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edible fungi powder related to radio-frequency and microwave drying
1
作者 Siying Qi Jiping Han +11 位作者 Camel Lagnika Ning Jiang Chunlu Qian Chunquan Liu Dajing Li Yang Tao Zhifang Yu Libin Wang Zhongyuan Zhang Chunju Liu Yadong Xiao Min Zhang 《Food Production, Processing and Nutrition》 2021年第1期190-202,共13页
Edible fungi are rich in nutrition,but they are susceptible to spoilage,and often prolonged by drying.RF and microwave energy drying have the advantages of short drying time,high energy efficiency and good process con... Edible fungi are rich in nutrition,but they are susceptible to spoilage,and often prolonged by drying.RF and microwave energy drying have the advantages of short drying time,high energy efficiency and good process control.However,to develop an effective dielectric drying method,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dielectric properties,the major factor characteriz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lectromagnetic energy and the food.At present,there is a lack of research on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edible fungi.In this study,a vector network analyzer and an open-ended coaxial-line probe were employed to measure the dielectric parameters.The dielectric parameters were observ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25–85°C)for edible fungi powder with moisture content ranging from 5 to 30%wet basis over a frequency range of 1–3000 MHz.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electric properties and frequency,temperature,and moisture content were obtained via regression analysis.Further,the dielectric penetration depth was calculated,and the effects of frequency,moisture content,and temperature on the penetration depth were also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edible fungi powder increased with an increase in moisture content and temperature,while they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frequency.At high moisture content and temperature,the increase in dielectric properties was slightly larger than that at low moisture content and temperature.The dielectric properties changed more evidently at lower radio frequencies than at higher radio frequencies.The penetration depth decreased with an increase in temperature,moisture content,and frequency.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a large penetration depth at radio frequencies below 100 MHz could be used to dry edible fungi on a large scale,whereas microwave energy could be employed for drying edible fungi on a small sca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ible fungi Dielectric properties Dielectric drying Dielectric constant Dielectric loss factor Mathematical modeling
原文传递
科技特派助力辽宁省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2
作者 王红 刘岩岩 +2 位作者 曹君 李红 刘俊杰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24年第3期110-112,共3页
科技特派以推进辽宁省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推广先进技术及生产模式为重点,以生态高效、循环经济为根本,以示范村、示范基地为创新提升载体,采用培训与指导相衔接的方式,同时融合全省食用菌科技特派力量,开... 科技特派以推进辽宁省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推广先进技术及生产模式为重点,以生态高效、循环经济为根本,以示范村、示范基地为创新提升载体,采用培训与指导相衔接的方式,同时融合全省食用菌科技特派力量,开展成果转化和关键技术攻关,以期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特派 首席特派员 食用菌
下载PDF
食用菌栽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
3
作者 强磊 王锋 《农业工程》 2024年第5期133-136,共4页
以修订课程培养目标和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等手段,开展园艺技术专业食用菌栽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尝试开发多种课程思政元素并使其充分融入教学资源中,在课程教学各环节中使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以达到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和课程思政教... 以修订课程培养目标和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等手段,开展园艺技术专业食用菌栽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尝试开发多种课程思政元素并使其充分融入教学资源中,在课程教学各环节中使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以达到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实现。实践证明,课程教学效果取得了显著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工作严谨、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品质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栽培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园艺技术
