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引《诗》看唐宋《诗》学的转型——以两《唐书》与《宋史》为例
1
作者 柴天骐 王福利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9-220,共12页
作为唐宋儒学转型的重要一环,唐宋《诗》学转型之内在理路与真实面貌可由正史引《诗》得以彰显。在文本层面上,两《唐书》与《宋史》引《诗》对汉代以来的引《诗》规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打破与理论批判,彰显了经学式微背景下经典权威性... 作为唐宋儒学转型的重要一环,唐宋《诗》学转型之内在理路与真实面貌可由正史引《诗》得以彰显。在文本层面上,两《唐书》与《宋史》引《诗》对汉代以来的引《诗》规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打破与理论批判,彰显了经学式微背景下经典权威性的动摇。在取义层面上,两《唐书》引《诗》与新《春秋》学相结合,在日常运用与学术研究两个向度上体现了唐代《诗》学对春秋《诗》学的复归,并与“诗史”观念的产生相联系,显示了唐代《诗》学从注重礼乐教化的外学逐步转向探索儒家精义的内学。在此基础上,宋人进一步从理论上提取“圣人之意”作为统贯群经之本源,并在具体的《诗》学方法层面将春秋用《诗》之法与孔、孟《诗》学相结合,昭示了宋代《诗》学子学化承传与确立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唐宋经学转型 两《唐书》 《宋史》
下载PDF
锲而不舍的端倪之作--评《唐代黠戛斯历史研究》
2
作者 何天明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10-112,共3页
在中国古代史籍中,与黠戛斯历史有关的内容从公元前3世纪延续至大约公元13世纪。以唐代黠戛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既可以溯源,又可以启后,也扣住了黠戛斯在中国古代最为活跃的历史时期。这对于系统全面地研究黠戛斯历史可谓重点明确的选... 在中国古代史籍中,与黠戛斯历史有关的内容从公元前3世纪延续至大约公元13世纪。以唐代黠戛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既可以溯源,又可以启后,也扣住了黠戛斯在中国古代最为活跃的历史时期。这对于系统全面地研究黠戛斯历史可谓重点明确的选择。《唐代黠戛斯历史研究》一书对其族称、族源、活动区域、以唐代为重点研究时段的谋篇,以及针对黠戛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习俗等多方面的探讨,系统展示了研究者的学术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黠戛斯 唐代 《唐代黠戛斯历史研究》 书评
下载PDF
《新唐书·吴元济传》采录韩愈《平淮西碑》考论
3
作者 李洁 《西夏研究》 2023年第1期115-119,共5页
韩愈《平淮西碑》为宪宗时期所作,因过于赞颂裴度之功而被斥为“碑辞不实”,由此引发诸多论辩。两《唐书》编修者对《平淮西碑》所持的不同态度,导致两部唐史对这一文本的采录出现差异。《旧唐书》以记载事件为主,《新唐书》则在吴元济... 韩愈《平淮西碑》为宪宗时期所作,因过于赞颂裴度之功而被斥为“碑辞不实”,由此引发诸多论辩。两《唐书》编修者对《平淮西碑》所持的不同态度,导致两部唐史对这一文本的采录出现差异。《旧唐书》以记载事件为主,《新唐书》则在吴元济传记中全文采录《平淮西碑》,对韩氏的评价带有明显倾向性。两《唐书》对《平淮西碑》采录的差异,不但反映了时代环境、史家价值判断、情感倾向对史书编修者的影响,而且展现了中唐至北宋时期史家思想观念的嬗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唐书》 吴元济传 韩愈 平淮西碑
下载PDF
唐人稱引《周易》王、韓注側證——以《文選》李善注爲中心
4
作者 顧永新 《岭南学报》 CSSCI 2023年第1期145-164,共20页
