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rbon stock in Korean larch plantations along a chronosequence in the Lesser Khingan Mountains, China
1
作者 Wei MA Yan-hong LIU +1 位作者 Yu-jun SUN Jason Grabosky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4期749-760,共12页
Carbon (C) dynamics are central to understanding ecosystem restoration effects within the context of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GGP). GGP stared in China since 2003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Despite its importance... Carbon (C) dynamics are central to understanding ecosystem restoration effects within the context of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GGP). GGP stared in China since 2003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Despite its importance, how total forest ecosystem C stock (FECS) develops fol- lowing land-use changes from cropland to plantation is poorly under- stood, in particular the relationship of C allocation to pools. We quanti- fied C pools in a chronosequence ranging from 0 to 48 years, using com- plete above- and below-ground harvests based on detailed field inventory Stands were chosen along a succession sequence in managed plantations of Korean larch (Larix olgensis Henry.), a native planting species in the Lesser Khingan Mountains, Northeast of China. The FECS of Korean larch plantation (KLP) were dynamic across stand development, chang- ing from 88.2 Mg.ha-1 at cropland, to 183.9 Mg.ha·-1 as an average of forest C from 7- through 48-year-old plantation. In a 48-year-old mature KLP, vegetation comprises 48.63% of FECS and accounts for 67.66% of annual net C increment (ANCI). Soil is responsible for 38.19% and 13.53% of those, and with the remainders of 13.18% and 18.81% in down woody materials. Based on comparisons of our estimate to those of others, we conclude that afforestation of Korean larch plantation is a valid approach to sequester carb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orean larch plantation forest ecosystem carbon stock chronosequence
下载PDF
基于SDG15.3.1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2
作者 张龙江 赵俊三 +3 位作者 陈国平 林伊琳 刘俸汝 彭苏芬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8-277,共10页
[目的]可持续发展目标15.3.1是表征土地退化的重要指标之一,探析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对可持续发展目标15.3.1的影响是改进土地退化的关键因素。基于土地利用及碳储量变化对SDG15.3.1指标制定新的评价规则,并对SDG15.3.... [目的]可持续发展目标15.3.1是表征土地退化的重要指标之一,探析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对可持续发展目标15.3.1的影响是改进土地退化的关键因素。基于土地利用及碳储量变化对SDG15.3.1指标制定新的评价规则,并对SDG15.3.1完成情况进行评估。[方法]采用等效因子法计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定量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ESV的影响。[结果](1)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转换频繁,主要表现为高林地、水体和建设用地增加,耕地、草地和灌木林减少,未利用地基本保持不变。(2)ESV在空间上呈中间高、四周低,西部高、东部低的分布格局;2000-2020年总ESV损失7.32×10^(8)元。其中,2000-2010年,土地退化区域的ESV损失3.03×10^(9)元;2010-2020年,土地退化区域的ESV损失2.28×10^(9)元。(3)根据SDG15.3.1评估结果显示,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SDG15.3.1指标分别为5.22%和4.77%,而土地净恢复面积分别为-1.62×10^(5) hm 2和-2.4×10^(5) hm 2。SDG15.3.1指标的完成情况有所提高,但仍未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结论]研究结果为高原城市群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15.3.1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可持续发展目标15.3.1 碳储量 土地利用变化 滇中城市群
下载PDF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现状与潜力 被引量:20
