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蔡元培的男女同校观探究
1
作者 官远程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07-115,共9页
旧时代的中国女子接受教育相当不易,男女地位更是不平等。蔡元培积极提倡男女平等,提倡女子接受教育,且主张男女同校。从蔡元培的言论以及实践来讨论其对于男女同校的观点,可以得知,蔡元培1901年便有“初、二两级”男女学生可以同校,再... 旧时代的中国女子接受教育相当不易,男女地位更是不平等。蔡元培积极提倡男女平等,提倡女子接受教育,且主张男女同校。从蔡元培的言论以及实践来讨论其对于男女同校的观点,可以得知,蔡元培1901年便有“初、二两级”男女学生可以同校,再到1912年在教育法令中提出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到中学阶段的孔德学校里实现男女同校,最后到五四运动后的1920年北京大学开放女禁,实现了大学男女同校。蔡元培不仅是在言论上发表男女同校的观点,且积极的实践,他走在推动中国男女同校的时代前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元培 男女同校 女子教育 北京大学 五四运动
下载PDF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教育杂志》作者群体的转变——基于量化的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肖朗 黄国庭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2010年第3期79-85,共7页
《教育杂志》是近代中国办刊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教育专业期刊。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教育杂志》的作者群体发生了显著的转变,包括作者来源及其地域分布的多元化,作者的年轻化和专业化,以及作者求学背景开始从以留日学生为主转变为... 《教育杂志》是近代中国办刊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教育专业期刊。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教育杂志》的作者群体发生了显著的转变,包括作者来源及其地域分布的多元化,作者的年轻化和专业化,以及作者求学背景开始从以留日学生为主转变为以留美学生为主,等等。这些变化既体现了《教育杂志》编辑的主观努力,也是五四新文化思潮激荡、留美学生大量归国、新一代教育家崛起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教育界话语权转移的客观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杂志》 五四新文化运动 作者群体
下载PDF
推士中国之行记略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大明 张懿璇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10-917,共8页
目的对1922年6月底至1924年6月底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科学教育专家乔治.兰森.推士教授(George Ransom Twiss,1863—1944)应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国科学社等团体的邀请来华的两年考察和研究活动作全面研究,为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史研究提... 目的对1922年6月底至1924年6月底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科学教育专家乔治.兰森.推士教授(George Ransom Twiss,1863—1944)应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国科学社等团体的邀请来华的两年考察和研究活动作全面研究,为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史研究提供新线索。方法原始文献考证与分析。结果依据推士所著《中国的科学与教育》,并参考其他文献,对推士的此次中国之行的缘起、主要活动和他对中国科学教育状况的认识以及建议进行了概略的描述。结论推士等美国教育专家来华进行考察,广泛宣传国外各种教育新思潮,形成了一股教育革新的浪潮,对中国后来教育改革、教育体制、科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改进、科学教师和训练以及科学人才的培养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结合中国大批从国外归来的留学生的不懈努力,从而直接和间接地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士(George RANSOM Twiss 1863—1944) 科学教育 五四运动
下载PDF
母爱颂歌中的反弹旋律——“五四”及20年代女性母爱写作的理性反思 被引量:3
4
作者 常彬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1-46,共6页
“五四”及20年代母爱题材的女性写作,是一种具有反封建性质的性别写作。对母爱的礼赞与膜拜,形成了“五四”时代女性写作的奇异景观。但也有一些作家,开始了她们对母性与母爱的理性思考,不是所有的母爱都崇高,不是所有的母性都美好,母... “五四”及20年代母爱题材的女性写作,是一种具有反封建性质的性别写作。对母爱的礼赞与膜拜,形成了“五四”时代女性写作的奇异景观。但也有一些作家,开始了她们对母性与母爱的理性思考,不是所有的母爱都崇高,不是所有的母性都美好,母亲忘我无私的背后可能是完全地丧失自我。母爱颂歌中的反弹旋律,避免了对母爱概念化的颂扬,丰富和立体化了母亲形象,也影响了后来的同类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写作 母爱题材 礼赞母爱 审视母性
下载PDF
五四运动影响下中小学教育知识转型引发的论争 被引量:4
5
作者 胡金平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0-57,共8页
五四运动引发了中小学教育知识的第二次转型。这种转型既表现在教育知识观从知识本位向儿童本位的转向,也体现为教科书文体由文言向白话文的转变,同时还表现为教育知识取向从实用向人文性方面的转轨。无论哪一种转型,都引发了不同群体... 五四运动引发了中小学教育知识的第二次转型。这种转型既表现在教育知识观从知识本位向儿童本位的转向,也体现为教科书文体由文言向白话文的转变,同时还表现为教育知识取向从实用向人文性方面的转轨。无论哪一种转型,都引发了不同群体的批评。这种基于各自立场的批评与反批评,反映了人们对待教育知识转型过程中"经典"与"通俗"、"实用"与"人文"、"文化"与"兴趣"之间不同取向的矛盾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运动 中小学 教育知识转型 观点论争
