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2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acts of multi-scenario land use change on ecosystem services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A case study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1
作者 XueHua Cen Hua Zhang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24年第1期30-44,共15页
The Yellow River Delta(YRD), a critical economic zone along China's eastern coast, also functions as a vital ecological reserve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 Amidst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e regio... The Yellow River Delta(YRD), a critical economic zone along China's eastern coast, also functions as a vital ecological reserve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 Amidst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e region has witnessed significant land use/cover changes(LUCC), impacting ecosystem services(ES)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s(ESP). Investigating LUCC's effects on ES and ESP in the YRD is crucial for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study utilized the PLUS model to simulate 2030 land use scenarios, including natural development(NDS), economic development(EDS),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scenarios(EPS). Subsequently, the InVEST model and circuit theory were applied to assess ES and ESP under varying LUCC scenarios from 2010 to 2030. Findings indicate:(1) Notable LUCC from 2010 to 2030, marked by decreasing cropland and increasing construction land and water bodies.(2) From 2010 to 2020, improvements were observed in carbon storage,water yield, soil retention, and habitat quality, whereas 2020–2030 saw increases in water yield and soil retention but declines in habitat quality and carbon storage. Among the scenarios, EPS showed superior performance in all four ES.(3) Between 2010 and 2030, ecological sources, corridors, and pinchpoints expanded, displaying significant spatial heterogeneity. The EPS scenario yielded the most substantial increases in ecological sources,corridors, and pinchpoints, totaling 582.89 km^(2), 645.03 km^(2),and 64.43 km^(2), respectively.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EPS, offering insightful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the Y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change Multi-scenario simulation Ecosystem services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Circuit theory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生态安全格局发展演变热点研究
2
作者 吕静 朱家慧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9期265-267,共3页
文章以CNKI数据库及WOS中SSCI数据库的2515篇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CiteSpace可视化计量软件对其发展演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国内外关于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始于1998年,一直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经历了低增长发展、波动型发展、高增长发展、... 文章以CNKI数据库及WOS中SSCI数据库的2515篇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CiteSpace可视化计量软件对其发展演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国内外关于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始于1998年,一直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经历了低增长发展、波动型发展、高增长发展、平缓型发展四个阶段;研究热点由早期生态安全转为生态廊道、生态源地、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以及电路理论方面等;未来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可以从多角度入手,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创新是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的重要推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CITespACE 发展演变 研究热点
下载PDF
Optimiz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 Distributions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A Case Study of Da’an City in Jilin Province of China 被引量:5
3
作者 YIN Jingbo LI Hong +1 位作者 WANG Dongyan LIU Shuha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0年第5期824-838,共15页