3
作者 朱建华 田宇 +5 位作者 李奇 刘华妍 郭学媛 田惠玲 刘常富 肖文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442-3457,共16页
巩固和提升森林碳汇,是实现中国“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研究总结梳理了近10年来有关中国森林碳储量及其变化的研究文献,一方面在于探明中国森林碳汇现状和潜力以及对实现“碳中和”的贡献,同时分析当前森林碳汇计量与模拟预测... 巩固和提升森林碳汇,是实现中国“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研究总结梳理了近10年来有关中国森林碳储量及其变化的研究文献,一方面在于探明中国森林碳汇现状和潜力以及对实现“碳中和”的贡献,同时分析当前森林碳汇计量与模拟预测研究的差距与不足,更好地支撑国家碳中和实施路径与行动方案。通过整合分析,1999—2018年间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年均增长量约(208.0±44.5)TgC/a或(762.0±163.2)TgCO_(2)-eq/a,其中生物质、死有机质和土壤有机碳库的年均增长量分别约为(168.8±42.4)TgC/a、(12.5±8.1)TgC/a和(26.7±10.9)TgC/a。此外,木质林产品和森林之外的其它林木碳储量分别增长(49.0±15.1)TgC/a和(12.0±11.1)TgC/a。预计中国乔木林生物质碳储量年变化量将从1999—2018年间的(145.9±38.3)TgC/a增长至2030—2039年间的(171.9±60.5)TgC/a,到2050—2059年间逐渐下降至(146.9±57.7)TgC/a。2050—2059年间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年变化量有可能达到(247.0±71.2)TgC/a或(905.2±260.8)TgCO_(2)-eq/a。但由于不同研究对森林的定义有较大的差别,再加上数据来源、方法和参数、假设条件等存在差异,中国森林碳储量及其变化的评估预测结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未来需要在统一土地利用分类的基础上,明确森林面积及其边界的空间变化,综合考虑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以及人为活动管理等的影响,全面评估森林生态系统各碳库和预测碳汇动态,有效支撑实现中国“碳中和”宏伟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面积 碳储量变化 碳汇潜力
下载PDF
Biomass and carbon stocks in mangrove ecosystems of Kerala,southwest coast of India
4
作者 K.M.Harishma S.Sandeep V.B.Sreekumar 《Ecological Processes》 SCIE EI 2020年第1期355-363,共9页
Background:Mangroves are important tropical carbon sinks,and their role in mitigating climate change is well documented across the globe.However,the ecosystem carbon stocks in the mangroves of India have not been stud... Background:Mangroves are important tropical carbon sinks,and their role in mitigating climate change is well documented across the globe.However,the ecosystem carbon stocks in the mangroves of India have not been studied comprehensively.Data from this region is very limited for providing sufficient insights and authentic evaluation of carbon stocks on a regional scale.In this study,we evaluated the ecosystem carbon stock and its spatial variation in mangroves of Kerala,southwest coast of India.Results:The mean biomass stored in mangrove vegetation of Kerala is 117.11±1.02 t/ha(ABG=80.22±0.80,BGB=36.89±0.23 t/ha).Six mangrove species were found distributed in the study area.Among the different species,Avicennia marina had the highest biomass(162.18 t/ha)and least biomass was observed in Sonneratia alba(0.61 t/ha).The mean ecosystem carbon stock of mangrove systems in Kerala was estimated to be 139.82 t/ha,equivalent to 513.13 t CO2 e/ha with the vegetation and soil storing 58.56 t C/ha and 81.26 t C/ha respectively.Conclusion:The present study reveals that Kerala mangroves store sizable volume of carbon and therefore need to be preserved and managed sustainably,to retain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in carbon storage.This features the need of broadening mangrove cover as well as restoring deteriorated land in the past 50 years.Although mangrove forests in this region are protected by the Kerala Forest Department,they have been frequently facing illegal encroachment,prawn cultivation,and coastal ero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grove ecosystem BIOMASS Aboveground carbon Belowground carbon ecosystem carbon stock
原文传递
京津冀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估算与空间格局分析