下载PDF
食用菌呈味物质及其检测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于梓芃 李宁阳 +6 位作者 弓志青 王文亮 贾凤娟 崔文甲 徐宗海 宋莎莎 李永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3-379,共7页
食用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近年来,作为一种健康营养类食品,食用菌越来越受欢迎。食用菌富含丰富的风味物质,挥发性风味物质和非挥发性风味物质是构成其风味体系的主要呈味组成部分。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食用菌中主要呈鲜甜风味的非挥发性... 食用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近年来,作为一种健康营养类食品,食用菌越来越受欢迎。食用菌富含丰富的风味物质,挥发性风味物质和非挥发性风味物质是构成其风味体系的主要呈味组成部分。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食用菌中主要呈鲜甜风味的非挥发性呈味物质,包括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呈味核苷酸等,以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呈蘑菇风味的含硫化合物及醇、酮类化合物,呈清香风味的醛类、酯类等的研究现状,并对电子鼻、电子舌、气相色谱联用技术等检测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并综述了食用菌在风味物质方向的应用研究进展,旨在为更好的研究食用菌风味物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呈味物质 风味特性 检测技术
下载PDF
食用菌色泽劣变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5
作者 史慧 王安建 +2 位作者 崔国梅 刘丽娜 李顺峰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7,共9页
食用菌色泽劣变控制技术是食用菌在贮藏保鲜及加工过程中的共性关键环节,其目的是缓解菇体因褐变及微生物污染等造成的色泽劣变及品质下降。常见的方法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等,对色泽劣变影响因素及各种控制技术进行了分析和... 食用菌色泽劣变控制技术是食用菌在贮藏保鲜及加工过程中的共性关键环节,其目的是缓解菇体因褐变及微生物污染等造成的色泽劣变及品质下降。常见的方法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等,对色泽劣变影响因素及各种控制技术进行了分析和综述,并提出了食用菌色泽劣变控制方面存在的相关问题及建议,以期为食用菌贮藏保鲜及加工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色泽劣变 影响因素 控制技术
下载PDF
灵芝育种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6
作者 王诗宝 李钦艳 +5 位作者 林新 陈逸湘 钟莹莹 钟小云 王彬潆 梁先华 《农业工程》 2024年第10期29-34,共6页
灵芝是一类富含多糖、三萜等多种药用成分的大型药食同源真菌。随着我国大健康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灵芝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且前景广阔,市场对灵芝的品质、产量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育应用品质优、产量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 灵芝是一类富含多糖、三萜等多种药用成分的大型药食同源真菌。随着我国大健康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灵芝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且前景广阔,市场对灵芝的品质、产量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育应用品质优、产量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易管理且遗传稳定的灵芝优良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采用不同育种技术改良灵芝品种的应用和研究进展,以期为未来灵芝遗传育种工作提供参考,从而促进灵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 育种技术 品种改良 食用菌 药食同源真菌
下载PDF
3种干食用菌中汞、砷、铅、镉重金属的污染的检测与评估 被引量:47
7
作者 胡桂仙 王小骊 +3 位作者 董秀金 朱加虹 张永志 王钢军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49-352,共4页
通过对浙江农贸市场、超市的香菇、黑木耳以及银耳等3类干食用菌中Hg,As,Pb,Cd 4种重金属含量进行实地抽样检测及污染评估。结果表明:不同的食用菌对同一重金属的富集能力是有差异的,食用菌中平均含As量为干香菇>黑木耳>银耳;平均... 通过对浙江农贸市场、超市的香菇、黑木耳以及银耳等3类干食用菌中Hg,As,Pb,Cd 4种重金属含量进行实地抽样检测及污染评估。结果表明:不同的食用菌对同一重金属的富集能力是有差异的,食用菌中平均含As量为干香菇>黑木耳>银耳;平均含Pb量为黑木耳>干香菇>银耳;平均含Cd量为干香菇>银耳>黑木耳;平均含Hg量为黑木耳>干香菇>银耳。同一种食用菌对不同的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也不同,干香菇的重金属平均含量为Cd>As>Pb>Hg;黑木耳的重金属含量为Pb>As>Cd>Hg;银耳的重金属含量为Cd>Pb>As>Hg。根据目前食用菌的国家强制性判定标准(食用菌卫生标准GB 7096—2003、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05、无公害食品食用菌NY5095-2006以及银耳卫生标准GB 11675—2003),食用菌中Cd容易超标。同时通过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综合因子污染指数法来评估食用菌的重金属污染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食用菌 香菇 黑木耳 银耳 重金属 污染评估
下载PDF
SCAR分子标记技术在香菇菌株鉴定上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7
8
作者 吴学谦 李海波 +4 位作者 魏海龙 付立忠 吴庆其 彭华正 朱睦元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59-266,共8页
为了建立一套基于DNA分子标记技术快速鉴定香菇菌株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首先通过对生产上常用的14个香菇菌株进行RAPD多态性分析,从香菇菌株162中扩增获得了一个片段长为1166bp的特异RAPD标记XG1166,随之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将该特异RAPD标... 为了建立一套基于DNA分子标记技术快速鉴定香菇菌株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首先通过对生产上常用的14个香菇菌株进行RAPD多态性分析,从香菇菌株162中扩增获得了一个片段长为1166bp的特异RAPD标记XG1166,随之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将该特异RAPD标记成功转化为稳定的SCAR标记。用同样的方法,本研究又从另一香菇菌株申香10号中获得了一段长度为347bp的特异SCAR标记SX347。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本研究获得的香菇菌株162和申香10号的特异SCAR标记,能在一天时间内准确鉴定出香菇菌株162或申香10号菌株的真伪。由此可见,SCAR分子标记是一种快速、稳定、准确鉴定香菇菌株的新方法, 可应用于食用菌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品种分类与鉴定和假种辨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株鉴定 应用 DNA分子标记技术 SCAR标记 RAPD标记 香菇菌株 资源保护利用 多态性分析 有效方法 快速鉴定 克隆技术 试验结果 品种分类 食用菌
