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蔡元培的男女同校观探究 |
官远程
|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23 |
0 |
|
2
|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教育杂志》作者群体的转变——基于量化的分析 |
肖朗
黄国庭
|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
2010 |
4
|
|
3
|
推士中国之行记略 |
王大明
张懿璇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4
|
母爱颂歌中的反弹旋律——“五四”及20年代女性母爱写作的理性反思 |
常彬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3
|
|
5
|
五四运动影响下中小学教育知识转型引发的论争 |
胡金平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4
|
|
6
|
杜威中国之行对"五四"思想界的影响 |
史云波
|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4
|
|
7
|
五四前后北京大学的平民教育(1918—1920) |
陈尔杰
|
《云梦学刊》
|
2012 |
3
|
|
8
|
庐隐:五四道德变革的现代前行与传统复归 |
赵丽瑾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9
|
北京高师平民教育社述论 |
杨彩丹
|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10
|
东南与国都之间——蒋梦麟与新文化运动的初兴 |
徐佳贵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2
|
|
11
|
从被动再现到主体“发声”的转变及原因——以五四前后湖南《大公报》对女学生的报道为例 |
万琼华
吴欢
|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
2020 |
1
|
|
12
|
邓小平对新时期中国妇女运动的历史性贡献 |
崔兰平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13
|
五四青年的信仰抉择及其对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启示 |
刘国习
陈丽华
|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
2021 |
1
|
|
14
|
“五四”前期“新青年”反复古主义的教育方针思想 |
杨天平
黄宝春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0 |
|
15
|
吴芳吉与中国现代文学 |
李坤栋
刘国铭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16
|
五四运动后期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观 |
王先民
|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1
|
|
17
|
试论“五四”女性新诗的书写特征 |
欧阳小昱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18
|
丁玲早期创作与“五四”时期女性文学 |
曹清华
|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CAS
|
2006 |
0 |
|
19
|
教育的视角审视太平天国的妇女解放 |
陈玉玲
李涛
|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09 |
0 |
|
20
|
《倪焕之》与五四青年的情感教育 |
徐龙年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