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风文明:职业教育“化民成俗”新时代行动逻辑 被引量:9
1
作者 朱德全 马鸿霞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3-9,共7页
乡风文明是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对乡村发展与美丽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乡村文化转型形成符合现代化愿景且蕴含厚重文明价值的乡村文化是乡风文明的新时代要义;通过职业教育引发乡村文化冲突与交融、实现... 乡风文明是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对乡村发展与美丽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乡村文化转型形成符合现代化愿景且蕴含厚重文明价值的乡村文化是乡风文明的新时代要义;通过职业教育引发乡村文化冲突与交融、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优化文化土壤与生态是促进乡村文化转型进而实现乡风文明的重要手段。为切实发挥职业教育“化民成俗”的可持续发展效应,职业教育应遵循三重行动逻辑:一是要以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作为促进乡风文明的行动依托;二是要以精准的目标定位作为促进乡风文明的行动坐标;三是要以培育现代型乡村精英作为促进乡风文明的行动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风文明 职业教育 化民成俗 行动逻辑
下载PDF
王夫之礼以化民成俗与乐以移易性情的礼乐教化思想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力祥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1-6,共6页
王夫之有着深厚的礼乐教化理念,在道德文明的教化方面他力主返本:即以礼乐教化为本,认为礼乐之教不立则无以移民之志。具体言之,礼教能化民成俗之大、以礼约民则莫之禁而自禁;乐教以移易人之性情。因之,立礼乐为教之本则推广无难。王夫... 王夫之有着深厚的礼乐教化理念,在道德文明的教化方面他力主返本:即以礼乐教化为本,认为礼乐之教不立则无以移民之志。具体言之,礼教能化民成俗之大、以礼约民则莫之禁而自禁;乐教以移易人之性情。因之,立礼乐为教之本则推广无难。王夫之以礼乐之教为本,实现了道德教化的返本与开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礼乐教化 化民成俗 移易性情
下载PDF
“生活儒家”探微
3
作者 马寄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22-29,共8页
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原因在于其日常性和践履性。姑且名之曰"生活儒家"。"生活儒家"的内涵为内圣、外王。"生活儒家"有体有用,体用不二。"生活儒家"之体是灵明不昧、生趣灵动的... 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原因在于其日常性和践履性。姑且名之曰"生活儒家"。"生活儒家"的内涵为内圣、外王。"生活儒家"有体有用,体用不二。"生活儒家"之体是灵明不昧、生趣灵动的心;"生活儒家"之用是化民成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儒家 化民成俗
下载PDF
人性的现实与超越——驳“凡人德育”论
4
作者 高齐天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1-4,共4页
"凡人德育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求人们做有缺点的好人"。"凡人德育"论失察之处正在于它割裂了道德现实与道德理想的关系。人无完人,这是现实,但人却不能因而将此做为理想,将自身的道德追求指向这个既定现实。正是在道... "凡人德育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求人们做有缺点的好人"。"凡人德育"论失察之处正在于它割裂了道德现实与道德理想的关系。人无完人,这是现实,但人却不能因而将此做为理想,将自身的道德追求指向这个既定现实。正是在道德理想和道德自律精神的推动下,人类才以宏大的气魄对自己的心灵世界提出了高远超绝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人德育 精英德育 道德现实 道德理想
下载PDF
人文关怀下的德育教育
5
作者 代文军 王勇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61-65,共5页
当代大学生德育问题表现在梦想追寻和现实追求的价值混合,自我关注和主体迷失的意识共存。为此,当代大学生德育应走向人为关怀,包括制度体系上的人文关怀,具体落实中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 德育教育 人文关怀 平民化走向
下载PDF
银土小品画与学生品德培养
6
作者 詹明月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2期86-89,共4页
郭银土的佳作《银土小品画集》是一本很好的美术系学生的学画画的教材。该书的意义超出了教材习作的范围,其中的经验理性主义的理论立场和平民意识的精神特质,为整个美术教育与学生品德培养结合,提供成功的教学平台经验和对教学过程的... 郭银土的佳作《银土小品画集》是一本很好的美术系学生的学画画的教材。该书的意义超出了教材习作的范围,其中的经验理性主义的理论立场和平民意识的精神特质,为整个美术教育与学生品德培养结合,提供成功的教学平台经验和对教学过程的示范作用。它让学生在接受美术教育的同时,不断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充分发挥美术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理性主义 平民意识 美术教育 品德培养
下载PDF
节省治理:傅岩在歙县的为政实践 被引量:3
7
