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90篇文章
< 1 2 9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人格境界论及其对大学生人格修养的启示 被引量:1
1
作者 高琼 周远 惠彦渊 《现代教育科学》 2024年第3期76-81,共6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人格境界论以天人合一的天道观为基础,以道德修养的层次和境界为依据,将人格分为君子人格和小人人格,并以君子、贤人、圣人为理想的人格境界,主张培育人的道德主体性,树立居仁求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胸怀天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人格境界论以天人合一的天道观为基础,以道德修养的层次和境界为依据,将人格分为君子人格和小人人格,并以君子、贤人、圣人为理想的人格境界,主张培育人的道德主体性,树立居仁求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胸怀天下的人格境界和担当精神。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人格境界论对新时代大学生人格意识的激发、健全人格的养成、道德自信和担当精神的确立、人格修养的提升以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人格境界 理想人格 君子 大学生 人格修养
下载PDF
智能革命对人性的深度拷问 被引量:1
2
作者 成素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6,175,共9页
当科学技术发展到影响人类行为的所有领域时,合乎伦理的技术发展和基于技术发展的伦理学研究就成为时代之需。因为智能机器的自主性、适应性和交互性带来了人类劳动或工作形态的大变革,突破了传统的制度安排和伦理规范的限度,提出了如... 当科学技术发展到影响人类行为的所有领域时,合乎伦理的技术发展和基于技术发展的伦理学研究就成为时代之需。因为智能机器的自主性、适应性和交互性带来了人类劳动或工作形态的大变革,突破了传统的制度安排和伦理规范的限度,提出了如何重新理解“自由”“劳动”“成功”等关乎人性的概念问题;基因编辑、脑机接口等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的身体技术化趋势,互联网、大数据、元宇宙、可穿戴设备等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人的精神技术化趋势,提出了如何认知人的身体边界、精神愉悦、自我尊严、自我实现乃至生命意义等关乎人性的实践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对人性的深度拷问之基础上。这开启了“人,成之为人”的第二个过程,提出了必须平衡科技发展与人类价值保护,平衡技术的应用价值与社会责任的要求。这种情况表明,人类社会在从工业文明转向智能文明的过程,迫切需要重塑或营造有利于人的身心成长和生命意义提升的人文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的新境界 身体技术化 精神技术化 人文环境
下载PDF
“中和”与书法艺术辩证法
3
作者 詹冬华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4年第5期65-75,127,共12页
从先秦“中”“和”观念发展而来的“中和”思想规约了中国艺术的理想境界与价值鹄的,其中包含着深刻的艺术辩证法。在书法中,“中和”体现在“情感”的中节合度、“法则”的对立统一、“风格”的众体兼备等方面,是各种风格元素交融互... 从先秦“中”“和”观念发展而来的“中和”思想规约了中国艺术的理想境界与价值鹄的,其中包含着深刻的艺术辩证法。在书法中,“中和”体现在“情感”的中节合度、“法则”的对立统一、“风格”的众体兼备等方面,是各种风格元素交融互渗之后的典范形态。当代书法界应抑制过度追求标新立异的冲动,回归中和的审美心态,书家要实现笔墨与情感的共舞;创作上力避纯视觉化的倾向,依照“中和”的美学圭臬,对作品形式要素之间的矛盾统一关系加以探究与验证;同时应注重书法生态的整体平衡,兼蓄并包,和而不同,以臻至“中和”之艺术胜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 书法 辩证法 境界
下载PDF
成都市花境色彩配置模式研究
4
作者 郄亚微 韩玮 杨玲莉 《色彩》 2024年第6期25-27,共3页
本文系统阐述了花境色彩配置的主要原则,包括色相、饱和度、明度占比及其比例变化的精细调控,以及其他色彩构成因子的合理搭配,将其共同构成花境色彩设计的基础框架。针对成都市独特的地域文化与景观特色,提出了花境色彩配置模式的优化... 本文系统阐述了花境色彩配置的主要原则,包括色相、饱和度、明度占比及其比例变化的精细调控,以及其他色彩构成因子的合理搭配,将其共同构成花境色彩设计的基础框架。针对成都市独特的地域文化与景观特色,提出了花境色彩配置模式的优化路径:强调色彩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注重色彩间的相互作用与视觉平衡,通过植物色彩随季节更迭展现自然之美,融入文化元素,使花境设计富含地域文化韵味,持续监测与评估。通过成都市多年生草本花卉植物花境色彩配置的案例设计,展示了色彩配置的景区自然衔接技巧,指出应当考虑季节性色彩变换的合理搭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境 色彩配置 配置模式
下载PDF
论精神与人格的关系
5