Following the trends of Chinese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fo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reasonable arranging the potential development space and the ecological space, so ... Following the trends of Chinese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fo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reasonable arranging the potential development space and the ecological space, so as to optimize the distributions of rural settlement would be the key challenge for rural areas in ecologically fragile reg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intaining re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this paper takes Da’an City, a typical ecological fragile region in Jilin Province, as the case area, constructing the comprehensive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ESP) on basis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applying the landscape pattern indexes to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settlements. Then, different optimization direction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for rural settlements in each secure zone under the comprehensive ESP.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area of the low security zone, the general security zone, the moderate security zone and the extreme security zone was 1570.18 km^2, 1463.36 km^2, 1215.80 km^2 and 629.77 km^2, representing 32.18%, 29.99%, 24.92% and 12.91% of the total area of the target area, respectively. 2) The rural settlements in Da’an City were characterized by a high degree of fragmentation with a large number of small-scale patches. 3) The area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the ecological relocation zone, the in situ remediation zone, the limited development zone and the key development zone was 22.80 km^2, 42.31 km^2, 36.28 km^2 and 19.40 km^2, accounting for 18.88%, 35.03%, 30.04% and 16.06% of the total area of rural settlements, respectively. Then, different measures were proposed for settlements in different optimization zones in order to scientifically plan important ecological space, production space and living space in rural areas.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fundamental support for rural settlements based on redistribu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provide insights for rural planning and rural habitat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ly fragile regions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esp) rural settlements Da’an City
下载PDF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Design of Waterfront in Xianghe Coun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Security Pattern 被引量:3
4
作者 SHU Ping PAN Yunsheng WANG Lijun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3年第6期1-4,6,共5页
Waterfront is a precious resource in urba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and also a key section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so ecological planning of urban waterfront has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whole region.This study ... Waterfront is a precious resource in urba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and also a key section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so ecological planning of urban waterfront has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whole region.This study explored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design of waterfro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security pattern,analyzed current waterfront in Xianghe County and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 security pattern for waterfront,provided a basis for the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design of landsca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CAPE security pattern WATERFRONT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下载PDF
Using ecosystem service supply and ecosystem sensitivity to identify landscape ecology security patterns in the Lanzhou-Xining urban agglomeration, China 被引量:8
5
作者 TONG Hua-li SHI Pei-j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0年第11期2758-2773,共16页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ESP)is an important way to ensure re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to achieve sustainable regional development.It is also one of the hotspot topics of landscape ecolo...