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fluence of Sub-Cloud Secondary Evaporation Effects on the Stable Isotopes in Precipitation of Urumqi Glacier No.1,Eastern Tianshan
1
作者 Mengyuan Song Zhongqin Li +1 位作者 Feiteng Wang Xin Zhang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77-189,共13页
In arid regions,the stable hydrogen and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 in raindrops is often modified by sub-cloud secondary evaporation when they descend from cloud base to ground through the unsaturated air.As a result... In arid regions,the stable hydrogen and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 in raindrops is often modified by sub-cloud secondary evaporation when they descend from cloud base to ground through the unsaturated air.As a result of kinetic fractionation,the slope and intercept of the δ^(2)H-δ^(18)O correlation equation decrease.The variation of deuterium excess from cloud base to the ground is often used to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secondary evaporation effect on isotopes in precipitation.Based on the event-based precipitation samples collected at Urumqi Glacier No.1,eastern Tianshan during four-year observation,the existence and impact of secondary evaporation effects were analyzed by the methods of isotope-evaporation model.Under high air temperature,small raindrop diameter and precipitation amount,and low relative humidity conditions,the remaining rate of raindrops is small and the change of deuterium excess is large relatively,and the slope and intercept of δ^(2)H-δ^(18)O correlation equation are much lower than those of Global Meteoric Water Line,which mean that the influence secondary evaporation on precipitation enhanced.While on the conditions of low air temperature,high relative humidity,heavy rainfall,and large raindrop diameter,the change of deuterium excess is small relatively and the remaining rate of raindrops is large,and the slope and intercept of δ^(2)H-δ^(18)O correlation equation increase,the secondary evaporation is weakened.The isotope-evaporation model described a good 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changes of deuterium excess and evaporation proportion with the slope of 0.90‰/%,which indicated that an increase of 1%in evaporation may result in a decrease of deuterium excess about 0.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ble isotopes meteoric water line deuterium excess sub-cloud secondary evaporation effect PRECIPITATION glaciers
原文传递
台风“烟花”(2106)期间江苏南通地区降水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2
作者 陈思帆 刘张齐 +3 位作者 毕丽丽 丁文娜 姜修洋 董进国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9-179,共11页
