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如何提升海南绿色经济效率?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应武 谭劲 姜雨佳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83-90,共8页
利用非期望产出SBM模型测算了海南省各市县2010—2019年的绿色经济效率,并基于倍差法实证评价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对海南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样本期内海南各市县绿色经济效率明显提高;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显著提... 利用非期望产出SBM模型测算了海南省各市县2010—2019年的绿色经济效率,并基于倍差法实证评价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对海南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样本期内海南各市县绿色经济效率明显提高;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显著提升了海南绿色经济效率,推动了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距缩小40.78%;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强化环境规制提升海南绿色经济效率。上述结论对于海南以及其他省区绿色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绿色经济效率 SBM模型
下载PDF
国家高新区与城市生态效率——基于228个城市的准自然实验分析
2
作者 李子成 王珏 《城市观察》 2024年第2期81-94,162,共15页
以国家高新区设立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6—2021年中国22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双重差分法探讨国家高新区设立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城市生态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在观察期内提高了36.84%;国家高新区设立有利于... 以国家高新区设立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6—2021年中国22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双重差分法探讨国家高新区设立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城市生态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在观察期内提高了36.84%;国家高新区设立有利于提高城市生态效率,尤其对地理邻近城市的生态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结果依旧显著;异质性检验表明,国家高新区设立对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国家高新区设立通过结构升级、政策倾向和技术进步三种途径提高了城市生态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高新区 城市生态效率 准自然实验 空间DID
下载PDF
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体系
3
作者 吴承照 董乐 +2 位作者 胡芳冰 刘蕾 王爱华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4年第5期281-287,共7页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以生态保护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机制,社会生态需求无限性和多层级性同国家公园生态供给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需要通过市场化机制的建立实现平衡,生态韧性与交换价值理论是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从社...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以生态保护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机制,社会生态需求无限性和多层级性同国家公园生态供给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需要通过市场化机制的建立实现平衡,生态韧性与交换价值理论是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从社会生态需求角度建立国家公园生态服务产品分类体系,为国家公园生态服务产品供需平衡的精准调控奠定了基础,以供定需,以需引供。特质性、时代性、公益性、可持续性是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基本原则,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具有时间、空间、类型、层级等4个维度的特征,3类5级是其基本转化体系,随时空变化、资本投入不同而不同,物质类、精神类、知识类产品是体现国家公园特质的3类生态服务产品,公共性、准公共性与经营性是国家公园生态服务产品的3个基本属性,空间梯度与转化效率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程度和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也是国家公园管控分区和功能分区合理性及其管理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生态产品 价值转化体系 空间梯度 转化效率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的驱动机制研究
4
作者 邓伟凤 刘耀彬 +1 位作者 李硕硕 魏国恩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7-67,共11页