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ESP)is an important way to ensure re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to achieve sustainable regional development.It is also one of the hotspot topics of landscape ecology research.This paper identifies the ecological source through the evaluation of the ecosystem service and ecosystem sensitivity of the Lanzhou-Xining(Lan-Xi)urban agglomeration.The 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model modified by night light data NPP/VIIRS(National Polar-orbiting Operational Environmental Satellite System Preparatory Project/Visible Infrared Imaging Radiometer Suite)was used to measure the relative resistance of the materials and energy circulation between the source areas,and to establish the resistance surface of the ecological source area expansion.Then ecological corridors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ecological sources and resistance surface.The ecological strategic node is the ecological fragile point in the ecological corridors.The ecological strategic node is identified with hydrological module by superimposing the"ridge line"of cumulative ecological resistance with the ecological corridor.Combined with ecological sources,corridors and strategic nodes,the ESP of the Lan-Xi urban agglomeration can be constructed.The ecological source of the Lan-Xi urban agglomeration accounts for 28.42%of the total area,most of which is distributed within Qinghai Province.The nature reserves in the area are all located within the ecological source area.A total of 41 potential ecological corridors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the study area.The total length of the potential corridors is 1201.03 km,comprising 23 source corridors and 18 radiation corridors.There are 30 strategic nodes identified in the Lan-Xi urban agglomeration.These locations are the most vulnerable areas of the ecological corridors.Ecological engineering should be appli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rridors.Affected by the ecological source,the potential ecological corridor extends from the northwest to the southeast,which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direction trend of the mountains in the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Ecosystem service Ecosystem sensitivity ecological source ecological corridor Urban agglomeration
下载PDF
基于“源地-阻力-廊道”的三江源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晓峰 朱梦娜 +7 位作者 张欣蓉 马嘉豪 周继涛 程通 郑媛元 涂又 尧文洁 马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609-4623,共15页
三江源区是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筑牢三江源区生态安全屏障、维护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耦合层次分析法(AHP)与熵权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景观连通性等方法识别不同等... 三江源区是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筑牢三江源区生态安全屏障、维护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耦合层次分析法(AHP)与熵权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景观连通性等方法识别不同等级生态源地,利用土地利用类型并综合生态敏感性与地形位指数构建生态阻力面,基于Linkage Mapper工具识别不同类别生态廊道,构建三江源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三江源区生态源地约52371.30km2,占研究区总面积13.70%,多为大尺度不规则斑块,呈现东多西少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一级生态源地面积约为48290.06km2,占生态源地总面积的92.21%,集中分布在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较高的中部与东南部地区。(2)识别生态廊道共328条,廊道分布呈现中东部密集,西部稀疏的蜘蛛网状空间格局,整体呈东西向波状延伸态势。(3)识别生态夹点1796km2、生态障碍点2490km2,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南部的杂多县;提取生态断裂点61处,集中分布于治多县东南部。(4)构建“三区三带多点”生态安全格局,以生态维育发展区、中部修复关键区、西部生态保护区为“三区”,以绿水青山维护带、生物保护关键带、河源安全建设带为“三带”,识别核心修复点为“多点”,考虑不同小区域内的生态状况,因地制宜进行生态建设。研究结果可以为三江源区生态保护地优化提供科学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Linkage Mapper(LM)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三江源区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的松花江流域吉林段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1
7
作者 吕静 李明阳 《河南科学》 2024年第3期384-392,共9页
为准确识别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和生态廊道,进而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以松花江流域吉林段为研究区,基于生态源地-阻力面-生态网络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通过InVEST模型评价流域... 为准确识别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和生态廊道,进而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以松花江流域吉林段为研究区,基于生态源地-阻力面-生态网络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通过InVEST模型评价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合自然保护地斑块识别生态源地;选取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等数据作为阻力因子,采用熵值法构建综合阻力面;利用linkage mapper工具基于电路理论识别并判定生态廊道、生态节点,构建流域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①识别生态源地37块,总面积36212.89 km^(2),呈现东南部集中、中西部分散的空间分布格局;②生态廊道45条,总长度3291.89 km,主要分布在植被覆盖相对较好的地区;③生态节点24个,集中分布在盐碱地、低覆盖度草地等地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 InVEST模型 电路理论
下载PDF
基于生态网络优化对比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策略研究
8
作者 周燕 刘梦瑶 +2 位作者 王丽娜 禹佳宁 罗巧灵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3-49,共7页