2021年第6号(2106)台风“烟花”是我国有监测记录以来对大陆影响时间最长的台风,为华东地区带来了暴雨级的降水。基于台风“烟花”(2106)影响江苏南通地区期间小时尺度高分辨率的降水稳定同位素数据,分析了降水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特征... 2021年第6号(2106)台风“烟花”是我国有监测记录以来对大陆影响时间最长的台风,为华东地区带来了暴雨级的降水。基于台风“烟花”(2106)影响江苏南通地区期间小时尺度高分辨率的降水稳定同位素数据,分析了降水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降水δ^(18)O值为-11.7‰~-2.3‰,加权平均值为-7.4‰。台风影响前期,采样点水汽主要来源于附近海域,受云下蒸发效应的影响,降水δ^(18)O值相对偏正;台风影响中期,受相对湿度与上游累积对流强度的共同控制,降水δ^(18)O值逐渐偏负。但相较于已发表的我国台风降水δ^(18)O极端偏负值(-20.1‰~-12.6‰),台风“烟花”(2106)降水δ^(18)O极值并未显著偏负,主要是由于上游累积对流降水历时较短以及台风登陆后水汽缺乏大规模有组织性的对流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稳定同位素 台风“烟花”(2106) 云下蒸发效应 对流强度 上游降水 华东地区
下载PDF
长江流域降水稳定同位素的云下二次蒸发效应 被引量:56
3
作者 孟玉川 刘国东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7-334,共8页
对长江流域443个GNIP的降水样品同位素原始资料,分降雪和降雨进行δ^2H和δ^18O线性回归,得到降雪样品的相关方程为δ^H=7.965δ^18O+17.114,有最大的斜率和截距;而降雨样品根据降水量大小从〈10 mm至〉300mm分为4组后,得到的相关方程... 对长江流域443个GNIP的降水样品同位素原始资料,分降雪和降雨进行δ^2H和δ^18O线性回归,得到降雪样品的相关方程为δ^H=7.965δ^18O+17.114,有最大的斜率和截距;而降雨样品根据降水量大小从〈10 mm至〉300mm分为4组后,得到的相关方程随着降水量的减小,斜率和截距均减小,斜率从7.701减小为5.705,截距从7.812×10^-3减小为-5.479×10^-3。δ^2-H-δ^18O相关方程的斜率及截距与气温、水汽压之间的关系表明,在降水从云层底部降落到地面的过程中,仅较小降雨事件有明显的二次蒸发现象,并伴随着同位素的分馏。长江流域较小降雨事件占有比例很小,仅为所有降水事件的6.32%,所以二次蒸发效应仅引起地区大气降水方程斜率和截距的微弱减小。研究表明,单个降水原始资料的同位素分析,能产生长期加权平均降水同位素分析得不到的宝贵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稳定同位素 气温 水汽压 云下二次蒸发效应 长江流域
下载PDF
回收利用味精生产的低压蒸汽 被引量:1
4
作者 秦人伟 《发酵科技通讯》 CAS 2014年第4期38-39,共2页
味精生产大部分能耗是来自汽耗,而耗汽单元操作排出的大量低压蒸汽(二次蒸汽),目前基本上是采用水冷回收热量或直排大气。拟采用先进的蒸汽喷射压缩等工艺大力回收利用低压蒸汽用于生产,将较大幅度降低生产能耗。
关键词 综合能耗 低压蒸汽 二次蒸汽 蒸汽喷射压缩 低温多效蒸发
下载PDF
热泵抽吸一效二次蒸汽与抽吸二效二次蒸汽作为一效加热热源蒸汽消耗比较
5
作者 肖建国 刘殿宇 《中国奶牛》 2014年第14期44-47,共4页
本文以生产能力为8000kg/h的四效降膜式蒸发器在奶粉生产中的应用为例,对热泵抽吸不同效的二次蒸汽作为第一效一部分加热热源进行计算比较,从计算可看出:热泵抽吸一效二次、二效二次蒸汽分别用于一效的一部分加热热源,后者生蒸汽耗量比... 本文以生产能力为8000kg/h的四效降膜式蒸发器在奶粉生产中的应用为例,对热泵抽吸不同效的二次蒸汽作为第一效一部分加热热源进行计算比较,从计算可看出:热泵抽吸一效二次、二效二次蒸汽分别用于一效的一部分加热热源,后者生蒸汽耗量比前者增加61.84 kg/h,其次是热泵抽吸二效二次蒸汽作为一效的一部分加热热源,经过热量衡算,二效的蒸发量比前者要大,其换热面积显然也要大于前者,从蒸发量分配看,二效与一效差距不是很大。如果热泵抽吸二效二次蒸汽作为一效的一部分加热热源,要达到比热泵抽吸一效二次蒸汽作为一效加热热源节省蒸汽的目的,一是要提高所使用蒸汽的压力,二是提高二效蒸发温度。优点是:二效换热面变大,蒸发量变大,这样更有利于料液在较高的温度下有效蒸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效降膜式蒸发器 热泵抽吸不同效二次蒸汽 热平衡计算 比较 优缺点
下载PDF
黄河流域降水稳定同位素的云下二次蒸发效应 被引量:7
6
作者 车存伟 张明军 +3 位作者 王圣杰 杜勤勤 邱雪 马荣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90-798,共9页
雨滴从云底降落到地面过程的云下二次蒸发现象会影响雨滴中的同位素比率,明确降水过程中稳定同位素的变化对研究流域水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球降水同位素网络(GNIP)、相关文献同位素数据以及气象数据,首先建立局地大气水线(LMWL)定... 雨滴从云底降落到地面过程的云下二次蒸发现象会影响雨滴中的同位素比率,明确降水过程中稳定同位素的变化对研究流域水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球降水同位素网络(GNIP)、相关文献同位素数据以及气象数据,首先建立局地大气水线(LMWL)定性分析了黄河流域云下二次蒸发与各气象要素间的关系,其次运用改进的Stewart模型定量计算了蒸发剩余比(f)和云底降水与地面降水的D-excess之差(Δd)。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LMWL方程为:δ2H=7.01δ18O+1.25(n=293,R2=0.92),斜率和截距相比GMWL均较小,说明雨滴在下落过程中受到云下二次蒸发的影响。其中0~10 mm的降雨事件对云下二次蒸发影响显著;气温越高,或者水汽压、相对湿度越小,云下二次蒸发越强烈。(2)季节变化上,从春季到冬季,f和Δd逐渐增大,云下二次蒸发逐渐减小。空间变化上,蒙甘区、蒙中区、晋陕甘区和渭河区的西安,年际间云下二次蒸发变化较大,而青南区、祁连-青海湖区、渭河区的平凉、长武、华山和鲁淮区年际差异较小。(3)降水中Δd和f之间的线性关系在不同气象要素范围内有不同的数值,由于不同区域各气象条件存在差异,因此在应用经验公式时需考虑研究区的具体气象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氢氧同位素 云下二次蒸发 降水 黄河流域