研究目的:构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评估模型,探究生态转移支付提升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的驱动机制,为促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以2009年颁布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作为一项准自然... 研究目的:构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评估模型,探究生态转移支付提升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的驱动机制,为促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以2009年颁布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评估该生态补偿政策对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1)生态转移支付的实施使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提升了0.021,并显示出持续性影响。(2)通过促进生态环境修复、环境污染治理、生态农业发展和生态旅游业开发,生态转移支付产生了环境效应和收入效应,从而提升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3)在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型生态功能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果显著,而在水源涵养和防风固沙型生态功能区实现效果不甚明显。此外,生态转移支付在财政能力较强、环境质量较低的生态功能区产生了更显著的效果。研究结论:应进一步建立健全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不同特征的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完善转移支付核算标准,以体现长效激励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转化效率 生态转移支付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准自然实验
下载PDF
基于“三生”空间的浙江省海岸带陆海生态测度与统筹
5
作者 钱玥 乔观民 +1 位作者 周艺 马静武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1-622,635,共13页
运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建立了陆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测度了2000—2020年浙江省海岸带湾区生态环境质量演化特征和陆海统筹水平,结果表明:(1)在“三生”空间视角下海岸带生态环境质量格局与国土空间开发... 运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建立了陆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测度了2000—2020年浙江省海岸带湾区生态环境质量演化特征和陆海统筹水平,结果表明:(1)在“三生”空间视角下海岸带生态环境质量格局与国土空间开发具有内在连接性。生产-生活空间对应环杭州湾产业带、温台沿海产业带,生态空间与近海蓝色屏障具有一致性。(2)海岸带生态环境效应恶化,其主要原因是快速城市化导致陆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下降。(3)陆海生态环境统筹水平逐步提高。浙东北湾区协调度较高,海陆联动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浙东南湾区海陆联动治理效果不佳。浙江省海岸带生态环境格局表现为,陆域高强度开发,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海域注重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环境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湾区陆海耦合协调模式属于陆域带动型,因此需进一步加强陆域生态环境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生态环境效应 陆海统筹 美丽海湾 浙江省海岸带
下载PDF
淮海经济区生态效率时空演化及空间驱动
6
作者 王梦 张新林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20-26,共7页
以淮海经济区10市为研究区域,运用超效率EBM模型对2010—2021年各市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及区域差异,并利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分析淮海经济区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生态效率整体上呈现先降后... 以淮海经济区10市为研究区域,运用超效率EBM模型对2010—2021年各市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及区域差异,并利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分析淮海经济区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生态效率整体上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过程,区域上表现为苏北>鲁南>皖北>豫东,生态效率区域差异呈现出“增大减小增大”的趋势,区域间“极化”现象加剧;空间上,淮海经济区生态效率由中间高两边低分布演变为菏泽—徐州—宿迁—连云港一线生态效率较高而两侧较低的格局;淮海经济区生态效率存在一定的空间非均衡性但并不显著,区间差异逐渐成为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皖北地区和鲁南地区的内部差异高于苏北地区;经济、行政、技术等因素共同作用城市生态效率变化,不同时期主导驱动因素在不断变化,城市生态效率驱动因子逐渐向经济质量和政府支持等力量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海经济区 生态效率 超效率EBM模型 GTWR模型 空间驱动
下载PDF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绩效及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高洋 桑晶 +4 位作者 臧娜 钱依森 万梅 田金平 陈吕军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45-1254,共10页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经开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历经近40年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落实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本文构建了涵盖经开区整体和个体的绩效评价体系,以资源产出率、污染物排放强度和生态效率指标表...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经开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历经近40年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落实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本文构建了涵盖经开区整体和个体的绩效评价体系,以资源产出率、污染物排放强度和生态效率指标表征发展绩效,定量分析了经开区发展绩效时序变化和生态效率的空间分异.结果表明:①2007—2017年,经开区新鲜水耗、4种常规污染物(COD、NH_(3)-N、SO_(2)、NOx)排放均与经济发展呈相对脱钩.2017年经开区能源和水资源产出率分别是全国工业能源和水资源产出率的1.2和3.5倍,COD、SO_(2)、NOx排放强度是全国工业排放强度的72%、53%、52%.②经开区绝对经济规模两极分化程度不断缓解,对地区经济影响力整体上升.空间分布上,经开区绝对经济规模大的城市从东部沿海进一步拓展到长江流域的中西部地区.③运用数据包络法分析190家经开区的生态效率并识别出典型的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为经开区精准施策奠定基础.全国仅10%的经开区生态效率为1,污染物排放、温室气体排放、工业能耗冗余是影响生态效率的主要原因.东部地区经开区生态效率平均值为0.35,大于中部地区(0.28)和西部地区(0.26).研究显示,不同地区经开区GDP差异较大,未来要加强不同地区经开区协作提高内生动力;为进一步提高经开区生态效率,需结合研究识别出影响生态效率的关键因素,开展针对性提质增效工作.在经开区实施能耗、水耗以及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双控”行动;同时,在稳定末端治理成效基础上着力强化全过程和系统优化,深化源头降碳减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发展绩效 时空演变 数据包络分析 生态效率