下载PDF
食用菌富集重金属主要特征与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9
作者 刘朋虎 雷锦桂 +2 位作者 王义祥 陈立松 翁伯琦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407-2414,共8页
食用菌产业是中国乡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其产量与产值都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已经成为全国继粮食、蔬菜、果树、油料之后的第五大产业,尤其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位居全球前列,其生产总量占世界同类食用菌产品43%... 食用菌产业是中国乡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其产量与产值都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已经成为全国继粮食、蔬菜、果树、油料之后的第五大产业,尤其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位居全球前列,其生产总量占世界同类食用菌产品43%。在食用菌产业转型发展与质量升级过程中,有效防控产品重金属污染无疑是重要的生产实践命题。本文综述了食用菌产业发展成效与重金属污染现状,重点分析了食用菌重金属污染的主要特征及其评价研究进展;分类总结并阐述了食用菌重金属富集的相关机制,并结合生产实际,提出了防控食用菌重金属污染危害的技术对策,主要包括新品种选育、新配方开发、新模式栽培、新机制探讨与新技术应用等,着力构建食用菌绿色生产与经营管理的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重金属 富集 机制 防控技术
下载PDF
微波灰化-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测定干食用菌中的三价铬和六价铬 被引量:22
10
作者 倪张林 汤富彬 +1 位作者 屈明华 莫润宏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4-178,共5页
建立了干食用菌中三价铬(Cr(Ⅲ))和六价铬(Cr(Ⅵ))的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C-ICP-MS)检测方法.采用微波灰化技术对食用菌样品进行灰化处理,灰化样品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二钠盐稳定其中的Cr(Ⅲ),并使其保留在... 建立了干食用菌中三价铬(Cr(Ⅲ))和六价铬(Cr(Ⅵ))的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C-ICP-MS)检测方法.采用微波灰化技术对食用菌样品进行灰化处理,灰化样品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二钠盐稳定其中的Cr(Ⅲ),并使其保留在阴离子交换柱(250 mm×4.6 mm,10 μm)上;用含有60 mmol/L硝酸(pH 9.3)的流动相分离其中的Cr(Ⅲ)和Cr(Ⅵ),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标准溶液中Cr(Ⅲ)和Cr(Ⅵ)的质量浓度在0.5~50μ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系数均达到0.999 9.食用菌样品中Cr(Ⅲ)和Cr(Ⅵ)不同加入量的平均回收率为78.0%~ 90.7%,相对标准偏差小于4%(n=6);定量限均为0.5μg/L.该方法稳定、可靠、灵敏,可满足干食用菌中Cr(Ⅲ)和Cr(Ⅵ)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灰化 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三价铬 六价铬 干食用菌
下载PDF
镉对食用菌生长的影响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1
作者 刘朋虎 赖瑞联 +2 位作者 陈华 王义祥 翁伯琦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19-428,共10页
在食用菌产品重金属污染中,镉超标所占的比例相对突出。生产实践表明,镉在食用菌中的富集不仅会导致其减产并影响其品质,而且会通过食物链的传递而危害人体健康。文章在分析不同食用菌品种对重金属镉的响应的基础上,重点综述镉的污染途... 在食用菌产品重金属污染中,镉超标所占的比例相对突出。生产实践表明,镉在食用菌中的富集不仅会导致其减产并影响其品质,而且会通过食物链的传递而危害人体健康。文章在分析不同食用菌品种对重金属镉的响应的基础上,重点综述镉的污染途径及相关富集机制,主要包括不同品种差异、生产环境影响、不同阈值效应、要素交互作用、梯度激发响应等内在规律,阐述相关食用菌品种具有富集甚至超富集镉元素的生理特性,发现金属硫蛋白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生物活体内且比较容易被重金属、激素和各种细胞因子诱导的低分子量金属结合蛋白物质;金属硫蛋白在菇体内的生物功能,主要表现为与重金属结合,包括形成螯合物,改变重金属离子赋存形态,从而降低重金属离子毒害程度。文章也关注防控食用菌生产过程对镉富集的技术研究进展,并结合生产实践,提出了合理选择品种、添加有益元素、优化栽培方式、优选生产材料、合理选择土壤等技术对策,以求为食用菌产业的绿色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镉污染 富集机制 防控技术 重金属
下载PDF
食用菌物理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丹凤 陆健东 +3 位作者 钱炳俊 岳进 赵艳云 邓云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20-24,共5页
食用菌兼具营养及药用价值,被全球公认为是良好的营养来源,其产品广受市场关注。食用菌的保鲜技术也在进一步发展之中。本文对食用菌物理保鲜技术进行综述,并进一步提出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 食用菌 保鲜 技术
下载PDF
以草代料栽培食用菌的营养物质转化与主要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3
作者 翁伯琦 郑浩 +1 位作者 王义祥 江枝和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40-46,共7页
综述了以草代料栽培食用菌对产量及其营养物质吸收、转化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选择适宜的草料替代木屑、麦麸等原料栽培食用菌可以明显改良食用菌的品质,降低食用菌子实体中Cd、Pb、Cr重金属的含量。合理调控菇类生长的环境因子,营造... 综述了以草代料栽培食用菌对产量及其营养物质吸收、转化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选择适宜的草料替代木屑、麦麸等原料栽培食用菌可以明显改良食用菌的品质,降低食用菌子实体中Cd、Pb、Cr重金属的含量。合理调控菇类生长的环境因子,营造适宜的pH值、C∶N比值、温度、湿度、光照等生长条件,可以促进食用菌的生长,提高食用菌子实体产量。生产实践表明,以草代料栽培食用菌要注意特定工艺技术研究,尤其是最优C∶N比值的草粉专用配方筛选以及温、湿度调控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 野生草 食用菌 物质转化 调控技术
下载PDF
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 被引量:23
14
作者 宋卫东 王明友 +2 位作者 肖宏儒 宋志禹 丁文芹 《中国农机化》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0-82,87,共4页