唐宋間《周易》文本經歷了最爲重要的一次遞嬗,即從寫本切换至刻本。本文以《文選》李善注所引《周易》王、韓注爲中心,參照約略同時的《後漠書》李賢注,以及稍晚出的官修類書《初學記》引文,同時參校宋刻《周易》經注本,以及敦煌唐寫... 唐宋間《周易》文本經歷了最爲重要的一次遞嬗,即從寫本切换至刻本。本文以《文選》李善注所引《周易》王、韓注爲中心,參照約略同時的《後漠書》李賢注,以及稍晚出的官修類書《初學記》引文,同時參校宋刻《周易》經注本,以及敦煌唐寫本、陸德明《經典釋文·周易音義》、魏徵《群書治要》、李鼎祚《周易集解》、郭京《周易舉正》等唐代或唐前文本或異文資料,從而揭示唐人引文的特徵,並由此回溯唐代文本樣貌,進而探求唐宋《周易》文本遞嬗的規律性。唐人注解及類書引文大體上忠實於原文,基本上可以反映其所從出之底本的原始樣貌,雖然具有個性化和不穩定性的特徵,甚或經過一定程度的主觀改造。總體而言,唐宋《周易》文本具有穩定性和連續性,在從寫本時代進入刻本時代的遞嬗過程中大體保持統一,並未發生大的變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選》李善注 《後漢書》李賢注 《初學記》 唐宋《周易》文本 《周易》王弼、韓康伯注
下载PDF
唐代学士修书考论
5
作者 谢守华 郝晓晖 《唐都学刊》 2023年第4期14-23,共10页
学士修书是唐代官修书活动中的常见组织形态之一。它源于南朝中期,历经百年发展,至唐代发扬光大。唐代学士修书主要有两种类型:文馆学士修书和非文馆学士修书。由文馆学士主导的官修书活动并不多见。相对来说,非文馆学士的修书成果更大... 学士修书是唐代官修书活动中的常见组织形态之一。它源于南朝中期,历经百年发展,至唐代发扬光大。唐代学士修书主要有两种类型:文馆学士修书和非文馆学士修书。由文馆学士主导的官修书活动并不多见。相对来说,非文馆学士的修书成果更大,遍及多个领域,取得了较为耀眼的学术成就。二者皆为唐朝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学士修书也具有政治意涵,可视为政治权力在官修书领域的延伸或政治诉求在该领域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官修书 文馆学士 非文馆学士 学术意涵 政治意涵
下载PDF
正史所见晋唐宋元时期“虎患” 被引量:6
6
作者 梁诸英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5-70,共6页
晋唐宋元时期正史对虎患和虎害多有记载。面对虎患,人们采取了即时性捕杀措施;对一些虎患较为严重的地方,官方采取了有计划、有组织的捕杀。正史对虎患问题的解读主要是伦理性的,体现出对传统社会伦理中仁政、忠孝、道德教化等的重视和... 晋唐宋元时期正史对虎患和虎害多有记载。面对虎患,人们采取了即时性捕杀措施;对一些虎患较为严重的地方,官方采取了有计划、有组织的捕杀。正史对虎患问题的解读主要是伦理性的,体现出对传统社会伦理中仁政、忠孝、道德教化等的重视和推崇,但从史料中也可看出唐宋以后虎患更为严重的趋势,这与虎类生存环境受到挤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患 正史 晋唐宋元 生存环境
下载PDF
京都市藏唐抄本《毛诗正义秦风残卷》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晓平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8-73,共6页
日本京都市藏唐抄本《毛诗正义秦风残卷》存《小戎》、《蒹葭》凡67行,是珍贵的《毛诗》资料。在对残卷逐字校读的基础上,从《诗经》文献学和中日文学交流史两方面,论述了其可贵的研究价值。日本藏中国典籍古抄本多存唐代文献古貌,有必... 日本京都市藏唐抄本《毛诗正义秦风残卷》存《小戎》、《蒹葭》凡67行,是珍贵的《毛诗》资料。在对残卷逐字校读的基础上,从《诗经》文献学和中日文学交流史两方面,论述了其可贵的研究价值。日本藏中国典籍古抄本多存唐代文献古貌,有必要展开文献学与比较文学结合的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诗正义》 唐抄本 诗经学 中日文学交流史
下载PDF
论钱大昕考校两《唐书》的成就 被引量:1
8
作者 王雪玲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3-68,共6页
钱大昕是中国18世纪最有成就的史学大家,所撰《廿二史考异》代表了当时考证史学的最高成就,而考校两《唐书》是其最主要的内容之一。钱大昕不仅对两《唐书》作了精详的校勘,指出文字的脱、衍、倒、重并纠谬正讹,还对两书在编纂中出现的... 钱大昕是中国18世纪最有成就的史学大家,所撰《廿二史考异》代表了当时考证史学的最高成就,而考校两《唐书》是其最主要的内容之一。钱大昕不仅对两《唐书》作了精详的校勘,指出文字的脱、衍、倒、重并纠谬正讹,还对两书在编纂中出现的体例不一、繁简失当、彼此重复等弊病一一论述,同时就两书所及官制及氏族问题深入研究,探幽发微并进行概括总结,全面反映了钱大昕考校两《唐书》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 两《唐书》 校勘
下载PDF