生态网络构建有助于整合破碎绿地斑块,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过程中的关键区域并制定针对性措施,为生态型国土空间整治提供方法与技术支撑。然而,目前基于自然资源与土地利用现状构建的单一时空情景生态网络,忽略了网络与城市发展的动态... 生态网络构建有助于整合破碎绿地斑块,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过程中的关键区域并制定针对性措施,为生态型国土空间整治提供方法与技术支撑。然而,目前基于自然资源与土地利用现状构建的单一时空情景生态网络,忽略了网络与城市发展的动态变化,其稳定性与连通性缺乏验证反馈,契合城市发展的合理网络优化方案尚不明晰,生态保护措施难以适应未来城市空间的发展变化。在构建现有生态网络的基础上,对未来城市土地利用扩张情况进行预测,从生态源地、廊道、节点的动态修复视角设置增加生态踏脚石、清除生态障碍点和保护关键生态夹点3种网络优化情景,通过网络连通性分析对3种修复情景进行优化效应评估。结果显示,3种修复情景中,消除生态障碍点对生态网络的优化作用最明显,是未来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的主要关注方向。以通城县为例,判定了生态网络的最佳优化方案,提出适应现状地域特征、面向未来发展方向的生态安全格局,从生态资源要素与城市发展动态演替的视角为生态格局优化提供新思路,为生态型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提供科学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网络 MSPA 情景模拟 生态安全格局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云南世居民族所在地生态韧性评价研究
9
作者 杨欣 葛海龙 +4 位作者 陆宇 张楚璇 邢雅娇 唐雪琼 张卓亚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6-600,共15页
云南世居民族所在地是基于传统生态智慧世代延续,以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相互嵌套为特点的自然–文化遗产,而现代性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世居民族所在地不断被蚕食和消解.研究基于韧性理念,利用多源数据,从稳定性、适宜性、冗余度、... 云南世居民族所在地是基于传统生态智慧世代延续,以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相互嵌套为特点的自然–文化遗产,而现代性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世居民族所在地不断被蚕食和消解.研究基于韧性理念,利用多源数据,从稳定性、适宜性、冗余度、多样性4个层面构建云南世居民族所在地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韧性耦合框架,对藏、彝、傣族所在地2000—2020年生态韧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近20 a来,世居民族所在地总体生态韧性水平为中等,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高水平韧性区多分布于林地,存在连续但细碎化的分布特征.低水平生态韧性多分布于道路缓冲区2 km以内,路网的社会扰动内涵很大程度上影响生态韧性强度.20 a来平均生态韧性指数傣族所在地(0.6420)>彝族所在地(0.5602)>藏族所在地(0.5344).影响各世居民族所在地生态韧性的原因存在差异,地质灾害防护格局和水生环境安全格局是影响生态韧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韧性 云南世居民族 多源数据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识别:以徐州市贾汪区为例
10
作者 赵华 周舒恬 +4 位作者 徐嘉兴 马明宇 陈鉴安 裴基龙 张炜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9-130,共12页
科学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是系统推进生态修复目标,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和生态安全的基本保障与重要途径。本文以东部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徐州市贾汪区为例,通过定量评估土壤保持、碳存储、生境质量、产... 科学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是系统推进生态修复目标,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和生态安全的基本保障与重要途径。本文以东部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徐州市贾汪区为例,通过定量评估土壤保持、碳存储、生境质量、产水量和固碳释氧五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分析了绿色转型中的贾汪区生态修复治理成效。在此基础上,基于热点分析、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和电路理论等方法,识别了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夹点”、障碍区等生态安全格局要素,分析了2000—2020年生态安全格局及其动态变化,并识别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贾汪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体呈增加趋势,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生态源地斑块数量逐渐减少但总面积持续增加,廊道分布由“西多东少”转变为“较为均衡”的格局。②确定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包括重要生态源地10处,重要生态廊道39处,障碍修复关键区5.53 km^(2),廊道保护关键区1.70 km^(2),多位于主城区西南部和潘安湖南部生态流动强度高且廊道狭窄处,应加强重点修复和保护。③根据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覆被类型,建议重要生态源地树立红线观念、加强生态用地和非生态用地有效连接、拓宽生态廊道范围、增加廊道沿线植被恢复等保护修复策略。研究结果可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修复规划确定优先修复事项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 最小累计阻力模型 电路理论 资源枯竭型城市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沿黄区域山东段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及时空演化
11
作者 李磊 谭振华 +1 位作者 李聪 杜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4期43-50,56,共9页
以沿黄区域山东段为例,建立PS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度模型对其2000—2018年展开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并进行时空演变分析。结果显示,整体上沿黄区域山东段生态安全水平呈现出波动中上升的趋势,由“不安全”... 以沿黄区域山东段为例,建立PS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度模型对其2000—2018年展开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并进行时空演变分析。结果显示,整体上沿黄区域山东段生态安全水平呈现出波动中上升的趋势,由“不安全”向“比较安全”转变,子系统中生态响应和生态状态增加的幅度高于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的幅度,生态环境有所好转;市级尺度下,山东段17地市生态安全水平有所提高,呈现出“下降-上升-下降”的倒“N”字形演变,生态安全类型以“一般安全”为主,高等级类型较少,城市生态安全问题比较严峻;城市生态安全内部空间差异明显,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向东、向北转移,呈现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高低错落分布,高等级生态安全区域从东部沿海向鲁北扩散,“临界安全”区域缩小至鲁中南和鲁西北。最后从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优化调控三大空间、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等方面提出优化路径,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评价 灰色关联度模型 时空格局 沿黄区域 山东段
下载PDF
基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的湘江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12
作者 邓楚雄 龚雅菁 +2 位作者 张光杰 刘唱唱 王雨欣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5-158,共14页