下载PDF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有助于提升碳排放效率吗?——基于合成控制法的实证分析
8
作者 张明斗 代洋洋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1-110,共10页
以2016年起分批设立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准自然实验,借助合成控制法实证评估其建设对各试验区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有助于提升福建省和江西省的碳排放效率,且对福建省的提升幅度高于江西... 以2016年起分批设立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准自然实验,借助合成控制法实证评估其建设对各试验区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有助于提升福建省和江西省的碳排放效率,且对福建省的提升幅度高于江西省,经安慰剂检验、排序检验、稀疏合成控制检验、DID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效率分解发现,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升了福建省碳排放的规模效率变化指数,对江西省碳排放的规模效率变化指数和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均有促进作用。机制分析发现,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改善能源利用效率分别作为内生动力和外部途径,均能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升碳排放效率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研究为全面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早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效率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绿色技术创新 能源利用效率 合成控制法
下载PDF
吉林省不同生态区玉米施磷的增产效应差异 被引量:13
9
作者 王寅 郭聃 +5 位作者 高强 李翠兰 焉莉 冯国忠 刘振刚 房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635-1645,共11页
【目的】明确吉林省玉米施用磷肥的增产效应在生态区及县域尺度上的差异,为优化区域磷肥的施用与配置,实现粮食进一步增产和提高磷肥效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5—2013年吉林省玉米"3414"田间试验中不施磷和推荐施磷处理... 【目的】明确吉林省玉米施用磷肥的增产效应在生态区及县域尺度上的差异,为优化区域磷肥的施用与配置,实现粮食进一步增产和提高磷肥效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5—2013年吉林省玉米"3414"田间试验中不施磷和推荐施磷处理数据,通过分析区域与县域尺度的作物产量反应、磷肥的农学利用率和肥料贡献率等指标,评估不同生态区玉米施用磷肥的增产效应及其差异。另外,通过建立不施磷处理玉米产量与施磷处理产量、磷肥贡献率的关系,分析不同生态区土壤基础供磷能力的差异对玉米施磷增产效应的影响。【结果】施用磷肥对保障吉林省玉米高产具有重要作用,东部湿润山区、中部半湿润平原区和西部半干旱平原区玉米施磷后分别增产1.4 t·hm^(-2)(18.4%)、1.2 t·hm^(-2)(14.5%)和1.7 t·hm^(-2)(24.7%)。当前推荐施磷条件下,东、中、西部生态区玉米施用磷肥的平均农学利用率分别为23.2、17.5和24.1 kg·kg^(-1),而平均肥料贡献率分别为14.6%、11.9%和18.3%。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西部地区玉米施磷的增产效果和肥料贡献率高于东、中部地区,而农学利用率东部地区低于中、西部地区。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各生态区玉米施磷产量与基础产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均符合显著的线性模型,东部地区为y=0.855x+2605(R^2=0.697**),中部地区为y=0.846x+2658(R^2=0.739**),西部地区为y=0.761x+3545(R^2=0.623**)。各生态区玉米的磷肥贡献率与基础产量之间均存在负相关关系,均符合显著的对数模型,东部地区为y=-21.8 ln(x)+211.7(R^2=0.248**),中部地区为y=-18.8 ln(x)+183.3(R^2=0.230**),西部地区为y=-26.7 ln(x)+257.4(R^2=0.342**)。随着土壤基础供磷能力的提升,西部地区玉米施磷产量的增幅和肥料贡献率的降幅较东、中部地区更为明显。【结论】不同生态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土壤地力条件显著影响了玉米的磷肥增产效应,生产中应根据区域磷素供应能力和施磷反应特征合理配置和施用磷肥。相比东、中部地区,吉林省西部地区农田的基础磷素供应能力偏低,因而其玉米施磷的增产效应较高,该地区需重视磷肥的科学管理和调控,同时结合其他栽培管理措施以协同提高产量水平和肥料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 生态区 磷肥 玉米产量 肥料利用效率
下载PDF
沿海生态地区空间均衡内涵界定与状态评估——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为例 被引量:20
10
作者 程钰 任建兰 +1 位作者 侯纯光 任梅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3-91,共9页