5
作者 种方方 杜加强 +6 位作者 朱晓倩 孙冰清 李丽娟 宋泽邦 伍璐垚 陈西雅 翟光卿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065-2073,共9页
准确估算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探明其空间分布对于区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和增汇减排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针对京津冀全域开展的碳储量估算大多忽略了碳储量的空间异质性,本文基于实测碳密度采样点数据,结合植被指数、纹理因子、地形因子等遥... 准确估算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探明其空间分布对于区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和增汇减排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针对京津冀全域开展的碳储量估算大多忽略了碳储量的空间异质性,本文基于实测碳密度采样点数据,结合植被指数、纹理因子、地形因子等遥感变量构建了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在此基础上估算了京津冀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结果表明:①以Exponential为核函数、交叉验证(CV)确定带宽的GWR模型估算效果最佳.②京津冀陆地生态系统2015年和2021年碳储量分别为2.00×10^(9)Mg和2.18×10^(9)Mg,其中2015年地上生物量碳储量、地下生物量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分别为5.33×10^(8)Mg、1.80×10^(8)Mg和1.29×10^(9)Mg,2021年分别为5.58×10^(8)Mg、1.77×10^(8)Mg和1.44×10^(9)Mg.③森林、农田、草地生态系统作为京津冀地区三大主要碳库,碳储量分别约占区域总量的45%、31%和16%,碳储量整体分布格局呈现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较高、东南部和西北部地区较低的特征.研究表明,虽然京津冀地区总碳储量较大,但平均碳密度略低于我国平均水平,森林和农田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远低于我国平均水平,未来碳汇增加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陆地生态系统 碳储量 空间格局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下载PDF
河南省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的计量及空间分布
6
作者 胡国宝 乔栋 +2 位作者 张楚磊 李晓林 田耀武 《陕西林业科技》 2023年第4期60-68,共9页
为了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河南省有机碳储量的影响,探索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的增汇机制。基于GIS平台,采用InVEST模型,分析河南省1980-2000,2000-2020两个时期内土地利用变化及因其引起的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变化。结果表明:两个时期内,河... 为了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河南省有机碳储量的影响,探索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的增汇机制。基于GIS平台,采用InVEST模型,分析河南省1980-2000,2000-2020两个时期内土地利用变化及因其引起的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变化。结果表明:两个时期内,河南省农田面积分别减少了1.25×10^(4)hm^(2)和4.45×10^(5)hm^(2),草地面积减少了7.73×10^(4)hm^(2)和6.04×10^(4)hm^(2),森林面积增加了1.08×10^(4)hm^(2)和1.25×10^(4)hm^(2),建筑用地增加了1.46×10^(5)hm^(2)和4.41×10^(5)hm^(2)。1980-2020年间全省有1.91×10^(6)hm^(2)的土地利用类别发生了变化,从1980年到2000年,河南省有机碳储量增加了2.61×10^(6)t,从2000年到2020年,有机碳储量减少了约7.00×10^(6)t。198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促进了河南省有机碳储量的积累。即使林地面积在不断增长,但是有机碳储量仍呈现出减少的趋势。主要是林地面积增长带来的有机碳储量的增加不足以抵消耕地、草地面积的大量减少导致的有机碳储量流失。为了增加有机碳积累,减少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碳储量流失,保护林地面积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林地面积的增加对于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全球变暖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土地利用的有效规划带来的碳汇效果对于中国未来的城市发展愈加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InVEST模型 生态系统 碳储量 变化 河南省
下载PDF
滨海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储碳的影响——以辽宁省大连市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源 李发祥 +2 位作者 梁金水 李田慧 刘长发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30-342,共13页