[目的]进行湘江流域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为该地区的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从自然环境、人类社会以及景观格局三个层面选取11个指标构建湘江流域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对... [目的]进行湘江流域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为该地区的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从自然环境、人类社会以及景观格局三个层面选取11个指标构建湘江流域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对湘江流域景观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基于评价结果构建综合生态阻力面。结合InVEST模型、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与景观连通性分析识别生态源地,采用电路理论识别生态廊道、生态夹点及障碍点区域,构建湘江流域生态安全格局。[结果](1)人类社会对湘江流域景观生态风险影响最大。高景观生态风险在城市群及各地级市形成多个高值中心向外延伸,低景观生态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以及南部林地。(2)共提取出32个生态源地,面积20415.89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22%。识别出生态廊道64条,总长度共1888.25 km,确定筛选出50处生态夹点和41处生态障碍点,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0.8%和0.6%。(3)划分出生态保护区、生态改善区、生态修复区、生态关键区,并制定不同的生态保护与优化措施。[结论]合理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湘江流域景观生态风险分析,对生态源地、生态廊道以及关键节点部分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和方针进行生态修复与保护维护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风险 电路理论 主成分分析 InVEST模型 湘江流域
下载PDF
基于生态本底-格局-潜力框架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13
作者 张伟 龙闹 +1 位作者 李盛港 王龙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2-225,共14页
文章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在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尝试将生态恢复潜力、修复效率纳入研究范畴,建构了生态本底-格局-潜力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框架,通过生态优先修复区的识别实现修复效率的提升。结果表明:2010... 文章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在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尝试将生态恢复潜力、修复效率纳入研究范畴,建构了生态本底-格局-潜力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框架,通过生态优先修复区的识别实现修复效率的提升。结果表明:2010—2020年大湾区生态系统服务水平显著下降,自然恢复力良好与保护政策支持强的地区存在空间错配。以乡镇为单元进行生态修复分区,发现:1)生态维持区占总面积的7.7%,应以综合改善为主,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2)生态保护区面积占44.5%,作为生态安全的底线区域,应以保护为主,加大政策管制力度。3)生态提升区面积占11.9%,应通过多样化、持续的维育措施为主,以强化区域生态网络的冗余度。4)生态修复区面积占35.9%,此中,优先修复区是拥有较高的自然恢复力与政策扶持的地区,应以实施长期、渐进式的修复工程为主;协同修复区拥有较高的自然恢复力,但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应当协同上级政府或区域联合治理,提升区域整体修复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分区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安全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
下载PDF
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厦门市为例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倩瑜 唐立娜 +2 位作者 邱全毅 李寿跳 徐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84-2294,共11页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加剧了生态系统的退化。如何扭转生态系统的退化,同时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系统服务需求,成为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可平衡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对于保障区域生态安...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加剧了生态系统的退化。如何扭转生态系统的退化,同时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系统服务需求,成为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可平衡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对于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大意义。以厦门市为例,基于“生态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生态廊道提取”的基本框架构建陆域生态安全格局。结合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和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识别生态源地,该方法兼顾了生态结构和功能,使得所识别的生态源地更具全面性。选取土地利用类型、高程和坡度构建生态综合阻力面,并用人类居住合成指数修正生态综合阻力面,以减少主观赋值的影响,识别各土地利用类型内部的差异,使生态阻力面的构建更加合理。在此基础上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利用重力模型量化潜在生态廊道的相对重要性,并根据重力模型结果划分重要性等级。研究结果表明,厦门市的生态安全格局由14个生态源地、21条生态廊道、15个生态节点及若干个踏脚石所组成。生态源地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西部和北部,以林地和草地为主,面积合计为558.64 km^(2)。生态廊道长约159.40 km,其中,关键生态廊道9条,一般生态廊道12条。生态廊道呈现出东西方向联系较为密切,南北方向联系不足的特点。根据对区域生态安全的贡献度,将生态安全格局划分为3个管控区进行分级管控。将研究结果与厦门市当前的实施计划进行对比分析,虽然结果有所差别,但总体上相对一致,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两者所采用的研究数据及方法不同。因此,研究认为将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和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结合,可为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源地 生态阻力面 生态廊道
下载PDF