以沿海生态地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为例,运用组合类型方法测度空间均衡状态,得出以下结论:1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开发强度呈现中部和东翼高、西翼低的空间格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呈现由东翼向西翼递减的空间格局;2开发不足型、均... 以沿海生态地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为例,运用组合类型方法测度空间均衡状态,得出以下结论:1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开发强度呈现中部和东翼高、西翼低的空间格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呈现由东翼向西翼递减的空间格局;2开发不足型、均衡型、过度开发型区域并存,东翼多为均衡型区域,中部和西翼多为过度开发区域,西翼偏北地区多为开发不足区域;3区域本底条件、区域发展阶段、产业集聚状态、空间集约程度、管控制度设计、区际关系结构等是影响空间均衡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协调 沿海生态地区 空间均衡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下载PDF
农业科技资源技术效率的测算与分析——基于农业生态区划的视角 被引量:16
11
作者 杨传喜 张俊飚 李树明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8-143,共6页
在超越对数型生产函数的基础上,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1996—2008年中国农业科技资源的技术效率变化进行了测算,同时对影响农业科技资源技术效率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科技资源的技术效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失,平... 在超越对数型生产函数的基础上,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1996—2008年中国农业科技资源的技术效率变化进行了测算,同时对影响农业科技资源技术效率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科技资源的技术效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失,平均技术效率值只有0.61。从农业生态区划来看,华南、华中、东南地区的平均技术效率要高于东北、华北、西南、西北地区。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农村科技对经济发展影响程度对农业科技资源的技术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村文化教育发展状况及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对农业科技资源的技术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科学利用农业科技活动经费、大力培养农业技术人才、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利用效率和农民生活水平,将成为提升农业科技资源技术效率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技资源 农业生态区划 技术效率 随机前沿分析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媛 李甲亮 +4 位作者 程建光 刘庆 田家怡 赵怀浩 管银屏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4期45-50,57,共7页
采用谢高地分类系统和评价方法分析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区域分布,并与Costanza分类系统和评估方法进行了对比。从生态类型来看,湿地、森林、农田和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 采用谢高地分类系统和评价方法分析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区域分布,并与Costanza分类系统和评估方法进行了对比。从生态类型来看,湿地、森林、农田和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占总价值的63.3%,20.7%,15.6%,0.43%。从生态服务功能来看,废物处理、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等方面的价值较大,分别占总价值的23.37%,21.88%,20.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高效生态经济区 生态系统服务 价值评估 生态系统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中国生态福祉区划时空格局与潜力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郑德凤 王燕燕 +1 位作者 刘晓星 姜俊超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45-653,共9页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引入生态系统贡献率对生态福祉核算方法进行改进,在此基础上构建人均生态福祉及生态-经济效率模型,同时引入基于公平与效率视角的生态福祉区划模型,进而提出生态福祉潜力指数,并以中国31个省(区、市)为研究对象,分...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引入生态系统贡献率对生态福祉核算方法进行改进,在此基础上构建人均生态福祉及生态-经济效率模型,同时引入基于公平与效率视角的生态福祉区划模型,进而提出生态福祉潜力指数,并以中国31个省(区、市)为研究对象,分析2000—2015年生态福祉区划的时空分布格局与生态福祉潜力。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人均生态福祉与生态-经济效率在省级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部分省区市人均生态福祉高,生态-经济效率低,反之亦然。(2)基于生态福祉公平性与效率性差异,将中国31个省区市划分为4类:高效-高福祉区在2015年首次出现,分布在湖南省;高效-低福祉区主要分布在东、中部地区;低效-高福祉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低效-低福祉区在2015年零散分布在四川、广西、江西和海南4省区。(3)通过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出相对福祉与相对效率之间存在空间负相关关系,高-低聚集区多分布在西部内陆地区,低-高聚集区多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福祉 生态-经济效率 区划 公平与效率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
下载PDF
西北特干旱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潜力与粮食增产的关系 被引量:6
14
作者 鞠正山 张凤荣 刘晓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77-180,共4页