下载PDF
青海湖沙柳河河源区降水同位素云下二次蒸发效应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志刚 曹生奎 +1 位作者 曹广超 侯瑶芳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3-93,共11页
河源地区的水源储蓄和涵养能力,深刻影响河流的水资源补给与供续,研究河源地区降水同位素的二次蒸发效应有助于深入理解河源区降水循环过程。选取2020年5~9月青海湖沙柳河河源地区的逐月降水同位素数据,利用基于稳定同位素的Stewart雨... 河源地区的水源储蓄和涵养能力,深刻影响河流的水资源补给与供续,研究河源地区降水同位素的二次蒸发效应有助于深入理解河源区降水循环过程。选取2020年5~9月青海湖沙柳河河源地区的逐月降水同位素数据,利用基于稳定同位素的Stewart雨滴蒸发模型,计算了青海湖沙柳河河源地区雨滴蒸发剩余比(f),以及蒸发分馏的氢氧同位素组分(Δδ^(18)O、ΔδD和Δd),探讨了研究期内Δδ^(18)O、ΔδD、Δd和f的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青海湖沙柳河河源区5~9月地面降水同位素δD_(p)、δ^(18)O_(p)和d-excess_(p)平均值分别为-30.93‰、-6.67‰和22.42‰;云下降水同位素δD_(c)、δ^(18)O_(c)和d-excess_(c)平均值分别为-49.57‰、-11.16‰和39.70‰。云下二次蒸发效应使降水d-excess值发生贫化。(2)沙柳河河源区5~7月f和Δd均值分别呈上升趋势,7~9月呈下降趋势,云下二次蒸发效应5月最大,7月最小。(3)沙柳河河源区5~9月f与Δd线性斜率为0.63‰/%,当雨滴蒸发剩余比在90%以上时,线性斜率为0.97‰/%。(4)沙柳河河源区云下二次蒸发效应主要受气温、相对湿度、降雨量、VPD和雨滴直径影响,其中雨滴直径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该研究结果可为沙柳河河源区水循环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沙柳河 河源区 降水同位素 云下二次蒸发效应
下载PDF
四平昊华10万t/a蒸发装置介绍
8
作者 邵成香 于德胜 《中国氯碱》 CAS 2010年第6期17-18,42,共3页
介绍了四平昊华10万t/a蒸发装置的实施情况,以及三效逆流碱蒸发工艺的特点。比较了三效逆流碱蒸发工艺与其他工艺的经济效益,该工艺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 蒸发装置 三效逆流 蒸发器 真空 二次汽
下载PDF
Climate Changes: How the Atmosphere Really Works
9
作者 Ernani Sartori 《Ope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2015年第4期151-168,共18页
Top concepts adopted by the current science on climate changes or atmospheric warming are not in agreement with the first principles of the physics.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understanding on the atmospheric behaviors... Top concepts adopted by the current science on climate changes or atmospheric warming are not in agreement with the first principles of the physics.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understanding on the atmospheric behaviors. For example, the radiation is not the only factor that influences the air temperature, as the law of conservation of energy defines and as shown physically and mathematically in this article. The Sun is not the only heat source for the atmosphere because there is generation of heat at the Earth’s surface by human activities. It is also shown that the water vapor is not a null effect and that the water vapor cannot be removed from the atmosphere for air temperature, greenhouse effect and climate changes considerations, in contrast to the current literature beliefs. The “feedback” concept is unfounded and invalid. The literature also says that “water vapor increases