“抄本”“写本”与汉唐出版史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陈静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15年第1期98-114,共17页
"写""抄"二字用于书写行为分别是汉代和晋代以后的事。在传世文献中,汉唐时期,很少用"抄本",常用"写本",但"写本"并非书籍的名词性代称,而是动宾形式——"抄写文本"之意... "写""抄"二字用于书写行为分别是汉代和晋代以后的事。在传世文献中,汉唐时期,很少用"抄本",常用"写本",但"写本"并非书籍的名词性代称,而是动宾形式——"抄写文本"之意。宋以后,"抄本"与"写本"被当作书籍的名词性代称。晚清之前,同一本书中,"抄本""写本"不会混用。将"抄本"和"写本"混用在同一本书中,是近现代的事情,主要出现于文献学、书籍史、出版史领域中。汉唐出版史研究宜采用"抄本"概念。首先,无论是传世文献还是当前学界,对"写本""抄本"均无明确界定,不同学科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大致通约的框架内使用这两个术语,出版史界当然可以依据自己的学科需要确立概念。其次,"写本""抄本"相比,"抄本"更为强调复制因素,因此也更为契合"出版"概念。最后,考虑到中西方的对比融通,就需要挑选一些既属中国自有,又能与西方出版史、书籍史对接的概念,这样,才能真正让中国出版史成为世界出版史的一部分,而非自说自话,以"抄本"来概括汉唐书籍,在一定意义上或可看作与国际学界接轨之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抄本 写本 出版史 书籍史 汉唐
下载PDF
论正史与历史演义小说:以隋唐题材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彭知辉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66-69,共4页
纪传体正史《隋书》、《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所记录的隋唐题材历史故事,为隋唐题材历史演义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隋唐题材历史演义小说"依史以演义",存在六种情形:抄缀史籍,稍加润色;依史演义,扩充成章;剪裁合并,连缀成... 纪传体正史《隋书》、《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所记录的隋唐题材历史故事,为隋唐题材历史演义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隋唐题材历史演义小说"依史以演义",存在六种情形:抄缀史籍,稍加润色;依史演义,扩充成章;剪裁合并,连缀成篇;据其一点,生发想象;偷梁换柱,背离史实;随意虚拟,自由创造。正史为历史演义小说的题材渊源和艺术源泉,但历史记录与小说叙事不可等同,史籍遵循实录原则,小说创作凭依想象、创造,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写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史 历史演义小说 隋唐题材
下载PDF
新旧唐书经籍艺文志所载书名变异考——《唐人著述考》之一 被引量:1
11
作者 莫道才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6期83-86,共4页
对比《旧唐书》之人物纪传所记与《经籍志》及《新唐书·艺文志》 ,得新旧唐书经籍艺文志所载唐人著述名称与原书名有所变异者 48种。
关键词 《旧唐书》 《新唐书》 书名 《唐人著迷考》 考证 古籍研究 《经籍记》
下载PDF
论唐代山东士人与《晋书》《隋书》的修撰
12
作者 黄寿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8-84,共7页
《晋书》《隋书》是唐初官修的两部正史,而山东地区的士人在这两部正史的修撰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山东地区自先秦以来一直是文化发达地区,虽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乱,汉文化在此非但没有遭到大的破坏,相反仍在继续发展,而江左、... 《晋书》《隋书》是唐初官修的两部正史,而山东地区的士人在这两部正史的修撰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山东地区自先秦以来一直是文化发达地区,虽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乱,汉文化在此非但没有遭到大的破坏,相反仍在继续发展,而江左、关陇两大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在文化上略落后于山东地区。因此说山东地区先进的文化促进了该地区学术的发展,并使得该地区学者的学术水平居于领先地位,进而为《晋书》《隋书》的修撰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史学 《晋书》 《隋书》 山东士人