在西北生态区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 ,利用 AEZ法 ,从理论上分析了该区种植业不同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下水资源的利用潜力及相应的粮食增长潜力。结果表明 :整个西北区目前存在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 ,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重的状况。水分... 在西北生态区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 ,利用 AEZ法 ,从理论上分析了该区种植业不同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下水资源的利用潜力及相应的粮食增长潜力。结果表明 :整个西北区目前存在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 ,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重的状况。水分的限制成为发挥该区光温潜力 ,提高土地生产力的瓶颈。将水分有效利用率从目前水平再提高 10 %~ 2 0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水分有效利用率 潜力分析 干旱区 水资源 粮食产量
下载PDF
三峡生态屏障区农业面源污染的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5
15
作者 肖新成 何丙辉 +1 位作者 倪九派 谢德体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60-68,共9页
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效率反映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协调程度,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影子价格体现了污染物的边际减排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环境效率,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子价格对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增强流域水资源的安全性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效率反映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协调程度,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影子价格体现了污染物的边际减排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环境效率,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子价格对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增强流域水资源的安全性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利用三峡生态屏障区重庆段2000-2012年间的面板数据,采用参数化方向性距离函数,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排放效率和影子价格进行了测算,结合面板数据随机效应T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农业面源污染的排放效率和影子价格。结果表明:2000-2012年期间,农业面源污染平均排放效率为0.649 9,TN、TP、COD和NH3-N 4种污染物的平均影子价格分别为0.372 9,0.032 6,0.137 1,0.053 3万元/t;不同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效率和影子价格存在一定的差异,库中平行岭谷区、库区腹地沿江山地丘陵区和库区腹地外围山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效率低,污染物的影子价格高;影响农业面源污染的排放效率和影子价格因素主要包括农业结构中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的比例、农业生产设施条件、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因此,确保粮食作物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减少农药、化肥投入大的农作物种植规模,走"两型农业"之路;进一步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节水灌溉设施和农业生态建设工程的投资,减少和控制农业生产中的污染物排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农业面源污染源头减排离不开农户的积极参与,提高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的认知也是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生态屏障区 农业面源污染 排放效率 影子价格 方向性距离函数
下载PDF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信息服务探析——面向鄱阳湖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开展信息服务 被引量:6
16
作者 郭韫丽 孔令保 +1 位作者 郑瑜 王小雄 《图书馆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7-49,共3页
高校图书馆面向鄱阳湖高效生态农业开展社会化信息服务,既能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又能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江西农业大学图书馆拥有特色馆藏资源、农业科研团队、专业学科馆员和先进技术设备,具备服务鄱阳湖高效生态农业的能力。... 高校图书馆面向鄱阳湖高效生态农业开展社会化信息服务,既能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又能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江西农业大学图书馆拥有特色馆藏资源、农业科研团队、专业学科馆员和先进技术设备,具备服务鄱阳湖高效生态农业的能力。更新服务理念、丰富特色资源、优化信息服务平台、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机构合作共享、深入宣传与培训、开展深层次服务将丰富高校图书馆社会化信息服务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高效生态农业 社会化信息服务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沿江地区产业生态化效率研究——基于沿江9省(区)27个城市2011-2014年相关统计数据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华旭 孔凡斌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1-108,共8页