作者 张佩国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6-55,共10页
明崇祯年间,傅岩知歙县五年,因其政绩而“举循良”。其为政实践,包括教化儒生、加强保甲制度、修筑城堡、训诫土棍、缓催赋役、训练乡兵、赈灾救荒等。上级官员的考语,也给傅岩相当高的评价,似乎他有着很高的统治艺术。然而,其治理实践... 明崇祯年间,傅岩知歙县五年,因其政绩而“举循良”。其为政实践,包括教化儒生、加强保甲制度、修筑城堡、训诫土棍、缓催赋役、训练乡兵、赈灾救荒等。上级官员的考语,也给傅岩相当高的评价,似乎他有着很高的统治艺术。然而,其治理实践与统治艺术,都反映了明王朝国家的节省治理逻辑,其有效性在于能否实现帝国控制与民间社会的文化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岩 歙县 化民成俗 节省治理
下载PDF
未雨绸缪:张之洞备荒举措及其成效探研 被引量:1
8
作者 把增强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3-49,共7页
晚清时期,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光绪年间尤为严重。身处如此时代,张之洞对于备荒问题始终极为重视,尤其是执掌一方后,每到一地均针对当地特点采取了有效的应对之策,最要者主要有建仓积谷、以备饥荒,开垦荒地、均减差徭,修堤防洪、兴利除害... 晚清时期,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光绪年间尤为严重。身处如此时代,张之洞对于备荒问题始终极为重视,尤其是执掌一方后,每到一地均针对当地特点采取了有效的应对之策,最要者主要有建仓积谷、以备饥荒,开垦荒地、均减差徭,修堤防洪、兴利除害,禁种罂粟、推广桑棉,改善交通、发展通讯等。立足于中国历史发展长河,张之洞的备荒举措,既有承自传统的,又有与时俱进的。可以说,既重视前人,又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发展。这种理论结合实践所提出的备荒主张极具价值,其实践效果也颇为明显,值得肯定。但张之洞备荒举措的实施效果也并非尽如人意,追根溯源,既与具体办事人员办事不力、主政官员更迭及政策未能及时跟进紧密相关,又与传统社会中地方百姓对新事物、新方法的抵触行为密切相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雍正 化民成俗 圣谕广训 理学
下载PDF
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叙事体系及其价值彰显向度
9
作者 张国启 谭琴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第4期1-6,共6页
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叙事体系反映了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叙事目标、叙事过程与叙事话语等构成要素的系统表达方式。在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客观呈现过程中,其叙事体系通过叙事目标的政治性与人民性、叙事过程的学理性与故事性以及叙事话语... 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叙事体系反映了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叙事目标、叙事过程与叙事话语等构成要素的系统表达方式。在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客观呈现过程中,其叙事体系通过叙事目标的政治性与人民性、叙事过程的学理性与故事性以及叙事话语的生动性与引导性等鲜明特点,彰显着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理想的意图”。同时,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叙事体系的价值彰显实践中,面临着叙事目标践行与育人结果的偏离倾向、叙事过程贯彻与育人实践的价值张力、叙事话语运用与育人形式的客观矛盾方面的现实挑战等。科学回应和解决这些矛盾和张力,必须探索并逐渐运用叙事目标与育人实践相契合、叙事过程与育人制度相统一、叙事话语与育人形式相适配的叙事体系,这也是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叙事体系价值彰显的重要向度,并为立德树人“理想的效果”的呈现提供实践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树人 叙事体系 育人实践 育人形式
下载PDF
中学民俗文化的教育形式研究
10
作者 张曦琛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1年第3期138-141,共4页
现代社会开放性、多元化的特点使德育不再是单一依纲靠本,也不再是传统模式的“我讲你听”。当代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因此教育内容应更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育形式也应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和适应社会的... 现代社会开放性、多元化的特点使德育不再是单一依纲靠本,也不再是传统模式的“我讲你听”。当代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因此教育内容应更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育形式也应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实际,这是德育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文章就民俗文化在德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研究,这正是现代德育发展与改革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德育 民俗文化 教育形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