作者 江畅 蔡利平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70,共12页
心理、人格和精神的关系是一种升华或超越的关系,人只有具有精神,才会成为真正的人。人格是人性的现实化,具有动力、能力、品质和精神四个层次结构,其中精神是最高的层次,主导观念、最高理想和基本信念是其核心结构。精神是人格的灵魂,... 心理、人格和精神的关系是一种升华或超越的关系,人只有具有精神,才会成为真正的人。人格是人性的现实化,具有动力、能力、品质和精神四个层次结构,其中精神是最高的层次,主导观念、最高理想和基本信念是其核心结构。精神是人格的灵魂,在人格中居于统率地位,对人格中其他三个层次的要素起规导作用。人格及其各要素的形成都自觉不自觉地以主导观念为依据,并受其规导;最高理想决定着人格理想的一致性、人格运行的方向乃至人格层次;基本信念则可以调动人格的各种因素、凝聚人格的各种力量去追求最高理想的实现。就个人而言,精神有不同的境界,精神境界与人格境界、人生境界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精神境界是提升人格境界的结果,人生境界则是人格境界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 精神 人格 精神境界
下载PDF
高平开化寺大殿东壁卢舍那法界人中图像的来源及意涵
6
作者 李雅君 《艺术传播研究》 CSSCI 2024年第6期64-72,共9页
山西高平开化寺的大殿四壁绘有北宋元祐七年至绍圣三年的佛教壁画。其中,东壁所绘华严经变之南端,有卢舍那法界人中图像一铺。从该图像入手,通过将其与相关材料进行比对分析,基本可以获知其来源为流行华严与密教的辽国。辽代佛教的盛行... 山西高平开化寺的大殿四壁绘有北宋元祐七年至绍圣三年的佛教壁画。其中,东壁所绘华严经变之南端,有卢舍那法界人中图像一铺。从该图像入手,通过将其与相关材料进行比对分析,基本可以获知其来源为流行华严与密教的辽国。辽代佛教的盛行,极大刺激了雕版印刷的发展,并带动了跨地域的图像传播。开化寺卢舍那法界人中图像的出现,一方面体现了10至11世纪弥漫于辽宋社会的末法观念,另一方面也意在强调华严的救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化寺 华严经变 卢舍那法界人中像 佛教壁画
下载PDF
中华体育精神的历史形成、美学内涵及当代传承
7
作者 侯雯 安汝杰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1-206,共6页
中华体育精神是儒家士人进取精神、道家重生精神及佛家慈悲精神等精神形态在体育领域的显现,它在历史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以体育国的古典形态、以体救国的尚武精神和以体强国的体育精神等三个发展阶段。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的精神哲学,科学... 中华体育精神是儒家士人进取精神、道家重生精神及佛家慈悲精神等精神形态在体育领域的显现,它在历史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以体育国的古典形态、以体救国的尚武精神和以体强国的体育精神等三个发展阶段。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的精神哲学,科学求实、遵纪守法的道德哲学以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境界哲学是中华体育精神美学内涵的具体所指。中华体育精神当代传承的关键在于通过美育教育使运动员和健身人群形成具有爱国热情和具有高雅趣味的“有我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体育精神 哲学思想 “有我之境”
下载PDF
论精神需要的开发
8
作者 江畅 李雨欣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9-109,共11页
人的精神需要是后发的深层次需要,必须通过开发才能转化为现实需要。人的精神需要潜能具有获得性、不确定性、待开发性、易被忽视性等不同于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潜能的特征。这种潜能必须被开发,从根本上说是由人的那种必须造就才能成人... 人的精神需要是后发的深层次需要,必须通过开发才能转化为现实需要。人的精神需要潜能具有获得性、不确定性、待开发性、易被忽视性等不同于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潜能的特征。这种潜能必须被开发,从根本上说是由人的那种必须造就才能成人的“成为”特性决定的。精神需要的开发是个人和社群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社群的作用是先在的,个人的作用在社群的作用之后才能发生作用,但具有最终的决定性意义。只有家庭、学校、职场、国家都注重其成员精神需要的开发,所进行的开发彼此价值取向一致并且能够良性互动,社会成员才可能普遍开发自己的精神需要,其精神素质和精神境界才能由此得到普遍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需要 精神需要潜能 精神需要开发 精神素质 精神境界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深邃文化价值意蕴论析
9
作者 张颖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0-75,共6页