下载PDF
杜威中国之行对"五四"思想界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史云波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23-28,共6页
五四时期,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应邀来华讲学,广泛传播了实用主义哲学、政治学、教育学和伦理学。杜威的民主自由思想成为五四知识分子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动力;他的实用主义怀疑方法,对中国当时的思想启蒙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所推行... 五四时期,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应邀来华讲学,广泛传播了实用主义哲学、政治学、教育学和伦理学。杜威的民主自由思想成为五四知识分子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动力;他的实用主义怀疑方法,对中国当时的思想启蒙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所推行的民主教育、实业教育,对中国文化普及和新文化运动的平民化发展,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历史意义。但由于实用主义有其固有的弱点,不可能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提供切实的方案,最终被马克思主义所取代,而淡出历史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威 五四 实用主义 思想 平民主又教育
下载PDF
五四前后北京大学的平民教育(1918—1920)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尔杰 《云梦学刊》 2012年第3期11-20,共10页
北大的"平民教育",发端于1918年,与民初以来的"社会教育"运动有着紧密的关联,也受到1910年代的"社会改良"、"社会服务"思潮的深刻影响。五四运动的成功,在平民教育与激进政治运动之间建立了紧... 北大的"平民教育",发端于1918年,与民初以来的"社会教育"运动有着紧密的关联,也受到1910年代的"社会改良"、"社会服务"思潮的深刻影响。五四运动的成功,在平民教育与激进政治运动之间建立了紧密联系,一时成为青年们的"平民教育"事业主要的动力来源。1919年底到1920年初学运的失败,使得这一事业遭遇挫折,其内部不同立场之间的分化,也随之开始显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民教育 学生运动 五四运动 北京大学
下载PDF
庐隐:五四道德变革的现代前行与传统复归 被引量:1
8
作者 赵丽瑾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2-56,共5页
庐隐在文学创作中始终关注和思考着知识女性在五四变革时代的思想、情感、心理和命运。她确立了不同于传统的现代女性道德观,显示了其思考的现代性;同时由于对五四提出的"人"的观念以及以"立人"为核心的道德变革认... 庐隐在文学创作中始终关注和思考着知识女性在五四变革时代的思想、情感、心理和命运。她确立了不同于传统的现代女性道德观,显示了其思考的现代性;同时由于对五四提出的"人"的观念以及以"立人"为核心的道德变革认识的局限性,又导致了其道德观念对传统的复归。庐隐文本中的道德变革困境在五四道德变革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隐 五四 道德变革 道德困境 女性
下载PDF
北京高师平民教育社述论 被引量:2
9
作者 杨彩丹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3-121,共9页
五四时期,北京高师平民教育社通过刊发《平民教育》杂志、约请名流、学者进行专题演讲、编译书籍等活动,不仅形成了系统的,颇具革命色彩的平民教育思想体系,而且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了平民教育活动的高潮,已然成为中国宣传平民教育以及整... 五四时期,北京高师平民教育社通过刊发《平民教育》杂志、约请名流、学者进行专题演讲、编译书籍等活动,不仅形成了系统的,颇具革命色彩的平民教育思想体系,而且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了平民教育活动的高潮,已然成为中国宣传平民教育以及整个新教育的一大中心。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与该社拥有一支教育专业的骨干力量、经营方式较为灵活,且得到校方的支持分不开的。但是,由于脱离不了教育救国论的藩篱,平民教育社最终走向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时期 北京高师平民教育社 平民教育
下载PDF
东南与国都之间——蒋梦麟与新文化运动的初兴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佳贵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9-78,175,共11页
“新文化”之所以“运动”起来,关涉某些身兼“思想家”与“运动家”角色的人物。蒋梦麟与江苏省教育会同人依托“欧战”后举国求新的氛围,在沪组建新教育共进社,联结南北以谋全国文教新潮之起。关于何为“新潮”,蒋梦麟将之统一于“平... “新文化”之所以“运动”起来,关涉某些身兼“思想家”与“运动家”角色的人物。蒋梦麟与江苏省教育会同人依托“欧战”后举国求新的氛围,在沪组建新教育共进社,联结南北以谋全国文教新潮之起。关于何为“新潮”,蒋梦麟将之统一于“平民主义”;在此主义与相应立场影响下,蒋梦麟早早将五四爱国风潮“自然”并接既起的文教新潮,继而以不同于蔡元培、胡适诸人的方式,参与促成五四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然而蒋梦麟转至北京大学,东南方面对于“新文化”的界定意识与权力更趋弱化。以蒋梦麟在五四前后的言行为主线,结合相关的组织行为逻辑,可揭示新文化运动“生成”史在聚焦于北京大学或《新青年》的叙述之外的一个重要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梦麟 五四前史 新文化运动 新教育共进社 江苏省教育会
下载PDF
