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反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及各子系统综合指数,采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评估2011—2020年黄河流域发展质量,采用修正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分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状况,采用障碍度模型识别黄河流域发展质量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2011—2020年黄河流域发展质量整体上稳步上升,但研究时段末仍相对较低,还有较大提升空间;2)从黄河流域发展质量各维度生态位适宜度看,环境治理、资源利用达到中等适宜,协调发展和环境质量为低度适宜,共享发展属于低度不适宜,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属于中等不适宜;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等级已由勉强协调上升到初级协调,二者一直处于生态保护领先的失衡或严重失衡状态;4)在发展质量的7个维度中,共享发展处于核心地位,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子系统的短板,资源利用、环境质量是生态保护子系统的弱项。在评价指标中,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比重、人均进出口值、外资开放度、自然保护区面积占总面积比例、农业产业劳动生产率、城市土地节约利用水平、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是黄河流域发展质量的主要障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质量 生态保护 高质量发展 反熵值法 生态位适宜度 耦合协调度 障碍因子 黄河流域
下载PDF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向度: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路径研究
13
作者 罗琼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4年第3期88-96,共9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动实施长江经济带等若干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与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之间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实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动实施长江经济带等若干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与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之间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实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存在清晰的逻辑理路,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高水平保护是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绿色本底的必然要求。在对长江经济带最新发展现状分析基础上,从高水平保护、创新引领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发展与安全五个方面提出长江经济带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实践向度 长江经济带 高质量发展 高水平保护 区域协调发展
下载PDF
黄河“几”字弯都市圈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14
作者 王芳 侯静怡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5-91,共7页
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如何实现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以典型生态脆弱区黄河“几”字弯都市圈21个地级市为例,基于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的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数据,运用熵权TOPSI... 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如何实现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以典型生态脆弱区黄河“几”字弯都市圈21个地级市为例,基于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的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关系及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黄河“几”字弯都市圈资源环境承载力呈波动上升趋势,区域差异显著;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整体逐渐趋向于更高程度的耦合;通过莫兰指数分析发现,黄河“几”字弯都市圈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为显著空间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 经济发展水平 耦合协调度 生态脆弱区 黄河“几”字弯都市圈
下载PDF
习近平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的基础命题: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
15
作者 刘卫先 《法治社会》 2024年第2期11-24,共14页
习近平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的基础命题是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法治理论将生态环境保护的地位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目的并不是为了使生态环境保护在整体上处于优先经济发展的地位,而是为了补齐生态环境保护相对于经济发展而... 习近平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的基础命题是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法治理论将生态环境保护的地位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目的并不是为了使生态环境保护在整体上处于优先经济发展的地位,而是为了补齐生态环境保护相对于经济发展而言所存在的短板。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的逻辑主线,体现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中,它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的各个部分融贯成一个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法治理论不仅从各个方面全面论述和揭示了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深刻道理,而且为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实现提供了完备的方法论指导和保障,引领并推动人与自然和谐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更快更好地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法治理论 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 协同共进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实证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杰 张剑勇 马蓝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4,共6页