as the Earth’s atmosphere warms”, but this is also incorrect. The above equivocated understanding is accompanied by another one which believes that more water evaporates if the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s, but it is not in this way. These demonstrations and other authors’ surveys showing that in the last decades the planet became wetter eliminate the literature concept that the water vapor does not have influence on the atmospheric warming/cooling. The conventional water cycle is related to the mass of water (mass of evaporation mass of precipitation) and then the physical and 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the new hydrological cycle that includes the direct human influence are shown. The same is done for the carbon cycle. It is solved the problem on why the wind speed on Venus is very high above the cloud deck while it is stagnant below it, being this the same physical principle valid for the Earth’s cloud cover. In the atmosphere, all the corresponding principles are the same, only their amounts change.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CO2 is not decisive for building and changing the temperatures of Venus, Mars, Mercury, Jupiter and Earth. Ice cores are not valid for “determining” “past” temperatures of the planet, because the mass of their air bubbles may be old, but the corresponding temperatures are no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 Global WARMING evaporation Wind Temperature Radiation Precipitation Rain GREENHOUSE effect HYDROLOGICAL Cycle Cloud Cover Ice CORES Planets
下载PDF
The Physical Principles Elucidate Numerous Atmospheric Behaviors and Human-Induced Climatic Consequences
10
作者 Ernani Sartori 《Ope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2012年第4期302-318,共17页
The principles that govern the operation of an open and a closed evaporator are relevant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open and “closed” Earth’s atmospheric behaviors, and are thus described. In these greenhouses, t... The principles that govern the operation of an open and a closed evaporator are relevant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open and “closed” Earth’s atmospheric behaviors, and are thus described. In these greenhouses, the water is included, otherwise the heat and mass balances do not match. It is incorrect to consider the radiation as the only energy transfer factor for an atmospheric warming. Demonstrations show that when the greenhouse effect and the cloud cover increase, the evaporation and the wind naturally decrease. Researchers did not understand why reductions in surface solar radiation and pan evaporation have been simultaneous with increased air temperature, cloudiness and precipitation for the last decades. It