耦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苏南地区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梁坤宇 金晓斌 +5 位作者 张晓琳 宋家鹏 李权荃 应苏辰 祁曌 周寅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80-3896,共17页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是保障生态安全的基础,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作用流动机制融入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提升人类生态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提出耦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逻辑方法,以苏...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是保障生态安全的基础,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作用流动机制融入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提升人类生态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提出耦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逻辑方法,以苏南地区为研究区构建了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和社会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耦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生态安全格局应以维系区域生态安全和保障区域人类生态福祉为构建目标。其中,生态安全以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风险为核心关注对象,人类生态福祉的实现依赖于人类主动获取与生态系统服务流;(2)苏南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间存在错配格局,在此基础上分别识别生态源地与需求源地4247.46km^(2)、1882.16km^(2),生态廊道与供需廊道1614.02km、1915.82km,生态夹点29处、生态障碍点23处、生态供需节点20处;(3)形成“三区四带两组团”的社会-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布局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保护修复策略,推动经济-生态空间协同发展。研究可为丰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理论和方法、推动国土空间优化与管控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人类生态福祉 生态网络 苏南地区
下载PDF
基于MCR模型的长白山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
16
作者 吕静 胡馨月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6-82,共7页
生态安全格局是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寒地生态脆弱区的可持续发展与城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长白山脉地区的生态保护与开发建设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区域缺乏科学的规划发展引导。为此,以区域生态... 生态安全格局是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寒地生态脆弱区的可持续发展与城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长白山脉地区的生态保护与开发建设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区域缺乏科学的规划发展引导。为此,以区域生态学为视角,结合ArcGIS空间分析对吉林省长白山脉地区生态安全格局进行研究,利用MCR模型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相应规划策略:1)规划编制方面,结合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从不同层面为长白山周边地区城乡建设提供发展范式;2)空间优化层面,构建“一带两轴四区多廊道”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分区规划策略和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长白山地区 规划策略
下载PDF
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崔雯婧 魏源 +4 位作者 苏海磊 刘雪松 武大勇 张娜 季宁宁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74-886,共13页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重要基础.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保护发展带生态安全格局,是统筹保护与发展、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路径的先决条件.本文以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示范探索地...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重要基础.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保护发展带生态安全格局,是统筹保护与发展、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路径的先决条件.本文以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示范探索地−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识别生态源地,依托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提取潜在生态廊道,进而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①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以及光泽县、邵武市、建阳区、武夷山市四个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区面积为5262.27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6.87%;生态系统敏感性较弱,极敏感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67%,主要分布于武夷山国家公园.②将评价结果与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相结合,综合确定生态源地面积为4867.76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2.35%,主要包括武夷山国家公园、乌君山国家森林自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生态安全区按照高、中、低水平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7.92%、20.96%和1.12%.③通过最小阻力模型识别生态节点13个,生态廊道18条,总长度781.86 km,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核心,呈网状空间分布.④以研究区现有生态安全格局为基础,提出“两核、三屏、多点、多廊”生态安全格局.研究显示,环带及周边四地区的现有生态安全格局仅依靠水系廊道,因此需结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敏感性进行分级再划分生态安全格局.该研究结果可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敏感性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生态韧性评估——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孙梓渊 王赛鸽 陈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650-4661,共12页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于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优化国土生态空间具有重要意义,科学评估生态韧性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廊道提取”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模式,定量评估固碳释氧...