为准确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以黄河流域9个省(区)全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16—2020年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16—2020... 为准确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以黄河流域9个省(区)全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16—2020年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16—2020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水平和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呈上升态势,生态保护水平的区域格局由“下游高、中上游低”变为“中上游高、下游低”,高质量发展区域格局由“上中游高、下游低”变为“上中游低、下游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状况基本属于相互协调型,呈现由高质量发展相对滞后型向生态保护相对滞后型转变的趋势;研究期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整体较低但呈稳步上升趋势,耦合协调等级大致经历了“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的转变过程,今后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 高质量发展 耦合协调 实证分析 黄河流域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协同推进机制 被引量:9
17
作者 何苗 任保平 《经济与管理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9,共15页
探索如何更好地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具有重大意义且迫在眉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需要以协同学为理论基础,以黄河流域的客观现实为基本考量,寻求流域一体化的协同发展模式。推进黄河流... 探索如何更好地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具有重大意义且迫在眉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需要以协同学为理论基础,以黄河流域的客观现实为基本考量,寻求流域一体化的协同发展模式。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是一个涉及多个系统、多重目标、多个区域、多方利益、多元主体、多种关系、多个阶段的复杂系统性工程,需从功能协同、产业协同、空间协同和治理协同四大维度出发形成相应协同推进机制,并构建权责明晰的功能定位体系、优势互补的产业联动体系、统筹规划的区域治理体系和多元参与的全流域大治理体系,形成流域一体化发展的强大合力,以期早日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的提档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态保护 高质量发展 耦合协调 协同推进机制
下载PDF
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演变及影响因素
18
作者 张轲 王嘉嘉 张春璐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24年第5期698-708,共11页
数字经济是推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的高质量发展模式的新动能。基于中国31个省区市2005-2021年的面板数据,构建DEQ(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三系统的综合得分,采用耦合协调发展模型观察其时空... 数字经济是推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的高质量发展模式的新动能。基于中国31个省区市2005-2021年的面板数据,构建DEQ(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三系统的综合得分,采用耦合协调发展模型观察其时空分异特征,并运用面板Tobit模型分析影响耦合协调度的因素。结果表明:(1)发展水平方面,三系统均呈现持续攀升的变化特征,其中数字经济子系统的提升幅度最大;(2)结构性差异来源方面,全国层面差异的主要来源由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变为数字经济,七大经济区的差异来源和时序变化各不相同;(3)全国的DEQ协调度等级有所提高,由中度失调进入濒临失调阶段,七大经济区的协调度在时间上呈现逐年好转的变化特征,在空间上呈现华东>华南>华北>华中>东北>西南>西北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4)不同影响因素对全国及七大区域三系统协调度的影响具有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生态保护 经济高质量发展 协同演变 影响因素 耦合协调发展模型
下载PDF
林业生态高水平保护与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关系评价及预测
19
作者 禹芊蕾 朱震锋 韩文茜 《林业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4-294,共11页
立足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视角,以林业为切入点,运用生态足迹模型、熵值法分别评价2007—2021年林业生态高水平保护成效与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识别二者协同关系类型,并借助灰色预测模型对二者之间的耦合协... 立足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视角,以林业为切入点,运用生态足迹模型、熵值法分别评价2007—2021年林业生态高水平保护成效与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识别二者协同关系类型,并借助灰色预测模型对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显示:2007—2021年,中国林业生态系统始终处在生态盈余和强可持续状态,林业生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林业生态高水平保护成效持续提升面临动力不足的现实困境;中国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现波动式增长态势,要素驱动力和环境承载力分别对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长板、短板效应,而森林减伐、限伐特别是“禁伐”政策在一定时期内对林业经济发展造成冲击;林业生态高水平保护与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关系持续向好,二者之间的耦合发展效应优于协调发展效应;预测至2030年,中国林业生态高水平保护与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将长期保持优等协调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水平保护 高质量发展 林业 生态产业化 协同发展 灰色预测模型
下载PDF
黄河流域农业用水效率—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
20
作者 陈春华 王玉 +1 位作者 张恒 白秀广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4-123,共10页
推动农业用水效率、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是实现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2005-2020年沿黄9省区数据,构建黄河流域农业用水效率—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生态环境(WEE)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 推动农业用水效率、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是实现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2005-2020年沿黄9省区数据,构建黄河流域农业用水效率—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生态环境(WEE)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障碍度模型探析三者耦合协调发展特征及障碍机制。结果表明:(1)农业用水效率、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子系统在2005-2020年呈不同程度波动上升趋势;(2)黄河流域WEE复合系统处于高耦合状态,协调度由勉强协调向初级协调迈进并呈“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且农业生态环境滞后型省区最多,农业用水效率滞后型省区最少;(3)各子系统对应的主要障碍因子对农业用水效率子系统阻滞程度最强,而对农业经济发展子系统阻滞程度最弱。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升级,打破省区壁垒促进农业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政策等是加强黄河流域及各省区农业用水效率、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优质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用水效率 农业经济发展 农业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障碍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