is an error to state that the evaporation increases based solely on the water and/or air temperatures increase. Also, researchers did not comprehend why in the last 50 years the clouds and the precipitation increased while the evaporation decreased and they named such understanding as the “evaporation paradox”, while others “found” “the cause” violating the laws of thermodynamics, but more precipitation is naturally conciliatory with less evaporation. The same principle that increases the formation of clouds may cause less rainfall. Several measurements confirm the working principles of greenhouses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The hydrological cycle is analyzed and it was also put in form of equation, which analyses have never been done before. The human influence alters the velocity of the natural cycles as well as the atmospheric heat and mass balances, and the evaporation has not been the only source for the cloud formation.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Earth’s greenhouse effect has increased in some places and this proof is not based only on tempera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aporation clouds Air Water Temperature PARADOX Hydrological Cycle Precipitation Rain Drought Global Warming Radiation Convection Aerosols Greenhouse effect Wind PARTICULATES Atmosphere Climate Human-Induced
下载PDF
烧碱蒸发装置技术改造总结
11
作者 费信怀 杨冰峰 《氯碱工业》 CAS 2019年第11期31-33,36,共4页
介绍了将烧碱蒸发工艺由二效逆流改造为三效逆流的方案,总结了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关键词 烧碱 蒸发 三效逆流工艺 换热器 二次蒸汽 节能降耗
下载PDF
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的黄土高原云下二次蒸发效应 被引量:16
12
作者 靳晓刚 张明军 +4 位作者 王圣杰 朱小凡 董蕾 任正果 陈粉丽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41-1248,共8页
根据GNIP提供的1985年1月至2004年12月黄土高原8个站点的409个降水同位素数据及同期的气象资料,结合HYSPLIT4.9模型,分析了该区δ18O的和d的时空分布特征,计算了二次蒸发的比率,并对不同气象因子影响二次蒸发的程度作了探讨,得到... 根据GNIP提供的1985年1月至2004年12月黄土高原8个站点的409个降水同位素数据及同期的气象资料,结合HYSPLIT4.9模型,分析了该区δ18O的和d的时空分布特征,计算了二次蒸发的比率,并对不同气象因子影响二次蒸发的程度作了探讨,得到以下结论:①冬季风和夏季风期间,在黄土高原内由南向北δ18O的呈上升趋势,d呈下降趋势;自东向西δ18O仅在夏季风期间有上升趋势,而在冬季风期间呈现下降趋势,d总呈现下降的趋势,δ18O和d的变化幅度可以指示季风的路径.②该区全年存在二次蒸发效应,夏季风期间最为明显,蒸发比率介于1.51%~5.88%之间,平均值为3.87%.冬季风期间蒸发比率总体较低,介于1.06%~5.46%之间,平均值也降为3.03%.黄土高原边缘站点蒸发比率受季风变化影响较大,而中部站点受季风变化影响较小.③温度对二次蒸发的影响较大,降水量和水汽压其次,相对湿度较小.此外,风速和海拔对二次蒸发的影响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时空变化 蒸发比率 云下二次蒸发效应 黄土高原
原文传递
基于氢氧同位素的中国东南部降水局地蒸发水汽贡献率 被引量:15
13
作者 马潜 张明军 +1 位作者 王圣杰 汪宝龙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712-1720,共9页