[目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是评估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是否科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关系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估滨海城市ESV和陆地碳储存(TCS)变化,为辽宁省大连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调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00—2020年5期土地利用... [目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是评估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是否科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关系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估滨海城市ESV和陆地碳储存(TCS)变化,为辽宁省大连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调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00—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和相关数据,基于土地动态度、当量因子法、土地转移矩阵、ESV贡献率、TCS和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大连市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及其对ESV,TCS和陆地碳储存价值(TCSV)的影响。[结果](1)在空间分布上,大连市建设用地主要侵占西南部沿海地区的耕地和林地。(2)2000—2020年的4个时间阶段,大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先降后升,持续加剧下降的发展趋势;耕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增长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持造成直接影响。(3)2000—2020年的4个时间阶段,大连市TCS和TCSV呈现先升后降,持续加剧下降的发展趋势;林地面积减少直接影响TCS功能的保持。(4)2000—2020年大连市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中,以耕地、林地、草地转出,建设用地转入为主;造成不同地类的生态系统服务贡献差异,贡献度大小顺序为耕地、林地、湿地、水域、草地和未利用地。(5)2000—2020年大连市的ESV,TCS变化主要受经济增长,三大产业结构调整和镇化水平发展影响。[结论]从大连市经济发展,ESV提升,TCS能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需要着重关注滨海岸线建设用地扩张与生态用地和农业用地的冲突问题,加强对北部林草生态用地的保护,加快滨海地带生态环境修复工作,提升生态用地的碳封存能力,避免建设用地无限制盲目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城市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陆地碳储量 自然经济价值 主成分分析法 辽宁省大连市
下载PDF
基于InVEST与MaxEnt模型的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增量预估
8
作者 史娴 聂堂哲 +6 位作者 熊千 刘兆鑫 张嘉怡 刘文杰 乌兰 崔嵬 孙仲益 《热带生物学报》 2023年第3期298-306,共9页
为了解决在海南岛哪儿种红树、如何种红树能增汇的问题,基于生物气候、水文、地质及土地利用等数据,在最大熵(MaxEnt)模型评估所得的海南岛红树林生长适宜区基础上,预测红树林潜在扩种区域范围;结合潜在扩种范围和不同区域红树林生态系... 为了解决在海南岛哪儿种红树、如何种红树能增汇的问题,基于生物气候、水文、地质及土地利用等数据,在最大熵(MaxEnt)模型评估所得的海南岛红树林生长适宜区基础上,预测红树林潜在扩种区域范围;结合潜在扩种范围和不同区域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密度调查数据,利用InVEST模型对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增量进行预估。结果表明:(1)MaxEnt模型与InVEST模型结合能够良好地预估红树林碳储量,其中红树林潜在分布区的预测达到高信度(AUC>0.96);(2)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现状碳储量约为1.24 Tg,其中土壤碳约0.84 Tg,总碳密度为217.01 t·hm^(−2),土壤碳密度为147.43 t·hm^(−2)。以历史上海南岛最大的红树林分布面积12506 hm^(2)作为潜在扩种范围控制线,理论上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在扩种上限情景下能够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贡献碳储量增量约1.25 Tg,而在扩种下限情景即仅保证完成《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扩种2000 hm^(2)红树林的基本任务情景下,可实现约0.38 Tg碳储量增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Ent模型 InVEST模型 碳储量增量 潜在分布 红树林生态系统 海南岛
下载PDF
日照五莲山风景区森林碳储量及碳密度研究
9
作者 索琳琳 李超 +3 位作者 卜文峰 李秀娟 宋涛 郑蒙蒙 《绿色科技》 2023年第12期13-17,26,共6页
为研究日照五莲山风景区森林碳储量和碳密度,基于日照市2021年林草生态综合监测国家反馈数据,采用生物量计算方法,对日照五莲山风景区森林碳储量进行了计算,并对该区域不同森林类型、森林种类、优势树种和不同龄组的森林碳储量及碳密度... 为研究日照五莲山风景区森林碳储量和碳密度,基于日照市2021年林草生态综合监测国家反馈数据,采用生物量计算方法,对日照五莲山风景区森林碳储量进行了计算,并对该区域不同森林类型、森林种类、优势树种和不同龄组的森林碳储量及碳密度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①日照五莲山风景区森林总碳储量为48.14万t,不同类型碳储量排序为土壤>植被>凋落物,土壤层碳储量要远高于植被层碳储量;②不同森林种类比较,植被层中乔木林碳储量最多,而竹林的碳密度最大;不同优势树种比较,碳储量最大的树种为赤松,碳密度最大的树种是松林;③不同森林类型比较,针叶林碳储量最大,疏林碳储量最小;不同龄组进行比较,成熟林的碳储量和碳密度最大,近熟赤松林碳储量在各优势树种的各个龄组中碳储量最大。故合理选择碳密度大的龄组林种,扩大种植面积,提高碳储量和碳汇价值,可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碳储量 碳密度 碳汇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五莲山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两种主要退耕还林树种生态系统碳储量和固碳潜力 被引量:80
10
作者 刘迎春 王秋凤 +6 位作者 于贵瑞 朱先进 展小云 郭群 杨浩 李胜功 胡中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4277-4286,共10页