下载PDF
“李白不屑科举说”考辨
13
作者 郎宝如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8-11,共4页
隋朝开始推行科举制度 ,从而打破了魏晋以来取士制度中的门阀垄断 ,世庶界限相对淡化了。但同时隋朝也规定了“工商之家 ,不得仕进”的禁令 ,对工商之家还是采取歧视性政策。而“唐制 ,取士之科 ,多由隋旧”,四民本末的界限仍然是严格... 隋朝开始推行科举制度 ,从而打破了魏晋以来取士制度中的门阀垄断 ,世庶界限相对淡化了。但同时隋朝也规定了“工商之家 ,不得仕进”的禁令 ,对工商之家还是采取歧视性政策。而“唐制 ,取士之科 ,多由隋旧”,四民本末的界限仍然是严格的。唐代科举制度虽为寒士打开了仕进的大门 ,但这扇大门对工商之家来说是仍然紧闭着的。根据范传正披露的情况 ,李白无法提供足以证明他非工商之家的谱牒户籍等材料 ,以备户部集阅 ,而户部也不可能存有李白家族的原始档案材料是确凿无疑的。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恰恰使李白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和儒家经学的羁绊 ,从而走进充分发展个性自由的广阔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科学制度 谱牒 《旧唐书·职官志》 《新唐书·选举志》 科学考试
下载PDF
史学理论视野下的唐修正史探析
14
作者 张峰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8-155,共8页
对于唐修正史问题的考察,应回到历史"现场",采用历史主义的态度予以整体性观照,进而从史学发展的连续性中探寻唐初史学演进的脉络。唐初政治家、史学家以政治性需求与学术性考量二重性原则为指导,历时30年先后撰成八部正史。... 对于唐修正史问题的考察,应回到历史"现场",采用历史主义的态度予以整体性观照,进而从史学发展的连续性中探寻唐初史学演进的脉络。唐初政治家、史学家以政治性需求与学术性考量二重性原则为指导,历时30年先后撰成八部正史。从八部正史成书的时间与撰修的过程来看,唐初正史编纂的演进有着内在的逻辑。在运用纪传体撰写断代史已成为修史范式的背景下,唐初当权者对李延寿《南史》与《北史》的成就与地位,采取包容与肯定的态度,从而使唐初正史的编纂兼具断代与会通两种不同风格。在史书性质上,唐初所修八部正史可以分为官修正史和私修正史两大类型。从二十四史成书的历程来看,唐初正史的编纂处于私修向官修的范式转型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修正史 史学理论视野 二重性原则 内在演进逻辑 历史编纂风格 史书性质
下载PDF
“忽正典而取小说”与唐初八史的文学性
15
作者 史素昭 《云梦学刊》 2009年第2期108-111,共4页
唐初八史的修撰多取小说,受到后代诸多指责;但笔者认为,此举无疑使唐初八史带上强烈的文学色彩。"取小说"不但使唐初八史保存了当时的文学风格,提升了自己的文学品位,而且有助于唐初八史刻画人物形象,加强了史传作品的文学性... 唐初八史的修撰多取小说,受到后代诸多指责;但笔者认为,此举无疑使唐初八史带上强烈的文学色彩。"取小说"不但使唐初八史保存了当时的文学风格,提升了自己的文学品位,而且有助于唐初八史刻画人物形象,加强了史传作品的文学性,还使唐初八史带上浓郁的志怪小说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小说 唐初八史 文学性
下载PDF
点校本《新唐书》专用名词正误释例
16
作者 尤炜祥 《丽水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55-58,共4页
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一直被学术界和广大读者公认为权威版本,但由于种种原因,内中的疏失也在所难免。有专用名词之误,词序颠倒之误,夺字、衍文之误,字体形近之误。因限于篇幅,现仅以《新唐书》中的专用名词为例加以正误。
关键词 点校本 《新唐书》 专用名词 正误 中华书局
下载PDF
唐代纪传、编年二体优劣论
17