中国东南部地区由于临近太平洋,常年受到季风水汽的影响,应用降水等各种水体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信息来追踪大气水循环路径,已成为近年来较为常用的方法。本文根据中国东南部地区15个站点夏季风盛行期间(6.9月)的氢氧同位素资料,... 中国东南部地区由于临近太平洋,常年受到季风水汽的影响,应用降水等各种水体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信息来追踪大气水循环路径,已成为近年来较为常用的方法。本文根据中国东南部地区15个站点夏季风盛行期间(6.9月)的氢氧同位素资料,运用瑞利分馏理论,并结合水汽贡献率模型,对当地6-9月大尺度水汽循环模式、下垫面水体对高空大气的水汽贡献率以及云下二次蒸发效应进行了探讨。基于模拟结果和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显示,水汽的运行模式符合瑞利分馏理论。从沿海向内陆,水体的蒸发补给作用在逐步增强。应用水汽贡献率模型计算下垫面水体蒸发的水汽对上风向水汽的补给率,结果表明,东南部地区不同区域的水汽贡献率介于1.4%~4.1%之间,平均水汽贡献率为2.2%。通过计算所有数据的平均过量氘值(d),并与全球水循环平均状态下的d值(10‰)进行对比后发现,水体蒸发的补给作用与二次蒸发效应同时存在,且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越靠近内陆,二次蒸发作用的影响越微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稳定同位素 水汽贡献率 二次蒸发作用 中国东南部地区
原文传递
西北地区降水稳定同位素的云下二次蒸发效应 被引量:20
14
作者 刘洁遥 张福平 +4 位作者 冯起 李宗省 朱艺文 聂硕 李玲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79-1488,共10页
利用GNIP提供的我国西北地区的8个站点和本研究的2个站点的降水同位素数据以及相应的气象数据,结合HYSPLIT模型和水滴蒸发模型,分析了我国西北地区降水δ^(18)O和d的时空分布,对该区二次蒸发效应进行了存在性判定与定量讨论,并探讨了二... 利用GNIP提供的我国西北地区的8个站点和本研究的2个站点的降水同位素数据以及相应的气象数据,结合HYSPLIT模型和水滴蒸发模型,分析了我国西北地区降水δ^(18)O和d的时空分布,对该区二次蒸发效应进行了存在性判定与定量讨论,并探讨了二次蒸发效应的敏感因子.结果表明:夏季风期间,新疆地区δ^(18)O和d值由南向北均走低,陕甘宁地区由南向北,由东向西δ^(18)O值整体上升,d值呈现下降趋势;冬季风期间,西北地区由南到北,由东向西δ^(18)O值整体上逐渐减小,新疆地区d值由南向北升高,陕甘宁地区由南向北d值呈现下降趋势,由东向西有微弱的增大.我国西北地区夏季风时期的大气降水线的斜率、截距(6.80,-0.07)显著低于研究区全年的大气降水线方程的斜率、截距(7.27,3.37)和冬季风时期的大气降水线的斜率、截距(7.46,6.07),表明夏季风期间二次蒸发作用较强.研究区夏季风时期的蒸发比率均值为4.49%,高于冬季风时的3.65%,而黄土高原周边站点冬季风时期的蒸发比率高于夏季风时期,这与黄土高原近年来干旱加剧密不可分.另外,二次蒸发作用的强度随相对湿度、降水量和水汽压的增大而减弱,随温度(大于0℃)的升高而增强,但各因子在不同范围时对二次蒸发作用的影响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时空分布 大气降水线 云下蒸发效应 西北地区
原文传递
海河流域降水稳定同位素的云底二次蒸发效应 被引量:15
15
作者 赵诗坤 庞朔光 +1 位作者 文蓉 刘忠方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31-1038,共8页
云底二次蒸发导致的同位素动力分馏可显著影响观测的降水同位素组成和大气水线。本文利用海河流域7个监测站点的降水δ2H和δ18O数据,分析了云底二次蒸发对流域降水同位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域降雨水样的大气水线为δ2H=7.19δ18O-0.74... 云底二次蒸发导致的同位素动力分馏可显著影响观测的降水同位素组成和大气水线。本文利用海河流域7个监测站点的降水δ2H和δ18O数据,分析了云底二次蒸发对流域降水同位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域降雨水样的大气水线为δ2H=7.19δ18O-0.74,显著不同于降雪水样的大气水线(δ2H=8.42δ18O+15.88);流域降雨,特别是小降雨(<5 mm)事件,易受到云底二次蒸发的影响,导致其大气水线的斜率和截距均随着降雨量的减小而减小。流域降雨同位素的云底二次蒸发主要受气温和相对湿度控制,随着气温的升高和相对湿度的减小,云底二次蒸发加剧,导致观测的地面降雨富集重的同位素,同时伴随的同位素动力分馏导致流域降水过量氘(d)值以及大气水线的斜率和截距均减小。与平原地区相比较,流域山间盆地地区受"雨影效应"影响,气候相对干燥,其降雨同位素受更强的云底二次蒸发影响。观测期间,流域小的降雨事件占总降水事件的42%,故云底二次蒸发对流域降水同位素具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δ2H和δ18O 气温 相对湿度 云底二次蒸发 海河流域
原文传递
陕甘宁地区降水同位素云下二次蒸发效应 被引量:5
16
作者 肖涵余 张明军 +5 位作者 王圣杰 车存伟 杜勤勤 张宇 韩婷婷 苏鹏燕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814-3822,共9页
大气降水过程中,雨滴由云层底部降落至地面经过不饱和空气时发生的蒸发现象,即为云下二次蒸发,这会使得降水同位素组成发生改变。利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方法研究云下二次蒸发效应的时空变化及其成因,对探讨区域水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 大气降水过程中,雨滴由云层底部降落至地面经过不饱和空气时发生的蒸发现象,即为云下二次蒸发,这会使得降水同位素组成发生改变。利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方法研究云下二次蒸发效应的时空变化及其成因,对探讨区域水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陕甘宁地区2018年3月—2019年2月187个气象站逐小时气象数据,采用改进后的Stewart模型,分析了该区域蒸发剩余比(f)与降水过量氘变化量(Δd)的时空变化,并探讨了f以及气象要素与Δd的关系。