黄土丘陵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而原有植被却遭受严重破坏。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大型生态恢复工程,在本区均有大面积分布。这些工程已经对生态恢复起到重要作用,并将对全球碳素... 黄土丘陵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而原有植被却遭受严重破坏。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大型生态恢复工程,在本区均有大面积分布。这些工程已经对生态恢复起到重要作用,并将对全球碳素循环起到积极作用。以黄土丘陵区的主要造林树种——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为研究对象,共设置样方28个,测定森林乔木、灌木、草本生物量及凋落物碳储量;钻取并分析土样516份,获得土壤有机碳储量。结合文献数据和农田碳储量数据,建立0—86年生油松林和0—56年生刺槐纯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林龄序列;在此基础上分析造林对生态系统碳储量和固碳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林后的油松林和刺槐林生态系统的植被、凋落物及土壤碳储量逐渐增加;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19、27、36、86年生油松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70.76、143.43、167.30、271.23—332.26Mg/hm2;8、17、39年生刺槐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80.37、94.08、140.77 Mg/hm2。受间伐干扰、45、52年生油松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136.42、168.56 Mg/hm2,相对于没有人为干扰的油松林,其植被碳储量明显下降,而土壤碳储量保持稳定甚至升高。受乱砍滥伐干扰的71年生油松林和56年生刺槐林的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118.87、76.99 Mg/hm2,相对于没有人为干扰的森林,其植被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种植油松林之后的86a时间内,其生态系统固碳潜力为211.61—272.64 Mg/hm2;而种植刺槐林、在39a时间内的生态系统固碳潜力为81.15 M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生态系统碳储量 固碳潜力 油松 刺槐
下载PDF
四川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特征 被引量:68
11
作者 黄从德 张健 +1 位作者 杨万勤 张国庆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644-1650,共7页
利用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和标准地实测数据估算了四川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密度、碳储量及分配特征.结果表明:四川人工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为161.16MgC.hm-2,各层碳密度从大到小排序为土壤层(141.64MgC.hm-2)>乔木层(17.95MgC.hm-2)>... 利用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和标准地实测数据估算了四川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密度、碳储量及分配特征.结果表明:四川人工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为161.16MgC.hm-2,各层碳密度从大到小排序为土壤层(141.64MgC.hm-2)>乔木层(17.95MgC.hm-2)>枯落物层(1.06MgC.hm-2)>灌草层(0.52MgC.hm-2).四川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573.57TgC,其中乔木层、灌草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分别为63.88、1.836、3.764和504.09TgC,分别占总碳量的11.14%、0.32%、0.66%和87.88%.不同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差异较大,分别介于1.21~99.44TgC和75.50~251.74MgC.hm-2之间,其空间分配也表现为土壤层最大、灌草层最小.但四川省人工林生态系统乔木层碳密度较低,幼、中龄林分比重大,如果对现有人工林加以更好的管理,碳吸存潜力较大.从生态系统水平监测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有助于提高森林碳吸存估算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生态系统 碳储量 碳密度
下载PDF
1981—2002年中国东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模拟 被引量:35
12
作者 赵俊芳 延晓冬 贾根锁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1-249,共9页
基于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模型FORCCHN,对模型水分模块进行优化,加入了降雨截留、降雪截留以及下层植物和凋落物层截留,模拟了1981—2002年中国东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981—2002年间,中国东北地区森林... 基于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模型FORCCHN,对模型水分模块进行优化,加入了降雨截留、降雪截留以及下层植物和凋落物层截留,模拟了1981—2002年中国东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981—2002年间,中国东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起着碳"汇"的作用,总碳储量约12.37Pg C·a-1,其中植被和土壤碳储量分别为4.01和8.36Pg C·a-1;研究期间,植被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均呈增长趋势,气温升高对该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加的贡献大于降水的变化;研究区植被碳密度的空间分布具有东南高、西北低的特点,平均约10.45kg C·m-2;东北各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密度普遍较高,最大值出现在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的部分地区,平均约21.78kg C·m-2;中国东北地区森林碳库在全国森林碳库中占有重要位置,研究区有林地面积占全国森林的31.4%,其植被、土壤碳储量分别为全国森林的74.28%、63.88%,植被、土壤碳密度分别为全国森林的2.70和1.2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 森林生态系统 碳储量 气候变化模拟