从被动再现到主体“发声”的转变及原因——以五四前后湖南《大公报》对女学生的报道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万琼华 吴欢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92-99,共8页
湖南《大公报》作为民国时期湘省最具影响力的民营日报,在五四运动前后对女学生群体予以高密集的报道,成为湖南教育史上不可忽视的独特景观。五四前,女学生更多的是作为历史客体被媒体再现,社会大众大多抱猎奇心理,但五四后报刊再现的... 湖南《大公报》作为民国时期湘省最具影响力的民营日报,在五四运动前后对女学生群体予以高密集的报道,成为湖南教育史上不可忽视的独特景观。五四前,女学生更多的是作为历史客体被媒体再现,社会大众大多抱猎奇心理,但五四后报刊再现的女学生形象大为改观,她们开始以社会行动主体的方式“发声”,完成了由媒介客体到媒介主体的飞跃。湖南女学生形象的逆转,是男性报人对男女平权的倡扬、女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五四运动对湖南思想界冲击等因素叠加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学生 再现 发声 五四时期 湖南《大公报》
下载PDF
邓小平对新时期中国妇女运动的历史性贡献 被引量:2
12
作者 崔兰平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5-150,共6页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领导我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框定了新时期"党的领导、国家支持"的妇女运动运作模式。基于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所创造的良好条件、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及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积极运作,我国妇女事业得...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领导我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框定了新时期"党的领导、国家支持"的妇女运动运作模式。基于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所创造的良好条件、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及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积极运作,我国妇女事业得以快速发展,表现为:更多的妇女投身到公共劳动之中实现了经济独立;妇女权益保障法律体系形成;妇女政治地位的提升具有了坚实的基础;女性教育大踏步前进;中国妇女运动走出封闭实现开放式发展等。邓小平对新时期中国妇女运动的这些历史性贡献将永远彪炳于中国妇女运动史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 中国 妇女运动 妇女权益保障法律体系 妇女政治地位 女性教育
下载PDF
五四青年的信仰抉择及其对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国习 陈丽华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3-7,共5页
五四运动后,在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一些青年知识分子开始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在新的斗争实践中坚定其马克思主义信仰。通过追踪五四先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转向,可得到增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的三点启示:一是... 五四运动后,在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一些青年知识分子开始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在新的斗争实践中坚定其马克思主义信仰。通过追踪五四先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转向,可得到增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的三点启示:一是强化引领,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充分运用体制力量,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二是科学传播,切实有效加强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三是面向实践,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让他们走出课堂、贴近生活、把握国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运动 青年知识分子 马克思主义信仰 当代大学生 信仰教育
下载PDF
“五四”前期“新青年”反复古主义的教育方针思想
14
作者 杨天平 黄宝春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88-92,共5页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陈独秀对尊孔复古、戕害人性的教育要旨进行猛烈抨击,并提出德育、智育、体育、职业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思想;李大钊指斥"以孔道为修身之本"的"国民教育"违背民主和科学的精神,应代...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陈独秀对尊孔复古、戕害人性的教育要旨进行猛烈抨击,并提出德育、智育、体育、职业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思想;李大钊指斥"以孔道为修身之本"的"国民教育"违背民主和科学的精神,应代之以现代国民教育;毛泽东批判旧教育课程太重、摧残青少年,倡导德智体三育并重、促进学生身心平衡发展;蔡和森呼吁冲决"三纲五常"的教育罗网,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蔡元培、钱玄同等人也主张废止旧教育,实施德智体美和世界观教育并举的新教育。他们所提出的反复古主义的教育方针思想,是研究近现代中国教育方针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前期 反复古主义 教育方针思想