作者 曹鹏程 《唐都学刊》 2012年第6期36-41,共6页
唐初史家继承南北朝史学的理论遗产,列纪传体为正史。其后,史家开始强调史学褒贬人事、惩恶劝善的宗旨,这股思潮与中唐以后兴起的《春秋》学合流,将史书的编年体裁与褒贬义例联系在一起,导致中唐以后编年体史书中兴的局面。在此背景下,... 唐初史家继承南北朝史学的理论遗产,列纪传体为正史。其后,史家开始强调史学褒贬人事、惩恶劝善的宗旨,这股思潮与中唐以后兴起的《春秋》学合流,将史书的编年体裁与褒贬义例联系在一起,导致中唐以后编年体史书中兴的局面。在此背景下,皇甫湜提出只要能立褒贬以示惩劝,二体皆可为良史的主张,对北宋时期《新五代史》等书的编纂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史学 纪传体 编年体 二体
下载PDF
从“唐人选唐诗”看文学史著作选评唐诗的得失
18
作者 孙桂平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86-91,共6页
"唐人选唐诗"有助于我们认识文学史论著选评唐诗的得失。"唐人选唐诗"与文学史著作选评李杜诗异同情况:两者都重视李白乐府与歌行;后者重视李白绝句,前者不重视;《才调集》突出了李诗题材"近俗"的特征,... "唐人选唐诗"有助于我们认识文学史论著选评唐诗的得失。"唐人选唐诗"与文学史著作选评李杜诗异同情况:两者都重视李白乐府与歌行;后者重视李白绝句,前者不重视;《才调集》突出了李诗题材"近俗"的特征,文学史著作则忽略了。两者都推重杜律;诗史类作品不被前者所重视,为后者所重视。皇甫冉《巫山高》和祖咏《苏氏别业》为"唐人选唐诗"重视,不为文学史论著关注。王维山水田园诗应该进入文学史,但编撰者有偏爱之嫌;王翰的《凉州词》进入文学史著作的方式以及是否应该进入文学史著作,都需要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人选唐诗” 文学史著作 李杜诗 《巫山高》 《苏氏别业》 王维山水田园诗 《凉州词》
下载PDF
两《唐书》与《宋史》志文所见兵书文献管窥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爱红 顾乃武 《滨州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21-26,共6页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与《宋史·艺文志》中的子部兵书,作者都以官宦阶层为主,但宋朝兵书的数量、种类较唐朝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唐宋两朝兵书文献作者的共同性,是两朝文化教育并未普及的结果,兵书的差异性...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与《宋史·艺文志》中的子部兵书,作者都以官宦阶层为主,但宋朝兵书的数量、种类较唐朝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唐宋两朝兵书文献作者的共同性,是两朝文化教育并未普及的结果,兵书的差异性则受到地域文化、科技发展水平及两朝与周边政权关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唐书》 《新唐书》 《宋史》 兵书 书目
下载PDF
《旧唐书》武元衡遇刺时间之勘误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秦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10年第4期39-40,共2页
武元衡是唐代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唐宪宗元和(806—820)年间两次出任宰相,在第二次宰相任上为藩镇王承宗、李师道所遣的刺客刺杀。关于武元衡遇刺的时间,《旧唐书》记载有抵牾。以武元衡遇刺的历史背景、遇刺经过及史料记载为考察对... 武元衡是唐代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唐宪宗元和(806—820)年间两次出任宰相,在第二次宰相任上为藩镇王承宗、李师道所遣的刺客刺杀。关于武元衡遇刺的时间,《旧唐书》记载有抵牾。以武元衡遇刺的历史背景、遇刺经过及史料记载为考察对象,考证出其遇刺时间为元和十年六月初三,即西历815年7月13日,从而纠正了《旧唐书》所载之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唐书》 勘误 武元衡 遇刺 时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