下载PDF
薇甘菊入侵对深圳湾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28
13
作者 毛子龙 赖梅东 +1 位作者 赵振业 杨小毛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813-1818,共6页
外来植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碳过程的影响已经成为入侵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了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入侵对深圳湾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分别设置红树林(Kandelia candel)群落、红树林-薇甘菊群... 外来植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碳过程的影响已经成为入侵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了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入侵对深圳湾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分别设置红树林(Kandelia candel)群落、红树林-薇甘菊群落、薇甘菊群落以及光滩等样地,采集植被、凋落物和土壤剖面样品,分析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碳储量变化。结果表明,薇甘菊入侵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有着显著的影响,碳储量从未被入侵下215.73 tC/hm2减少到轻、高度入侵下的197.56tC/hm2和166.70 tC/hm2,分别减少8.42%和22.72%。其中植被和土壤碳储量显著减少,凋落物碳储量显著增加。薇甘菊入侵一方面导致红树林枯萎,减少植被生物量,增加凋落物量,另一方面促进了土壤微生物活动,使土壤有机碳分解释放,降低土壤碳储量。薇甘菊入侵后红树林碳储量的降低将大大削弱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薇甘菊 红树林 外来植物入侵 生态系统碳储量 深圳湾
下载PDF
不同密度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40
14
作者 张国庆 黄从德 +2 位作者 郭恒 邓彪 杨和芳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14,共5页
对1 245、1 620、2 070株/hm2 3种密度的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分别为41.301、46.377和52.018 t/hm2,林下层碳储量差异不明显,分别为0.935、... 对1 245、1 620、2 070株/hm2 3种密度的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分别为41.301、46.377和52.018 t/hm2,林下层碳储量差异不明显,分别为0.935、0.936和0.956 t/hm2,土壤层有机碳储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分别为107.895、98.472和87.040 t/hm2;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也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分别为150.131、145.785、140.014 t/hm2,碳储量空间分布序列均为土壤层>乔木层>林下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密度 马尾松 人工林生态系统 碳储量 空间分布
下载PDF
海草及海草场生态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5
作者 王锁民 崔彦农 +1 位作者 刘金祥 夏曾润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9-159,共11页
海草是分布于全球各地浅海中的重要沉水被子植物,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海草与周围环境形成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海草场生态系统,是生物圈中最具生产力的水生生态系统之一,且强大的吸收和固碳能力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库之一;海草场具... 海草是分布于全球各地浅海中的重要沉水被子植物,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海草与周围环境形成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海草场生态系统,是生物圈中最具生产力的水生生态系统之一,且强大的吸收和固碳能力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库之一;海草场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被广泛视为是理想的"生态哨兵"来衡量近海岸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如今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破坏活动的双重干扰,全球海草种的数量和海草场的覆盖面积正在急剧减少,海草生存状况面临严峻的考验,约14%的海草种处于灭绝的边缘,1/3的海草场彻底消失。目前,海草监测工程和以生境恢复与人工移植为主的海草保护恢复工程已经开始实施,并取得初步成效,对今后全球范围内海草保护恢复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但该工程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取得更多技术理论上的突破和政策上的支持才能实现挽救濒危海草种及缓解海草场生态系统破坏现状的目标。本文通过对全球海草及海草场生态系统研究成果的总结,阐述了海草和海草场对全球生物圈的重要性以及面临的严峻生存压力,以期提高公众对海草的认识,并唤起人们保护海草的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草 海草场生态系统 碳库 生态哨兵 保护和恢复