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于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优化国土生态空间具有重要意义,科学评估生态韧性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廊道提取”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模式,定量评估固碳释氧、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三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识别源地,结合自然和人为因素构建阻力面,使用Linkage Mapper工具基于最小成本路径理论识别生态廊道,提出了一套基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过程的生态韧性评估框架,并结合Fragstats和Conefor Sensinode软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显示:(1)长株潭城市群共55块生态源地,面积为7747.75km^(2),占城市群总面积的27.58%,东部和南部源地较为集中,西部较分散,林地是生态源地的主要组成部分;生态廊道共113条,廊道总长度为1458.97km,平均长度为12.91km,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部和北部。(2)结合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构建了长株潭城市群“一心一环”生态安全格局,可有效缓解长株潭城市群中部生态用地“空心化”的格局。(3)研究区55块生态源地的韧性指数介于0.1265—0.4682之间,空间上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征;113条生态廊道的韧性指数介于0.0027—0.8002之间,韧性指数较高的廊道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部和南部,韧性指数较低的廊道分布在西部、中部和北部。西部和中部或将成为影响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研究结果对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区域生态韧性的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韧性
下载PDF
区域协同视角下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宝娣 钟城豪 +3 位作者 崔东旭 韩青 唐敬超 陈亚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624-4636,共13页
近些年黄河治理卓有成效,但因黄河生态底子薄弱,还存在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不稳定和退化等问题。以区域协同视角构建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主要贡献在于融合生态、经济和社会层面的集成数据为基础,从自然环境(地)、人类活动(人)和... 近些年黄河治理卓有成效,但因黄河生态底子薄弱,还存在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不稳定和退化等问题。以区域协同视角构建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主要贡献在于融合生态、经济和社会层面的集成数据为基础,从自然环境(地)、人类活动(人)和地物阻隔(人地耦合)三方面构建流域综合阻力评价体系,提出一个在黄河全流域地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新框架。具体内容包括:(1)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和景观连通性进行黄河流域生态源地识别;(2)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和地物阻隔三方面构建流域综合阻力评价体系,并对黄河流域生态安全进行分级;(3)结合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进行黄河流域生态廊道提取及战略点识别。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生态源地斑块数量为75个,面积为23.13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29.09%;流域高度安全区域面积为17.83万km^(2)、中度安全区域面积为27.83万km^(2)、较低与低安全区域面积为33.84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2.43%、35.00%和42.57%;流域具有94条生态廊道,平均长度为37503 m,主要用地类型为草地和森林;流域生态战略点共有12个,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东部,阻力值相对较高,容易成为影响黄河流域连通性的“瓶颈”。最后探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对黄河流域整体生态保护以及现有《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影响,并从利用水资源评估体系优化生态源地的识别、基于电路理论结合指示性物种的迁移优化生态廊道和战略点识别,提出未来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建议,以期为构建面向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黄河流域资源时空配置,提供评价与优化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也为协同推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提供有效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生态战略点 黄河流域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分异特征及生态安全格局识别——以贵州省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黄强 陈田田 +1 位作者 王强 冯玉全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80-1091,共12页
本文运用相关模型和方法对区域2000—2020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土壤保持服务和产水服务进行评估,并借助均方根误差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索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的时空分异规律,构建贝叶斯网络解析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变化的驱动因素,并设置... 本文运用相关模型和方法对区域2000—2020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土壤保持服务和产水服务进行评估,并借助均方根误差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索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的时空分异规律,构建贝叶斯网络解析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变化的驱动因素,并设置多情景实现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3类生态系统服务均呈现出了一定增长趋势,但局部地区权衡冲突明显。不同背景条件下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异质性特征显著。其中,产水服务与土壤保持服务、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间的权衡关系在不同高程上均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与产水服务;土壤保持服务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产水服务的权衡关系随坡度增加而增强;岩溶峡谷、岩溶盆地上土壤保持服务与产水服务间的冲突更明显;生态工程修复区产水服务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土壤保持服务的权衡关系更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受多种因素影响且主导因素不尽相同,造林面积、实际蒸散发和降水总量分别是造成土壤保持服务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土壤保持服务与产水服务、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与产水服务权衡变化的主要因素。贵州省南部的望谟县和罗甸县以及东北部的江口县和印江县面临着最大的生态风险,未来可以通过调整关键变量的关键状态来提升这类区域的生态安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关系 贝叶斯网络 生态安全格局 贵州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