现代化是一个历时性的客观过程,在价值、理念、思想、理论等上可建构,对其理解和阐释充满主观目的性。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性,在于其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并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个历时性的客观过程,在价值、理念、思想、理论等上可建构,对其理解和阐释充满主观目的性。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性,在于其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并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现代化的文化内涵,强化了民族文化自立自强的底气,增强了民族文化综合实践能力,提升了现代化民族文化软实力。中国式现代化必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打破了西方强则称霸的定律,为世界和平发展注入文化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 以人为本 全新境界
下载PDF
记忆之场:指向文化传承的革命题材教学新场域——以小学语文学科为例
10
作者 席晓圆 刘大伟 《教育参考》 2024年第5期32-36,共5页
革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革命题材文本,如何发挥其在革命传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重大时代命题。现实教学中存在代际差异、亲历者体验缺失、文道难统一等问题。基于集体记忆视角,建构具有空... 革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革命题材文本,如何发挥其在革命传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重大时代命题。现实教学中存在代际差异、亲历者体验缺失、文道难统一等问题。基于集体记忆视角,建构具有空间性、仪式性与功能性的记忆之场;具象无形文化,建构空间之场;凝聚情感共鸣,建构仪式之场;强调文道统一,建构功能之场等方式手段,可以解决革命题材教学的一些共性问题,催生根植于学生内心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之场 革命文化 革命传统教学 新场域
下载PDF
宋代理学美学的生态审美境界论
11
作者 卢政 江珊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3-21,共9页
宋代理学家以一种带有生态意义的审美终极关怀去观照自然、社会和人生,构建了体系完备的生态审美境界论。宋代理学美学的生态审美境界论由“孔颜乐处”观、“曾点之乐”观、“圣贤气象”观组成,三者相辅相成,其实质是一种追求万物一体... 宋代理学家以一种带有生态意义的审美终极关怀去观照自然、社会和人生,构建了体系完备的生态审美境界论。宋代理学美学的生态审美境界论由“孔颜乐处”观、“曾点之乐”观、“圣贤气象”观组成,三者相辅相成,其实质是一种追求万物一体、人生圆融、社会和谐的天地境界,标志着中国古代美学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理学美学 生态审美境界 天地大美 人生圆融 社会和谐
下载PDF
汪榕培与理雅各英译老庄术语“达意”之辨
12
作者 蔡华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9-38,共10页
老庄经典英译进程中,相去百年的汪榕培、理雅各两种英译本以各自交流性“输出”、学术型“译入”的特质成为跨文化时空性对话的英译经典。通过平行考察上述老庄两译本核心术语的英译实务,着重分析了两译者传达原典关键术语意义“达意”... 老庄经典英译进程中,相去百年的汪榕培、理雅各两种英译本以各自交流性“输出”、学术型“译入”的特质成为跨文化时空性对话的英译经典。通过平行考察上述老庄两译本核心术语的英译实务,着重分析了两译者传达原典关键术语意义“达意”向度、程度上的差异,侧重阐释了两译者翻译“学术”与“普及”观念各从其类的道家英译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庄术语英译 “非‘常译’”视域 “达意”内、外“观”有别
下载PDF
困境与救赎——论爱伦·坡作品中的非自然空间
13
作者 周晶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24期6-10,共5页
非自然空间是近年来兴起的非自然叙事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物理或逻辑上不可能的空间。作为一名自觉疏离主流审美规则、极具前瞻性的作家,爱伦·坡打破了传统的模仿规约,在其作品中构建了多种非自然空间——阴森恐怖的诡异之地... 非自然空间是近年来兴起的非自然叙事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物理或逻辑上不可能的空间。作为一名自觉疏离主流审美规则、极具前瞻性的作家,爱伦·坡打破了传统的模仿规约,在其作品中构建了多种非自然空间——阴森恐怖的诡异之地、新颖神奇的科幻世界,以及唯美脱俗的超凡之境。该文旨在使用非自然叙事理论对这些非自然空间进行分析,并深入阐释其所蕴含的意义,进而指出非自然空间不仅是实现预设效果的绝佳途径,还体现了爱伦·坡对人类生存空间的探索和关注,表达了他对人类的生存困境和发展危机的深刻焦虑、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以及对人类该如何摆脱困境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伦·坡 非自然空间 诡异之地 科幻世界 超凡之境 困境 救赎
下载PDF
