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球盖菇栽培技术及其创新发展方向 被引量:6
1
作者 边银丙 《食药用菌》 2023年第6期370-377,共8页
大球盖菇营养丰富,近年来产业发展较快。概述大球盖菇栽培发展历程,分析其具有栽培技术较简单、栽培原料来源广、经济效益显著,兼具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特点。列举大球盖菇3种主要栽培模式:稻田生态栽培、林下生态栽培和大棚设施栽培,... 大球盖菇营养丰富,近年来产业发展较快。概述大球盖菇栽培发展历程,分析其具有栽培技术较简单、栽培原料来源广、经济效益显著,兼具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特点。列举大球盖菇3种主要栽培模式:稻田生态栽培、林下生态栽培和大棚设施栽培,指出优势和不足,并从季节安排、备料、整地、培养料制备、菌种准备、铺料、播种、覆土、铺设水管、搭棚覆膜、养菌、出菇管理等环节详细介绍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球盖菇稻田生态栽培关键技术。针对大球盖菇栽培存在的劳动强度大、生产需水量大、优质菇比例低等问题,提出需要从轻简化机械化栽培、菌种高效生产、优质高效栽培模式、培养料配方优化和优良品种选育、新型覆土材料和节水技术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球盖菇 发展历程 栽培技术 稻田生态栽培 技术创新
下载PDF
宁夏水稻 被引量:51
2
作者 王兴盛 《北方水稻》 CAS 2007年第1期19-22,31,共5页
从宁夏水稻的生产历史、地理生态条件、生产及科研现状、发展中存在问题、发展之展望五个方面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宁夏水稻。明确指出了宁夏水稻的发展是伴随着宁夏引黄灌区的开发而发展,宁夏水稻高产而上乘的品质是与宁夏独特的生态条件... 从宁夏水稻的生产历史、地理生态条件、生产及科研现状、发展中存在问题、发展之展望五个方面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宁夏水稻。明确指出了宁夏水稻的发展是伴随着宁夏引黄灌区的开发而发展,宁夏水稻高产而上乘的品质是与宁夏独特的生态条件相关联。阐述了宁夏水稻品种、栽培技术演变及其成效。从宁夏种稻所具有的良好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强调了宁夏引黄灌区种稻的重要性,分析宁夏水稻生产发展中的问题,展望了宁夏未来水稻面积、区域优化布局、品种、栽培技术多样化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历史 生态条件 品种 栽培技术
下载PDF
论调控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技术机制 被引量:5
3
作者 许坚 《生态经济》 1996年第1期19-22,共4页
农业生态经济技术机制的基本内涵是通过采用生态技术来实现在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生态技术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生产实践的经验发展起来的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实用技术,是生态农业替代石油... 农业生态经济技术机制的基本内涵是通过采用生态技术来实现在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生态技术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生产实践的经验发展起来的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实用技术,是生态农业替代石油农业的技术保证。它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农业 生态经济 技术机制 发展
下载PDF
石斑鱼寄生鱼蛭特征分析和生态防控技术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黄景军 石和荣 +5 位作者 李素华 刘苏 黄培卫 张海发 郭爱伟 周立斌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56-464,共9页
【目的】研究石斑鱼寄生鱼蛭的基本特征和生态防控。【方法】通过提取石斑鱼寄生鱼蛭遗传物质,构建COI、NDI、18s rDNA基因的系统发生树;在实验室条件下培养采自广东大亚湾的石斑鱼寄生鱼蛭,研究其生长发育等特征,从而确定该鱼蛭的分类... 【目的】研究石斑鱼寄生鱼蛭的基本特征和生态防控。【方法】通过提取石斑鱼寄生鱼蛭遗传物质,构建COI、NDI、18s rDNA基因的系统发生树;在实验室条件下培养采自广东大亚湾的石斑鱼寄生鱼蛭,研究其生长发育等特征,从而确定该鱼蛭的分类地位、基本特征及其生活史;通过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和石斑鱼混养,开展石斑鱼寄生鱼蛭生态防控技术研究。【结果】石斑鱼寄生鱼蛭与菲律宾蛭(Zeylanicobdella arugamensis)生物学特征一致,可认定为同种。在实验室条件(温度25~27℃,盐度28.0‰,pH 7.5~8.0,溶氧量5.30~5.80 mg/L)下,石斑鱼寄生鱼蛭卵从产出到孵化出幼虫所需时间为10~11 d,以虎龙杂交斑(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为宿主,从幼虫到成虫产卵所需时间为9~11 d,完成1个完整的生活史周期需要19~22 d。石斑鱼寄生鱼蛭幼虫和成虫均不能在淡水长时间存活,最长存活时间分别为60和200 min。鱼蛭成虫在没有宿主的条件下,水体温度25~27℃,在盐度40.0‰、30.0‰、20.0‰和10.0‰下分别最长能存活12、14、18和19 d。鱼虾混养时,2种对虾对石斑鱼寄生鱼蛭均有清除能力,其中凡纳滨对虾对石斑鱼寄生鱼蛭的清除率最高,在24 h内清除率可达100%。【结论】本研究确定了广东大亚湾养殖石斑鱼的寄生鱼蛭为菲律宾蛭,其完整生活史为19~22 d;本试验条件下,菲律宾蛭幼虫和成虫在淡水中均不能存活超过200 min,故可以用淡水浸泡的方法清除该鱼蛭;在缺乏宿主的条件下,菲律宾蛭存活不超过20 d,故可以通过隔离宿主的办法使该鱼蛭自然消亡;凡纳滨对虾或斑节对虾与石斑鱼混养能主动摄食菲律宾蛭,将其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蛭 生活史 凡纳滨对虾 斑节对虾 生态防控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