下载PDF
燕山典型流域两种造林树种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固碳潜力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郭月峰 姚云峰 +1 位作者 秦富仓 祁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665-1670,共6页
选择燕山典型流域6个林龄序列的小叶杨(Populus simonii)和5个林龄序列的山杏(Prunus sibirica)主要造林树种为研究对象,利用时间替代空间样地测量法量化退牧还林后生物量碳储量、凋落物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及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规律,... 选择燕山典型流域6个林龄序列的小叶杨(Populus simonii)和5个林龄序列的山杏(Prunus sibirica)主要造林树种为研究对象,利用时间替代空间样地测量法量化退牧还林后生物量碳储量、凋落物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及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规律,同时以各组成碳库-林龄序列中的最大碳储量之和作为生态系统饱和碳储量,以未退牧的天然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作为初始植被类型的碳储量,分析总结了退牧还林对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退牧还林后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碳储量、凋落物碳储量基本随退牧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土壤碳储量随退牧年限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9、15、18、22及29 a生小叶杨林的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7 147.45、7 461.67、7 509.895、8 468.375及8 247.85g·m-2,9、15、18、22及26 a生山杏林的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6 695.44、6 700.82、8 011.86、8 001.92及7 981.92 g·m-2;9、15、18、22、29及36 a生小叶杨林的生态系统固碳潜力分别为757.08、1 071.3、1 119.53、2 078.01、1 857.48及1 312.21g·m-2,9、15、18、22及26 a生山杏林的生态系统固碳潜力分别为310.45、1 621.49、1 611.55、1 591.55及757.08 g·m-2。长期来看,研究区退牧还林对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是可观的、积极的。研究结果对提高造林对碳汇影响的估测能力提供数据支持,也为政府参与国际全球气候变化的谈判提供一个很好的案例研究和科学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流域 生态系统碳储量 固碳潜力 小叶杨 山杏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5种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格局 被引量:21
17
作者 鲜骏仁 张远彬 +2 位作者 王开运 胡庭兴 杨华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3-290,共8页
采用样方法研究了川西亚高山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BF)、针阔混交林(MF)、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林(FF)、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林(SF)和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林(CF)的碳贮量、组成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在5种森... 采用样方法研究了川西亚高山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BF)、针阔混交林(MF)、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林(FF)、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林(SF)和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林(CF)的碳贮量、组成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在5种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碳含量和碳贮量都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极显著地降低,且与土壤深度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2)地被物碳贮量分别为SF(23.97±1.77)>FF(21.35±3.64)>MF(11.78±1.21)>CF(9.09±0.91)>BF(8.16±1.34)103kgC·hm–2,对生态系统总碳贮量的贡献率差异不显著,约占3%~4%;3)乔木层对植物碳贮量贡献最多,根系碳贮量占植物碳贮量的比例在13%~19%之间;4)SF和FF的碳贮存以植物为主,MF、BF和CF的碳贮存则以土壤为主;5)整个生态系统的碳贮量依次为SF(729.92±43.49)>FF(618.86±53.97)>MF(353.88±21.76)>BF(247.79±17.15)>CF(244.52±18.70)103kgC·hm–2,差异显著,对应的短期碳固定能力则依次为2.97、3.80、5.15、3.33和4.84103kgC·hm–2·a–1。在没有破坏性干扰前提下,川西亚高山次生林恢复是大气中碳沉降的潜在碳汇。合适的树种及其搭配比例、造林模式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对策,是促进该区域植被快速恢复和增加碳贮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贮量 碳密度 森林生态系统 亚高山