社会媒介化视角下旅游目的地的地方建构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琢玮 保继刚 周彤昕 《旅游论坛》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社交媒介不断发展,渗透并影响着社会的变迁,成为旅游目的地地方建构的重要力量,形成了“社交媒介—人—地方”的新型人地关系,然而现有的地方建构研究较少关注社交媒介在旅游目的地地方建构中的角色和效应。文章对社交媒介在旅游目的地... 社交媒介不断发展,渗透并影响着社会的变迁,成为旅游目的地地方建构的重要力量,形成了“社交媒介—人—地方”的新型人地关系,然而现有的地方建构研究较少关注社交媒介在旅游目的地地方建构中的角色和效应。文章对社交媒介在旅游目的地地方建构中发挥的作用展开了概念性的探索,依托社会媒介化理论与地方建构理论,从媒介化的视角提出地方建构的概念框架。根据该框架,目的地的地方建构涉及虚拟空间、现实空间、虚实交叠空间等3个层面。在目的地地方建构的过程中,社交媒介不仅作为变量对地方建构产生影响,而且还作为社会语境融入旅游目的地地方建构的动态进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媒介化 地方建构 社交媒介 虚拟空间 虚实交叠空间
下载PDF
基于Realms的主存R树索引的实现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萍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94-97,共4页
为了充分发挥主存数据库技术的优越性,提高系统性能,需要使用空间索引,并将索引也放在主存中。R树类是目前空间数据索引的研究热点,具有动态性及构造和维护的简单性,在基本R树索引的基础上便于作各种算法改进,文中开发的基于Realms的空... 为了充分发挥主存数据库技术的优越性,提高系统性能,需要使用空间索引,并将索引也放在主存中。R树类是目前空间数据索引的研究热点,具有动态性及构造和维护的简单性,在基本R树索引的基础上便于作各种算法改进,文中开发的基于Realms的空间分析数据库管理系统SADBS中实现了主存R树索引的创建及插入、删除、更新、查询等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存R树 索引 realmS SADBS
下载PDF
教师的四种角色与五重教育境界——兼论智慧教育时代教育学的挑战与重塑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树英 冯思圆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35,共8页
数字化、智慧化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开启了全新的智慧教育时代,变革中的教育模式与场景为教师发展以及教育学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从教育与技术演进互动的视角出发,教师角色在不同时期经历了由“讲坛上的圣者”到“学生身旁的指引... 数字化、智慧化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开启了全新的智慧教育时代,变革中的教育模式与场景为教师发展以及教育学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从教育与技术演进互动的视角出发,教师角色在不同时期经历了由“讲坛上的圣者”到“学生身旁的指引者”再到“翅膀上的幽灵”的转变,并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的未来存在“人工智能的竞争者”“人工智能的副驾驶”“机器中的灵魂”等多种可能趋势。教师所能达成的教育境界也从“言传身教”“教书”到“教会学习”“赋能学习”乃至“教育即生活”不断发展。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应对技术环境对固有教育模式所带来的挑战,如利用新技术拓展教育的受众、构建动态知识体系、与学生共同探索与学习、实现精准化的教育赋能等,实现教育境界的数字化重塑。而教师角色与教育境界的变化也意味着教育学迎来了重塑与发展的契机。教育学在智慧教育时代应回归“教育即生活”理念,探索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智慧教育场景的教师。教师是危机中的领导者,也是未来的重塑者,如何帮助教师在智慧教育时代发挥重要作用,发挥教育者无法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教育智慧,将是教育学发展与重塑的重要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角色 教育境界 教师发展 智慧教育 生成式人工智能
下载PDF
公共文化机构红色数字记忆之场建设研究
17
作者 丁怡 李刚 《新世纪图书馆》 CSSCI 2024年第7期51-58,共8页
红色数字记忆之场的建设本质是红色数字记忆塑造与红色文化空间交互生产过程。基于记忆之场理论,从数字场域、文化场域、记忆场域构筑阐释红色数字记忆之场发展目标,根据场景体验、符号表达、数字叙事展开效用分析,并通过确立主体协同... 红色数字记忆之场的建设本质是红色数字记忆塑造与红色文化空间交互生产过程。基于记忆之场理论,从数字场域、文化场域、记忆场域构筑阐释红色数字记忆之场发展目标,根据场景体验、符号表达、数字叙事展开效用分析,并通过确立主体协同为基础的建设理念、完善数字驱动为核心的建设机制、形成以宣传教育为重点的建设模式、巩固国家认同为根本的建设内容提出建设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之场 数字记忆 红色文化 数字驱动 国家认同