分析了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现状以及制约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主要因素。结合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实际,对食用菌工厂化构成系统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中的研发重点,这将对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 技术 构成 意义
下载PDF
富硒食用菌中硒蛋白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王莲芳 窦春霞 +1 位作者 张连富 胡蔚红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2-126,共5页
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的富硒食用菌中硒蛋白的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60℃,料液比1∶20,碱液浓度0.075mol/L,提取时间8h,提取次数2次。在此基础上,根据Box-Benhnken的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原理,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 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的富硒食用菌中硒蛋白的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60℃,料液比1∶20,碱液浓度0.075mol/L,提取时间8h,提取次数2次。在此基础上,根据Box-Benhnken的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原理,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依据回归分析确定各工艺条件的影响因子,以提取所得的蛋白得率为响应值作响应面和等值线图。确定富硒食用菌中硒蛋白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NaOH浓度为0.0692mol/L、温度为60.62℃,料液比(W/V)为1∶24.69,提取时间为8h,提取次数为2次,在此条件下,蛋白的得率为30.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食用菌 硒蛋白 提取工艺 响应面分析
下载PDF
野生食用菌保鲜技术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9
16
作者 罗晓莉 朱立 +1 位作者 张微思 郭永红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0-202,共3页
综述野生食用菌保鲜技术的研究概况,提出保鲜关键环节和发展趋势,以期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野生食用菌 保鲜技术 发展趋势
下载PDF
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监控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明友 宋卫东 +2 位作者 肖宏儒 李尚昆 任彩红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23-226,共4页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中,监控技术起到重要的作用。为此,分析了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监控技术的现状以及制约我国食用菌工厂生产中监控系统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发展趋势,对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食用菌工厂化 监控技术 现状 发展趋势
下载PDF
食用菌漆酶的提取与应用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8
作者 任红艳 张瑞琴 +2 位作者 张婷婷 张飞龙 方炎明 《中国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14,共7页
真菌漆酶广泛存在于真菌发酵液与食用菌菌渣中,具有优良的生物催化氧化活性,在食品、造纸、染整、生物电化学、生物转换、污水处理等领域极具发展前景。对真菌漆酶的来源、提取、生物化学特性、生物学功能和应用技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 真菌漆酶广泛存在于真菌发酵液与食用菌菌渣中,具有优良的生物催化氧化活性,在食品、造纸、染整、生物电化学、生物转换、污水处理等领域极具发展前景。对真菌漆酶的来源、提取、生物化学特性、生物学功能和应用技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食用菌漆酶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酶 真菌 食用菌 应用技术 生物转化
下载PDF
食用菌多糖研究进展 被引量:48
19
作者 王丽霞 杜德清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9-53,56,共6页
对食用菌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定性定量分析、活性研究和临床应用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不同食用菌多糖较难鉴别、真菌多糖提取纯化工艺需进一步加强、食用菌多糖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真菌多糖的提取工艺和... 对食用菌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定性定量分析、活性研究和临床应用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不同食用菌多糖较难鉴别、真菌多糖提取纯化工艺需进一步加强、食用菌多糖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真菌多糖的提取工艺和构效关系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多糖 免疫调节 生理活性 提取纯化技术
下载PDF
食用菌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月芹 贺晓龙 任桂梅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10期119-122,共4页
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体中的一类重要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抗菌、抗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目前其已成为次级代谢产物研究的热点之一。为给食用菌黄酮类化合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更好地开发和利用黄酮类化合物,对食用菌... 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体中的一类重要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抗菌、抗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目前其已成为次级代谢产物研究的热点之一。为给食用菌黄酮类化合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更好地开发和利用黄酮类化合物,对食用菌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提取工艺和分离纯化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黄酮类化合物 药理作用 提取工艺 分离纯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