下载PDF
贵阳市区灌木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及碳储量 被引量:13
18
作者 宁晨 闫文德 +2 位作者 宁晓波 梁小翠 王新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555-2563,共9页
采用直接收获法和实测数据,以贵州省贵阳市区天然灌木林内木本和草本植物、凋落物及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灌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碳含量及碳储量。结果表明:灌木林植被层生物量为23.16 t/hm2,其中木本植物层生物量为12.46 t/hm2;草... 采用直接收获法和实测数据,以贵州省贵阳市区天然灌木林内木本和草本植物、凋落物及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灌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碳含量及碳储量。结果表明:灌木林植被层生物量为23.16 t/hm2,其中木本植物层生物量为12.46 t/hm2;草本植物层为3.74 t/hm2;凋落物层为6.96 t/hm2,分别占植被层生物量的53.08%、16.15%、30.05%。木本植物25种的碳含量范围为445.91—603.46 g/kg;草本植物6种的碳含量为408.48—523.04 g/kg;凋落物层碳含量为341.01—392.81 g/kg;土壤层碳含量为5.73—26.68 g/kg。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88.34 t/hm2,其中植被层为8.10 t/hm2;凋落物层为2.56 t/hm2;土壤层为77.68 t/hm2,分别占系统总碳储量的9.17%、2.89%、87.94%。灌木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为:土壤层>植被层>凋落物层。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城市估算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平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灌木林生态系统 生物量 碳含量 碳储量 贵阳市
下载PDF
毛竹林固碳增汇价值的动态变化:以福建省为例 被引量:14
19
作者 武金翠 周军 +3 位作者 张宇 余晓燕 石雷 漆良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81-187,共7页
【目的】开展毛竹林固碳增汇价值核算并探讨其动态变化,以掌握毛竹林生态系统碳汇价值、科学评价竹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碳计量和碳贸易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方法】基于福建省毛竹林生长量、实测生物量和问卷调查等数据,利用中分辨... 【目的】开展毛竹林固碳增汇价值核算并探讨其动态变化,以掌握毛竹林生态系统碳汇价值、科学评价竹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碳计量和碳贸易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方法】基于福建省毛竹林生长量、实测生物量和问卷调查等数据,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植被指数(EVI)建立生物量异速生长和反演模型,开展福建毛竹林(包括地上活立竹、择伐竹、土壤和已收获竹笋4个组分)固碳增汇价值核算及其动态变化研究。【结果】2001—2014年,福建省毛竹林每期(2年为1期)固碳增汇价值平均为5.53亿元,研究期内固碳总价值为38.71亿元;竹林生态系统不同组分(地上活立竹、择伐竹、土壤和已收获竹笋)的固碳价值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林分地上活立竹、择伐竹、已收获竹笋和土壤的固碳增汇价值贡献比分别为73.78%、16.11%、13.56%和3.65%;2001—2014年,毛竹林固碳增汇价值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以每期每公顷157.69元的速率增加;研究末期和初期相比,面积占比31.26%的毛竹林固碳增汇价值降低,每公顷平均降幅256.76元;面积占比68.74%的毛竹林固增汇价值增加,每公顷平均增幅640.80元。【结论】2001—2014年,福建省毛竹林表现为一个不断增加的碳汇;与地上活立竹、已收获竹笋和土壤相比,择伐竹的固碳增汇价值贡献最大,择伐是毛竹林不可或缺的经营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碳储量 生态系统服务 反演模型 武夷山
下载PDF
三江源区高寒草甸湿地植被退化与土壤有机碳损失 被引量:19
20
作者 刘育红 李希来 +3 位作者 李长慧 孙海群 芦光新 潘根兴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559-2567,共9页
人为活动影响下陆地生态系统退化对于土壤碳库损失的影响规模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在青海省三江源区选择了8个高寒草甸典型样区,划分4种不同退化程度样地(原生植被、轻度退化、重度退化、极度退化),收割法采集地上部植物生物量,1... 人为活动影响下陆地生态系统退化对于土壤碳库损失的影响规模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在青海省三江源区选择了8个高寒草甸典型样区,划分4种不同退化程度样地(原生植被、轻度退化、重度退化、极度退化),收割法采集地上部植物生物量,10cm等深度采集表土土壤样品,分析了地上生物量、可食牧草生物量以及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地上生物量和饲草生物量均表现强烈下降的趋势,但后者的下降幅度更大,在极度退化下损失达99%。研究区内高寒湿地土壤的表土有机碳含量出现极大的变异性,随退化程度的加剧而呈显著下降。与原生植被下相比,轻度退化、重度退化和极度退化下0~3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平均降低了25%、44%和52%。这种损失固然与地上部生物量下降有关,有机碳分层系数显示土壤侵蚀也是重要因素。估计退化下土壤有机碳平均下降36tC.hm-2,累积退化下表土有机碳损失可能在200TgC以上,保护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对于三江源区土壤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区 高寒草甸湿地 土壤有机碳 植被生物量 生态系统退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