下载PDF
中国教育家精神的意蕴、特质及其养成 被引量:4
18
作者 和学新 张禄成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62,共13页
教育家精神是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精神特质,是教师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进而在对教育实践目的与意义不断反思和体悟基础上形成的教育境界。教育家精神是教师教育境界的理想追求,是教师理想人... 教育家精神是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精神特质,是教师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进而在对教育实践目的与意义不断反思和体悟基础上形成的教育境界。教育家精神是教师教育境界的理想追求,是教师理想人格与高尚道德的统一,是教师育人能力与职业态度的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家精神中国化的产物,它涵盖了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具有政治性、示范性、专业性、创造性、公共性、传道性等特质。教师教育家精神的养成需要强化国家层面的政策引领,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加强教师个人的师德修养,注重教师群体的情感教育,着力建构教师的教育信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教育实践 教育境界 尊师重教 自我修养
下载PDF
戏剧诗境:基本内涵、营构方法与多重价值 被引量:2
19
作者 汪余礼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02-110,共9页
“戏剧诗境”是戏剧学领域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戏剧诗境”是指兼具戏剧性与诗性的情境,或者说是戏剧性情境与诗境复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它们往往既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又出人意外、耐人寻味,使人进入一个有别于现实生活的、... “戏剧诗境”是戏剧学领域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戏剧诗境”是指兼具戏剧性与诗性的情境,或者说是戏剧性情境与诗境复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它们往往既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又出人意外、耐人寻味,使人进入一个有别于现实生活的、更高远更深邃的灵境之中。有无戏剧诗境对于戏剧作品来说是性命攸关之事:有则可演可传,无则湮没无闻。对于戏剧创作者来说,精心营构戏剧诗境,实现戏剧性与诗性的高度融合,有助于创造出优秀戏剧或一流戏剧;对于戏剧鉴赏者、评论者来说,重点关注戏剧诗境,着重探讨作者营构戏剧诗境的方法,有助于贴近戏剧本体、把握作品精髓。鉴于在事实层面中国戏曲可称为“剧诗”、中国话剧具有“诗化传统”、域外一流戏剧往往戏剧性很强且兼具“诗的境界”的事实,在理论层面上“戏剧诗境”对于戏剧创作、戏剧评论、戏剧美育都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完全可以考虑将“戏剧诗境”纳入中国戏剧学话语体系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诗境 戏剧性 诗性 戏剧本体 戏剧学话语
下载PDF
在江河湖海之间——论《文心雕龙》中的“水意象”批评
20
作者 王雷 耿占春 《德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55-59,共5页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意象批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批评方法,在《文心雕龙》中,刘勰亦是大量地借助意象来完成理论的建立,尤其注重对于“水意象”的叙述,故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水意象”批评理论体系。《文心雕龙》中的“水意象”批评在接续...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意象批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批评方法,在《文心雕龙》中,刘勰亦是大量地借助意象来完成理论的建立,尤其注重对于“水意象”的叙述,故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水意象”批评理论体系。《文心雕龙》中的“水意象”批评在接续着“比兴”传统的同时,通过“象”的连接又形成一种“情”本体的诗学建构,并且将“情”与“水”结合成为一种隐喻性的象征结构,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意境概念。因此,刘勰通过建立“水意象”批评的方法,形成了更为具体的美学意义上的理论创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情” 境界 “水意象”批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