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通过运用经主成分分析方法处理后的DEA模型,对长江经济带沿江地区2011-2014年总体产业生态化效率进行评估分析,为今后长江经济带沿江地区的产业生态化效率提升明确了方向。研究结果表明:运用经主成分分析处理后... 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通过运用经主成分分析方法处理后的DEA模型,对长江经济带沿江地区2011-2014年总体产业生态化效率进行评估分析,为今后长江经济带沿江地区的产业生态化效率提升明确了方向。研究结果表明:运用经主成分分析处理后的DEA方法得出的长江经济带沿江地区产业生态化效率结果更为科学;长江经济带沿江地区城市间产业生态化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但均呈现出生态效率上升趋势;沿江地区的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长江经济带沿江地区产业生态化效率改进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产业生态化 生态效率
下载PDF
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资源配置评价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伟 乔治 +1 位作者 黄小芬 胡韫频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7-80,共4页
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对实验区资源配置效率进行科学评价可以为其提供重要决策依据。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兼顾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从优化国土空间格局、自然生态环保、资源节约提升及生... 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对实验区资源配置效率进行科学评价可以为其提供重要决策依据。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兼顾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从优化国土空间格局、自然生态环保、资源节约提升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4个方面,统筹建立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构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模型,对实验区资源配置效率进行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的评价。以湖北省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资源配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模型有效性,可为衡量和提升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水平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生态文明建设 数据包络分析 资源配置效率
下载PDF
基于能值分析的马尾松低效林林下种草养鸡耦合模式评价 被引量:11
19
作者 高承芳 黄颖 +4 位作者 张晓佩 罗旭辉 陈恩 李文杨 翁伯琦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919-1928,共10页
马尾松低效林是红壤侵蚀区典型植被类型。林下种草养鸡则是林下种草与林下养鸡的耦合新模式,既能解决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问题,又能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生态种养循环,驱动水土流失治理。为科学评价马尾松低效林林下种草养鸡模式的生态经济... 马尾松低效林是红壤侵蚀区典型植被类型。林下种草养鸡则是林下种草与林下养鸡的耦合新模式,既能解决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问题,又能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生态种养循环,驱动水土流失治理。为科学评价马尾松低效林林下种草养鸡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本文应用能值分析法,测评福建省长汀县三洲镇垌坝村传统林下养鸡(对照)、林下种草养鸡两种模式的能值自给率、能值投资率、净能值产出率、环境负载率、可持续发展指数和能值反馈率。结果表明,传统林下养鸡模式的能值自给率、能值投资率、净能值产出率、环境负载率、可持续发展指数和能值反馈率分别为0.860、0.166、2.125、3.380、0.629和0.026,林下种草养鸡模式上述指标值分别为0.400、1.510、0.870、1.370、0.635和0.290。林下种草养鸡模式的能值投资率、可持续发展指数比对照提高1.344和0.006个单位,显示更强的经济活力;能值自给率、环境负载率比对照下降0.460、2.010个单位,显示更低的环境负载。林下种草养鸡模式的净能值产出率低于对照1.255个单位,而能值反馈率高出对照0.264个单位。总体而言,林下种草养鸡耦合模式经济活力更强,环境负载更低,符合脆弱区林下经济发展趋势。侵蚀区土壤结构性差,限制了从系统外导入的化肥在循环系统中功能的发挥,导致系统净能值产出率、能值反馈率较低,这为该模式的优化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侵蚀区 马尾松低效林 水土流失 林下经济 种草养鸡 能值分析
下载PDF
基于NC-AHP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为例 被引量:5
20
作者 董会忠 吴朋 万里洋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9-84,88,共7页
针对生态安全演变过程中存在的随机性与模糊性问题,提出基于NC(正态云)-AHP的综合分析模型,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状态、生态环境胁迫及生态风险免疫3方面影响因素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指标体系,运用该模型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历史时序年... 针对生态安全演变过程中存在的随机性与模糊性问题,提出基于NC(正态云)-AHP的综合分析模型,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状态、生态环境胁迫及生态风险免疫3方面影响因素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指标体系,运用该模型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历史时序年份(2003—2013年)及规划年份(2016年)的生态安全进行定量评估和动态预警。结果表明:2003—2013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环境从"危险"状态到"敏感"状态再到"良好"状态,呈现逐渐好转的态势,但整体生态安全水平仍较低,均未达到"安全"状态;2016年区域生态安全为"良好"状态,且具有向"敏感"状态发展的趋势,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能源消耗、工业"三废"等是影响区域生态环境的主要短板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态云 区域生态安全 预警模型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