结果表明:从小时尺度来看,该区域各省f与Δd最小值均出现在白天,最大值出现在夜晚,即白天云下二次蒸发效应更明显。从月尺度来看,各省f、Δd月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最小值多出现在夏半年,最大值多出现在冬半年,即夏半年云下二次蒸发效应更显著。研究区f、Δd值在季节尺度上的空间变化一致:春季,东、西部地区较大,中部较小;夏季,西北部地区偏小,其他地区偏大;秋季,由南向北减小;冬季,中部、南部较小,西部及东北部较大,研究区不同季节云下二次蒸发效应的空间差异显著。陕甘宁三省(区)f与Δd的线性关系的斜率均小于1‰·%-1,这可能与该地区干旱半干旱气候具有较大关系。当气温较高,相对湿度、水汽压、降水量和雨滴直径较小时,Δd值较小,云下二次蒸发效应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地区 降水 稳定同位素 云下二次蒸发 Stewart模型
原文传递
云下二次蒸发对降水过程中氢氧稳定同位素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任雯 郑新军 +3 位作者 吴雪 周宏飞 马健 李彦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63-1270,共8页
在干旱地区,降水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常受到雨滴云下二次蒸发作用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基于全球降水同位素网(GNIP)在我国西北东部站点的数据并结合气象数据,分析雨滴二次蒸发作用发生的条件、季节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对降水氢氧稳定同... 在干旱地区,降水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常受到雨滴云下二次蒸发作用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基于全球降水同位素网(GNIP)在我国西北东部站点的数据并结合气象数据,分析雨滴二次蒸发作用发生的条件、季节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对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在我国西北东部,当近地表水汽压差(VPD)等于0.52 k Pa时,降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规律发生显著改变。当VPD>0.52 k Pa时,地区降水线(LMWL)的斜率和截距与全球降水线(GMWL)无显著差别,且氘剩余(d-excess)也与VPD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然而,当VPD>0.52 k Pa时,LMWL的斜率和截距显著地小于GMWL,d-excess与VPD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当VPD<0.52 k Pa时,保留了云层中热力学平衡分馏特征,而当VPD>0.52 k Pa时,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经历了动力学非平衡分馏过程——云下雨滴在降落过程中二次蒸发作用。根据Tetens公式,当气温(t)<7.0℃时,空气饱和水汽压不可能超过0.52 k Pa,所以,当t<7.0℃时不可能发生雨滴二次蒸发过程。这样,在温带干旱地区,在t较低的冬半年降水中的δ18O只存在显著的温度效应,而在t较高的夏半年降水中的δ18O同时存在温度和降水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效应 氘剩余 地区降水线(LMWL) 二次蒸发作用 水汽压饱和差 温度效应 中国西北东部
原文传递
1960—2016年陕西省降水同位素的云下二次蒸发效应 被引量:2
18
作者 焦蓉 王圣杰 +2 位作者 张明军 卢爱刚 王晓艳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73-386,共14页
基于陕西省1960—2016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利用改进后的Stewart模型,对陕西省36个气象站点的云底与地面雨滴中过量氘变化量(Δd)进行模拟,并分析了相对湿度、雨滴蒸发剩余比、蒸发速率与Δd的关系。结果表明:①从季节变化上看,陕北、关... 基于陕西省1960—2016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利用改进后的Stewart模型,对陕西省36个气象站点的云底与地面雨滴中过量氘变化量(Δd)进行模拟,并分析了相对湿度、雨滴蒸发剩余比、蒸发速率与Δd的关系。结果表明:①从季节变化上看,陕北、关中和陕南3大区域Δd的最低值出现月份各不相同,但最高值均出现在9月。3大区域年平均Δd与陕西省多年平均Δd相比,陕北地区Δd低于全省,关中与陕南地区Δd均高于全省;近57 a来,陕北和关中地区年平均Δd呈线性递减趋势,陕南地区呈现略微上升趋势;通过Mann-Kendall检验,陕北、关中和陕南地区年平均Δd突变年份各不相同,分别是2011年、1972年和1977年。②无论在月尺度还是年尺度上,陕西省降水Δd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降水Δd、相对湿度和蒸发剩余比总体呈现由北向南递增的趋势,蒸发速率呈现由北向南递减的趋势。③在月尺度与年际尺度上,相对湿度、蒸发剩余比、蒸发速率与Δd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下二次蒸发 降水 稳定同位素 过量氘 陕西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