下载PDF
吴芳吉与中国现代文学
15
作者 李坤栋 刘国铭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4-129,共6页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吴芳吉是卓越的文学革命运动的探索者、革新者,其诗歌理论最为引人注目,在诗歌改革、诗歌的内容和艺术要求等几方面都见解独到,特别是诗歌创作方面的见解具体而精辟。作为一位教育家,在重德育、尊师长、精教法等方...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吴芳吉是卓越的文学革命运动的探索者、革新者,其诗歌理论最为引人注目,在诗歌改革、诗歌的内容和艺术要求等几方面都见解独到,特别是诗歌创作方面的见解具体而精辟。作为一位教育家,在重德育、尊师长、精教法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见解。吴芳吉的理论主张,直到今天,对我们的新时期文学创作、当代教育都有借鉴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芳吉 爱国诗人 五四文学革命 文学批评论 诗论 教育论
下载PDF
五四运动后期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观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先民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82-86,共5页
五四运动以后,陈独秀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发,明确提出了教育属于上层建筑、教育必须与社会紧密结合、用社会主义来发展教育等马克思主义教育观,探索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问题,推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 陈独秀 五四时期 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教育观
下载PDF
试论“五四”女性新诗的书写特征
17
作者 欧阳小昱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8-61,共4页
中国第一代女性新诗的作者诞生于"五四"启蒙时期,此时的女性自我一般都深受传统文化熏染,同时也接受新思想文化影响,开始与男性共同成为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初涉于世的稚嫩、现实的复杂、以及对于白话语言的生疏,对... 中国第一代女性新诗的作者诞生于"五四"启蒙时期,此时的女性自我一般都深受传统文化熏染,同时也接受新思想文化影响,开始与男性共同成为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初涉于世的稚嫩、现实的复杂、以及对于白话语言的生疏,对其诗歌创作水平产生了较大限制,使这一时期的女性诗歌书写显示出较明显的过渡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女性新诗 抒情 阴柔 过渡
下载PDF
丁玲早期创作与“五四”时期女性文学
18
作者 曹清华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60-63,共4页
“五四”时期女性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有着种种精神依附的痕迹,她们大多自恋于自己的弱者地位,对于丑恶的现实不是勇敢地正视而是进行种种消极的逃避,不少人物形象成为一组情绪或者一种观念的化身。丁玲在“五四”时期的女性作家步入创作... “五四”时期女性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有着种种精神依附的痕迹,她们大多自恋于自己的弱者地位,对于丑恶的现实不是勇敢地正视而是进行种种消极的逃避,不少人物形象成为一组情绪或者一种观念的化身。丁玲在“五四”时期的女性作家步入创作的沉寂期以后崛起于文坛。早期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追求自我独立人格,大胆直面人生的种种逆境,大胆的逼视自我的内心矛盾,充分展现了一代知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而且丁玲擅长于女性形象复杂的心理冲突和错综的心理变化的描写,所写人物与五四时期女性文学比较显得丰富而独具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玲 “五四”时期 女性文学
下载PDF
教育的视角审视太平天国的妇女解放
19
作者 陈玉玲 李涛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72-74,共3页
太平天国研究中关于妇女政策的性质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是一场妇女解放运动;不是一场妇女解放运动。近年来后者占了上风,而且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发掘材料证明自己的观点。太平天国的女子教育较清末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它的局限性证明... 太平天国研究中关于妇女政策的性质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是一场妇女解放运动;不是一场妇女解放运动。近年来后者占了上风,而且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发掘材料证明自己的观点。太平天国的女子教育较清末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它的局限性证明它不是一场妇女解放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妇女教育 太平天国女子教育 妇女解放运动
下载PDF
《倪焕之》与五四青年的情感教育
20
作者 徐龙年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9-41,共3页
《倪焕之》是五四新文学的重要收获之一。小说立足于大时代的社会动荡 ,聚焦于五四之后新青年的情感教育问题 ,在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倪焕之的希望与失望、昂奋与幻灭 。
关键词 《倪焕之》 五四文学 新青年 情感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